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项目筛选标准怎么样?

看上去很美的股权众筹,在投资人眼中如何?
此文为 “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系列文章之二。自从我们投资的几个互联网金融项目在媒体公布后,我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股权投资从业者摇身一变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专家,常常就有人很虚心地请教相关问题,有一次在一个群里面,就搞了一个类似于“十问”的活动,在线问十个问题,而且完全没有准备,回答就一个比一个心虚。最近火爆无比的股权众筹,也有朋友来问,有意思的是,还不是问我的看法,而是问是不是会革我的命,真是跟其他问问题的人一样虚心。还别说,他真问对了,我就是那众多早期股权投资者中的一员,去年就寻摸着要做孵化器或者股权众筹,因为早期投资,特别是Angel轮和Pre-A轮的早期股权投资,有着很多问题。第一,早期投资十分不经济按照常规Angel轮人民币50万-150万的投资标准,投资100个项目,也只差不多投出去1亿元,但却至少需要10个人,至少投2年,这还是尺度特别宽松的情况。这只相当于一个普通B轮投资者1-2个项目的体量,但普通B轮投资者完成这些投资通常只需要1个人,而且,这个人一年还花了接近9个月的时间跟LP对话。虽然早期投资的回报很高,但是项目折损也高,这100个项目到A轮至少折损50%以上,另一半的创业万里长征路也才刚刚开始。而且,早期投资回报时间很长,虽然可以在ABCD轮少量退出,但如果要足够的回报率,平均一个项目至少要6年以上。因此,许多基金去做早期投资,主要是为了锁定优秀的创业者,或者是,放大筛选的范围,使得更多的项目能够进入视野,以便更早地了解公司状况。所以,早期基金大多数有着自己后续轮次的基金配合,可以对其中优秀的项目进行增持。但是即便如此,早期也属于投资者中的苦活累活,通常多支基金的团队,负责早期的,都是较受排挤的合伙人(请勿对号入座)。第二,早期投资很困难至少与成熟期企业投资有不同的偏重,因为在企业发展的早期,企业收入和业务模式都还不是非常稳定,有的甚至产品都只有一个原型。这个时候,财务投资者对公司是否有价值的通用评估方法可能会失效,比如估值、成长性,投资者的经验判断就十分重要。这些投资经验可以归结为早期投资的方法论,不是投人、投事、投行业这么简单的标准可以归纳的。对于投资机构,评估投资者早期投资、个人的眼光判断的准确性,周期也很长。因为早期项目的成长期很长,至少2-3年才看出点眉目出来,作为投资机构,能否等那么长的时间来等待其团队的成熟,也是一个未知数。一个邪恶的画面出现了,LP拿着鞭子,一边抽着投资经理的屁屁,一边愤怒的喊:叫你去众筹!叫你去跳槽!叫你介绍项目给别的基金!知道培养一个早期投资经理多不容易吗?那要几百万啊几百万!第三,早期投资还有巨大的投后管理负担好项目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养出来的。早期投资的项目多,一只小的早期基金都有数十个项目,一支后期的机构,可能做了数支基金之后,也才数十个项目。每个早期项目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有的是团队缺个腿,好技术缺营销人员,好市场人员缺少技术。有的是创始团队闹别扭。有的是还没发布就要改方向。还有的,甚至是缺一口气没钱了。这些说不管吧,肯定过不去,说管吧,一团乱麻,焦头烂额,我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询问是否有第三方的投后管理公司。正是早期投资基金的这些问题,使我对于股权众筹,以及其他能够改变这种模式的创新项目,都是鼓掌欢迎的,在过去几年里面,互联网改变了许多行业,也该轮到投融资了。看看,我是多么有信仰的一个人啊。当然,我私下的想法,是希望这些项目尽早来革我们的命,以便我的基金可以转型到成熟期投资去,这样我也从一年看300个项目减少到一年看100个项目,这情况,我会告诉你们吗!那么,就让我们以“全民天使”、“人人都是天使投资人”的名义狂欢吧,让我们干翻FA(投融资咨询中介)、灭掉早期投资者。互联网是万灵药,众筹包治百病,众筹一出,欢欣鼓舞的不止是期待百倍高回报的天使们、缺少资金的创业者们,连众筹平台本身的股权融资都可以直接解决掉。等等,真的如此吗?风险呢?接近99%早期项目死亡率去哪儿了?如果把股权投资的投资过程比作一个漏斗,项目寻找、项目筛选、尽职调查、投后管理组成了漏斗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缩小项目的范围,早期项目也不例外。众筹平台通常都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项目寻找和项目筛选,平台宣传吸引项目投递,而且可以利用社群的优势,利用股东、众筹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放大寻找范围,接下来的,平台出人员来进行项目初选,或者设定自动机制如投票机制来进行筛选,然而,谁来为项目做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靠平台上参与众筹的那些股东显然不行,因为那无法保证专业性和质量。如果尽职调查也要由众筹平台来解决,这对于平台负担就过重了,如果众筹平台完成了尽职调查,甚至是投后管理工作,那么,平台方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环节,为什么不自己募一支基金来直接做投资?这就是股权众筹的核心悖论。凡已经募集了自己基金的股权众筹平台,这个众筹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凡众筹平台与某些机构有超过别的机构的关系,如股权关系,这个众筹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因为,平台运营者不可能在自己的基金和平台的参与者之间不偏不倚,也不可能在不同关系的机构之间不偏不倚。如果股权众筹平台在第三方严守中立,那么拷问平台运营者的就是如下一个问题:既然你都拥有了优秀项目的来源,你为什么不募集一个基金自己来做?股权众筹的核心优势,其实还是项目源。既然拥有了持续的、稳定的优秀项目源,募集资金应该并不困难。众筹平台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能够保证好的项目留在众筹平台。在股权投资圈,拿到投资的项目,其中50%是不会在公开市场上出现的,因为早已经被投资人锁定了。另外30%的项目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以及参加一些投融资对接会、活跃的FA也能解决投资。剩下的20%是在拿投资与不拿投资之间,因为运气好或者别的一些因素拿到投资的项目。目前众筹平台上出现的,基本就是与平台运营者有一些关系的项目,平台运营者投融资对接会上、通过FA提交的项目以及那20%运气较好的项目,不能说这部分项目没有优秀的项目,但至少早期,最优秀的项目是不会出现在众筹平台上。而且,众筹平台不可能完成投融资的闭环,管理起来一个大的学问,飞单怎么办?截胡怎么办?如果尽职调查、投后管理都是委托给第三方,那么又增加了复杂性。总之,2014年的股权众筹是个值得关注的有趣的事儿,有玩票的、有操着FA的心试图改变行业格局的、有打着股权众筹幌子其实营造社群和圈子的、有尝试众筹其实是想募个基金的,还有一些创新的玩法,实际上是为理财做资产配置的,甚至是债权+股权的。我们怎么知道这个领域不出现一个跟互联网一样的鲶鱼,让我们拭目以待。附:众筹(crowd funding)概念很清晰了,利用互联网向大众筹资,知名的网站是Kickstarter,2013年,300万用户在Kickstarter网站上,为其公布的接近2万个项目共筹资4.8亿美元,基本上,投资者的回报就是这些项目的产品本身,相当于预购。国内有点名时间、追梦网、jue.so等。股权众筹,与众筹相似,也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向大众筹资,不过回报的不是产品,而是股权。Btw,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接下来的“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的系列文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27216/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后参与评论
不过回报的不是产品,而是股权-----最后一句错了吧,回报的是产品而不是股权
:没错啊,作者说的是国外的众筹网站,回报的是产品,而国内的大部分回报的不是产品,而是股权
:没错啊,作者说的是国外的众筹网站,回报的是产品,而国内的大部分回报的不是产品,而是股权
2014年的股权众筹是个值得关注的有趣的事儿,有玩票的、有操着FA的心试图改变行业格局的、有打着股权众筹幌子其实营造社群和圈子的、有尝试众筹其实是想募个基金的,还有一些创新的玩法...没错。。股权众筹平台爱合投()也是从2014年开始运营的,是从社群的角度去做股权众筹平台。
#向作者提问#
关于投后管理,我们管理咨询公司愿意接受委托,成为第三方。我们受托那些我们有体系保障能更好更快实现投资目的的,这样也保证了我们的业务。但有哪些投资机构愿意提出委托呢?
#向作者提问#
创新的本质就是完成前辈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相信大家是有智慧解决大部分问题的。阿里(宝)就在颠覆银行,
虎嗅插图越来越精彩
众筹在中国,看上去很美。
@猫猫爸的世界
回复@FundCon:是的
当裁判 就不要当运动员
回复@FundCon:[赞]
众筹融资的要点在于人而不在于钱!
此图不妥,恐误导儿童。请@虎嗅网 撤下
这就是股权众筹的核心悖论。凡已经募集了自己基金的股权众筹平台,这个众筹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凡众筹平台与某些机构有超过别的机构的关系,如股权关系,这个众筹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因为,平台运营者不可能在自己的基金和平台的参与者之间不偏不倚,也不可能在不同关系的机构之间不偏不倚。
投资学干货,不错。投资人自述:初创公司该如何分配股权?
很多不欢而散的创业团队,主要问题就是股权没分配好。初创团队, 三五个兄弟, 凑一块, 远大前程,机会稍纵即逝, 说干就干,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股份咋分?
很多不欢而散的团队,主要问题就是股权没分配好。以下是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 投资部负责人 杨轩对股权分置的看法。
初创团队, 三五个兄弟, 凑一块, 远大前程,机会稍纵即逝, 说干就干,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股份咋分?
很多初创团队都会碰到一个问题, 如何, 今天土匪主要和大家聊一聊,初创团队中创始人之间的股份如何分配
先说很典型的两个故事,如有中枪纯属雷同:
第一个故事关于能同苦不能同甘
A、B、C三个好朋友, 在讨论了好多次之后,决定说干就干, A牵头,出钱多占大股,B稍年长有资源,股份比C稍多,C年轻有冲劲,占股稍少。 中间经历了种种磨难, 各种不容易,A、B、C也相互扶持和信任。
终于迎来了公司飞速发展期,一下也有了很大的现金流和利润,各种投资和各种资本上的畅想也扑面而来。 问题也随之而来,B和C心里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凭什么我付出这么多资源,才比小毛孩多这么一点’,‘为什么XXX没怎么干活,也和我差不多?’。 各种矛盾随之爆发,经典的一个结局就是分家各起一摊。剩下的就是怀念了。
第二个故事关于股份平分的
A、B、C、D四个好哥们,或同事或同学,在相互的欣赏和多次的研讨后,也决定不浪费自己的年轻,开公司好好燃烧下青春。哥几个也没有经验, 就平方股份,平分利益。公司发展速度很快,态势也很好。
问题就来了, 有的兄弟觉的差不多了,该歇歇了,就更多的开始关注生活,自身的进步也放缓。有的兄弟觉得事业刚起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自己也非常拼命努力。矛盾也随之而来,有人希望坐享其成,有人希望更加拼命努力,互相指责和不理解在所难免,经典的结局也很可能是努力的人带一帮兄弟出走,原来的公司一落千丈。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是结局不应该是这样,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开始股份分配的问题, 很多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会发生,结局也基本上注定。
土匪根据自己的经验,主要原则简单列一下,如有需要以后可以展开
1. 关于合伙人
在考虑股份问题的前提,确定合伙人,判断是否能长期做合伙人,是否能一起共同进步,这个比股份问题更重要。
确定合伙人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但如果找了靠谱的合伙人,股份问题相对会简单和轻松,而且出问题的概率也小。
2. 关于大股东
是一股独大还是多人平分, 土匪意见在早期还是需要创始人有一定独裁,也就是需要有单一大股东。
虽然股分平分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仅限于有经验的创业者。
3. 关于出资额
在分股份的时候,所有股东都得出钱,合伙人之间不要有干股。
4. 关于资源入股、技术入股
所谓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最好避免,解决办法就是公司打欠条欠钱,等公司有钱了再补偿。
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因为开始的技术或者资源损害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利益。
5. 关于留人
留人不能单靠股份,对于人才激励形式可以多样些
而且对于不同需求的人可能不同的激励效果不一样
例如对于销售型人才,现金激励比股份更有意义
6. 关于期权
在股份之外, 期权也是一种考虑形式。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 是未来某个时间某个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
虽然中国公司法里没有期权一说,但还是可以变相操作。
7. 最后还是公平
知乎的黄卫新也提过,共同创始人之间,影响股权分配比例的主要因素包括:
经验和资历的丰富度。 设想:十年从业经验、有过创业背景的 A 和在大公司工作了四年的 B 共同创业。
对公司未来成长的贡献。 设想:一个偏渠道运营、技术门槛不高的互联网公司,有商务推广背景的 A 和有技术背景的 B 共同创业。
获取资源的能力。设想:与大量业内优秀人才交好、熟悉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容易获得风投机构信任的 A ,和一直埋头苦干、鲜少抬头看路的 B 共同创业。
对产品 /用户 / 市场的精通和了解。设想:一个做互联网消费级产品的公司,有在四年的负责核心产品运营经验的 A ,和有在外包公司六年的项目管理经验的 B 共同创业。
热情、专注、坚定的程度。 设想:疯狂地花时间去思考 /研究 /打磨 /优化产品、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怀疑他也能坚持下去的 A ,和想法不多、但容易被鼓动、执行力超强的 B 共同创业。
人格魅力、领导力。设想: A 和 B 共同创业,谁更能吸引人才加入、鼓动团队的士气、给大家持续注入愿景和理想、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也能保持团队的凝聚力。
本文来源:i黑马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股权投资公司怎么赚钱的?_百度知道
股权投资公司怎么赚钱的?
一般这种股权投资公司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赚钱的呢
然后再各个方面要求公司高速发展,1块的股权,最后可能变成40 50块。一本万利的生意,并且回收期长,但投资失败的几率非常高通过对方股权投资取得股权,套现离场,ipo一旦完成等待期1年一过,达到上市目标后进行ipo,在合适的时机引入券商进行上市辅导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股权投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十几年了,每次抢修都这样。心疼他,但用水更重要。
在一个包房里,李女士找到了正在写作业的两个孩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其实,剥开看似光鲜的外表你会发现,第一PE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单调乏味,并不象电视上所看到的那么风光,第二PE们做的事情也不复杂,不外乎都是围绕着“融、投、管、退”四个字在忙活。
  “融得进”是第一道坎
  PE们玩的钱并不是自己的,或者说大部门都是从LP那里募集来的,所以要想玩好PE,首先必须解决融资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国的PE/VC数量众多,但真正管理资本金在百亿规模以上的并不多,大多数的PE规模在5-8亿,根据清科的研究报告,2010年不足2亿美元的基金占到74.4%,说明目前的行业集中度相当分散,也说明募集资金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一组数据:截止2011年第三季度,清科数据库中收录的LP共4551家,富有家族及个人达到2175家,占比47.8%,其次是企业LP和机构LP,分别占比19.3%及7.1%。而富有家族及个人在可投资金量上仅以47.6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0.7%,上市公司、公共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可投资金量位列前三甲,各占比26.9%、21.6%、21.4%。
  所以,看似募集资金的渠道有很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个人、社保金、养老金、保险金、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券商、基金、信托、海外资本等等,但是真正能打通募集渠道的PE并不多。原因在于与机构合作的门槛很高,讲究“门当户对”,对风险把控、专业要求和对PE的品牌要求都很高,所以大多数PE只能是望梅止渴了。
  所以,如果你本身并不是出身贵族,又想融到更多的资本,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点下功夫:
  第一、有一个名气大的灵魂人物。首先我认为大多数的明星人物是被塑造出来的,机构出于某种必要会将万千宠爱集于他一身,上电视、做专访、办活动、出书籍,令到他光彩照人。有时候真的不是哪个投资人喜欢高调,而是他不得不高调。在中国做PE,一定要多参加各种会议,参加CCTV经济人物评选,保持常年的媒体曝光率,通过赞助获得各种排名和称号。
  第二、有几个成功的案例。每个人都容易迷信成功,总喜欢在看到一个成功案例之后幻想自己是下一个命运的宠儿,其实却不知道,那些投资人讲的成功案例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如果知道PE的投资哲学就是玩概率,那就不必太迷信成功案例,因为失败的案例永远比成功的多。当然,作为投资机构,想方设法也要先做出自己的样板工程,毕竟这是炫耀吹嘘的资本。
  第三、有真正过硬的专业团队。虽然说PE就是在玩概率,但还是有优劣之分,有没有真正专业的团队也是我们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关键。其中包括募集团队、投资团队、管理团队、会计师团队、律师团队等,真正有能力对LP的资本负责。
  第四、建立更多的外围关系,尤其是上层关系。经常会听到有基金宣扬自己有什么什么的政府关系,上市能插队、发行能高倍等等,也正说明在中国现行IPO体制下,社会关系真的很重要。无论是中期的跟投、转让,还是后期的并购、上市,都是建立在广泛的外围关系基础之上的。
  “投得准”最关键
  解决完资金流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项目流的问题了。这个环节涉及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 如何让自己有足够多的标的物可选择
  样本数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你根本谈不上经验,也谈不上选择。如果我们只是靠零星的方式去抓瞎,靠圈子介绍,靠别人主动找上门,最终的结果就会是饱一顿饿一顿,不可持续。
  所以,我认为基金必须找到能系统性提供标的物的池子才是关键。例如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君联资本、联想之星三支基金,联想之星通过与中科院合作,每年2次专门针对一些有发明专利又想创业的人开培训班,柳传志亲自来授课,把这些专业人士向企业家方向培养,从中发现具备投资价值的人和项目,提供天使投资基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君联资本又从中选择一批投资,一般在万注资规模。当企业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弘毅投资再次优选出一批投资,一般在3-5亿的注资规模。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项目池,源源不断有再生项目。
  再例如深创投,从2005年开始尝试和武汉政府谈判成立政府引导基金,2008年至2010年全国铺开,至此在全国已经建立了51支政府引导基金,其中有中央级政府2支、省级政府14支、地市级政府33支、县市级政府2支,每年会有近千个项目向上呈报,每年从中选择出60-80个项目投资,通俗一点讲,就想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割。
  所以,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这两家企业必将成为中国投资界的领军人物。
  第二、如何在标的物中选择出“千里马”
  缺少标的物不行,但标的物多了眼睛也容易看花,如何练就一双火眼睛睛,在一份份项目建议书中找出“千里马”,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光。
  首先,一定是基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领域。不要迷信火眼睛睛,不要迷信伯乐,永远是基于行业、基于经验、基于数字、基于历史、基于趋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准确率一定高很多。
  其次,是要分析标的企业的商业模式。“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不走寻常路,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盈利模式,没有可能10倍以上的收益,PE是不可能考虑的。当然,前提是我们自身必须是商业模式的专家,一方面是能够评估其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其完善优化商业模式。
  再次,就是考察团队。模式很好,团队就成为成功的关键。创业者的出身很被看重,是否有创业的成功经验、是否在优秀公司任职过高管、是否清晰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否有行业内的知名度、是否有成功的强烈欲望或者使命感、团队是否优势互补、团队是否经历过磨合,这些都是投资机构所关注的关键点。
  当然,不管如何经验丰富,我们也经常在犯“取伪”和“弃真”的错误。这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取向,有的人比较激进,宁可错投也不错过,所以“取伪”的概率会大很多;有的人比较保守,宁可错过也不错投,所以“弃真”的概率会大很多。对于新进入PE领域的投资人,因为激进往往会多犯“取伪”的错误,慢慢被教育多了,趋于保守又会多犯“弃真”的错误,最终,两者达到平衡“少错过、少错投”,就成长为一流的投资机构。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在一个“狼多肉少”的年代,在一个PE比好企业多的年代,不只是PE选择企业的问题,也存在企业选择PE的问题,PE之间也存在竞争,除去价格战以外,我们也需要去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让优秀企业更愿意选择我们。
  “管得好”是核心竞争力
  这里所谓的“管”不是简单管控的管,更多的是在谈“支持”,是积极作为的意思。这是最容易被PE们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当前中国PE领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也成了最容易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环节。
  PE们先要想好一个问题,我是选择种桃子?还是选择摘桃子?依据前面提及的案例,深创投更趋向于摘桃子,而联想控股更趋向于种桃子。当然,谁都知道摘桃子远比种桃子简单,但问题是,成熟的桃子就那么多,凭什么就轮到你来摘呢?所以,如果你没有深创投一样的收割机器,那就还是老老实实自己种桃子吧,最起码是多点护理桃树,虽然辛苦一点,但最终的桃子一定是你的。
  国外成熟的优秀的投资基金,都非常注重帮助企业一起成长,而不是简单的投钱了事。有一个最优组合叫“123组合”,即“1个GP,2个投资人,3个管理人”,PE机构中真正最多人的部门是管理部,而不是投资部。但是国内恰恰相反,基金愿意花大力气去寻找好的企业,却不愿意花精力去帮扶已投资的企业,当然,这里有意识问题,也有能力问题,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
  事实上,认真解读企业的需求,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认为是三样,其一是资本,其二是咨询,其三是资源。对于初创企业或者高速发展中的企业需要资本支持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他告诉你说“我只缺钱,只要有了这一笔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建议你三思而行。因为他的核心不是缺钱,是缺对钱的整合能力,缺对钱的把控调度能力,缺未雨绸缪的能力,缺资金预算决算的能力,所谓“谋定而后动”,未谋而先动,风险意识可见一斑。
  咨询的本质是帮助企业提升运营和管理的能力。对于创业者,激情、创意、专业是他们的优势,但是战略、模式、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税收、法律等可能是他们的不足,这些是PE应该提供支持的环节。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看着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去拼搏,不时在身边提点几句,会让年青人少走很多弯路,成长的更加迅速。但遗憾的是,如今的PE投资人本身又是成功企业家的不多,很多甚至没有做过企业,所以也难以给到企业真正的帮助。所以,基金公司与咨询公司合作是必然趋势,国内也有成功的先例,甚至是基金公司自建咨询管理团队。总之,我们不能只出生活费,还要花多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道理是一样的。
  资源的支持也是企业非常需要的,此资源包括政府关系资源、行业人脉资源、渠道网络资源等,这些往往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所以,企业在选择PE时,也会考量你有什么资源可以为我所用。
  当然,现有PE的环节缺失也为后进者提供了作为的空间,也呼吁机构多多重视此环节,“三分在投,七分在管”,做一个积极的投资人。
  “退得出”才是王道
  创业家是把企业当儿子在养,而PE绝对是把企业当女儿在养,进入就是为了退出,总盼着女儿出嫁那天,多收点彩礼狠狠的赚一笔。人生的悲剧就在于炒股炒成了股东,炒房炒成了房东,泡妞泡成了老公,砸在了手里总不是件好事,能进还要能出,因为投资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
  退出的主渠道我个人觉得有三种,一是通过IPO上市在股票市场退出,二是通过产权市场转卖股权,三是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借船出海,最终还是可能走回前两种,四是企业回购。
  第一种IPO上市退出。这也许是目前最佳的退出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对PE来讲回报率是最高的。尤其是国内创业板开通以后,大大拓宽了上市渠道的同时,也享受了创业板的高市盈率。但这也许是最难的退出模式,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目前在排队的企业已经七八百家,一个月才发行两三家,何时才轮到我们?
  第二种是在产权市场转卖退出。如果说股票市场退出是最好的模式,那产权市场退出就应该是最主流的模式,因为对比国外的成熟市场,股市并不是PE退出的主战场,股票市场只占到10%左右,更多的依赖产权市场退出。
  目前国内的产权交易所数量约300家左右。其中具有国有资产处置的交易机构76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权交易所形成了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市场。其中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是国务院指定的中央企业资产权益进场交易场所。其他省级副省级也主要服务本地市场;地市级服务本地市,县级服务本行政区域范围。
  产权交易市场是平台机制,是提供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易机会,而股票市场是中介机制,是由投行、券商等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来撮合交易,所以,两者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不同的,对比起来,产权交易市场定价更趋于合理。
  按照产权交易市场的规定,不可以对200人以上非特定群体做拆细成标准化产品的连续交易。也就意味着,交易的价格不是一般个人所能够承受的起,交易的时间会拉长,或者说交易的难度比股票市场大,交易价格也不会象股票市场溢价那么高。但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相信未来产权交易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种是并购、重组借船出海。如果企业本身没有IPO上市的可能性,并购重组也是一个好的模式,通过并购虽然股份比例降低了,但企业主体的实力增强了,最终实现上市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当然,对于并购一定要选择优势互补、志趣相投的企业,谁都不能保证可以上市成功,而未来大家还要一起过日子,如果为结婚而结婚,也许最终是得不偿失。
  第四种是企业回购。例如,北京科技风险投资 (简称北科投)投资于华诺公司(从事宽带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之初,双方就设定了管理层回购条约,即北科投投资1500万人民币,占有30%的股份。一年以后,管理层以1500万人民币的价格,回购风险投资公司一半的股份。这一条款最大限度地锁定了投资风险,它保证北科投可以获得较其他投资人更为优先的套现权利。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的是,其实最优秀的企业是不上市的,比如华为。退是为了获利,但如果不退有更好的、更持续的获利,那为什么一定要退呢?如果资本市场环境不好,也不必为退而退,继续持有也是一种选择。
  “融、投、管、退”四个字看似简单,其实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究,PE同仁们,任重道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专注于股权投资,选择最优质的股权项目,迎接股权时代的到来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投资项目建议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