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上林湖坟墓迁移查询拆建已登记。选墓地到那里去办理?

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扎实推进--慈溪文明网
          
慈溪文明网>
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扎实推进
来源:慈溪文明网 发表时间:
字体 [][关闭]&
&&& 日前,从慈溪市申遗办了解到,随着上林湖沿湖坟墓迁移工作全面启动,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的各项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本次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据慈溪市申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7月国家验收,同年8月前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考评,2018年申遗投票,时间非常紧张;同时,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遗产保护工作不仅要着力于遗产本体,还应关注遗产周边环境协调。
  目前,慈溪市已设立综合协调组、基建项目组、迁坟安置组、三改一拆组、环境提升组等5个专项工作推进组,联合匡堰、桥头及相关镇,从文本编制、环境整治、遗产保护与展示、遗产监测与监控等方面入手,做好申遗工作。
  据了解,正在开展的上林湖沿湖坟墓迁移工作属于上林湖周边山林环境景观综合整治,除此之外,为了完整地展示遗址的面貌,还将开展东横河片区景观提升、主入口区块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交通设施升级更新等,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绿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遗产展示计划由遗产本体展示和展示馆两部分组成,一方面通过展示荷花芯、后司岙、竹园山等遗址的原貌、挖掘现场等,零距离接触千年前的制瓷场景;另一方面,以现代化的手段,在展示馆中展出介绍越窑青瓷的制瓷工艺、外销等内容。此外,还将建立遗产点监测中心和相关监测系统,建立海丝遗产档案。
  截至目前,应迁坟墓有8174座,核实登记的坟墓有5528座。《坟墓迁移安置和补偿办法》正在充分征求有关镇和部门的意见。匡堰镇的虎山公墓、石人山墓地作为迁坟安置点,目前已进入扩建施工阶段。同时,已拆除违法建筑20处,面积691.2平方米。此外,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暂命名)也已进入现场施工阶段。(慈溪日报 马安娜)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赵静
慈溪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慈溪文明网  (C)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慈溪新闻网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上林湖越窑青瓷墓志书法刍议
上林湖越窑青瓷墓志书法刍议
青瓷墓志罐是上林湖越窑的独有产品,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墓志铭形制。目前所知的上林湖越窑烧制的青瓷墓志罐存世有八十余件之多,时间从晚唐至五代,其出土地点也集中在上林湖周边地区。墓志铭一般刻在石上或砖上,而以青瓷器镌刻墓志铭可谓别出心裁。由于有确切的纪年文字,它为考察越窑青瓷和古代墓志铭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依据,同时又为研究地方历史、社会文化、民间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文献价值早已经被世人所公认,而对其书法方面的价值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其书法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各界对其书法价值的重视。
一、墓志形制的演变:
目前存世的唐、五代人墓志中,材质以石质为主,也有少量砖质墓志,而瓷质的极为罕见,且出土地点集中在上林湖一带,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墓主多为上林湖周边的余姚、慈溪人,从墓志文字记载可知,墓志罐的主人大多与窑工有关。
青瓷墓志罐这类产品仅为上林湖一带越窑所产,从墓志的发展历史上看,可谓是一项创举,那么这一墓志形式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呢?
任何一项艺术的产生都有一个模仿、发展、形成的过程,如早期的摄影艺术模仿绘画效果,最早的陶器模仿石器、竹篮等。发展到后来,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和美学特征。越窑墓志罐的产生与发展与之类同。
目前所知越窑生产的最早的瓷墓志,首推唐景云元年(710年)的《虞照乘墓志》(图1),这件墓志与同时代石质墓志除材质不同外,其他并无二致。墓志刻于高37厘米、宽38厘米的方形瓷板上,无釉,划有界格,文字17行、17列,文字用双刀刻制,能体现书法笔意,可知是先书丹后刻字,其书、刻手法与石质墓志完全相同。推测应该是先用瓷土做成泥板,晾干,然后书丹、刻字,再入窑烧制,烧制后略有变形弯曲。
因为是刻制在晾干的泥板之上,加工难度较石材低得多,制作也较为快捷,而从保存状况来看,这件瓷质墓志虽已历经1300年岁月,表面平滑无腐蚀,表明瓷质墓志与石质墓志相比,在硬度、耐酸碱度方面都并不逊色,这是当地先民利用本地发达的制瓷技术而创造的一种新形制,也是青瓷墓志罐的起源。
图1.唐景云元年(710年)《虞照乘墓志》
晚唐时期,人们开始在瓷墓志表面上釉,以使墓志更好地保存,如唐宝历二年(826年)的《陈云墓志》(图2),这件墓志显然没有经过书丹,是直接用尖头笔书写,然后用双刀法加刻,但没有刻完,仅刻了前三行半,后面几行仍保持尖头笔书写效果。
图2.唐宝历二年(826年)《陈云墓志》
至迟在晚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已经出现了墓志罐这种形式。从现存实物看,此时上林湖窑工已经创造性地把墓志与青瓷罐巧妙结合,此时刻字已经不用刻刀,而是直接以尖头硬笔在瓷罐的泥胚上刻划,然后上釉烧制成器,如唐开成四年(839年)的《罗夫人王氏墓志》罐(图3)、唐会昌三年(843年)的《范氏夫人墓志》罐(图4)都是方口圆底、腹鼓而下收的罐型,唐大中三年(849年)的《刘荣墓志》罐(图5)造型基本相同,不过口部改为圆口。这些器形造型优美,再加上通体施釉,温润明澈,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图3.唐开成四年(839年)《罗夫人王氏墓志》望云居藏
图4.唐会昌三年(843年)《范氏夫人墓志》&
图5.唐大中三年(849年)《刘荣墓志》
唐会昌二年(842年)的《徐胜墓志》罐(图6),为直筒形罐,上有盖、下有底座(底缺失),是典型的墓志罐形式。可见当时青瓷墓志罐的制作工艺已经成熟,这一时期的墓志罐数量众多、形式丰富,除上述形式外,还有直筒形、罂形、盖罐式、筒形罐式、瓶式等,往往有底有盖,类似于香薰。至此,青瓷墓志罐已经完全脱离了石质墓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图6.唐会昌二年(842年)《徐胜墓志》
至晚唐咸通年间,开始出现经幢式的墓志罐,其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至北宋初开始趋于式微。
据章国庆老师所著《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唐五代宋元卷》来看,宁波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唐、五代墓志总量仅有41件,其中唐代石质墓志21件、砖质墓志10件、瓷质墓志3件(不包括墓志罐),五代时期石质墓志6件、砖质墓志1件。可知宁波地区唐、五代墓志遗存极少,而同时期上林湖所产的青瓷墓志罐却有80余件之多,可见,青瓷墓志罐依托于当地高度发达的制瓷业,其造价要比石质墓志低得多,这也是其数量远远超过石质墓志的原因。
二、青瓷墓志的书写者身份
传统石质墓志,需要采石、铲平、打磨、刊刻,造价高昂,更有请名人撰文、名书家书丹、名刻工刊石的,花费更是巨大,一般非官宦富户不办。相比之下,青瓷墓志罐的造价就相对低廉得多,这点也可以从大量墓志罐的志文中看出,墓主仅是普通百姓,那么这些墓志到底是谁书写的呢?
关于上林湖青瓷墓志的书写者,从志文来看,可能大多是窑工所为,但也不排除有窑工的一些亲属参与其中。所以墓志的书写者中,既有文化程度不高的一般窑工,也有文化较高的士人学子,这点可以从文辞、字迹的工拙程度看出,如唐会昌二年(842年)的《徐胜墓志》,文辞华美、字迹书写纯熟优美,显然出自颇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学士之手。这些墓志罐应该是在窑里做成泥胚后,然后完成墓志的刻制,再入窑烧制。墓志的书写者,基本上是墓主的亲属或朋友,墓主多为上林湖周边的余姚、慈溪一带的民众。所以,青瓷墓志的书法,基本代表了唐代江南一带的民间书法。
三、青瓷墓志的书法价值
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特别在楷书、行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青瓷墓志中主要也是这两种书体。唐代的文化中心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区,如大量的高质量的唐代墓志主要出土于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地,大量写卷出土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而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书法资料留存极少,而在青瓷墓志罐中,却保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民间书法,这是极为不易的。
对于民间书法,我们不能因为其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加以轻视,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先生这样认为:“民间书法不同于常见的风格面貌,有别于平时的实践经验,因为没有名家书法和在名家书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观念与其对位,所以难以用语言形容,只能发一声惊叹,表示它确确实实契合了你潜意识中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使你激动,深受启发,想像力展开,创作灵感闪现。这样的民间书法作品会调动起你的全部学识修养甚至整个生命去阐释,并且进一步去发展、去创造。”
而上林湖青瓷墓志书法,既有常规意义上的优秀书法,也有书写技巧一般的民间书法。墓志书法面貌各不相同,神态多姿多彩,各具风神,值得我们探讨与取法。青瓷墓志书法堪称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唐、五代书法基因库。
尤为可贵的是,唐会昌年之后的青瓷墓志罐,采用尖头硬笔直接在泥胚上书写,未经刻制,保留了唐代硬笔书写的原始效果,堪为当代硬笔书法的范本。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硬笔是自西方传入我国,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事实上,学者们发现,大量敦煌藏经是用硬笔书写的,在唐代,硬笔书法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发展时期,硬笔曾经相当流行,可见硬笔是自西方传入我国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青瓷墓志罐上纯熟的硬笔书法印证了这一点。
四、墓志刻字工具的推测
关于上林湖生产的早期瓷板墓志的制作,根据中唐时期的《虞照乘墓志》实物推测,其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先用制作青瓷器的高岭土做成泥板,刻字的一面用稀薄的泥浆刮平,保证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晾干,彻底干透后,用尖头笔划出界格。再用毛笔蘸朱砂墨汁在上面书写志文,这个过程,称“书丹”。然后用铁质方口刻刀刻制,一个笔画需要刻两面,称为“双刀法”,直到把全部朱砂字迹刻去,最后入窑烧制成瓷。从《虞照乘墓志》上界格直线的弯曲度来看,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弯曲现象,越大则成品率越低,所以瓷板墓志,一般边长很少会大于40厘米。这种墓志的刻字,基本与唐代一般碑志的刻字方法相同,工具也基本相同。这类墓志,可以像一般石质碑志那样拓出拓片。
其后的唐宝历二年(826年)《陈云墓志》,前三行半用双刀法强化了毛笔书写的效果,但根据后面部分的字迹来看,前三行半的刻制过程应该是先用尖笔直接书写,然后用方头刀刻制使笔划变粗,其间没有“书丹”这一环节,其后再上釉烧制,这类墓志由于表面被釉彩覆盖,无法拓制拓片。
其后的墓志罐刻字,绝大部分应该是采用尖头笔直接书写,然后上釉烧制。如唐大中十年残志(856年),该墓志罐上的文字线条粗细变化很大,如同毛笔写成一样,但仔细查看后发现,其刻制的粗线条中,笔尖位于线条的一侧,如毛笔书写中的侧锋用笔;而细线条则笔锋在笔划正中,如同毛笔书写中的中锋用笔。整件作品笔法熟练,线条粗细自如,书法水平极高。
其中,唐开成四年(839年)的《罗夫人王氏墓志》、唐会昌二年(842年)的《徐胜墓志》、唐会昌三年(843年)的《范氏夫人墓志》、唐大中十年(856年)的《刘氏夫人墓志》(图8)、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的《张孚墓志》,直至五代梁龙德二年任琏墓志
(922年),虽然书法水平高低不一,但线条粗细变化都不是很大,可以确定为是用尖头笔直接书写的。
这种尖头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笔呢?且让我们做一下推测: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了古代的双瓣合尖芦管笔(图7),时间大致在唐代;1967年,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唐代遗址中出土了单尖苇管笔(图8),长10.6厘米,笔为苇管制作,笔尖用刀削成,笔尖端、笔管上部已残,笔锋上部用布带裹扎用以握笔。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中出土了类似的双瓣合尖竹管笔(图9),时间大致在西夏时期。可知在我国的唐代就已经有了蘸水书写的硬笔,甚至可能早自东周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单尖苇管笔,在汉代已使用竹片削成的竹锥笔等等,那么在上林湖制作的青瓷墓志罐上,使用的是否即是这类早就流行的单尖苇管笔或单尖竹管笔呢?
图7.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芦管笔。
图8.1967年新疆吐鲁番唐代遗址出土的单尖苇管笔图9.1972年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出土的双瓣合尖竹管笔
&&&由于江南潮湿,竹木类实物难以保存,所以未能发掘到实物,但综合考虑甘肃武威、新疆吐鲁番、新疆米兰等地出土的唐代硬笔和青瓷墓志罐上的笔痕,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当时使用的应该是类似的尖头竹笔或苇笔,但因为青瓷墓志罐上书写不需要用墨水,故其形制应该是单尖笔,而不是双瓣合尖的构造,我以为绝大部分应该是这种笔书写的。
首先,在泥胚上书写,竹管的硬度已经足够胜任;其次,泥胚较薄,用锐利的金属笔容易造成难以控制笔道深浅而划穿泥胚的现象,而竹管较容易掌握;第三,竹管或苇管易得,在江南随处可见,只要将竹管一侧削成斜尖就可以使用;第四,唐代这种单尖竹管笔已经流行,成品笔随处可得。所以,直接在青瓷墓志罐上写字的工具,主要是单尖竹管笔。
当然,泥胎的干燥程度也会影响到书写的效果,如唐会昌二年(842年)的《徐胜墓志》,罐壁较厚,字迹笔道较深,线条圆劲,线条有极为明显的凹陷感,极有可能是泥胎没有完全干燥时写的。故《徐胜墓志》尽管表面也上釉,但依然凹凸感明显。
综上可知,上林湖青瓷墓志罐上的书写工具,是以单尖竹管笔为主,所以,其书法完全可以归入硬笔书法的范畴。
五、早期硬笔书法的意义
据日本京都大学敦煌学者藤枝晃教授指出,在敦煌文书中,其中硬笔写本达到了2万多页(非卷),多为纸本,也有绢本;有汉文,也有佉卢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于阗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等十多种古民族文字;书写内容涉及文学作品、契卷书信、经帖杂文和佛经;使用书体包括硬笔楷书、行书、和草书。
敦煌艺术研究院李正宇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唐宋硬笔书法——敦煌古代硬笔书法写卷》中指出,敦煌出土的硬笔写本从笔画造型看,线条粗细均匀,富有现代硬笔书法的“线”感,而没有毛笔书写点、面相间的“面”的特征,显然是用竹、木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如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P.2155唐《唯识二十论序》卷(图10)、大英图书馆藏S.6347唐《索进晟祭弟文》等(图11)。
图10.唐《唯识二十论序》法国巴黎藏P.2155
&图13.唐《索进晟祭弟文》大英图书馆藏S.6347
  硬笔在敦煌写本中的使用,历经中国汉、唐、宋、元诸朝,绵延了一千二百多年。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李峤杂咏》是目前敦煌发现的最早汉文硬笔写本,书写年代在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烽燧遗址中发现的佉卢文绢书是一件更为久远的硬笔作品,书写年代约在西汉末期的公元1世纪;收藏于日本天理图书馆的《俱舍论颂》是敦煌目前发现最晚的汉文硬笔写本,并非出自藏经洞,其书写年代约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
学者们对敦煌硬笔写本的研究,掀开了中国书法史研究的新纪元,填补了中国书法史的空白,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历史的全面脉络,对研究中国书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历史上战火、自然灾害的破坏,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其它地方的古代纸帛类硬笔文书几乎散失殆尽,唯独敦煌的硬笔写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侯环境保存了下来。但江南的越窑,也以这种墓志罐的独特形式,保留了大量唐至五代的硬笔书法作品,与敦煌遥相呼应。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硬笔书法作品在以“实物”改写中国书法史的同时,让人们从这扇窗户看到了一个从未发现的世界:在中国书法的长河中,并非是毛笔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硬笔书法也并非只有百十年的历程。
六、尚被忽视的书法价值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缓慢,江南地区在唐、五代时期文化尚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我发现,上林湖越窑青瓷墓志的书法还是与中原地区的书法一脉相承的,其书法精品,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书法成就,堪与敦煌写经精品比肩。
如唐景云元年(710年)的《虞照乘墓志》,既秉承褚遂良书体之流美,又具欧阳询书体之法度,收放有度,拙中蕴巧。
唐开成四年(839年)的《罗夫人王氏墓志》纯用褚法,字迹典雅华美,起笔收笔轻灵自如,结构严谨而轻松,连褚遂良的绞转笔法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唐会昌二年(842年)的《徐胜墓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唐代行书精品,其书法直接继承自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夹楷夹行夹草,而又和谐自然,文字结体宽博外拓,又具颜真卿笔意,线条劲挺,笔法老到,气韵流畅。而由于此作是用硬笔写成,更堪称经典硬笔书法作品,值得今天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学习、取法。
唐大中十年(856年)残志(图14、图15),虽残尤珍,其楷书字体略扁,有唐人写经之风姿,而格调远在写经体之上,书法线质时粗时细,笔划轻灵婉转,勾挑斩钉截铁,既具南朝之流美,又具北朝之刚健,诚为唐代楷书之上品!
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年)《卓从墓志》(图16)恭谨严整,笔力遒劲,亦是五代书法精品。
而这些以青瓷墓志形式流传下来的唐、五代书法精品,尚未被世人所知,相信所有见过的人,都会为一千多年前先民的精湛书艺所折服。本文只为抛砖引玉,试图让人们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开发这座书法宝库!
&图14.唐大中十年(856年)残志(1)
图15.唐大中十年(856年)残志(2)
图16.梁龙德二年(922年)《卓从墓志》
&参考文献:
1、《越窑瓷墓志》,厉祖浩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2、《海上藏宝录》集刊九——《望云居藏瓷》,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3、《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唐五代宋元卷》,章国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4、《敦煌书法综论》,沈乐平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5、《中国唐宋硬笔书法——敦煌古代硬笔书法写卷》,李正宇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6、《敦煌书法——中国书法的基因库》,秦川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7、《敦煌写卷书法精选》,郑汝中、赵声良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1995年8月第一次印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慈溪市部署上林湖沿湖坟墓迁移安置的工作
慈溪房产网 责任编辑:蒋雪姣
为助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成功申遗,前天下午,慈溪市召开上林湖沿湖坟墓迁移安置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迁坟安置工作。市领导董维波、施卫忠参加会议。
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上林湖沿湖坟墓迁移作为申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已初步完成沿湖须迁移坟墓调查登记工作,墓主信息正在紧锣密鼓地核实,迁移安置和补偿办法也已出台。
会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不仅体现慈溪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更有助于对接国家战略,构筑“一带一路”文化支点。此次申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多、难度大,尤其是坟墓迁移及安置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根据申遗工作时间节点,所有的坟墓必须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迁移安置。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和墓主后人所在地的所涉镇街都要主动承接任务,确保这项工作按时完成。各镇街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相应组织,以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进度和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广泛宣传政策、充分讲解政策,扎实细致做好动迁工作。市民政局要着力做好业务指导,督促各地同步推进各项工作,相关镇要加快坟墓安置点建设。各地各相关部门务必通力协作,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在年底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迁坟安置任务,为日前完成上林湖越窑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打下扎实基础,助力申遗工作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来源:慈溪日报)
24小时排行榜
购房工具箱
复地御上海二期25号楼预计11月初加推。
金地印象剑桥二期现场最新工程进度展示。
精品楼盘推荐
售楼热线:8
售楼热线:8
售楼热线:7
售楼热线:6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art//art_.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Additionally, a 404 Not Found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use an ErrorDocument to handle the reque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溪市上林湖坟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