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国家的物流上市公司有哪些对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有哪些发展有哪些借鉴作用

格式:pdf&&&
贡献者:Tap
上传时间: 17:44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980KB
所需积分:& 1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求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求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09-09-09 & 发布
现代物流不仅单纯的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近几年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2%。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重组整合,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越发明显。各地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物流能力明显增强,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出现新局面,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加强联合与协调、统筹规划,合力营造区域物流发展的“大环境”。连锁零售、汽车、钢铁、医药、粮食等专业物流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年,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将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到2010年,全球80%的海运出口市场,都将集中在大陆。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整合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而成一体,实现企业与社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物流业与互联网经济一起被人们当成&新经济&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地称作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流通效率的竞争。特别是从制造业的再生产过程来看,产品处在制造环节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绝大多数时间处在流通环节,大约占85%-90%左右。因此,流通速度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效率和速度的高低。同时,流通还具有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中国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例如,近十年来流通业在全国GDP中的平均比重为8.5%,流通业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在吸纳城乡居民就业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连锁经营方式方兴未艾,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投入不足,对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我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严重。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严重浪费,而市场垄断又导致物流服务低质量和低效益。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物流观念淡薄,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目前,现代物流的观念只在学术界讨论,&第三方物流&仅靠少数企业推动,供应链管理几乎寸步难行。许多决策人士对物流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结果,重复投资给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金融、结算、保险、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同样处于高度垄断、低质低效的发展阶段,因而在物流领域推广电子商务是很困难的。物流服务水平的落后给我国生产行业增大了成本,而与物流服务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又给物流业企业本身加大了成本。另外,我国物流业企业内部自办各类专业服务,其专业化程度又不高,致使物流服务整体效益低下。 总体来看,中国的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投入不足,对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基本结束,中国分销业的市场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商业流通领域在股权比例、地域和数量上的限制都将取消,国外大型商业资本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必将进一步改变国内流通领域的竞争格局,引发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流通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 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同时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 三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要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投资发展专业物流公司,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资发展物流业务。有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可在为其产品营销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功能和拓展业务,发展专业化物流,并在达到规模效益后向社会化物流发展。大型制造企业也可利用现有储运企业的资源,以合资合作或兼并等方式发展专业物流公司。 五是推进我国与国外物流领域的广泛合作及中外物流企业间的合资合作,吸引外资投资我国物流产业,参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提高我国物流现代化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主要在经营思路上转变和经营范围上的括展不够。 并且国际货代行业历来竞争激烈,伴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去年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已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加入。面对越来越透明的价格、越来越苛刻的客户,使得传统货代业务单一、技术落后的我国国际货代的弊端显露无遗,面对外资货代巨头咄咄逼人之势,内地货代业正谋求整合和蜕变,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如中外运、中远等国有大型物流公司包装上市;但是一些中小型货代公司仍不能很快的找准市场定位,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又因为我国货代正式对外开放,我国主要是国际货代中小企遭受外资巨头的直接冲击。加上对于内地普遍规模偏小、数量众多的货代企业而言,与国际巨头对比,显然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均难以相抗衡。我国上万家货代企业,普遍存在1:管理体制不规范、货代定位不清、供应链网络狭窄、人才严重短缺等发展“瓶颈”。2:网络化观念薄弱。据调查,目前我国货代业在网络化经营方面甚为薄弱,至今仍未有一家货代公司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代理网络,仅极少数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络。1 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存在转型的可能:近年,我国广义的现代物流业有了很快的发展。以海尔、宝钢、青岛啤酒为代表的第一方物流已经在进行探索性的运作;以沃尔玛、国美电器为代表的第二方物流已在进行实际运作。巨大的第三方国际物流市场已引起国外供应方极大的重视,一些中外合资、合作的物流公司已经在为船公司和我国企业提供国际物流服务。UPS(联合包裹)、DHL(敦豪)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已进入我国快递市场。我国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巨大的进出口贸易流量为国际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我国一些国际货代、运输、仓储、邮政、电子商务企业都在朝着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方向发展。大到有数百万吨海运能力的运输企业,小到只有几台货运汽车的小企业都在争相包装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应该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在我国,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将有可能在我国现有的以各种方式存在的3万多户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中产生,这是因为:第一,国际货运代理一般的运作模式是:“发货人-货运代理-承运人-收货人”。而第三方国际物流的运作模式是:“生产者-货运代理-消费者”。在近年的实际经营中,国际货代企业都在朝两头延伸服务。特别是我国三资企业进出口的大量增加及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一再放开,国际货代的服务对象主体已经不是由传统意义的进出口商充当的“发货人”,而是由生产厂商出面的“生产者”。在中间环节,国际货代企业也不只是单纯作为海运代理,而是普遍增加了陆运拖车、代理报关、报检、代办保险、装卸、保管等服务。服务的终点过去是“收货人”,现在正根据客户的需求朝内陆,朝最终的用户延伸。国际货代企业具有集装箱运输“门到门”服务的经验,为延伸服务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一般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报关、报检企业提供的是单一品种的物流服务,而国际货代企业能够提供复合物流服务,而复合物流服务更接近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这也是国际货代企业与众不同的特色。第二、“外包”、“虚拟经营”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国际货代企业一般具有这种特征的基础。现在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运作中充分运用掌握的信息资源,为适应世界各地对贸易的不同管制和客户的特殊要求,基本上都是把运输(包括海、陆、空运)、仓储、加工、包装、报关、报检等运作“外包”给境内外其他企业,具有“虚拟经营”的性质。国际货代企业通过“外包”产生效率,是因为他对其合作的相关企业的服务水平、经营能力、经营理念有比较深的了解,能够为形成“一条龙”的服务在很多方面达成默契。国际货代企业最富经验的就是“虚拟经营”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挑选优势企业资源,整合成最优化的组合,由国际货代企业一家出面服务,使客户复杂的物流过程简单为“一票化”。需要现代物流企业具备的本领,国际货代企业在业务的实践中已经进行了“热身”。第三,国际货代企业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国际货代企业在运作中涉及货物运行路线长;参与的合作企业多;运作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繁杂等问题,经过多年的磨练,企业员工一般都具备了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外语、WTO相关知识,在业务上具有一专多能的操作技能,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把握,这些实践和经验是物流运行中别的单一企业无法掌握和积累的财富。少数国际货代企业已经开始专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这使国际货代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 具备了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基础。第四,国际货代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国际货代企业是我国近十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少部分企业是从原有的国有企业中新生或分化出的业务单元,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从一出生就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激烈市场竞争,企业没有那么多传统的经营思想、经营做法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体制锻炼和提高了国际货代企业的生存、应变、发展能力。一些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创新精神、创业冲动、运筹能力、管理理念、用人机制,业务的发展速度和企业领导的统领才干都是很突出的,这些企业比纯粹的国有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要容易得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 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 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 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 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 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 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 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 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 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 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 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 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 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 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 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 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 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 一步掌握。 3.f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 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 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 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 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 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 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 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 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 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 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 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 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 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 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 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2.一、游戏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如在复习音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戴上辅音音标头饰,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戴着元音音标的学生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桥“垮了,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两个辅音和自己的元音拼读出来,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音标;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得以激发,这比那种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再如,教用英语打招呼时,设计向七个小矮人打招呼的游戏,游戏中还配上欢快的“士兵进行曲”,学生见到童话中的熟悉人物,乐得不可开交,争先恐后运用刚学的句子同他们打招呼。二、游戏应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电脑上出示几个抽象图形请学生猜,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座钟等;有的把长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张照片、一幅地图、一扇窗子等。再如当教完第一册所有句型后,在复习时,教师可出示一幅图画,图上画有两个同学正对面站着说话,然后教师让学生就这幅图进行同桌会话练习,并上台表演,这时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问年龄姓名,有的相互打招呼,有的问物体的颜色等等,教师任学生怎么说,只要有话说就行。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复习了以前学的内容。三、游戏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不要形成就游戏而游戏的局面。如在新授时,我们可以穿插些表演性的游戏,以分散难点、降低难度;在操练时,可安排些针对性强的游戏;在复习时,可开展一些综合性的游戏活动等等。四、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如“猜一猜”这个游戏可用于学习单词和练习句型,教师将一张图片背面朝学生,让其用句型Is  it  a......?猜猜画的是什么?再如“开火车”,这种游戏采用接力的形式,可以背字母、数数,也可复习单词,要求学生随口说出单词或字母,要求发音准确。这不但可以检查学生的发音情况,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积极投入课堂活动。再如猜谜、打电话、找朋友、击鼓传花等许多游戏。总之,教师只有不断翻新花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牢牢抓住。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3.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 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好!摘 要:认识物流本质、物流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及物流产业发展基本理念,是制定有效的物流产业政策的基本前提。指出物流的本质足以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为指导并通过专门的作业创造并实现价值的活动;物流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过程有着鲜明的特殊性;整体优化是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物流;产业政策;本质;特性;基本理念  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都需要科学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加以推动和保障,而我国目前对物流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构建适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物流本质、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以及物流产业发展基本理念等问题不够重视,而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是制定有效物流产业政策的基本前提。  1 物流的本质  物流业是由基本都有产业归属的、各种不同作业有机组合并逐步演进形成的,从功能上看它们共同为物质的流动过程服务。物流业的本质是以自身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为指导并通过专门的作业创造并实现价值的活动。  在经济社会,物质的流动过程是价值流转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经济活动的物质表现形式。物流业为实现物质的流动所采取的一系列辅助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流动的设计、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与物质的流动过程具有同样的本质属性——创造并实现价值的增值。也即物流系统的演进最根本的动力是能够创造并实现价值,只要有利于创造并实现价值的物流作业组合,都应纳入物流产业化领域之中。为此,不应以具体作业形式来判定该业务是否属于物流业。只有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制定出有效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与策略。  2 物流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2.1 物流产业投入的特殊性  (1)投入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一般工商企业发展的主动性较强,对目标市场定位、生产(销售)的产品定型、企业发展的构架等重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企业投入。而物流业是为物质的流动过程进行辅助服务的产业,更多的是在偶合性的背景下寻求渐进式的发展。只有当工商企业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且合作后可为需求方创造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才会进行投入。这种投入显然带有鲜明的被动性。  (2)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依赖性较强。从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其提供的多种业务都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如运输线路、场站、枢纽、港口、码头等)、运作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和通讯基础设施(如公用通信网、通讯设备及线路等)的支撑,而对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单一企业无法完成的。即物流企业的投入依赖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又不可能超越这种投入。因此,物流企业要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条件、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评估,寻求现实可行的拓展服务。  (3)自身基础设施投入要有灵活性。从物流企业的消耗来看,对其自身基础设施投入的要求不严格。这是因为企业自身通常不具备对所需基础设施投入的能力,且投入构造基础设施不具必要性(投入后不一定有充足持续的业务加以支持)。并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合作、虚拟经营等形式满足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因此,物流企业对自身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充分体现灵活性的特点,视机而动、视时而动。  2.2 物流产业产出的特殊性  物流产业的产出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类型、不同品质的物流服务,而物流产业赖以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挖掘第三方利润源。第三方利润源是指通过供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运作可望实现的利润空间,其内容不仅包括物流成本的降低,还包括提高运作效率、提供增值服务等带来的效益。物流产业产出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出的内容,即第三方利润源的实现程度。因此,物流产业产出的特殊性就在于对其产出内容特殊性生的描述。  物流产业的产出内容主要包括:①减少资源占用产生的效益;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产生的效益;③提高设施使用强度产生的效益;④节约消耗产生的效益;⑤提高工作效率产生的效益;⑥增值作业(指以实现产品交付为目的的常规服务,如产品包装、组装、拆卸、订单管理、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回收管理等)产生的效益等。  3 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本文中理念的定义是“与发展逻辑相适应的观念”或“理性的、明智的观念”。而整体优化是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所谓优化的根本标志是能创造使各相关利益主体都接受的利益增量。这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必要的利益增量和该利益增量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两者缺一不可。物流产业正是在这样的优化理念指导下逐步发展形成的。  优化理念有3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相对性特征,相对于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行为动机等)来评价优劣。正是优化的相对性特征,促使物流企业各自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来拓展发展空间,使整个物流系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单个物流企业而言,从服务手段、地域、内容、网络、品质和设施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服务特色或服务个性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实现有效竞争和持续获利的重要保障。其二是主观性特征,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并从自身的得失来评价优劣。这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动力源之一。对于物流企业经营者而言,主观认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客观实际,是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三是预见性特征,行为主体是根据自己的预见来策划优化方案的。只有当优化按期望那样准确实施时,才能够成为结果。一旦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或发生了不可预见的不利因素,结果有可能与初衷完全相反。这是物流业发展难以彻底规避的风险。  “整体”是基于物流产业的层面来界定的,特指参与优化过程的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至少有两个:物流服务的供给企业和物流服务的对象——物流服务需求企业。  国民经济实体是由各种供应链有机结合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在风险、技术、资源分布、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众多规模不等、业务内容各异、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生存于各自的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都在追求实现自身最优的目标。但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各自最优未必整体最优。例如,在供应链中,仓储企业希望其业务越饱满越好,而厂家或商家则希望实现零仓储;运输企业希望有饱和的运输任务和较高的运输价格,而厂家或商家则要尽可能降低运输消耗,等等。  经济过程正是在各利益主体追求获得自己认为可接受的利益行为驱动下运行的。物流企业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包括经济利益和具体业务),将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并以可能获得的利益水平来决定是否合作。因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赢”。  4 结束语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是带有较强技术性和理论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政策制定的导向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以深刻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前提。而对于物流本质、物流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等问题的研究,既是物流产业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前提,应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对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的认识有哪些?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 “朝阳产业”。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4. 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 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 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 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需要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强调物流的微观集成、自身集成与宏观集成系统发展。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要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普遍使用的整体成本,以及对现代物流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针对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管理监控以及双向通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好!摘 要:认识物流本质、物流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及物流产业发展基本理念,是制定有效的物流产业政策的基本前提。指出物流的本质足以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为指导并通过专门的作业创造并实现价值的活动;物流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过程有着鲜明的特殊性;整体优化是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物流;产业政策;本质;特性;基本理念  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都需要科学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加以推动和保障,而我国目前对物流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构建适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物流本质、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以及物流产业发展基本理念等问题不够重视,而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是制定有效物流产业政策的基本前提。  1 物流的本质  物流业是由基本都有产业归属的、各种不同作业有机组合并逐步演进形成的,从功能上看它们共同为物质的流动过程服务。物流业的本质是以自身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为指导并通过专门的作业创造并实现价值的活动。  在经济社会,物质的流动过程是价值流转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经济活动的物质表现形式。物流业为实现物质的流动所采取的一系列辅助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流动的设计、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与物质的流动过程具有同样的本质属性——创造并实现价值的增值。也即物流系统的演进最根本的动力是能够创造并实现价值,只要有利于创造并实现价值的物流作业组合,都应纳入物流产业化领域之中。为此,不应以具体作业形式来判定该业务是否属于物流业。只有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制定出有效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与策略。  2 物流产业的投入与产出  2.1 物流产业投入的特殊性  (1)投入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一般工商企业发展的主动性较强,对目标市场定位、生产(销售)的产品定型、企业发展的构架等重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企业投入。而物流业是为物质的流动过程进行辅助服务的产业,更多的是在偶合性的背景下寻求渐进式的发展。只有当工商企业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且合作后可为需求方创造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才会进行投入。这种投入显然带有鲜明的被动性。  (2)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依赖性较强。从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其提供的多种业务都需要交通基础设施(如运输线路、场站、枢纽、港口、码头等)、运作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和通讯基础设施(如公用通信网、通讯设备及线路等)的支撑,而对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单一企业无法完成的。即物流企业的投入依赖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又不可能超越这种投入。因此,物流企业要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条件、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评估,寻求现实可行的拓展服务。  (3)自身基础设施投入要有灵活性。从物流企业的消耗来看,对其自身基础设施投入的要求不严格。这是因为企业自身通常不具备对所需基础设施投入的能力,且投入构造基础设施不具必要性(投入后不一定有充足持续的业务加以支持)。并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合作、虚拟经营等形式满足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因此,物流企业对自身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充分体现灵活性的特点,视机而动、视时而动。  2.2 物流产业产出的特殊性  物流产业的产出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类型、不同品质的物流服务,而物流产业赖以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挖掘第三方利润源。第三方利润源是指通过供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运作可望实现的利润空间,其内容不仅包括物流成本的降低,还包括提高运作效率、提供增值服务等带来的效益。物流产业产出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出的内容,即第三方利润源的实现程度。因此,物流产业产出的特殊性就在于对其产出内容特殊性生的描述。  物流产业的产出内容主要包括:①减少资源占用产生的效益;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产生的效益;③提高设施使用强度产生的效益;④节约消耗产生的效益;⑤提高工作效率产生的效益;⑥增值作业(指以实现产品交付为目的的常规服务,如产品包装、组装、拆卸、订单管理、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回收管理等)产生的效益等。  3 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本文中理念的定义是“与发展逻辑相适应的观念”或“理性的、明智的观念”。而整体优化是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所谓优化的根本标志是能创造使各相关利益主体都接受的利益增量。这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必要的利益增量和该利益增量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两者缺一不可。物流产业正是在这样的优化理念指导下逐步发展形成的。  优化理念有3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相对性特征,相对于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行为动机等)来评价优劣。正是优化的相对性特征,促使物流企业各自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来拓展发展空间,使整个物流系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单个物流企业而言,从服务手段、地域、内容、网络、品质和设施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服务特色或服务个性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实现有效竞争和持续获利的重要保障。其二是主观性特征,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并从自身的得失来评价优劣。这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动力源之一。对于物流企业经营者而言,主观认识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客观实际,是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三是预见性特征,行为主体是根据自己的预见来策划优化方案的。只有当优化按期望那样准确实施时,才能够成为结果。一旦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或发生了不可预见的不利因素,结果有可能与初衷完全相反。这是物流业发展难以彻底规避的风险。  “整体”是基于物流产业的层面来界定的,特指参与优化过程的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至少有两个:物流服务的供给企业和物流服务的对象——物流服务需求企业。  国民经济实体是由各种供应链有机结合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在风险、技术、资源分布、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众多规模不等、业务内容各异、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生存于各自的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都在追求实现自身最优的目标。但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各自最优未必整体最优。例如,在供应链中,仓储企业希望其业务越饱满越好,而厂家或商家则希望实现零仓储;运输企业希望有饱和的运输任务和较高的运输价格,而厂家或商家则要尽可能降低运输消耗,等等。  经济过程正是在各利益主体追求获得自己认为可接受的利益行为驱动下运行的。物流企业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包括经济利益和具体业务),将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并以可能获得的利益水平来决定是否合作。因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赢”。  4 结束语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是带有较强技术性和理论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政策制定的导向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以深刻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前提。而对于物流本质、物流产业投入与产出特性等问题的研究,既是物流产业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前提,应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 绪论 11-15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3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5 第二章 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15-48
   2.1 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15-24
       2.1.1 关于物流概念的认识 15-16
       2.1.2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6-18
       2.1.3 物流业的概念及其组成 18-19
       2.1.4 物流的复兴 19-21
       2.1.5 物流的发展过程 21-24
   2.2 物流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24-29
       2.2.1 物流与流通、商流的关系 24-26
       2.2.2 物流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6-27
       2.2.3 物流与运输的关系 27-29
   2.3 物流的全球化 29-40
       2.3.1 全球化物流的动力 31-36
       2.3.2 全球物流壁垒 36-40
       2.3.3 全球性挑战 40
   2.4 现代物流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40-48
       2.4.1 现代物流的特征 40-43
       2.4.2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43-48 第三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48-66
   3.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48-51
       3.1.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发展 48
       3.1.2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48-49
       3.1.3 物流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9-50
       3.1.4 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50
       3.1.5 物流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50-51
       3.1.6 物流仓储业快速发展 51
       3.1.7 企业物流致力于物流合理化 51
   3.2 我国物流业系统层次构成及发展的特点 51-56
       3.2.1 物流系统层次的构成 51-52
       3.2.2 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52-56
   3.3 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6-61
       3.3.1 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 57
       3.3.2 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57-58
       3.3.3 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物流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8-59
       3.3.4 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9-60
       3.3.5 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60
       3.3.6 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60-61
       3.3.7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物流发展 61
       3.3.8 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 61
   3.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61-66
       3.4.1 我国物流业发展潜力分析 61-63
       3.4.2 国民经济发展呼唤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63-64
       3.4.3 加入WTO将促使物流企业走向成熟 64
       3.4.4 北京奥运会为物流发展提供机遇 64-65
       3.4.5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物流业的发展 65-66 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运输与物流发展战略借鉴 66-82
   4.1 美国运输部年发展战略 66-68
       4.1.1 价值取向 66
       4.1.2 发展战略要点 66-68
   4.2 英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68-70
       4.2.1 英国运输新政 68-69
       4.2.2 英国的运输战略 69-70
   4.3 21世纪初澳大利亚运输与物流发展战略 70-72
       4.3.1 澳联邦运输部的任务 70
       4.3.2 运输与物流的主要战略 70-71
       4.3.3 物流业行动议程 71
       4.3.4 澳大利亚综合物流网络 71-72
   4.4 日本的物流发展及其发展战略 72-73
       4.4.1 物流的变革 72-73
       4.4.2 物流发展战略 73
   4.5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战略的特点 73-75
       4.5.1 政府在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73-75
       4.5.2 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 75
       4.5.3 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75
   4.6 经验的总结及其借鉴意义 75-82
       4.6.1 政府决策机构设置的一体化 76
       4.6.2 重视政府的规划与指导作用 76
       4.6.3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76
       4.6.4 更新观念,实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76-77
       4.6.5 注意解决运输与物流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77
       4.6.6 正确认识物流社会化与物流企业规模 77-79
       4.6.7 注意解决运输合理化问题,降低运输成本 79-81
       4.6.8 我国的物流发展应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81
       4.6.9 尽快研究和制定我国物流战略 81-82 第五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构想 82-107
   5.1 物流战略概念及层次结构 82-84
       5.1.1 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特征 82-83
       5.1.2 物流战略的层次结构 83-84
   5.2 物流环境的SWOT分析 84-87
       5.2.1 SWOT分析概述 84-86
       5.2.2 我国物流业环境的SWOT分析 86-87
   5.3 我国物流业的使命及战略目标 87-90
       5.3.1 物流业的使命 87-88
       5.3.2 物流业战略目标 88-90
   5.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战略 90-107
       5.4.1 一体化物流战略 90-91
       5.4.2 绿色物流战略 91-95
       5.4.3 国际化物流战略 95-96
       5.4.4 供应链一体化战略 96-102
       5.4.5 电子商务物流战略 102-104
       5.4.6 企业物流战略 104-107 第六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措施 107-123
   6.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物流一元化管理 107-110
       6.1.1 尽快建立一元化的物流管理体制 107-108
       6.1.2 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强化物流行政管理 108-109
       6.1.3 探索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 109-110
   6.2 研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确保物流业健康发展 110-112
       6.2.1 建立统一的现代物流体系方面的政策 110-111
       6.2.2 打破地区与部门封锁,创造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方面的政策 111
       6.2.3 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方面的政策 111
       6.2.4 进一步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 111
       6.2.5 鼓励物流发展制度创新方面的政策 111-112
       6.2.6 实现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市场化方面的政策 112
   6.3 建立和完善物流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物流市场调控 112-114
       6.3.1 加快立法适应物流市场发展的需要 112-113
       6.3.2 以法律保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113
       6.3.3 了解WTO的有关规则,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113
       6.3.4 在WTO机制和框架下寻求合理司法保护 113-114
       6.3.5 及时制定和调整、修改有关物流法规 114
   6.4 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促进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 114-116
       6.4.1 物流大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 114-115
       6.4.2 物流分系统技术标准 115-116
       6.4.3 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 116
   6.5 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116-117
       6.5.1 引导企业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 116
       6.5.2 推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116-117
       6.5.3 鼓励企业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117
       6.5.4 促进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117
   6.6 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117-119
       6.6.1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117
       6.6.2 推动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117-118
       6.6.3 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18
       6.6.4 建立物流统计信息系统 118-119
   6.7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高物流效率 119-120
       6.7.1 合理规划、科学引导 119
       6.7.2 抓好中心物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119
       6.7.3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 119-120
       6.7.4 解放思想,开拓筹集资金的新渠道 120
   6.8 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培养物流人才 120-123
       6.8.1 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 120-121
       6.8.2 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 121
       6.8.3 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战略 121
       6.8.4 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21-123 第七章 总结 123-127
   7.1 主要结论 123-124
   7.2 本文的创新点 124-125
   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5-127 参考文献 127-130 致谢 13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 熟悉统计基础知识; 2. 最好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3. 熟悉你单位的业务(生产知识),如是生产单位,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生产过程, 当然越细越好;如是商业单位,应了解基本的业务过程; 4. 对你单位的质检工作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5. 虽然是质检科统计,但也要学好经济学; 6. 当然了,还有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这对你来说肯定没问题; 7. 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学好统计法,充分利用好统计法,维护好统计人员的权利;尽好统计人员的义务; 以上所说,应是统计人员的基本功, 做过一段时间你就感觉到,统计人员的知识面是最广的。 有什么事情,请多联系,我愿意帮助你! 祝你成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达国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