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100平米祠堂要100亩等于多少平方米钱

二、祠堂、牌坊―《江苏省志?建筑志》
二、祠堂、牌坊泰伯庙(附墓)
泰伯,周人,相传在商代末年,为让王奔吴地,定居在无锡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伯河畔,又名泰伯祠、至德寺、让王庙。
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桓帝下诏在泰伯旧居立庙,始建至德祠(俗称让王庙)。明弘治间,扩大规模,庙内建筑物众多,气势十分宏伟。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于此,部分建筑遭火焚。
现存泰伯庙,规模仍很宏大,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形制。坐北向南,四周筑黄石围墙,最先有月池,上架单孔石拱桥,名香花桥。过桥有阳山石牌坊刻“至德名邦”四个大字。稍进,有青石牌坊,石柱6米,周刻云龙、仙鹤纹饰,为明代遗物。现存大殿称“让王殿”,是庙里的主体建筑。建于明弘治年间,南向,三间二侧七架,面阔19.5米,进深13.25米。单檐歇山顶,正脊高大,出檐奔放,周有檐廊,殿内14根楠木柱,外檐24根石柱,月梁和檩条上均施彩绘。梁柱用材硕大,金柱上带丁头拱,下设覆盆式石础,并衬有木。大殿两侧设东西两庑。大殿后有清末重建的德洽堂等。
1983年由省政府拨款对泰伯庙进行全面整修,并塑泰伯坐像。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梅村三里许的鸿山南麓,有泰伯墓,系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奉诏建。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2年),在墓南建庙,以王者之礼祀泰伯。明弘治及清康熙、乾隆间先后修建。
陵墓规制宏伟,占地约3亩。墓道前有月形池,池后是棂星门,为一座三间四柱的花岗岩石坊,上刻正书“至德墓道”四字。周雕四龙,神态各异。后为享堂,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建。墓前立四棱碑,上刻“泰伯墓”三字。其侧有碑记两块,分别为明弘治年间杨文和天启年间高攀龙所撰书。石砌茔域罗城,墓前立华表2个,顶部各雕朝天吼1只,封土墓墩呈圆形,高一丈四,周三十五步。1983年,省政府拨款重修,水泥封顶,墓高周长如旧,亦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陆&公&祠
位于盐城市区儒学街陆公祠巷内,是纪念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的祠堂。
陆秀夫(年),字君实,史载系楚州盐城人。即今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被元军占领,他退往福州,转广州,与文天祥、张世杰等先后立赵g、赵m为帝,最后退到广东崖山。崖山失守,陆背负幼帝赵m投海殉国。
后人崇敬他的高风亮节,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他的故乡建立陆公祠,至清代,曾几度增建、修缮和重建。当时具有较大规模,原祠堂为四进二厢:一进为门厅,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正祠堂”,四进为“浩然堂”;在二、三进之间,有对称的东西厢房。还有“中流砥柱坊”、“表忠亭”等建筑。内部陈设有陆秀夫塑像、画像及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碑刻等。
该祠堂在战争年代损毁严重,1949年后几经修缮,1984年又一次进行重修,恢复了除“正祠堂”和坊、亭以外的所有建筑。现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多平方米。风格基本上保持原貌,木构架、青砖墙、坡屋面、木椽、望砖、小瓦飞檐。厅内有屏门扇,磨砖铺地,朱漆门槛,系典型的清代建筑。这座富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建筑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红玉祠
位于淮安市北辰坊环城路南侧。始建于明代,为一四合院,原祠毁于战火。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大将韩世忠的夫人,北宋末年出生在楚州(今淮安市)长坊街。在抗金斗争中,她辅佐丈夫,转战大江南北,堪称巾帼英雄。
1982年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祠门上镶嵌着当代女书法家萧娴书写的匾额“梁红玉祠”。门内为青砖小院,东西宽19.65米,南北长30.53米,四周有围墙。庭院北部有享殿3间,台梁式砖木结构,面阔10.4米,进深七檩7.5米,檐高3.8米,硬山隔扇直棂窗。正中供奉着梁红玉戎装彩塑像,高1.7米,神采飘逸,英姿飒爽。万&寿&宫
地址在苏州民治路15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因宫内供奉皇帝生位,故得名为万寿宫。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同治九年(1870年),巡抚丁日昌重建,恢复原貌。辛亥革命后,因年久失修而渐颓。
万寿宫总占地面积749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47平方米。建筑物共为三进殿宇,东西偏殿数座。位于中轴头山门外有一座轻巧玲珑的牌坊,4根石柱承重,分为3间,中间3.9米,东西两边各为2.4米,牌坊上檐高5.5米,下檐高4.4米,飞檐凌空,翼角高翘,檐下斗拱精巧。牌坊前设威武雄壮的石狮一对。
头山门共3间,长14.7米,宽5.2米,面积计76.44平方米。檐高4.9米,中间前后各设砖拱券门,以通出入。门高3.3米,门宽2.45米。四周沿墙及殿内共有木柱12根承重,四面戗角,歇山屋面,龙吻脊,两端头已被毁。
仪门,共3间,长10.1米,进深9米,面积计91平方米,檐高4.4米,中间前后亦设砖拱券门,高3米,宽2.45米,四周及内墙共12根木柱承载屋架,两山墙砌彩牌垛头,两落水屋面,东西有辅房数间。
主建筑为大殿,面阔五间,东西长23米,进深14.6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该殿为歇山重檐屋面,下层檐高5.6米,上层檐高3.2米,总檐高8.8米。殿壁四周共有18根木柱,另内柱14根,共木柱32根,最大柱径为45公分。殿内四角用五根木柱承重,象征“五爪金龙”,特为皇宫而建。柱顶上部用十字牌秤,斗拱精巧有致。屋面翘角脊瓴,龙吻屋脊,殿宇高大宏敞,气势非凡,是苏州清代建筑风貌的一组宫殿建筑群体。
1951年,市政府拨款于3月份动工整修大殿、仪门、牌坊等,并在大殿东西侧新建偏殿2座,历时半年。该工程总耗资旧币6.6亿元(旧人民币),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1978年后多次整修,现保存完好。关天培祠(附墓)
关天培墓位于淮安市东门外城东乡南窑村,距城约1.5公里;关天培祠在淮安市内城东街37号。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清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日)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鸦片战争中,英军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大举进攻虎门,关天培率部守靖远炮台,英勇奋战,为国捐躯,享年61岁。关天培的遗体归葬故里,墓仅以土堆成。194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墓基全用块石加固,周长76米,直径24米,墓高1.35米。墓前立碑碑身高1.35米,宽0.4米,厚0.12米,碑座高0.4米,通高1.75米;上书“关忠节公天培之墓”,阴面刻有“关天培殉难记”一文,述说他抗英殉国的经过。墓周松柏成林,水渠环绕,环境清幽肃穆。
关天培祠,原名“关忠节公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祠堂由前后殿、东西厢房和下屋组成四合院。院中设有御碑亭一座。后建筑物毁于兵火战乱,只留下一片废墟。1954年,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由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祠宇。现祠内面南有享殿3间,单檐硬山顶,台梁式,檐高3.5米;面阔3间,9.85米;进深七檩,5.6米。正殿中央设神坛,坛上置关天培官服坐像一尊,神态栩栩如生,二随从执剑捧书,分侍左右。林则徐为他撰写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今仍悬挂于祠内。
关天培墓、祠被列为江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颜鲁公祠
颜真卿(709~786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唐代大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鲁公祠,位于南京市广州路223号,坐北向南,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江宁府建造,祠堂选址秀丽优雅,与乌龙潭相连。历史上沿潭四周,理水成景,疏林清风,地理位置素称“西城之冠”。原祠三进,房屋22间,现存二进12间,墙壁间嵌碑刻7块,保存完好。山门上书“颜鲁公祠”四个大字,两边建八字墙。进门为第一大厅,三开间,有东西厢房,形成第一进方形院落,其后是第二、三进,均为三开间,后排是正堂,两边是走廊和厢房。轴线左前边有3间朝南,东南两边建围墙,形成又一方形小院。原建井亭、放生池已毁。砖木结构,明清风格,庄重朴实,典雅玲珑,与他的身世十分协调。
唐乾元二年(759年)和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两次在南京为官,任N州刺史,“清严正直,风采凛然,人莫敢于之以私”。他曾上书皇帝“帝王之德莫大于生”的奏章,推行仁政,圣准在江州至N州建放生池81处,乌龙潭为最大。他76岁时,在阻止边疆骚乱中殉职。为纪念他清德忠节和文坛上的重要建树,全国建祠有20余处。南京颜鲁公祠是清末在原放生庵的旧址上建造起来的。
1990年,国家拨款对现存房屋按原样进行了修复。陶澍、林则徐二公祠
陶、林二公祠,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东街4号,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南京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砖木结构,明清风格。
陶澍,清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林则徐,道光十六年(1836年)接任两江总督,后任两广总督,在广州领导著名的禁烟运动,烧毁大量英国进口鸦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抗英民族英雄。
陶、林二公祠,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设前厅、大厅,左右廊、东厢房,成一方形自然院落,由一拱门进入大院。大厅用料较大,前檐正面一排替檩上雕有十四攒七踩斗拱,两侧山墙端面各有一组砖雕人物图案。这是一座小型祠堂,建筑精巧,富有民族意识。由于林则徐反帝抗英壮举,百余年来,倍受敬仰。
祠堂是由后来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筹划兴建。陶澍、林则徐、左宗棠3人先后在南京为官,相交甚密,左一生敬仰二公,在廉洁的仕途生涯中结为至友,陶、林谢世之后,左感其为人,他近70岁时,约友好故旧集资建祠。这是一座由个人出资建造的祠堂,因已年迈,祠堂选址在总督衙署的迎街对面巷内,近在衙署,便于常往,以行恭祭之礼。在二进大厅内,原有左宗棠撰写的楹联一副,记叙了他对二公的推崇之意。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年),安徽合肥人,清末大学士,曾任两江总督等职,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南京兴建的祠堂,颇具显赫气派。
李鸿章祠堂,现俗称李公祠,位于南京市大行宫以东四条巷77号。原为太平天国府衙,后改建为祠堂,坐北向南,占地约8000平方米。原有四进,主房24间,厢房24间,大小照壁各一,御碑一,花园鱼池,亭台楼榭。现大殿、前厅大照壁,保存完好。大殿、前厅均为五开间,砖木结构,朱柱,枋榫斗拱,扇门格窗,青石板铺地,气宇轩昂,宏伟壮观。自大照壁至大殿,沿轴线形成四个宽敞院落,两侧厢房环绕,建筑式样颇有官衙气氛。这是南京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用房。石&猫&坊
位于南京秦淮区上浮桥东边百米处,是一座石质牌坊,又称百猫坊,建于明洪武年间(年),是明代水师名将俞通海府衙前的一座牌坊。
这座石头牌坊,两坊并列,共宽约9米,高6米,从基石至顶部,分六节架叠而成,下部四柱粗壮,向上逐层加高,粗看犹如整石雕凿而成。上雕100只神态各异的石猫,柱下前后各有高1米左右狮子猫踞守,颇为雄伟壮观。但因年久风化,局部断裂,加之取料于砂石石质,当年生动逼真的形象已不可见。
相传俞家出现王气,明太祖朱元璋担心俞家篡夺他的王位,用百只石猫牌坊对着俞(鱼)府大门,以此震住王气。百猫坊建于600多年前,传说甚远,造型亦不多见,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祝&寿&坊
位于江宁县孙家边村,是一座以祝寿为吉祥的砖石牌坊,建于晚清时期,堪称是精美的雕刻艺术杰作。
孙家边祝寿牌坊,是以农家乐的祝福形式建造,高10米,宽7米,整个雕刻面积达70平方米。
门楼两侧系用方砖砌成的菱形图案,雕有牡丹花,枝叶扶疏,花朵硕大,缠绕在菱形图案之间,显得疏密有致。石质的须弥座上为线刻卷草,凤凰、锦鸡,线条活泼流畅。牌坊正中为石质门框,宽2米。门框两侧,对称地刻有云纹、寿字、八仙、花瓶,均为线刻,并有人物浮雕,活泼自然。门额为石质,刻有“贤能师俭”四字。门额四周为砖质浮雕,其上方为“戏文”,因风化过甚,内容已不可辨。其下方整齐地排列着23个不同书体的砖刻“寿”字,书法美和雕刻美巧妙地结合融为一体。再往下即为渔、樵、耕、读的群像浮雕,接下去为五框浮雕,似像“春乐图”,由于破坏严重,难辨全貌,但不同形态的耕牛依稀可领略到浓厚的春意到人间,农家忙于田间劳作的动人景象。牌坊的顶部有突出的檐,小青瓦和刻花小滴水显得精巧、玲珑,仿佛是极别致的木结构建筑,与整个水磨砖的墙体、人物、花卉、鸟兽雕刻都极其协调、得体,整个雕刻排列整齐有序,内涵丰富,包括人物、花卉、鸟兽、历史传说、日月星宿等。在表现手法上,强调形似、神似,供人联想,具有浓郁的建筑文化生活气息。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大祠堂长100米宽24米2400平方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大祠堂长100米宽24米2400平方
播放量数据:
215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选)祠堂建设相关资料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精选)祠堂建设相关资料祠堂,资料,相关,祠堂建设,建设..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2|
上传日期: 15:27:0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选)祠堂建设相关资料
官方公共微信华润国际社区南门挖土要建祠堂?
富强村委回复,要建的是社区活动室
常报全媒体讯 5月4日上午,华润国际社区一期居民向晚报热线反映,他们小区南门的一块空地上,有人在挖土施工。居民们打听得知,这里是要建一座祠堂,但还没有取得手续,有违章嫌疑。
居民们反映的这片空地位于华润国际区一期正南,靠近河边。当天下午,常州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空地约有300多平方米,四周用绳子围了起来,四个边角打了木桩。在地块正中,挖了一个约80平方米的大坑,约1米多深。一名工人正在施工,他表示自己不知情,不愿多说。
附近多位居民告诉记者,他们打听得知,这里要建一座祠堂,建造方是富强村委。但据他们了解,村委暂时还未取得相关建房手续。
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村委一位姓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根本不是建什么祠堂,而是要建一个活动室,目前还在办理相关手续。
至于有工人在挖土,这位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在检查一下附近土质,看是否适合建活动室,如果不适合,会另选别处。 (殷益峰 文摄)
新闻点击排行罗村印记“选秀”开始 选出你的最爱
来源:广佛都市网&&时间:
  行走在罗村,沿途有古街区,静静守候岁月轮换。随着时代车轮向前,靓丽街景,千门灯火进入寻常百姓家,诉说罗村的蝶变新生。一方水土承载世代印记。让我们一起,随着珍贵的罗村印记,读取这座城的历史、文化及发展。
“罗村印记”评选活动
↓↓↓点击文章最底部“阅读原文,可进入专题页面投票
  狮山镇罗村第七届孝德文化节 “罗村印记”评选活动,现已进入公众投票阶段,市民可以为心水的“罗村印记”投票。我们将从参与投票的市民中,抽出热心市民送出现金大奖!
  投票规则:投票共分6大类,分别为:“最具历史印记”、”最具时代色彩印记“、”最具突破印记“、”最具罗村特色印记“、“最具传奇色彩印记”、“最具商业开发印记”六大类。其中,“最具历史印记”、”最具时代色彩印记“、”最具突破印记“三个分类,要求每类必须选2个,多选或少选无效;”最具罗村特色印记“、“最具传奇色彩印记”、“最具商业开发印记”三个分类,要求每类必须选1个,多选无效。最后共计选出9个项目。&
  投票时间:2013年12月24日00:00—2014年1月5日24:00。&
  奖金设置:一等奖10名,奖金300元;二等奖20名,奖金1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50元。
一、最具历史印记
1、“罗太公”开村——朗沙下罗沙村
  400多年前,“罗太公”来到下罗沙村投靠姓陆的亲戚,当了一名放牛娃,并在下罗沙村落地生根,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下罗沙村发展成一条有1200多人的同姓族群,为怀念“罗太公”及当时收留“罗太公”的陆姓亲戚,村里仍留有罗氏宗祠,并有供奉陆氏的传统。
2、“独树塱”——朗沙南星村
  朗沙社区南星村,全村1600多人,据闻南星村原是一片荒地,在民国时期邻近一些走难的群众来到此地开荒耕种,当时整片荒地比较荒芜,村民耕种非常艰辛,日晒雨淋,只有一棵竹供村民遮阳挡雨,故名“独树塱”。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种开发,形成今天竹基鱼塘,绿村成荫的绿色生态村庄。
3、联和社区总排村——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气势宏伟,庄重规整。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年),分别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主体建筑均硬山顶面,宽三间,高大俊伟,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前殿、正殿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头座瓦顶塑画脊,朱樑画栋,花岗石脚,水磨砖墙,具有珠三角祠堂建筑的特色。
  祠堂正门上书《吴氏宗祠》,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是明代有名的书法家、教育家、文学家王守仁的墨宝真迹。前殿原有总排堂号《永思堂》牌匾,亦是王守仁的遗墨,可惜文革时已经被烧毁。正殿上高悬《宋代流徽》牌匾,是名书法家陈白沙的墨宝真迹。正中墙上嵌有《香树长春》石匾,来源于一首“三到珠玑巷”五言诗,抒发了远祖南迁的辛酸和思乡之情。左侧墙上,镶嵌了两块碑记:一是嘉庆十年刻的“重修家庙碑记”,二是道光二十一年刻的“重修祠堂碑记”。前者记载了总排的始祖是丹七公,于大宋绍兴初年自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到总排的历史事实,很有历史价值。
4、联和社区果岗村旗杆夹、门楼、红炮楼、石碑
  联和果岗村有一间建于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距今120年,2000年由村民集资重修江氏宗祠堂。
  祠堂前,有两座旌表功名的旗杆夹,是当年宗祠建成之后,族人江孔殷回乡拜祖时所建。
  这两座旗杆夹完好无缺高约3米,底座高约1.3米。旗杆夹上端用两块全石砌成,两旁刻有文字,顶端则各雕有一只石狮子。旗杆夹底座刻有象征“八仙过海”的八件法器,每个底座各雕4幅,共8幅浮雕,造工精细。关于八仙过海典故:传说八仙分别代表中国人的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个方面等八个方面。八仙所用的法器,合称“暗八仙”,都有一定的含义。张果老所持宝物鱼鼓能占卜人生;吕洞宾的宝剑可镇邪驱魔;韩湘子的笛子使万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养性;李铁拐的葫芦可救济众生;钟离权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国舅的玉板可净化环境;蓝采和的花篮能广通神明。这两座建于清朝时期的旗杆夹,具备审美学与建筑学的参考价值。
果岗村门楼
  建于民国甲申年仲秋,即1944年。民国时期,解放前,社会治安较为动荡,门楼被视为捍卫村民安全的一座建筑物。以前,农民大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天黑时分,会将门楼的大门关上,禁止外来人员出入,保障村民安全。
  俗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个门楼可以说是村门口代表的标记。嫁娶与出葬,都必须经过本村的门楼,意味着我已嫁入这村庄,已成以这村小组的一分子。出葬也是同样道理,要经过这一门楼出葬,意味着“我”的灵魂已由本村小组离开,进入天堂。  
果岗村红炮楼
  建于民国26年(1937年),至今有76年历史。民国时期,解放前,社会动荡,村内外治安混乱,村民为确保村内外治安安稳与所有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村民集资、团结一致建成了这座红炮楼。同时,此座红炮楼于抗日战争的时候同样也派上了用场,起到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
果岗村笔花里
  联和果岗村有一块保存完整的清朝乾隆年间石碑。碑长约1.5米,宽约0.8米。
  碑石上刻着乾隆三十七年为壬辰(1772年),四月重修,还刻着阴文“笔花里”三个楷体大字。上款签署“乾隆壬辰”;下款为“孟夏重修”等字样。
  此石刻原为果岗村门楼额,门楼已毁。此刻石尚存,现放置于宗祠内。
果岗江姓,村中长老称“笔花里”为姓江人氏的郡名。
5、联和社区释石村吴氏宗祠
  释石村的吴氏宗祠其实与总排村的老祠堂是一脉相传,不过宗祠仅有102年历史,比起总排的老祠堂年轻很多。知名度也相对低,但却是现今联和外形最帅气的吴氏宗祠!
释石村祠堂顶头题字“吴氏宗祠”,“吴氏宗祠”四个字皆用蓝色上色,祠堂名称多用蓝色上色,次为金色,少用红色。重修的祠堂占地约600平方米,分两进三厅,天井设有折纸庭,门前还有旗杆,表明村中曾出过当高官的人。祠堂在文革时受损严重,如屋顶的锅耳被毁,天井的雕刻脱落,如今这一切将按旧貌复原。
&  文革时期,这个祠堂是罗村公社的一个粮仓,老百胜平时只能在收粮、放粮的时候入去,小朋友是不能进去玩的。文革结束后,祠堂逐渐被开放,现在,这个祠堂不仅用于供奉祖先、怀缅先人,还是一个供村民娱乐、欣赏历史的文物的地方。祠堂外,还新建了两座旌表功名的旗杆夹,用现代的美学观还原了当时吴祖昌高中举人的旗杆夹,写有“己亥科中第三十二名举人”等字样(原来的旗杆夹有6个,但已毁失)。
6、百年寿幛
  孝德锦幛诞生于1888年,也就是清朝光绪14年,高3.6米,宽2.88米,整幅丝织品用西金线及各色绒丝线刺绣而成,上面写着当年上边村72名年满60岁的“寿星公”的名字和祝寿语,以及孝德锦幛的来源。整幅锦幛布局匀称,造工精细,巧夺天工。
  听村中的老人说,上边村历史悠久,明朝初年便有村民居住。该村的开村始祖开村之日就立了一条古训: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在这条祖训的教导下,村里尊老敬老的风气非常浓厚,历久不衰。
  后来,在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中,江氏子弟约定俗成,每三年在春节天气晴朗的某一天,全村老少都集中到祠堂,为村中年满60岁的老人举办一次集体祝寿盛宴。
  集体祝寿庆典的举办,是为了彰显江氏一族对孝爱礼仪的尊崇,以期用礼仪来教化江氏子孙,增进江氏家族的凝聚力,同时让老人们在尊老敬老的氛围中更加长寿。
  寿宴这一天,鼓乐喧天,点燃的槐香所散发出的香烟萦绕着台阶,年满六十的寿星公们坐在祠堂的中庭,村中或考取功名、或有出息者,在台阶下集体向寿星公们拜寿。这一天,老人们神采奕奕,年轻人恭敬有加,小孩们欢天喜地,一派融乐景象。
7、江氏宗祠
  江氏宗祠位于南海罗村联星社区上三村小组,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2001年重修。该祠堂是一座抬梁式木构架、三进三间硬山顶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保留有早期人物石雕、清晚期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及制成于光绪14年的孝德锦幛。后来,该锦幛成为了“孝德”的代名词,江氏宗祠也被人认为是罗村孝德文化的发源地。
8、杨氏大宗祠(三间祠堂)
  罗南杨氏大宗祠,左为元庵公祠,右为四世祖祠。(俗称三间祠堂)临街而建,坐北向南,三座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青云巷。大宗祠是主祠,一座三进,有屏风,有丹墀(天井),有中座、后座。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五架梁。除天井两厢为方石柱外,其余都是坤甸木圆柱,造工精细。建筑面积约有300多平方米。硬山顶,有挡风墙,屋脊灰雕完好,均为光绪癸卯年(1903年)重修。前檐木雕精细,架梁木刻巧妙,马台精美实用。整座建筑,石雕、砖雕、灰塑、木刻齐全,并保持完好,具有艺术建筑大观。
9、林氏大宗祠  本祠兴建于明代时期,曾在一九三四年重修,由于久经风雨侵害,日久欠修,上盖变烂,实属危房,非修不可。后来,广大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本村兄弟姐妹鼎力支持,共花费557000元进行重修,于在二00壹年十一月动土至二00二年七月竣工。投建项目有大宗祠、庙宇、厨房、本达、巢日祖、霖南祖、十德里、商店共九间以转瓦结构合计共480平方米的建筑群。
10、上柏边田祠堂及大街古巷
  边田祠堂(敦睦堂)建成至今,已有884年历史,期间进行了修复与重建,极大地保留了祠堂的原貌,还提高了祠堂的实用性,至今仍为后人摆设宴会及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对后人研究边田村及上柏村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边田祠堂于2010年入选罗村街道十大古建筑。边田大街古巷邻近边田祠堂,与祠堂历史相当,大街两旁同样保留了传统的村落古建筑,如今,大街已在村民及旅港乡亲的的支持下,重新铺设大理石地面大街及街旁建筑修复,古味依然。
11、黄氏大宗祠
  下柏大宗祠(以下简称大宗)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1620年)距今约400年,至清道光我二十三年重修距今一百六十年。是下柏留存最古老的宏伟建筑之一。大宗的整体建筑极具岭南祠堂的建筑特点,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墙基用红色花岗岩石砌成,墙体用水磨青砖为之。右侧建有佛念黄公祠,左侧建有声扬黄公祠,左右有青云巷门楼将三间祠堂连成一体,使整体外貌气派不凡。然而三间祠堂又有区别,大宗建于明代用红色花岗岩石为基础,其大门口的石柱、包台石,头门的门口石、前庭后荫的两条石柱、后殿的石柱及祠堂前地塘石皆青长石为之(这种石叫连州青),小宗和声扬公皆长白石为之。又大宗祠堂宽庙大、镬耳高,这样更突出大宗的始祖地位。
  细看所有墙壁上方,皆绘有壁画,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壁画由松岗联表关家村关庭光所绘,人们传壁画为关通所绘实是讹传。关通是关庭光之孙,至声扬公建成请的画师是关通。关通字贯行,排行五,人称揸爷。现今大宗祠重修,请来画师是关庭光的第六代传人,其中有关通的曾孙。
  大宗前庭“黄氏大宗祠”横匾上边绘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右侧绘上叠叠诗书,书卷半开露出“花落家童未扫”。左侧亦绘有诗书,书卷半开露出“鸟啼山客犹眠”这诗情画意透露出下柏的古代文明和悠久文化。前屋左边墙壁绘的是《教子一经》其意是家有万贯不如教子一经。横面绘《踏雪寻梅》。右边绘有《四皓图》这是四位前秦的贤士东园公、奇里桂、角里公、夏黄公。橫边绘《夜盗红宵》这些壁画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12、三个牌坊
  一、位于罗穆旧路的白沙桥村牌坊修建于癸酉年(1993年)夏天,由原嘉美厂刘虎成私人赞助建造,是本村较早期的牌坊之一。二、座落白沙桥市场旁的“彭城达道”牌坊,相传解放前已经存在,2001年,在刘氏大宗祠修建完成后的同年夏天被重建,也是本村较有历史渊源的牌坊。三、白沙桥南向路口,桂丹路旁的牌坊,受桂丹路2012年冬天扩建影响,为方便村民出入而修建的比较年轻的牌坊。
二、最具时代色彩印记
13、朗沙钟村
  全村总人口233人,人人都姓钟,在钟村广场中竖立着刻有钟德祥的事迹的棋杆架,村中老人也少有人知道钟村与钟德祥的渊源,大家只记知这几块是从村中池塘及烂地中发现的,后被钟村村民好好保存,趁着钟村今年推行美家工程,便将其展现村民眼前。
14、南房农民公寓楼
& &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村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联星社区里先后共有6个经济社建成了新型的农民公寓楼,分别有上三经济社、水部经济社、谭头经济社、南房经济社、上二经济社、宣巷经济社,总建筑面积约94000平方米,村民自筹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解决住房户数379户。其中南房名苑公寓楼房屋设计、装修、道路绿化都是按照城市公寓楼的标准建设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用水、排水、污水、燃气8类管线全部地埋敷设,设施水平比目前城区内部分住宅区还高,小区里还设置了健身会所、小公园、停车场等,居住农民公寓楼是新的节约型居住方式,联星社区使其在罗村内先行先试,是近年来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社区打造优美环境的新型村(居)迈进一大步。公寓楼的出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并且有序管理,让农民们享受优质的现代生活,有利于推进城市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让现代化的生产和工作方式进入农民的生活,让他们观念更新!
15、尚贤炮楼
  尚贤炮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至今79年,占地约16平方米,楼高约12米,地基用约100条杉木桩做基础,上铺水泥混凝土,用水泥浆切火砖墙,内分三层,用木搭建楼板,每层四面墙配有枪眼2个,楼顶东北和西南各配瞭望台一个,如今还保存完好。炮楼主要用于防贼,其位置原位于进村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楼上两个瞭望台一个监视北面公路情况,个监视南面的情况,因为炮楼在当时为全村最高建筑物,可谓一览众山小,可以纵观全村各个角落,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炮楼的修建由当时一名在广州经商的名叫谭棣始的人借钱发起,建筑材料由村民按每户男丁数提供,每丁要负责几百块砖头或石头,有专人负责记数,无论年龄大小,数量一样,当时用的石料需到塘头村前的河涌捡,然后用船沿水路运回。炮楼的修建工程历时一年,重金聘请了一名很有名气建筑师傅主修,建筑主体呈正四方体,墙壁毕直平整,两个瞭望台各用一根铁路钢轨从地面伸到楼顶作拉力,解放初期,村民想将炮楼拆来用于建房,动用炸药对炮楼进行爆破,但炮楼丝毫无损,其坚固度可见一斑,后来因此作罢,得以保存至今。
16、雄星村、荣星村古炮楼  务庄雄星村、荣星村古炮楼兴建于明代时期,当时兴建炮楼主要是防御外敌,作为哨岗等之用。古炮楼的主体以粉泥、砖头,楼顶以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以人手搭建竹架逐米筑建而成,其主体材料硬度接近现今混凝土硬度。古炮楼在当时保护人民起到重要作用。到1958年,由于长期风吹雨打,加上欠于维修,逐渐成为危房。雄星村、荣星村村民不得不将古炮楼拆低,减少对周边村民影响。
17、旧村天主堂
  清末民初,广州石室派出神父到当时的南海黄鼎司丰宁堡芦塘乡叶家(即今天的罗村芦塘旧村)建立一间天主教堂。至抗日战争前夕,共发展教徒100多人,是该教会的发展鼎盛时期。
  日军入侵后至建国前夕,民生凋敝,教务衰落,教堂年久失修而倒塌。教徒也基本停止活动。一些信徒只是在过春节时仍然贴上由教会指定的春联:“玫瑰永香天上国,海星常照世间人。”横批是:“圣神光照”。当时活动很少,有些信徒只是在节日里烧烧香,拜拜神。在兴盛时期,信徒在每年的四大占礼日(即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耶稣复活日,复活日后50天为圣神降临日,8月15日为圣母开天日。12月25日为耶稣圣诞日)都要请教区神父前来开弥撒,十分隆重。信教的人有个特点就是教徒们结婚必须娶同教的人或嫁给同教的人。这种习俗一直维持到建国之后。
  1952年取缔反动会道门中,一切活动停止。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芦塘的天主教堂的信徒们计划重建天主教堂。
  1990年3月13日,一座新的天主教堂在芦塘叶家旧村的西北边上建立起来。耶稣复活日那天,由神父叶耀民率领南海、佛山、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的部分教徒莅临教堂为耶稣开光,并举行弥撒活动。
  据信徒介绍,目前这个教堂还有教徒一百多人,仍按四大节日举行开弥撒仪式。春节期间,教徒的家门前仍张贴上述所讲的对联。至于非同教的不进行嫁娶的习俗,则早就取消了。教堂内部的管理、维修经费,全由信徒们乐助。而首任神父叶耀民如今还健在,已有100岁的高龄,虽不能行走,但神志清醒,幽默风趣,面色红润。
18、古榕树  孝德湖旁边有棵榕树,以前在榕树旁边有一间“竹荫亭”,当时竹荫亭的上联为:“凡事无益莫作”,下联为:“此间且住为佳”,此亭建于民国初期,毁于上世纪70年代。时由罗村的知名人士赞助建设,为往来的群众休憩之用。亭子旁边有一棵榕树,亭子被毁后仍然保留这棵榕树,所以它是百年古榕,很值得纪念。目前它就在禅西大道西延线和南海福利中心的交界处。而“竹荫亭”的旧址就在今天的孝德湖,其意义恰好与今日孝德湖一样,为市民提供休憩之地,极具历史意义。
19、招大村旧址
  村委会旧址是一座古老的欧式建筑,村委会70年代的办公地点,村委会现已3次搬迁,&村委会旧址因佛山西站的开发使用面临拆迁。
20、罗村中心广场
  罗村中心广场位于桂丹路下沉隧道上,总面积为273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为8012平方米。广场设有近百种的绿化植物、多种特色铺装设计、多组景观雕塑和若干休憩点,设有活动广场、文体健身区、娱乐活动区等多个区域,集娱乐、健身、文化于一体,是罗村城区居民享受闲暇、共聚天伦、其乐融融之所,是传承罗村特色文化的重要阵地。
  广场的西侧建造了古代“二十四孝”孝德墙,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二十四孝文化景观墙,也是罗村开展“孝德”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广场的北面设有叶问铜像,总高约3.5米,叶问铜像对于缅怀宗师,弘扬詠春拳术,为罗村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标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罗村供销社
  在城中路上,来往的行人、车辆熙熙攘攘,或骑着车去买菜,或三三两两闲话家常。在这繁华的闹区中,一间店铺静静地坐落在路旁,静候着有心人的光临。这家店铺至今仍然沿用一块有56年历史的老招牌:南海市罗村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
老招牌吸引老客户
  “要买老东西,都知道要来这里买。”说起城中的老店铺,罗湖社区居民老周第一时间想起这家店。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这家老店铺。
店铺坐落在罗村社区城中路一侧,共有六个门面,店铺有200多平方米,加上仓库共计400多平方米。店内依旧沿用旧式的装修,过去白色的水泥随着年月消逝渐变成灰白色,摆放货物的货架有的已经锈迹斑斑,有的还挂起了蜘蛛网。
  环绕店内一周,记者发现售卖的商品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厨具、小五金、农用工具、渔具、农药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市面上已经少见的商品,例如煤油灯、超大铁锅等。
  与繁华的闹市相比,尽管店铺已经显得简陋,但依旧吸引不少“熟客”上门“寻宝”。老周便是其中一位。“有时候要买点旧式工具,别的商家没有,他这里肯定有卖。”
  不少顾客拿着破损的小商品找上门来,只问一句,“老板,有没有这个东西卖?”只看一眼,店铺负责人便能随手一指店里的某个角落,回答道,“在那边就有了,叫人拿给你看看适不适用。”看着熟客上门,店内的员工都熟悉地打着招呼,拉拉家常,场面甚是温馨。
老员工坚守老店铺
“说起罗村供销社,大家都知道来这里。”说起自己的招牌,老板叶超明的脸上闪过一丝自豪。
  据叶超明回忆,这家店铺原是罗村供销社,在1957年建成。当时分开两个店铺,一边销售农药、肥料,一边则销售日常用品、农用具等。1987年,当时年仅25岁的叶超明因工作调动关系,来到了供销社工作,一做便是26年。
  “当时,每天门口都有很多人排队买东西。”叶超明介绍,当时罗村仅有这家店有证照销售农药、肥料,为此每天都有农户早早来到店门前买农药、肥料。每天七点开始,叶超明和店内的八名职工便忙前忙后地工作,直至下午四点半下班。叶超明和其他八名职工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着。
  直至2010年供销社改制,考虑到自己对农药、肥料比较熟悉,加上对供销社的多年感情,叶超明决定以个人名义承包供销社,并把两间店铺打通。至今,该店仍然销售农具、生产工具等,顾客遍布罗村本地、禅城、张槎等地。
当被问及何不更换新招牌?叶超明笑道,“这可能是唯一没有招牌的店了。”不过在他看来,招牌并不重要。“老的招牌,自然有老的顾客。”
22、罗村旅馆
  这是一幢被历史淹没的建筑。这幢建筑的名字叫供销社罗村旅店(以下简称罗村旅店),居于罗村旧城区城中路新填街1号,1979年建成,至今已有34年历史。曾经辉煌一时的罗村旅店,如今仅靠着每天不足10间住房的营业额来维持。最终,罗村旅店敌不过日益增长的经营压力,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结业。
需预定才能入住
  沿着沿江中路往城中公园走去,转角处有一幢四层高的建筑物,楼顶上挂着硕大的“旅业”二字,下面还挂着“供销社罗村旅店”。墙上还分别挂着一面铁招牌和一面木招牌,尽管已经锈迹斑斑,颜色早已褪去,但仍不难看出。
  走上二楼,便是旅店的“核心地带”——集咨询、办理、值班于一体的办公区。每天,负责人江姨都会和两位合伙人定时守候在此,为住客办理入住、退房,打点旅店各项事宜。
  “这家旅店曾算得上是南海最漂亮的旅店。”江姨是罗村供销社的老员工,说起旅店的“威水史”,她脸上露出了一丝自豪。据江姨介绍,旅店在1979年建成,共有40个房间。当时并无对外开放,而南海县内的商业单位每逢组织会议必定会到该旅店,由其负责会议接待。直到1983年,旅店才对外开放。
1994年,罗村旅店迎来了第一次繁盛时期。当时,罗村辖区内有大量的皮革、玻璃等工厂,不少来自温州、河北等地的客商都会来到罗村洽谈生意,而罗村旅店作为当时罗村唯一一家旅店,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外地客商的下榻之选,兴旺时更要提前预定才能入住。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旅店涌现,罗村旅店不再成为客商的唯一选择,生意慢慢走向滑坡之路。
旅店在城市进程中衰落
  随着城市发展,2002年罗村供销社退出历史舞台。罗村旅店作为供销社的物业,转为由个人承包。江姨和其他两位合伙人正是当时供销社的职工,她们把旅店承包后,前后投资共计70万元,重新整修了旅店,更换水电设施并添置了空调、电视机等,铺设了地砖,继续经营。
  经过整修后,罗村旅店又迎来了第二次繁盛。2003年开始,由于房费低、位置便利等有利条件,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影响下,罗村旅店再次成为外地客商和外来务工者的首选。繁盛时期一直延续到2005年。
  随着罗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罗村旅店再次遇到经营瓶颈。2006年,罗村拉响了节能减排的号角,皮革、玻璃等高污染产业搬离罗村,同时城区内的酒店、旅店逐渐增多,从原有的十多家增至六十多家,加上社区里大量出租屋林立,比旅店价格还低廉,入住手续简便。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外地客商大幅减少,外来务工者贪图方便不再倾向旅店,罗村旅店从此走向了衰落之路。
难敌经营压力无奈结业
  “我们也很想继续经营,结业实属无奈。”江姨说道。
  江姨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旅店现属于公资委资产,每月需缴纳10300元租金。住房的房费从40元至90元不等,店内有四名员工,加上水电费、人工费等各项杂费,每月需至少收入24000元才能维持经营,而这数目还不算三位负责人的工资。
  然而,现实是如今每天入住不足10间住房,实在难以维持经营,而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三个月了。“租金没法减,生意不好做,尽管不舍,但也只好停业了。”江姨说,在这里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如今旅店惨淡收场,这场面实在是不忍见到,停业是无奈之选。
  “我们只经营到12月31日,明年1月1日正式结业。”看着挂在墙上的日历,江姨眼中尽是无奈。
三、最具突破印记
23、芦塘吴村
  900多年前,吴村始祖啓吴公从韶关南雄珠玑巷逃难至罗村芦塘,定居后生三子,在此扎根繁衍,展开了吴姓家族一卷绵延九百余年的历史画轴。
  村民曾到祠堂分猪肉
  走进吴村,一座3层楼高、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耗资200余万元的气势磅礴的吴氏大宗祠便映入眼帘。
  殊不知,吴氏大宗祠曾因历史原因于1958年被迫拆除,说起此事,老一辈人至今仍感痛心,“当时感觉整个心都被掏空了,没有祠堂的村不成村啊!”
  1958年以前,村里的男人一旦结婚,便会根据族谱另改大名,并把新起的大名镌刻在族谱牌上,挂在祠堂表示已成家立室。如此一来,记载在族谱的大名一代代流传下去,而祠堂则指引着子孙后裔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除了记载村民姓名外,对吴村老辈人而言,曾在祠堂下度过的童年也是欢乐的。以前每逢清明节,村里的男丁都会到祠堂去领取猪肉,每人可用新竹串起三大块猪肉,“自从祠堂被拆,就再也没有分猪肉一说了。”说起往事,老人们淳朴的脸上写满了怀念。
  2006年,吴村老村长吴景垣同现任村长吴烟等人向全村410人发出重建吴氏大宗祠的倡议,“当时召开村民大会时,部分村民并不是很赞同。”但随着新祠堂重建的动工,全村135户人家全部捐款出资,“大家都希望出一份力,因为祠堂是我们共同的根。”
  900年来,吴村人不仅扎根罗村,还在大沥和禅城石湾开枝散叶,每逢大年初六,全村聚餐,来自大沥和石湾的同族人也会前来拜年祭祖,祠堂里锣鼓声声,相当热闹。
  漫步在吴村宽敞的村前道上,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在道路沿线涌现,偶见村民悠然遛狗,一派悠闲的景象。
24、乐安南珠大厦
  南珠大厦位于乐安乐城一路南,是南海水泥厂的职工宿舍。始建于1988年,1990年入住。该楼高11层,安装了升降电梯,是罗村最早的电梯建筑物。直到今天,和周围的建筑物相比,也显气势。小区内的居民,从2010年开始,完全划归乐安居民服务所管理,融入了乐安的生活,他们说起南珠大厦,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25、文化景观长廊
  文化景观长廊位于北湖一路桂丹路入口处到状元公园段,宽6米,长约2公里。文化景观大道设计结合罗村三大文化品牌,分成具有本土元素的孝德文化主题区、乐安花灯主题区、叶问詠春主题区三大区域,以主题雕塑、路灯、护栏等进行装饰,同时两侧种有木棉、樟树等多种绿化植物,并在树木之间设置石凳等休闲设施,集景观欣赏和休闲功能于一体,是罗村最有文化特色的一条街道。
26、孝德湖
  罗村孝德湖水体公园占地230亩,投资1.5亿元。于2012年12月开工,2013年9月底全面完成,并于10月13日重阳佳节当天正式向居民开放。湖中间有两个巨大的木水车,一座“孝德桥”架在湖上。孝德湖集亲水、休闲、康体、生态于一身。内设有生态绿道,健身区、环湖休闲径、孝徳廊桥、水车、亲水小溪、湿地、林荫道、下沉广场、圆形广场等设施。是融生态园林特色、岭南文化、罗村孝德文化于一体的水体公园。是罗村广大民民一家老少游湖赏花,美不胜收的休憩胜地。 
27、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孕育雕塑)
  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项目是罗村与南海区高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以LED绿色照明产业为重心,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及相关配套的大型发展项目。该项目完全符合广东省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佛山市以及南海区进一步发展照明行业的发展思路。佛山照明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超过400家的照明企业。佛山罗村,拥有多家知名照明企业,全国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基地,在南海境内具备悠久照明产业历史,生产配套完善。罗村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强大而长效的政策扶持,区政府设立20亿元发展专项资金,充足的人才后备力量,整合完备的土地资源。罗村不失时机的把发展的目光定格在绿色照明产业上,率先把绿色照明的未来之星——LED半导体照明产品定为罗村的发展新方向。
  “孕育”雕塑融合了罗村花灯文化和孝德文化,其外壳由一对弧形托举着罗村花灯,远观如一个彩蛋。“蛋”前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坐在生仔石上逗玩,一群鸟儿在头上飞过,一派祥和。该雕塑高9.9米,花灯高9层,花蕊有9粒珠,有9只鸟儿,象征正月初九,长长久久。
  “孕育”是潘鹤大师热爱家乡的力作,是一件融合时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雕塑精品,象征着罗村人民传承历史,开拓创新,迎接光明新城的绚丽春天。
四、最具罗村特色印记
28、联和社区大塱新村开村纪念石碑
  大塱新村兴建于公元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同年十月三日竣工,大塱新村位于大塱村以南,面积为二十一亩八分市亩,开村时,为安置村民,建有甲等户房屋七间,乙等户房屋三十二间,丙等户房屋三十一间,小学校礼堂、农会、牛栏、舂米屋各一所,灰沙地堂一百井,另厕所三座,纪念碑一座等,附属建筑物共九栋,共开支经费人民币壹拾柒亿壹仟捌佰四拾伍万元。一九五三年,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修建沙堤飞机场,使用了原下沙坑村农民若干土地和房屋,该村的岗咀墟边濠边钟秀等四个坊的翻身农民坚决响应政府号召,拥护伟大祖国的国防建设,在当地农民协会领导下,团结一致从下沙坑村集体迁移至此,成立新村。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直接对国防建设计划的顺利实现作了有力的支援。
  现值新村落成谨将兴建经过铭刻于碑留作悠久纪念。该石碑高约4.5米,底座宽约1.2米,开村时搬迁过来有四个姓,分别为姓周、李、叶、冼,其中周姓最为人多。开村时有291人搬迁而来,现新村已发展至736人。
29、传统民间活动——花灯盛会
  明末清初年间,南海县黄鼎司罗村一带,村民们便有“闹元宵、猜灯谜、庆花灯”的风俗习惯。年年闹元宵,岁岁庆花灯,灯饰需求很多,于是便产生了造灯的专业户和专业村。
  那时,罗村联和社区的岗头村,几乎家家有人造花灯。康乾盛世,随着该村造灯业的日益兴盛,人们称他们为“工艺村”。当时,他们所造的莲花灯,周长约70~90厘米,下有莲藕、茨菇,象征连连得子,十分畅销。此外还有鲤鱼灯、桔灯、“转运风车”,“如意吉祥”等纸制饰品。
  康熙年间(1688年前后),乐安街在岗头村发达的灯饰业的辐射带动之下,逐步形成了正月初九“乐安灯地”品牌,从此开启了300多年的正月初九乐安行灯地、赏花灯节庆。
  每年的正月初九乐安花灯节,花灯地上摆满各种莲花灯、桔灯、鲤鱼灯、龙灯、走马灯、转运风车等。这一天,又是狮会期,有各种博彩活动,掷骰(tou)子,择鲤鱼,择肥鹅,吆三喝六。还有摇鱼虾蟹的,套活鸡的,叫声不绝。深闺少女,风流才子,粗犷汉子,浪荡闲人,童真小儿、佝偻翁妇,都集中到花灯地上来,灯如海,人如潮,热闹非凡。
  光绪元年(1875),岗头村结婚八年而无子的村民麦苗青携同妻子到乐安行灯地,买花灯,坐石而憩后,竟在当年喜得贵子。此事一经传开,每年正月初九乐安花灯节,无子妇女竞相效仿,到乐安逛灯地、买花灯、坐石头……竟亦有人怀孕、添丁。于是,人们便广泛传扬,称乐安花灯地为“圣地”,石头亦被美誉为“生仔石”。自此之后,便出现了“万人空巷看花灯”的民间习俗,进一步促进了乐安花灯节的繁盛。
  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乐安灯地摆卖的花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莲花灯饰逐渐成为了主要花灯品种,该灯造型优美,以莲花为主体,下有莲藕,或伴以茨菇,或衬上鸳鸯、石榴、红枣等纸扎品,取“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流连富贵”的意思,深受大众欢迎。
  乐安花灯节延续至今,兴旺发达依旧,并且成为了新时期罗村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每年正月初九,到乐安逛灯地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人们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根据自己的喜爱,兴高采烈地购买各种花灯等纸制饰品,希望逛灯地、买花灯之后,好运连连、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喜得贵子、家庭幸福。
30、贺中秋——烧番塔
  每年的中秋夜,上柏社区都会举办各类的庆祝活动,在每个上柏社区居民记忆里,每到中秋节,社区里都会举办各类的庆祝活动,中秋节气氛深厚。而烧番塔更是中秋节当晚的一件盛事,一项悠久的传统文化活动。而随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提升,中秋节夜的庆祝活动也有不少的变化。
  根据《南海“非遗”篇》的资料引述烧翻塔的历史:
  据传说,“烧番塔”这一民俗活动,源于人民群众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信号。
  元后期,政治腐败,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351年,元朝政府征用15万民工疏导黄河,贪官克扣民粮,其手段恶劣,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导致了韩山童与刘福通等白莲教领袖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响应的义军以砌塔燃烧烟火(烧番塔)为举兵信号。据说烧番塔刚好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
  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灭元朝于1368年建国,国号为明。由于不再存在“砌塔燃烧烟火为举兵信号”的作用,烧番塔则逐渐演变成游戏的性质而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流传。在《中华全国风俗志》及《潮州府志》、《潮阳县志》等府县志亦有记载。
  而流传至今,人们也将烧番塔作为祈愿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在烧番塔过程中,火苗越大,预示着生活越兴旺。
  据上柏社区乡亲回忆,20多年前烟花还很少,烧番塔是村里过中秋最受欢迎的节目。90年的的上柏几乎每家都会烧番塔,塔高约80厘米,由家中的小朋友堆砌,等到塔身点燃,就围着火塔转,小孩子围统四周,气氛热闹。而根据上柏烧番塔的传统,塔身应由瓦片堆成,但城市化后的罗村,在上柏已鲜见瓦块,只得用红砖代替,燃料方面,已难寻晒干稻草,只好用山岗上采集的干草代替,每逢中秋节前夕,上柏居民都会提前准备好两三吨干透的岗草以配合烧番塔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另一方面看,通过上柏社区烧翻塔传统文化活动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罗村城市化历程,展示上柏,宣传罗村。
31、状元公园
  罗村状元公园位于北湖一路西侧,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于2010年底落成开放。
  状元公园是为纪念明朝南海状元伦文叙而建。公园门口是一堵如展开的书卷般的“金榜题名墙”,墙上列举了科举制度以来广东在各朝代中状元、榜眼、探花的生平故事。而在公园广场南侧,则有详细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知识。延着山间石板路向上行,一路可以看到举人台、贡士台和进士台,而在山坡的顶端,则是一座前面矗立着南海明朝时期文状元伦文叙石像的状元阁了。山脚下北广场还有以伦文叙自幼生平故事为题的艺术浮雕,似乎有着“神童”、“急才”、“鬼才”美誉的主人公活龙活现的尽在眼前。
  状元公园配套设施齐全,设计布局紧凑,并源自于自然造园,保持原生态,融合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的设计理念,是集文化、休闲、健康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是市民享受城市闲暇生活的好去处。更是传承文化罗村,特色罗村的福泽之地。
五、最具传奇色彩印记
32、鲜为人知的吴祖昌、“三树堂”——联和社区释石村
  吴祖昌,字鄂秀,号繩甫,祖籍广东佛山南海西隆堡释褐乡人,现为南海罗村联和社区释石村人。吴祖昌为吴氏宗族第21代,现今吴氏宗族已发展至29代。他的父辈早离开家乡,于粤西经商,寄籍广西浔州府桂平县,故又为桂平人。因此,佛山人很少知道,佛山有一个清代名臣——吴祖昌。 
  吴祖昌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广西乡试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取进士后,从此步入官场,先任兵部主事;咸丰三年(1853年),补武选司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咸丰五年(1855年),补山西道监察御史署兵科给事中;咸丰六年(1856年),转掌四川道监察御史署工科掌印给事中;咸丰八年(1858年),他在清府衙任职已满规定年限后,成绩显著,即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吴祖昌在任职期间,工作莫不“匔匔如畏”,奉职维勤其居。也就是说:他不以功臣自居,态度格外谦逊(恭谨所谓匔),具有克己自谦、勤于职守的品德。 
  鉴于祖昌以上种种政绩,巡抚沈葆桢,以江西治行第一疏,保于朝命交军机处,存记候旨录用,于是祖昌又得以嘉奖。祖昌因力保危城,得旨加道衔,并赏戴花翎,调补南昌府知府,寻护理督粮道。  
  佛山人只知道有个《大树堂》的名人吴荣光,而不知道佛山南海释褐,还有个“无赫赫名”的《三树堂》名人吴祖昌。吴荣光的《大树堂》已经被毁,但吴祖昌的《三树堂》遗址犹存。 
  吴祖昌的《三树堂》,据释褐的老人说,原来广西桂平市和佛山南海联和乡释褐村,都有一个《三树堂》,桂平的情况不详,但释褐村的《三树堂》遗址犹在。原《三树堂》分南北两座,北边一座叫《资政第》,入门即为“玻璃厅”,再深入分四座,每座均似“亭台式”;南边一座叫“荣禄大夫家庙”,入门即为“门官厅”,再进入有“家庙”、“颐晚楼”,南侧还有八角亭等。四周建有青砖围墙,总占地面积2184。 21平方米 ,建筑面积1098。 96平方米 ,其余空地是种花木。《三树堂》门前设有石狮子和旗杆(功名)夹石,“家庙”内原设有祖宗牌位和祭坛。  
  看到昔日的《三树堂》,现今满目创痍,頹垣败瓦,文物尽毁,令人慨叹。在《三树堂》内,唯一一件被保护下来的,是吴祖昌亲笔题词自勉的《履谦》石匾,下注“履德之基谦德之柄有基克固&有柄慎持&遵师道也&攸往咸宜祖昌铭并註”等语。
33、民间传说——生仔石
  相传,清朝末期,联和社区岗头村麦姓男子麦苗青,结婚八年,仍未得子,夫妻二人黯自神伤。1875年,光绪元年正月初九乐安花灯节,夫妻二人相约同游乐安灯地以遣散抑郁心情。花灯圣地,灯如海,人如潮,热闹非凡。
  突然,妻子觉得下腹疼痛,四肢冰冷,脸色发青,麦苗青赶紧扶其到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后,其妻忽觉有一股暖流透入体内,润人脾胃,十分舒畅,妻子的脸色逐渐由青转白,由白转红,慢慢恢复了出门时正常的脸色……这一年,其妻竟怀孕得子,全家高兴。
  第二年,又逢初九乐安花灯盛会,麦苗青携同妻儿三人重游故地,三人一同坐在当年妻子坐过的神石上,其乐融融。为感谢神恩,麦苗青自制莲花灯,灯下扎一支莲藕承托,扎两个茨菇在花托上,并将其挂在堂上,庆祝一番……
  麦氏妻子逛灯地,坐石头,怀孕得子的故事,广为流传。每年农历初九逛灯地,无子妇女竞相效仿,逛灯地、买花灯、坐石头……竟亦有人怀孕、添丁。于是,人们便广泛传扬,称乐安花灯地为“圣地”,石头亦被美誉为:“生仔石”。自此之后,便出现了“万人空巷看花灯”的民间习俗,进一步促进了乐安花灯节的繁盛。
34、鬼佬庄
  鬼佬庄的主人是罗村社区罗南牛皮商杨屡初。该楼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楼高4层,顶层中央有个由4条圆柱(水泥柱)支撑的,上盖为伞形的凉亭,坐在亭内可以环顾全村。墙壁外观多菱角、多窗户,通风透光很好,砖坯青红期间,很有层次水井,厨房,构筑风格独特。该楼于1929年建成。
35、穆院文武庙
  穆院文武庙位于穆南经济社内,与“一岡陈公祠”相邻,始建于清嘉庆壬戌年(公元1802年)仲秋,于清同治甲戌年(公元1874年)重修,至今已有211年历史。整座庙座西向东,占地约300平方米,为一庭二殿格局,前殿内南面供奉土地公,庭中上方有一圆坛,大殿中供奉三尊菩萨,正中为华光大帝,北面武帝关云长,南面医灵华佗,其中华光大帝全身镀真金,前殿和大殿南北两面墙建有高耸的镬耳墙(据闻建筑物墙上的镬耳墙是不能随便建的,必须村中出过有功名的人物才能建的,穆院村曾出过两名举人)。庙中存放一神轿,整轿用大红酸枝打造,座位处铺着一张完整的老虎皮,用于华光大帝承轿出巡,后来华光大帝被盗后,每逢正月十四抬神轿到穆院察美华光庙接华光大帝到文武庙,称为接菩萨过门,到正月十六烧炮送神,即用神轿送华光大帝回华光庙。在解放前该庙香火鼎盛,香客为当地村民,庙中配有一名主持进行日常管理。当村中男丁出生、新婚必须到庙中礼文,即拜祭三尊菩萨祈求保佑。每逢穆院万树堂醒狮出狮也必须先到文武庙门前拜祭,时至今日仍保留着该传统。
36、新村染布井
  在新村现在的十五巷巷口有一口井,叫做染布井,井水用来煲粥是特别香,特别绵而且又好煲好。水呈咸味,如果你觉得有点虚寒而口淡淡的话,喝口此井的水会给你带来舒适的感觉,在还没有自来水之前,全村大多数人都来这口井打水煲粥。但这口井有一个缺点,就是用来泡茶的话,茶是呈黑色兼茶面有湄,还有就是晚餐所剩的饭不能留到第二天,否则会变质。传说可能是用来染布的硫化对它所起的作用。
  原来新村现在的十五巷原名叫做染布巷,巷口的井就是染布井。约在二百年前,染布巷至沙路一带四条巷的范围是梁姓居住的地方,那时的梁姓人都比较富裕,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到佛山做生意和做工。其中有一个是在佛山经营染布厂的,把白观布染成黑色和蓝色(俗称大成蓝),也有把白土林布染成蓝士林布,也有染成其他色彩印上图案成为花布,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了。后来生产面扩大,就由佛山扩展到染布巷来做,那时的染布巷全巷都是经营染布的,染布井是专门开凿来洗染出来的布的,现在的姓梁厅就是布匹仓库,染出来的布洗净后,凉干收入仓库,再运回佛山交货或经营。如此,周而复始,一百多年的制作,使这口井的下层土壤都渗透了硫化的侵蚀,故而成了这口井今天的化学作用。但社会不断进步,自从有了自来水,人们都懒得出来提水吃,井水仍很清澈,只是不再用来饮用,用来洗衣服的比较多,但仍发挥它的余热。
37、罗村书店
  在罗村社区新填街39号,有一间非常不起眼的旧书店。小店只有十几平方米,里面的旧书、过期杂志摆满了书架,甚至连椅子上也垒上一叠。日前,记者前去采访时,刚好在店里碰到店主的8岁女儿。简单的交流后,小女儿告诉记者:“爸爸爱看书,所以坚持了18年。”
从“走鬼”到“老板”
  店里租售的主要是旧书,小说、辞典、医书、连环画、过期杂志等,应有尽有。“书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对我们读者来说,只要是没看过的书,都算是新的。”由于价格比新书便宜很多,一些老顾客常来光顾。
  出租一本书每天五毛钱,买一本杂志打五折,如果多买几本会更便宜。而且,看过后的杂志在这里可以两本换一本,算下来看一本杂志也就不到三块钱。“这样以二换一,对那些看后的杂志来说,促进了流传,增加了受众,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归宿。”店主的经营理论着实很在理。
  旧书店的店主叫唐汉荣,今年41岁。而他从当年摆旧书摊出租连环画当“走鬼”,到开旧书店,算来已有23个年头了。
38、联和狮鼓
坚持手工制作二十载
晒木、拼胶、打竹箍、打磨、定型、钉鼓胆、上皮、打磨、上色......经过如此繁复的工序,一个狮鼓才算真正完成。而这些工序,周啟轩已经重复了二十载。如今,他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狮鼓,成为罗村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狮鼓的工作坊。
在联和社区大朗村,说起“整鼓佬”无人不知,这就是周啟轩。19岁的周啟轩因缘际会,认识了佛山禅城区狮鼓制作的师傅,就此激发了对狮鼓的兴趣。1993年,他和一位合伙人人经营的南海大朗鼓乐厂正式走上市场。从此,周啟轩便踏上了狮鼓手工制作行业,至今已有20年。
“砰、砰、砰......”还没走进工作坊,一阵响亮的鼓声从工作坊内传来。原来,周啟轩正在和工人为狮鼓调音。只见他手脚利落,在新做好的鼓面上铺上一层牛皮,用特制的鼓机勾着皮,稳住后用一个近十斤重的木槌大力敲响鼓面。“鼓声是狮鼓的关键,鼓声响亮,才称得上是一个好的狮鼓。”周啟轩说。而他手上的木槌,已经敲了20年了。
“这份手工艺,要看天,也要靠经验。”周啟轩说,狮鼓是由一片片芯树木组成,要把木片晒干才能粘胶,再晒干才能把鼓最终定型,而这些步骤就需要依靠天气而作。而听鼓音,则更需要靠经验。“每张皮都不一样,每个鼓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凭借多年的经验,才能把每个鼓调试到最好状态,而且耐用、耐响。
醒狮是岭南的传统文化,狮头、狮鼓的传统制作方法,是这一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坚守这手工艺多年,周啟轩笑说并不是什么大事业。“这赚不了多少钱,就是能过过日子。”然而,他正默默地用自己的时光,用自己的双手来传承这传统岭南文化。
六、最具商业开发印记
39、传统民间手工艺——乐安花灯
  花灯,又称彩灯。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其扎制工艺在国内占有领先的地位。乐安花灯主要为莲花灯,造型十分美观独特,制作材料主要用纸扎而成,颜色鲜艳、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最初莲花下只伴有几个茨菇,人们把茨菇比作男丁,有继后香灯、开枝散叶的意思,后来加上纸扎石榴、莲藕,有连续、流传的意思,正所谓“流连富贵代代传”也寓意着“连生贵子”的意思。2010年7月罗村乐安花灯被选送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2012年2月举行的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上,由我社区花灯手工艺传人周雁崧制作的《盛世花灯》(组灯)喜获省花灯展金奖。经过承传、创新、发展现以乐安花灯会、乐安花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已经有戏剧类的《逛花灯》,舞蹈《逛灯地》《花灯妙韵》《盛世花灯》《花灯璀璨》《乐安花灯情》等等,并曾远赴香港、广州、禅城等地演出,极大地宣传了乐安花灯会。
40、叶问纪念馆
  位于罗村联星村的叶问纪念馆正式开馆,来到纪念馆,你不仅能回味叶问的旧日居所,畅想一代宗师的日常生活,还能了解叶问教授徒弟、练习咏春、为人处世的许多故事。叶问纪念馆除具有旅游景点的功能外,还将作为詠春拳的习练基地。目前国内外不少习武师傅慕名来佛山学习正宗咏春拳,罗村将在叶问纪念馆建成后把其作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推广,让市民到此参观、寻根、展示、交流以及习练正统咏春拳。
  纪念馆分为祠堂和民居两组建筑,民居部分正是仿照叶问位于莲花路的大宅“桑园”所建。这是一座典型的民末建筑:灰色的墙身、色彩明快的满洲窗、精雕细琢的山花,陶塑、壁画色彩焕然一新,独具中西合璧的岭南风味……这座叫“桑园”的大宅,他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一代咏春宗师——叶问。叶问纪念馆将被修建成一座传统的二进式仿古建筑,两层楼高,设有历代先贤堂、思源堂、名人堂、练拳场等。
41、城市升级——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
  华灯初上,桂丹路旁的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玻璃膜墙上5万组LED灯逐层亮起,璀璨灯光点亮罗村。作为南海城市提升和产业提的重要代表项目,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1800多间店铺已于2010年9月开业,占地300多亩的城内,集聚了近500多个商家经营知名品牌的室内照明产品、景观照明产品、汽车灯饰、LED显示屏、背光源和外延片及芯片等13大类近万种电光源及灯饰产品,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电光源、灯饰家居、商业、工业照明及原材料、配件的专业销售市场。
  在佛山市三年城市升级行动计划下,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投入2千万进行外立面升级改造,以全新面貌亮相,从外观升级提升罗村城市形象,同时也为推动新光源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做了示范,成为南海城市升级改造典范之一。
42、三旧改造——华南(国际)装饰材料城
  华南(国际)装饰材料城毗邻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坐落于新325国道与桂丹路城市双轴交汇处,属罗村街边社区上联村“三旧”改造项目。此前,华南(国际)装饰材料城所在地为密密麻麻、散小乱低的旧厂房集聚区,改造后项目将打造成为华南区域最大规模的装饰材料市场。
&  华南(国际)装饰材料城占地460亩,将规划为5个功能区,是一个集门窗、地板、墙纸、家居饰品及环保装饰材料于一体的专业交易展示中心,为华南地区最大最强的家居装饰材料专业市场,填补了南海地区高端节能环保绿色新型装饰材料市场的空白。
  华南(国际)装饰材料城的改造不仅提升了罗村商业环境,还增加了社区居民收益,为罗村桂丹路“三旧”改造表率项目。材料城首期800间商铺将于今年底交付使用,建成后与华南(国际)电光源灯饰城连片打造具有规模和代表性的“华南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祠堂平米造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