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什么形式是什么意思?

会计成本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等。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
会计成本=账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资产,已消耗=产生收入(费用)+不产生收入(损失)[1]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帐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按照我国,总成本费用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会计成本相关书籍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和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
是指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及其财务费用(汇兑净损失、银行手续费等)。
是指为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输费及其他销售费用(广告费、办公费、差旅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称为,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定价成本是指政府制定价格所依据的成本。会计成本是定价成本的基础,会计成本所依据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也是核算定价成本的重要依据。但定价成本又与会计成本存在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是定价成本和会计成本最根本的区别。会计的基本目的是为的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要求客消费者承担会计成本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和财务成果,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实现最大化。定价成本核算则是为政府定价决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反映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消耗,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定价成本虽然同样重视成本的客观性,但更强调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产生与会计成本不同的原则、结构、方法和标准。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如客观性原则、,但由于核算目的不同,两者之间有许多原则是不同的或有差异的。比如,谨慎性原则、原则是会计成本的重要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合理地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减值准备。然而,“可能发生”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东西,哪些减值准备可以计提?计提的条件是什么?计提标准是多少?企业和价格监管部门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价格监管部门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必要的风险,不能将全部风险或主要风险由消费者承担,因而对倾向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或少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成本将“开办费”一次性,定价成本则要求按多年分摊。会计成本反映的是企业个别成本;定价成本反映的是。在政府管制价格的行业,所有企业都会有不同的会计成本,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不同的定价成本。对于竞争性行业(如药品)来说,不论每个企业会计成本是多少,定价成本都是一致的。对于来说,该企业的会计成本并不能直接作为定价成本,只有经过个性费用的合理确认和共性费用的社会化之后,才能将会计成本转换成定价成本。会计成本主要从单个企业角度反映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消耗的资源,以求企业收益最大化;而定价成本则更多地从全社会角度,分析各种资源利用和分配效率,以求资源消耗最低、社会效益最高。由于核算目的不同,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在许多成本费用项目的核算方法和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定价成本和会计成本的重大差别。比如,为加速更新换代,减少技术进步对固会计成本相关书籍定资产减值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有关制度规定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采用较短的折旧年限。而在定价成本核算中,政府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持价格的相对平稳,在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常会倾向于采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较长的折旧年限。新的《》给企业会计活动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特别是许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其条件和标准主要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和职业素质来判断和确定,必然会与定价成本核算要求出现更多、更大的差异。从经营者角度看,只要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所有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可以计入会计成本。但能够计入会计成本的费用,并不一定能够计入定价成本。定价成本的核算口径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质、政策目标、财政承受能力和消费者负担能力等因素。政府监管部门还可以基于公共目的,将资源保护成本、环境恢复成本等纳入定价成本构成,这也是一般的会计成本核算所未包括的内容。会计成本是历史成本,核算的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费用、材料消耗水平和分配标准等。会计核算必须要以有关会计凭证为依据,最终核算出来的会计成本,必须是,而不能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等来代替。定价成本不一定是或不完全是历史成本,有可能是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更多地是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进行调整后的成本。比如,在项目尚未正式运营前制定价格或收费标准时,应主要以计划成本或预算成本(如中的成本预算)为基础核算定价成本;核定已运营多年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定价成本时,无疑应当首先审核其历史成本,但并不能直接将历史成本作为定价成本,而必须对历史成本中的一些费用按照定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总之,定价成本并不一定是实际发生的成本。从经营者角度看,会计成本采取什么方式补偿、由谁补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补偿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是指通过政府定价予以补偿的成本,通过其他渠道补偿的成本虽然是政府定价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并非定价成本本身。因此,会计成本可以有多种补偿渠道,定价成本的补偿渠道则只有一个———即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比如,对公共汽车公司来说,其会计成本的补偿方式至少可以有三种:财政、票价以及关联收入(如车厢广告收入等);而公共汽车定价成本应当是公交公司会计成本扣除已由(或应当由)财政补偿和关联收入补偿后的那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票价由消费者补偿。在医疗、教育等公益性服务领域,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的补偿渠道差异更为明显。
正是由于定价成本在很多方面都与会计成本有较大区别,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不能只是调查核实企业的会计成本,而必须对会计成本进行审核和分析,根据相关规定对会计成本的有关费用及相关指标重新计算、分摊,合理核算出符合价格监管目标的定价成本。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除了会计成本之外,还有另一种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认识。它与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隐性成本不能直接从帐面上反映出来,因而难以精确计量。比如,就属于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经济成本是一个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概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成本几乎涉及了企业所有的经营内容和领域。经济成本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我们没有认识到,也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我们虽然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却没有把其当作独立的成本项目来进行分析,比如组织成本。企业只有销售最终产品和向外提供服务才能从市场取得收入,而在企业内部为了组织生产,就要建立各种组织。特别是对于大企业,其组织可能是相当庞大的,组织的结构可能是相当复杂的,而要维持这些组织的正常运转就必然有支出,有时支出可能是很大的,这些支出就是组织成本。
企业中的组织成本通常不构成独立的成本项目,因而企业没有对它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分析。其实组织成本在企业中的总成本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构成。其中管理人员的工资、组织机构的运作经费等都属于组织成本的显性部分,而如由于组织机构臃肿等原因而降低了组织机构的效率等就属于组织成本的隐性部分。企业的隐性成本还有很多表现。如影响力成本、权威失灵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经济成本是比会计成本含义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因此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得要考虑到会计成本,更要考虑到经济成本。只有在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管理上都取得了成本优势,企业才能在总成本上取得了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用于对企业管理当局业绩的评价,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同样,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往往被企业管理当局作为决策的依据或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可分为实际成本制度、和估计成本制度。
(1)实际成本制度。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
(2)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同实际成本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制度。
(3)估计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通过复式记账将算出实际产量的估计成本与账上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历史上曾采用过的不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
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可分为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1)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又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按照传统的成本观念,将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内的所有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去,用来进行存货的估价和确定已售产品成本的一种计算模式。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制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制造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通常情况下,在会计中,成本按照性态被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不受产量变动影响,一定期间的总额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例如,固定月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取暖费、财产保险费、职工培训费、科研开发费、广告费等。  固定成本的稳定性,是针对成本总额而言的,如果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来看则正好相反。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减少;产量减少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增加。  (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部加工费等。  这类成本直接受产量的影响,两者保持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稳定。这个比例系数就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  单位成本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即产量变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原材料消耗通常会与产量成正比,属于变动成本,如果产量很低,不能发挥套裁下料的节约潜力,或者产量过高,使废品率上升,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也会上升。这就是说,变动成本和产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常只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存在。在相关范围之外就可能表现为非线性的。  (三)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外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成本,它们因产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1.半变动成本  半变动成本,是指在初始基数的基础上随产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例如,电费和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燃料、维护和修理费等,多属于半变动成本。  这类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基础,一般不随产量变化,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基础上,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又相当于变动成本。这两部分混合在一起,构成半变动成本。  2.阶梯式成本  阶梯式成本,是指总额随产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亦称步增成本或半固定成本。例如,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用、检验人员工资等。  这类成本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发生额不变,当产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其发生额会突然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产量增长的一定限度内其发生额又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  3.延期变动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产量则开始随产量比例增长的成本。例如,在正常产量情况下给员工支付固定月工资,当产量超过正常水平后则需支付加班费,这种人工成本就属于延期变动成本。  4. 曲线成本  曲线成本是指总额随产量增长而呈曲线增长的成本。这种成本和产量有依存关系,但不是直线关系。  例如,自备水源的成本,用水量越大则总成本越高,但两者不成正比例,而呈非线性关系。用水量越大则总成本越高,但越来越慢,变化率是递减的。保持一定量存货的成本也属于曲线型的成本。  想要控制成本,需要完成两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将成本的分类搞清楚,你要知道对于自己的企业而言,哪些属于变动成本,哪些属于固定成本,哪些属于混合成本。  因为不同的成本需要不同的控制方法。  例如,变动成本,控制点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企业重点看的是比率是否合理,是低于同行业,还是高行业。  固定成本,控制点在投入的前期,固定资产价格的确定,人员基本工资的确定等等。  混合成本,控制点要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相结合起来,因为产量发生变动的时候,该部分成本也会有相应的变动。通常情况下,采用较为复杂的数学分析方法,来确定其函数公式。  第二步,是要确定每项成本的控制目标。并想尽办法实现目标。  例如,为了实现目标利润,变动成本中,材料消耗要控制在什么水平,价格要控制在什么水平;为了实现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要降低到多少?企业日常的开支,哪些是必须花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花销是在浪费企业的资源?|[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会计集中核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会计集中核算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各单位只设,通过,对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基本做法就是在上“三分离一公开”。
集中核算又称之为一级核算。它是指将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进行核算的一种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企业下属各职能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及职能科室只对本部门成本科室发生的编制或,定期地递交会计部门,并据以填制登记及所属的,。这一核算方式便于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职能部门机构庞大,生产复杂,则会计部门工作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集中核算
1、会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出于行政上的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
2、财务审批与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在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既表示符合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
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过去会计处理完毕后,全部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行为的有效遏制。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这种新的,尽管新闻媒体、会计理论、具体操作部门以及纪检、监察和财政等职能部门都给予了肯定,但作为实践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制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工作存在盲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一个核算人员又同时负责多个单位,无力全局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行使的职能有一定难度。具体说,核算站实行大厅式作业和核算站办公的工作模式,单位买什么,花多少钱,是否真正产生这项,单位在没有去核算站前,一无所知。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只能在单位来核算站时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只能称做事后监督。核算站已经实行了,要做到账证、账账和账表三个一致很容易。如果三者不一致,微机就不执行下一个程序,并且电脑还会自动给操作者以提示。而要做到,则相当困难。单位时,只能根据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是否真实,会计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2、不能完全堵塞漏洞。节约财政支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出发点。核算站由于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单位报来的票据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审核:一是看有没有单位领导的签字,是否与预留核算站的印鉴相符;二是看单位拿来的票据是否合格。这种监督审核,实质上只能做到以单据论单据。如果上面两点都符合要求,即使单位用合法的票据套取,核算站也无法控制,不合理支出不会减少,漏洞不能完全堵塞,腐败行为照样发生。另外,核算站设备购置费、正常运转费和单位各种资料的购置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各单位的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在核算站报账等候时间较长,部分单位领导不够理解,从而使单位与委派会计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核算中心,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4、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的发展。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一是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与职责定位衔接不紧。核算与监督、管理与服务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究竟谁是第一位谁是第二位,实践过程中,履行职责时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二是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计人员坚持制度和原则的底气不足。三是控制的岗位风险缺乏长效机制。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一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关键是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资金支付的,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尽快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单位正常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统一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领导审批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放弃了,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尤为重要。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由于财政性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建立内部,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加强审计,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防范风险。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政府,凭借的职能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须加强的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对会计的再监督,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政府权力和形成新的官僚作风。离不开与钱财打交道,有着较高的执法风险,只有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会计人员上岗、任期和离任前的定期及不定期审计力度,才能确保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人员清正廉洁和健康成长。
5、建立远程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建立远程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是会计核算中心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建立远程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事实上,大量的工作集中在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实现远程后只需审核和修改。提高后,能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和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核算站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建立远程查账系统,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单位及时了解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对财政部门实施远程预算监控、用款、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尽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越性,总的看是利大于弊,是一项成功的会计管理制度。而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不断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改革和完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财务核销具体是什么意思?与核算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财务核销具体是什么意思?与核算有什么区别
它的具体操作过程是什么,急求它的意义,却一直找不到财务核销是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外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财务上讲的“核销”是指某些账务呆滞报经批准审核销账的意思:核算成本,“核算”是指企业经营上的考核计算、资金核算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核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辅助核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