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比辛鼎大

司母戊大方鼎 - 搜狗百科
司母戊大方鼎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日在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现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该鼎是商或为祭祀其母所铸。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也有人释作“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j&ng)。“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都是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所区别。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至公元前)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博展览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相对,中含。耳侧以为饰。四只的纹饰也,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同样精美。两只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的。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但探出,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鼎(1948年)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10月底,为庆祝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蒋指示拨交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成立后该鼎存于,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读“”,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戊鼎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后期至其子、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是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后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后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铭文拓片1976年安阳殷墟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乃商五武丁的一个,史载她主持、打猎、,是上第一位的。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2011年3月底,位于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至公元前)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侯家庄村。据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2011年3月,随着基本陈列对公众开放后,在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等。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的象征,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名称:戊鼎高:133厘米 口长:112厘米 口宽:79.2厘米 用途:炊食器 所处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 出土时间:1939年 出土地址:村
“后母戊”(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母亲的。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饰纹,均以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下衬三周凹弦纹。此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最重的。 饕餮纹,又叫,它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形象。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高超,亦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 后母戊鼎于日在武官村出土,此后,历经磨难,躲过了的抢夺,新中国建立后,入藏于中国(今)。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每个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与的所进行的,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的内在传承。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6]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的研究,以及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的。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或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5]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谁能帮我介绍一下司母戊鼎,谢谢_百度知道青铜器之谜——司母戊鼎内壁怪异符号的神秘暗示
青铜器之谜——司母戊鼎内壁怪异符号的神秘暗示
时间:日&&
来源:历史密码3:千古之谜终结解读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以下几十字为版权声明,为防止不良转载者删除,放在正文中让他们也转载过去,影响阅读向大家道歉。我尤其痛恨转载据为己有的那群人,还有叫×旗网、奇×网的网站。文裁缝在此警示,别不把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当回事,我不拒绝转载,但是转载后改成别人的名字再大力推荐尤其让我受不了。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 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司母戊鼎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是司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司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商人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发现使用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的,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tai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了,那么这里的“戊”究竟是谁的妻子呢?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司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来源:历史密码3:千古之谜终结解读
已有条评论
您好:爱无止境
如果你对此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金点子平台反馈。
给逝去的亲友一份爱心,给自己一份爱的事业。
十大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母戊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