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获垛镇护家垛养老院

开家养老院不难,难的是缺专业护工队伍
前不久开平市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养老的调查,结果表明67.4%的人认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72.6%的人认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63.2%的人认为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这说明家庭的力量已不能解决赡养问题,走向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
但由于投入大周期长,加上后续经营风险莫测,稍有不慎就亏损,民办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热情度不高。经过测算,在江门地区建设民办养老院,入住率达70%-80%才能维持收支平衡,从投入到真正赚钱需要7至10年。事实上开家养老院不难,难的是缺乏专业的护工队伍,因为在医院病房工作收入更高,养老院护工流失率较高。
提高办民办养老机构热情的关键是有利可图。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已出台的政策,应制定操作性更强的配套优惠措施,降低投资成本。相关部门提供补贴的&福利型&养老院一床难求,&贵族型&养老院和设施落后的民办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收费标准和服务上。笔者认为,解决办法可以尝试&民办公助&,即通过财政兜底、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管,促进民办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让他们在住得进的同时,更能住得下、住得好。
在专业人才服务上,在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的同时,引导志愿者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缓解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用工压力。前不久实施的社工通过考试成功升级的,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也应扩大到民办养老机构服务的人员。还要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民办养老机构人员,向管理规范服务良好的养老机构互动取经。(邱镇尧)您目前的位置:&&动态信息&&&&建一座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 全市20个街道筹建长者照护之家
建一座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 全市20个街道筹建长者照护之家
录入时间:日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次数:20 来源: 中国上海
关建字:时事要闻
  81岁的陈老伯住进浦兴街道的福苑长者照护之家后,住在同一小区的侄子每天都来看望他,“原来他神智恍惚,家人都不认识,现在不仅生活自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还能和护理员打招呼。”
  长者照护之家是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社区托养设施,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一般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并辐射周边社区。为缓解本市养老服务场所资源短缺的压力,市民政局在部分街道开展“长者照护之家”试点工作,鼓励街道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发展这种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这个养老新模式今年已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首批5家街道去年开始试点基础上,目前全市已有20个街道开始筹建长者照护之家,未来几年将实现各街道全覆盖。
  根据试点方案,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规模10―49张,单床面积18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纳入本市新增养老床位统计,申请入住的老人,需要经过身体状况评估,达到机构入住照护等级。
  “有些老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到离家很远的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在社区里是‘一碗汤的距离’。”市民政局负责人说,长者照护之家让长者在不离开社区熟悉环境的前提下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以缓解家庭照料的压力。
  记者注意到,福苑长者照护之家除了为周边小区部分失能、失智长者提供全日制托管服务,还为周边的居家长者提供健康监测、上门康护等拓展性服务;有需要的家庭还能分享家庭护老者技能培训等援助性服务。据测算,其专业服务可以辐射小区居家长者120―200户。
  “从服务功能上看,长者照护之家打通了‘90’、‘7’、‘3’这三个板块(即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该负责人说,长者照护之家既能提供机构养老的基本功能,又能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疗护理,可以覆盖从自理老人到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全人群,提供照护预防,居家安养,日间照料,短期寄养,喘息服务,长期托养,全梯度服务,发挥家门口养老院的养老枢纽站作用。
  据了解,已运行的长者照护之家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行智能派单、错时服务,合理分配工作量,以实现服务人员配备减少,效率提升,形成“高效服务―高收入―高稳定”的良性循环。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模式打通了老人的生活圈和养老圈,实现了传统养老与现代养老方式的融合,满足了老人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和保持原有社区关系的归属感,也很切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高度紧张的实际,完全可以作为未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和出路。晚霞报多媒体报刊
第01版:要闻
&&&&&&&&&&
重庆:一个护工的梦想成真
办家养老院专门护理失能老人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人人数已经超过3700万,预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家庭难以负担,社区力量有限,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失能老人的照料难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就有一家专门护理失能老人的爱心老年公寓。这家由打工仔刘均2007年开办起来的老年公寓,至今已接收了1000多名失能老人。&&借钱办起养老院&&刘均是沙坪坝区凤凰镇杨家庙村人。1996年他高中毕业后,开过干洗店,当过公交车售票员。2003年,刘均来到大渡口区一家养老院打工。他先从护工干起,慢慢走上了管理岗位。刘均告诉记者,打工期间,他发现很多养老院都不愿接收失能老人,可是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忙于工作,无法照顾老人。“如果能开一家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院,一来可以解决老人的照料难题,同时又可给自己谋一条出路。”有了这个梦想,刘均便开始多方考察。2007年,他四处借资,凑了60万元,在沙坪坝区平顶山公园办起了爱心老年公寓,专门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为方便家属探望,2012年,刘均又将老年公寓搬到了交通便利的该区土湾街道工人村社区。&&&&养老院基本客满&&7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工人村社区,走进了刘均的“群林爱心老年公寓”。在公寓内的一楼和二楼,都见到不少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打牌、下棋、聊天,其乐融融。刘均介绍,公寓有2000多平方米,120多张床位,目前入住老人110人,90%都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失能老人。除重庆本地外,还有不少老人来自四川广安、武胜等地。老年公寓提供食宿、护理和简单的医疗服务。根据入住老人实际情况,每月收取1800元至2200元不等的费用。&&“我在这家老年公寓住5年了,这里很不错,收费又不高,儿子来看我也很方便。”77岁的谭维秀老人告诉记者,她家在九龙坡区,儿子在沙坪坝一学校当厨师。几年前,谭婆婆的老伴去世后无人照顾她,儿子便将她送到了这家老年公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寓里不少入住老人的子女都在重庆主城区打工,来看老人都比较方便。&&刘均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老年公寓不断壮大,还能解决20多人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理事单位,获得了沙坪坝区先进民间组织、沙坪坝区文明民间组织等荣誉称号。&&(特约记者 赵杰昌 文/图)
Copyright 晚霞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建一座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 全市20个街道筹建长者照护之家
根据试点方案,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规模10&49张,单床面积18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纳入本市新增养老床位统计,申请入住的老人,需要经过身体状况评估,达到机构入住照护等级。
&有些老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到离家很远的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在社区里是&一碗汤的距离&。&市民政局负责人说,长者照护之家让长者在不离开社区熟悉环境的前提下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以缓解家庭照料的压力。
记者注意到,福苑长者照护之家除了为周边小区部分失能、失智长者提供全日制托管服务,还为周边的居家长者提供健康监测、上门康护等拓展性服务;有需要的家庭还能分享家庭护老者技能培训等援助性服务。据测算,其专业服务可以辐射小区居家长者120&200户。
&从服务功能上看,长者照护之家打通了&90&、&7&、&3&这三个板块(即90%老人在家庭养老、7%依靠社区养老、3%依靠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该负责人说,长者照护之家既能提供机构养老的基本功能,又能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疗护理,可以覆盖从自理老人到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全人群,提供照护预防,居家安养,日间照料,短期寄养,喘息服务,长期托养,全梯度服务,发挥家门口养老院的养老枢纽站作用。
据了解,已运行的长者照护之家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行智能派单、错时服务,合理分配工作量,以实现服务人员配备减少,效率提升,形成&高效服务&高收入&高稳定&的良性循环。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模式打通了老人的生活圈和养老圈,实现了传统养老与现代养老方式的融合,满足了老人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和保持原有社区关系的归属感,也很切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高度紧张的实际,完全可以作为未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和出路。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兴化市垛田镇行政区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