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纲要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什么样的规划

一些市民发现后纷纷拍照发朋友圈质疑桥梁的质量。
女儿在17年前,被逼嫁给当地人,生活很艰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纲要》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成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勾画了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年“三步走”:从“网络大国”迈进“网络强国”
  《纲要》首次明确了建成“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先后经历了酝酿、起步、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10月,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战略任务,信息化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建设更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2.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信息化与国民经济社会加快深度融合,展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
  但是应该看到,信息化实践中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表现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网络空间法治亟待加强等诸多方面。这影响着我国战略主动地位的形成,束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对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制约。中国离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在这一紧要历史时刻,《纲要》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指点迷津。《纲要》为“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三步走”具体方案,提出“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做强信息产业、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可以预见,目标既定,航路清晰,这必将引发千帆竞秀的新景象。
  释放“数字红利”: 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大数据被视作信息时代的“富矿”,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也促进了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角逐。
  近年来,美、英、韩、日等国都加快了大数据布局,从政府决策、制度机构、技术创新等层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化保障和安全攻防体系,表现出重视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数据开放与网络监控密切结合、政府与商业机构通力合作的三大特征。新形势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速。2015年8 月,政府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全社会信息应用和价值实现,推动了大数据引领生活生产的新热潮。但是,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中80%掌握在政府手中,亟待深化与社会的互动共享。同时,也存在着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顺应发展态势应对数据战略挑战,《纲要》指出: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并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安全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国将“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可以期待,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数字红利将更大范围地便利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填平“信息鸿沟”: 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消费的结构性变化,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势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地区以及人群的发展机遇,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较大倾斜,影响着民生的普惠与改善。
  《纲要》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布局与举措。“民生”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农村信息化是其关键一点。信息化成果怎样为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针对信息化“鸿沟”,《纲要》明确了三方面现实着力点: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二是通过降低资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设施建设是基础,《纲要》区别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做出分类建设部署,提出“两个机制”、一个“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种种规划与举措,意在最大范围地满足城乡百姓信息设施拥有和应用,特别是帮助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此精神指导下,填平“信息鸿沟”,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作者: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三秦都市网是陕西第一都市综合门户网站。主要为陕西人民提供最...
1590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解读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步走战略目标不仅设定了时间节点,而且还有具体指标,既重长远又有可操作性,描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 能力建设是核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短板 《纲要》指出,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 宁家骏认为:“三大战略任务实际上是一个‘战略三角形’。其中,能力是核心、应用是牵引、环境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信息化发展的有机整体。” 《纲要》重点从发展核心技术、夯实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优化人才队伍、深化合作交流等5方面提出了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的政策措施。 “如果说能力建设是核心,那么核心技术就是核心的核心。”宁家骏表示,当前由于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使得国家和信息化发展自主可控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纲要》聚焦发展核心技术提出,要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加强前沿和基础研究,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等措施。 庄荣文指出,要在构建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软件、芯片方面整合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我们也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优势力量整合在一起,集中突破目前的一些短板,实现核心技术不断赶超。” 应用提升是牵引: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的富矿亟待发掘,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建设如火如荼,网络蓬勃发展,、远程、农村电商方兴未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加快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纲要》对此提出要开发信息资源,释放数字红利,但也同时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无序滥用的现象并存,要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 中国政府网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未能与社会共享,造成极大浪费。“要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推进政府和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集和集中向社会开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说。 《纲要》还特别提出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网络扶贫行动可以让更多的群众用上互联网,可以让更多的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大市场,也可以让山沟里的孩子接受优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表示。
【版权提示】中商情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5,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扫一扫、与您一起发现数据的价值
每日融资简报扫一扫、掌握资本市场最新情报
中商情报网始终聚焦科技、互联网+、创业、财经、产经大数据等,目前在全国财经网站中排名居前,旗下中商产业研究院专注产业经济细分市场研究,中商可以为用您提供一手的市场数据和高价值的商业资讯,欢迎沟通交流合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日08:30&&来源:
五、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推进信息化法治建设
依法推进信息化、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以网络空间法治化为重点,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自觉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法治环境。
48.完善信息化法律框架。以网络立法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促进信息化发展和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为目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网络信息等对象的法律、行政法规框架。
49.有序推进信息化立法进程。坚持急用先行,加快出台急需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加快制定网络安全法、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研究制定密码法。加强网络用户权利保护,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条例。完善司法解释,推动现有法律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
50.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创新执法手段,形成执法合力。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明确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标准。
(二)加强网络生态治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加强全网全程管理,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51.强化互联网管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机制。加强互联网域名、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确保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依法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52.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网,加快建立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公平竞争、自我管理和改善服务。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引导,积极培育“中国好网民”。
53.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信息自由有序流动,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全面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存储、使用等行为,防范信息滥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坚持积极防御、有效应对,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4.维护网络主权和国家安全。依法管理我国主权范围内的网络活动,坚定捍卫我国网络主权。坚决防范和打击通过网络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破坏统一、窃密泄密等行为。
55.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党政机关以及重点领域网站的安全防护,建立政府、行业与企业网络安全信息有序共享机制。建立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56.强化网络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提升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能力,做好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漏洞发现等基础性工作,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网络安全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工程,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六、体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要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整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切实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研究解决本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战略纲要的实施和督促检查。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行业、区域、军地间合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快中国特色新型信息化智库建设,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本战略纲要提出的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制定好“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管理,重点支持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在信息化领域实行有利于商业运作、持续运营的政策,为社会投资参与创造条件。
(四)加强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任务,明确时限,逐级落实。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战略实施年度检查与绩效评估。加大信息化工作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有关领导干部的内容。
(责编:李叶)
项目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4年度“蒙古族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申报资料下载
管理资料下载
结项资料下载
数据库查询勾画信息化造福社会的美好蓝图——解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纲要》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成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勾画了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年“三步走”:从“网络大国”迈进“网络强国”
《纲要》首次明确了建成“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先后经历了酝酿、起步、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10月,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战略任务,信息化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建设更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2.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信息化与国民经济社会加快深度融合,展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
但是应该看到,信息化实践中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表现于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网络空间法治亟待加强等诸多方面。这影响着我国战略主动地位的形成,束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对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制约。中国离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在这一紧要历史时刻,《纲要》的出台可以说恰逢其时、指点迷津。《纲要》为“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三步走”具体方案,提出“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做强信息产业、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可以预见,目标既定,航路清晰,这必将引发千帆竞秀的新景象。
释放“数字红利”: 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科技的进展,大数据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大数据被视作信息时代的“富矿”,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也促进了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角逐。
近年来,美、英、韩、日等国都加快了大数据布局,从政府决策、制度机构、技术创新等层面入手,构建网络文化保障和安全攻防体系,表现出重视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数据开放与网络监控密切结合、政府与商业机构通力合作的三大特征。新形势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加速。2015年8 月,政府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促进数据的全社会信息应用和价值实现,推动了大数据引领生活生产的新热潮。但是,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中80%掌握在政府手中,亟待深化与社会的互动共享。同时,也存在着数据质量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顺应发展态势应对数据战略挑战,《纲要》指出: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并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安全的能力。基于这一目标,我国将“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可以期待,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完善法律规范加强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数字红利将更大范围地便利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填平“信息鸿沟”: 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消费的结构性变化,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势弱势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地区以及人群的发展机遇,造成了财富分配上的较大倾斜,影响着民生的普惠与改善。
《纲要》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布局与举措。“民生”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农村信息化是其关键一点。信息化成果怎样为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针对信息化“鸿沟”,《纲要》明确了三方面现实着力点: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二是通过降低资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
设施建设是基础,《纲要》区别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做出分类建设部署,提出“两个机制”、一个“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种种规划与举措,意在最大范围地满足城乡百姓信息设施拥有和应用,特别是帮助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此精神指导下,填平“信息鸿沟”,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作者: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全文)
关键字:&《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四、着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发展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2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
2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耕地、水、草原等重要资源和主要农业投入品联网监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3.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培育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繁荣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
2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信息障碍,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以信息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化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港澳地区发展信息经济。
25.夯实发展新基础。推进物联网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协同发展,增强应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电力、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安全支付、信用体系、现代物流等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奠定经济发展新基石。
26.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互联网企业资本准入制度,设立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引导多元化投融资市场发展。发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的作用,组建中国“互联网+”联盟,支持中小微互联网企业成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设立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二)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委信息化工作,提升党委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人才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全面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和巡视工作信息化水平,增强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能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化保障,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党内法规制定和宣传中的作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级党的部门工作信息化水平。
28.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国家治理大数据中心。加强经济运行数据交换共享、处理分析和监测预警,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能力。深化财政、税务信息化应用,支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调整,促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人口、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有效支撑户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
29.服务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施“科技强检”,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建设“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信息化水平,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公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
30.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构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政府职能下移,支持社区自治。依托网络平台,加强政民互动,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
31.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在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领域推进便利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实现服务前移、监管后移。以公民身份号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信用信息网络平台,构建诚信营商环境。建设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完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监测。加强在线即时监督监测和非现场监管执法,提高监管透明度。
32.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在线公共服务指南,支持各级政府整合服务资源,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行政从独立办事向协同治理转变。各部门要根据基层服务需求,开放业务系统和数据接口,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33.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制定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建立涵盖规划、建设、应用、管理、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政府采购服务,试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已建应用系统。
(三)繁荣网络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34.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
35.提高网络文化传播能力。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加强港澳地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全球信息采集传播网络,逐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网络国际传播能力。
36.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做大做强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规范引导商业网站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推动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多元网络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优秀互联网企业和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集团、媒体集团。
37.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网络文化管理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四)创新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8.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建立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网络学习空间,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准入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
39.加快科研信息化。加强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建设覆盖全国、资源共享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科研信息服务水平。加快科研手段数字化进程,构建网络协同的科研模式,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跨地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方式转变。
40.推进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全国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整合共享,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建立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医疗联合体等新型服务模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多元服务需求,推动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
41.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推进就业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信息全国联网。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推广和升级,实行跨地区应用接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42.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有效覆盖。开展网络公益扶贫宣传,鼓励网信企业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开发适合民族边远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建立扶贫跟踪监测和评估信息系统。
(五)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43.创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开展国家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整合自然生态空间数据,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和供应时序。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提高用途管制能力。探索建立废弃物信息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44.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全时监测,提高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六)加快信息强军,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积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和强军目标新要求,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思想,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
45.加强体系化建设。创新发展信息化军事理论,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发挥作战需求牵引作用,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有机融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指挥信息系统集成运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全面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能力。
46.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适应战争形态演变趋势,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开展以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确作战、全域机动、网络防控为主要特征的检验性、对抗性演习,推进军事训练向实战化转变,提高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的战场综合控制权能力。
47.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充分发挥信息化融合、渗透作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健全国防信息动员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国防信息动员与应急保障预案。大力培养信息化作战指挥、信息技术专业、信息系统组织运用及操作维护等作战急需人才,不断增强官兵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装备打胜仗的能力。
五、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推进信息化法治建设
依法推进信息化、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以网络空间法治化为重点,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自觉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法治环境。
48.完善信息化法律框架。以网络立法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促进信息化发展和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为目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网络信息等对象的法律、行政法规框架。
49.有序推进信息化立法进程。坚持急用先行,加快出台急需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加快制定网络安全法、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研究制定密码法。加强网络用户权利保护,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条例。完善司法解释,推动现有法律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
50.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创新执法手段,形成执法合力。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明确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标准。
(二)加强网络生态治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加强全网全程管理,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51.强化互联网管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机制。加强互联网域名、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确保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依法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52.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网,加快建立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公平竞争、自我管理和改善服务。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引导,积极培育“中国好网民”。
53.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信息自由有序流动,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全面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存储、使用等行为,防范信息滥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坚持积极防御、有效应对,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4.维护网络主权和国家安全。依法管理我国主权范围内的网络活动,坚定捍卫我国网络主权。坚决防范和打击通过网络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破坏统一、窃密泄密等行为。
55.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党政机关以及重点领域网站的安全防护,建立政府、行业与企业网络安全信息有序共享机制。建立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56.强化网络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提升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能力,做好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漏洞发现等基础性工作,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网络安全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工程,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六、体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要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整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切实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研究解决本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战略纲要的实施和督促检查。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行业、区域、军地间合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快中国特色新型信息化智库建设,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本战略纲要提出的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制定好“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管理,重点支持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在信息化领域实行有利于商业运作、持续运营的政策,为社会投资参与创造条件。
(四)加强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任务,明确时限,逐级落实。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战略实施年度检查与绩效评估。加大信息化工作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有关领导干部的内容。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何书睿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