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行业协会属于什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分类

类 别 名 称
农、林、牧、渔业
包括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植物性纺织原料种植业、糖料作物、烟草、药材,蔬菜、瓜类和薯类作物种植业,茶、桑、果树种植业及其他种植业。(含野生植物的果实、纤维、树胶、树脂、油料以及野生药材、菌类、柴草等的采集。)
包括采种、育苗、植树造林、森林抚育、迹地更新、森林保护、林场的经营管理及对橡胶、漆树、油桐、咖啡、可可、花椒、胡椒、核桃等林木种植及其林产品的采集。
牲畜饲养放牧业家禽饲养业、狩猎业及其他畜牧业。
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生动物养殖及捕捞。
农、林、牧、渔服务业
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检疫、冶沙及兽医等。
煤炭采选业
煤炭开采业、煤炭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天然原油、天然气、油页岩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采矿、选矿、铁矿、锰矿、铬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重有色金属矿、轻有色金属矿、贵金属矿、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土砂石开采业、化学矿采选业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海盐业、湖盐业、井盐业、矿盐业及池盐的生产。
其他矿采选业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木材采运业、竹材采运业。
食品加工业
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盐加工业及其他食品加工业(蔬菜的加工等)。
食品制造业
糕点、糖果制造业、乳制品制造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发酵制品业、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豆制品、代乳品、制冰业、淀粉糖业、冷冻钦品等)。
饮料制造业
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中药保健钦料等)。
烟草加工业
烟叶复烤业、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针织品业及其他纺织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制帽业、制鞋业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制革业、皮革制品制造业、毛皮鞣制及制品业、羽毛(绒)及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锯材、木片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制品业、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木制家具制造业、竹、藤家具制造业、金属家具制造业、塑料家具制造业及其他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纸浆制造业、造纸业、纸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包括纸张印刷、制版、装订,塑料、金属印刷及磁带、声像带及电影、电视胶片及唱片和唱盘的复制。不包括电影、电视片的摄制,空白磁带、磁盘等的生产。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文化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及其他文娱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游艺器材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人造原油生产业、原油加工业、石油制品业、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动物药品制造业。
生物制品业
包括疫苗、菌苗、类毒素苗、抗毒素、血液制品、诊断用品等的生产。
化学纤维制造业
纤维素纤维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渔具及渔具材料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轮胎制造业、力车胎制造业、橡胶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品业、再生橡胶制造业、橡胶靴鞋制造业、日用橡胶制品业、橡胶制品翻修业及其他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塑料薄膜制造业、塑料板、管、棒材制造业、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业、泡沫塑料及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业、塑料鞋制造业、日用塑料杂品制造业、塑料零件制造业及其他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水泥制造业、水泥制品和石棉水泥制品业、砖瓦、石灰和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陶瓷制品业、耐火材料制品业。石墨及碳素制品业、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炼铁业、炼钢业、钢压延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重有色金属冶炼业、轻有色金属冶炼业、贵金属冶炼业、稀有稀土金属冶炼业、有色金属合金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金属结构制造业、铸铁管制造业、工具制造业、集装箱和金属包装物品制造业、金属丝绳及其制品业、建筑用金属制造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
日用金属制品业
搪瓷制造业、铝制品业、不锈钢制品业、刀剪制造业、制锁业、炊事用具制造业、燃气用具制造业、理发用具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包括轴承、阀门制造业、其他通用零部件制造业、铸锻件制造业、普通机械修理业。
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
锅炉制造业、内燃机制造业、汽轮机制造业、水轮机制造业、内燃机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
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锻压设备制造业、铸造机械制造业、机床附件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工矿车辆制造业、泵制造业、风机制造业、气体压缩机及气体分离设备制造业、冷冻设备制造业、风动工具制造业、电动工具制造业。
冶金、矿山、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矿山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其他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石化及其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石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森林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制药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专用设备制造业。
轻纺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食品、饮料、烟草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粮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饲料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装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照明器具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日用硅酸制品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制浆、造纸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日用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农、林、牧、渔、水利业机械制造业
拖拉机制造业、机械化农机具制造业、营林机械制造业、畜牧机械制造业、渔业机械制造业、水利机械制造业、拖拉机配件制造业。
医疗器械制造业
手术器械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诊断用品制造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业、假肢、矫形器制造业。
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
建筑机械制造业、地质专用设备制造业、畜牧兽医医疗器械制造业、缝纫机制造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专用机械制造业、邮政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环境保护机械制造业、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业。
专用机械设备修理业
工业专用设备修理业、农、林、牧、渔、水利机械修理业、医疗器械修理业。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
机车制造业、客车制造业、货车制造业、机车车辆配件制造业、铁路信号设备制造业、铁路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专用器材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载重汽车制造业、客车制造业、小轿车制造业、微型汽车制造业、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制造业、汽车车身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摩托车制造业
摩托车整车制造业、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自行车制造业
电车制造业
船舶制造业
海洋运输船制造业、内河船制造业、渔轮制造业、船舶机械设备制造业、海洋石油平台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修理业
铁路运输设备修理业、汽车修理业、摩托车修理业、电车修理业、船舶修理业、飞机修理业。
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航标器材制造业、潜水装备制造业、公路标志制造业。
武器弹药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机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工器材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照明器具制造业、电气机械修理业及其他电气机械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包括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修理业。
通信设备制造业
传输设备制造业、交换设备制造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及其他通信制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
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
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业、计量器具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钟表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修理业。
其他制造业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日用杂品制造业、其他生产、生活用品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煤气生产业、煤气供应业。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自来水生产业、自来水供应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房屋建筑业、矿山建筑业、铁路、公路、遂道、桥梁建筑业、堤坝、电站 、码头建筑业及其他土木工程建筑业。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包括专门从事电力、通信线路、石油、燃气、给水、排水、供热等管道系统和各类机械设备、装置的安装活动。
装修装饰业
包括从事对建筑物的内、外装修和装饰的施工和安装活动,车、船、飞机等的装饰、装璜活动也包括在内。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地质勘查业
区域地质勘查业、海洋地质勘查业、矿产地质勘查业、工程地质勘查业、环境地质勘查业、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业、地质工程技术及其他技术服务业。
水利管理业
包括从事灌溉、水库、堤坝、闸涵、江河治理、防洪除涝等水利设施和水利工程的勘查、管理活动以及水土保持活动等。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铁路运输业
包括铁路货运、客运活动。
公路运输业
包括通过汽车、兽力车、人力车等运输工具进行的公路客货运输活动。
管道运输业
包括通过管道进行的气体、液体、浆体等运输活动,也包括泵站的运行和管道的维护。
水上运输业
远洋运输业、沿海运输业、内河、内湖运输业及其他水上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
航空客货运输业、通用航空业。
交通运输辅助业
包括公路管理及养护业、港口业、水运辅助业、机场及航空运输辅助业、装卸搬运业。
其他交通运输业
包括索道等运输活动。
包括专门从事为货物储存和中转运输业务等提供服务的活动。
邮电通信业
邮政业、电信业、邮电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用品批发业
食品、饮料、烟草批发业、棉麻、土畜产品批发业、纺织品、服装和鞋帽批发业、日用百货批发业、日用杂品批发业、五金、交电、化工批发业、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业。
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
能源批发业、化工材料批发业、木材批发业、建筑材料批发业、矿产品批发业、金属材料批发业、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汽车、摩 托车及零配件批发业、再生物资回收批发业。
其他批发业
包括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农业生产资料批发业。
食品、饮料和烟草零售业、日用百货零售业、纺织品、服装和鞋帽零售业、日用杂品零售业、五金、交电、化工零售业、药品及医疗器械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及其他零售业。
商业经纪与代理业
包括代办商、商品经纪商 、拍卖商以及所有为别人服务的批发商。
包括专门从事饭馆、菜馆、饭铺、冷饮馆、酒馆、馆等的行业,也包括其他部门所属的对外营业的食堂。
金融、保险业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业。
包括各类保险公司的保险活动,不包括社会福利保险活动。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
包括各类房地产经营、房地产交易、房地产租赁等活动。
房地产管理业
包括对住宅发展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他房屋的管理活动等。也包括兼营房屋零星维修的各类房管所(站)、物业管理单位的活动。不包括房管部门所属独立核算的维修公司(队)的活动。
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业
包括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中介活动,如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估价所等。
社会服务业
公共设施服务业
市内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及其他公共服务业。
居民服务业
包括理发及美容化妆业、沐浴业、洗染业、摄影及扩印业、托儿所、日用品修理业、家务服务业、殡葬业及其他居民服务业。
包括宾馆、旅馆及招待所、大车店等。
租赁服务业
包括提供机械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家庭生活用品、文化体育用品等租赁活动。
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的活动。不包括接待旅游活动的饭店、公园等的活动。
娱乐服务业
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室)、游乐园(场)、夜总会等活动。
信息、咨询服务业
包括广告业、咨询服务业。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软件开发咨询业、数据处理业、数据库服务业、计算机设备维护咨询业。
其他社会服务业
包括市场管理服务活动、保安活动等。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包括医院、疗养院、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药品检验所(室)及其他卫生事业。
包括组织和举办的各种室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对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的管理。
社会福利保障业
包括社会福利业、社会保险救济业及其他的社会福利保障业。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其他教育。
文化艺术业
包括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业及其他文化艺术事业。
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科学研究业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科学的研究活动。
包括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活动。
包括地震观测预报活动。
包括从事各类测绘业务活动(如大地测量、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海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制图与印刷等)。 
包括技术监测、检定、质量监督、标准制定以及计量活动等。
包括海洋调查、监测等活动。
包括环境保护、监测等活动。
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业
工程设计业
包括各行业的工程设计活动。
其他综合技术服务业
包括专利审批活动、产品设计等活动。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行政机关,也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
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和所属办事机构、各民主党派各级机关办事机构和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包括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工商联及各类协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福利会、中国保护儿童委员会,各类学术团体和宗教团体等。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企业管理机构及其他类未包括的行业。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综述
日 11:13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5期
作者:张冉
内容摘要:行业协会,是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之外出现的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性研究行业协会对有效培育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行业协会的界定与分类、职能、本质与生成途径、与政府关系、运作问题及对策和建议等角度对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推动我国行业协会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行业协会/研究综述/中国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行业协会,是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之外出现的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性研究行业协会对有效培育和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行业协会的界定与分类、职能、本质与生成途径、与政府关系、运作问题及对策和建议等角度对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推动我国行业协会的理论研究。  【关 键 词】行业协会/研究综述/中国  一、行业协会的界定与分类  行业协会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促进经济领域各类互益性活动并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在我国属于社会团体范畴,后者作为我国《民法通则》定义的四大法人,除包括行业协会外,还有学术性、专业性团体等。由于组织成长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各界对行业协会界定差别较大。从目的揭示论角度看,行业协会界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行业内共同利益为导向。吴宗祥(2003)认为,行业协会是以同一行业共同的利益为目的,以为同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为对象,以政府监督下的自主行业为准则,以非官方机构的民间活动为方式的非营利的法人组织[1](P13)。二是以更广泛的社会与市场利益为导向。陈金罗(1997)认为,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企业自愿依法组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非营利团体[2](p127)。在我国具体到不同机构和部门,由于对行业协会强调重点不同,定义也存在差别。1997年国家经贸委印发的《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称,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认为,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在自愿基础上,为增进共同利益,维护合法权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自律性的社会经济团体。一些地方的行政法规对行业协会也进行了不同界定,但也大都从协会的民间性、自律性和非营利性角度界定,如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规定,行业协会是指依法由本市同行业的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自愿组成的非营利的自律性的具有产业性质的经济类社团法人。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第2条规定,行业协会是指由同业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自愿组成、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关于行业协会的分类,我国学者们也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93)是我国目前行业协会产业分类的主要划分依据。其中,按活动范围划分,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协会,余晖(200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地方性行业协会包括三类:由地方各级政府原待业主管理体制部门转制而来的半官半民性的行业协会;由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自愿组织起来的地域性很强的行业协会;已经实行了“三跨”整合的行业协会[3](P18-20)。冷明权、张智勇(2004)则根据会员数目多少与支配性会员的有无,将行业协会分为三种类型,即小集团型行业协会、寡头型行业协会与大集团型行业协会,并分析了会员结构和政策游说功能之间的关系[4](P52)。由于国情原因,多数学者都从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如陈宪、徐中振(1999),余晖(2002),贾西津、沈恒超等(2004)从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角度并按行业协会生成途径进行不同分类,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类型进行延伸与拓展。黎军(2006)也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为标准对行业协会进行分类研究可能更具科学性和价值,并分为三类,即官办协会、半官方协会和民办协会[5](P28-29)。王民(2007)则更为全面地对行业协会的分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认为行业协会大致可按以下几种分类:一是按照经济关联性划分:业缘性组织、地缘性组织和身缘性组织;按照资金来源方式划分:官办协会与民间协会;按照组织功能划分:政策性协会、市场性协会和专业性协会;按照受益者划分:公益协会(广义协会)与互益协会(狭义协会);按照活动范围划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协会[6]。  二、行业协会的职能  行业协会职能研究,一直以来是行业协会研究领域的重点。随着行业协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研究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国内学者关于行业协会的职能,多在总结国外的经验上联系中国实践进行分类。如陈宪、徐中振(1999)将行业协会划为自律、发展、协调、互助、服务、调解和制衡八大类[7](P20-30);康晓光(2001)认为行业协会的职能包括代表、沟通、协调、监督、公证、统计、研究和狭义的服务职能[8](P34);王民、刘培峰(2004)更为广泛地概述行业协会有16个职能,提出不同行业协会所发挥的职能各有所侧重,并指出其中维护权益、行业自律、公共服务、政策建议这4个职能是行业协会较为基本的职能[9](P187)。  当然,更多的学者从经济学领域合约和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分析了行业协会的功能或职能。首先是合约视角下行业协会的功能。余晖(2002)指出在法院和其他公共部门执法失效的情况下,合约主要依赖于私立秩序,而行业协会则是组织化的私立秩序,主要体现在信息提供和协调行动两大职能。其中信息提供包括:信息库功能;作为信誉评价中介和投诉甄别中介受托去调查违约投诉的真实性;利用相近专业化或外部资源,进行行业前景预测或提供信息服务。协调功能主要包括协调对外行动和实施内部惩罚[3](P9-11)。郑江淮(200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行业协会职能分为两种:一是将在构建良好的市场交易和竞争秩序上的职能界定为合约性实施功能,二是将促进良好的行业发展秩序上的职能界定为非合约性实施功能,同时指出行业协会的信息供给和协调活动实际上就是合约性实施功能[1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了行业协会的职能。刘斌、杨浩(2003)从交易规制结构——新古典契约角度,把行业协会看作一种新古典契约关系中间组织形式,职能核心在于协会内单个企业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的降低,具体包括:降低单个企业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代表会员企业的利益,降低企业之间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降低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前的经营决策成本;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降低单个企业反倾销诉讼和应诉成本[11](P26)。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2004)也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把行业协会职能分为服务和协调两大类[12](P18-31)  鉴于我国国情,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协会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及政府转变职能角度阐述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徐家良(2003)从企业和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双重赋权角度分析,认为行业协会权能包括企业赋权和政府赋权两种,其中企业赋权作为内部固有权能包括代表、维护和服务三大职能,而政府赋权主要以外部授权和委托职能为表征[13](P37)。汪洋(2003)则从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移和企业需要角度阐述了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认为行业协会应承担三类管理职能:政府不该管,但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又需要有人管的事务,如行规行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政府需要管但单靠政府难以管到位或政府管理效率较低的事务,如行业统计调查;会员企业有需要,但单个企业难以做到或即使做到但又付出高额成本的事务,如行业性展销会或招商引资[14]。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从法律角度探讨行业协会的职能。黎军(2002)首次从行政法角度着重探讨和分析了行业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行业组织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即代表协助政府推行或实施对公民的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社会成员以集体的名义参与、影响并监督政府活动[15](P.P.80-81)。甫玉龙、黄凤兰(2006)从法律规范角度,探讨了行业协会应具备的三个职能。一是针对企业的服务职能,即最原始、首要的职能,权力来源通常由行业协会成员通过协会章程的形式予以授权即可;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职能,权力来源只要有政府的授权委托即可开展工作;三是监督处罚权力,权力来源需要有明确严格的法律的程序规定[16](P63-65)。  当然,行业协会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由共谋和排他性的限制竞争和不正当行为引起的经济低效率。余晖(2002)等人指出,行业协会还掌握着惩罚性的协调能力,一旦行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单边性的或区域性的垄断性的行业协会就很容易把天然的协调能力转化为共谋的能力,实施有损于竞争者、客户、消费者以及协会内弱小企业的利益行为[3](P13)。虽说行业协会存在着可能的一些负效应,但从整体上来看,学术界已经对行业协会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达成共识,认为行业协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经济事务的权力主体,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并在相关文件中得到体现,如国家经贸委赋予行业协会的17项职能、上海市赋予行业协会的10项职能、温州市赋予行业协会的16项职能以及深圳市赋予行业协会的9项职能,都包括了公共事务管理与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服务等内容。  三、行业协会的本质与生成途径  行业协会的生成途径的选择,学者多从解释行业协会本质入手,从而对行业协会生成途径有不同看法。西方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行业协会本质是为减少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系列合约安排,以协会内部的监督、管理的成本代替企业间经常反复出现的谈判、签约以及履约的交易成本。余晖(2000)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自律性行业组织的制度动力学原理:相对于法律制度等公序而言,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组织化的私序,它的产生和运作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是社会个体基于自动形成的个人关系或自愿加入组织化的团体,在长期交往中达成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3](P9)。王民、贾西津(2004)指出,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利益服务的主体,在本质上与企业的性质相同,也是企业等市场交易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系列合约安排。减少交易成本是企业组成行业协会的唯一动机[17](P71-75)。对此,有些学者却提出相反的意见。郑江淮(2004)认为行业协会从本质是行业成员放弃原先各自面临的市场治理结构,转向创造和分配租金的制度安排,其目的不是节约交易成本,因而行业协会通常是基于行业内非交易关系——同行企业之间横向关系的单边治理结构,而不是基于交易的一种双边治理结构。并指出,行业协会的产生和有效运作关键在于能否给成员提供一定的激励(即选择性激励),使其形成较高的预期收益[10]。  王晓明(2006)则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以浙江省为例,分别用“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揭示了行业协会的生发机制取决于政府与市场对其供给与需求的博弈。其中需求包括由以私有产权占主要份额的经济体,经济民营化以及民营经济对自我保护和发展的需求所形成的市场的客观需求(行业协会产生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和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中间而联系的政府需求;供给也包括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供给的强弱又分别受市场成员的“选择性激励”和政府部分权力移交的“成本收益分析”的比较[18](P86)。  具体到行业协会生成途径的表征,随着我国学者对行业协会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也存在着发展、全面的态势。陈宪(1999)认为,按照企业的需要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有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体制外的乃由民营企业自发形成,以期通过协会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求得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体制内的乃政府转变职能,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授权或委托下,承担部分行业管理职能[7](P2)。余晖等(2002)从经济学角度,在描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组织的生发状况后,进一步提出,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行业协会除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生成途径外,还有另外两种:一种是体制内外结合型,该类型既是在政府的直接倡导和大力培育,又是在各类相关经济主体的自愿加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是法律授权产生的行业协会,即通过立法途径产生或事后确认的行业协会[3](P20)。贾西津等(2004)则在认同行业协会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生成途径基础上,通过温州市烟具协会的个案调研,认为除了这两种模式之外,还存在政府引导扶持、民间组建运作的中间模式,并进一步细分中间型行业协会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行业内需求旺盛,需要政府通过引导就能自发组建并运作,对后期政府的扶持要求低,称之为“准市场内生模式”;另一种是业内需求不旺盛,政府出于促进行业发展的考虑,努力引发企业热情,推动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在后期需要政府扶持一段时期(12)(P115)。  四、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  政会关系可以说是中国行业协会发展中面临最核心、最普遍,也是最困惑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与发展行业协会成为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重新塑造和界定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王颖等(1993)通过对萧山99家社团组织的调查认为,“官民二重性”是我国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中所呈现的基本特性[19](P28)。康晓光(1999)认为,用“双重性”这一术语来从总体上界定中国社团的基本属性是恰如其分的。它意味着:社团的构成具有“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社团的行为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社团往往要同时依赖“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两种资源,相应的社团也常常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渠道去获取资源[20]。于晓虹、李姿姿(2001)则通过对北京海淀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实际运作中典型的官民二重性的个案调查,通过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认为官民二重性制度源起于协会成员自组织成本高于官方组织成本这一现实,两种成本之比划定了官民二重性这一制度安排动态变动的边界。通过官民二重性这一制度安排,实现了政府、协会和协会成员之间的三方正和博弈状态[21](P95)。  一些学者对我国行业协会所体现出的“官民二重性”表示认可,认为政府选择相对于社会选择占明显优势,行业协会应更多扮演着政府助理或政府延伸机构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合作伙伴或是企业的维权和服务力量,从而指出行业协会应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质。金晓晨(2003)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提出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身份塑造中不应“完全民办”,提出我国应建立“半官半民,以民为主”性质的行业协会[22](P90-94)。于海(2003)则从行业协会与社会中间结构的角度,阐明行业协会主要体现为“社会自治、社会中介、自律管理、社会权力”,认为行业协会构成了介于政府法律管理(宏观)与企业自主管理(微观)之间的一种群体的自律管理(中观)[23](P307-310)。因此,从某个意义上说,行业协会是介于官(政府)与民(企业)的中观组织,一定程度体现着“半官半民”的性质。刘世洪、曹茂(2004)从中国政府当代属性角度分析并认为,中国政府是一个强势政府,强势政府的逻辑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化不可能弱化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行业协会“上传下达”的角色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只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工具[24](PP.320-321)。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相反意见,认为“官民二重性”内在制约了行业协会结构性转换与社会合法性,阻碍了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应提倡行业协会“自治性”。高尚全(2001)提倡,社会中介组织一定要发展成与政府从组织上相脱离、具有竞争性、开放性的组织,行业组织不应当“二政府”[25]。王民、刘培峰(2004)认为,行业协会变迁趋势是,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放松,协会自治性逐渐增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加强。[9](P195)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官民二重性究竟是一种转型期的过渡性特征还是中国行业协会所特有的持久现象?多数学者持有乐观的态度。王民、贾西津(2004)认为,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仍然占有着大量的资源,拥有较大的权威性,因而政府的角色日显重要。温州行业协会的历程充分体现出了一点:政府的力是一把双刃剑。但又提出,在政府明晰自己“何所为”和“何所不为”、“积极”而“有限”的定位的基础上,随着行业协会自身组织的健全,政府在组织与制度上逐渐退出,使行业自治组织承担起行业自治的作用,才是行业协会功能发挥、行业管理模式实现的可行途径[17](P71-75)。  几乎所有的学者普遍认为,无论行业协会是“官”还是“民”,都需要与政府合作,参与社会与经济治理。康晓光(2001)认为,中国应该按照合作主义原则重建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两者关系应该从“不平等—依附”向“平等—合作”转变,建立一种有效的“谈判—合作”机制[8](P.36)。徐家良(2003)认为,政府与行业协会应该是两个具有独立法人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应是“授权—合作”关系。但在现阶段,协会的发展更需要政府去推动,并依靠行业协会的自律、自治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它所体现的“授权—合作”关系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权基础上,而是应该建立在客观存在的相对集中基础上[13](P36)。吴宗祥(2005)则把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并列于政府组织的一种治理手段,两者是一种并行合作关系,倡“善治”,推行多元化协同治理模式。并将之概述为“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政府+第三只手”、“以行业协会等为主的非政府组织(NGO)”[26]。当然,也有学者提出更为发展性的观点。如丁元竹(2004)以香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为例指出,以往的“合作”关系正向转变为“合约”关系[27]。“伙伴关系”强调行业协会作为策划及提供社会服务的角色,与政府共同合作探讨社会服务需求并作出规划。在“合约关系”形成后,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就变成了“购买者”与“提供者”之间的关系。  五、行业协会运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但相对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行业协会运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1.发展不平衡。行业协会发展呈现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布局不合理。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尤其高新技术领域的行业协会明显不足,同时,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发育也不足[28](P12-13)。根据《上海行业协会名录》(2004)统计,现在的行业协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新兴行业,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强化城市国际竞争力要求的新兴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9]。二是覆盖面过窄。具体表现为会员占全行业的比例以及非国有企业会员占会员的比例过低。余晖(2002)指出,这种过窄的覆盖面将会导致协会所掌握的企业和行业信息不充分以及紧缺的管理资源,从而使行业协会很难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和开展集体性的协调活动[3](P54-55)。  2.地位不明确。行业协会地位不明确与定位不清晰导致政会关系不顺并影响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余晖(2002)认为,协会地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希望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辅助工具并通过部分转移政府职能,使自己对行业管理的权利得到“合法”延伸;另一方面,大多数行业协会也极愿意成为“二政府”,去组织和管理其会员企业,而忽视了它首先应代表企业的利益[30](P30)。朱英(2004)对此认同,认为行业协会定位不明确也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行业协会定位的不准确。一方面国家希望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管理的辅助工具,同时希望行业协会作为行政机关的蓄水池;二是行业协会自身定位不明确[31](P457-462)。李国强(2004)则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的比较与讨论,重点分析了我国体制内行业协会定位存在的问题,认为体制内行业协会最大缺失在于,“政会不分”、“二政府”,融“经济组织”、“行政职能”和“事业单位”为一体[32](P13)。  3.管理体制约束。一是双重管理体制的困惑。贾西津(2004)认为,双重管理体制是现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滞后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为主管部门延续部门特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给市场领域内生的需求的实现设置了制度障碍[12](P7-8)。二是限制竞争的“一业一会”制度。井华(2005)指出,限制竞争的“一业一会”制度在协会成立上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谁先在法律上取得合法地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行业的合法代表人,不再有其他竞争的存在。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协会养尊处优和不思进取的思想,不利于协会自身发展[33]。三是官办体制色彩浓厚。王名、贾西津(2004)认为,行业协会发展表现出非政府组织的政府性,发展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政府性或行政性特征,集中表现为三个层面:(1)合法地位和身份上,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协会的“合法”地位在依法注册之前就已获得;(2)组织行为和运作机制上,由于主要领导来自政府机构,自觉不自觉形成类同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3)组织功能和社会角色上,协会往往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或政府委托职能[17](P72-73)。  4.法律环境缺失。我国行业协会缺乏专门法律,唯一与行业协会有关的专门法规,是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他规定只是零散地分布于各部委政策文件之中,有的规定还相互冲突。余晖等(2002)认为,尽管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在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协会的特殊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由于通过制定经济类社会法的时机似乎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依然是通过一部社团管理条例以及诸多党政机关的法律性文件,将协会混同其他各类社团组织,这种混合的多重管理结构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使政府、行业和企业都处于一个两难境地[30](P31)。黎军(2006)也强调,现有的社团管理法规,把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忽略了行业协会对建立新的市场秩序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延缓了有关行业协会专门立法的进程,这无疑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5](P26)。  5.功能不完善。行业协会功能完善与否是影响行业协会核心能力高低的关键标杆,也决定着行业协会宗旨是否能实现。然而,我国行业协会在功能的发挥方面明显不足。余晖(2002)指出,“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中,除少量针对市场需求做了一些自我创新外,大多获得了部门管制权的转移,延续着原主管部门的工作[3](P57)。强信然等(2004)从行业管理角度指出,在政府各部门与行业各机构之间行业管理职能交叉和重叠的同时,存在行业管理功能弱化现象,具体体现在五种管理功能上,即专业性管理名存实亡,预警性管理体系缺失,调控性管理手段匮乏,自律性管理职能混乱,行业准入管理未与国际惯例接轨[34](P52-53)。  六、行业协会发展建议  行业协会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组织内部建设,也涉及市场环境的培育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对行业协会的建设,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归纳如下:  1.组织内部建设。我国目前行业协会,特别是体制内转型而来的协会,在协会发展过程中往往强调现行体制对自身发展的约束,却忽视了组织内部建设,缺乏主动完善自身的动力机制。行业协会的内部建设在某个意义上体现为组织内部治理或管理机制的建设。王民、贾西津(2004)指出,行业协会应通过规范理事会制度等加强行业协会的能力建设和内部制度建设;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和协会民主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和有广泛公众参与的评估与社会监督体制等[17](P71-75)。郑江淮(2004)也认为,行业协会内部体制的改革仅依靠政府的作用是难以完成的,行业协会将是改革的主力军,并指出行业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要协会的章程;第二步要经过认真研究,拿出针对强化协会内部机制改善的办法;第三步是对协会进行绩效管理[10]。朱英(2004)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的途径:一是完善组织体系。重点抓好协会领导层建设,健全各项组织制度,优化现有行业协会结构;二是自主落实职能,完善自身的功能建设;三是塑造社会形象。行业协会社会形象的设计主要涉及对公正性、公开性、社会责任的追求并建构相应的实现机制[17](P585-586)。  2.政府管理方式。学者们普遍认为,改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先的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转移更多的行业管理职能给行业协会,从而早日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顾家麒(2003)提出,政府对行业协会应从直接管理、忽视监督,转变为放开限制、加强监督;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取消直接管理,取消各种限制就会出乱子,问题是要加强监督,加强依法监督[35](P30)。当然,为了有效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与职能转移,还需要改革目前的双重管理体制,提供改革的制度性保障。王民、刘培峰(2004)提出,未来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合作主义体制,严格的管制将放松,双重管理体制将逐渐消失;改革的方向是国家主导力量减弱,社会自主的力量加强,行业协会得到更大的自由度[9](P202)。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加大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并出现了一些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如上海“协调模式”、温州“统一业务主管单位模式”和鞍山“协会管协会”模式等。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协会改变管理方式并进行职能转移过程要采取谨慎原则。贾西津等(2001)指出,由于行业协会的双重功能属性,在向行业协会转移行政职能中要防止两个倾向,防止权力寻租和防止企业共谋、损害社会利益的倾向[12](P188-189)。  3.外部发展环境。创造适宜于行业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政策环境,具体体现在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经济政策等方面。制定专门性行业协会法律,对于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给予协会运作相应的法律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冷明权、张智勇(2004)认为,从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有必要尽快出台《宪法》框架下的社团根本法《社团法》,并在此母法下制定各类社团包括行业协会的子法或法规[4](P291)。余晖等(2002)也建议,要尽快改进现有的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的社团管理法规,让行业协会对建立新的市场秩序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30](P30)。由于行业协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还要加大相关经济政策的支持。郑江淮(2004)通过从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进程,认为政府要提供资助或放宽有关政策,从而使得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具有发展的潜力和能量,包括资产扶持、对个别弱势行业协会的财政补助、税收政策以及购买服务等[10]。其中,购买服务实际是改革政府的支持模式,建立新型的政府资助机制,也有利于重塑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新型的“合约性”关系。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移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 吴宗祥.行业协会治理机制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J].学术月刊,2003,(7).  [2]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 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 冷明权、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黎军.行业协会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北法学,2006,(7).  [6] 王民.行业协会的理论与实践[EB/OL].http://www./.pdf,.  [7] 陈宪,徐中振.体制转型和行业协会:上海培育和发展上海行业协会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  [8] 康晓光.行业协会何去何从[J].中国改革,2001,(4).  [9] 王民,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0] 郑江淮.行业协会职能配置与政策创新[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度应急项目课题报告,2004  [11] 刘斌,杨浩.我国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功能研究—从交易成本和规则角度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3,(4).  [12] 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 徐家良.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4] 汪洋.行业协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N].经济参考报..  [15] 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 甫玉龙,黄风兰.行业协会权能的法律规范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17] 王民,贾西津.行业协会论纲[J].经济界,2004,(1).  [18] 王晓明.转型期行业协会制度的供给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企业经济,2006,(3).  [19] 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会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20] 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EB/OL].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544,.  [21] 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L].开放时代,2001,(9).  [22] 金晓晨.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3] 于海.行业协会与社会中间结构[G]//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 刘世洪,曹茂.NGO视野下的中国行业协会[G]//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 高尚全.新时期中国行业协会发展研讨会[Z].深圳,.  [26] 吴宗祥:建设“绿色广东”与多元化协同治理[EB/OL].http://www./ztzl,.  [27] 丁新莉.《转型时期非政府的发展》专题座谈会观点摘要[Z/OL].http://http://www./kxwk,.  [28] 林海仁.WTO与我国行业协会[J].价格与市场.2002,(1).  [29] 上海市社会服务局.“十一五”期间上海行业协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工作资料选编,2006.  [30] 余晖,贾西津,潘光军等.行业协会:为何难走到前台[J].中国改革,2002,(6).  [31] 朱英.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 李国强.我国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趋势[J].中外企业文化,2004,(1)  [33] 井华.浅谈我国行业协会的管理与培育[EB/OL].http://www.,.  [34] 强信然,方超英.转轨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取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10).  [35] 顾家麒.试谈中国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91).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钟永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