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职能的gdp 决定原理因素

【图文】第1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1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92.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共​部​门​经​济​学​人​民​大​学​上​课​笔​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第3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公共部门的角色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学​,​一​门​新​兴​学​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简​单​易​懂​…​…
大小:34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一章 导论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 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为前提和目标。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时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宏观经济稳定功能。 3、政府定义以及政府的四个层次是什么?政府: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特定区域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政府含义的四个层次:① 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及其内部各厅局、附属机构;② 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③ 统一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种企事业,包括国有和公营):④ 一般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政府的经济行为:① 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政府为满足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以不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② 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4、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财政学研究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公共经济学的前身。财政学的研究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关注于税收。公共经济学的传是人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他在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院里: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概念。相较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① 增加了关于政策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公共经济学认为国家是经过政治程序产生的,主张研究其政治程序的经济效应。② 增加了关于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内容。研究方法也有变化:公共经济学全面采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即注重实证分析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来验证命题和假设,使弄清楚“已经发生了什么”),又注重规范分析方法(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出发,研究“应该怎么办”)。总而言之,时代和经济环境变化了,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层次上去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光研究财政收支已经无法解释和说明现代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政府本身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再加上研究方法的改进,从而推动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经济学。 5、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怎么样?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讲述市场经济是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它是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学、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既包括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理论组成。与公共经济学的几个连接点:① 与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理论连接;② 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作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研究其行为的最优化;③ 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某种意义上,公共经济学把税收看成是政府的成本和价格,通过对财政收支的研究来弄清楚纳税人的每一笔税金是否实现了最大化,政府的每一笔开支是否实现了最大化。 ④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也在公共经济学中有广泛使用。如个量分析;需求与供给理论、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6、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寻找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式和规律,以及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宏观经济学以凯恩斯主义出现——政府干预的提出为标志。可见,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渊源比较深,它对政府职能的概括: ① 配置功能:强调公私部门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② 稳定功能:强调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供需管理,从宏观角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③ 分配功能:强调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与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7、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是什么关系?有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在理论的构建上围绕着三个命题:① 共同利益:回答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者和卖者之间是否有共同利益;② 公平分配:统治者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必须考虑共同利益,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平上的缺陷;③ 社会福利:所谓社会福利是指个人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满足程度。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通过政治过程。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原则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8、请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来谈谈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1、如何理解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资源配置优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配置优化主要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也就是说,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更多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它只注重效率问题,而不考虑收入分配公平及宏观经济稳定的等。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① 效率(Efficiency):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通过市场机制来到达,其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最优。 ② 公平(Fair):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公平又不同的标准。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两个:⑴ 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以几何图形表示的社会财富分布状况。⑵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有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③ 稳定(Stable):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经济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衡量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大大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① 基本前提:产品总的净社会受益非负;TSR(Total Social Revenue)社会总收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TSC(Total Social Cost)社会总成本:指生产一定量的改产品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TSR-TSC=净社会受益&0。该条件保证了某项目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但要达到“帕累托最优”还需满足下面的条件: ② 总社会受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受益最大化。当配置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MSR(Marginal Social Revenue)社会边际收益:指人们对该种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MSC(Marginal Social Cost)社会边际成本,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产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MSR&MSC,每多生产一个单位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效益大于所消耗的成本,这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产品上可以获得追加的效益。MSR&MSC, 每多生产一个单位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效益消于所消耗的成本,这是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产品上必然会遭受亏损。只有当MSR=MSC,配置在该种产品生产上的资源的总的净效益才实现了最大化。 3、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是什么?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在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供求状况决定着价格的变化。概括的说,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是这样解决的:① 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即他们每天做出的购买这种东西而不是那种东西的决策。企业收到利益的驱使,被引向生产需求和利润高的产品,离开那些利润较低的部门。② 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应付价格竞争和获取最大利润,生产者的唯一办法便是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以把成本压缩到最低点。③ 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这些市场决定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这些又构成人们的收入。因而,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4、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① 人数众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不存在市场垄断)② 产品是同质的;③ 自由进入和退出各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④ 完全的信息或知识;除以上工人的特点,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还有一些条件必须满足:⑤ 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即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个人,都一致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样,生产者也一致地追求林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所有的经济行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⑥ 经济利益的可分性与所有权的确定性。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能够购买的单位,从而使物品的所有权具有确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能以价格来计量;⑦ 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为私人所有;⑧ 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经济;⑨ 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的情况,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益越大的情形。5、市场失灵有什么主要表现?① 竞争失效。产品非同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的自由进出。② 公共产品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投入大、收效慢,私人企业不愿意提供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 ③ 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这类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但并未因此进行赔偿报酬,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一个企业进行核算时往往不予考虑,故将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现象。有外部特征的产品,其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成本外溢,如污染;收益外溢,如教育)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成本和收益不对称,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个人进行决策时,只可能将其实际承担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于是:⑴ 在无需对外溢成本进行赔偿时,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小于其活动的总成本,因而会过量从事产生外溢成本的活动;⑵ 相反,在外溢利益得不到报酬时,个人的选择是较少的从事该类活动。因此,就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④ 市场的不完全。有些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有些投资大、高风险、获益周期长的产业,私人部门是不敢贸然经营的,比如某些高科技新型产业等。在这些领域也是需要政府部门介入的。⑤ 偏好不合理——优质品、劣质品问题。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是在现实的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可能某种产品能给个人带来较大的利益,但消费者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给予它较低的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在很低的价格下才愿意购买;或者相反。例如低估了教育的好处而高估了香烟的好处。人们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这两种情况都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⑥ 信息的不完全。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是指生产者及消费者不仅充分掌握市场当前出现的情况,而且了解明天、后天出现的事情。但是由于市场的日益复杂化,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足,信息的不充分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从而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 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对于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市场可以自发的进行调节,但是一种事后调节,并且是采用经济危机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验表明,这种调节的代价太高昂,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另外,一些政治上、地理上的障碍也使得市场自发调节功能受到限制。这就为政府部门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提供了依据。⑧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市场经济的运行只保证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并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市场竞争在实现效率的同时,有可能产生极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如果经济最初处于不公平的状态,那么越是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可能达到的收入分配结果越是不公平,也就是越高的效率,往往自发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要素和财富的最初分配恰恰是不公平的,人们进入竞争的条件、实力、能力不同,这往往受家庭出身、家庭机构、遗产继承、性别等许多个人不能左右的因素的影响,这样能给经过竞争达到的最终分配结果往往更加不公平。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而且也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6、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 资源配置。含义——政府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引导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一定的资产、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以及地区经济布局的功能。目标——保证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只能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好“外部性”问题等等。⑴ 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及其他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⑵ 财政补贴:刺激私人企业生产供给不足的产品;⑶ 政府购买:购买私人产品以刺激该产品的生产,扩大供给效果;
⑷ 财政投资;(补贴弱势群体)⑸ 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采取科学的财政政策和手段直接配置和间接引导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② 收入分配。含义——通过财政的无偿分配,调整各分配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和改善社会福利状态。目标——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必要性——市场机制是以效率为准则的,因而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若社会之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社会矛盾就会不断的激化,进而阻碍效率的提高;为解决这一矛盾,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调节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个人分配,使之达到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状态,即公平状态,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近年来,为了促进效率的改善,各国的财政政策的目光逐步从注视高收入向低收入人群装换,实施反贫困战略。⑴ 在个人收入分配环节实施税收调节;⑵ 在个人收入使用环节实施税收调节;⑶ 在个人或家庭财富积累和转让环节实施税收调节;⑷ 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对社会成员个人的救济、补助等方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可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集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以利于低收入阶层;政府可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③ 稳定经济。含义——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势态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抑制经济过热或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必要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导致经济增长中的波动,若振幅过大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社会振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危害。对此,政府不能坐视。手段——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建立“自动稳定器”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以及采取其他的辅助措施,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实现总供求的平衡。就财政政策的选择而言,主要是相机抉择,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或紧缩型财政政策,使整个经济保持稳定增长。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是什么?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大体上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含义: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绝大多数商品要由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市场价格,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② 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虽有促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因此就需要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提供重要条件,也是克服市场不足和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1、公共产品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纯粹的公共产品
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更无法像私人产品被分割为许多单位供个人消费者购买、拥有。①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如,灯塔)非竞争性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许增加供给成本。(Non-rivalness)。
②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网络等。由于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率,所以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具体来说:① 由于具有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那么,它就不会有资源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从而公共产品的投资无法收回。因此,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② 由于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按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定价原则,这些产品必须免费提供,这也是私部门不能接受的。③ 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政府部门存在的原因。2、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实现条件可以具体的写成:MSR=∑MRi=MSC。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任何人都可以消费,而且只能视为同等消费;每个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满意度是不同的,全社会对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应该由每个人愿意支付价格的加总得到,如果多数人对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不满意,就可能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因为消费者的出价是与其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一致的,所以所有消费者出价的总和就是其边际效用的总和,即社会边际收益。这样在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的那个点,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的价格事实上就是税收。关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分析基本上是假定以个人缴纳的税收来负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3、混合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有效供给各有什么特点?政府提供的产品中更多的还是仅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产品,即所谓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主要类型及有效供给的特点:①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最优化配置要求产品和劳务的定价原则是:单位价格=边际成本。许多基础设施运行的边际成本为零,理应由政府来提供,但其排他性是可能的(收费),可有私人提供。然而收费将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垄断利润+社会福利净损失),征税与政府提供则更好。②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有些基础设施其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免费供应会出现拥挤和过度消费问题。私人提供,能解决拥挤和过度消费问题,但是要考虑定价,以不出现过度拥挤为准。③ 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狭义的准公共产品。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部分由所有者享有,部分可有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如教育,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称为准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外溢会带来效率损失,为此,政府资助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以较低的价格股利消费,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由于某些公民可以受到直接的利益,所以也应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4、政府如何克服外部负效应?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有效的克服和纠正外部效应。如政府出资开展环境保护、提供医疗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还时常伴以其他手段。较常用的有:① 罚款或征税。在存在外部负效应(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政府也可以向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征收同样金额的税,受到同样的效果。 由于这种通过税收来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庇古首先提出的,因此也称为“庇古税”。 ② 补贴。当存在外部成本时,政府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来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比如企业排污给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政府也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减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减少向河流排污的量。③ 公共管制。在存在外部负效应时,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规定或要求,以达到直接限制企业行为的目的,从而达到与罚款或补贴类似的效果。④ 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时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确如科斯定理,产权不明时外部效应的根源,因此政府明确的界定并有效的保护产权,可以极大的减少这类现象的产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选择的政策方案具有不同的政策效果,会对效率和公平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受到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在不通情况下有效执行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在实际决策是,还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什么是科斯定理?依据科斯定理,外部效应应该如何纠正,科斯定理的缺陷是什么?科斯定理是指:只要产权已经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以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的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依据科斯定理,外部效应的纠正应该由市场自身来完成。他甚至认为,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例如,在一个公共湖泊中捕鱼的渔民可以经常协商一个捕鱼的限量。科斯定理得缺陷在于:“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成本是指为了完成交易而付出的时间、精力等的总称。)如果让有关的个人或企业自愿联合起来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其成本是相当巨大的。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1、什么叫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① 公共选择的定义: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攻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似乎对政策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② 前提条件: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口是将决策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非市场环境中的决策至少要明确两个前提假设:⑴ 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⑵ 市场环境中的企业能够提供所有消费者所需的产品。而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非市场决策中,不可能满足上述假定条件。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私人不可能进入这一领域;政府作为决策者是从广大市民的需要出发,其决策很难用价格反映其需求和供应水平。政府实实在在地进行诸多决策,其决策具有很大地影响力,它拥有更多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2、对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政治学对人的假定是政治人,即他们为了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经纪人:理性、利己、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采用了基于“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其逻辑起点就是经济人的概念。公共选择理论颠覆了政治学关于政治任是大公无私的假设前提,认为政治人和经济人可以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兼有两个角色;在经济领域自私的人不可能在政治领域变的无私;并且要用经济学的眼光考察政治领域的事件。3、个人偏好如何才能转为社会偏好,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一转变过程?投票是个人偏好的显示,所有个别投票的加总就是社会或集体选择的结果,换言之,就是投票是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变的途径和形式。影响因素:① 投票行为所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对于一项方案,它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比较关系是很难做出判断的。② 人们在头偏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偏好。这里会出现几种情况:⑴ 隐瞒偏好。如果人们将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所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人们可能会隐瞒或者从低申报自己的偏好。⑵ 策略性投票。当采取策略性的投票方式会取得更有利于自己的选举结果时,人们也不会显示自己的真实偏好。
⑶ 无意参与投票。由于在实际的民主制度中,对于个人来说,投票与否往往对最后选举结果影响不大,虽然投票成本本身并不高,但是与投票的收益相比就不能忽视了,这使得人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很低,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好。⑷ 偏好强度差异。即使人们有机会显示自己的偏好,但不同个人或集团偏好的强度不同,这样政治程序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反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时更多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要保证投票行为能为实现人们的偏好,必须要投票行为发生前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选民真实、完整地显示自己地偏好。4、阿罗投票悖论的内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肯尼斯·J·阿罗研究了社会选择必须满足条件,它的分析是通过一下假设进行的:① 理性假设:备选项的完整性和可传递性。② 帕累托效率状态:对现有状态的改善。③ 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如果被选项没有发生变化,而选择的结果发生了变化,变化原因只能是某个人的偏好发生了改变。④ 无限制区域:不应当通过限制个人顺序的区域来产生社会顺序,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⑤ 非独裁性原则:排除某一个人的偏好强加于全社会的可能。梅氏定理表明,多数投票原则只有在2个备选方案,同时满足4个条件时有效,若考虑三个或以上的方案时,就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这种现象被成为“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表明,根本不存在一种能全部满足阿罗5个假设条件的社会选择原则。5、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它由投票悖论演化而来,揭示了民主政府的内在弊端:要么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就进行投票交易。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选民的利益受损,全社会的福利下降。任何情况下政府决策都会措施偏差,对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多数决策不一定能得到正确决策,民主政治并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由此就可以理解投票行为中的舞弊和操纵等非正规程序。6、何谓多数暴政?由少数服从多数导致的,使少数人的利益遭到忽视的政策。德鲁克指出那时候西方各国许多人把多数人统治与自由政府划上等号的观念是错误的。他说多数派的统治还是少数派的统治与实现自由的政府是没有关系。如果认为多数派掌握或接近掌握真理的话,多数派就是法,就是完善的,就是真理,就会变得它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谁也不能有批评和抵抗多数派的权利。按照这种理解多数派的统治也就是暴政的原理,反自由的原理。而真正的自由,是反对多数派独立存在的少数派乃至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依然得到尊重。多数的原则的自制只能限制无限制的专横,并不能产生出丝毫自由,只是消极的自由。——德鲁克的《工业人的未来》7、中位选民的理论含义是什么?其实践意义何在?理论含义: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西方学者称之为中位选民定理。实践意义,在西方民主正之中的作用包含两个方面:① 对政党而言,他们必须寻找中位选民的偏好以此获得最多的选票而当选,各个政党的竞争会导致一个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政治纲要;② 对社会福利而言,中位选民定理能将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点。8、何谓利益集团?其存在理由及活动方式是什么?利益集团:具有同样的嗜好的个人群体。其存在的理由:① 信息成本:利益集团搜集信息的成本分摊后是很低的。② 稳定性:利益集团在一定意义上代替政治家完成了选民偏好加总,政府可以通过利益集团预测选民意愿,求的选票最大化。③ 交易效率:政府官员和机构行为的无约束状态刺激了利益集团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更多的利益。直接参与立法程序
在议员充当说客,努力使议员成在投票中争取多数选民
人或为集团服务。活动方式充任民意代表向行政机关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改变决定以实参与法律制定的前期工作
现本集团的利益,甚至积极卷入政策制定过程。 9、什么叫寻租?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寻租?寻租:是指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要从根本上防止寻租,首先要弄清楚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① 一旦政府制造出一种人为的稀缺性,寻租便会发生。如果获取租金的权利既不是在所有人中平等的或随机的分配,也不是公开拍卖,那么潜在的进入者将通过游说政府给他们以优惠的差别待遇来进行寻租。② 如果政府职位的薪水和额外收入包含有经济租金,如果这些薪水和额外收入高于私人部门类似职位的待遇,潜在的政治家和官员将会花费大量的资源来谋取这种政府职位。③ 个人和集团为了保护对自己有利的差别待遇或避免对自己不利的差别待遇而展开的活动。 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寻租,就是要在其源头“政府干预”上做文章,加强监管、机构改革等等。 10、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官僚行为的普遍存在。官僚作为经济人,也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对政治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官僚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与政府支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官僚有不断扩大本部门权限的趋势,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赤字加剧。11、文官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何在?文官制度的优点:文官凭借技术受到雇佣,基本上终身制,与政治波动无关,只对上级负责。他们专业而且具有稳定性。文官制度的缺点:① 缺乏竞争性: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② 缺乏激励机制: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③
非利润化:公共产品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④ 缺乏敏感性:对公共产品评价的非市场化。⑤ 个人影响力较大:政府信息不公开,其个人好恶会不同程度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12、什么是政府失灵?如何评价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政治制度?从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度看,政府失灵具体体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供给数量太多(过高的预算支出)、供给成本超过实际所需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等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是由于政府行为者的经济人角色所致。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信息有限。② 对私人市场反映的控制能力有限。③ 决策时限于效率限制。首先,政府做出一项决策要比私人部门决策慢的多,因为当中要经过这样几个时滞:
⑴ 认识时滞。这是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范围的这一段时间。⑵ 决策时滞。这是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那一段时间,当中可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⑶ 执行与生效时滞。这是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引起私人市场反应的时间。
除了时滞问题外,有时政策实施情况和最初政策意图可能不一致。④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现代民主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个别社会成员的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问题——后者是指如何综合社会成员的个别偏好形成社会偏好,从而不能实现有效的决策结果。利益集团的操纵问题,寻租问题等等。⑤ 成本过大。政府干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税收是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在征税过程中会产生征收成本,由于税收干扰了私人经济部门的选择往往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即税收的超额负担。 第五章 预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什么是国家预算?请说出其内容、形式、编制方式及其过程。在公共经济学中,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没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而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预算在形式上可以分为:① 单式预算:即政府所有的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预算来反映。② 复式预算:即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来反映。预算的编制方式可以分为:① 基数预算:指政府的收支计划在前一年预算基础上,参照本年度社会经济发展加以调整而确定。 ② 零基预算: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是,一切从零开始,对原有的各开支项目重新进行核定,不是停留在修改上一年度预算或审查新增部分上。从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源于美国。 预算的过程分为:编制——审议批准——执行——决算4个阶段。大体上是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行政当局的预算编制机关,一般而言是由财政部门出面编制年度预算,经过立法机构,也即议会的审议批准,以法律形式确定其为正式预算。预算年度开始之后,个部门分头执行经批准的正式预算,设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年度预算终了之后,由行政当局提出决算报告,也即预算执行情况及年度实际收支报告连同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一起提交议会审议批准。 2、国家预算的功能是什么?国家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① 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国家预算既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有政务活动的计划,同时又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政务活动的归宿。它犹如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政府的自身行为和介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范围和深度。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是国家施政的经济保障。② 对政府规模进行控制。所有有关政府的理论都把小儿精、精而廉的政府看作人们向往的最好的政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官僚的行为和本能,由于政治家的理念差异等各种因素,公共权利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公共权力的扩大必然是公共机构的膨胀,公共机构的膨胀必然是公共支出的增加。而预算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预算的特点要求政府把其所有活动及为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全部记录在案,纳入计划。预算的法执行又使政府所有活动及其所需经费的计划必须经过立法机关,也即民意代表的审议和批准才可生效。因此,政府的活动和支出也就被至于国民的监督之下。人民群众对小规模低成本政府的向往也就有可能得到实现。 3、什么叫PPBS方式?PPBS,Planning-Programming-Budgeting System的缩写。它的意思是由计划制定、方案评估和预算编制三阶段组成的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之一。① 第一阶段:Planning,即计划制定,在这一阶段中,预算编制者要根据本届政府施政纲领设定本年度预算的基本目标,然后对为达到次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② 第二阶段:Programming,即方案评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预算编制者对在上一阶段筛选出来的方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费用-产出分析,一般以5年为期,评估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投入和预计的产出,并计算出单年都的投入和收益,弄清个别具体方案于整体预算的相容性和协调性。②
第三阶段:Budgeting,即预算编制,这一阶段中,要确定经过评估的方案在本年度所须资金的金额,把预算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 施政纲领和本年度预算的基本方针进行检测。 4、编制国家预算的五大原则是什么?从各国实践来看,预算的编制执行有一下五大原则:① 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以一定形式公诸于众,不仅要置于立法机关的监督之下,而且要置于全体国民的监督之下。② 可靠性。国家预算的每一项收支数字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③ 完整性。无论是中央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切公共收支均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可打埋伏,造假账。法律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④ 统一性。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是国家预算的主管机关,无论哪一级财政部门据要按统一设定的科目、口径和计算程序来填列预算。⑤ 年度性。各国预算均有时间界定,通常为1年。无论是历年制还是跨年制实际时间均为12个月。5、请比较分析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和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长处与不足。① 均衡预算论,即是主张无赤字收支平衡预算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中所一再强调的市场竞争原则,改原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律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可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一次为前提设定的某些财政制度本身就具有自动调节和稳定经济的功能,被称为自动的或内在的稳定器。③ 功能预算论,即着眼于预算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而不拘泥于预算本身平衡与否。其核心是相机抉择,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产物。他反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机制的理论,提出光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的引导。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的。功能财政的基本点在于,政府应该关注经济增长而不是拘泥于预算平衡,政府财政收支应服从于宏观经济调控。③ 高度就业预算论。其核心是政府支出应该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收入水平。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作公债的还本付息。恢复和发挥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预算不只是着眼于烫平短期的经济波动,而是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其实施有两个原则:高度就业水平下的预算平衡原则;边际预算平衡原则,即额外支出由额外税源去补,支出盈余通过减税去消除。 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均衡预算抡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主导预算理论。当资产阶级坐稳江山之后,均衡预算论代表了肯定和推崇市场机制的生命力的思想。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的不稳定是不可避的,使凯恩斯的功能预算论在短使其内取代均衡预算理论。由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发作,是赤字财政和公共投资几乎成为了挽救经济的唯一手段。为了维持政府自身运作而制定的预算已经失去其本来的意义,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同时,政治家为了一党一己的私利,也紧紧抓住功能财政这面旗帜,把国家预算作为扩大权势,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而随心所欲玩弄的政治工具。然而,功能财政的破绽很快暴露出来,在危机年代出现的赤字是税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赤字的本身就是下一次危机的动因;政府预算只能沿着赤字增加的道路前进,最后庞大的财政赤字将使政府完全丧失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和意志。由于功能预算的种种不足,高度就业预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理论认为调节收支平衡的基本方向是控制支出而不是税收,应该千方百计按比例削减支出,而不是在税率上动脑筋,以使赤字得到控制。同时,减少政府支出的意义不止是改善政府财政收支状况,而且还有利于死人经济部门活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6、美国行政当局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什么?7、中国预算改革的方向是什么?8、怎样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预算的有效监督?9、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及其改革方向是什么?★第六章 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1、传统的公共支出原则有哪些?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本的支出活动。传统的公共支出原则有以下三个方面:① 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是指要通过公共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这一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⑴ 是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⑵ 是由政府财政配置的资源在使用时也应以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原则。②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通过公共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该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包括了两个内容:⑴ 横向公平,同等对待同一层次的居民;⑵ 纵向公平,差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居民。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收益能力原则。收入水平越低,则补助对他产生的效用就越大,就是其收益能力越大,从全社会角度衡量效用也越大。 ③ 稳定原则。稳定原则是指政府支出应该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一般来说,为谋求经济的稳定,在安排公共支出时应该有利于达到以下目标: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满意的经济增长率、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2、试述公共教育支出和保健支出的必要性。公共教育支出的必要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政府干预教育的重要性与私人部门提供教育可能带来的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有关。更富有的家庭有能力在子女教育方面支付更多,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一个孩子的前途显然不应仅由家长的财产状况所决定。②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特征很强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直接接受教育的学生本人可以获得明显的收益,与此同时,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会是的社会的运转更为顺利,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介入成为必要。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的人们可通过借款来取得所需资金。但是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提供助学贷款,他们担心得不到偿还,于是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公共保健支出的必要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① 公平问题。如同投票权不应由市场机制决定一样,生存和接受保健服务的权力也不应交给市场决定。在市场机制下,人们的收入必然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因为年老、失业或患有严重的疾病难以承担所需的医疗费用,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至少应该像公民提供一个基本的医疗服务水平。② 保健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在保健市场,由于医生既是供给者,同时又决定这病人对保健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供给和需求不能相互制约,市场均衡点可以由医生随意决定,从而造成了效率损失。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给医生颁发执照,或对医生开药或检查的行为进行管理等。③ 保健市场中的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医疗研究类似于一种纯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该对这方面的研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某些疾病的防治具有外部性,尤其是传染病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治疗那些可能直接传染的疾病,不仅对病人有利,也可以使别人间接受益。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有关隔离和强制接种疫苗的政策。3、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相比,有那些主要特点?公共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它有别于一般公共消费支出,因为公共投资当期的投入,将带来未来的产出。它于私人投资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一般特点:① 从投资目标看。私人部门投资多以理论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多的考虑投资的内部成本和收益,而较少考虑投资的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而公共投资的出发点正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外部条件,追求社会效益是政府投资的重要目标。但是,这并不说明政府投资不考虑经济效益,待投资方向确定后,在具体使用资金时,就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考虑经济效益。② 从投资领域看。经济利益目标使得私人部门倾向于投资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期短,收益快的项目;而政府投资则更多涉及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如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农业等,而且往往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③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私人部门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自有资金及贷款、发行股票等各种社会筹资,由于筹资时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往往投资规模有限;而政府投资一般可以根据投资项目所需资金规模拨款进行投资,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多种渠道筹资。4、为什么说社会保障税是社会保障支出的理想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税对于促进有收入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公平分配和促进社会效率是行之有效的。这主要是由它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体现出来的:① 同商业保险相比,社会保险采用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方式更为公平。征收社会保障税实行社会保险有利于防治商业保险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开征社会保障税,实施社会保险,还可以以强制力要求风险低的社会成员参与保险,避免了高风险但是非高收入的社会成员承担高额保险费。同时由于的风险的投保人加入,保险费用将降低,这实际上是用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将收入在不同风险的社会成员中再分配,使社会收入更加趋于公平。② 社会保障税与一般政府税收比,作为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具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权力、义务对等性,使高收入的社会成员在缴纳较多的保险税后能取得较多的保险收入,有利于保持高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维持社会效率。可见,社会保障税可以看作商业保险于一般政府税收在公平于效率之间的一种折中选择,它既不会导致商业保险中低收入者承担高费用,又不会明显降低高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5、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补助或津贴。财政补贴的内容十分多样,包括政府在各个领域对不同社会成员的补贴,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 价格补贴,指国家为安定人民生活,由财政向企业或居民支付的,为纠正人民生活必需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不合理而支付的有关补贴。② 企业亏损补贴,是国家财政在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等情况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而给予的财政补贴。可以理解为政府为了维持某种产品或劳务的低价供应或者弥补国家政策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而支付的对价。③ 财政贴息,指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如扶植民族品牌,引进现金技术等对某些企业、某些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间内,按金额或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在这里资金被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利息就是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④ 税收支出和税前还贷,这两种补贴不直接在支出项目中劣势,但具有财政补贴的是指,称为隐蔽性财政补贴。税收支出是各种税收优惠如免税、减税、退税、税收抵免的总称。它相当于使国家税收收入减少,相当于国家取得税收后又将税收用于财政补贴的支出。6、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要考察的成本和收益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要考察的成本收益的类型主要有:① 真实的与货币的。(最重要的)真实收益:公共项目的最终消费者获得的收益。真实成本:公共项目所利用资源的实际成本。货币成本与收益:是受到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化影响的收益或成本,价格的变化可能使一部分人的收益或损失增加,又为其他人的损失或收益所抵消,所以,从整体上看,他无法反映社会的净收益或净损失。 ② 直接的与间接的。直接的成本和收益:是与项目主要目标密切相关的成本和收益。渐渐的成本和效益:是属于项目的副产品,与项目的非主要目标有关。③ 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是能够以市场货币价值计量的;无形的反之。④ 中间的与最终的。中间的收益:通过加入其他产品的生产间接提供的收益。最终的收益:最终产品提供的收益。如天气预报,对民航服务是中间产品提供中间收入。 ⑤ 内部的与外部的。
内部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指项目所在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外部的成本和收益,反之。 实例:收益 成本有形的 直接的 水电发力 建设设备、维修间接的 航行、灌溉、防洪、旅游 淹没土地无形的 直接的 水库风景美化(对居民、 破坏自然环境、淹没历史古迹间接的 风景美化(画报,对非居民或旅高压线影响电视清晰度游者)注:货币成本和收益:水库建成后,高低农民因抵价升高而收益,低地农民因土地被淹没而受损。7、试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的主要特征。(见书P167)
★第七章 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1、试析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影响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主要因素。税收的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税收的归宿:是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影响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主要因素有:① 税收的转嫁和归宿情况事实上是由税后的均衡价格决定的,而与对供给方还是对需求方征税无关。税后均衡价格比睡前均衡价格提高的部分就是需求方承担的税收,税收的其余部分则必须由供给方向后转嫁或自行承担,这也就是供给方实际得到的价格比税前均衡价格降低的部分。购买者为单位产品支付的价格永远比销售者实际得到的价格多出一个单位税额。② 需求和供给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某种产品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则税收负担越难以向前转嫁给需求方,而只能由供给方自行负担或向后转嫁;反之,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则税收法担越容易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转嫁给买方。更通俗的说,买卖双方在价格变化是对需求量或供给量的调整能力越强,越是容易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可以承担越少的税负。由需求和供给弹性引伸出的结论:⑴ 课税的范围:若是课税的范围较窄,则课税产品的替代性较大,消费者可减少对该产品的需求而增加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而课税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反之,如果课税的范围较大,涉及所有同类产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规避税收负担,则课税产品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承担。⑵ 商品的种类:生活必需品,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消费者将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不利地位,税负会前转到消费者的身上;反之,课税产品属于奢侈品,那么由于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消费者处于有利地位,税负会后转或不能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提供者或者销售者身上。 ⑶ 产品的属性: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供给弹性小,生产者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不利地位,税负会后转或不能转嫁,从而落在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身上。反之,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税负就会前转到购买者身上。2、从一般均衡的角度看,政府对一个行业的产出征税将产生哪些影响?政府对某一部门的某一种生产要素征税,其影响会波及整个经济,不仅该生产部门的该要素所有者要承担税负,其他生产部门的该要素所有者也要承担税负。政府对一个行业的产出征税会产生产出效应和替代效应:从产出效应来看,政府对制造业资本收入征税,而对食品业资本收入不征税,会造成制造业成本上升,收益率相对下降,只在也的产出会下降,从而对资本的需求下降,资本收益率将下降,同时由于资本会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食品业流动,食品业资本收益率也将下降,只有当两个行业的资本收益率被拉平时 ,这种资本流动才会停止,结果是不仅制造业的资本所有者承担了税负,食品业的资本所有者业承担了税负。从替代效应来看,政府对制造业资本收入征税,而对劳动力收入不征税,会促使制造业生产者倾向于减少资本的施用量,而增加劳动力的使用量,即劳动力替代资本。这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而对资本的需求相对下降,从而会造成制造业资本相对价格的下降。随着制造业资本相食品业的流动,资本价格的下降也会在食品业发生。3、税制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税收制度设计应以税收原则为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 税种的配置问题。税种的配置实际上研究的是各个税种之间的配合问题。它以某种税为主体税种,各个税种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主体税种的选择对于税种的合理配置具有关键意义。在主体税的选择上,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更为推崇所得课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征管体系尚不健全,往往也配以营业税、增值税等间接税。② 税源的选择问题。在税源的选择问题上,主要是考虑税源与税本的关系。税本、税源、税收之间的关系是,税本是税收来源的根本,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税收则来自于税源。有税本才会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所以税源的选择问题实际上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税源,才能不使税收侵蚀税本。一般以为,税源为地租、工资和利润。将课税范围限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虽有可能因课税过重而导致税源枯竭,但不会伤及税本。对财产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资本,要少收税或不收,以防止国民经济萎缩。但对其中非生产性财产可以适当收税,如遗产税、赠与税等。③ 税率的安排问题。税率的安排,实际上是要即决两方面的问题:⑴ 税率水平的问题。关于税率水平应如何确定,美国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A◎拉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拉弗曲线”原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一定限度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高税率不一定有搞地税收收入,低效率不一定有低的税收收入。⑵ 税率形式的确定。税率形式地确定面临地选择主要有两种: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比例税利益边界明确,透明度高,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如对商品税征比例税率;累进税率有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如对所得税征累进税率。其是指是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并根据客观经济形式选择侧重。4、收入、消费和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各有何特点?① 收入:收入多的人应多纳税,收入少的人应少纳税。由于对人谁比对物税可更直接贯彻公平目标,而收入是对人税的税基,所以,就公平性而言收入税基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它的统计口径如何确定仍然存在一些争议:衡量的单位是个人还是家庭;是以总收入还是以扣除某些支出后的净收入为标准;是以货币收入还是以经济收入作为标准;对来源不同的收入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标准。② 消费:标志着一个人对社会的索取,索取越多,纳税能力越强,应该多纳税。以消费为衡量支付能力的标准在实践上意味着不课征所得税,仅征商品税,而且只向消费品征税。在客观上它能起到鼓励储蓄和投资,抑制消费的作用,当社会投资不足时有助于经济增长。③ 财产: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财产赚取收入,通常一个人的财产越多他支付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财产还可带来其他满足,如声望、权力、保障等。财产税的课税对象主要是不动产,其有形性弥补了收入税基的这一个缺点,因此有必要将财产税基作为收入税基的补充。但是财产形式多样,受益不同,财产征税在实践中也难以查核和估价。5、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什么说不影响相对价格的税收就不会产生超额负担和效率损失?征收会产生两种效应,从而影响个人的福利水平: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因某种税开征或增加而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产生的效应,但是因为相对价格没有改变,这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政府,这是税收的正常负担,考虑到政府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从全社会来讲,这种资源转移本身并不会造成损失。替代效应是党税收影响商品(或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个人以一种消费形式或行为替代另一种产生的效应。例如当产品税课于甲产品而不是乙产品时,消费者可能用乙产品来代替甲产品,也许在睡前他并不喜欢用乙产品而喜欢用家产品,也就是同样价值的乙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不如甲产品。这种替代效应产生的损失无法用政府税收的收益来弥补,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即税收导致的净损失。容易看出,只有不影响相对价格的税收才不会干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从而就不会带来超额负担。 6、试析中国所得税制的改革的方向。个人所得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增值税的进一步改革。 7、试析中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的必要性。“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① 与中国的产业政策相矛盾。不利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② 与中国当前开发西部的地区发展战略不适应。增值税税负的不平衡,不利于缩小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③ 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生产型”增值税对外购资本品部分不允许扣除已经缴纳的税额,使得不能彻底退税。④ 使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从长期看,中国增值税的类型选择应该是“消费型”增值税。理论依据是:①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地解决对外购项目的重复征税问题,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真正做到公平税负,符合中性税收的原则。② 它与国际增值税实践相一致,有利于引进外资,使中国企业公平的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③ 选择“消费型”增值税更符合增值税的抵扣原理。整个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更完整和统一,有利于增值税征收管理的简便高效。④ 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符合中国税制改革的整体方向。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1、什么叫收入?影响收入的要素是什么?收入可定义为(1)被行驶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两者的代数和。影响收入的要素:禀赋、偏好、运气2、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中国工资制度改革来谈谈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的作用与意义。(1)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它试图说明每一个生产要素所得到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份额是多少。(2)规模分配,也称个人和家庭分配,是从分配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它试图说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是多少。可用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3、功利主义的最大利益理论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罗尔斯正义论的含义和社会意义是什么?5、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强调的重点是什么?6、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明其意义和局限性。7、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明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8、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9、应如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原则是什么?10、评判政府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11、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特点是什么?12、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13、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第九章 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1、试析社会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财政需求管理政策效果(就业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若使社会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即价格水平是固定的,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导致产出的增长,而不会同时促使价格水平上升;若供给线向右上方延伸,扩张需求在短期内是能够促使产出增加的;若社会总供给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产出固定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这表明现有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则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职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无产出的增长。 2、试析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的异同。相同:政府支出的增加和政府的减税政策,都会引发社会投资支出的成本增长。不同之处:① 两种财政政策措施对于新的均衡产出的组合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增加政府支出会使总产出中归于政府的部分上升,而减税的结果是使产出中归于消费者的部分增加。② 政府支出的改变对总产出的影响使肯定而直接的,而税收的变动却需要通过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才能影响到产出和就业。减税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有一部分会用于储蓄。从而,与政府支出的增加相比,减税对于产出的扩张影响要小。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什么需要协调配合?(见2008真题最后一题)4、试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所得税制的设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① 人头税、比利税、累进税。由于不产生替代效应,人头税较之比例税有更多的激励纳税人增加劳动投入的效应。累进所得税由于导致更大的替代效应,对劳动投入将起到较少的激励作用或较大的阻碍作用。而具有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之同额累进或比例所得税则对劳动投入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对非劳动收入比如资本收入的课税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增加。②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不同影响。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对于人们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的效应不同,平均税率的变动产生收入效应,而边际效率的变动产生替代效应。由于保持平均效率不变时,变动边际税率只产生替代效应,即增加边际税率将减少劳动供给,减少边际税率将增加劳动供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通过减税来刺激劳动供给时,采用在扩大税基、保持平均税率的同时降低边际税率的做法,这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减税政策的效果,又能减少对财政收入的不利影响。 5、利息所得税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如何?从收入效应方面看,税收使消费者个人可只配收入减少,从而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减少,储蓄增加;从替代效应方面看,利息所得税使未来消费的收益即现即现期消费的代价降低,于是消费者将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储蓄。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消费和储蓄的作用是相反的,从而难以判断利息所得税是否又刺激消费的作用。利息所得税对消费和储蓄的净效应,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时间偏好,若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利息税的净效应则可能表现为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储蓄;反之,则表现为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6、财政赤字的不同弥补方式分别将产生怎样的宏观经济效应?政府赤字的弥补方式主要有:① 国内债务补助,又主要有两种方式:⑴ 政府财政部门向私人部门出售债券(不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这样就减少了与赤字相等的私人购买力,不能创造货币,无乘数作用。⑵ 当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存款储备时,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这样商业银行为了筹款购买,必然减少其向个人或企业的贷款,从而削弱了总需求,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最终不会带来总体需求的变化,但会使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重新分配。② 货币发行弥补,又主要有三种方式:⑴ 当商业银行有超额存款准备金时,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⑵ 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⑶ 财政部直接发行货币。总的来说,货币发行弥补赤字会带来货币供应的增长,因而具有扩张性的效应。前两种方式都会引起公债货币化,从而增加原有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并由于引起货币的超经济发行而容易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投资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市场利率将降低或资金的可获得性增强,因此以货币发行方式弥补赤字不会挤出私人投资。后两种方式在各国的实践中应用的较少:③ 国外债务弥补:对外借款首先会导致本币升值,从而既不利于出口又鼓励进口,最终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而且过分依赖对外借款还容易引发对外债务的危机。④ 出售国家资产:一方面国家资产存量会下降,更重要的是会令公众对国家失去信心。而且可供出售的国家资产也是有限的。7、试析中国实施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果和消极因素。(见书P287)
★第十章 地方公共经济1、什么是地方公共产品?它与全国性公共产品有何区别?地方公共产品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它与全国性公共产品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后者则在主权范围内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 2、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它与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什么关系?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地方公共产品必须由地方政府提供。 3、什么叫“用脚投票”理论?其长处和缺陷是什么?蒂博特模型,是公共经济学教C.M.蒂博特提出的居民“用脚投票”来选择地方政府,来实现地方公共产品完全竞争的理论。其理论内容有:① 边际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应上的竞争。② 以自由迁徙为前提的“用脚投票”。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益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迁徙成本等于收益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③ 地方政府向新加入者提供已经有一定水平的公共产品,如地方图书馆,其边际成本为零,为了增加吸引力,地方政府都具有确保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内在动机,从而形成竞争。④ 自由迁徙和多个社区的存在,能使个人像选择私人产品一样选择社区,“用脚投票”来选择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根据人群的相同偏好提供一定水平的公共产品,从而达到与其所征税收的平衡。⑤ 但麦圭尔从经济人角度出发,认为个人决定是否迁徙首先在于迁徙利益和成本的比较,居民迁徙的原因在于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税收之间的差异,只有当公共产品与税收达到最佳组合式,迁徙才会停止。长处:在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和以自由迁徙为前提的“用脚投票”的相互作用下,地方公共产品的供应可以达到怕累托最优。缺陷:该模型的假设太多,以致在现实中无法形成蒂博特为实现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应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4、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是否能够做到有效均衡供给?不能。斯蒂格里茨的批判:① 人数问题。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是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就私人产品而言,人均效益与消费者人数成反比,而公共产品恰恰相反,人数最大其效益才会最大化——人们只有选择一个最大社区,从而失去了讨论公共产品的意义。② 社区内公共产品供应水平和种类的选择方法问题。社区内无远见的投票行动导致了公共产品的无效供应。在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当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存在多种选择时,采取多数投票决定,几乎不会考虑迁移问题。而少数人付出成本没有收益,便会迁移到可以实现个人偏好的社区,从而形成社区公共产品供应的无效率。③ 社区的数目和居民组合问题。在国家疆域一定的前提下,社区数目是有限的不可能使每种偏好相似的人群走到一起,每个社区的居民构成是混合型的,他们对公共产品的意见不可能一致,从而导致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上的无效率和将各种人组合在各个地区之内的无效率。④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由于空间限制、边界划分的历史性和政治性,外部性导致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或过剩,如电视的利益外溢和垃圾处理的成本外溢;经济规模不足(最佳成本的产出往往高于社区的需求量,供给能力闲置)导致成本与效率不对称。 由于社区间客观存在财政收入能力于支出的差异,净财政收益(居民从公共产品得到的收益大于所负担的税收成本的净收益)抵消了自由移居带来的竞争效果——脱离了向边际产出搞的社区流动的效率原则。富人驱逐穷人的意欲限制了地方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5、地方分权有什么好处?其理论依据何在?地方分权的好处有:① 有利于地区居民的偏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得到显示。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去向与家家户户直接相关,居民也便于了解。因此,居民对地方事务参与会显示出很高的热情,从而把自己的偏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政策。② 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要么是地方政府掌握的信息上达不了中央政府,也无法反映于中央政策,要么是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信息误导中央政府,争取更多的利益。在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要对本地区选民负责,有利于他们充分运用手中的信息制定和实行能满足本地居民偏好的政策。 ③ 有利于制定创新,增加更多的选择。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只有执行政策的权力,而分权体制则可以使政策按其目的在中央和地方多层次地制定和执行,从而使各个地方政府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和开展政策实验,这就有利于新制度的推出和传播,进而使居民有了更广泛的选择。④ 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集权会导致政府的不断膨胀,分权则带来各地方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又必然使效率的提高和政府机构的精简。理论依据:① 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选民的需求和偏好,居民有权选择公共产品供应水平和数量,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是不经济的。② 奥茨的分权理论。认为在提供等量公共产品的前提下,地方优于中央,而且成本是大体相同的。就应当“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最优的产出提供给他们的选民”。③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从信息角度论述分权的必要性。中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会因信息失真而造成浪费或不足。6、地方政府征收地方税的原则是什么地方政府征收地方税的原则是:① 英国学者大卫◎金的“四不原则”:⑴ 地方政府不应该征收高额累进税。高额累进税制是具有再分配功能的税收制度,而在分配并不是地方政府的职能,如果地方政府强行征收高额累进税会使居民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居住点,从而使各地贫富差距急剧扩大。⑵ 地方政府不应该征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例如,高的公司税会吓跑资本,而高的消费税会让居民去别的地区消费。⑶ 地方政府不应该征收可将大部分归宿转嫁给非本地居民的税。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所在地政府向他征收的税收的部分乃至大部分归宿通过产品的销售等手段转嫁给非本地的资本持有者、工人和消费者。这样,该地区较高的公共产品提供水平实际上是靠非本地居民的补贴而维持的,明显违反了公平的原则。⑷ 地方政府不应该征首部直接为本地居民所察觉的税。受益人负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② 6条标准:⑴ 具有在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征收权归中央政府所有。⑵ 流动性税基的税收应由中央政府征收。⑶ 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应为中央税。⑷ 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⑸ 易归宿转嫁型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6) 在税收体系中占主体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征收。7、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主要收入来源有:税收、借贷、收费和接受补助。① 行政性收费:是对享受特定行政服务的人收取的费用。符合受益者负担的原则,收费对象是少数人,比较分散,而且易于操作。要合理;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保证公共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贫困居民能够享用。 ② 举借地方债务:是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途径。古典学派认为理性的居民会认为债务靠增加税收来归还,举债与税收就没有本质区别了。但是反对派认为举债的宏观经济影响太大,举债增加支出导致总需求上升,而税收只引起私人消费的减少,导致总需求下降。8、中央政府为什么要补助地方政府?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补助的方式是什么?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理论上讲叫做一国国内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使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财政制度。补助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① 纠正外部性,也可称为成本与效益的对等原则。当利益外溢时,地方政府往往只是根据本地区居民受益做出支出的决策。但从全社会来看,该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收益就被低估,该地区居民已税负形式支付的成本超过应该支付的成本。反之,成本外溢时,当地居民以税负支付的成本少雨应该支付的成本。如果涉及的地区不多,可以通过自由协商来解决,但是当涉及面边广,就需要中央政府出面调解,例如,对利益外溢的地方公共产品,按照一处程度大小对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助。② 纠正横向财政不平衡,也叫资源配置区位中性原则。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使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及财政需求不同,产生各个地区之间财政净利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首先就是不公平的。其次是财政净利益的差异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决策,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一般的居民会选择财政净利益较大的地区,这对个人虽然是理性的行为,但是对全社会来说会造成市场区位的扭曲,有可能造成资源从效率较高的地方流到效率较低的地方,形不成资源配置。为了纠正这种横向之间的不平衡,只能由中央政府出面通过补助来减少或消除地区间的财政净利益差异。③ 纠正纵向财政不平衡,也可称弥合地方财政缺口。地方上支出大于收入和中央的支出小于收入的局面被称为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的填平只能靠中央向地方提供补助,把归于中央的一部分税收以补助形式同地方分享。这种分享应该是无条件的,地方应该掌握以补助形式从中央转移来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权,以弥补分税制的内在缺陷。 ④ 最低服务标准,或称为最低服务便准原则。这是公平与效率的延伸。在地方分权体制下,诸如社会保险、卫生保健、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具有强烈再分配因素的公共产品,都由地方政府来提供。但由于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最大化驱动下,各自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却又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在全国范围内难以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因此,中央必须从财政上采取措施保证全国各地区都有能力提供最低限度的此类公共产品。⑤ 政策诱导,也可称之为地方公共产品全国优效品化原则。也就是说通过财政补贴来鼓励地方更多地供应被中央认为是有效投入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用财政补助手段来诱导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意图和政策取向来办事。 补助方式:① 无条件补助:指对补助款项用途不加任何条件,也不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由中央政府拨给地方的一次性固定数额财政资金。② 有条件补助:这种补助在发放时都附带一定的条件,只有地方那个横幅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获得补助。⑴ 专项补助:用于中央政府指定的特殊用途的无需地方资金配套的一次性固定数额的中央补助。 ⑵ 配套补助:指规定了资金用途并需要地方政府拿出一定配套资金的中央补助。另外还有税收努力补助:指按地方政府征税成绩进行的补助。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源配置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