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微信转账支付宝和支付宝对抗,在烧钱对吗?,,

idonews社区首页 &其实,支付宝微信也是可以合作的 文章内容页
其实,支付宝微信也是可以合作的
滴滴和快的之间的结合,让无数人大吃一惊。
但仔细想想却也不必太过于意外,当利益无法通过斗争解决时,。譬如古代的那些和亲战略,譬如现下互联网企业间的合作。区别在于,有的是恃强凌弱,有的是弱者示好,有的是强强联合。形式不同,目的不同,合作的方式也不同。但最终的归宿却相同,那就是避免最大的伤害,追求最大的利益。
早在2006年,马云就曾经有过一种观点:“与对手合作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看看以前的优酷与土豆,看看现下的滴滴与快的,马云堪称预言家。
此时,我不由地有个似乎有些荒谬的想法:其实,支付宝和微信也可以合作的。既然马云如此睿智,为何不顺势而为呢?
滴滴与快的长时间博弈的背后,其实是腾讯和阿里之间的博弈。他们在烧钱烧到天昏地暗之后,谁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反而在自己力不从心的同时,看到了不少共同的对手在崛起强大,像易到已经向汽车行业进军,联合奇瑞和博泰去开发智能汽车,而百度正跟Uber合作得热火朝天。这种形势之下,如果继续做互为攻伐的对手,显然只能会两败俱伤。所以说,滴滴和快的之间的结合,实质上是腾讯和阿里之间的妥协。毕竟,这种数十亿美元量级的直接较量,其惨烈程度让人心颤。而合作了,如果能做好差异互补,那就有钱大家赚了。
腾讯和阿里可以在打车软件这个业务上化干戈为玉帛,那为何不能在别的方面合作呢?
这一段时间,支付宝和微信在红包战场打了一团乱仗。甚至,还出现了微信封杀支付宝分享链接的惨状。固然二者各怀心事,各有目的。但是,纷争的结果无非是提高了共同的成本,增加了双方的损失,而名不副实的红包含金量又会让各自的信誉度下滑,甚至会毁掉红包的诱惑力度。之前,支付宝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导致有300万元红包未能发放出去,估计会让人反感。而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腾讯和阿里两大集团近百亿的投入中,可以清晰计算出来的现金是:微信5亿现金和30亿代金券,而现金只占总数的14.28%;支付宝的现金是1.56亿,占总数6亿的26%。”这种红包策略,能维持多久?
打车软件,。这场红包战争,在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前,尚有在打车软件领域打仗的必要。而在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后,这场战争在打车软件领域又如何打呢?这个难题不得不摆在支付宝和微信面前,他们必须要改变策略。既然滴滴与快的都成为一家了,那他们背后的腾讯和阿里,为何不能让微信和支付宝各退一步,促成合作呢?
其实,支付宝和微信是完全可以实现互补共赢的,他们大可以不必非得在社交、支付之间打得你死我活。而假如支付宝与微信之间能“互通有无”,哪怕互相给点“买路钱”,也要比那种非得死一个的代价要小得多,更何况这年头谁都不容易死。既然滴滴和快的都合作了,那其实,支付宝和微信也可以合作的。
注: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微信和支付宝,都搞打车省10元,有必要这么烧钱吗?
“滴滴”VS“快的”背后的巨头魅影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目前,整个打车应用市场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恶战在所难免,随着腾讯阿里双方“微信PK来往”愈演愈烈,“财付通VS支付宝”,“理财通VS余额宝”,世纪大战的战火已经延续到“滴滴”VS“快的”! 烧钱大战,快的初战告捷  不挣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烧钱就要挣钱的企业是打酱油的企业。“烧钱”是打车应用的必备属性。用滴滴CEO程维的话来说,烧钱是市场培育期必须做这些事情。就“烧钱圈地”对比看来。目前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共1亿1800万美元投资:2012年A轮,300万美金,金沙江创投;2013年5月B轮,1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12月份C轮,1亿美元,中信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快的打车目前公开的融资情况是:2013年4月A轮,800万美元,阿里巴巴投资;2013年11月,阿里跟进投资近亿美元。  通过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的融资情况来看,嘀嘀打车的融资次数和金额显然要多于快的打车,但双方在市场占有率上相差并不多。此前,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在市场占有率上又得到进一步增长。  补贴策略,滴滴后续给力  起家于杭州的快的,在完成对上海、广州、深圳等江浙沪城市布局之后,成功开始大举“北伐”。目前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不时就会听到快的打车广告: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和其他大多数打车软件10元的奖励相比,30元的奖励着实让人有点Hold不住。  更疯狂的是,由于快的绑定支付宝,司机安装支付宝即可获得50元现金及50元支付宝余额奖励;司机每天使用快的打车软件线上六小时即可获得5元奖励;北京用户看到快的戶外广告,拍照并分享到微博上就能得到10元奖励。快的此次活动据算总投入将超过一亿元。  补贴确是一个非常管用的策略,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模仿的策略。快的在北京抢占的同时,嘀嘀在杭州也出台出了补贴政策。现在嘀嘀在杭州每个订单都补贴司机5~10元,上下班高峰期,甚至能抢到补贴高达100元的订单。另外,司机成功推荐一个乘客扫描车內二维码安装嘀嘀,又能得到10元奖励。  补贴司机的同时,滴滴也用心提升用户端的下载使用量。嘀嘀刚进入杭州的第一周,就采取奖励话费的形式拉用户,杭州用户下在嘀嘀APP,两日内打车无限次报销车费,每次报销10元,次日以话费形式充值到注册嘀嘀账户的手机号中。杭州本来是快的根据地,近八九成的司机都安装了快的软件。但是,自从2013年6月嘀嘀开始进军杭州市场以來,靠着疯狂砸广告、大力补贴司机、提升用户下载量,拉走了将近一半的司机,市场占有率得到急速提升。  “打车神器”背后的巨头魅影  不可否认,打车应用市场背后的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于出资的腾讯、阿里巴巴来说,“烧钱”背后的本质是移动支付之争。用户倾向于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在哪里用哪些支付,都关系着腾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打车软件作为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LBS服务之一,不仅是巨头测试其O2O能力和渗透率的绝佳工具,也为未来更多O2O业务提供了接口。这也是众多打车应用企业不惜放血“烧钱”来疯狂般的占据市场的原因。  嘀嘀和快的“烧钱”大战尚在进行时,其背后的金主自然引发关注。嘀嘀背后的腾讯和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近年来,二者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也在加快。对投资方而言,打车应用市场“光有金矿,无法开采”的现象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2014年打车应用市场“烧钱”会减缓的原因之一。  尽管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背后都一个“有钱的干爹”,但这个“干爹”并不傻。“烧钱”一次可以,两次可以,第三次还继续“烧钱”恐怕就有些说不通了。  烧钱是浮云,变现靠用户  黄花梨做的椅子终究是用来让人坐在屁股底下,泥巴塑的菩萨终究会登堂入室,被人顶礼膜拜。产品的最重要价值要看用途,用户也只为好的产品体验付费。打车应用的用户,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都比较看重产品体验和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是否及时、出现问题是否能快速解决等,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实现智能调度,有效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来提高用户满意度。  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目前还是依赖于巨头,得到融资先烧钱将市场做大,将用户圈进来,后续再利用用户数据赢得利润。产品变现的过程就是商业化探索的过程。以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品质为左足,以延伸平台的增值商业空间为右足,两足交替,才能在打车市场中不断前进。  滴滴VS快的,本质也是阿里与腾讯的世纪大战的一场战役,就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苏德战争,辽沈战役之于国共内战,其地位需要历史来检验。  滴滴VS快的更是二位大佬的搏杀,马化腾VS马云,一如武当VS华山,张三丰VS风扬清,马化腾如水,马云似火,正如自媒体人“孕峰”所说: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各自命门在那里?阿里的命门在不懂产品,腾讯的命门在走向封闭。胜败取决于自己能否克服自己。但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根本,无论是腾讯和阿里都无数次验证了此条真理。  就笔者使用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经历看来,滴滴打车的产品体验要好过快的打车,融入微信支付并大力投入营销成本后,综合考虑已经遥遥领先于快的。相信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滴滴会在此次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胜出,变双雄争霸为一家独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车应用,2014年,走你!纯搬运,原文链接:
因为腾讯和阿里的目的是培养大家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不是靠做大打车软件让他们上市牟利。&br&&br&而现有的支付场景里面,手机打车应该是最适合移动支付的&br&&br&其他用的比较多的移动支付场景,基本就是购物、付水电煤、话费充值,都不如打车。&br&&br&其中,购物的操作流程比较繁琐,你需要先找商品/店铺,然后下单,收货,最后确认付款。如果是淘宝店的交易,还要涉及咨询之类的情况。这一整套流程全都用手机来操作,过程是相当繁琐的。&br&&br&而支付水电煤、话费充值的操作流程是非常简便,但是使用频率实在太低。电费、宽带费1个月才交1次(宽带费还能年付。。。1年操作一次),水费煤气费2个月才付一次,话费充值也不会有人三天两头给自己手机充钱吧,一般都是冲一次起码能用个把月。&br&&br&另外,以上的消费过程,10块20块的补贴真的对总的消费额来说聊胜于无。而且就算你补贴再多,我也不可能每个月去多交几次水电煤吧?&br&&br&再看打车APP,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上车前下单,下车前付款。中间的步骤都是你和司机直接面对面交谈即可,不涉及必须用手机来操作的。使用频率方面,在补贴足够的情况,可以做到一天1-2次,甚至更多次。而且打车的单次消费金额比较小,有10块20块的减免就能省很多钱,吸引力很大。
因为腾讯和阿里的目的是培养大家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不是靠做大打车软件让他们上市牟利。 而现有的支付场景里面,手机打车应该是最适合移动支付的 其他用的比较多的移动支付场景,基本就是购物、付水电煤、话费充值,都不如打车。 其中,购物的操作流程…
更新。&br&&br&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br&&br&-----------------------------&br&&br&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br&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微信也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两家之间的平衡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家处于谁也动不了谁的状态。&br&那么为啥还要搞的这么风生水起呢。打车软件,在刚出来的时候一片蓝海,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公司怕的是什么,就是在这种蓝海里面出现什么新的东西被一个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给跑到前面,做成气候,到时候再竞争或者收购的代价就要大很多,这两家于是搞出来这样一件事,迅速把这片蓝海变成了红海,那么再有小的玩家进场,不管搞出什么样高级的玩法功能等等,都是玩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直接贴钱的做法的,而贴钱这种做法,只有像阿里和腾讯这种巨头才能玩得起,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挑战。在他们两家进来贴钱之前,不是没有打车软件,不知道那些软件们,现在还好吗。
更新。 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 ----------------------------- 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 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擅长扬声器单元设计404missing-搜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