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初期,海南省有很多烂尾楼

中国这些“烂尾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_网易新闻
中国这些“烂尾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这些“烂尾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0月23日,合肥第一烂尾楼新鸿安商城正式关停,官方计划全面改造。据了解,这座商城在1996年建成,曾一度成为火车站区域的地标式建筑。但由于其一直未通过消防验收、产权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这一位于合肥城市窗口地区的商业综合体矛盾越来越多,直到后来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重点关注“结症”,背负了“合肥第一烂尾楼”的坏名声。提起“烂尾楼”,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形象与“鬼楼”、半截楼甚至房地产泡沫联系在一起,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那么光彩的一幕。“海运仓内参”(ID:hycplb)记得,作为挤压过大量“烂尾楼”的省份,海南省一度备受外界关注。海口市烂尾楼的总建筑面积一度达1200多万平方米,沉淀资金149亿元。受年经济过热影响,仅海口市停缓建的工程就达到300多个,当时,海口等城市在大兴土木,有些高楼到今天都还在烂尾状态。直到1999年,海南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决定,以海南为试点,开展积压房地产的处置工作,海南岛的“烂尾楼”才开始得到大规模的整治。不过,直到今天,中国多个城市依然有不少“烂尾楼”,甚至成了当地一“景”。比如珠海三海大厦,被誉为“珠海最漂亮烂尾楼”,由于其包括金海楼、银海楼、碧海楼三栋楼,并互为犄角,也被珠海人形象地称为“珠海三炷香”。广州中水大厦、北京国盛中心、南京江北福润广场、西安三安大厦、河南“中原之门”等都曾是当地知名“烂尾楼”。要论“烂尾楼”形成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违法上马,这在法律不健全、执行落实情况不好的时候会经常出现。不过,目前的“烂尾楼”,大多是因为建筑设计欠周或资金不足等因素造成。资金不足、或资金链断裂造成的“烂尾楼”,最后的“结局”也一般会通过经济形式解决。解决办法有拍卖转让,或者找到新的开放商共同开发,这两种情况还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处理方案是寻找贷款,追加投资。珠海“三炷香”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往往也会主动出手协调解决“烂尾楼”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珠海三海大厦,今年1月,珠海市政府称将协调推进盘活资金问题,但不会直接出资,毕竟解决“烂尾楼”现象是一个市场问题。由于部分烂尾楼有产权复杂、债务纠纷多等问题,通过减少技术规范(如增加容积率)往往会损害城市的利益,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民和_bjs297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帖子主题:威胁到全国金融体系的海南:中国烂尾楼之岛15年记
共&895&个阅读者&
军号:10627 头衔:铁血老兵 工分:533723
/ 排名:7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威胁到全国金融体系的海南:中国烂尾楼之岛15年记
文章提交者:眉开眼笑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25-0-1.html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7月份以来,一场集中打击违章建筑的“铁锤行动”横扫三亚。由于拆违停止施工,投资人撤资,三亚未来将面临大量烂尾楼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窘境。业内人士指出,1995年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后导致大量烂尾楼出现,时隔15年后烂尾楼再现,说明我国区域开发仍旧是卖地、炒房的盛宴,大建大拆带来的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烂尾楼15年一轮回()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是当时海南投机客中比较清醒的一位。潘石屹发现,当时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7平方米。[b]日,海口椰海大道一处小区住宅楼还只是空架子。该小区至今已闲置十年之久。[/b]淘金热下的泡沫破灭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的一个地级行政区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第31个省级行政区,也从一个“海外孤岛”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双重利好下,民间涌现出一股海南“淘金热”,主要是炒作房地产。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4倍。1993年下半年,中央实行宏观调控,银根收紧,冻结了大笔资金,大部分工程未能建成,大量开发商倒闭,为烂尾楼的出现种下祸根。宏观调控的结果是房价直线下跌,到1997年,海南同样的房子已经跌到了1000元以下,泡沫由此破灭。“野蛮生长”的惨重代价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是当时海南投机客中比较清醒的一位。潘石屹发现,当时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7平方米。 在潘石屹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房地产行业要出事了。结果随着1993年中央的宏观调控,投资客结束“野蛮生长”,纷纷逃离海南。钱断、人走的结果是,到了1995年,给海南岛留下空置房455万平方米,半拉子工程1631万平方米,闲置土地23800公顷。据统计,当时海南不过六七百万人口,烂尾楼却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从1999年一直延续到2007年,海南花了整整8年才把“天涯,海角,烂尾楼”三大景观中的“烂尾楼”消化掉。“铁锤行动”再现烂尾幽灵15年过后,据有关媒体的报道,海南的烂尾楼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据报道,自日以来,一场声势浩大集中打击违章建筑的“铁锤行动”横扫三亚,直接指向全市多达40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这相当于2009年三亚市房屋销售面积的4倍。2010年初,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幕掀起后,大量民间游资与当地农村土地媾和而建的各类违法建筑面临覆没。根据三亚官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三亚全市拆除的违章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了50万平方米,但距离40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面积仍有不小的差距。据报道,多达400万平方米违建将拆除,由于政府人力有限,政府拆除行为仅仅是对部分建筑主体进行破坏,大部分主体和墙体依然有待投资人自己拆除;此外,一些地基刚起、盖到一半或盖至数层的房屋,因拆违停止施工,投资人撤资,三亚未来将面临大量烂尾楼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窘境。
延伸阅读: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吐悲啼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威胁到全国金融体系的海南:中国烂尾楼之岛15年记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627 头衔:铁血老兵 工分:533723
/ 排名:747
左箭头-小图标
近年来海南超七成商品住房销往岛外,部分住宅小区空置率高达90%,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b]海南房产泡沫的破灭和大量烂尾楼已经危及到国家金融体系。[/b]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很明显,烂尾楼的大量存在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泡沫导致产生总面积达1631万平方米的烂尾楼,其中烂尾楼工程的两个重灾区海口和三亚,分别有179宗和120宗。据统计,海口市烂尾楼的总建筑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沉淀资金149亿元。烂尾楼处置的成本同样高昂,从1999年一直延续到2007年,海南花了整整8年才初步清理完毕。据了解,为处置这些烂尾楼,当年中央政府给予海南诸多优惠政策,如减免契税、营业税等。此外,中央政府还给予海南5亿元的财政补贴,海南省政府也免除相关税收10亿元。同样,在2010年7月以来三亚掀起的拆除违章建筑“铁锤行动”中,据当地业内人甚至估计,目前三亚违法建筑至少有1000万平方米之多,就现实交易而言,如果按每平方米10000元市价,被拆掉的楼房实体价值也达到400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三亚市173亿元GDP总量的两倍多。产生不良资产,危及金融体系海南房产泡沫的破灭和大量烂尾楼的出现已经危及到国家的金融体系。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调查统计,截至1998年底,海南房地产占压四大专业银行的金融资产累计达406.57亿元,且多数已成不良资产。另一项更为详尽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1998年底,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积压在海南的空置房、半拉子工程和闲置土地上的资金有430多亿元(加上社会资金积压总量达800多亿元),房地产信贷不良率高达80%以上。贪腐案件增多恶化投资环境海南90年代初的地产开发热潮引发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据统计,仅在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期间,海南省检察机关就受理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案件3067宗,立案侦查1020宗,共1252人因收受贿赂、玩忽职守受到刑事处理。蔡慎坤认为,这种大面积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海南的投资环境,因为腐败所产生的大量寻租现象,必然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市场经济是在权力的深度介入下运作的,一旦权力凌驾于市场之上,将会导致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越位和管理、调控领域的缺位。如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不理顺,区域发展仅仅依靠卖地、炒房推动,那么烂尾楼现象仍旧可能重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627 头衔:铁血老兵 工分:533723
/ 排名:747
左箭头-小图标
“权力经济”下的烂尾怪现状到2007年,海南花了8年才把“烂尾楼”消化掉。除了”权力经济“的影响外,海南区域功能定位的摇摆也是导致大建大拆的原因之一。据蔡慎坤在其名著《海南十年反思》一书中介绍,长期以来,海南的主导产业总是难以确定,每隔两三年就会发生变动。[b]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泡沫导致产生总面积达1631万平方米的烂尾楼,其中烂尾楼工程的两个重灾区海口和三亚,分别有179宗和120宗。据统计,海口市烂尾楼的总建筑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沉淀资金149亿元。[/b]“权力经济”是烂尾频现主因事实上,不论是1995年因为房产泡沫破灭而产生的烂尾楼,还是2010年因拆除违章建筑产生的烂尾楼,政府始终难辞其咎。学者蔡慎坤在《海南十年反思》一书中表示,“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权力经济”。由于海南所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为权力的市场化提供了比一般地区更好的机会,因而“权力经济”在这里比在内地更肆无忌惮。如炒地炒得白热化时,在土地供给的一级市场上,权钱交易几乎是公开的。不少手握实权的人和房地产公司串通一气,以极其低廉的象征性价格大批圈占土地,然后转手获取暴利。结果必然是,政府规划、调控能力薄弱,对市场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最后形成了巨大的海南“地产泡沫”。蔡慎坤认为,政府没有尽到的责任是: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是可持续的;怎么样去管制、激励人去思考怎么做实业,而不去挣“暴发”的钱。正如蔡慎坤所言,2010年初,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三亚400万平违章建筑的出现,说明政府在规划和调控方面明显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功能定位摇摆导致大建大拆除了“权力经济”的影响外,海南区域功能定位的摇摆也是导致大建大拆的原因之一。据蔡慎坤在其名著《海南十年反思》一书中介绍,长期以来,海南的主导产业总是难以确定,每隔两三年就会发生变动。 建省初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是以经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从1992年起,产业龙头不知不觉让位于房地产,在留下800亿套牢的金融资金和800多万平方米闲置的商品房以及上千万平方米的半拉子烂尾楼后,海南决策层如梦初醒,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然而事实证明独木难支。1995年,海南又酝酿提出建设“一省两地”的战略新思路,即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和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中国海岛旅游胜地。在十年中,海南的发展战略发生了4次重大转向,而且后来似乎还在变化。发展战略的摇摆不定,使海南缺乏一以贯之的发展主线和建设重点,海南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区域开发成卖地、炒房盛宴其实,不论是90年代初海南的经济特区热,还是2010年初的国际旅游岛规划,海南搞区域经济开发已经很难摆脱对于房地产业的依赖,区域开发已经成为卖地、炒房盛宴。数据显示,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海南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而同样在2010年初,海南向媒体正式公布建设国际旅游岛消息前后,地产开发热始终高烧不退。包括雅居乐、富力、万科等知名开发商早已纷纷进驻海南,投资数十亿、上百亿的地产项目比比皆是。海南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地产开发的投资总额已接近海南前一年财政收入的总和。2009年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316.63亿元,而2008年海南省全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为317.17亿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条记录]&分页:
&对威胁到全国金融体系的海南:中国烂尾楼之岛15年记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Sina Visitor System海南烂尾楼处置成为难题 三年泡沫十年难消除_产经动态_财经纵横_新浪网
海南烂尾楼处置成为难题 三年泡沫十年难消除
http://finance.sina.com.cn 日&10:26 经济参考报
  三年泡沫十年难消
  编者按:
  城市中的烂尾楼无疑是城市脸上的伤疤,如何处理这些烂尾楼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海南在处理烂尾楼的过程中,采取“购、改、拆”相结合的处置方式分类处置
,并大力开发岛外市场,取得了明显效果。这说明,消除“泡沫”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比单纯用行政手段效率要高得多。
  到过海南的人往往会对那里林立在繁华街道两旁的烂尾楼印象深刻,同时也会心生疑惑:既然全国的房地产行业那么热,风景如画的海南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烂尾楼没人要?
  带着疑问,记者对海南省积压房地产(除烂尾楼之外,包括闲置建设用地和积压商品房)的情况展开了调查。
  规划滞后为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留下“后遗症”
  海口市规划局局长许西茂告诉记者,海南的大多数积压房地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产物,距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些工程原有的设计及功能结构与现行市场要求和人居环境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规划滞后的问题成为今天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的“后遗症”。
  海口市规划局负责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的吴超科长介绍说,一些积压房地产厨房和狭小,功能结构不符合现行市场需求,小区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对这些积压房地产的处置难度很大。建好的商品房销售不出去,那些类似的烂尾楼就更没有开发商接手了。
  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企业监测处处长吴健指出,在建设高潮涌现时,海南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划方案,开发商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项目开发,对产品的设计未能考虑社会实际,在结构和数量上均以炒作转卖获取暴利为目的,这为目前积压房地产的处置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海南兆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琼辉在谈到烂尾楼续建问题时也表示,部分停缓建工程十多年前的设计实在无法满足目前的开发需求――架构被“框死了”,所以开发商们更乐意开发新的房地产项目,毕竟公司要以营利为最终目的。
  债权债务纠纷使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步履维艰
  陈琼辉告诉记者,有些停缓建项目债权债务关系十分复杂,这是房地产商不愿卷入烂尾楼处置工作的另一个原因。
  海口市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口市房地产经济运行不够规范,炒买炒卖现象极为普遍,不但有开发商将尚未竣工的商品房进行炒卖,也有中间商炒卖房地产的现象,致使房地产项目债权债务关系多样化。债权人通过申请对在建房地产项目司法查封的方式保护自身权益,同时也阻碍了当今积压房地产项目的处置工作。
  根据海口市房屋档案记载,存在司法查封的房屋多达3575宗。根据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海南省全省法院系统涉闲置土地、停缓建工程的诉讼、执行案件544件,查封土地34213.1亩。截至今年6月,尚未执结的涉闲置土地案件19件,土地1061.87亩,涉停缓建工程11件。这些还不包括外省法院所受理的案件。
  据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吴鹤立介绍,涉及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纠纷,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前后用10年左右的时间也比较正常。海南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的难度可见一斑。
  走出去:开发岛外市场
  处置积压房地产,必须解决现有商品房以及即将复工的烂尾楼的消化问题。海口市规划局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吴超告诉记者,2004年海口市现房成交量为124万平方米,目前该市尚未消化的现房有105万平方米,另有20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即将竣工,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给400多万平方米停缓建工程的复工带来巨大的压力。
  海口市房管局市场科科长何梁才说,购买海南房产的客户主要分岛内客户和岛外客户,前者主要是二次置业和刚成家的年轻人,购房数量占销售量的60%左右。2004年海口积压房地产有35%左右是省外购房者购买的,省外购房者已经成为消化海口市积压房地产的一支生力军。然而,目前的购买能力还远远不能解决海南积压房地产的消化问题。
  海南地产界普遍认为,岛内市场的开发空间已经不大――毕竟整个海南的人口不过800万,且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736元,拓展岛外市场才是今后的出路。
  但由于海南“软环境”尚有欠缺,部分岛外人士的购房热情遭到了挫折。来自黑龙江的张先生是一位退休工人,目前他在海甸岛租了一套房子:“这里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格都不高,气候也不错,就是医疗问题不好解决。我们单位有医保,但海南没有跟内地联网,医药费不能报销。”
  吴健认为,海南要大力打造“信用岛”“安全岛”和“健康岛”的品牌,在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建立配套设施,提高水平,为购房者营造一个宁静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海口市副市长王路也提出,海口要发挥环境优势,抓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机遇,完善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把海口建成理想的第二居住地,引进岛外需求。
  转变:优惠政策到强制分类处置
  1999年下半年,为帮助海南摆脱房地产泡沫经济的桎梏,国务院在海南推行《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要求“将积压商品住宅转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政策性安置住房”,并为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由于处置工作的难度远远超过当初的设想,中央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不得不一再延长,尤其是对积压房地产的销售“实行免征营业税、契税”的政策,原定截止于2000年底,后来延期至2002年底,第三次延期至2004年底,如今又延期至2006年底。
  然而,由于剩下的烂尾楼都是积压房地产“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要么是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要么是设计规划不合乎现行需求,仅凭借中央的优惠政策已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海口市调整停缓建工程处置的工作思路,从依靠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到由政府主导进行强制处置的轨道上来,采取“购、改、拆”相结合的处置方式对停缓建工程进行分类处置。
  签续建承诺书 避烂尾楼再“烂尾”
  吴健指出,目前处置积压房地产所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开发商自有资金不足增加了处置积压房的难度,也给处置工作带来新的风险,可能导致新烂尾楼的出现。
  为防范开发商资金不足带来的风险,2002年海口市采取预售款交由房产局统管的办法,曾收到一定成效。但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这一办法被迫取消,资金风险再次凸显。今年6月14日,开发鑫马大厦的投资商将预售款席卷而逃,致使鑫马大厦再次成为烂尾楼,同时购房者们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避免项目无限期停工或复工后又产生新的停缓建工程,海口市对停缓建工程采取签订续建承诺书的新举措,这项工作于今年7月下旬启动,截至目前,已有5个项目签订了续建承诺书,明确了复工和竣工时间,并预交了承诺保证金。
  海口市规划局要求,所有的停缓建工程项目业主都要与职能部门签订续建承诺书,并预交履约保证金。若项目未按期复工,由市规划局没收保证金总额的30%;时间过半工程量未过半的,则再没收保证金总额的30%;未能按期竣工的,除没收全部保证金外,市规划局有权以不低于评估结果的价格将项目拍卖转让给新的开发商续建;对不签订承诺书的项目,将转为代理处置。
  许西茂表示,完全有信心在2006年底之前完成烂尾楼的处置工作,从此蜕去海口市脸上的一块疮疤,还海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度假胜地。(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网页共约篇。
【】【】【】【】【
】【】【】【】
 相关链接
 产经动态栏目 相关链接
 刘华 李生东 其他文章
 经济参考报其他文章
电话:010-4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周围皆石,水深数丈,凡轮船战舰,皆可停泊,可容大小船只数百号。其港靠北面南,所有北风北浪均不能吹撼,故船只停泊是港者,虽有风浪亦安稳如常。"这是《儋县志》上对洋浦港的记载。  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海南岛之后,曾一直把海南岛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当作其侵略和统治东南亚地区的后方基地。洋浦则成为这个后方基地的重要交通中转港。因此,日军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洋浦港附近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探。为了打通从儋州到洋浦的通道,日军还修筑了一条近100公里的公路,经中和、木棠、峨曼、婉延曲折一直通到了洋浦的干冲镇    但“最早”发现洋浦的价值并提出开发建设洋浦的"有识之士",是晚清王朝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张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近代工业经济以富国强民,为了运输海南的铁矿资源,1887年他亲临儋州视察,提出开发建设洋浦港。后因1890年张之洞调离广东任湖广总督,而将炼钢厂迁至武汉(即后来著名的汉阳钢铁厂),洋浦开发一事遂被搁置下来。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又提出了在海南洋浦地区建港及相关的开发计划,并将洋浦港列为我国今后重点建设的20个大港口之一,以期带动海南全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经济建设有赖于政治上的统一与社会安定。由于孙没能消灭封建割据的军阀势力,未能夺取和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建国方略》所提到的洋浦建港和开发一事,一直只是空中楼阁。        新中国成立之后,海南岛被作为前线而和长期没有得到经济建设方面的规模投资。直到70年代初期,中央在讨论新的经济建设总体规划时,才把洋浦的建设列入到全国200个万吨级泊位码头的计划之中。不过,这在当时还仅是一个全国性的建港设想,至于何时动工,需要多少经费,钱又从何处来,谁来具体负责等事宜都未确定,与洋浦建港相联系的对洋浦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划,然而,海南行政公署领导人却从这一信息中感觉到漫长的冬眠季节行将过去,遂根据中央这个设想,于1974年组建了洋浦港筹建组,调集了一批专家进行了为期3年多的可行性研究,并完成了一批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和两个万吨级泊位码头的图纸设计。  “筹建组"、"筹建办公室"等牌子取了挂,挂了取,最后只留下本地人筹建办公室副主任黎焕都"光杆司令"一人,坚守在洋浦。日夜陪伴他的,唯有那一片无边无际的仙人掌。    这期,间许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韩国的行家们在参观洋浦之后疑惑不解地问:"像这样一个世界上少有的良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具象样的泊位"。  1988年,海南正式脱离广东建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国务院专门给海南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放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1988年5月,许士杰到香港访问,四出会晤世界各国在香港的财团代表,寻求投资支持。就在此时,一位七十岁的名叫于元平的“爱国老人”挺身而出,愿意立下"军令状",在古稀之年帅领其所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牵头以承包经营形式成片开发洋浦半岛。  8月19日,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梁湘通过一次会议向外界透露:海南省即将成立洋浦经济特区的开发区,将完全按照"自由港"模式进行建设和运作管理,原则上是"一线放开,二线隔离"。开发区由国家派出海关机构实施封闭式监管;省政府将建立统一、精干、权威、高效的政府机构,负责开发区内边防、精干、权威高效的政府机构,负责开发区内边防、外事、税务、金融、工商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开发区同区外国内市场的商业贸易,都以进出口的形式进行;外商在开发区内开发经营的土地,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开发区内需要进口的商品,一律自行进口,不受国内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限制,免征进出口关税;开发区内的企业,可以在境内外自由招聘成年职工而不受国内有关规定的限制,等等。  日,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等五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在大会上联合发言,公开指责海南省"洋浦模式"是拱手将大片国土送给外国,"何异引狼入室,开门揖盗"?并且痛声疾呼:此举若成事实,国家主权何在?民族尊严何在?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曾象一群饿狼扑向一个软弱无援的羔羊一样,疯狂地撕裂着、吞食着中国的领土地的主权。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飘扬着各色旗帜的租界地。横行霸道的外国人在那里驻扎军队,设置法庭,凭借着"涉外法权"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形成一个个令国人咬牙切齿的罪恶"王国"。  "在中国站起来以后,又将在本国领土上出现相当于旧北京1/3面积的外田租借地;在即将收加香港澳门的时候,竟然又要将中国大块土地租给外国人,旧的国耻刚刚湔雪,现在又添上这笔新耻辱。 一大块土地,一租70年,日本人拥有使用权,处理权,开发权。他们可以在这里创办日本本土所不许办的污染极为严重的工厂;他们可以在这块土地开妓院,开赌窟:他们可以在租借地设置情报所,咱们将怎么办? 2000元一亩的70年租费,据一位友人估计,只抵得南京路闹市租一个柜台的月租;半个香港的那么大的70年租费9000万元只够建造一所高级宾馆。这个馊主意的目光是多么短浅!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账问题,而首先是个国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问题。这意味着把儿孙一辈的幸福抵押给外国人,我们怎能忍心做出这类祸延子孙的事性?我至今不相信在建国40年的时候将会出现这样的耻辱。而如果竟然有这种事。那么,借"开放"之名而于这类丧权辱国之事的人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去而受人唾骂,那是一定的。 新闻传媒的渲染,如同火上加油。大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纷纷打着"还我海南"、"惩治卖国"的大幅标语牌,成群结队上街游行。多年来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洋浦问题的态度上又一次震动了人们对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敏感神经。连许多外国朋友和华侨,也纷纷提出质疑,"洋浦开发是不是卖国主义?" 感情归感情,道理归道理。人们把洋浦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视之为"卖国",并且脸红脖了粗地斥之骂之,虽然动机无可厚非心情可以理解,但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至少是犯了"经验"之错误。因为今天所面临的形势及所依靠的条件完全变了。洋浦的成片开发,当年的外国租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无法同日而语,甚至根本就没有共同点。  "洋浦风波"伴随稍后发生的"六四学潮",不仅把正在扬帆远航的改革开放之船吹得摇摇晃晃,而且也给那些欲欲跃试来中国投资的商界人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日本驻香港总领事的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指示下,专门会见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元平,详细询问了该公司承包开发洋浦之事,并庄重正告方:鉴于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中的日方股东,将不参加涉嫌"侵权主权"的投资活动。随后,那些熊谷组集团号召而许诺前来洋浦投资的建厂的如日本三井、三菱企业集团、东京银行、住友银行等金融财团,也纷纷收回诺言,停止可行性分析研究,撤退联络机构和办事人员。于元平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许士杰为此写下了《桃源人与风波客》:    “桃源洞里人,竟作风波客。    惜与世隔离,一切皆生陌。    以背时观念,胡言责改革。    横指引进为"邪说"。    妄议开放是"揖贼"。    谬把商业行为当"卖国", 面对国际惯例乱指摘。    不符僵脑不顺眼, 不懂法规与政策。    看八公山何疑怕, 杯弓蛇影惊心魄。    讲台报刊发呓语, 想阴乘风破浪之巨舶。    自住桃源不懂窈山僻岭之荒凉, 想阻人民建成鸟语花香之家宅。    断言主张土地有偿出让者, 将被钉在历史耻柱上被指责。    可怜诳语未一年,事实面前,碰得破头与烂额。    此君空有知识分子之虚名,原来只是愚昧加闭塞。    风波客应鼓顺应潮流之东风, 倒行逆施到头只能是败北。”  4月28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事不宜迟。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讲清楚,手续要迅速齐全"。  日,总书记亲临海南洋浦视察工作,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海南在洋浦划出一块地方来搞成片开发吸收外商投资,这是一件大好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支持,引进外资成片开发的形式,不少国家都采用,这种引进外资成片开发土地的形式纯属商业行为,完全是在我国法律、法规的有效管理之下,不存在损害中国主权的问题。洋浦这个地方港口条件好,有发展前途,应该很好地开发"。  此后至1992年间,李鹏、宋平、乔石、李瑞环、李铁映、邹家华、田纪云、宋建、杨汝岱等相继来到海南洋浦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肯定洋浦模式的同时,还对如何搞好洋浦的开发建设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了重要的指示。    在中央的旗帜鲜明的大力支持下,省副省长毛志君为首的谈判代表小组,赴香港就成片开发洋浦三十平方公里土地项目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会谈。因受"风波"之累而对洋浦开发建设一事几乎丧失兴趣的于元平,重新树立信心,加快对洋浦开发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日,刘剑峰省长为代表的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以于元平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洋浦地区三十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签字仪式。  1997年间,光大集团入主香港港建,香港港建的前身即香港熊谷组,当时的光大集团负责人曾扬言欲将港建变为光大的基建旗舰,在其支持下,港建倾力投资海南洋浦,总投资额高达180亿元,但后来在洋浦发展失败,这一事件被香港媒体归结为港建负债的伊始。    2001年6月,光大国际(0257.HK)正式出售香港建设股权予上海建工集团,建工方面以2.3亿港币的市值购买港建24.5%的股份,成功入主香港建设,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由上海建工集团派出董事长、总经理负责经营。  至此,老外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烂尾楼。洋浦终于提前五十多年收归国有。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金银财宝何处是,洋浦海上使人愁
  &十六大&很快要召开了,不知道能否给洋浦带来一点转机,拭目以待!
看过,学一点历史。    
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可以从历史里找原因。
最近不是说做得不错嘛?此文转载自哪里啊?&&&&&& 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不止洋浦啊,海南还有很多资源没开发出来,真是令人扼腕!
  1997年,光大集团朱小华多次来洋浦,据说江总交给朱的任务是三年把洋浦发展起来,但朱第二年就出事了。
  重读旧贴
  四年不到,洋浦还是有了很大变化,估计再过四年洋浦会变得更好.  洋浦是海南建省后发展的象征.由此,我们对海南以后发展,要看到艰难复杂,也不必过于悲观失望.  
  “至此,老外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烂尾楼。洋浦终于提前五十多年收归国有。”  说得不准。老外走了还会来的,不过不是日本人,更不是香港人(虽然列为外商,但他们是中国人),而是中东阿拉伯人、美国人…………。洋浦土地开发公司也没提前五十多年收归国有,只是变为中外资、海南控股而已。  洋浦走到今天不容易,看看三、五年前的报导,晃如隔世!    
  重读旧贴,接续评论,实际上是对同一问题或同一地区的跟踪观察。看到了全过程,好多事也就不言自明!  
  中国___老外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烂尾楼
海南的父老乡亲,画个饼充充饥吧。  
海南如何发展,洋浦就如何发展,看看洋浦发展如何,就知道海南发展如何。  
躺在宝岛这块金字招牌上,只会做梦而已。  
有政策不敢用,怕丢乌纱帽。现在政策没了,又希望天上掉馅饼。  
海南也好,洋浦也好,不是几个中央领导下来瞧瞧,说说几句好听的话,就可以发展起来的。  
谁来海南,对海南来说,不过是海南的官位史册上多添加了一页。  
看看现在的洋浦,不光是洋浦人,全海南人已经欲哭无泪!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洋浦是海南建省后发展的象征.由此,我们对海南以后发展,要看到艰难复杂,也不必过于悲观失望.  -----------------------  赞成!
  港建180亿投进入,结果无功而返,其中与投资环境每哟关系吗?  想想不时报道出来的投资者受当地政府排挤、政府不诚信,单方面破坏投资者权益等等。  人文投资环境不改善,再过多少年也好不了。
  大概比霍英东在广东南沙受到的气与难还要多?!
  洋浦长期不起来,不能完全怪于元平老先生,海南方面是有责任的,甚至是主要责任。    洋浦长期开而不发的真实原因,这些年来媒体、当局及境外曾有不少谈论。但我比较相信的还是见到一个洋浦人在1999年底写的一份分析材料。这份材料认为洋浦长期开而不发,尽管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海南省方面与洋浦开发主体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这个分析简要而切中要害,又很符合发展实际。    现在洋浦正在一天天好起来。“十一五”期间,必将成为推进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出于对当年这些拓荒者的敬重,出于对历史的一种责任,现在是说出这个真相的时候了。    以下是这份材料的原文    
   洋浦长期开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分析       (1999-12)             一、洋浦开发现状              1、纵向的简介              洋浦原是一片“三多三少” (石头多、荒地多、仙人掌多,树少、水少、 人少)的半荒蛮之地, 由于它具有海南岛最好的深水良港和最大半岛上广阔的宜工土地,从。“六五”末,丰富的海南近海天然气被发现后,它就被列为海南开发的重点.              “七五” 期间, 先由国家投资兴建了洋浦港一期工程(2个2万吨级和1个3千吨级码头),随后寻找了外商成片土地开发的新模式。 “八五”开始后,洋浦正式进入外商成片开发阶段,又恰逢海南开放热潮,洋浦土地成片开发商在平整区内场地,修建区内道路、建设电厂、 电讯设施以及高档房地产开发上,共投入了约35亿港币(估算数),95年以后开发商基本上停止了区内投资。相反,国家出于对洋浦重视,从1996年起先后投资或贷款兴建海口至洋浦高速公路(两段) ,25万吨/日的供水工程和洋浦港二期工程(3个3.5万吨级泊位) 。              这就是说,从“七五”开始到“九五”结束,前后15年的时间内,国家与外商先后共投入了近6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 目前已初步改变了“三多三少”的半荒蛮状态,基本形成了一个现代工业基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但在很多方面还严重地不配套。具体建设项目见附表。              同时期产业资本的投入呢?到目前仅有一家已投产的精米厂,几个在建的规模不大的工厂, 已实现的总投资估计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              这清楚地凸现了洋浦开发目前存在的最关键的问题,社会资本(基础设施)超前无序(这种无序主要是缺乏明确一贯的发展规划引起的)投入后,至今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产业资本(工业项目)投入,造成庞大的社会资本一方面闲置、需要不断付息以至成为负资产,另一方面由于不配套又不能很好地提供各类公共物品以吸引产业资本的进入。              这样,就形成了这两类资本投入在空间与时序上的恶性断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外商和国家把大量的金钱撤在地上“晒太阳”、等项目。              2、横向的比较              (1)、与早期国家级开发区比较。这些早期国家开发区,如广州、大连、天津等,抓住改革开放第一轮的时机,较早开发, 目前均已成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重心所在。洋浦则由于一场“争论”,丢失了首轮的发展机会。              (2)、与其他两个特殊区域比较。洋浦、上海浦东、苏州工业园区,是90年代初国家先后批准的三个特殊经济开发地区。 目前,浦东已成大气候;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也完成了首期8平方公里的开发目标。 尽管这两个特殊区域的动工,均比洋浦迟一点时间。              (3)、与台塑开发云林麦寮比较。原先决定成片开发厦门海沧30平方公里的台商王永庆, 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撤回台湾省云林县麦寮沿海。 自1994年7月动工(比洋浦迟2年至今已投资4064亿新台币, 开发面积26,5KM2, 其中填海23KM2, 已建厂18个(规划47个)。昔日一片荒滩,五年内已快速变为一个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化工基地(台塑六轻)估计这个基地日后每年能提高整个台湾1%的经济增长率。              而王永庆撤走之后的海沧,由厦门市负责开发, 目前也已成气候。              3、简要的结论              (1)、洋浦开发时间已不短。自1986年国家投资洋浦港一期工程算, 已有14年, 自1992年国家批准外商成片开发洋浦算也已有8年。              (2)、洋浦开发现状属最差。和国内其他开发区较为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 目前洋浦可以说是“一片荒凉”。不仅没有大型工业项目的真正动工,而且进行工业和其他投资所需的区内外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软环境上也没有明显优势,未来发展的方向、开发和管理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也不明确。              (3)、洋浦开发问题需反思。事关海南经济发展全局、邓小平生前亲自决策、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的洋浦开发,弄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
   二、主要原因分析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洋浦这七八年来没有遇到自己的发展机遇?不是,绝对不是。              在“九五”初,洋浦恰恰出现过一个在本世纪内启动的极好机会。这就是国务院正式批准中海油在洋浦建天然气大化肥基地, 以及随带而来的杜邦—巴斯夫的已二晴、纸桨、面粉等项目。这几个大工业项目的总投资估计要超过350(区内部分达200亿)人民币。如果这些项目真正进区并且抓紧动工了,两类资本投入上的恶性断裂就可转入良性循环互动,世纪未的洋浦就绝对不是今天的景象。然而,令人难过的是,这次极难得的启动机会丧失了。              洋浦长期开而不发,尽管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如基础差、底子薄、远离中城市、没有城市依托,等等),但根本的还是洋浦开发与管理主体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主要反映在:      
  1、海南政府方面              (1) 没有把洋浦开发放在海南发展全局中来加以统筹规划考虑。              在建省初期,海南省委和政府在这方面的决策思路比较明确,就是把洋浦作为海南经济发展全局中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 也就是许士杰同志所说的海南开放开发的“中策”。小平同志在当时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引进外商开发洋浦的报告上明确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被小平称为“正确的”海南省委的决策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洋浦建设成海南最大的以油气加工工业为主的临海工业基地,以促进海南经济的结构转型;二是引进外商成片开发,搞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综合补偿, 以解决海南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然而,自1992年洋浦开发动工并遇到困难之后,海南省方面在指导思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的就是由于是外商开发而把洋浦从海南经济发展全局中划分了出来,在某些时段、某些问题上甚至把洋浦开发与海南经济发展全局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对立起来。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也由建省初期的较为慎谨的一片一片地逐步开发,转为全面铺开,遍地开花。这种决策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充分反映到近年全省国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具体的项目引进和日常行政管理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规划指导思想上的变化,导致了几次波及全省的大项目之争,使海南在“九五”期间丧失了奠定自己工业发展基地和基础的极好机会。              不趁“九五”的大好时机把洋浦开发尽快启动起来,这是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最重大失误之一。              (2) 对于元平为首的洋浦开发商缺乏辩证分析和恰当举措。              作为一个愿意到落后的海南来投资的香港商人,既有爱国、有长处的一面,也有历史所形成的明显局限和短处的一面;在经营中既有合法行事的一面,也有不依法办事、仗势压人的一面;既有按通行国际惯例办事的一面,也有不按国际惯例办事的一面。海南政府与他的关系,既有一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有作为开发洋浦合同甲乙方的特殊的契约关系。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海南方面应该从海南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洋浦开发商有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既体谅支持,又监督批评,不卑不亢,恰当举措。              然而,这些年来海南方面对于元平为首的开发商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偏向:一种把于元平看成是具有无限资金供给能力、并且可以不计成本收益的万能开发建设者,认为洋浦的一切设施包括中国政府系统的各种机构的设施,都应由开发商来无偿建设,区外的基础设施,如路、电网、水库等等的建设也要由开发商来承担,许许多多的摊派、负担,甚至是私人请托也少不了开发商。另一种则把于元平为首的开发商看成是“风险和是非之源”,认为凡是与他打交道的人均没有好下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于是远离洋浦事务,该为洋浦办的事也不去积极地办或于脆拖着不办。              海南政府方面的这两种倾向造成了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诸多隔阂、分歧和矛盾,影响和阻碍了洋浦开发的进程,也有伤开发商对海南和洋浦感情。开发商近年逐步抽资、一再要把洋浦开发的责任还归海南政府,不能说与这种不够正常的关系没有牵连。              (3) 对建设临海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缺乏经验。              这些年来洋浦开发丧失发展机遇,矛盾争论不断,而且,作为一个大型工业开发区必然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开发区行政区划和预留地问题,项目审批权限问题、海洋与岸线统一管理问题、洋浦管理体制问题,农民拆迁安置和转产就业问题,等等)至今均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与海南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缺乏建设大型临海现代工业基地的经验,又缺乏一批懂行实干搞大工业的领导骨干有极大的关系。事在人为,懂行实干的人少,就必然导致开发的曲折和多难。
   2、开发商方面:              (1) 在洋浦开发思路和投资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开发思路上的失误,突出地反映在开发商未能按大型工业基地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来规划洋浦的开发,而是沿用了香港高成本房地产开发的思路和手法来进行规划和经营。投资策略上的失误,突出地反映在开发商把大量资金压在了电厂、高档房地产和不必要的大面积土地平整上(这些目前均已成为需要付息的闲置资产),而未能利用当时拥有的相对宽余的资金条件,集中力量搞好一个先行开发小区,以利于工业项目进入洋浦。              如果将开发商有关洋浦开发的思路及投资策略,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台塑王永庆开发麦寮相比,就更能显示出他的失误所在。这种失误,既与于元平先生为首的开发商先天的某种不足有关(与台商王永庆相比,资金实力有限;与新加坡李光耀相比,没有开发大型工业区的实际经历和经验)也与开发商没有能及时组织一批得力懂行的专业队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关。              (2) 在开发公司经营管理和招商方式上存在的偏误。              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偏误,突出反映在作为开发主体的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虽然是一个中外合资的股份公司,但未能建立健全的现代公司管理体制,而是沿用了香港私人家属性质公司的管理方式。主要决策人和管理者长期不在海南洋浦现场,而在香港遥控决策指挥,对洋浦开发没有具体的年度或数年度的计划,工作中的随意性很大,专业技术力量也严重不足。这不仅难以保证公司的开发思路和投资策略上的正确有效,而且还降低了公司的工作效率。              特别是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更导致了公司的资产浪费、流失以及被人转移、侵吞的可能。在招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突出地反映在较多依赖政府的直接指令干预和要求给予超过别人的特别优惠政策上,而没有在完善投资环境、积极主动招商、提高自身竞争力上下大功夫。              (3) 在履行《土地出让合同》上出现的“踢契’偏向。              开发商与海南政府的关系,除了一般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外,还存在由《土地出让合同》所规定的特殊的甲乙双方的责任义务关系。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的规定,开发商15年内需投入180亿港币,才能以低价获得洋浦的27.35km的土地及其相应的其他权益。应该说,于元平为首的开发商在“八五”期间,在谋求其相应权益的同时,还是较好地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              然而,在“九五”期间的几次变动后,特别是98年入区的大化肥项目移走后,开发商出现了全面“踢契”的消极倾向,甚至通过特殊的手法转移和抽走了在洋浦的大部分投资。这个有背合同规定的举措,加上开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使目前的洋浦土地开发公司已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再无任何经济实力来进行任何开发活动。
   3、几点简要结论              (1)主体工作上的失误是洋浦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洋浦今天这种被动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洋浦开发和管理主体工作上的种种失误所造成的。不看到这一点,不承认这点,是极不明智,也是于日后洋浦的开发无益的。至于把洋浦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归咎于政策没有落实、体制不合理,既不符合实际,也更是不对的。              (2) 开发商和海南省政府各自存在不同性质的失误。              由于开发商与政府各自的职能不同,产生的失误性质以及对开发进程影响也不同。一般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失误(特别是在开发区内),开发商的责任要更多一点,在涉及区域规划的大型工业项目引进上的失误,政府方面的责任要更大一点。              总之,造成洋浦目前的困境开发商和政府两方面都有责任,各有各的“一本帐”。因此,既不能用开发商的失误来掩盖政府方面的失误,也不能用政府方面的失误来掩盖开发商的失误。只有全面客观地检讨洋浦开发中的各失误,才能各自认真吸取教训,明确今后的改进努力方向。              (3) 洋浦管理局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责任。              它是海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又是洋浦地区的行政主管,是开发商与海南政府之的桥梁和中介。这些年洋浦管理局工作也有一些失误(如农民的搬迁安置、 干部与公务员队伍建设、与上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 ,需要加以检讨与改进。但由于责权所限。其对洋浦开发全局的影响力要比开发商和省政府小。              洋浦开发的远期前景应是非常看好的,但近期的困难也是严峻的。当前的关键,是要尽快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型奠基工业项目入区问题和开发主体重组问题。只有这样洋浦才能踏上正常的发展之路。
  切中肯綮的剖析!
  顶!坚信洋浦会越来越好!  
  那个于老板呢?把土地转手了?
  分析得不错,
  当前的关键,是要尽快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型奠基工业项目入区问题和开发主体重组问题.  ---------------------  可以说,&十五&在中央支持下,海南省自白克明罗保铭开始、经王歧山到卫留成,全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洋浦终究出现了新的转机。
  好文共赏
  参考资料:霍英东开发南沙(1)  ————————————————————————  惊人壮举引起海内外关注       ? 霍英东开发南沙的惊人壮举,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这几年,中国的高层官员,包括乔石、杨尚昆、朱镕基、李铁映、钱其琛、李岚清等人,还有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和专家考察团,都曾经前来南沙,听取霍英东畅谈南沙的开发前景。世界首富、美国微软集团主席盖茨在1995年底,也慕名前来南沙参观。       ? 主要是由于霍英东的策划和参与,南沙的开发建设前景对投资者极有吸引力,也正是由于霍英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有不少财团把巨资投进南沙这片热土。       ? 1993年,在中国为控制不断膨胀的投资规模而砍掉不少经济开发区的形势下,国务院仍然为南沙大开“绿灯”,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使南沙的开发建设前景更加明朗,投资者的信心也更足。       ? 在参观南沙开发区时,有关人员向我介绍,美国一家塑料公司,已在南沙独资兴建工程塑料企业,投资1.2亿美元;日本兵库县要在南沙建一个占地30万平方米的工业区。另外,新加坡、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也来了。到目前为止,南沙已引进外资项目约100个,投资总额超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已投产的项目有40多个,在建项目有50多个。       ? 对于项目的引进,霍英东有一个要求:引进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筛选,注重吸收高新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同时做到有污染项目绝不引进,保证南沙建成现代化海滨城市时,仍是头上白云蓝天,脚下青山绿水。       ? 霍英东既是南沙开发建设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最主要的投资者。       ? 1992年11月,霍英东和南沙开发区组成联营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南沙以东合共21平方公里土地。霍英东投资的南沙东部将建成国际化的港口新城区。除先期建成开通的虎门轮渡码头和南沙客运港外,在1999年之前,东部要完成八大项目,其中包括:联合客运码头、广州至南沙轻轨铁路、高尔夫球场、2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国际商贸一条街、南沙游乐场等。       ? 霍英东已经把他在香港的有荣船厂搬到南沙东部,建造高速船艇,目前船厂已经投产。       ? 那天,霍英东带我们参观了有荣船厂,船厂那时正在建造、安装一艘双体水翼船。霍英东兴致很高,他带着我们,快步跑上悬吊在半空的水翼船上,介绍说,他们船厂雇请的都是外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建造的双体快速豪华客轮航速48节,即每小时可航90多公里,还有消浪的设备。       ? 末了,霍英东又补充了一句:“我们建造的是全世界最快的、最大的水翼船!”说完,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 我们还参观了南沙高尔夫球场。这个高尔夫球场建在一片丘陵山岗上。站在蜿蜓的山间公路上举目四望,绿草成茵,小树点缀其间,风景秀丽;球场外围,有一些设计别致的别墅群。这个27洞的国际标准式高尔夫球场已经接近完工,1996年初便投入使用。霍英东介绍说,南沙高尔夫球场会所会仿照中山温泉会所的模式,同时考虑以球场为基础组成南沙绿化园林公司,负责南沙地区的绿化园林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工作。
  参考资料:霍英东开发南沙(2)  ————————————————————————    将会在地产上再现雄风       ??到1996年8月为止,在南沙东部,霍英东已投进资金约15亿港元。要完成八大项目,总投资可能超过100亿。       ? 要霍英东自己承担100多亿的资金用于南沙的开发,似乎不太可能;那霍英东将会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笔庞大的资金问题呢?       ? 就此问题,在1996年年中,我和霍英东作过一番长谈--       ? 冷:“我最近在广州听到有人说,你开发南沙可能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       ? 霍:“人家怎么说,我们不理的。”       ? 冷:“你已经投进10多亿,若果再由自己继续投下去,会不会有困难?”       ? 霍:“我们没有困难,因为我们不是靠南沙发财……”       ? 冷:“但问题是你在南沙的计划很庞大,牵涉的资金是一个大数目,即使你不是为了赚钱,但也不可能发展到这个阶段就放弃。下一步,你打算怎样做?”       ? 霍:“我们肯定有足够财力。我经常跟别人讲,我跟你签了一张纸(合同),我一定给足钱你,一日都不拖。我几时欠过人的钱?”       ? 冷:“这不是欠钱的问题。你在南沙的发展已铺得很大,还要再投进多少钱?”       ? 霍:“我当然有自己的信心。如果南沙是成功的,对中国的影响将会很大……”       ? 冷:“南沙能搞成功,对珠江三角洲、对广东乃至整个省港澳的经济发展作用都很大,但问题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南沙发展计划的实施?”       ? 霍:“钱的问题,我一点都不担心。做任何生意,我从来没有借银行的钱、高利息,我自己有自己的资金。做每一件事,如果自己都没能力那真是不得了。我签一张纸(合同)以后,一定要落实。商人最重要的是信誉,比如打电话买股票,几个亿都是电话搞掂(办妥),不用签合同的。在香港买卖黄金也一样,两人在台下抓抓手,定什么价钱都只有两个人知道,这也是因为有信誉……”  
   参考资料:霍英东开发南沙(3)    ————————————————————————    
冷:“还要投入多少钱,才能达到你的目标?”       ? 霍:“九七前,投进的钱可能很多。我们对九七有信心,我们全家没有人有外国护照,只是想做个榜样。现在,南沙应该只是初具规模。南沙的效应是很大的,当初搞虎门轮渡,个个都反对,但现在却又要多搞一条大桥。”       ? 冷:“南沙的效应会很大,但发展计划能否如期完成?资金问题能否解决?”       ? 霍:“不是资金问题。你想,港府发展香港,投几千亿下去吗?没有,一分钱也没有,但香港最后还不是这么成功 ,其实也是靠自己发展。”       ? 冷:“不一步还是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       ? 霍:“不是,第一步完成基础设施,完成南沙至香港、广州的交通网络。”       ? 冷:“我看过南沙的发展规划报告,照规划来做,至少要100亿港元以上。这100多亿,即使你自己有,也未必靠自己投入。那么,是否考虑用其它方法组织这庞大的资金,比如,进行招商?”       ? 霍:“我估计搞南沙,不会有太大的错误。自己每做一件事,不是想赚多少,而是计算可能会输多少。搞南沙开发,不是一件小事,不像搞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那样简单,也不像纯粹搞地产那样简单……”       ?【 冷:“我为什么要问你这个问题呢?海南洋浦,当时发展商也说要投进去几百亿,但时到今日,洋浦开发区其实还是一块荒地……当然,洋浦的情况不可能与南沙的情况相比。但是,南沙你已投进了10多亿,难道要没完没了地投进去?” 】      ? 霍:“不投不行的……”       ? 冷:“你还会再投多少?投到哪一个阶段?”       ? 霍:“这个,我们心中有数。”       ? 冷:“能否透露一下?”       ? 霍:“南沙是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才开始发展的,南沙码头也才搞了三年,南沙效应大家都已看到……”       ? 不知是否因为涉及商业秘密,还是有其它原因,霍英东始终不想透露他下一步投资多少,怎样组织、筹措开发建设南沙所需资金等问题。       ? 但据霍英东的一位助手、南沙开发区的顾问说:“霍生再投进去30亿,绝对没有问题。”       ? 那南沙要到什么时候才见效益呢?这位顾问介绍说:“霍生早几年购入22平方公里的土地时,从一般概略估计,除了丘陵、山地、石塘、滩涂之外,应有7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来发展商品房,这个面积相当于半个澳门的土地面积了。我们除了准备发展客运业、旅游业、货运业,还准备开展商品楼宇的买卖。从目前建设的规模来说,如果经营得当,估计5年后每年的收入是非常巨大的。”       ? 听他谈到南沙将来的收益情况,霍英东插话说:“我们是以霍英东发展基金名义开发南沙的,这个基金是非牟利机构,所有的收益将全部反馈社会,这个基金不是我们家族的。”       ? 有些人不明白:南沙原本是人烟渺茫的,霍英东怎么会看中它,发现它的潜力,并预见到它的发展前景?       ? 霍英东说,1978年,他与当时的中国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一起坐船沿珠江考察周围的地理情况时,就已经看到南沙,并开始留意它。其实,霍英东对南沙慧眼独到,是与他的出身和一生的经历有直接关系的。他出生于海上,早年搞驳运时常在海上、江里出没,非常熟悉省港澳的海路和水道,对水上交通的认识比别人都深;后来,他从事淘沙、填海、造港等生意,也是与海、与江河打交道,所以自然就会比别人先走一步,懂得利用海上地理优势,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       ? 如今,在霍英东的办公室里就挂着几幅南海海平面图和珠江水利图。经常对着这些地图,霍英东对南中国海和珠江水系的情况可说是了如指掌。对省港澳经济,可以说他是胸有成竹,心怀全局,比一般人更能通盘考虑问题,着眼于宏观发展。       南沙之梦当可成真       ??一天,交谈中,霍英东对我说:“南沙,那个地方真是无人去的,怎样搞成一个新城市呢?香港搞了100多年才成这样。我希望是梦想成真!……”他说这话时,情深款款,有点像喃喃自语,眼中却充满着憧憬。
  这只是说霍英东的努力,还没说到他贵为国家领导人碰到地方贪官污吏的刁难和受到的气。
  看了1999年底写的那份分析材料,看来海南洋浦还是有明白人的.
  海南缺乏有魄力和执行力的领导人
  海南缺乏干实事的耐心和决心. 说洋浦没有腹地和基础的, 现在内陆有些地级市的开发区都比洋浦好.  海南一直被炒作, 从来没有真正的做事.  建设特区炒一回房地产  开发洋浦和博鳌又炒  建设国际旅游岛还是炒  真正的发展呢?
  贵为国家领导人的霍英东在南沙开发,受人刁难,都不如意,更何况于元平?  于老板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商人!  某种意义上,于老板在洋浦是被人逼走的,海南某些人是很不上路的.
  自己拉不出,怪地板太硬,还怪别人。还不散泡尿照照是什么样。预期太高了。谁不望子成龙呢,也要看什么料呀。
  两年间,于老板在洋浦基础设施建设上,平均每天投资500万港元,成为当时中国外商最大投资项目.  二丑,你造谣攻击,也改变不了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回复第32楼(作者:@hia123 于
11:04)  两年间,于老板在洋浦基础设施建设上,平均每天投资500万港元,成为当时中国外商……  ==========  你狗眼瞎了,不看清就乱喷了。要是真的行真行,也不用着愁人了,你也犯不着动不动乱给别人扣帽子了,你除了瞎扯,胡吹,诬告,能有些建设性吗?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