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特产屯留县西贾乡农福土特产加工场,,,,贵场加工桃壳,,杏壳,

山西经济概述_甜梦文库
山西经济概述
山西经济概述自然地理 地势概貌 地理位置。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 省
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 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 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 绕, 邻 省 ( 的 自 然 境 界 分 明。 东 与 区) 以太行山与河北 省 为 邻; 南 隔 黄 河 与 陕 西 省、 南 西、 河 省相望; 北以外长 城 为 界 与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毗 连。 全 省 疆域轮廓呈东北斜 向 西 南 的 平 行 四 边 形, 北 间 距 较 南 长, 南 端 在 芮 城 县 南 张 村 南, 纬 3 4 ; 北 端 在 最 北 43 最 天镇县远头 村 北, 纬 4 4 。 纵 长 约 6 2 千 米。 东 北 04 8 西间距较短, 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 村 东, 经 1 43 东 13 ; 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 经 1 01 宽 约 3 5 千 东 14 。 8 米。全省总面积为 1 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总面 积 的 56 1 6% 。
地貌特点。山西省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 山 地高原, 地势东北 高 西 南 低, 原 内 部 起 伏 不 平, 谷 高 河 纵横,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山地、 丘陵、 台地、 原, 平 山 多川少, 山地、 丘陵面积为 1 万平方千米, 占全 省 总 25 面积的 8 平川、 河谷 面 积 仅 3 1 万 平 方 千 米, 占 0 1% ,
最 1 9 9% 。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 0 米以上, 高 点 50 , 为五台山主峰北台顶( 叶斗峰) 海拔 3 5 米, 华 北 有“ 08 屋脊 之称; 最低点 为 垣 曲 县 亳 清 河 入 黄 河 处 的 河 滩, 海拔仅 1 0 米。与东部海拔几十米的华北大平原 相 对 8 照, 山西地貌呈现 整 体 隆 起 的 地 势, 高 原 中 部, 列 在 分 着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中部断陷盆地把山西 高 原斜截为二, 东西两侧为山地和高原, 使山西的地貌 截 面轮廓很像一个“ 字型。 凹 总的来看, 山西地貌有以下几个特点: 山 1 山 西 是 典 型 的 黄 土 覆 盖 的 山 地 高 原, 地 多、
平原少; 山 2 山西地貌以高峻的中 山 地 貌 为 骨 架, 脉 脉 络
― 清晰, 延伸方向多为东北― ―西南展布; 北 南 3 山 西 地 貌 单 元 与 地 质 构 造 吻 合, 斜 成 山, 斜成谷; 黄 4 山西黄土地貌类型繁 多, 土 堆 积 地 貌 有 黄 土
塬、 黄土阶地等, 黄土侵蚀地貌有黄土梁、 黄土峁、 土 黄 峡谷、 黄土墙等, 黄土重力地貌有黄土滑坡、 崩塌、 穴 陷 等; 中 5 山西地貌分区明显, 部 为 一 系 列 彼 此 相 隔 的
断陷盆地, 东西两侧为隆起的山地、 高原。 地貌分区。山西地貌按其明显的特征从东到西 可 分为 3 个区域: 南 1 东部山地区。东部山地 区 北 起 阳 高 县, 至 芮
城县, 从北到南由贯穿省境东部和东南部的六棱山、 恒 山、 五台山、 系舟山、 行 山、 岳 山、 条 山 等 山 脉 组 太 太 中 ― 成, 山势大 体 呈 东 北― ―西 南 走 向, 拔 一 般 在 1 0 海 50 米以上。该区山地 在 形 成 过 程 中 因 受 构 造 断 裂 作 用, 与其东侧的华北平 原、 侧 的 山 西 中 部 各 盆 地 的 界 线 西 十分清楚。山地北部, 在六棱山、 恒山、 五台山之 间, 为 浑河、 滹沱河上游谷地。山地南部, 在系舟山、 行 山、 太 太岳山、 中条山之间, 由于沁河、 丹河、 浊漳河等河流 的 ― 侵蚀和堆积, 成 黄 土 丘 陵 和 长 治、 乡― ―襄 垣、 形 武 黎 城、 高平、 晋城、 阳城 等 山 间 小 盆 地, 般 称 为 “ 东 南 一 晋 , 高原 沁潞高原 是东部山地区的主要农业区。 或“ 北 2 中部断陷盆地区。中部 断 陷 盆 地 区, 起 天 镇
县, 南至永济市, 贯 省 境 中 部, 东 北 至 西 南 由 一 系 纵 自 列彼此分割的断陷盆地组成, 依次为大同盆地、 忻定 盆 地、 太原盆地、 临汾盆地、 运城盆地。其中大同盆 地、 太 原 盆 地 和 临 汾 盆 地 的 面 积 均 在 5 0 平 方 千 米 以 上。 00 各盆地都以断层与山地相接, 盆地之间有分水岭隔 开; , 大同盆地与忻定 盆 地 之 间 相 隔 宁 武 山 ( 恒 山 山 系 ) 属 , 忻定盆地与太原 盆 地 之 间 相 隔 石 岭 关 ( 系 舟 山 系 ) 属 , 太原盆地与临汾 盆 地 之 间 相 隔 韩 侯 岭 ( 太 岳 山 系 ) 属 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之间则以峨嵋台地相隔。盆地 内 部海拔的高低, 北 向 南 地 势 逐 渐 降 低, 阶 梯 状, 由 呈 北 端的大同盆地海拔在 1 0 米以上, 南端的运城盆 地 海 00 拔在 4 0 米 左 右。 盆 地 内 广 泛 分 布 黄 土 和 洪 积 冲 积 0 物, 势 平 坦, 以 中 南 部 盆 地 区, 壤 肥 沃, 候 适 地 尤 土 气 宜, 灌溉便利, 农业 发 达, 市 密 集, 口 稠 密, 山 西 城 人 是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又 北 3 西部高 原 区。 晋 西 高 原 区, 称 西 山 地 区,
15 1 起左云县, 南至乡宁县, 地处长城以南, 黄河以东, 梁 吕 山以西, 由贯穿省 境 西 部 的 一 系 列 山 地、 原 组 成, 高 为 我国黄土 高 原 的 主 体 部 分 之 一。 区 内 以 吕 梁 山 为 主 干, 自北向南分布有 采 凉 山、 峰 山、 涛 山、 驼 山、 七 洪 黑 管涔山、 云中山、 芽 山、 帝 山、 荆 山、 门 山 等 一 芦 关 紫 龙 ― 系列 东 北― ―西 南 走 向 的 山 脉, 拔 多 在 1 0 米 以 海 50 上。这些山脉东侧 以 断 层 与 中 部 各 盆 地 相 接, 势 雄 山 伟, 高出盆地 7 0~1 0 米, 坡 陡 直, 山 西 的 主 要 山 是 0 50 宜林区; 西侧坡度 则 较 平 缓, 成 了 北 高 南 低, 东 向 形 由 西倾斜的高原, 面 普 遍 覆 盖 着 较 厚 的 黄 土, 为 “ 地 称 晋 , 西高原 高原境内 河 流 大 都 短 促, 水 对 地 表 侵 蚀 切 流 割, 土 流 失 严 重, 遇 暴 雨, 流 冲 刷, 使 地 形 破 水 一 急 致 碎, 千沟万壑, 农业 生 产 条 件 恶 劣, 山 西 经 济 比 较 落 是 后的地区。
山脉河流 主要山脉。山西省境内多山, 从北 到 南,
主要山脉有: 为 1 恒山山脉。主山恒山是 中 国 的 名 山 之 一, 五
。它 是 桑 干 河 与 滹 沱 河 上 游 的 分 水 岭, 岳中之“ 北岳 又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界山。山脉呈北东走向 延 伸, 西南端与省境 西 部 的 云 中 山、 涔 山 相 邻, 北 连 管 东 接六棱山伸入河北 省。 在 山 西 境 内 长 约 2 0 千 米, 宽 5 约 2 千米, 海拔 在 2 0 米 以 上, 体 两 侧 均 有 断 层, 山 0 00 北坡陡, 断崖陡壁 如 削, 长 城 依 山 蜿 蜒 而 筑, 伟 壮 内 雄 观, 雁门关、 阳方口、 越 口、 型 关 等 著 名 关 隘, 古 茹 平 自 就是兵家必争的 战 略 要 地。 南 坡 倾 斜 稍 缓, 步 过 渡 逐 到 繁 峙、 县 滹 沱 河 谷 地。 属 于 该 山 脉 的 共 有 6 座 代 7 山。 2 五台山 脉。 主 山 五 台 山 是 驰 名 中 外 的 中 国 佛
教四大名山之一。位 于 五 台 县、 峙 县、 县 之 间, 繁 代 因 由 5 个平台状的 山 峰 组 成 而 得 名。 北 邻 滹 沱 河 谷 地, 西南与系舟山相 接, 与 太 行 山 合 为 一 体。 山 脉 呈 北 东 东走向延 伸, 约 1 0 千 米。 主 峰 北 台 叶 斗 峰, 拔 长 海 3 是山西 省 第 一 高 峰, 是 华 北 地 区 的 最 高 山 也 3 5 米, 08 峰。五台山四周群山层叠, 北麓坡度陡峭, 南麓倾斜 徐 缓, 间有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5 座 6 山。 3 太行山 脉。 主 山 太 行 山 是 山 西 东 部 山 地 区 的
主干, 北接五台 山, 抵 晋 城 南 端, 省 境 内 长 约 3 0 南 在 5 千米, 宽约 4 海 0~5 千 米, 拔 一 般 在 1 0 0 5 0~1 0 米, 80 最高地段海拔 在 2 0 米 以 上。 山 脊 东 侧, 崖 壁 立, 断 00 西侧坡度缓斜, 是 低 山 丘 陵。 太 行 山 是 山 西、 北、 多 河 河南 3 省间的界山, 是 华 北 平 原 与 黄 土 高 原 的 天 然 又 分界线, 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2 2 座山。 3 位 4 太岳山脉。主山太岳山 又 称 霍 山, 于 太 行 山
西侧, 北起介休市绵山, 南至绛县的横岭关与中条山 相 连, 长约 2 0 千米, 是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西翼 以 霍 0 山大断层与太原 盆 地、 汾 盆 地 相 接, 势 陡 峻, 峰 临 山 主 霍山海拔 2 4 米。太岳山森林茂密, 是省内主要 林 区 38 之一。属于该山脉的共有 1 5 座山。 0 东 5 中条山脉。主山中条山 位 于 省 境 内 西 南 部,
北起自绛县横岭关, 向西南 延 伸 至 黄 河 岸 边, 约 1 0 长 5 千米, 宽约 1 海拔 1 0 0~2 千米, 0 2 0~2 0 米。 山 势 东 00 16 1段较为宽 阔, 顶 平 坦, 舜 王 坪 为 最 高, 拔 2 2 山 以 海 31 米; 西段较窄, 山势 挺 拔, 立 在 运 城 盆 地 和 黄 河 谷 地 兀 之间, 以雪苍山为最高, 海拔 1 2 米。山体北 坡 陡 峻, 85 南坡缓斜, 为典型 的 地 垒 状 山 地。 属 于 该 山 脉 的 共 有 4 座山。 5 6 吕梁山脉。吕梁山脉位 于 省 境 西 部 高 原 山 区,
自 北 而 南 包 括 管 涔 山、 芽 山、 中 山、 帝 山、 荆 芦 云 关 紫 山、 龙门 山, 延 4 0 千 米, 约 3 绵 宽 0 0~1 0 千 米。 北 段 0 山势高峻, 海拔 2 0 山脉分为东西 两 列, 东 0 0~2 0 米, 50 为云中山, 为 管 涔 山 和 芦 芽 山, 山 之 间 为 静 乐 盆 西 两 地。中段关帝山, 是吕 梁 山 最 高 山 段, 峰 汇 集, 峰 群 主 关帝 山 海 拔 2 3 米。 南 段 山 势 较 低, 拔 1 0 米 左 海 80 50 右。吕梁山北中段 山 高 林 密, 山 西 的 主 要 林 区 和 夏 是 季牧场。吕梁山末端的龙门山, 近东西走向, 被黄河 穿 切, 形成落差 1 余米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峡谷。属 于 该 0 山脉的共有 3 6 座山。 1 主要河流。山西河 流 源 于 东 西 高 原 山 地, 西 向 向 南流的属黄河水 系, 东 流 的 属 海 河 水 系。 全 省 共 有 向 大小河流 1 0 多 条。 全 省 流 域 面 积 在 1 0 平 方 千 米 00 0 以上的河流有 2 0 条; 于 黄 河 水 系 的 有 汾 河、 河、 属 沁 5 涑水河、 三川河、 昕水 河 等 1 2 条, 域 面 积 占 全 省 总 流 4 面积的 6 ; 滹 漳 2% 属于海河水系 的 有 桑 干 河、 沱 河、 河 等 8 条, 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3 。 1 8% 1 黄河。黄 河 在 山 西 省 西 部 和 南 部 边 境。 西 面
的一段流经晋、 陕峡谷, 纵贯南北, 水流急湍, 南达风 陵 渡后, 折向东流。黄河流经省境地段, 水量为全省河 流 水量 的 3 倍, 于 河 床 低, 流 急, 运、 溉 比 较 困 由 水 航 灌 难, 但水力资源丰富, 可供开发利用。除在保德已建 成 天桥水电站外, 还建 设 了 规 模 宏 大 的 偏 关 万 家 寨 引 黄 入晋枢纽工程。 也 2 汾河。汾河是山西第一 大 河, 是 黄 河 第 二 大
支流, 发源于宁武县 管 涔 山 的 雷 鸣 寺, 长 6 5 千 米, 全 9 纵贯省内中部, 经 太 原、 汾 盆 地, 河 津 市 禹 门 口 流 临 至 入黄河。流域面积 3 9 万平方千米, 是山西省主 要 的 5 农业地带。主要支流有岚河、 潇河、 文峪河、 昌源 河、 洪 安涧河、 浍河等。 发 3 沁河。沁河是山西第二 大 河, 源 于 沁 源 县 西
北 的 太 岳 山 二 郎 庙 沟, 经 沁 源、 泽、 水、 城 等 流 安 沁 阳 县, 然后穿过太行山流向河 南 省 境 注 入 黄 河, 长 4 6 全 5 千米。在山西省境内流长 3 3 千米, 流域面 积 1 8 万 6 6 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丹河、 阳城河、 端氏河等。 沁 河 是山西省境内水量丰富、 水质最清的河流。 发 4 涑水河。涑水河在山西 南 部, 源 于 绛 县 横 岭
关, 流经绛县、 闻喜、 县、 城、 猗、 济 汇 入 黄 河, 夏 运 临 永 全长 1 3 千米, 流域面积 5 6 平方千米。由于 流 域 内 9 55 气温高, 降水少, 蒸发量大, 河水经常断流干涸, 下游 河 床已垦为农田。在涑 水 河 南 侧, 7 0 平 方 千 米 的 闭 有 0 流区, 分布着盐池、 池、 子 池、 里 滩、 姓 湖 等 湖 硝 鸭 汤 伍 群, 水面有 1 0 平方千米, 盛产食盐、 芒硝、 白钠镁 钒 等 7 矿产。 发 5 桑干河。桑干河在省境 东 北 部, 源 于 宁 武 县
管涔山的天池, 上源叫恢河, 至朔州市与源子河汇合 后 称桑干河, 流经大 同 盆 地, 阳 高 县 出 省 境, 河 北 省 至 在 境内注入海河的支流永 定 河。在 山 西 省 境 内 流 长 2 2 5 千米, 域 面 积 1 5 万 平 方 千 米。 主 要 支 流 有 黄 水 流 5 河、 浑河、 御河等。 发 6 滹沱河。滹沱河在省境 东 部, 源 于 繁 峙 泰 戏
山, 流经五台 山 的 北 麓 和 西 麓, 穿 忻 定 盆 地 折 向 东 贯 流, 穿过太行山进 入 河 北 省, 入 海 河 的 支 流 子 牙 河。 注 在山西省 境 内 流 长 3 0 千 米, 域 面 积 4 8 平 方 千 流 3 22 米, 较大支流有阳 武 河、 中 河、 马 河、 兴 河、 水 云 牧 永 清 河等。 7 漳河。漳 河 在 山 西 省 境 内 分 为 清 漳 河 和 浊 漳
河两支。清漳河又 分 东 源 与 西 源, 源 发 源 于 昔 阳 县 东 境, 西源发源于和 顺 县 境, 左 权 县 境 汇 合 后, 黎 城 在 经 县流入河北省, 河 长 1 6 千 米, 域 面 积 4 5 平 方 全 流 4 19 千米。浊漳河有南、 西三源, 北、 南源发源于长子 县 境, 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境, 西源发源于沁源县境, 三源于 襄 垣县境汇合, 流经长治盆地, 在平顺下马塔以东进入 河 南省, 全河 长 2 7 千 米, 域 面 积 1 1 万 平 方 千 米。 流 3 7 清漳河和浊 漳 河 在 河 北 省 涉 县 交 漳 镇 合 流 后 称 为 漳 河, 它是河北省与河南省的界河, 在河北省境内注入 海 河的支流卫河。
气候雨量 四季气候。山西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 度
的内陆, 东距海岸虽 只 有 3 0~5 0 千 米, 由 于 省 境 但 0 0 东部山岭阻挡,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 在气候类型上 属 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 冬季漫 长, 寒冷干燥; 夏季南长北短, 雨水集中; 春季气候多变, 风 沙较多; 秋季短暂, 气 温 和。 全 省 日 照 充 足, 量 资 天 热 “ ; 源较丰富, 但灾害 性 天 气 较 多, 十 年 九 旱
境 内 南 北 狭长, 山峦起伏, 地势北高南低, 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昼 夜温差也较大。 1 春季。春 季 气 温 受 北 方 寒 冷 干 燥 气 团 控 制 减
弱, 太阳辐射增强, 大地回暖很快, 但时冷时暖, 东西 山 区和北部地区常 有 急 剧 降 温, 现 早 霜 冻。 由 于 暖 湿 出 气团尚未深入, 春季多风少雨, 因此常发生干旱。 暖 2 夏季。夏季受东南气流 控 制, 湿 空 气 进 入 省
境, 气温较高, 月最热, 全省平均气温 2 7 0~2 , 端 7 极 最高温出现在南部运 城, 4 达 2 7 。 全 年 降 水 多 集 中 在夏 季, 、 、 月 的 降 水 量 占 全 年 的 6 , 多 为 大 789 0% 且 雨、 暴雨, 易引起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降 3 秋 季。 秋 季 由 于 受 北 方 冷 空 气 控 制, 温 迅
速, 晴天较多, 候 凉 爽, 均 气 温 逐 月 降 低 5~7 。 气 平 由于秋季正处于气流交替时期, 冷气团南下, 将暖气 团 抬升, 降水亦多, 占年降水 量 的 2 ~3 , 出 现 秋 0% 0% 常 涝灾害。 平均气温 介 于 4 冬季。冬季气候寒冷, 月最冷,
1 极 曾 -2~-1 之间, 端 最 低 温 度 出 现 在 五 台 山 顶, 6 达 -4 多 4 8 。冬季在 寒 冷 干 燥 气 团 控 制 下, 刮 西 北 风, 降雨( 最少, 雪) 仅占年降水量的 2%~3% 。 区域气 候。 山 西 气 候 按 地 理 纬 度 和 地 形 高 低 条 件, 分为 6 个气候区。 1 晋北温 带 寒 冷 半 干 旱 气 候 区。 包 括 内 长 城 以
北, 除灵丘、 广灵外的大同、 朔州 2 市所辖地区, 州 市 忻 西北的岢岚、 五寨、 关、 池、 武 等 地, 平 均 气 温 偏 神 宁 年在 7 以下, 积温 2 0 0 0~3 0 , 2 0 无霜 期 1 0~1 0 天, 0 3 年降水量 3 0~4 0 毫米。 8 6 五 2 暖 温 带 冷 湿 半 湿 润 气 候 区。 包 括 恒 山、 台
山、 系舟山、 芦芽山、 梁 山 等 山 区, 其 周 围 的 低 山、 吕 及 丘陵、 河谷和盆地。 年 平 均 气 温 4~8 , 温 1 0 积 6 0~ 年降水量 4 0~7 0 毫米。 30 , 0 0 无霜期 8 0~1 0 天, 4 5 0 太 3 暖 温 带 冷 温 重 半 干 旱 气 候 区。 包 括 忻 定、
原、 阳泉、 阳 等 盆 地。 年 平 均 气 温 8~1 寿 积 0 5 , 温 年 30 1 0~3 0 , 霜 期 1 5~1 5 天, 降 水 量 4 0~ 6 0 无 4 6 0 4 0 毫米。 9 4 暖温带冷温轻半干 旱 气 候 区。 包 括 黄 河 沿 岸,
从晋西北的保德、 曲 到 晋 西 南 的 吉 县、 宁, 及 吕 河 乡 以 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年 平 均 气 温 6 5~9 , 温 积
年 20 6 0~3 0 , 霜 期 1 5~1 5 天, 降 水 量 4 0~ 7 0 无 4 8 0 5 0 毫米。 0 榆 5 暖温带冷温半湿润 气 候 区。 包 括 和 顺、 社 以
南, 太岳山以东的晋东南 地 区。 年 平 均 气 温 8~1 , 0 积温 2 0 年 6 0~3 0 , 霜 期 1 0~1 0 天, 降 水 量 3 0 无 2 6 5 0~6 0 毫米。 5 7 6 暖温带 温 和 重 半 干 旱 气 候 区。 包 括 临 汾 盆 地
和除中条山东 段 山 区 以 外 的 运 城 市。 年 平 均 气 温 1 2 年 ~1 , 温 3 0 4 积 9 0~4 0 , 霜 期 1 5~2 5 天, 6 0 无 8 0 降水量 4 0~5 0 毫米。 8 7 雨量分布。山西的降水,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较 大, 除少 数 山 区 外, 部 分 地 区 年 降 水 量 为 4 0~6 0 毫 大 0 0 米, 由东南向西北 递 减, 的 趋 势 是 山 地 多 于 盆 地, 总 迎 风坡多于背风坡。晋 东 南 的 太 行 山 区 和 中 条 山 区、 五 台山区和吕梁山区 是 山 西 3 个 多 雨 区, 降 水 量 普 遍 年 在 6 0 毫米以上, 以五台山 区 降 水 最 多, 降 水 量 8 0 年 0 0 毫米。这是由于山区迎风坡对夏季暖湿气流的抬升 所 致, 降水量随山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同盆地、 定 忻 盆地、 吕梁山以西的 黄 土 丘 陵 区 则 是 山 西 的 3 个 少 雨 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 4 0~4 0 毫米。这是由于 受 高 山 0 5 迭降的影响, 止 暖 湿 气 流 深 入 内 地, 以 成 为 少 雨 阻 所 区。 山西全省降水有 两 个 特 征: 是 由 于 季 风 环 流 的 一 交替, 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 夏季受来自太平洋 和 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故夏季降水高度集中, 强度 较 大, 约占年降水量 6 以上; 季 和 春 季 雨 雪 稀 少,2 冬 0% 1 月至 2 月的降水 量 仅 占 年 降 水 量 的 2% ~4% , 月 至 3 5 月的降水量占 1 2%~2 。二是降水的年际变 化 很 5% 大, 有的年份少雨, 的 年 份 多 雨, 成 这 种 情 况 主 要 有 形 是季风环流 逐 年 进 退 有 早 有 迟, 响 有 强 有 弱 所 致。 影 以太原为例, 平均年降水量为 4 9 5 毫米, 少水年 只 有 5 多水年多达 7 9 毫米, 两者相差 2 5 倍。 2 6 毫米, 1 4
自然区域 山西位于我国地形阶梯由西向东三级 阶
梯中第二阶梯的前沿, 又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边缘, 正 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地带向温带草原栗钙土的 过渡带。按其自然特征, 可划分为 3 个自然地理 地 带: ― 温带干草原― ―栗钙土 地 带; 温 带 半 干 旱 森 林 草 原 暖 与干草原灰褐土地 带; 温 带 半 湿 润 落 叶 阔 叶 林 与 森 暖 林草原褐土地带。3 个地带 的 交 汇 点 大 致 位 于 宁 武 县 17 1 。 北端内长城处( 阳方口东) ― 温 带 干 草 原― ―栗 钙 土 地 带。 该 地 带 位 于 恒 ― ― 山― ―黑驼山― ―人马 山 以 北, 即 内 长 城 以 北 的 山 亦 间盆地, 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 面积 2 万平方 千 米, 约占全 省 面 积 的 1 2 8% 。 该 地 带 气 候 温 凉 干 旱, 干燥度在 2 左右; 平 均 气 温 3~7 , 冷 月 气 温 在 年 最 极 -1 以 下, 端 低 温 -2 , 积 温 一 般 在 2 0 0 7 年 2 0~ 无霜 期 1 0 天; 降 水 量 4 0 毫 米 左 右, 年 2 0 之间; 8 0 2 0 降水集中在 7、 月, 春 旱; 川 径 流 量 少, 流 深 大 多 河 径 8 部分在 1 植 草 0~2 毫 米; 被 稀 少, 木 生 长 不 盛。 根 据 5 ( 南 地貌特征, 为 4 个 自 然 地 区:1) 洋 河 盆 地 地 区; 分 () ( 六 ( 晋 2 桑干河平原 地 区;3) 棱 山 山 地 地 区;4) 北 西 部丘陵山地地区。 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与干草原灰褐土地带。 该 地带位于吕梁山以 西 黄 河 沿 岸 的 狭 长 地 区, 黄 土 高 属 原的一部分, 面积约 2 4 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省面 积 的
干 干 1 5 4% 。该地 带 气 候 温 和、 旱, 燥 度 在 1 6~2 之
间; 平 均 气 温 在 7~1 年 年 0 之 间, 积 温 2 0 8 0~ 年 30 ; 2 0 无霜 期 1 5~1 0 天; 降 水 量 4 0~5 0 毫 3 5 5 5 米; 流 多 伏 汛 型, 多 短 促, 径 流 量 中 等, 流 深 河 且 年 径 土 5 0~7 毫米。北半部风沙 较 大, 壤 为 灰 褐 土。 植 被 0 南半部以灌木为 主, 半 部 以 耐 旱 草 本 为 主。 该 地 带 北 绝大部分为黄土覆盖, 水蚀、 风蚀都较严重。根据地 貌 ( 晋 特征, 分为 2 个自 然 地 区:1) 西 北 黄 土 丘 陵 山 地 地 () 区;2 晋西黄土高原丘陵地区。 暖温带半湿润落 叶 阔 叶 林 与 森 林 草 原 褐 土 地 带。 该地带位于 恒 山 以 南、 梁 山 以 东 广 大 地 区, 积 约 吕 面 占全省面积的 7 1 万平方千米, 12 1 8% 。该地 带 气 候 温和, 部 分 地 区 干 燥 度 小 于 1 6; 平 均 气 温 7~ 大
年 1 , 3 最冷月气温多不低于 -1 , 0 极端最低气温 高 于 有的地 方 可 达 4 0 ; -2 , 7 年积温在 2 0 以上, 8 0 4 0 年降水量 4 0~6 0 毫 米, 中 在 夏 季; 川 径 流 量 不 集 河 5 5 大, 大部分河川 径 流 深 不 足 5 毫 米, 雨 区 可 达 2 0 多 0 0 毫米。植被山区茂盛, 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较低 山 地以草灌为主; 壤 以 褐 土 为 主。 根 据 地 貌 特 征 分 为 土 () () 8 个自然地区:1 晋东北 山 地 盆 地 地 区;2 晋 东 山 地 () () 丘陵盆地地区;3 晋中山间盆地地区;4 吕梁山 山 地 () () ( 地区;5 晋东南高原盆地地区;6 晋南盆地地区;7) () 吕梁山南段山地与黄土塬地区;8 中条山山地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山西省地处 黄
土高原, 山多川少, 自 然 梯 度、 平 梯 度 和 重 力 梯 度 受 水 的作用, 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 全 省每年因水土流失 造 成 的 土 壤 表 土 损 失 就 达 2 亿 吨, 土壤中氮、 钾 主 要 养 分 流 失 达 1 0 万 吨 之 多。 全 磷、 00 省绝大部分耕 地 的 有 机 质 含 量 在 0 5% 左 右, 远 低 远
于全国 1 5% 的平均水平。
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 分布广、 危害最 严 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 1 8 万公顷, 全 省 占 00 总 面 积 的 6 占 丘 9 1% , 全 省 山 区、 陵 区 总 面 积 的 严 8 6 1% 。全省平均 侵 蚀 模 数 为 3 0 吨/公 顷, 重 地 00 区可达 1 0 0~2 0 0 吨/公顷, 每年平均向 黄 河、 河 海 00 00 输送泥沙 4 5 亿 吨, 中 黄 河 流 域 输 送 泥 沙 3 6 亿 其 6 7 18 1/ 吨, 占全省输泥沙 量 的 8 占 0 5% , 黄 河 泥 沙 总 量 的 1 是黄河泥沙的 重 要 来 源 地 之 一。 水 土 流 失 分 布 广, 4, 全省 1 9 个县( 区) 市、 几乎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以 尤 1 晋西、 晋西北各县( 区) 土 流 失 最 为 严 重, 输 沙 市、 水 其 量约占全省输沙总量的 6 。 3% 到 2 0 年底, 省 降 水 量 多 年 平 均 为 4 3 毫 米, 全 06 8 比 1 8 年 第 一 次 测 量 的 5 4 毫 米 减 少 了 9 6% ;0 6 92 3
20 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8 2 亿立方米, 1 8 年 前 的 比 92 41 1 2 亿立方米减少了 4 4 0 8% 。山西人均水资源 占 有 量 / 亩 为 2 9 立方米, 不足全国人 均 水 资 源 量 的 1 5, 均 水 4 资源占有量 仅 为 全 国 亩 均 占 有 量 的 1 。 特 别 是 地 3% 下水的超采情况更是令人 担 忧,0 6 年 全 省 地 下 水 储 20 量为 7 6 亿立方米, 其开发已达到了相当高的 程 度。 25 特别是在大运路沿线的大同、 忻定、 太原、 临汾、 运城 五 大盆地区, 地下水开发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 总体 上 处于高开发状态, 全省超采面积 1 1 万平方千米, 重 严
超采区 面 积 已 达 到 3 4 平 方 千 米。 平 均 水 位 下 降 11 其中太原、 临汾两市 下 降 最 为 严 重, 均 下 降 平 1 2 米, 4 地 1 4 米。太 原 市 由 于 地 下 水 超 采, 下 水 位 持 续 下 2 降。1 9 年 9 0~1 9 年 漏 斗 区 水 位 累 计 下 降 1 4 米, 97 08 平均水 位 下 降 1 3 米。1 9 年 区 域 水 位 下 降 0 9 6 98 4 米, 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太原服装厂厂址和西寨村, 分 别下降 5 8 米 和 2 3 米。 介 休 市 城 关 漏 斗 区 自 2 9 9 0 世纪 6 年代初形成后, 渐 扩 大, 位 下 降。 进 入 2 逐 水 0 0 世纪 9 年代后, 平 均 下 降 3 6 米。 在 运 城 市 涑 水 年 0 4 ― 盆地― ―永济一带, 已形成永久性的地下水降落漏 斗, 比 97 1 9 年漏斗中 心 水 位 2 3 5 米, 1 9 年 下 降 9 8 98 2 5
米。由于水资源短 缺, 当 多 地 区 的 农 业 生 产 不 得 不 相 利用污水进行灌溉。据山西省第二次污水灌溉普查 结 果, 全省共有 8 6 万公顷污灌农田, 占有效灌溉面 积 的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2 1% 。 8 9% ,
土地荒漠化蔓延。干旱的气候, 加之大风天气 多、 植被匮乏, 使晋西北、 晋西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 迅 速, 对山西省生态 环 境 的 破 坏 严 重。 特 别 是 在 晋 西 北 受沙质荒漠化危害 的 土 地 面 积 高 达 1 0 6 万 公 顷, 占 0 全省土地 面 积 的 6 4% 。 并 且 荒 漠 化 以 每 年 1 米 的
0 速度向南扩展, 尘 暴 和 扬 尘 天 气 频 频 发 生。 位 于 山 沙 西省西北部的大 同、 州、 州 3 个 市 的 1 个 县 ( ) 朔 忻 区 5 沙漠总面积已达 7 万公顷, 3 市土地总面积的 比 重 占 0 达 3 流 占 0 4% 。在荒漠化土地 中, 动 沙 地 2 0 公 顷, 80 沙化 面 积 的 0 4% ; 固 定 沙 化 土 地 2 万 公 顷, 沙 半 占
0 化总面积的 2 固定 沙 化 地 3 万 公 顷, 沙 化 占 8 5% ; 78 总面积的 5 4 1% 。 土地盐 渍 化 面 积 大。 山 西 省 土 地 盐 渍 化 面 积 达 主 占 5 万公顷, 要 分 布 在 中 部 各 大 盆 地 中, 盆 地 面 37 积的 1 。尤以汾河平原和 谷 地、 沱 河 所 流 经 的 平 滹 5% 原以及桑干河冲积平原的土地盐渍化最为严重。近 年 来, 盐渍化土地面积呈扩大的趋势。 森林破坏严重。长 期 的 森 林 破 坏, 山 西 省 成 为 使 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 份。全 省 现 有 林 地 面 积 2 6 3 0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1 4 1% 。全 省 人 均 森 林 面 积 仅 为 / 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值 低 2 2 全国平均水平的 1 2,
个百分点, 排在第 2 位。人均占有林地 0 0 公 顷, 仅 2 6 /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3。 草地大片退化。山西省是我国北方地区天然草 地 资源 较 丰 富 的 省 份 之 一, 省 天 然 草 地 面 积 约 有 全 3 6 4 万公顷。但由于利用强 度 不 断 增 加 和 不 利 自 然 7 因素的影响, 山西省 成 为 北 方 地 区 草 地 退 化 最 严 重 的 省份 之 一, 化 面 积 约 占 全 省 草 地 总 面 积 的 9 退 5% 以 上, 3 的草地退化到了 4~5 级 水 平, 乎 完 全 丧 有 0% 几 失了利用价值。退化草地全省各县( 区) 市、 普遍 存 在, 以丘陵山区退化最为严重。 从饲草资源看, 全省虽然拥有天然牧坡 4 5 2 万公 5 顷, 但其中“ 三化 草地面 积 占 到 草 地 总 面 积 的 8 % , 0 受 病虫害危害的面 积 占 7 % 。草 地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低, 生 0 / 0~1 2 。2 /0 0 产能力仅相当于发 达 国 家 同 类 草 地 的 1 1 世纪 9 年 代 可 利 用 草 原 的 产 草 量 比 6 年 代 下 降 了 0 0 甚至还 5 % 。草地生产能力与南方草山草坡无法相比, 0 落后于西北地区的甘肃、 陕西等省的天然草地。 工矿区生态衰退 加 剧。 长 期 以 来, 产 资 源 的 掠 矿 夺式开采与原材料 工 业 的 粗 放 式 生 产 经 营, 山 西 省 使 成为全国工矿区土地与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 一。全省累积塌陷、 破坏和煤矸石、 尾矿等压占土地 已 达 7 万公 顷, 以 每 年 5 0 公 顷 的 速 度 递 增。 平 并 56 00 均每生产万吨原煤破 坏 土 地 0 0 公 顷, 中 4 % 为 耕 其 6 0 地。工矿区土地破坏的分布与煤炭、 矿藏资源的分布密 切相关, 分布遍及全省多个地市, 以大同、 朔州、 晋中、 晋 城、 长治、 临汾、 阳泉、 吕梁、 太原等地破坏最为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由 于 生 态 环 境 的 破 坏, 然 灾 害 自 发生的频率和强 度 不 断 增 大, 山 西 省 干 旱、 雹、 使 冰 暴 雨、 霜冻、 干热风、 大风、 地表裂缝、 塌陷、 沉降等自 然 灾 害频繁。其中, 干旱 是 出 现 频 次 最 多、 响 范 围 最 广、 影 危害最大的灾害。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大 约 1 3~1 5 年
一遇, 个别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是以春、 夏季干旱最 为 常见, 约占所有干 旱 的 7 5% 左 右。2 世 纪 8 年 代 以 0 0 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 例为 干 旱 2 、 雹 4 5% 、 涝 1 8% 、 冻 3 7% , 洪 霜 5% 冰
9 年代平均每 年 受 灾 面 积 占 总 耕 地 面 积 的 比 例 上 升 0 为干旱 4 冰雹 9 5% 、 洪涝 7 1% 、 霜冻 5 2% 。 3 7% 、
环境污染严重, 会 生 态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山 西 省 社 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在全国 3 个污 染 0 最严重的城市中, 山西省占了 1 个。全省人均排 污 量 3 为全国平 均 值 的 2 9 倍, 中 总 悬 浮 颗 粒 物 和 二 氧 化 其
硫排放量为全国平均值的 6 6 倍, 烟尘排放量为全国平
均值的 7 倍。同时, 农 业 生 产 中, 于 农 药、 肥、 在 由 化 地 “ 膜等的过量使用, 畜禽粪便、 三废 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呈现由点到面迅速扩展的态势。经济地理 业 布 局
农 业 自 然 资 源。 山 西 土 地 总 面 积 农 山地多, 川 少, 垦 指 数 较 低。2 0 平 耕 1 6 万公顷, 527 06年全省实有耕地面 积 3 9 3 万 公 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占 7 2 4 3% 。 山西的土壤种类繁多。全省土壤按其形成类型 可 分为三大类: 地带性土壤、 山地土壤和隐域性土壤。 全 省耕地土壤, 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 一般有机质含量 较 低, 河谷盆地为 1% 左右, 山坡耕地为 0 5% 左右, 市 城
郊区的少数园地则达 2% 以上。 山西的植物资源, 目前已知的种子植物有 1 4 科, 3 约 1 0 种, 其中木本植物有 4 0 多种。山西植 物 资 源 70 8 分布, 从南到北可划分为: 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 叶 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 林分布区, 也是植 被 类 型 最 多、 类 最 丰 富 的 地 区; 种 中 部是以针叶林及中 生 的 落 叶 灌 丛 为 主, 绿 阔 叶 林 为 夏 次分布区, 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 北部和西北 部 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 森林植被较少, 优 势植物是长芒草、 旱生蒿类和柠条、 沙棘等。 山西森林资源稀 少, 我 国 森 林 资 源 较 少 的 省 份 是 之一。现有的森林主要是在原始森林屡遭破坏后恢 复 起来的天然次生林, 布 在 东 西 两 大 山 脉 的 河 流 上 游 分 山脊两侧。林木种 类 较 杂, 灌 木 树 种 约 有 5 0 种, 乔、 0 主要树种有云杉、 北 落 叶 松、 松、 皮 松、 柏、 华 油 白 侧 辽 东栎、 松皮栎、 山杨、 白桦、 刺槐、 杨树、 柳树等。 山西已查明牧草 种 类 约 4 0 多 种, 优 质 牧 草 在 较 0 白 鹅 孤 兰 1 0 种以上。其中以花麦、 羊 草、 冠 草、 茅、 花 0 棘豆及胡枝子等 适 口 性 好、 养 价 值 高。 天 然 草 地 按 营 ( 喜 自然类型分为 6 大 类:1) 暖 灌 木 草 丛, 要 分 布 在 主 中 南 部 的 低 山 丘 陵 区, 草 地 面 积 的 5 占 是 2 8% , 山 西 面积最大的一类草地。( ) 主要 分 布 2 山地灌木丛草地, 在海拔 1 0 占草地 面 积 的 2 0~1 0 米左右的山地阴坡, 80 ― 主要分布在恒山― ―内 长 城 以 2 1 4% 。( ) 3 山地草原, 北的山地和黄 土 高 原, 草 地 面 积 的 1 占 1 8% 。 ( ) 4 山 地草甸, 主要分布在 海 拔 2 0 米 以 上 的 山 地, 草 地 占 00 面积的 1 。( ) 湿 草 甸, 要 分 布 在 中 部 盆 地 的 主 0% 5 低 河流两岸低滩地和盐 碱 地, 草 地 面 积 的 0 9% 。( ) 占
6 山地疏林草地, 主要分布在太岳山、 太行山、 恒山等 地, 是伐木后的遗迹草地, 占草地面积的 3 1% 。
山西野生 植 物 资 源 丰 富, 前 已 知 的 有 1 0 多 目 00 种。野生药材有 9 多 种, 泛 分 布 在 丘 陵 山 地, 较 广 比 0 著名的有党参、 黄芪、 草、 花、 蒲、 胡、 志、 甘 冬 菖 柴 远 连 翘等。野生纤维植物 主 要 有 蒙 椴、 见 愁、 子 草、 鬼 蝎 芨 芨草、 构树、 马蔺、 条、 条、 须 草 等。 野 生 鞣 质 植 葛 荆 龙 物 5 多种, 主要有地 榆、 楝 叶、 阳 花、 锦 以 及 栎 苦 太 地 0 树皮( 、 叶) 橡实、 北 落 叶 松、 杉 等。 野 生 油 脂 植 物 华 云 主 毛 苍 文 山 臭 7 多 种, 要 有 虎 榛、 榛、 耳、 冠 果、 核 桃、 0 椿、 花椒等。野生芳香油植物 4 多种, 主要有藿 香、 铃 0 铃香、 百里香、 苍术、 紫苏等。野 生 淀 粉 及 糖 类 植 物 5 0 多种, 主要有醋柳、 板栗、 黄刺玫、 橡子、 榛子、 山丹等。 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 已知的有 4 0 多 种, 0 属于国家保护的 珍 稀 动 物 有 7 多 种。 其 中 一 级 保 护 0 动物有 1 种: 白鹳、 鹳、   、 雕、 带 海 雕、 尾 黑 朱 金 玉 白 4 海雕、 头 海 雕、 兀 鹫、 马 鸡、 顶 鹤、 鸨、 钱 虎 胡 褐 丹 大 金 豹、 梅 花 鹿。 二 级 保 护 动 物 有 5 种, 括 鸟 类 4 虎、 包 6 0 种, 两栖爬行类 2 种, 兽类 1 种。此外, 还有毛 皮 动 物 4 19 1 名 石 貉、 黄 獾、 2 多 种, 贵 的 有 水 獭、 貂、 豹 猫、 鼬、 狐 0 等; 肉用动物可供食 用 的 有 野 兔、 猪、 颈 雉、 鸡、 野 环 石 斑翅山鹑、 岩鸽等; 药用动物有 7 多种。 0 地域种植布局。按 照 农 业 生 产 和 作 物 分 布 特 点, 山西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形成了以下 7 个不同类型 的 () 地域组合:1 晋南棉麦耕作区, 包括运城、 临汾盆 地 即 汾河下游和涑水河流域, 是山西地势最低、 无霜期最 长 和耕地最密集的地 区。( ) 中 小 麦、 粮、 木 作 业 杂 果 2 晋 区, 包括太原、 忻定盆地, 灌溉条件较好, 小麦、 粱、 高 谷 子是该区主要农作物。( ) 3 晋东南农林牧多种经 营 区, 包括太岳山以东、 舟 山 以 南 的 高 原 和 山 地, 漳 河、 系 属 沁河流域, 农作物以玉米、 谷子、 小麦为主, 是山西主 要 产粮区。( ) 包括太行山与河北 平 原 4 晋东山地林牧区, 的山地及山间平原, 主要农作物有谷子、 玉米、 高粱、 大 豆。( ) 包 南 5 晋西黄土 丘 陵 林 牧 水 保 区, 括 吕 梁 山 中、 段及其以西的地区, 是一个沟壑纵横, 以黄土丘陵为 主 自然植被缺乏的地区, 经过水土保持等农田基本建 设, 农业生产条件正 在 改 善, 作 物 主 要 有 谷 子、 麦、 农 小 玉 米、 豆。 ( ) 北 盆 地 农 业 区, 括 大 同 盆 地 和 阳 大 包 6 晋 ― 高― ―天镇盆地, 桑 干 河 流 域, 食 作 物 主 要 有 谷 属 粮 子、 马铃薯、 玉米、 粱 和 春 小 麦; 济 作 物 有 胡 麻、 高 经 甜 菜。( ) 包括吕梁山北段及以 西 各 7 晋西北高寒林牧区, 县, 海拔较高, 无霜 期 短, 多 人 少, 种 植 莜 麦、 铃 地 以 马 薯、 谷子、 大豆为主, 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
矿产资源 山 西 矿 产 资 源 种 类 多, 布 广, 量 丰 分 储
富。截至 2 0 年, 发 现 矿 种 有 1 7 种, 探 明 储 量 已 已 06 1 的有 6 种。煤、 铝土、 火 粘 土、 矾 土、 的 储 量 居 耐 铁 镓 2 、 全国各省( 同种矿藏储量的首位, 区) 金红石( 含钛 矿) 镁盐、 芒硝的储量 居 第 二 位, 长 石、 铁、 灰 石、 钾 钛 石 长 石、 石膏、 铜、 钴、 锗等矿藏的储量也居全国各省( 的 区) 前列。 煤炭资源。煤炭是山西最重要的矿产, 资源丰 富, 地 质 储 量 达 8 0 亿 吨, 0 6 年 保 有 资 源 储 量 为 70 20 占 2 7 亿 吨, 全 国 煤 炭 探 明 储 量 的 3 , 我 国 煤 007 0% 是 炭储量最大的省 份 之 一, 有 “ 乡
称。 省 境 含 煤 故 煤 之 面积达 6 2 万 平 方 千 米,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3 占 遍
9 7% , 布全省 9 个县( 区) 从 北 向 南 分 布 有 大 同、 武、 市、 , 宁 4 。 西山、 霍西、 沁水、 河东 6 大煤田, 堪称“ 北国煤海 ( 煤 山西煤炭资源 优 势 在 于:1) 种 齐 全。 全 国 1 0 大煤种, 山西都有。其中有炼焦煤 4 种( 气煤、 煤、 肥 焦 , 煤、 瘦煤) 储量有 1 0 亿 吨, 全 省 煤 炭 探 明 储 量 的 占 60 非炼 焦 煤 4 种 ( 烟 煤、 粘 结 煤、 煤、 无 弱 贫 褐 5 9 3% ; , 煤) 储量有 1 8 亿吨, 全 省 煤 炭 探 明 储 量 的 4 。 占 00 0% () 低 低 发 2 煤质 优 良。 具 有 低 灰、 硫、 磷、 热 量 高 的 特 点。大同煤是优质动力煤, 阳泉、 晋城的无烟煤是优 质 化工、 化肥和民用煤, 西山、 霍西、 河东三大煤田大部 分 。 是质量很 好 的 炼 焦 煤, 林 的 主 焦 煤 被 誉 为 “ 宝
柳 国 () 煤 3 煤田 地 质 构 造 简 单。 一 般 煤 田 具 有 断 层 少、 层 多、 可采层厚、 煤层平缓、 埋藏较浅的特点, 在探明的 储 量中, 埋藏在 3 0 米以内 的 占 4 , 采 条 件 良 好, 易 0 9% 开 于开发。 金属矿产资源。山 西 的 金 属 矿 产 资 源 相 当 丰 富, 10 2可分为黑色金属矿产、 有色金属矿产、 贵重金属矿产 三 大类。 山西的黑色金属 矿 产 资 源 以 铁 矿 为 主, 有 少 量 也 的钛、 铬、 锰、 钒等矿藏。铁矿是山西的主要矿种 之 一, 居 2 0 年保有 储 量 3 亿 吨, 全 国 第 四 位。 全 省 铁 06 84 矿储量 主 要 分 布 在 五 台 山 区 ( 4 占 4 6% ) 岚 县 ( 和 占 , 太 4 3 7% ) 矿床类型为 鞍 山 式 沉 积 变 质 铁 矿; 原 狐 堰 山、 临汾塔儿山和二峰山、 平顺县的西安里等地储量 较 多, 矿床类型为大冶式( 接触交代式) 铁矿, 为山西的 主 要富矿。此外, 在阳泉、 孝义、 晋城、 灵石、 陵川等 地, 有 少量的其他类型 的 铁 矿 分 布。 钛 铁 矿 有 4 处, 中 金 其 红石矿 1 处, 分布 在 黎 城、 权、 县; 铁 矿 有 3 处, 左 代 锰 分布在阳泉市常 家 山、 治 市 屯 留 和 晋 城 市 上 村。 铬 长 铁矿和钒铁矿各有 1 处, 别 在 左 权 桐 峪 矿 区 和 代 县 分 黑山洞矿区。 山西的有色金属 矿 产 资 源 以 铜、 为 主, 有 铅、 铝 还 锌、 钼、 镓、 钴、 镍、 锗等。铜矿储量较丰富,5% 分 布 在 9 垣曲一带 的 中 条 山 区, 其 品 位 较 低, 矿 占 8 。 但 贫 3% 铜矿中含有黄金、 钼、 钴、 硫等, 可以综合利用。铝 土 矿 资 源 丰 富, 有 储 量 大、 量 好、 布 广、 开 采 的 特 具 质 分 易 点, 是山西 的 第 二 大 矿 种, 测 储 量 为 2 亿 吨,0 6 预 3 20 年保有储量达 1 亿吨, 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分 布 范 0 围达 6 7 万 平 方 千 米, 量 集 中 分 布 在 吕 梁 市 ( 储 占
、 、 占 2 7% ) 忻州市( 1 占 7 7% ) 阳 和 4 7 9% ) 运城市( 1 。钴矿有 1 处, 布 在 闻 喜、 县、 泉市( 9 5% ) 占
分 绛 垣 1 曲等县。钼矿 7 处, 分布在 忻 州、 城 2 市。 铅 锌 矿 3 运 处, 分布在交城、 繁峙、 洪洞 3 县, 均为金、 铅、 铜 银、 锌、 共生矿。 山西的贵重金属矿产有金和银。金矿已探明列 入 、 矿产储量表的 有 2 处, 布 在 运 城 市 ( 处 ) 忻 州 市 分 1 8 ( 处) 大同市( 处) 临 汾 市( 处) 银 矿 已 探 知 的 、 。 和 6 4 3 有 7 处, 分布在繁 峙、 汾、 洞、 曲 等 县, 为 伴 生 襄 洪 垣 均 矿产。 非金属 矿 产 资 源。 山 西 非 金 属 矿 产 资 源 十 分 丰 富, 可分为冶金辅 助 原 料 矿 产、 工 原 料 矿 产、 材 原 化 建 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岩、 石英岩、 脉 石 英、 剂 用 灰 岩、 火 粘 土 和 铁 矾 土。 其 中 耐 火 粘 熔 耐 土、 铁矾土探明储 量 在 全 国 均 居 首 位。 耐 火 粘 土 矿 区 有 4 处, 布 在 太 原、 泉、 治、 州 等 1 多 个 市 分 阳 长 朔 0 0 县。储量最多的是阳泉市, 占全省总储量的 4 3 7% 。 化工原料矿产资 源 主 要 有 硫 铁 矿、 硝、 盐、 芒 镁 电 石、 重晶石等。硫铁矿总储量达 3 0 万吨, 中 分 磷、 集 00 布在平定、 阳泉、 五台、 晋城、 阳城等县市, 但矿体 薄, 较 分散, 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开采。芒硝、 镁盐和池盐集 中 分布在运城盐池, 山 西 历 史 悠 久 的 著 名 化 工 原 料 基 是 地, 也是全国重要 的 化 工 原 料 基 地 之 一。 电 石 石 灰 岩 资源丰富, 工业储量 近 7 0 万 吨, 大 部 分 为 特 级 或 绝 00 一级品, 主要分布在太原、 交口、 灵石 3 处, 为发展 化 纤 工业提供了优越条 件。 磷 矿 已 探 明 储 量 3 7 亿 吨, 但
品位低,8 9% 的为 等 外 品, 部 分 储 量 集 中 在 灵 丘、 大 9 繁峙一带。 建筑材料及其他 非 金 属 矿 产 主 要 有 水 泥 石 灰 岩、 石膏、 含钾岩石、 石、 墨、 棉、 润 土、 理 石、 长 石 石 膨 大 珍 珠岩等。水泥石灰石 资 源 最 为 丰 富, 量 达 1 亿 吨, 储 3 层位稳定, 有矿区 2 处, 量 集 中 在 大 同、 治 2 市。 储 长 8 石膏探明储量 5 亿 吨 以 上, 中 分 布 在 中 南 部 汾 河 中 集 下游 地 区, 石 质 地 良 好。 长 石 矿 有 6 处, 布 在 盂 矿 分 县、 忻州、 闻喜、 稷山等地, 探明储量居全国第 5 位。 石 墨矿有 2 处, 都在大同市。膨润土矿有 2 处, 分布 在 浑 源县。珍珠岩矿在灵丘县塔地矿区。
工业分布 新中国建立 5 多年来, 山西工业经 济 取
0 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已经形成以重工业为主, 括 包 煤炭、 电力、 冶金、 机械、 化工、 电子、 建材、 纺织、 工 业 轻 等行业在内, 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我国重 要 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工业布局。山西省 工 业 布 局 受 地 理 位 置、 形 条 地 件、 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工业基础、 历史传统等自然 及 社会因素的影响, 具有大型企业大部集中、 小型企业 分 散的特点。大中型 企 业 大 部 集 中 在 经 济 基 础 好、 通 交 发达的几个盆地内 铁 路 沿 线 的 主 要 城 市, 型 企 业 则 小 遍布在全省各县。山 西 工 业 多 为 资 源 型 工 业, 数 工 多 业分布在资源丰 富、 发 条 件 较 好 的 地 区。 全 省 自 北 开 至南基本形成了 8 个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工业基地。 朔州为中心的 煤 炭、 力、 材 为 主 导 电 建 1 以大同、
产业的工业基地。这里有居全国煤炭产量之首的大 同 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我国特大型现代化的朔州安 太堡露天煤矿, 3 座大型坑口电站, 有 有现代化的大 型 ― 水泥企业― ―山西云冈 水 泥 集 团 公 司, 华 北 一 个 重 是 要的能源基地, 又是我国动力煤生产基地。 原 化 2 以 忻 府 区、 平 为 中 心 的 煤 炭、 学 工 业 为 主
导产业的工业基 地。 这 里 有 轩 岗、 方 口 和 石 豹 沟 煤 阳 矿等 2 多个 骨 干 煤 炭 生 产 企 业, 年 产 合 成 氨 1 有 0 15 万吨、 电石 2 5 万吨的化工生产能力, 初步形成以 能 源
重化工为主, 建材、 冶金、 机械、 轻纺工业已有一定发 展 的工业基地。 3 以太 原 为 中 心 的 重 工 业 为 主 体 的 综 合 基 地。
太原工业区已形 成 以 冶 金、 炭、 械、 工 四 大 行 业 煤 机 化 为支柱, 电力、 纺织、 轻工、 电子、 建材等 1 大类行 业 协 4 调发展, 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 地 的中心, 也是华北一个强大的工业基地。 介 纺 4 以 榆 次、 休 为 中 心 的 煤 炭、 织 工 业 基 地。
这一地区 原 煤 年 产 超 过 2 0 万 吨, 炭 年 产 2 0 万 焦 00 0 吨, 纺织工业拥有年 产 棉 纱 4 5 万 吨、 布 2 亿 米、 棉 印
染布 1 0 万米的生产能力, 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 制 造 00 工业企业之 一 的 经 纬 纺 织 机 械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设 在 榆 ― ― 次, 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纺织― ―煤炭― ―机械工业区。 霍 洪 电 冶 5 以尧都 区、 州、 洞 为 中 心 的 煤 炭、 力、
金、 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这里地跨霍西、 河 东、 沁水三大煤田, 现有霍州矿务局、 霍州电厂、 山西 焦 化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临 钢 钢铁集团公司等一 批 大 中 型 骨 干 企 业, 基 本 形 成 以 已 煤炭、 电力、 化工、 冶金为主要行业、 门类较齐全的工 业 基地。 河 永 垣 侯 6 以盐湖 区、 津、 济、 曲、 马 为 中 心 的 铜 工 业、 工 业、 化 工 业、 纺 工 业 为 主 的 工 业 基 地。 铝 盐 轻 这里有中条山有 色 金 属 公 司、 西 铝 厂、 津 电 厂、 山 河 河 津 水 泥 厂、 风 集 团 以 及 侯 马、 县、 济、 绛 的 机 南 绛 永 新 械、 纺织企业等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 成为山西新 兴 的有色金属工业和轻纺工业基地。 电 冶 7 以 阳 泉 为 中 心 的 煤 炭、 力、 金 工 业 为 主 导
产业的工 业 基 地。 这 里 是 我 国 著 名 的 无 烟 煤 生 产 基 地, 又有丰富的铝 矾 土、 铁 矿 等 资 源, 形 成 以 能 源 硫 已 化工工业为主体的晋东新兴工业区。 晋城为中心 的 煤、 机 械、 工、 纺 电、 化 轻 8 以长治、
为支柱产业的晋东南能源基地。这里拥有潞安矿业 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 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 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天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治 长 钢铁集团公司等一 大 批 大 中 型 骨 干 企 业, 有 实 力 相 还 当雄厚的机械、 工、 工 工 业 基 础, 门 类 相 当 齐 全 军 轻 是 的综合工业基地。 此外, 随着保德黄 河 天 桥 电 站 和 万 家 寨 引 黄 入 晋 工程的建成, 孝义至柳林铁路的通车, 晋西北和吕梁 市 的煤、 铝资源将得到开发, 将逐步形成晋西北和晋西 两 个煤电铝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基地。 工业结构。山西是 全 国 的 能 源 重 化 工 基 地, 于 属 重型产 业 结 构。2 0 年, 省 工 业 总 产 值 为 5 0 全 06 928 。其中重工业产值 为 5 6 亿 亿元( 当年价格, 下同) 567 元,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9 占 轻 4 3% ; 工 业 总 产 值 为 3 6 1 3 亿元, 5 7% 。 占
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 工业的行业门类比较齐 全, 按照国家对工业 行 类 划 分, 4 个 大 类 中, 没 有 石 在 0 除 油和 天 然 气 开 采 业、 盐 业 外, 拥 有 3 个 大 类; 采 已 在 8 已 在 4 已 2 4 个中类中, 有 1 7 个 中 类; 5 9 个 小 类 中, 0 7 有 4 5 个小 类。 在 山 西 工 业 中, 炭、 金、 力、 煤 冶 电 机 0 械、 化工、 纺织、 食品 7 大 支 柱 行 业 的 产 值 占 全 省 工 业 总产值的 9 以上。 0% 煤炭工业是山西 最 重 要 的 支 柱 行 业, 全 国 煤 炭 在 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 位。2 0 年, 省 原 煤 产 量 全 06 达到 5 8 亿吨。焦炭产量 9 0 万吨。 1 22 山西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到 2 0 年底, 年 全 全 06 。 省发电量 1 2 亿千瓦小时( 全社会口径, 同) 山 下 564 西电网已同京津唐 电 网 并 网, 为 华 北 电 网 的 重 要 组 成 成部分。 山西冶金工业以 黑 色 冶 金 为 主, 有 大 型 钢 铁 联 拥 合企 业 太 原 钢 铁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家 中 型 钢 铁 企 3 ― 业― ―新临钢钢铁公司、 阳泉钢铁公司、 长治钢铁公 司 及山西最大的民营 企 业 海 鑫 钢 铁 集 团 公 司, 有 新 崛 还 起的山西中阳钢厂、 壶关常平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宏 阳 钢铁有限 责 任 公 司 等,0 6 年 全 省 钢 产 量 达 1 4 20 993 万吨。 山西化学工业已 形 成 以 化 肥 为 主 包 括 基 本 化 工、 焦化、 甲醇、 机 化 工 在 内 的 化 学 工 业 体 系。2 0 年 有 06 主 要 化 工 产 品 产 量 为: 肥 3 4 6 万 吨, 学 农 药 化 化 1 塑料 3 万 吨, 学 纤 维 3 5 万 吨, 成 洗 化 合 2 0 吨, 00 74
涤剂 1 万吨。进入国际市场产品 1 0 余种, 酸 磷 硝 67 0 肥、 硝铵、 电石、 元明 粉、 酸、 , 丁 二 醇、 性 炭 等 草 活 1 4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11 2 山西机械工业已 形 成 包 括 重 型 机 械 制 造、 山 机 矿 械制造、 通用机械制造、 机车制造、 农机制造、 电机电 器 制造、 仪器仪表制造 和 基 础 件 制 造 等 门 类 较 为 齐 全 的 机械工业体系, 是山 西 工 业 中 仅 次 于 煤 炭 工 业 的 第 二 大行业。2 0 年 主 要 产 品 产 量: 属 切 削 机 床 1 4 金 06 97 台, 矿山设备 1 万吨。 23 山西纺织工业已 形 成 包 括 棉 纺 织、 染、 织、 印 针 纺 织、 毛纺织、 麻纺织、 化学纤维、 纺织机械等门类比较 齐 全、 行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的纺织工业体系。 山西食品工业有粮油加工工业、 饲料工业、 屠宰 及 肉类加工工业、 食 品 加 工 工 业、 造 工 业、 品 加 工 副 酿 蛋 工业、 乳品工业、 罐头食品工业、 饮料酒工业、 无酒精 饮 料工业、 烟草工业等。
旅游资源 山西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悠久 的
历史,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古迹, 已列为国家重点 保 护的文物保护单 位 有 1 9 处, 有 “ 文 物 之 乡
美 素 古 的 1 誉。抗日战争根据 地 的 创 建 和 发 展, 留 了 上 百 处 革 保 命文物和纪念地, 实 地 记 录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人 民 忠 进行革命斗争的 伟 大 业 绩。 复 杂 多 变 的 地 形 地 貌, 形 成了众多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 名山耸立, 有列为国 家 级风景名胜区的北岳恒山和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 五台山; 河川壮丽, 流 经 秦 晋 峡 谷 的 黄 河 壶 口 瀑 布; 有 生态景观诱人, 古树名木、 珍禽异兽众多, 有庞泉沟、 关 帝山、 历山、 蟒河四个自然保护区。全省可对外开放 的 旅游景区、 景点已达 1 0 余处。 4 太原旅游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太原、 绵山旅游 区, 包括太原市及吕梁市、 晋中市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 胜。 主要旅游资源有: 山 水、 林、 宇 为 一 体 的 晋 祠 风 集 园 殿 景名胜; 天龙山石窟和天龙山景区; 被日本净土宗奉 为 “ 祖庭 的交城玄 中 寺; 家 一 级 保 护 的 珍 稀 动 物 褐 马 国 鸡栖息地的庞泉沟 自 然 保 护 区; 命 烈 士 刘 胡 兰 纪 念 革 馆; 驰名中外的杏 花 村 汾 酒 集 团 公 司; 伟 壮 观、 石 雄 怪 嶙峋的北武当山 景 区; 全 完 好 的 平 遥 古 城; “ 方 保 有 东 彩塑艺术宝库 之称的双林寺; 春秋时代“ 割股奉君 的 晋国贤人介子推隐居殉难的介休绵山景区; 洞奇山 秀、 山高谷深、 清水长流、 满山葱绿的灵石石膏山景区。 还 有榆次区常家庄 院、 县 民 俗 博 物 馆、 谷 曹 家 大 院、 祁 太 祁县渠家大院、 石 王 家 大 院、 原 双 塔 寺、 水 武 则 灵 太 文 天庙、 清徐三国城 等 景 点。 此 外, 泉 市 的 娘 子 关、 阳 藏 山等景点也在该旅游区之内。 大同旅游区。以大同市为中心的大同、 恒山、 朔 平 旅游区, 包括内长城 以 北 的 晋 北 一 带 的 文 物 古 迹 和 风 景名胜。主要旅游 资 源 有: 国 三 大 石 窟 艺 术 宝 库 之 我 一的大同云 冈 石 窟; 模 宏 伟、 塑 精 美 的 大 同 华 严 规 雕 寺; 我国最古 最 高 的 应 县 木 塔; 峨 挺 拔, “ 天 北 巍 有 人 柱 之称的北岳恒 山; 筑 奇 特、 崖 若 虹 的 浑 源 县 悬 建 悬 空寺; 新挖掘出来 的 平 朔 汉 墓 群 出 土 文 物。 还 有 汤 头 温泉、 水神堂、 平型关、 广武长城、 雁门关等景点。 五台山旅游区。五 台 山 位 于 山 西 五 台 县 东 北 部, 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华北屋脊 有“ 之称, 在国 内 外享有盛名。五台山 旅 游 区 包 括 五 台、 峙、 县、 繁 代 原 平、 忻府区、 定襄等县( 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以 及 市) 12 2关帝山自然保护 区。 五 台 山 内 外 集 中 了 3 处 古 建 筑 8 庙宇, 是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最大的寺庙群, 其中的 佛 光寺、 南禅寺, 是唐 代 的 木 构 建 筑, 现 存 的 唐 代 建 筑 是 珍品。此外, 代县杨家 祠 堂、 县 文 庙 及 古 楼、 河 头 代 西 地道、 奇村温泉、 河边阎锡山故居等都是该区的重要 景 点。 晋南旅游区。以临汾、 运城为中心的晋南旅游 区, 包括尧都区、 洪洞、 汾、 县、 县、 县、 马、 湖 襄 隰 蒲 古 侯 盐 区、 芮城、 永济、 夏县等县( 的文物古迹和风景 名 胜。 市) 主要旅游资源有: 都 区 的 古 帝 尧 庙、 铸 铁 佛; 国 尧 唐 我 ― 保存最完整的琉 璃 塔― ―洪 洞 广 胜 寺 飞 虹 塔; 洞 县 洪 的大槐树公园和苏 三 监 狱; 汾 丁 村 遗 址 和 民 俗 博 物 襄 ; 馆; 蒲县的东岳庙和隰县的“ 小西天 位于吉县的奔 腾 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 居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 庙; 色彩绚丽的芮城永 乐 宫 壁 画; 济 的 普 救 寺 和 黄 河 大 永 铁牛。此外, 尧都区姑 射 山、 县 温 泉、 城 大 禹 渡 及 夏 芮 “ 黄河游 也是该旅游区的重要景点。 晋东南旅游区。晋东南旅游区包括灵空山、 治、 长 晋城、 历山一带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主要旅游资 源 有: 武乡县八路军总部和革命历史纪念馆; 黄崖洞保 卫 战旧址; 太行、 太岳烈士陵园; 晋城的玉皇庙; 历山自 然 保护区和蟒河自然保护区等。
经济区划 山西依照各地区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地
域的差异性、 经济基本特征的类似性、 各地域之间的 联 系、 专业化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 可划分为晋北、 中、 晋 晋南、 晋东南和晋西 5 个经济区。 晋北经济区。晋北 经 济 区 包 括 大 同 市、 州 市 及 朔 所属除灵丘以外的各县( , 区) 以及忻州市的西 7 县, 面 积 3 5 万平方千米, 人口近 5 0 万人。该区地 势 较 高,
0 气温偏低, 降水量少, 沙 较 大, 被 稀 疏, 霜 期 短, 风 植 无 农业发展受一定 的 限 制。 但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同 煤 矿 大 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 朔 安 太 堡 露 天 煤 矿、 头 电 厂、 平 神 大同二电厂、 天桥电站等大型能源企业均设于此, 我 是 国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该区铁路交通便利, 京包、 大 秦 和 北 同 蒲 干 线 铁 路 纵 横 贯 穿, 联 接 晋 西 北 的 宁 有 ― ― 武― ―岢岚、 武― ―河 曲 铁 路 支 线, 在 修 建 的 神 宁 正 ― 木― ―朔州铁路开通后, 将 进 一 步 促 进 该 经 济 区 煤 必 炭、 电力工业的发展。大同市是塞北的经济中心, 是 也 我国北方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朔州市是以煤电为主 的 新兴工业重镇, 将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晋中经济区。晋中经济区包括太原市、 阳泉市、 晋 中市、 忻州市的东 7 县以及 晋 东 北 的 灵 丘 县, 积 4 5 面
万平方千米, 人口 8 0 多万人。该区自然资源丰 富, 工 3 业基础雄厚, 农副 业 生 产 条 件 较 好, 通 便 利, 全 省 交 是 经济最发达的 地 区, 业 总 产 值 占 全 省 的 5 工 0% 以 上。 太原市是该区最大的经济中心, 以太原为中心, 沿铁 路 干线形成了一个城市群体: 北有原平市和忻府区, 有 南 榆 次 区 和 介 休 市, 有 阳 泉 市。 该 区 工 业 以 煤 炭、 东 电 力、 机械、 冶金、 化工、 建材、 轻纺为主, 门类齐全。 晋南经济区。晋南经济区包括临汾、 运城 2 个 市, 面积 3 4 万平方 千 米, 口 近 8 0 万 人。 区 内 地 势 较 人
3 平 坦, 温 较 高, 量 适 中, 地 利 用 率 较 高, 山 西 气 雨 土 是 棉、 麦生产基地。矿 产 资 源 有 煤、 芒 硝 等, 炭、 铜、 煤 电 力、 轻纺、 冶金及盐化工工业已具有一定基础。中条 山 有色金属公司、 中国 铝 业 山 西 分 公 司 分 别 是 全 国 重 点 的铜生产基地和铝生产基地之一。 晋 东 南 经 济 区。 晋 东 南 经 济 区 包 括 长 治、 城 2 晋 市, 面积 2 4 万平方千米, 人口 5 0 万人。该区 是 山 西
0 省相对完整的一 个 经 济 地 域 单 元。 区 内 地 形 复 杂, 山 地和丘陵居多, 量 较 丰 富, 业 生 产 条 件 较 好, 林 雨 农 森 覆盖率和土地利 用 率 都 较 高。 该 区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尤 以煤的品位高、 品种齐全、 质量好、 储量大, 其中无烟 煤 / 的储量为全 国 之 冠, 量 占 全 国 的 1 3。 长 治 市 是 工 产 业门类比较齐全的 综 合 性 工 业 城 市, 城 市 是 煤 铁 工 晋 业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晋西经济区。晋西经济区, 就是现在的吕梁市, 面 积 2 1 万平方千米, 人口 3 0 万人。区内地势 复 杂, 地
2 表普遍为黄 土 覆 盖, 土 流 失 严 重, 业 生 产 水 平 较 水 农 低, 全 国 贫 困 地 区 之 一。 自 然 资 源 以 煤、 钒 土 为 是 铝 主, 因交通不便, 发 较 晚, 山 西 省 尚 待 开 发 的 一 个 开 是 经济区。行政区划 山西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山西省是我国文化发 祥
地之一。相传尧都平 阳, 都 蒲 坂, 都 安 邑, 建 在 舜 禹 都 今山西境内南部地区。西周时为唐国, 后改为晋国, 山 西省简称晋即由此而来。战国时分属于赵、 韩。 秦 魏、 置代、 雁门、 太原、 东、 党 5 郡。 西 汉 时 置 并 州, 河 上 辖 代、 雁门、 太原、 上党 4 郡, 方 辖 西 河 郡, 隶 部 辖 河 朔 司 东郡。东汉 时 并 州 辖 定 襄、 门、 原、 河、 党 5 雁 太 西 上 郡, 司隶部辖河东郡, 幽州辖代郡。三国时魏置并州 辖 雁门、 新兴、 西河、 原、 平、 党 6 郡, 州 辖 河 东、 太 东 上 司 平阳 2 郡, 幽州辖 代 郡, 州 辖 灵 丘 县, 外, 镇、 冀 此 天 山 阴、 平鲁西北属拓 拔 鲜 卑, 寨、 县 以 西 属 羌。 西 晋 五 临 时并州 辖 雁 门、 兴、 党 3 郡 及 太 原、 平、 河 3 新 上 东 西 国, 司州辖河东、 平阳 2 郡, 幽州辖代郡, 山阴以北 仍 属 拓拔鲜卑, 五寨、 临县以西属羌。北魏置朔、 汾、 恒、 肆、 并 5 州, 霍县、 高平 以 南 属 司 州。 隋 代 改 州 为 郡, 马 置 邑、 雁门、 烦、 石、 原、 泉、 河、 汾、 水、 娄 离 太 龙 西 临 文 河 东、 长平、 绛、 上党 1 郡。 唐 代 置 河 东 道, 太 原 府 及 辖 3 云、 朔、 岚、 石、 汾、 慈、 蒲、 沁、 蔚、 代、 忻、 隰、 晋、 绛、 辽、 潞、 1 州。五代后唐置太原、 泽 7 河中 2 府及 云、 应、 蔚、 寰、 代、 忻、 隰、 晋、 绛、 沁、 泽 朔、 岚、 石、 汾、 慈、 辽、 潞、 河 岚、 忻、 隰、 1 州。后晋置太原、 中 2 府 及 代、 宪、 石、 9 汾、 慈、 辽、 潞、 1 州, 蔚、 寰、 代 晋、 绛、 沁、 泽 4 云 应、 朔、 5 州属契丹。 后 汉 行 政 区 划 未 变。 北 宋 时 置 河 东 路, 辖太原、 隆德 2 府, 忻、 岚、 隰、 慈、 绛、 代、 宪、 石、 汾、 晋、 辽、 1 州及火山、 泽 2 保德、 岢岚、 宁化、 晋宁、 定、 胜 平 威 永 应、 7 军, 兴 路 辖 解 州 及 河 中 府。 大 同 府 及 朔、 蔚 3 州属辽的西京道。金于山西置河东南路, 河东北路, 雁门 关 北 属 西 京 路。 河 东 南 路 辖 河 中、 阳 2 府 及 隰、 平 耿、 解、 潞、 辽 8 州, 绛、 泽、 沁、 河东北路辖太原 府 及 澳、 保德、 岢岚、 宁化、 忻、 石、 平 定 1 州。 西 岚、 管、 代、 汾、 1 京路辖大同府及武、 应、 4 州。 元 代 置 河 东 山 西 朔、 蔚 道, 隶中 书 省, 大 同、 宁、 宁 3 路, 同 路 辖 应、 领 冀 晋 大 朔、 浑源 4 州及大同、 武、 白登等 5 县, 冀宁路 辖 兴、 岚、 管、 代、 忻、 临、 汾、 平定 1 州 及 阳 曲、 坚、 崞、 台、 石、 盂、 2 文水等 1 县, 晋宁路辖河中府及隰、 霍、 解、 吉、 绛、 辽、 0 沁、 泽 9 州及临汾等 1 县。明代置山西布 政 使 司, 潞、 2 辖大同、 太原、 阳、 安 4 府, 辽、 泽 4 州, 平 潞 汾、 沁、 共 辖 大 宁 太 汾 9 县。清代山 西 省, 朔 平、 同、 武、 原、 州、 5 平阳、 潞安、 泽州、 蒲州 9 府, 保德、 忻、 定、 隰、 代、 平 辽、 霍、 绛、 1 州及归化、 沁、 解 0 绥远、 萨拉齐、 托克 托、 林 和 格尔等 6 厅, 共辖 1 8 县。6 厅 及 朔 平、 同 2 府 的 北 大 0 部系今长城以北 的 土 默 特、 和 浩 特、 宁、 镇 等 地 呼 集 丰 区, 民国 二 年 (9 3 年 ) 归 绥 远、 哈 尔 两 特 别 区。 划 察 11 民国三 年 (9 4 年 ) 西 省 设 雁 门、 宁、 东 3 道。 山 冀 河 11 雁门道辖 晋 北 的 2 县, 宁 道 辖 晋 中 及 晋 东 南 的 4 冀 6 4 县, 河东道辖晋南的 3 县。 9 0 年废道, 县由省直辖。 5 13 中 1 3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 共 产 党 在 山 西 境 内 97 建立了晋冀 鲁 豫、 绥、 察 冀 3 个 边 区 抗 日 民 主 政 晋 晋 府, 其在山西境内辖区面积 约 占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7 以 0% 上。解放战争初期, 西 解 放 区 各 县 分 属 太 行、 岳、 山 太 晋察冀、 晋绥 4 个 行 政 公 署, 署 下 设 专 区, 别 领 导 行 分 各县。 阎 1 4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 后, 锡 山 政 府 迁 回 太 95 原, 抢占了铁路沿线主要城 市, 每 个 行 政 督 察 区 辖 5 按 把 ~7 个 县 的 原 则, 全 省 划 为 1 个 区。1 4 年 4 月, 8 99 随着太原的解放, 全省复归统一, 阎锡山政府的行政 区 划遂告结束。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行政区划的变化 新中国建 立
以来,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行政 区 划曾有过 多 次 的 调 整。1 4 年 1 月, 雁 北 地 区 划 将 99 0 归察哈尔省, 山西省共设忻县、 兴县、 榆次、 汾阳、 汾、 临 运城、 长治 7 个 专 区、2 个 县 及 太 原 市、 泉 工 矿 区、 阳 9 长治城 关 区 和 运 城 镇。1 5 年 撤 销 汾 阳 专 区。1 5 91 92 年撤销兴 县 专 区。1 5 年 1 月 察 哈 尔 省 撤 销 后, 原 92 1 雁北专区 1 个 县 及 大 同 市 划 回 山 西 省, 省 共 辖 雁 全 3 北、 县、 次、 汾、 城、 治 6 个 专 区 及 太 原、 忻 榆 临 运 长 阳 泉、 长治、 大同 4 个市和运城镇,0 个 县。1 5 年, 全 13 98 省公社化后, 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合并, 6 个专 区 将 并为晋北、 晋中、 晋南、 晋东 南 4 个 专 区,0 个 县 合 并 13 为 4 个县, 设太原市 1 个 省 辖 市 和 大 同、 泉、 治、 阳 长 1 榆次、 侯马 5 个专辖市。 全 原 6 年 代 初 期, 省 行 政 区 划 又 几 经 调 整, 来 合 0 并的县先后分设, 1 6 年, 到 95 全省设雁北、 县、 中、 忻 晋 晋南、 晋东南 5 个 专 区, 原、 同、 泉 3 个 省 辖 市, 太 大 阳 长治市为 专 辖 市, 数 为 9 个。1 7 年 专 区 改 为 地 县 6 90 区, 同年撤销晋南专区, 设立临汾、 运城 2 个地区。 晋中 地 区 分 为 晋 中 和 吕 梁 2 个 地 区, 恢 1 7 年, 91 复侯马、 临汾、 榆次 3 市 及 古 县、 山、 烦 3 县, 设 方 娄 新 置柳林、 交口 2 县, 全省县数为 1 1 个。 0 13 2 对全 省 部 分 市、 区 划 及 名 称 作 了 调 整 县 1 8 年, 93 变动。全省划分为 7 个 地 区、 个 省 辖 地 级 市、 个 省 4 6 辖县级市、6 个县。 9 撤销 晋 东 南 地 区, 其 所 属 各 县 分 别 划 将 1 8 年, 95 归长治市和晋城市, 晋城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全省 设 6 个地区、 个地级市、 个县级市和 9 个县。 5 5 6 。 地级市) 和古交市( 县级市) 1 8 年设朔州市( 99 。 县级市) 1 9 年霍县撤县建霍州市( 90 。 孝义撤县建市( 县级市) 1 9 年原平、 92 将其 所 辖 县 分 别 划 归 大 同 1 9 年撤销雁北地区, 93 。 市和朔州市。同年, 介休、 高平县撤县建市( 县级市) 。 永济、 河津县撤县建市( 县级市) 1 9 年潞城、 94 , 汾 县 1 9 年离石、 阳 撤 县 建 市 ( 级 市 ) 晋 城 市 郊 96 区撤区建立泽州县。 将 1 9 年太原市城区行政区 划 重 新 调 整, 原 北 城 97 区、 南城区、 河西区、 郊 区、 郊 区 等 5 城 区 调 整 为: 北 南 杏花岭区、 迎泽区、 柏 林 区、 草 坪 区、 店 区、 源 万 尖 小 晋 区等 6 个城区。 , 成 地 1 9 年撤销 晋 中 地 区, 立 晋 中 市 ( 级 市 ) 原 99 榆次市改为榆次区。 运 临 成 2 0 年撤销忻州地区、 城 地 区、 汾 地 区, 立 00 , 忻州市、 运城市、 临汾市( 地级市) 原县级忻州市、 城 运 市、 临汾市改为忻府区、 盐湖区、 尧都区。 , 成 地 2 0 年撤销 吕 梁 地 区, 立 吕 梁 市 ( 级 市 ) 原 03 离石市( 县级) 改设为离石区。 0 6 年 乡 镇 以 上 行 政 区 划
截 至 2 0 年 底, 西 山 20
06 省共设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忻州、 中、 晋 临汾、 运城、 梁 等 1 个 地 级 市,1 个 县 级 市,5 个 吕 1 1 8 县,3 个市 辖 区。 现 有 1 9 个 乡 镇, 中 5 1 个 镇、 其 2 15 6 6 4 个乡、9 个 街 道 办 事 处。2 0 年 全 省 乡 镇 以 上 3 13 06 行政区划如下: 太原市 古交市 河口镇
梭峪乡 邢家社乡
原相乡 屯兰街办
西曲街办 迎泽区 郝庄镇
老军营街办 文庙街办
庙前街办 杏花岭区 中涧河乡
杨家峪街办
职工新街街办 涧河街办
杏花岭街办 坝陵桥街办
大东关街办
敦化坊街办 万柏林区 小井峪乡
东社街办 万柏林街办
化客头街办
大虎沟街办
和平街办 兴华街办
开城里街办
杜儿坪街办 官地街办
白家庄街办
下元街办小店区 北格镇
小店街办 黄陵街办
平阳路街办
双塔街办 北营街办 尖草坪区 向阳镇
柏板乡 上兰街办
光社街办 古城街办
尖草坪街办 汇丰街办 晋源区 金胜镇
义井街办 罗城街办 清徐县 清源镇
西谷乡 王答乡
柳杜乡 阳曲县 黄寨镇
侯村乡 北小店乡
凌井店乡 娄烦县 娄烦镇
庙湾乡 盖家庄乡
米峪镇乡 大同市 城∏ 东街街办
南街街办 北街街办
北关街办 新建南路街办
新建北路街办
大庆路街办 新华街街办
西花园街街办
老平旺街办 南向阳里街办
振华街办 矿∏ 煤峪口街办
永定庄街办
同家梁街办
四老沟街办 忻州窑街办
挖金湾街办 晋华宫街办
马脊梁街办
大斗沟街办
王村街办 杏儿沟街办
青磁窑街办
平泉路街办
西台沟街办 姜家湾街办
新泉路街办
新平旺街办 口泉街办
燕子山街办 南郊区 高山镇
口泉乡 西韩岭乡
鸦儿崖乡 新荣区 新荣镇
花元屯乡 破鲁乡
上深涧乡 左云县 云兴镇
张家场乡14 2 管家堡乡
水窑乡 大同县 西坪镇
瓜园乡 巨乐乡
党留庄乡 天镇县 玉泉镇
新平堡镇 谷前堡镇
贾家屯乡 张西河乡
南沟崖乡 浑源县 永安镇
蔡村镇 西坊城镇
青磁窑乡 东坊城乡
南榆林乡 黄花滩乡
下韩乡 西留乡
驼峰乡 广灵县 壶泉镇
蕉山乡 宜兴乡
梁庄乡 灵丘县 武灵镇
赵北乡 独峪乡
下关乡 红石塄乡
柳科乡 阳高县 龙泉镇
古城镇 东小村镇
长城乡 北徐屯乡
鳌石乡 阳泉市 城∏ 上站街办
北大街街办
南山路街办 义井街办
坡底街办 矿∏ 平潭街办
赛鱼街办 沙坪街办
贵石沟街办 郊∏ 荫营镇
李家庄乡 杨家庄乡
西南舁乡 盂∠ 路家村镇
西烟镇 苌池镇
下社乡 北下庄乡
东梁乡 平定县 冠山镇
柏井镇 娘子关镇
岔口乡长治市 城∏ 东街街办
英雄南路街办 英雄中路街办
太行东街办
太行西街办 延安街办
常青街办 五马街办 郊∏ 老顶山镇
黄碾镇 西白兔乡
故县街办 潞城市 店上镇
合室乡 回 黄牛蹄乡
成家川街办 长治县 苏店镇
韩店镇 八义镇
西池乡 北呈乡 襄垣县 王桥镇
王村镇 侯堡镇
北底乡 屯留县 张店镇
渔泽镇 上村镇
西贾乡 河神庙乡 平顺县 石城镇
苗庄镇 东寺头乡
北耽车乡 西沟乡
中五井乡 黎城县 黎侯镇
洪井乡 黄崖洞镇
程家山乡 壶关县 龙泉镇
树掌镇 集店乡
五龙山乡 鹅屋乡
桥上乡 长子县 鲍店镇
慈林镇 南漳镇
南陈乡 岚水乡
碾张乡 武乡县 洪水镇
监漳镇 分水岭乡
贾豁乡 故县乡
石北乡 15 2 沁∠ 新店镇
漳源镇 段柳乡
杨家乡 南泉乡 沁源县 王和镇
沁河镇 韩洪乡
王陶乡 中峪乡
官滩乡 晋城市 城∏ 北石店镇
西上庄街办
钟家庄街办
东街街办 西街街办
矿区街办 泽州县 巴公镇
大箕镇 山河镇
周村镇 犁川镇
李寨乡 南岭乡
川底乡 高平市 马村镇
三甲镇 神农镇
永衤录乡 石末乡
东城街办 北城街办 陵川县 崇文镇
礼义镇 平城镇
六泉乡 秦家庄乡
夺火乡 阳城县 凤城镇
横河镇 北留镇
寺头乡 固隆乡
驾岭乡 沁水县 龙港镇
郑村镇 嘉峰镇
固县乡 苏庄乡
樊村河乡 朔州市 朔城区 神头镇
福善庄乡 南榆林乡
贾庄乡 下团堡乡
北旺庄街办 南城街办
神电街办 平鲁区 凤凰城镇
白堂乡 向阳堡乡
双碾乡 陶村乡
榆岭乡山阴县 玉井镇
薛    乡 马营乡
合盛堡乡 张家庄乡
后所乡 应∠ 南河种镇
大黄巍乡 杏寨乡
白马石乡 下马峪乡
南泉乡 怀仁县 云中镇
吴家窑镇 新家园乡
海北头乡 马辛庄乡
河头乡 右玉县 右卫镇
元堡子镇 李达窑乡
丁家窑乡 白头里乡
杨千河乡 忻州市 忻府区 奇村镇
播明镇 庄磨镇
阳坡乡 曹张乡
紫岩乡 东楼乡
新建路街办
南城街办 长征街办 原平市 长梁沟镇
阎庄镇 苏龙口镇
沿沟乡 西镇乡
子干乡 中阳乡
王家庄乡 楼板寨乡
南城街办 定襄县 河边镇
南王乡 神山乡
杨芳乡 五台县 耿镇镇
台怀镇 白家庄镇
阳白乡 沟南乡
茹村乡 金岗库乡
东雷乡 东冶镇
神西乡 代∠ 聂营镇
枣林镇 峨口镇
雁门关乡 上磨坊乡
峪口乡 繁峙县 繁城镇
金山铺乡16 2 神堂堡乡
下茹越乡 集义庄乡
横涧乡 宁武县 东寨镇
薛家洼乡 余庄乡
迭台寺乡 西马坊乡
圪谬乡 静乐县 鹅城镇
双路乡 段家寨乡
堂尔上乡 中庄乡
娘子神乡 神池县 龙泉镇
贺职乡 长畛乡
烈堡乡 五寨县 三岔镇
韩家楼乡 东秀庄乡
新寨乡 李家坪乡
梁家坪乡 岢岚县 岚漪镇
阳坪乡 西豹峪乡
大涧乡 王家岔乡
李家沟乡 偏关县 新关镇
窑头乡 楼沟乡
南堡子乡 河曲县 巡镇镇
前川乡 社梁乡
沙泉乡 旧县乡
赵家沟乡 保德县 桥头镇
南河沟乡 土崖塔乡
窑洼乡 冯家川乡
韩家川乡 晋中市 榆次区 长凝镇
北田镇 东阳镇
张庆乡 西南街街办
新建街街办 路西街街办
锦纶路街办
新华街街办
经纬街办 安宁街办 介休市 张兰镇
绵山镇 洪山镇
宋古乡 西南街办
北关街办北坛街办 榆社县 箕城镇
河峪乡 岚峪乡
北寨乡 左权县 麻田镇
寒王乡 龙泉乡
羊角乡 和顺县 义兴镇
马坊乡 平松乡
阳光占乡 昔阳县 乐平镇
赵壁乡 孔氏乡
阎庄乡 李家庄乡 寿阳县 平头镇
尹灵芝镇 朝阳镇
平舒乡 温家庄乡
上湖乡 太谷县 明星镇
北氵 光乡 水秀乡
任村乡 祁∠ 东观镇
来远镇 峪口乡
西六支乡 平遥县 洪善镇
岳壁乡 南政乡
襄垣乡 杜家庄乡
孟山乡 灵石县 翠峰镇
夏门镇 段纯镇
梁家 土焉乡
交口乡 马和乡
英武乡 吕梁市 离石区 吴城镇
枣林乡 红眼川乡
西属巴街办
田家会街办 城北街办
莲花池街办
凤山街办 孝义市 高阳镇
下堡镇 西辛庄镇
驿马乡 南阳乡
中阳楼街办
振兴街办 新义街办 17 2 汾阳市 冀村镇
肖家庄镇 三泉镇
栗家庄乡 阳城乡
太和桥街办 文水县 凤城镇
南安镇 下曲镇
北张乡 马西乡
西槽头乡 交城县 天宁镇
西营镇 西社镇
洪相乡 兴∠ 魏家滩镇
康宁镇 罗峪口镇
孟家坪乡 圪达上乡
固贤乡 赵家坪乡
贺家会乡 临∠ 兔坂镇
刘家会镇 曲峪镇
临泉镇 三交镇
雷家碛乡 安业乡
大禹乡 安家庄乡
石白头乡 柳林县 柳林镇
孟门镇 三交镇
王家沟乡 高家沟乡
石西乡 石楼县 灵泉镇
裴沟乡 龙交乡
曹家垣乡 交口县 桃红坡镇
石口乡 回龙乡
温泉乡 方山县 马坊镇
北武当镇 积翠乡
麻地会乡 中阳县 宁乡镇
暖泉镇 车鸣峪乡
下枣林乡 岚∠ 普明镇
王狮乡 土峪乡
梁家庄乡 河口乡
大蛇头乡 18 2临汾市 尧都区 土门镇
县底镇 魏村镇
屯里镇 贾得乡
一平垣乡 贺家庄乡
汾河街办 南街街办
铁路东街办
水塔街办 解放路街办
鼓楼西街办
乡贤街街办 辛寺街办
滨河街办 侯马市 新田乡
上马街办 张村街办
浍滨街办 北站街办 霍州市 李曹镇
师庄乡 陶唐峪乡
北环路街办
退沙街办 南环路街办
鼓楼街办 曲沃县 乐昌镇
史村镇 北董乡
杨谈乡 翼城县 隆化镇
桥上镇 中卫乡
浇底乡 襄汾县 新城镇
赵康镇 汾城镇
陶寺乡 景毛乡
西贾乡 洪洞县 万安镇
明姜镇 广胜寺镇
淹底乡 辛村乡
左木乡 山头乡 古∠ 古阳镇
永乐乡 石必乡
南垣乡 浮山县 天坛镇
米家垣乡 北王乡
寨圪瘩乡 吉∠ 屯里镇
文城乡 柏山寺乡
东城乡 乡宁县 昌宁镇
台头镇 双鹤乡
西交口乡 蒲∠ 蒲城镇
乔家湾乡 红道乡
太林乡 大宁县 曲峨镇
太古乡 太德乡 永和县 芝河镇
南庄乡 打石腰乡
坡头乡 汾西县 永安镇
和平镇 佃坪乡
团柏乡 隰∠ 龙泉镇
下李乡 阳头升乡
陡坡乡 安泽县 府城镇
马壁乡 杜村乡 运城市 盐湖区 解州镇
龙居镇 泓芝驿镇
上郭乡 上王乡
东城街办 西城街办
南城街办 姚孟街办
大渠街办 永济市 韩阳镇
虞乡镇 卿头镇
城东街办 河津市 樊村镇
阳村乡 下化乡
清涧街办 临猗县 猗氏镇
东张镇 临晋镇
楚侯乡 北辛乡 芮城县 陌南镇
永乐镇 古魏镇
东垆乡 万荣县 汉薛镇
万泉乡西村乡
贾村乡 王显乡 新绛县 龙兴镇
泽掌镇 北张镇
横桥乡 稷山县 稷峰镇
蔡村乡 太阳乡 闻喜县 桐城镇
礼元镇 田瓜底镇
裴社乡 石门乡
神柏乡 夏∠ 泗交镇
裴介镇 水头镇
尉郭乡 祁家河乡 绛∠ 大交镇
磨里镇 卫庄镇
冷口乡 平陆县 常乐镇
张店镇 三门镇
坡底乡 垣曲县 历山镇
王茅镇 华峰乡
长直乡 英言乡 ( 畅万祥)2 0 年国民经济运行概况 060 6 年经济运 行 的 基 本 情 况
整 体 经 济 保 持 平 稳 20
较快 增 长。2 0 年, 省 生 产 总 值 4 5 4 亿 元, 全 按 06 725 可比价格计算, 2 0 年 增 长 1 比 05 继 1 8% , 续 在 高 位 平 台上 运 行。 其 中, 一、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分 别 为 三 增 2 6 7 亿 元、 7 8 3 亿 元 和 1 2 4 亿 元, 长 7 7 2 4 3 774 一 5 1% 、5 4% 和 7 6% 。 从 运 行 轨 迹 看, 季 度 增 长
上半年增长 1 前三季度 增 长 1 全 1 0 1% , 2 1% , 1 6% , 年增长 1 增幅虽比 2 0 年 回 落 0 8 个 百 分 点, 1 8% , 05
但仍高出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0 7% ) 1 个 百 分 点, 持 保 1 1
较快增长。 农业生产形势较 好, 食 生 产 再 获 丰 收。 全 年 粮 粮 食总产量 1 7 万吨, 2 0 年增长 9 7% 。 比 05 033
19 2 工业生 产 较 快 增 长。 全 年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2 4 1 亿 元,按 可 比 价 格 计 算,比 2 0 年 增 长 184 05 增幅虽比 2 0 年 回 落 1 0 个 百 分 点, 仍 比 但 1 8 3% , 05
全国平均水平快 1 7 个百分点, 为近年来的较高 增 幅。
从运 行 轨 迹 看,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一 季 度 增 长 规 前三季度增 长 1 全 1 , 1% 上半年增长 1 7 5% , 7 4% , 年 增长 1 呈现加速发展 的 态 势。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8 3% , 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煤 产 量 增 长 4 9% , 精 煤 原 洗
增长 3 , 炭 增 长 2 钢 2% 焦 2 7% , 材 增 长 2 , 铝 增 4% 原 长 1 6 3% , 发电量增长 1 1 5 3% 。 经济运行质量明 显 提 高, 益 保 持 向 好。 工 业 经 效 济效益创历 史 新 高。2 0 年 全 省 工 业 经 济 效 益 综 合 06 指数达到 1 6% , 2 0 年 上 升 1 个 百 分 点, 创 比 05 再 6 43 历史新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 3 2 2 亿 元, 5 8 实现利税 8 2 6 亿元, 分别增长 3 和 2 1 2 3% 9 4% 。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强势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 千 亿元 大 关, 到 1 4 7 亿 元, 长 3 达 增 剔 两 081 8 3% , 除 “ 权 收入 为 8 7 3 亿 元, 口 径 相 比 增 长 2 同 7 0 3% 。 其 中, 一般预算收入 5 3 3 亿 元, 长 5 增 剔 两 8 8 8 4% , 除 “ 权 收入为 4 2 4 亿元, 同口径增长 2 2 1 4% 。 城乡居民 收 入 较 快 增 长。2 0 年 全 省 城 镇 居 民 06 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达到 1 0 7 7 元, 长 增 0 2 农民人均纯收入 3 8 元, 增长 1 。 1 2 5% ; 109 0% 需求较旺, 拉动 经 济 增 长 的 协 调 性 增 强。 固 定 资 产投资保持一定规模, 资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2 0 年 投 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 完 成 2 2 亿 元, 长 2 增 315 4 9% 。 其中, 镇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完 成 2 2 亿 元, 长 城 增 114 呈 一 二 三 2 4 8% 。分三次 产 业 看, 现 “ 产 稳、 产 优、 产 强 的态势。全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第一产 业 投资完成 3 亿元, 长 2 增 增 17 4 8% , 幅 回 落 1 个 百 分 点; 第二产业 投 资 完 成 1 8 亿 元, 长 2 , 幅 增 241 0% 增 下降 9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完成 8 5 7 亿 元, 长 增 0 增幅上 升 1 个 百 分 点。 从 投 资 方 向 看, 外 3 3 4% , 25 延型新建、 扩建项目投资明显放慢, 内涵效益型投资 加 快。全年新建、 建 项 目 投 资 增 长 1 扩 增 6 2% , 幅 比 全 国低 9 1 个 百 分 点; 建 和 技 术 改 造 项 目 投 资 增 长 改
比全国 高 3 个 百 分 点。 煤 化 工 业、 备 制 装 4 7 7% , 53 造业、 材料工业和食品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 旺, 游 业 快 速 发 展。2 0 年 旅 06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 售 总 额 1 1 亿 元, 长 1 增 634 5 2% 。 全年全 省 累 计 接 待 国 内 旅 游 者 7 1 万 人 次, 长 增 57 国 增 1 4 9% ; 内 旅 游 收 入 4 4 8 亿 元, 长 4 1 7 1% 。 累 计接待海外旅游者 5 万 人 次, 长 3 增 旅 74 6 3% ; 游 外 汇收入 1 6 亿 美 元, 长 4 增 4 1 4% 。 全 年 旅 游 总 收 入 增长 4 4 8 4 亿元, 2 6 7% 。 对外贸易稳步回升。全 年 海 关 进 出 口 总 额 6 8 62 亿 美 元, 长 1 增 出 增 9 5% 。 其 中, 口 4 亿 美 元, 长 14 进 增 1 7 3% ; 口 2 7 亿 美 元, 长 2 48 3 3% 。 从 分 月 完 成情 况 看, 速 从 最 低 的 3 月 份 负 增 长 1 增 逐 2 3% , 步 回升到 1 月份增长 6 呈现 1 5 5% 、2 月份增长 6 1 2 8% , 逐月强势回升的态势。 市场物价 平 稳 运 行。2 0 年 全 省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06 总水平上涨 2% , 幅 比 2 0 年 回 落 0 3 个 百 分 点。 涨 05
10 3城市和农村分别上涨 1 8% 和 2 5% 。分类别 看, 品 食
类价格上涨 6 2% , 是涨幅最 高 的 一 类, 他 各 类 价 格 其
有涨有落; 商品零售价 格 上 涨 1 2% , 高 0 9 个 百 分 提
点; 业 品 出 厂 价 格 上 涨 1% , 落 9 2 个 百 分 点; 工 回 原
材料购进价格上涨 2 6% , 落 5 6 个 百 分 点; 业 生 回 农
产资料价 格 上 涨 3 6% , 落 9 7 个 百 分 点。 受 国 家 回
调高小麦收购价格 及 全 球 小 麦 减 产 等 多 重 因 素 影 响, 全省粮、 肉、 油、 蛋价格普遍上涨, 部分品种涨幅较大。 电力、 运输状况大为好转, 瓶颈制约有效缓解。 拉 限 电 次 数 大 幅 度 减 少。2 0 年 全 省 发 电 量 增 长 06 电 1 5 3% , 力 供 求 基 本 达 到 平 衡。 全 省 铁 路 货 运 量 增长 8 2% , 中 煤 炭 运 量 增 长 7 7% ; 他 其 其 5 3 亿吨,
货物运量增长 1 黑白比例为 4 2: , 7 7% ,
1 基本 保 证 了 省内重点企业的需求。 要素供给充裕, 展 活 力 和 后 劲 增 强。 金 融 形 势 发 保持稳定, 资金保障能力提高。截至 2 0 年 1 月 末, 06 2 全省金融机构各 项 存 款 余 额 8 5 8 亿 元, 年 初 增 比 659 加 1 2 亿 元。 各 项 贷 款 余 额 4 7 6 亿 元, 加 增 593 886 5 4 3 亿元。全年全 省 累 计 现 金 收 入 1 9 4 3 亿 元, 6 7 6 3 累计 现 金 支 出 1 0 7 5 亿 元,累 计 货 币 净 投 放 8 8 9 1 3 2 亿元。 2 7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 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 长。 增 2 0 年 全 省 新 增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企 业 1 0 个, 长 06 5 实 按 7 6 5% ; 际 利 用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全 口 径 统 计 为 按商务部口 径 统 计 为 4 7 亿 美 元, 长 增 1 2 亿美元, 34
7 1 5% 。 财政支出 规 模 继 续 扩 大, 出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 支 增 2 0 年全 省 一 般 预 算 支 出 9 5 6 亿 元, 长 3 。 06 1 7% “ 三农 支出、 社会 事 业 支 出 和 生 态 环 境 治 理 支 出 等 保 持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中需引起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济增长速 度
回落, 加快发展压力增大。2 0 年 山 西 省 生 产 总 值 增 06 长 1 明显低于“ 十五 时期 1 1 8% , 3 1% 的年均 增 长 速 度, 也低于 2 0 年 1 05 2 6% 的 增 长 水 平。 与 中 部 其 他 省份比 较,0 6 年 前 三 季 度 山 西 省 生 产 总 值 增 长 20 增 河 安 湖 湖 1 1 6% , 幅 比 江 西、 南、 徽、 北、 南 分 别 低 居 0 7、 4、 9、 5 和 0 4 个 百 分 点, 中 部 六 省 末 位。
山西省是典型的投 资 主 导 型 经 济, 济 增 速 的 回 落 缘 经 于投资增长的 回 落。1~1 月 份, 西 省 城 镇 固 定 资 山 1 、 产 投 资 增 长 2 明 2 4% , 显 低 于 江 西 (7% ) 河 南 2 (1 6% ) 、安 徽 (5 4% ) 、湖 北 (0 8% )和 湖 南 4 4 3 (6 3% ) 居中部六省末位。 , 2 投资回落的根源 在 于 山 西 省 产 业 的 结 构 性 矛 盾, 主要是传统主导产 业 的 投 资 在 国 家 宏 观 调 控 中 下 滑, 而新兴产业的投资没有及时跟上来。经济增长速度 的 回落尤其是投资增幅回落, 不仅影响当年发展, 还会 影 响今后几年的发展 后 劲 和 增 长 速 度, 响 能 否 跟 上 中 影 部崛起的步伐。因 此, 增 速 的 回 落 更 应 当 看 到 山 西 从 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艰巨性。 地区间发展 不 平 衡 进 一 步 显 现。 从 2 0 年 运 行 06 情况来看, 地区间发 展 不 平 衡 的 问 题 有 进 一 步 加 剧 的 势头。从各市生产 总 值 增 速 看, 年 超 过 全 省 平 均 水 全 、 、 平的有 5 个, 别 是 吕 梁 (8 9% ) 朔 州 (6 2% ) 运 分 1 1 、 、 , 城(4 5% ) 临汾(3 8% ) 晋中(2% ) 晋 城、 州 与 忻 1 1 1 全省持平, 其余 4 个市不及全省平均水平, 分别是长 治 (1 5% ) 太原(1 5% ) 阳泉( ) 大 同( ) 发 展 、 、 1 1 9% 、 8% , 最快的吕梁与最 慢 的 大 同 相 差 了 1 个 百 分 点。 从 09 工业增速看, 全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 6 个, 分别是 吕 、忻 州 (7 2% ) 、运 城 (6 2% ) 、朔 州 梁 (7 3% ) 3 2 2 (3 6% ) 临 汾 (9 8% ) 晋 中 (8 8% ) 不 及 全 省 平 、 、 , 2 1 1 、 、 均水平的 5 个, 别 是 晋 城 (5 1% ) 长 治 (4 8% ) 分 1 1 、 、 太原(4 6% ) 阳 泉 ( 2% ) 大 同 ( ) 增 速 最 高 的 1 9
8% , 吕梁与最低的大同相差了 2 个百分点。从投 资 看, 93 、 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 6 个, 分别是阳 泉(6 7% ) 4 、 、 、 晋中 (5 2% ) 运 城 (0 5% ) 吕 梁 (7 4% ) 朔 州 4 4 3 (3 4% ) 晋城(1 6% ) 其余 5 个市不及全 省 平 均 水 、 , 3 3 、忻 州 (1 7% ) 、太 原 平, 别 是 临 汾 (4 3% ) 分 2 2 (9 3% ) 大同( 1% ) 长 治 ( 3% ) 最 高 的 阳 泉 与 、 、 , 1 4
最低的长治相差了 4 个百分点。 44 地区间的不平衡 发 展, 然 有 结 构 性 矛 盾 和 资 源 虽 禀赋的制约, 但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影响。 工业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与“ 亏损面较大, 亏损大 户 较多 并存。尽管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稳步回升, 但由 于 企业利润集中度 提 高, 时 出 现 了 “ 损 面 较 大, 损 同 亏 亏 大户较多 问 题。2 0 年 全 省 4 9 户 规 模 以 上 工 的 06 24 业企业中, 1 3 户 亏 损, 损 面 达 2 有 07 亏 亏 4 1% , 损 企 业亏损额虽然下降 9 4% , 仍 高 达 3 亿 元。 全 省 但
81 主要行业中, 除冶 金、 力、 炭、 学、 品 行 业 亏 损 电 焦 化 食 下降外, 其他行业仍然增亏。其中, 建材行业亏损额 增 长 2 机 煤 3 9% , 电 行 业 增 长 2 0 9% , 炭 行 业 增 长 纺织行 业 增 长 8 医 6 8 8% , 3 5% , 药 行 业 增 长 7 3% ,
其他行业亏损额增长 2 4 9% 。 全 省 亏 损 1 0 万 元 以 00 上的企业 7 户, 7 个亏损大户亏损总额 为 2 亿 这 7 7 21 元, 占全省亏损额的 5 7 9% 。 “ 亏损面较大, 损 大 户 较 多 整 个 工 业 经 济 发 亏 对 展形成了羁绊, 社 会 安 定 和 谐 增 添 了 困 难。 亏 损 的 给 背后是贻误发展机遇、 浪费发展资源, 多数增亏大户 是 产能落后、 管理落后所致。所以省委、 省政府下决心 加 快企业破产进度, 释放或置换发展产能和资源, 这无 疑 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决策。 节能降耗 与 环 境 保 护 任 务 艰 巨。 “ 好 又 快 发 又 , 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按照这样的本 质 要求, 必须把握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把提高经济增 长 质量和效益放到速 度 的 前 面, 加 关 注 协 调 统 筹 和 可 更 持续发展。从 2 0 年山西省发展情况来看, 节能 降 耗 06 与环境保 护 的 压 力 依 然 不 小。 根 据 “ 一 五
划 纲 十 规 要, 山西省单位生产 总 值 能 耗 要 年 均 降 低 5 6% , 年
5 降低 2 。按此测算,0 6 年全省能源消费总 量 应 控 5% 20 制在 1 3 亿 吨 标 煤 以 内, 能 量 约 为 8 0 万 吨 标 煤。 节
0 从上半年监测统计 的 能 源 消 耗 资 料 测 算 表 明, 半 年 上 全省节能 2 8 万 吨 标 煤, 完 成 全 年 任 务 的 3 仅 3 7 2% 。 从 上 半 年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能 源 消 费 情 况 看, 能 耗 为 总 同 规 6 1 万吨标煤, 比 增 长 1 034 3 1% ,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值 同 比 增 长 1 能 7 5% , 源 消 费 弹 性 系 数 为 0 7 , 5 比 要求的 0 4 高 了 0 2 。 每 万 元 工 业 增 加 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屯留县路村一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