“一带一路”建设带给航企多少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权威解读:“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际物流新机遇
权威解读:“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际物流新机遇
本文系作者授权物流时代周刊刊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在东南沿海大规模进出口货物,带动东南沿海地区物流发展。随着我国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增加我国西向国际物流规模和一些重要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机会,为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增加我国西向国际物流规模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并带来物流发展,增加我国西向国际物流规模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具备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沿线国家的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与阶段不一样,比较优势有所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积极与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新的经贸关系,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贸易、投资预期,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加我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和我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的贸易规模,并由此带动我国西向物流规模。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我国西向国际物流发展
虽然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运输需求的增长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国与中亚国家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道路运输运力有限;除了在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基础设施上实现了基本连接以外,其它方面的基础设施连接情况相对较差,有的还未起步,在民航方面中国具备与中亚国家通航条件的大型机场少,直航线路少,这都严重影响物流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导致了运输成本偏高,制约了中欧陆上通道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将会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我国西向物流发展。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为我国一些重要的节点城市带来物流发展机遇
以“一带一路”引领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将会为一些重要的节点城市带来物流发展机遇。
(一)为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相邻的一些重要节点城市物流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相邻的节点城市,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东南沿海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及我国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必然会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并带动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相邻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节点城市的经贸发展,形成一批商贸物流枢纽中心。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陆海统筹,为国内一些节点城市的物流发展带来新机遇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陆海统筹,构筑东中西部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连接南北东西国际大通道。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这将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物流发展带来新机遇。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带来我国制造业、能源、资源和电子商务等物流发展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带来制造业物流发展新机遇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熟练工人平均工资大约已相当周边发展中国家的2-7倍。我国低廉劳动力的因素正在逐渐弱化,综合比较优势正在形成。虽然劳动力成本提升,使得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我国拥有经济规模世界第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等优势,转移到东南沿海及周边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可能在国内;我国有些附加值低端环节转移出去,但高端环节仍需在我国境内完成,这都将会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制造业合作,促进制造业物流发展。
(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带来能源物流、资源物流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与中国具有经济互补的合作基础,尤其是具有较强的资源互补性。比如:中亚国家的油气,印尼、菲律宾的镍、铁,越南的铝土、铁,泰国、老挝的钾盐等,都是中国急需进口的大宗矿产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将会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合作,带来能源、资源物流发展。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和物流成为各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各国将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跨区域、跨经济体延伸。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和活跃,对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从体系到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带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例如,据不完全估计,到2020年,我国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5万亿元。四、自我强化效应:一旦我国与欧洲陆上通道贸易不断增加,将会降低陆上通道物流成本,并推动陆上通道贸易和物流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与欧洲陆上通道贸易面临物流费用偏高等问题,从欧洲很难揽到足够的回程货物,货源供应不足,空箱返运费用高,两次换轨拖延运行时间,口岸通道运力不足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将会增加我国与欧洲陆上通道贸易,并会降低陆上通道物流成本。一旦陆上通道物流成本降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推动陆上通道贸易和物流进一步发展,催生出物流相关的物流信息、物流大数据、物流金融等高端行业发展。作者简介:
魏际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赵福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转载须联系授权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带给工程业的机会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带给工程业的机会
中国工程企业在逐步确立自身全球地位的同时也受到业务发展“平台期”的更大约束。充分认识中国工程的发展状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探索新的空间和方向,无论对企业个体还是整体中国工程界,都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漫长的再平衡期基建资金缺口更大
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正挑战各国政府的智慧。危机爆发初期的政策协同有效降低了危机的冲击,但也大幅耗损了政府财力,使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缺口更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再平衡的进程。
一、危机初期政府财力消耗过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被认为是世纪危机,各国政府协同采取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有效制止了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坠。作为政府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许多国家抵御危机的重要选项:美国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提出建造高速铁路;欧盟从共同农业政策预算中拿出50亿欧元重点支持能源和宽带网基础设施建设;沙特在5年内拿出5000亿美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哈萨克斯坦也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复苏。一时间,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得到广泛认同和借鉴。不过,由于许多国家的工程施工能力不强,而基础设施对资金持续保障的要求较高,各国政府的财力消耗较快,政府的负债规模迅速扩大,大幅降低了各国对危机冲击的抵御能力。
二、财源不足基建投资难以持续
事实上,多数国家确实从基础设施建设所创造的工程需求、就业和经济增长中受益,但危机的漫长历程超出各方预期,经济危机对各国政府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国家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受冲击较大国家的资金救助、因危机扩大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加上部分国家因为信用问题而大幅提升的借债成本,使欧洲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上显得捉襟见肘。即便能够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只能集中于投资额相对较低的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升级等,而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周期较长的基础建设上出现力量不足的现象。各国政府应对危机初期的过大支出不仅挤占了后期政府可以使用的资源,也降低了政府收入增长的能力,财源不足使得基础建设投资难以持续。
三、基建水平低制约再平衡进程
多数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无法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经济再平衡的进程形成严重制约。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经济危机爆发前,各国基础设施适应了当时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危机后,主要消费市场的萎缩和发展制造业的需求共同作用,要求各国通过改进基础设施以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希望能够使得美国经济重新获得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以3D打印、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对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希望能够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确立自身的位置,在全球价值链上向更高端移动,也需要对其现有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现有基础设施制约“一带一路”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而铁路、港口、通讯和工业等基础设施的不同更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轨距标准不一降低铁路效率
作为远距离商品运输的重要方式,铁路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普遍认可。早在1990年9月,兰新铁路、陇海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就实现了接轨,成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通道。由于轨距不同,火车在跨越国境时需要把每节车厢吊起来更换转向架。货运列车的口岸换装成为制约货运物流效率的瓶颈,也可能增加装卸过程中的货物损伤风险。俄罗斯在周边推行宽轨标准的铁路,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组成的欧亚经济联盟奠定了硬件基础,但也给采用准轨标准的中国铁路与其对接造成较大麻烦。沿“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国家也有采取窄轨标准,不利于中国铁路与其对接。据测算,由于需要换装,第二欧亚大陆桥货物通过铁路运输过关的时间甚至达到运输所需时间的两倍以上。时间成本和换装成本的增加,使得这条铁路运输线路难以发挥其优势,无法有效实现带动沿线国家发展的设想。
二、港口航路薄弱影响海运稳定
“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是中国与欧洲等西方国家贸易交往的重要通道,现代集装箱技术更为海洋运输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运输方式。
尽管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深圳、新加坡等少数港口已通过现代化改造,具备了较强的现代物流能力,但其他沿线重要港口的硬件基础设施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港口装运效率不高,港口辐射本国经济的能力不强,都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航运通路的不稳定还表现在包括马六甲海域、印度洋、亚丁湾等沿线海域的航路安全不足上,海盗对往来船只造成的威胁,加之美国因自身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军费缩减对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减少,也需要利益攸关方重新调整力量分布,努力实现更大的再平衡。
三、通讯网络较弱拉大发展差距
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现代通讯对各国的意义更加重要。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的通讯水平依然较低,难以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求。通讯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是通讯网络覆盖范围不大,受山区较多、地形地貌复杂的制约,很多国家的边远地区没有通讯覆盖;其次,即便在大城市有网络覆盖,许多国家的通讯网络标准较为落后,使用的多是早期的技术,在信号的连通效果、数据通路带宽和安全性上相对较差;第三,一些国家因为通讯网络建设前期投入大、排他性较强,行业服务提供者存在相对较为垄断的问题,因缺乏必要的竞争,使得通讯资费居高不下,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
信息社会中,通讯手段不足会造成各方发展的支撑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拉大经济发展差距。
四、工业设施薄弱阻碍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多重视发展制造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设施基础的薄弱,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工业化进程。电力表现较为突出,沿线国家的电力保障普遍存在较大缺口:或是本国缺乏足够燃料,需要建立能源进口运输通路并建设电站;或是本国拥有部分燃料或水利资源,但缺乏更具规模效应电厂的建设能力;或是已经建成的电站缺乏足够的电网和输送电能力。除电力以外,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加工配套项目以及工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置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化辅助产业。
城市化的发展同样对各国提出新的挑战,城市规模的增加对市政设施的需求增多,更大城市也需要更为有效的工业生产要素(如燃气、热力、供水)的支撑,其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水对工业处理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企业建设“一带一路”具备优势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传统的经贸文化纽带和各种合作平台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企业自身具有的优势在专项金融措施支持下有望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一、合作理念获得沿线国家支持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在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促进国家间产业配合方面已有一些倡议和提法,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则将这些区域串在一起。“一带一路”所反映的互利共赢的理念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为中国企业在区域内参与相关项目创造了更强的政府支持。在包括上合组织、东盟、南亚国家联盟等成员国加大互联互通、发展与本国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下,提出相关互利共赢理念的中国自然受到更大地认可,也为中国企业开拓相应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在诸边还是双边场合,“一带一路”都获得了沿线国家的欢迎,由此形成的中印缅孟等经济走廊的理念也从设想逐渐走向实践,中国与中东欧在铁路等运输通道建设上的合作也将为沿线国家提供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
二、经贸文化纽带紧密利于互信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文化联系和交往,为区域内更有效地合作以及中国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业主需求、做好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亚洲地区是大多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站,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最为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人文网络优势,服务海外华人社区及中华文化辐射地区的经济需求,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更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联系,反过来也加强了双边的经贸互补关系。相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沿线国家在发展经贸、人文等方面有更多相似点,更利于降低中国企业参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同时,中国企业在积极实施本地化发展战略时雇佣大量当地劳动者,相同的历史文化联系也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现有合作机制支撑要素流动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有合作平台及机制,为启动合作提供了保障,也为推进合作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沟通平台和机制保障。中国与巴基斯坦、东盟的自贸区,与斯里兰卡、海合会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与俄罗斯、哈萨克等国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大量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经贸合作协定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所涉及的税收减让、市场开放、投资保护等内容有助于减少要素在沿线国家间流动的成本,有助于增强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在内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则为各方解决各自关注、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
四、中国工程企业具备较强实力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ENR2014年度榜单显示,62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最大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国企业的最高排名更是前进一步位列第9名。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工程承包业务的主要供应商。中国工程企业通过实施青藏公路(铁路)、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等项目积累下丰富的经验,能够在高寒、缺氧、热带雨林等极端环境和复杂地质环境下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工程。企业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施工,更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协作高效完成各类工程项目。
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设备和高素质的建筑施工人员为完成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业务的广泛分布则为更低成本完成配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五、专项金融支持直接助推业务
近期出现的各类金融支持预计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为有效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受到各方关注,该行侧重为亚洲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尽管亚投行是多边的金融机构且接受新的参与方,但是中国的影响相应较强。新丝绸之路基金是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另一重要金融支持,其成立模式类似于国家主权基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丝路基金重点的支持领域之一。此前稍早由金砖国家共同宣布的“新发展银行”也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新的金融支持措施与原有的政策性金融措施、援助资金共同配合,可以为东道国政府提供更为充分的资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商业资本将更关注于投资沿线国家,为基础设施业务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中国工程参与“一带一路”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将带动中国的商品、产业和资本向沿线国家移动,随之形成了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可以为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突破平台期约束、实现成功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舞台。
一、积极参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关键基础设施指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包括能够提升该国经济发展关键能力、打通瓶颈制约的设施。例如,能够连接各国主要经济城市、解决要素流动瓶颈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增强机场、重要港口等与国外市场资源流动接口能力的基础设施。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应争取参与此类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打造高质量项目,增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为后续市场的持续拓展加分。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往往也是各国的重点工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具备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工程企业应探索转变重建造轻运营的理念,对于预期能够在“一带一路”有良好效益的项目采用BOT等方式参与,获得长期利润稳定保
二、打通“毛细血管”促各国经济参与
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都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少数中心城市聚集了过多的经济要素,多数地区缺乏经济增长动力且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隔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打通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使得要素资源得以更好流动,参与经济发展,有助于避免出现或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问题。例如,重要资源开采加工区域与消费需求区域的衔接对于社会福利的共同上升较为关键;劳动力密集区域内的低成本客运通路建设对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十分重要。此类“毛细血管”式的项目不仅因为释放要素潜能会有较好的收益,而且也是东道国重视的项目,中国工程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
三、推动中国标准沿线得以更广应用
由于进入市场较晚且缺乏足够的统筹推进,中国标准在全球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与中国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匹配。中国工程的标准本身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不仅标准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各类复杂的要求,也与“中国制造”相互支持,标准相对较为稳定且在后期维护上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积极推动中国标准的应用。中国标准的推广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更快完成相关建造流程,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工程承包的整体对外形象,符合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地位,促进沿线国家与中国经济的更好接轨。
四、努力沿基础设施价值链提升位置
与制造业的微笑曲线相似,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有提升价值链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从较高的基础水平起步,面向更高标准做好设计和施工。在现阶段,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同质化相对较为严重,企业在竞争中比拼价格的做法对行业整体造成损害。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努力探索向着前端的设计和后端的运营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价值链上向高端移动,提升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利润、竞争力并力争形成资本优势。同时,企业应加大本地化发展的力度,雇佣东道国当地劳动力,完成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基建环节。
五、积极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基建需求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量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两轮共同驱动经济发展,为参与该进程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空间。一般而言,如果一国规划的发展模式恰当,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此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可以持续数十年。为支
撑工业化的进程,许多国家在工业(制造业)生产设施建造、能源、化工、工业三废处理等方面需求旺盛;为支撑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产业生产、居民生活布局、交通出行和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保障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参与相关业务中,需
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以较高标准规范项目设计和实施,为基础设施使用者提供高水平的设施并预留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设施升级接口。
六、以多元化拓展“蓝海”行业领域
正确处理好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做好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发展中的协调,避免造成恶性竞争,维护整体的利益。与多元化相比,专业化更为难得。在传统领域具备了较强工程施工能力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积极关注新兴领域,对于包括危险废弃物处置、环境污染治理、碳捕捉、绿色可持续工程建造、可再生能源等中国企业涉足较少的“蓝海”领域加大关注和参与力度。此类领域的服务提供者较少,而工业化的发展可能在此类业务领域创造更大需求,能够满足需求的企业因此可以获得相对更高的利润。中国企业可以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或者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得此类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来源:能源情报 作者: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 周密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参考答案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参考答案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美、欧、日等发达经济......2.问答题 参考答案
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正处在人类空前的一场新商业革命中。这场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新商业革命,正在加速改造着世界......3.问答题 参考答案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4.问答题 参考答案
抗日战争则是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一、中......5A.第二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机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