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对职工职业发展产生哪些机遇和挑战

  摘 要:本文首先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其次写了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挑战,最后写了协同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机遇
2015年1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首先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其次写了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挑战,最后写了协同发展的机遇。 中国论文网 /3/view-6933035.htm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机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创造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1%,但其仅占全国面积的2.3%,拥有的人口仅为全国的8%。同时京津冀地区由于科技创新的巨大投入,所以科技力量很强大,科技研发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此也吸引了许多精英型的人才。在上世纪8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首次提出;在2004年,京津冀达成“廊坊共识”;之后,“十一五”、“十二五”等规划中也提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中关村与京津冀签署了6个战略合作协议,这占中关村所有签署协议的11.32%。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挑战   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以下挑战:   1.产业结构不易形成产业互动   本文首先研究产业结构方面。在2013年,北京的经济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它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甚至达到了76.9%。北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服务业为主的超级大都市。在2013年,天津的经济达到“工业化高级阶段”,此时,二产比三产比重略高,其发展由二产和三产协同带动。在2013年,河北的经济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此时,其二产所占比重较大,为52.2%,而三产仅占35.5%。   其次分析产业链条方面。北京突出的产业均处于产业链顶端,集中表现在现代服务业、科技等方面;天津的经济处于过渡期,正由炼钢、化工等较为传统的制造业向电子传媒、金融创新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过度中,其处于产业链中端;河北除极个别的地区外,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体现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上,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京津冀间产业的相互依赖性和上下游的关联性较少,因此不易形成产业间的互动。   2.三地的内部发展差距大,促使要素单向流动   京津冀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在京津冀间,存在着发达的京、津两市和相对贫穷落后的河北省。93213元为北京市2013年的人均GDP,同时,99607元为天津市2013年的人均GDP,在2013年,均超过了15000美元,参照世界银行标准,北京、天津均达到了富裕国家的水平。而河北省,2013年的人均GDP仅为38716元,低于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41908元,它仅为北京的41.5%及天津的38.9%。在北京及天津的城市内部,非均衡发展态势依然很明显。以北京为例,2013年,北京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56亿元,其中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4区的产值总和为12195.56亿元,这占北京总产值的62.54%,而4区面积才占到总面积的5.98%,其中,最大产值的朝阳区是最低产值延庆县的42.97倍,从单位国土面积产值方面来研究,最高产值的西城区是最低产值的延庆县的1330倍。   3.三地罕有协同治理机制,造成了“三者共输”   大约30年前,李瑞环是当时的天津市长,他首次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案”,当时的方法是成立由环渤海地区的15个城市共同发起的市长联席会。至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但是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冲击,1992年后,三地间协作和组织力量变弱。2004年2月,三地达成“廊坊共识”.2004年11月,虽然三地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有国发委提出并正式启动,但是由于三地存在协调困难、利益分割等问题,该方案仍未实施。近些年,虽然三地也签订了一些协同治理方案,但是务实项目合作跟进非常少,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1.注意寻求空间一体化趋势   在投资以地方为主、国家为辅的城市扩张模式下,以首都第二机场为核心的区域以及京津之间的腹地,基础设施改善的速度最快,也最有可能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核心地带,位于这一发展带内的北京房山、大兴、通州,河北廊坊、保定北部地区、天津的宝坻和武清等,空间一体化的进程会比较快。   2.注重识别京津冀与北京市的差别化发展的趋势   因为京津冀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城市想搞追赶战略,想能够跟上第一梯队,不能够期望复制北京,其实要做的事情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北京市没有的东西。比如远离北京的秦皇岛环境很好,这可能就是一种优势,差别化发展是河北省的更多的城市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3.关注首都升级转型带来的服务外包机会   京津冀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还依赖于北京这样一个最核心的城市能不能成功的升级转型,在他升级转型过程中,周边城市能不能以服务外包的方式,承接北京的一些经济发展的职能,这是一种地区间经济关系进一步协调的一种方式,而不要想单纯地做转移北京的项目或企业。   参考文献:   [1]赵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   [2]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魏进平,刘鑫洋,魏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回顾、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京津冀高校如何在“大考”中协同发展
日 10:02: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林莉君
  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城市发展创新的引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中,三地高校如何共建、共享,互学、互建,构建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大格局?10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庆祝建校55周年之际,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齐聚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
  差异化是挑战也是机遇
  京津冀三地的差异化现状,是校长们绕不开的话题,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化?三地高校如何共建共享?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始于一域却剑指全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考”中,迫切需要高校领导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主动“赶考”的积极态度,来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通过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
  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展永认为,京津冀高校科技资源丰富,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多,但是科技资源分散,区域间水平差异比较大,创新协同不够。“坦率地说,河北高校的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办学水平和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区域驱动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水平,区域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非常渴望得到北京和天津各个高校对河北工业大学的支持。联合服务指向具体明确的高水平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提高校际间协同创新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校际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程度。”
  引进优秀学者,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被校长们认为是这场“大考”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作题为“大学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只要条件合适,一定要全力以赴吸引并留住世界一流的人才。他以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为例,列举了引进人才时遵循的三条原则,一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二是接轨国际化的做法,三是引进最优秀的学者。
  在提到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时,施一公分享了清华在生命科学领域“三步走”的做法,短期必须靠学校,中期靠国家和企业,“因为国家看到生命科学的发展,必须投入,如果不投入的话难以维系。”而长期稳定发展主要靠创新转化红利。“基础研究最后经过十年的转化,肯定会有世界领先的尖端产品出来。这个时候转化红利也会源源不断地进来。”施一公说。
  展永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要想建立高水平大学,没有人才根本做不到。京津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作为该地区的主要人才支撑,需要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对人在培养的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认为,人才集聚合作模式是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他说,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互聘,交流和培养、培训,以及其他的模式,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人才水平。“统筹区域的资源,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我们应该要建成一个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人才库,谁需要什么,你不用从头研究,去找就行了。预期效果就是培养具有国家级的协同创新团队和国家称号的人才,吸引人才,用高水平的人才再吸引人才。形成一个人才的集聚效应。”
  选好切入点 发挥特色学科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被校长们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假设京津冀是一列车,我们从哪上车?什么时候上车?上哪节车厢都是不一样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高校要找好切入点。”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的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行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中,北京科技大学结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院校、科学院所、工程技术公司、设备制造企业和大型钢铁企业,以及金融服务机构等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联盟。“我们联盟目标要建成三个平台,一个示范区,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平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联盟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公布了20项先进成果。”张欣欣介绍。
  杨庆新也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应着重从校企对接、学科集优、专业共享、人才集聚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企业需求什么,高校有什么,首先需要对接。还要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跨区域建立联合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特色。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北京地区的高校提出:要严格控制在京高校招生的人数和办学规模,严禁在北京扩大占地,这对任何一所在京高校都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张欣欣表示,高校要“借船出海”。他说,北京科技大学在学院路有900亩,2400万学生,可以想象有多挤。学校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提出,2015年到2020年要建立世界冶金科技教育中心。而河北和钢铁的契合度是最高的。“我们已经考察了三个地方,迁安市、北戴河新区和曹妃甸。将来我们要把钢铁学院搬到河北去,留下北京这块地方做北京科技大学。” 张欣欣说。
  人才培养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终极使命。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展永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京津冀高校尤其是作为地方高等院校,作为该地区的主要人才支撑,要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发展,要认真审视目前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审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去年以来,河北工业大学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守工科专业,强化优势专业,暂停或减少了不能完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本科一批专业18个,本科三批专业20个。”展永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认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三地高校需探索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适应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凝聚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特色学科群,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师、学生跨校交流,推进跨校授课、跨校挂职等,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
  如何真正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从机制上、制度上,从联动上、从合作共赢上加以落实?柳贡慧也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三地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服务和面向的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设置;联盟之间应该有更紧密的合作,构建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乃至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区域特色的学科群。
( 网站编辑:赵梦姣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金融机构固然会从京津冀一体化中找到新商机,但也有专家提醒,其中还必须注重产融结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新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新机遇?
日07:25&&&&&&&&
记者 李文龙&&&&&&&&来源:金融时报
  近期,关于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的议论逐渐升温。业界普遍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将会带来三地在区域分工、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那么,这对金融提出了哪些要求?又有哪些新机遇?
  5月20日,廊坊市政府举办“廊和坊”金融街推介暨金融合作座谈会。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城镇化中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加大,这不仅仅是传统的银行贷款,而是需要新的融资安排。比如在发展轨道交通中撬动民间资本,可以尝试PPP(公私联营合作制),鼓励民营企业与政府合作,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周期长的问题,同时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比如北京地铁4号线采用的就是PPP模式,比政府单纯投资效果要好;另外,BOT模式在轨道交通中也可以尝试应用,才能走出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曹远征说。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中,京津冀城市群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城市群不仅仅是空间布局的优化,还有着产业分工细化、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新的增长模式等深刻内涵。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是中国经济的三大核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意味着城市群中资源禀赋分配要合理,过去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之所以缓慢,主要是市场培育不够,政府干预太多,京津冀三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差距,实际上是体制差距的体现。如今政府简政放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给京津冀带来了新的契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区域间行政壁垒,破除闲置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主要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金融要素的互联互通。
  由此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安排,还需要产业转移、公共服务等软件方面的设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而这无疑给金融服务创新带来了新机遇。正如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所指出,原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比较“重”,重工业在地区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现在河北确定了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培育新兴产业,这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金融活则全局活。这方面,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距。北京是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地,天津市近些年金融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融资租赁、股权基金为代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化、体系化发展。那么,三地在协同发展中会形成怎样的金融布局?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是全国的金融决策管理和信息中心;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物流业发达,应该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和贸易金融等主要特色金融服务;河北省产业资源丰富,金融业的后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三者应当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理顺金融业发展的链条,形成金融产业链上下游,在价值链配套等方面对接协同。
  记者在座谈会上已经嗅到了三地金融产业分工的气味。处于京津冀之间、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廊坊,正在着力发展金融科技和金融大数据,试图从细分金融领域中异军突起,形成产业规模。
  “廊和坊”金融街董事长张亚娟告诉记者,“廊和坊”金融街这一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园区,定位为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不是单纯地引进金融机构,而是着力推动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以期打造金融机构的后台和大数据基地,形成错位优势互补,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的新格局。目前一批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公司已经与园区签署了入驻协议,正准备引进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众筹融资、电商金融等机构。这些已有的大数据中心和信息化平台,将帮助金融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为金融企业提供风控依据和数据支持。
  “另外,园区内还将引入一批环保企业,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张亚娟说,这包括成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基金、能源管理专项基金、建立环保企业孵化中心等。
  金融机构固然会从京津冀一体化中找到新商机,但也有专家提醒,其中还必须注重产融结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避免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金融循环,比如盲目引进金融资源、金融机构同质化严重以及无序竞争等情况。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就指出,金融是“毛”,实体经济是“皮”。抓住实体经济中金融短缺的领域,金融发展也就有了落脚点。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京津冀职业教育如何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赵婀娜&&杨&&柳&&靳&&博
&&来源:&&
  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关心职业教育的人一定已经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举措不断。
  2014年8月,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2家企业和26家职业院校达成“天津共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2月,京津冀三地又共同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旨在成为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高地。
  不久前,总投资约380亿、建设周期为6年的北京职教城曹妃甸项目开工。据了解,该项目准备承接11所京津冀教育产业转移院校,并通过产城配套,发展商务居住、创新创业、总部经济、旅游观光等服务类产业链,致力于打造我国知名的海港职教城。
  举措不断,意味着观念的重视与理念上的创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至今,京津冀三地有关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探索始终未曾停下脚步。有成就,也有挑战……
  深刻认识三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性
  究竟应站在怎样的高度看待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高度看,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需要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看,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从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角度看,有专家分析,适当缩减北京的职业教育规模已是大势所趋。据了解,至2020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将调整到6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相对稳定。而目前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为116所,这意味着,经过5年“精简”,中职规模将减少近一半。
  规模的减少,必然伴随专业布局调整。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北京市已做通盘考量。记者了解到,日前下发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已明确,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适应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需要,支持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科研成果。
  “如今,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三地已达成共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在推进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三省市的教育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任凯说。
  上升通道的打通,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自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举办河北梆子表演、戏曲伴奏专业本科班后,“河北梆子终于有了本科班。”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说,2015年,该合作项目已招收25名学生。
  “我们不乏优秀生源但苦于办学层次最高到专科,中国戏曲学院具备高水平师资等办学实力但生源缺乏。我们的合作,对于河北梆子这个百年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极大促进。”&庞彦强说。
  自京津冀三地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以来,&河北省的一些地市纷纷把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石家庄、保定等地先后与天津市达成职教合作协议,探索打通两地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寻求两地合作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实现路径。在现有政策下,探索开设与天津中职、高职院校进行中高职衔接合作,或两地中职学校合作办学,而后通过现有的天津中高职衔接贯通机制,升入天津高等院校就读。
  “原来每到招生季,是我求家长,现在反过来了,是家长来求我。”保定职教中心招生办主任张丽娟说,自从与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实现联合办学合作后,学校的发展实现了转变。
  上升通道的打通,激发了家长和学生的热情,也激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河北有生源,但缺设备与师资;北京、天津有设备与师资,但缺生源。双方合作正好实现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样的探索与合作在情理之中,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也应声落地。
  “北京职业院校与津冀两地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方兴未艾,形式不拘一格。”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介绍,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已有1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河北省、天津市的57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对接,其中北京市8所中专对口津冀两地的19所职业院校开展合作,10所职业高中对口津冀两地的38所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合作专业涉及电子商务、中西餐烹饪、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轨道交通、数控技术应用等。合作形式多样,包括联合办学、共建专业、技能同台比赛、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与交流、组建集团(联盟)、中高职异地衔接等。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河北教育面临的宝贵机遇。”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应突出重点,首先要聚集教育功能疏解,统筹谋划一到两个集中承载地。在京津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中,重点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教育结对帮扶、吸引京津高校与河北省共建研发平台等工作。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形成教育发展共同体
  “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合作同样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形成目标同向,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天津中德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张兴会说,“目前京津冀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协调与激励机制。”
  张兴会建议力推职业教育招生和就业一体化。招生要三地联动,逐步消除政策“门槛”,打破区域限制,并制订有利于招生联动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实现职业教育教材统一,并共享实训基地。建立区域内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三方就业市场联动。整合高校毕业生的资源和信息,通过无障碍流动机制,打破就业的地域限制。
  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也曾分析指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仍面临着较大挑战,三省市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建设合理的“生态”系统,并需要解决好协同性、开放性和系统性三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6年,河北省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吸引京津重点高校来河北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或设立分校,与河北省高校共建特色学科。北京也将配套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多层次立体衔接的区域示范性龙头专业和人才培养能力。同时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积极制定配套组织、人事支持政策,允许三地职业院校引进企业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教师不受事业单位身份限制,解决跨区域工作的教职工住房、交通、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问题,促进京津冀三省市职业院校干部互相挂职,教师互访、进修、交流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一步,应当鼓励京津冀三地职业学校互访互动,交流探索合作契机。按照由浅入深,先行先试,支持创新,逐步递进的原则,鼓励三地院校之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实验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王东江介绍。
  “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今后还要搭建更多平台,创建更多品牌。在三地共同努力下,在‘政、行(行业)、企、校、研’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前景无限好。”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说。
  《 人民日报 》( 日 18 版)
(责编:王艺锭、熊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