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响鼓苗堰杨胜权的房产证

羌族的起源 - 百科问答
& 羌族的起源
羌族的起源
悬赏分:0 -
- 阅读次数:
羌族的起源
关于"羌族的起源"的最佳答案
羌族的起源: 羌族
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平武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羌族 基本简介 羌族 羌族,现有人口19.8万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致。
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
玉米是羌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青稞、土豆、荞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也较为普遍。羌族人有把猪肉吊在房梁上风干做成“猪膘”的习惯。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在喜庆而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还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酿造的酒与众人共饮。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羌族人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举世闻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修建的。
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乐器。
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 历史文化 羌族――文化 (一)“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启即位后联合诸部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治城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历传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了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始皇本生于赵国首都。史记记载: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专家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区位。邯郸市决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内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在今羌族聚居地茂县松坪沟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说法)。有些人所认为的“秦之为戎,固不自疑”的说法论证有误,缺乏可靠证据,与古代基本史实和今人研究定论相违。秦国人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首先是西迁的赢姓华夏族,他们自称是黄帝颛顼部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他们和东夷少昊的关系更近,山东省的郯国,河北的赵国都是他们的同族。不管怎样,他们是华夏族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也为中外学界认同。秦人还有一部分是周灭亡后留在陕西的周国遗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纳其为民。而秦公灭戎国十二,是以国内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招引无数关东之民入秦为民。因此所谓秦人就是戎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秦人一度风俗戎化,但仍以以“华夏”自居,等到了战国时又与中原华夏族融为一体。秦始皇建国后东迁陕西咸阳,史记等史料记载,秦始皇晚年迷信,听信了方士所谓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汉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国,地辖今西昌、甘孜、雅安、乐山一带,国都在宝兴县灵关镇。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但都只是昙花一现,生命力不强,影响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铁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军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为避免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见屈降。蒙古诸将尊铁木真遗命,将夏见杀之,并毁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为巴蜀国,夏代属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蚕丛(故居蚕陵,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遗迹毁于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称王。李白在《蜀道难》里吟咏:“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还建有冉(发音与“Rrmea” 几无差别)国,乃今日30万羌人之故居地,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三国时(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称都安县、齐基县、灌县)、彭县(古称白马县、兴乐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底县)、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县)。汉代羌都在今茂县凤仪镇。
此外,古羌之种还有姜氏戎、先零羌、烧当羌、钟羌(钟存羌)、勒姐羌、卑喃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虔人羌、牢姐羌、封养羌、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全无种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发羌、S羌、西夜、蒲犁诸羌、阿钩羌、牦牛羌、参狼羌、青衣羌、白马羌、白兰羌、可兰羌、宕昌羌、邓至羌、汶山羌、党项羌、白狗羌、哥邻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罗打鼓羌、杨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邻羌、临涂羌、涉题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维(威)州羌、蚕陵羌(昔卫羌)等百余种羌支,此不赘述。 (二)川北群山之颠的“云朵中的民族”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从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 羌区气候温差较大。初秋季节,当河谷地区紫罗兰盛开的时候,高山上却已有了皑皑白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1℃,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至220天,很适合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是川西北主要的产粮区和经济林木基地。 但部分地区由于水土保持不够,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发生。 羌族 语言、文字现状 (一)羌语支语言情况简介 羌语支语言是中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借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 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中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古称“弥药”)语、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 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约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龙、雅江县境内,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勒,其语受汉语影响较大;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其语受藏语影响较大。 嘉绒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 尔龚语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龙、炉霍等县部分地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布”或“布巴”,藏语称之为“道坞格”,学术界取名为“尔龚语”,约有35000人。道孚境内一共4个土语区,即鲜水乡土语区、上甲乡土语区、杀冲乡土语区、孔色乡土语区。 扎语亦称扎坝、扎巴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 约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贵琼语主要分布在康定县鱼通区的时济、舍联、前溪、麦崩等乡和金汤区的三和乡,人口约7000人。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葛羌”,藏语称之为“恶通格”,学术界取名为“贵琼语”。 尔苏语内部差别较大,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或“鲁苏”。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西部方言划分为呷尔土语(说这种语的人自称为“普”、“鲁日”或“普鲁日”)、里汝土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里汝”)两个土语群。使用尔苏语的人口约有16100人?。 纳木依语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有5000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藏语的语言。解放前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二者之间未构成方言差别而是土语的差异。经初步比较研究,纳木依语与羌语支的语言最接近,特别是与尔苏、木雅、贵琼等语言相比较,同源词多,语法特点接近,许多语法范畴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兴语又称“虚糜语”或“虚糜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水洛乡部分村寨,使用者约 2000 人。史兴语是面临消失的语言,尚未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只有孙宏开(1983年)和黄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过初步介绍。 (二)越来越少人使用的羌语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0世纪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越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三)《羌族拼音文字方案》 1.《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背景 岷江、湔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通用汉文。中古羌人在寻找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手段中,在西夏王朝元昊的大力主张下还创造、使用过西夏文字。遗憾的是,现在鲜有学者能释读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据西夏语的本质特点而创制的,自称“蕃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总共有六千余字,分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分单纯字和合成字两类,其中又以会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总量的80%?左右。省形和省声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制定出来,既是党项羌民族富于智慧的表现,同时也为大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 此后,西夏文书告示一律用新文字书写。《西夏书事》卷十二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浩牒尽易蕃书。”“并特设‘蕃学院’,以培养西夏文人才。”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不仅种类繁多,且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官私应用文书,有学术价值很高的法律、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种类型的字典、辞书,有一大批译自汉文的儒学经典和兵书要籍,有众多佛经等等。 但是根据“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用来表述语言”的观点,汉文和西夏文都不能算作现代羌族的文字,因为它们皆不能表述现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从五十年代起,党和政府对羌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就十分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派出过民族语言第七工作队川北组,阿坝州成立了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室,对羌语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阿坝州民族语言研究室还作过以羌语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为基础和标准为羌语创制拼音文字的尝试。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停止了这一工作。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羌族群众及干部再次提出创制羌文的要求。从羌族人民的实际愿望出发,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据省政府的指示,于1984年派出语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就羌语的分布、使用情况和羌族是否需要文字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1989年7月,省民委组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领导小组”,下设创制办公室具体负责这一工作。创制办公室从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北川抽调12名羌族专业干部组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创制骨干队伍。小组成立后立即召开首次工作会议,对创制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安排,并于日举办了为期5个月的首届“羌语言研究班”,完成了对12名骨干人员的专业研究培训。领导小组还聘请了孙宏开(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黄布凡(时任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副教授)、瞿蔼堂(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三位民族语言学家为顾问,指导帮助调查工作的开展。 创制办公室首要的工作是确定标准音点。由于五十年代阿坝州民族语言研究室确定的羌语标准音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使用者在划分民族成分时被划为藏族,因此,重新进行羌文创制工作必须首先确定新的标准音地区。1990年1月,创制办公室一行11人深入茂县曲古、洼地、三龙等乡进行了更细致的调查,写出了《羌语标准音选点调查报告》,并在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会议讨论后决定羌文的设计以茂县曲谷话(曲谷土语使用人数多,人口集中,通行面光广,羌语语音保存较完整,语音辐射面宽,能兼顾南北两大方言区)为标准音。1990年3月至6月,创制办公室8名同志分别在孙宏开、黄布凡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羌语标准音点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弄清了羌语标准音点的语音、语法、构词等情况,为《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科学基础,并在中国人民大学语音实验室进行了语音实验。 1990年7月,创制办公室人员和三位顾问集中在北京进行设计工作。羌文设计使用26个拉丁字母,充分注意吸收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创制拼音文字案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方案》的初步草案。在全国第五界民族语言学术研讨会(西昌)期间,创制办公室用书面或当面请教的方式向全国的民族语言学专家征求意见。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字学家周有光、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马学良教授、时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王均教授等40多位专家教授充分肯定了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均认为“方案可行”,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创制办公室分别在西昌、成都等地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精心修改,最终在1990年9月形成了《方案》(草案)。 随后,创制办公室在标准音点地区曲谷乡进行了小范围试点。参加学习的羌族农民考试平均成绩为81分(百分制)。试点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方案是可行的。1990年10月底,领导小组召开了会议,听取了创制办公室试点情况的汇报,并根据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工作。11月上旬,领导小组审定通过了《方案》(草案),紧接着又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试点。日,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最后审定通过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决定上报省政府批准后在羌区推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批准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按国务院(1991)32号文件规定的有关程序上报国家民委,同时指示省民委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实验推广试点工作。1993年3月,国家民委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语言委员会等6个单位的17名语言文字专家召开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审查鉴定会,一致认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相同的音采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语特有的音采用双字母表示,设计合理,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羌语特点,是一个好方案,在试点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证明是可行的”,并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区试用推广。 3.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推广情况 1992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同志召集省民委及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专门研究了羌族拼音文字的试行和推广问题,并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省民委、省语委先后召开了三次羌文工作会议,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安排。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加强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把羌文的试行和推行工作列为了四川省语文工作的重点,省民委、阿坝州、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县各级党政都把羌文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省民委配备了羌文专业干部,并组建了四川省羌文工作组,编译了《羌汉词汇手册》、《简明羌汉词典》,编写了《羌文扫盲课本》、《羌文师资培训材料》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羌文读物数种,译编了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组织进行了六期羌语文师资骨干培训,培训师资300余人。 截止2000年,共有30多名羌文专业专科生和85名中专生分别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成为羌文教师或其他工作者。四川省羌文工作组在羌语分布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县的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组开展了羌文扫盲教学,有近2万人参加了扫盲学习,90%以上经过考试达到合格要求。此外,还在上述地区50多所中心小学和村小的130个教学班以及5所中学开展了羌汉双语教学试点。 羌族 民族文化 羌族――民族文化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主要节日有“羌历年”、“六月节”、“祭山会”、“五月初五”等,每逢节日,都要乡里聚会,亲友团圆,歌舞欢庆,饮酒叙情。若在场院歌舞,酒坛摆在场地边;若在碉房里聚会,酒坛放在桌下或墙边。谁在集体舞蹈中跳累了,想喝点酒歇息一下,谁就可以到酒坛旁吸饮聊天观看节目。 婚庆用酒是大多数民族的习俗,羌族亦不例外。羌族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男女双方家都得设宴招待各自的房族长辈,共饮咂酒,谓之“吃开坛酒”?、正圆、回门三天。“花夜”是指迎亲仪式,男女双方都要举办,但重点在女家,因而又称“女花夜”。在仪式上男方的红爷(媒人兼婚庆司仪)要用羌语致《接亲词》,主要内容是赞美男女两家的品德和这桩婚姻的美好,强调“田地房产不足计,人好才算美姻亲”。女方外管人致《答词》说的是“两家自古是亲戚,房屋财产不用提,不看彩礼看情谊,古亲旧眷更亲密”。即将出门的姑娘要拜家神,拜家门亲戚,并把自己近年来做好的一大背兜鞋交给司仪,由其一面代表姑娘致谢,一面分赠给长辈和亲戚。畅饮咂酒,欢跳沙朗,直至深夜。“正圆”又称“正宴”,是成亲大礼,最为隆重。当新娘的父亲祭告家神时,新娘即开始放声哭嫁,表达对父母亲戚的惜别和依恋。新娘在七八个伴娘的簇拥中出门时,亲友们都泪水涟涟,哽咽哭泣,并不断表示祝福。悲喜交加,情感复杂,感人至深。新娘到新郎家村寨时,整个村寨一片欢腾。先是礼炮数响,接着鞭炮齐鸣,乐队高奏喜调,邻里欢呼雀跃。婚礼上亲戚们致新人的嘱咐词主要讲的是“尊老爱幼是本分,待人谦和莫争纷,养儿育女理好家,创建家业靠勤奋”。第三天“回门”,有些地方叫“谢客”。是新娘返回娘家,携新郎答谢女方亲友。羌族社会中舅权较突出,他们及其他长辈的教诲多是:“如今你们成了家,不比过去靠爹妈。既要勤劳忙生产,还须节俭来持家”。午宴后客人告辞,家门房族及帮助操办婚礼的人当晚还要在女家欢宴歌舞。 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过去的宗教信仰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至今民间仍有不少遗存,他们把白石和杉树当作众神的象征。白石是一种白色的石英石。农历每年正月初三大清早,是各家各户同时过敬白石节的时刻。家家房顶的白石神位前,都摆上了酒和馍馍等供品,并用柏枝点火生烟,以敬神灵。村寨里香烟飘渺,夜色将尽,仿佛天地合一,oo,给人一种人神相通的神秘感。羌族心目中的山神、羊神、石王爷、菩萨、牛王爷、财宝等,都以白石来作象征,或以白石雕像作为祭祀对象。民间俗语说:“白石头放在路上,黑石头放在路边”,说明他们黑白分明,也说明白石在他们的意识里地位高。白色代表公正合理,黑色代表淫邪不规。在屋顶上立白石神位,是为了以正压邪,保佑家人平安。关于敬白石的来历,民间传说是,古代羌人在大迁徙中,来到现居住地岷江上游,遭到“戈基人”之侵掠。羌人首领受神的启示,以白石和硬木棍为武器战胜了敌人。羌人感激神灵,但又不知神的形象,于是以白石替代,世代祭祀敬奉。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把它看作是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因为他们创造了石器,与硬木棍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原始的农具及兵器,它们对祖先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石头以其坚硬牢固受到原始人类的敬重,在中国有一定的普遍性。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石填海,“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南方许多地方的巨石崇拜都是例证。羌族以石筑房,以石筑堰,以石匠技艺精湛而谋生闻名,他们敬奉白石自然便不足为奇了。 “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仁木那?耸瓦”,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羌族 民族风情 羌族――民族风情 羌族服饰 羌人男子打扮如汉族,在民国时则包头帕、穿长衫、外套羊皮褂,腰挂火镰,脚登布鞋或满耳子草鞋。 羌族的无袖羊皮褂和绑腿男女都穿。羊皮褂可防寒、遮雨、垫坐,或劳动时垫背。脚裹牛、羊毛制毪子绑腿(或有花纹之麻布绑腿),以保温、滤水、护腿。喜庆日穿云云鞋,鞋尖微翘,鞋带上绣云彩或波纹,精巧美观.
羌族妇女服饰鲜艳多彩,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或包四方头巾,或包三角头巾,或包白帕,或包黑帕。包时头发梳成两辫,左右分盘于头顶。有的头顶瓦状绣花头帕,发辫接深蓝色丝线做假发盘于头顶。衣则以红、蓝、青布料做成左襟大、右襟 小的羌袍,襟边袖口绣花或几何图案,裙边则不绣花。袍为直 筒,故都用腰带。腰带有机织的或布绣花的,宽5~10厘米。腰带牡丹花为主。此外还喜戴银牌、领花、耳坠、手镯及戒指等银饰物,有的胸前还佩带椭圆形“色乌”,上有银丝编织的花及珊瑚珠,意为佑福增寿。
羌族主食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而其“面蒸蒸”、 “搅团”、 “金裹银”尤有特色。各家常备酸菜,为青菜、白菜、圆根叶煮后置坛中腌制而成,随吃随捞取。肉则杀年猪于冬月,取五脏并精肉肥膘烹调,大宴邻里亲朋。余肉腌制,食至翌年杀猪前。 羌族与藏族一样,喜饮咂酒。最好的咂酒是用青稞酿制。 羌族婚姻
羌族联姻,形式多样,有媒人说和,有自由恋爱。说和者要分几步:第一步是“斯果尔额希”,意即开口酒,由男方请“红爷” 到女家说亲,若女方应允,其家长开口,定吉日备办酒席桌数。届时,由男方到女家做“开口酒”,未婚婿拜岳父母,女家开口要聘礼。第二步是“订准饿酒”,意为斟订酒,又叫订酒。数月乃至数年后,男女双方已达婚龄,男方又在女家办宴席。第三步是“龙果尔格”即大订酒。此时,男方又到女家办酒席,欢宴整个家庭。同寨外姓每户亦送一人赴宴。第四步是“居赫喜”,意即嫁女,又叫女花夜, 由女家宴请亲戚家族。客人赠送衣料、绣鞋、首饰等礼物,欢饮咂酒,跳沙朗舞至半夜。次晨,放铁炮三响,新娘着红妆,登绣花鞋,由舅父披红绸,迎亲众人接往男家。第五步是“居罗格”,意即娶媳妇。男家于寨口鸣炮迎新娘。随即由男女双方带头,姑舅长辈给新娘挂红,而后拜堂,入洞房。午后,盛宴待客。送新郎仪式十分繁琐,今之婚礼已有所简化。 羌族艺术
羌族锅庄 羌族艺术悠久,民间文学优秀。羌族史诗&羌戈大战)韵律奇美,叙述羌人祖先阿巴白构率下迁徙至茂县地区,与当地土著“戈基人”大战,胜而留居的故事。 1.皮鼓舞 皮鼓非常人可敲,常为羌寨中公认舞者。鼓平时放“许”(或“释比”)家神龛前。行皮鼓舞时,执鼓者自敲自舞,鼓声轻急缓重不一。执鼓者边舞边伴奏,腰身、手势、脚步、眼神乃至面部表情均合于鼓,融为一炉。舞者或急躬前行,或后仰退却,或执鼓左右摇摆,其手法多变,非常人能为。相传,羌人天王木比塔传有桦皮经书,为一白毛公羊啃吃。羌人智者俄巴巴即将此羊杀而取皮,制鼓而舞,讲诵经书中“天事人事”以警策自己,教化羌民,以此沿袭至今。 2.沙朗 沙朗,意“唱起来,摇起来”。今人又称为羌族锅庄。跳沙朗时,常无伴奏,唯男唱女应或女歌男和,歌词因跳沙朗目的不一而异。跳沙朗可分为:忧事沙朗、喜庆沙朗、篝火沙朗、座山会沙朗 3.羌笛 羌笛相传其发明者为秦以前居住于西北高原之游牧羌人。羌笛,羌人称之“切勒” 羌笛 最早的羌笛是以鹰翅骨或细铜管制成。现所见羌笛为6声阶双管竖笛。羌笛于古时即为诗人墨客注目。唐朝诗人储光曦于《明妃曲》中道:“虏骑双双引宝车,羌笛两两奏胡笳”,而王之涣更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 4.羌族刺绣 凡着羌族服装者,服饰上均可见刺绣挑花。其图案色彩皆精巧之致,可细细品味。羌人挑花,多为女者事,挑绣时,不打样,不画线,仅以五色丝线或棉线,信手挑出绚丽多彩之各种几何图案或花卉。看去疏密有致,形态自如,其针法精致细密。传统的羌族刺绣品多用绵线在粗布上绣成,黑底白纹,对比鲜明。今则以丝线或海马线绣于各色布上。或娟秀明丽,或粗犷豪放。刺绣一般装饰于头帕、围腰、飘带、肚兜、衣领、衣角、襟边、鞋面。 5.羌族口弦 羌语“俄罗”,行于羌寨。口弦为羌族妇女所喜乐器,有时也为青年男女恋爱之媒介。小伙子要向姑娘示爱,常做好一个口弦送于女方,以为爱情信物。妇女也自制。 羌族 教育特色 富有羌族特色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教育不断发展。现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各类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日趋现代化,构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立体教育体系。 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规模渐次扩大。不少幼儿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广大羌族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儿园运用投影仪、录音机,通过看图说话和木偶表演,纠正羌族幼儿的方言土音,发展羌族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扩大羌族幼儿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稳步提高小学教育教育质量,各地政府和学校为保证羌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针对羌寨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办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民族班。具体措施有政府拨专项开办费,按月计发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费,部分学校配备较强师资,购置洗衣机、彩电等生活、娱乐设备,为寄宿生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利于相对固定、集中地实施班级教学,便于教师根据需要随时给学生补课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羌区中学教育的提高主要是在建设好师资队伍,办好寄宿制民族中学(班)和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茂县中学在积极开展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80年代中期又创造条件建设微机房,逐年添置教学微机并培训专业师资,几年来先后在全部高中班、部分初中班开设微机课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约1400人次接受了微机教学。由于强调德智体全面育人,加之国家的大、中专招生政策适当倾斜,故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批羌族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40多年来,羌区中等专(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至2005年,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已有师范、农业、农机、财贸、职教等4所中专。这些学校不仅为羌区培养了大批具有中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备、培养方式较灵活的专(职)业教育系统,走上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动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的路子。为加快四川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汶川创建了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10余个系和少数民族预科部及干部专修科,为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培养不少中学教师和党政干部。 羌族人民自古注重社会教育,但旧中国由于民族歧视及汉族政府忽视,羌族的社会教育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仍处于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的原始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羌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教育,把发掘、搜集、整理羌、藏民族文化遗产和开展民族文艺创作等作为重要任务。各县既不断优化和繁荣传统的社会习俗教育、民族文艺教育和社会性体育等,还把群众卫生教育、成人扫盲教育和干部培训等逐步推向深入,不少乡镇和机关单位还组建了农友之家、职工俱乐部等,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也逐步新设和开通。自1988年起,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四县还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羌族历史教育、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羌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经济、科技、文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传统、风情习俗、艺体科技等内容为一体,是当代羌族社会教育的一种广泛增强民族团结、富有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 羌族 手工艺品 精美绝伦的刺绣、挑花等手工艺品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0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滩的技术高明。史书关于羌人进入川西平原进行水利建设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打井修堰,建桥筑堡。《后汉书》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说明当时羌人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兴建到历代的扩建和维修,都有羌人参加。其桥梁和高碉建筑技术更是驰名中外。 羌族 建筑技艺 羌族――建筑艺术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 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族 羌山美景 羌山美景醉人 羌族区内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雁门沟西羌大峡谷属羌族地区自然景观。它距成都150公里,为阿坝藏羌自治州内最大的峡谷。景区内雪山、奇峰、怪石、幽谷、森林、秀水融为一体。峡谷笔直处高达400米,挺拔俊美,是游客观光、漂流的好去处。 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位于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南端,属北川县青片羌族藏族乡境内的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全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海拔4073米,沟口蔡家坪1640米,相对高差2433米平均每公里高差8%山高谷深,溪底陡峻,两岸峭壁束流,溪水奔腾咆哮,飞瀑高悬,气势磅礴。 猿王洞是羌族地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北川县桂溪乡,系方圆3公里范围内地10个溶洞之最大者。此洞形、色独特,现已是四川省著名风景区。其他诸如叠溪地震遗址、金洞鸳鸯树、龙池等自然景观多不胜数。 另外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天上繁星,著名的有:藏羌历史文化走廊、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砖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楼、无影塔…… 羌族 民族节庆
歌仙节 概况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节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其它集会―― 三月三: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羌族妇女节--歌仙节 曲谷乡河西的妇女“歌仙节”,羌语称为“瓦尔窝节”意即“五月初五”。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被称为“羌族妇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先由几个妇女到山边的塔子去祭祀女神,以请示女神唱什么歌;从女神那里领得关于歌舞的旨意。次日,本寨出生的全体妇女(包括嫁往外寨回到娘家的)人人穿上艳丽的服装参加欢庆。由老年妇女领头,在本寨挨家挨跳古代歌舞进行祝贺。每户主人都热情招待玉米面蒸蒸酒。逐户祝贺完后,又到场坝歌舞,共欢庆三天左右。如果当年春夏这个寨子死了五十以下的妇女,该寨就不举行“歌仙节”。欢庆期间,男人料理家务,妇女们尽情歌舞,男人们谦恭和气。
羌族祭山会 羌族祭山大典 羌族祭山会 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每年的祭山会是最隆重,规模最大,礼仪最为完整,极有代表性的一种。 羌族
祭山会,羌语“苏布士”,也叫还愿会、塔子会、山王会。一般在羌祭的神林中,祭祀坪中举行。羌寨民居(含碉楼)一般择筑在半山腰或山脊上,这是由于古羌时期,战争频繁,羌族累遭官兵清剿或外族侵扰。择此种地形建寨,易守难攻,便于退入山上森林,因此每个寨子背后山上都有一片森林,作为屏障,佑护山寨。故羌人可称其为神林,倍加爱护。而且在神林的坝子里,往往用白石垒成一个塔形石堆,在上面矗立着巨大、雪白的白石(石英石)作神祗供奉。也有在羌寨周围的山坡上,专辟一块如篮球场大小的平地为祭祀坪。在茂县黑虎寨的山脊平地上就有专供祭祀的祭祀坪一个。在祭祀坪北端筑有一山王塔。塔的中部有炉堂,专供“煨桑”之用。石塔顶上有一高约二尺、粗约十公分的石柱,石柱顶上供着一块“白石”,代表天神、山神,供人们祭祀膜拜。 整个祭山会由释比指挥,依序进行。如祭山会前,即派人在塔子前供奉祭器、祭礼、香烛等用具。林子周围遍插五色彩旗,布置祭坛。参加祭山会的人,穿着节日盛装,携带事先准备好的刀头肉、白酒和三角形或新月形的面馍,还要捎带一些柴火和白石,安放在祭祀坪白石神塔前。此时,会首(现为村长、族长)业已准备好一头黑色公羊(还大愿时准备公牦牛一头)、一只红公鸡、一坛酒、一个大三叉馍馍以及刀头肉,一斗粮食等物。祭山会开始,会首在祭祀塔前“煨桑”祭天,随后人们也将随身携带的松枝柏抛进煨桑炉里,或在冒烟的柴堆上撒些五谷杂粮、白酒等。以示酬神还愿,祈求吉祥。此时,释比上场,他头戴猴头皮帽(帽上缀有九个小海贝),帽前缀以长有大獠牙的凶恶神像(类似吞口),腰佩法刀,手持响盘、羊皮鼓,并持着人头形手西斗(拐杖)走在祭山队伍的前面。其后一帮徒弟,手敲法器或持挂有五色彩纸的杉枝(十卓)紧随其后。其它参加祭山会的人众,亦尾随释比,在法器、乐器和鞭炮声、火声中步入会场。
一到会场,释比首先在山王塔(白石神塔)前燃香点蜡,用会首准备的刀头肉、酒和馍馍敬神。地上点燃一堆柏枝,凡参加祭山会的人及作为祭品的羊都无例外地从柏枝上跨过,并将携带的祭品、用具等在柏枝上薰一蕃,以示解净污秽,以迎诸神。此时,释比手敲羊皮鼓,口唱开坛解秽词(“塔诗书”),为祭山会会场角秽,为参加祭山会的众人解秽纳吉。词曰: 解秽公来解秽母,先将解秽说清楚。 释比提鸡拿柳条,邪魔妖怪赶出堂。 释比手提鼓和槌,神坛角秽坛洁净。 为了解去污和秽,释比走遍十九梁。 一根套索套神羊,神羊套住套绵羊。 套住绵羊吆回家,用来解秽山和岩。  三根套索套雄鸡,手提雄鸡好作法。 邪魔妖怪赶出堂。 红石、黄石和白石,释比解秽离不了。 木条、柳条和桃条,赶鬼驱邪是利器。 解秽不离三条水,白水解秽山神坛。 黑水解秽山和岩,黄水解秽邪无踪。 唱完解秽词,释比念唱“还愿词”(“郭喜格儿”)和颂唱祈求吉祥的“消灾免祸经”,为所有到会的人消灾免祸。 念完“消灾经”后,释比敲动羊皮鼓作法请神,唱“请神经”,请神莅坛降福。由于奉行多神信仰,释比所请之神众多,神祗中主要的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土地神、羌族五谷神,同时还必请家神、仓神、宅神,以及大禹、二王、木姐珠等祖先神、英雄神和铁公、铁母、火神、龙王、羊神、牛神等,同时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一些原本为汉族或佛教诸神敬奉的神祗,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文昌帝君以及川主、土王、药王、东岳大帝、城隍、土地也成为释比必请之神。这样,原来属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与佛道诸教的神祗和汉族信仰的为混合杂处,使羌族的多神信仰更加复杂而兼容。 请神毕,释比牵出备祭的黑色山羊(或牛)和鸡,当场宰杀,以酬神还愿。羌族祭山会,宰杀祭羊也有一定的仪式和规程。首先,释比要唱以羊替罪词(“国伯德格”)先请山神、天神将鸡、羊收下(边唱边用青稞籽从羊头抹到羊尾,并将青稞籽塞进鸡、羊耳,向羊和鸡浇水三次。若鸡羊颤抖三次,释比宣称神正领受祭物)。随即杀羊和放鸡归山(有的杀鸡一只,或放生一只)。此后会首将羊头置于塔顶,羊皮赠给释比,羊肉当场煮熟分给每户(称为“散份子”,此项费用解放前即按份派差派款),内脏等物不分到户,而是分给到会的人,每人一份。 祭山会,既是酬神还愿大会,也是羌族的节日聚会,借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借聚会,对族民进行“高台教化”。为此,释比要唱回顾民族历史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颂扬祖先神艰难创业及英雄业迹的传统史话《木姐珠与斗安珠》、《赤吉格补》,有的还演唱由上述史诗、民间传说基础上编演的故事剧“释比戏”。或进行赤足踩红铧(烧红的铁犁铧),踩火坑、捞抽锅、上刀梯等巫术表演。甚至还有请民间花灯戏班插演花灯戏,演出《关公保皇娘》、《赵匡胤送京娘》、《大禹治水》、《钟馗嫁妹》、《七仙女下凡》、《安安送米》、《孟姜女哭长城》等花灯戏,以达神人共娱的目的。 羌族祭山会有“冠礼”、“赠吉祥”(毛线)的活动。所谓“冠礼”,是由释比为一些年满十六岁,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男青年,举行一种标志成年步入社会的成人仪式。届时,释比围绕石塔边转边唱,并给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青年胸前系上一撮羊毛线,又在其额头上点一点猪油,以示天神保佑,命根有系,能见世面了。受“冠礼”的青年也向释比表示感谢。“冠礼”完毕,释比赞唱会首和寨民。(“释比达莫日母”)。大意为:会首帮办祭山会为大家消灾祝福辛苦了,寨民踊跃参加敬神还愿吉祥了,释比代表神灵祝会首和寨民清洁平安,百事顺遂。此时,会首则代表到会群众请释比吃小块馍、一片肉、饮一杯酒。释比谢过会首的仪器和酒后。与会的群众才开始吃馍吃肉,喝咂酒,唱酒歌,一些第一次参加祭山会的青年将特意带来的盘龙馍馍分给每一家,人家也请他吃馍和肉,祝贺他们受了冠礼,以后就被全寨公认为男丁,将肩负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冠礼”仪式后,祭山会进入尾声,此时,释比唱起长寿永生词(“时勿不作”),代表天神、山神以最美好言词,赠与到会人群,以祝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而且还代表始祖神,将一节节白色羊毛线系在每个人的头发或纽扣上,借此祝福到会人员长命百岁,吉祥如意。同时还向神求得青稞种籽(一种魔术般的巫术)并把请来的青稞种好,分给与会羌人,意为“天神赐福”,确保来年五谷丰登,牛羊兴旺。此种活动,释比动作奇幻,鼓点频繁,跳跃欢快,显示出释比惊人的神力,也把祭山会的气氛,带到新的高潮。 祭山会结束,释比念经送神。同时,组织众人抬着“白石神”,在释比率领下,遍游全寨,意为驱走寨中的污秽,迎接山寨的兴盛。此进,欢天喜地的羌人,手持五色三角小旗,尾随驱邪祈吉的队伍,吆喝着,跳跃着,鞭炮声,火炮声也此起彼伏,预示着来年牛羊兴旺,山寨昌盛。 吊狗祭山 羌族祈求来年丰收所举行的传统祭山仪式,流行于土门一带,多用白狗,由乡约(会首)喂肥,故唐称羌人为“白狗羌”或“吊狗羌”,仪式均在春夏举行。祭山时点篝火,在白石神台前烧柏枝,“许”在杉树枝上缀纸花、纸旗插在神台上,然后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法衣,手敲皮羊皮鼓,口念咒词祈求天赐吉祥。主持人将白狗装进一大背兜内,羌民依次给狗馈赠食物再封背兜口,用绳子将背兜高吊树枝上,7天后派人上山取狗,如白狗安危无恙,便是一年吉祥的预兆;如白狗已死,意味着灾害严重。 宰鸡祭山 端午节县内一些羌寨有宰鸡祭寨边白石塔的仪式。祭祀时将鸡血洒在白石顶端或供有牛、羊头的周围,再燃起柏香树枝;也有淋鸡血,再将两根挂着五彩纸条的森竿分别插地边和房顶的小塔上。此时“许”边敲羊皮鼓边唱祝词,围着塔子转,人们山呼助威,跳起祭山莎朗。每逢天旱,各户派人到高山“龙池”地杀鸡、鸣枪求雨,或进行搜山,禁止上山砍柴、狩猎、挖药材,以顺天意。若仍不降雨,则进行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参加者均为已婚妇女,在白石塔前哭诉,唱祈雨歌曲,以感应雨水降临。 羌族 古遗风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作品。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羌族神话著名的有《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说的姐弟成婚、射落8个太阳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羌族的生活。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马融《长笛赋》言:“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乐府杂录》载:“笛,羌乐也。”宋代陈(左日杨右)《乐书》记有:“羌笛五孔”。可见其历史久远。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今羌笛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多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过去多在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羌族
[1] 四川信息农村网 http://www./xiuxian/lyzn/mshc/0739.html [2] 游友之旅 http://www./qiangzhai2.htm 中国官方承认的民族 显示
官话拼音 中文名称 人口 Hàn Zú 汉族 1,230,117,207 Zhuàng Zú 壮族 16,178,811 Mǎn Zú 满族 10,682,263 Huí Zú 回族 9,816,802 Miáo Zú 苗族 8,940,116 Wéiwúěr Zú 维吾尔族 8,399,393 Tǔjiā Zú 土家族 8,028,133 Yí Zú 彝族 7,762,286 Měnggǔ Zú 蒙古族 5,813,947 Zàng Zú 藏族 5,416,021 Bùyī Zú 布依族 2,971,460 Dòng Zú 侗族 2,960,293 Yáo Zú 瑶族 2,637,421 Cháoxiǎn Zú 朝鲜族 1,923,842 Bái Zú 白族 1,858,063 Hāní Zú 哈尼族 1,439,673 Hāsàkè Zú 哈萨克族 1,250,458 Lí Zú 黎族 1,247,814 Dǎi Zú 傣族 1,158,989 Shē Zú 畲族 709,592 Lìsù Zú 傈僳族 634,912 Gēlǎo Zú 仡佬族 579,357 Dōngxiāng Zú 东乡族 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 458,000 Lāhù Zú 拉祜族 453,705 Shuǐ Zú 水族 406,902 Wǎ Zú 佤族 396,610 Nàxī Zú 纳西族 308,839 Qiāng Zú 羌族 306,072 Tǔ Zú 土族 241,198 Mùlǎo Zú 仫佬族 207,352 Xíbó Zú 锡伯族 188,824 Kēěrkèzī Zú 柯尔克孜族 160,823 Dáwòěr Zú 达斡尔族 132,394 Jǐngpō Zú 景颇族 132,143 Màonán Zú 毛南族 107,166 Sǎlá Zú 撒拉族 104,503 Bùlǎng Zú 布朗族 91,882 Tǎjíkè Zú 塔吉克族 41,028 āchāng Zú 阿昌族 33,936 Pǔmǐ Zú 普米族 33,600 èwēnkè Zú 鄂温克族 30,505 Nù Zú 怒族 28,759 Jīng Zú 京族 22,517 Jīnuò Zú 基诺族 20,899 Déáng Zú 德昂族 17,935 Bǎoān Zú 保安族 16,505 éluōsī Zú 俄罗斯族 15,609 Yùgù Zú 裕固族 13,719 Wūzībiékè Zú 乌孜别克族 12,370 Ménbā Zú 门巴族 8,923 èlúnchūn Zú 鄂伦春族 8,196 Dúlóng Zú 独龙族 7,426 Tǎtǎěr Zú 塔塔尔族 4,890 Hèzhé Zú 赫哲族 4,640 Luòbā Zú 珞巴族 2,965
&&&&点击左边的图片给他一个评价吧
"羌族的起源"由
提出。如果您知道该问题答案,欢迎注册/登录后回答。
对"羌族的起源"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堰虹桂小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