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的联系

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前线》1996年10期
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贾华强所谓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是指它们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排列次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往往都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和优...
【关键词】:
【分类号】:F121.3【正文快照】:
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贾华强所谓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辩证关系,是指它们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排列次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初,往往都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和优先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P.卡拉特巴里
,关山;[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7期
欧阳海燕;[J];现代哲学;1994年02期
李世明,李春艳,沈宏邦;[J];商业研究;2000年04期
戴元宁;[J];工厂管理;2000年05期
冯凯;[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3期
高连和;;[J];生态经济;2006年03期
王全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黄立群;吴郁琴;;[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20期
李高明;江美云;;[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11期
中国人民银行黄冈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董传和;;[J];武汉金融;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明琛;栾德远;巩祥成;;[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单思超;;[A];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学会秘书长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李浩鸣;;[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于雪峰;;[A];全国中华骨伤名医名院名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徐红梅;;[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韦斌;;[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高玉田;田晨;;[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易鸿祥;;[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年
董捷;韩桐魁;;[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农优勇;;[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宓光荣;[N];人民武警;2004年
林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 佟志广;[N];中国贸易报;2004年
河南省西华县委副书记
邹传云;[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汤兆云;[N];人民日报;2007年
国际烟花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浏阳市烟花管理局局长
宋福生;[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国际烟花协会(IFA)副主席、浏阳市烟花管理局局长
宋福生;[N];经理日报;2003年
陈华锋;[N];战士报;2006年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副教授
周毓;[N];商丘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琳;[D];苏州大学;2012年
李岩;[D];吉林大学;2012年
杨文选;[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王新刚;[D];西南大学;2011年
赵士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陆玉胜;[D];复旦大学;2012年
肖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陈雯;[D];武汉大学;2010年
陈仕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浩;[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覃艳姝;[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孙冶文;[D];安徽大学;2010年
杨相勇;[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赵翠英;[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赵红敏;[D];郑州大学;2005年
王朝晖;[D];郑州大学;2007年
曾强;[D];中南大学;2009年
周蕾;[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宗慧隽;[D];福州大学;2005年
赵瑞杰;[D];山西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大比例..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大比例关系。他们分别是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B.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之关系、中央与地方之关系C.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之关系,中国与外国之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D.中国与外国之关系,革命与反革命之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关系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本小题考查的是三大比例关系。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大比例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大比例..”主要考查你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②恢复了国民经济。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全面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提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1)科学规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者社会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对立物产生的,是当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正是由于这一规律,才使国家计划机关有可能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2)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方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发现相似题
与“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三大比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0191188493222781222631187384220200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407645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团结一心奔小康&&更新日期: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A.年B.年C.年D.年
难易度:容易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现实原因: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主要内容:①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②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③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④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⑤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过程: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③配套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④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任变。4、意义: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开始:安徽、四川②前提:土地公有制③特征:包产到户④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3)性质和意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止、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改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天下不安,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决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党中央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首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且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
小岗村的壮举: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安徽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倾家荡产,奋力抗旱。”全省上下奋力拼搏,但在大自然的巨大灾害面前,人的力量仍显得那么微弱而有限,1978年全省粮食大减产已成定局。老百姓的吃饭将要发生问题。日,安徽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借地度荒”的决定,这使1978年遭到旱魔残酷蹂躏的江淮大地,在第二年夏收之后形势迅速好转。借地给农民的口子一开,就如“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 1978年特大灾害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峰,但有一群人不愿坐等饿死,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他们就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日晚上,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研究分田单干。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一步。在实行之初,遇到了重重阻力,邓小平给予支持。1982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得以正明。小岗农民走出了一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之路。
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重要性: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内容: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现在我国城市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有一百多万个,职工共达八千多万人。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在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八千多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就是说城市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在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提出:南方谈话(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4)理论进一步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3、历史意义:(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南方谈话节选: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时常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起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1、变化情况:(1)建国初: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2)1978年前:仍位居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3)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 2、影响: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3、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制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2008江苏卷,历史,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15、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6、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