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圣教军哪个流派好关于滞胀的解释哪个好

第二章经济学的流派 及其主要观点 第一节 经济学流派概述? 一提起流派这个词,让人不禁联想起经典武侠小 说里峨眉派、昆仑派、武当派、少林派、崆峒派 等,为争天下第一,不停的挑战其他派系,在武 功上一较高下。当然,也不乏有志之士,取各派 之精华,集天下之大成,终成一代宗师。 ? 一如各大门派的争斗推动武术的发展,经济学理
论也是在各大流派的论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 了解它是如何为发展经济服务的,这不仅有利于 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发展变化的趋势,了解西方 国家的经济政策,而且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 有重要的参考的价值。 一、经济学流派划分标准表2-1 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类国家干预主义 自由主义(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 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 斯主义) (3)新凯恩斯主义 (4)希克斯的经济思想(5)货币主义 (6)理性预期学派 (7)供给学派 (8)弗莱堡学派 (9)公共选择学派 (10)新制度经济学派 二、经济学流派的发展演变?1.早期经济思想(公元4世纪~公元15世 纪) ?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虽然经 济生活比较简单,但是中世纪时很多思想 家和政治家都对很多经济问题发表过杰出 的见解,这些见解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 渊源。早期的经济思想只是零星的依附于 其他学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 YlishiduodeAristotle古希腊思想家。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伊拉城,该城是安德罗斯 人在哈尔基季基半岛上的一个殖民地。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亚里士多德青年时代曾在雅典柏拉图的“阿卡德米亚”学园中学习, 前后约20年。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开 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公元前343年,他受聘担任马其顿王子 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和 著述活动。 ?他的丰富的著作实际上总结了公元前 4世纪以前希腊 科学的成就,对后来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两 部名著中。 ?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开始进入危机和衰落的 年代。他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组织,希望实行 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 亚里士多德把“家庭管理”(经济)作为政治学的组成 部分之一,比色诺芬更加精确地规定了“家庭管理”的研 究对象和任务。他认为,“家庭管理”一是研究家庭成员 之间的关系,一是研究致富的技术。 ?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 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 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 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 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 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 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 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 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 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 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 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 ? “道法自然”的思想 这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 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 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 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 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 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 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 货殖列传》与 《史记? 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 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 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 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 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 有一定影响。 ?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 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 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 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 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 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 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 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 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 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 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 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 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 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 “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 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 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 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 ? 2.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16~17世纪) ? 随着作坊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变、农业的商 业化以及大规模贸易尤其是远洋贸易的产生和发 展,出现了经济学的最初形态:重商主义。重商 主义认为贵金属(金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 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 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重商主义的政策主 张在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200年左右的 时间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 3.近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三次革命 ? (1)第一次革命:“古典革命” ? 古典革命的对象是重商主义,它促成了古典经济 学的产生。代表任务为有着经济学史上牛顿之称 的亚当? 斯密,其代表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国富论》)。古典经济学的出现 确立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即经济人假设 (人都是利己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 最大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认为 利己心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主张自由放 任的经济政策,首次确立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人类的主流经济学都 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 亚当? 斯密 Yadang SimiAdam Smith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严复最早译为《原富》)一书蜚声于世。 1723年生于苏格兰的柯科迪。1737年入格拉斯哥大学。1740年转赴牛津大 学学习。1746年回故乡。年冬在爱丁堡公开讲学,内容有修辞 学、历史和经济学。1751年1月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次年改 任伦理学教授。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 斯密处于英国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制转变的时期,国 内还存在着相当多封建经济,贵族地主在政治上还处于支 配地位,这就决定《国富论》在反对重商主义的同时,必 须反对封建主义。因之,该书既攻击特许公司的垄断,也 攻击地主阶级的不劳而获。斯密深知,不这样便无法为工 业资产阶级开路。 ? 《国富论》出版不久,便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 1778年和1780年英国先后开征房产税和麦芽税,似受它的 启发;而最著者则为1786年的英法商约。其互减关税的规 定,与重商主义的作法大相径庭,显系符合斯密的自由贸 易主张的。1784年对东印度公司建立政府监督的法案,则 以其限制特许公司的权力而受到他的赞扬。 ? 1777年斯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和盐税专员,移居爱 丁堡。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终 身未婚。? ? (2)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 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有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1871)、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和瓦尔拉 斯(《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用主 观价值(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 论,将需求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同时促成了数学方 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之后,1890年马歇尔出版 《经济学原理》对经济学进行再次大综合:提出把主观价 值理论与客观价值理论相结合,运用均衡价值(价格)论 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构建了新古典的分析框架, 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 西方国家理论界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直是新古典经济学。但 是在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面前,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面对 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却显得无能无力。 马歇尔 Mxie'er Alfred Marshall(A.)马歇尔出生于一个英格兰银行职员的家庭。1861年入剑桥大学学数学。 1865年毕业后,被选为特别研究生,攻读物理,兼教数学。1867年开始研究 经济学,翌年起任剑桥圣约翰学院道德科学讲师,讲授当时作为道德科学一 个分支的政治经济学。1877年去布里斯托尔大学学院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1883年任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研究员和政治经济学讲师。1885年回到剑桥 大学接任政治经济学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 ?建立在局部均衡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是 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一种 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 商品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决定的,用商品的均 衡价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 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需求价格是消费者(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 支付的价格,这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 供给价格是由生产者(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 所愿接受的价格,这是由边际真实生产费用所决 定的。 ? (3)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 凯恩斯革命的对象是新古典经济学,促成了现代 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代表人物:约翰? 梅纳德? 凯恩 斯,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 《通论》)。1929年的经济萧条使新古典经济学 家一筹莫展。在通论中,凯恩斯反对代表古典和 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观念的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 自身的需求),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经常 存在的现象,市场机制的调节并非总是完美无缺 的,经济可能会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根据他的 观点,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需求构成, 由 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整个社会在未实现充 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生产,出现大量失业。 凯恩斯 Ki'ensiJohn Maynard Keynes(J.M.)凯恩斯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又 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一年。1906年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 职。1909年任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在此前后,他以大部分 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 发后,他集中精力写作一生最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于1936年出版。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 版称为“凯恩斯革命”。 ? 因此,凯恩斯主张放弃以前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认为政府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节总需求, 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实现 充分就业。事实证明,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为 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 的途径。1946年美国的《就业法》充分体现了凯 恩斯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分析方法上,凯恩斯复 活了重商主义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 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古典二分法,将 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二为一,开辟了经济学研 究方法的新时代。 ? 4.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 (1)国家干预主义 ?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放弃 了传统观点,纷纷追随凯恩斯,对其有效需求理 论进行解释和补充。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 森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 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在其1961年第五 版《经济学》中,自称“新古典综合派”,得到 了美国很多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在战后的西方 经济学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而以凯恩斯的嫡传 弟子自居的英国经济学家琼? 罗宾逊,把美国的新 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看作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在 年代同新古典综合派展开了激烈的论 战,逐渐自成体系,形成了新剑桥学派。 萨缪尔森 Samiu'ersenPaul Anthony Samuelson(P.)美国经济学家。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5年获芝 加哥大学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以后任麻省 理工学院教授,以及许多公私机关的顾问,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金。萨缪尔森把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和凯 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后者称为宏观经 济学,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 学。 ? (2)新自由主义 ? 19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出现了大量失业与急剧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对此无能为力,与凯恩 斯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经济流派开始复苏。其 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自称是“凯 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该派强调货币在经济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经济政策上推崇货币政策,是当 时新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1970年 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理性预期学派,以 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代 表,将理性预期因素引入宏观经济理论,在经济 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弗里德曼 FulidemnMilton Friedman(M.)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32年在拉特格斯大学毕业, 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年在美国自然资源委员 会工作,年在美国财政部赋税研究署工作。1946年获哥 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去芝加哥大学任教,1948年任该校教授。 1977年退休后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67年,任 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年任尼克松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弗里德曼十分强调经济科学的实证性质,认 为一个经济理论是否正确和有用,并不在于据以 推导出理论结论的前提或假设是否完全符合现实, 而在于它对于某项措施将会产生的后果所作的预 测,能否与观察到的事实协调一致。他在论著中 广泛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 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以便为 他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提供经验材料的论据。 ? 与理性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还有以美国经济学家 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美国总统里根对该派的 观点和主张极为重视。此外,还有最彻底的自由 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直著书立说宣传经济自 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 罗勃凯、艾哈德等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倡导社 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德国的国家经济学;以美国 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 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创 立了政治决策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威廉 姆森、诺斯和波斯纳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新经济史学派和法律经济学派。 ?除了上述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相 关流派,二战后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一些非主流经济流派也获得了长足进步, 比如,瑞典学派、熊彼特的创新经济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加尔布雷的新 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等,都对当今西 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 一、新古典综合派 ? 1.理论背景 ? 大萧条后凯恩斯经济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占据支配地 位,成为“主流经济学”。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 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有所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开始逐 渐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问题。凯恩斯主义 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产生了新古 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 作《经济学》(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 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 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 用萨缪尔森的话来说就是“星期一、三、五,我 可以是一名萨伊定律的侍从,而星期二、四、六, 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萨缪尔森指出, 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 活动,能够使一国经济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 分就业。在此前提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将再度适用。1960年代后期滞胀的出现,严重打 击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地位,遭到了新剑桥学派、 货币主义的严重抨击。在这种背景下,萨缪尔森 在其第八版《经济学》中,改旗易帜,吸收了其 他学派的观点,加强了对社会总供给的分析,自 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背 景 资 料? 保罗?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派的最主要的代表和奠基人。 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35年毕业于 芝加哥大学,193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前被聘任为麻省理 工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以后提升为副教授,1947年起任 教授。1970年,由于他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 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 经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经济计量学会会长、国际经 济学会会长,担任过美国资源计划局顾问、战时生产局顾 问、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等职务。萨缪尔森几乎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建树和发展。他的主要著作 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年)、《经济学》与多夫 曼和索洛合著的《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1958年)。主 要论文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48 年)、《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 (1962年)、《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1972年)等。 2.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 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凯恩斯和汉森关于资本主义 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的观点,把“混合经济” 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分析的制度前提。根据萨缪 尔森的观点,“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 机构共同对经济实施控制,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 主,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同时,政府也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防 止经济大起大落。 ? (2)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 1950年代后期,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 失业人数增加和物价持续上涨并存的现象。但是 根据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不可 能并存的。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现实的经济现 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 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 的关系。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对菲利普斯 曲线的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 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做出选择,取得二者之间的平 衡。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 率之间会表现出反 向关系,表现为 the Phillips curve。 ? 它对决策者提出了 一个两难问题:为 了降低通货膨胀率, 必须接受一个较高 的失业率;为降低 失业率,又必须接 受一个较高的通货 膨胀率。通 货 膨 胀 率 菲利普斯曲线(PC)失业率 3.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即通 过调节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出口等 变量,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的宏观经济目标。 ? 1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主要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了补偿 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出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的财政货 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的财政货 币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从年,艾森豪威尔 总统采纳该派的建议,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为2.5%,该时期被人们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为加速经济增 长,托宾和阿瑟? 奥肯等人在肯尼迪政府执政时期提出了“潜 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企图使人们注意 到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水平必须与充分就业增长轨道保持 一致。但1960年代后期的滞胀使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受到沉重 打击,对此,该派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以及收入、人力资源和汇率政策等。 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评价? 新古典综合派的出现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 济学界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由微观和宏观两大部 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 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其构建的现代西方 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该派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 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 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但 有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 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 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显然适用于短期和特定背 景下的经济理论,变成了一种可以适用于任何时 期与背景的“普遍性理论”,把特定情况下适用 的政策主张,变成了正常情况下的“微调”的经 济理论,这些都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是不一致的。 二、新剑桥学派? 1.理论背景 ?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 人物有琼? 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 伊 特维尔等人。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 学任教,而其理论又是以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该学派的出现主要 是由于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发展 在他们看来是对原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曲解,是冒牌的凯恩 斯主义。1953年,琼? 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 论》一文,严厉抨击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通过揭 露和批判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逻辑错误,新剑桥 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1956年, 琼? 罗宾逊的《资本积累论》和卡尔多的《可供选择的收 入分配理论》都从收入分配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标 志着新剑桥学派的诞生。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 ? 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理 论前提上,如何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 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上。 ?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在综合凯恩斯的经 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程中,恢复了萨 伊定律。新剑桥学派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 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 的理论体系。新剑桥学派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 储蓄”的思想,批评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新古典 经济学“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2)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也是在哈-多 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把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研究,一方 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 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 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 ? (3)通胀理论 ? 新剑桥学派在解释滞胀的原因时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 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归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 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他们从区分商品市 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垄断因素、劳资 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素,来说明通胀的成因,进而解释滞 胀。其中,琼? 罗宾逊的观点是:投资率提高导致实际工 资下降,工人会通过工会要求提高工资,进而导致通货膨 胀,最终出现经济增长停滞和大量失业人口;卡尔多的观 点是如果初级部门产量的增长和工业制造业部门生产的增 长之间出现比例失调的话,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 停滞膨胀。 3.政策主张? 在经济政策方面,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 的经济政策主张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主张政府 干预的方向不是直接或间接增加总需求,认为西 方国家社会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 失调的收入分配。具体来说,整个社会一部分人 占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未占有生产资料, 不能 指望在现行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改 变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而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 失调的基础上进行得,因此经济增长只会加剧收 入分配不公。所以,新剑桥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的重点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借助政府实施一系列 经济社会政策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不合理 的分配。 ?具体来说,主要有:实行累进税制度,改 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实行 高额遗产税和赠与税,消除私人财产的大 量集中;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培训失业者, 提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制定适应经济 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平衡财政预算;实 行进出口管制,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政 府运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 的股票等。 三、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 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后,随着货币学 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兴起,围绕凯恩斯 经济学的争论日趋激烈。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 的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 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年轻经济 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 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克洛 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艾克赛尔? 莱荣霍夫德都对当时 的凯恩斯学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凯恩斯学 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主张重建凯恩斯经济学, 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 2.基本理论? (1)非均衡分析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理论的精髓在于把非瓦 尔拉斯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常态,而把瓦尔拉斯 均衡看作是一种特例。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却 把凯恩斯理论强行纳入一般市场均衡分析,使凯 恩斯理论更加远离现实世界和缺乏微观基础。新 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 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 下,在一个明确的非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 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 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 (2)失业 ? 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 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 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 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 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上出现 过度需求,商品市场出现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 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收入政策来降低实际工 资水平。 四、希克斯的经济理论? 1.理论背景 ? 希克斯(Hicks,John Richard,),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生于英格兰的沃里克,17岁获得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的奖学金,最初攻 读数学,一年后转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25年大学毕业,1926 年和1932年先后获牛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 剑桥大学研究员和教授、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牛津大学教授和研究员。 1943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被封为勋爵。1972年与美国经 济学家阿罗一起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许多 重要贡献,涉及工资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学 方法论和经济史理论等方面,著作有《工资理论》、《价值与资本》、 《资本的纯理论》、《论经济周期理论》、《需求理论的修正》、《资 本与增长》、《经济史理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等。 ? 由于希克斯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既不同于新古典综合派,也不同于新剑 桥学派,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独立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者和评论者。 他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论与其所解释的凯恩斯经济 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济学说。 2.基本观点? (1)宏观经济均衡理论 ? 希克斯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主要体现在他的 “IS―LM分析”中。他完善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 差异曲线来解释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了一般 均衡理论。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资, 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 并利用它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同时均衡 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同时决定,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 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结合在一 起,成为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r LMr1AISY1Y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失衡IR&&SLMmLFI m& S &LGHJI m&S & LISYI&Sm&L ?(2)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希克斯把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 膨胀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需 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 前)和与经济萧条并存的通货膨胀,即所 谓“滞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 希克斯认为后者有其内在的、经济的根源, 即劳工市场的就业结构和工资结构。 五、货币学派? 1.理论背景 ?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 重要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 授米尔顿?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出现源于二战后 西方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虽然二战后凯恩斯主 义为刺激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到 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1970 年代初,出现了滞胀。在此背景下,货币主义异 军突起,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与凯恩斯 主义分庭抗衡。该学派鼓吹货币的重要作用,主 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胀。 背 景 资 料? 米尔顿? 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2年 毕业于拉哲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 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 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 长。由于他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 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 性”,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主 要著述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消费函数 理论》、《货币稳定方案》、《年美国 货币史》、《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等。 2.基本观点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有: 货币量的增长率与名义收入的增长率保持一致; 货币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货币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通胀是一种纯粹 的货币现象等。 ? (1)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 理论。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货币数量论首先是 有关货币需求的理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 是多种多样的,如实际收入、预期的货币名义报 酬率、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预期的股票名义 报酬率等。 ?(2)消费的恒久收入假说 ?除了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还提出了消 费的恒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影响消费的不 是人们现期不稳定的收入,而是恒久性收 入,那么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采取刺激 现期收入的政策就是无效的。而货币需求 是稳定的,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操控的。一 国政府要稳定经济,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 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求相等。 ? (3)失业与通货膨胀 ?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 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 而造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货膨胀在任何 地方都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关于失业问 题的研究,货币主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 念,自然失业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市 场处于均衡状态中所必然存在的失业,或是与零 通货膨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自然 失业可能降低,却不会消失。货币主义者认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胀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国 际资本流动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 3.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是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学说的理 论基础上的,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认为战后西方各国 经济波动是由于政府采取了错误的干预政策。在与凯恩斯 的宏观调控政策唱反调的同时,货币主义十分推崇货币政 策。其经济政策主要有: ? (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 政府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 为唯一的政策工具。政府应根据长期经济增长率确定一个 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根据这个增长率增加货币供给量。 无论经济衰退还是扩张,该增长率都不变。弗里德曼根据 美国GDP每年增长3%,劳动生产率提高1%~2%,把货 币供给增长率确定为4%~5%。 ?(2)收入指数化方案 ?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将人们的收 入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 ?(3)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浮动汇率是一种自 动调节机制,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 均衡,能够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 的不良影响,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 ? 货币学派通过重新阐发货币数量论,构建起第一个真正能 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其阐述的 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进展有 积极意义,该派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对重新审视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治理滞胀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1979年10月,美联储的新任主席保罗? 沃尔 克改变以往以利率为中心的调控政策,实施银行储备和货 币供给遵循事先确定的增长率,被称为“货币主义者的实 验”。事实证明,货币主义的实验在减缓经济增长以及降 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从年, 实际GDP停滞不前,失业率由6%上涨到1982年后期的峰 值10%,而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对货 币政策有效性的怀疑论调至此全部平息下来。货币确实发 挥了作用,货币确实是重要。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货 币才是最重要的。 六、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 学流派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 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 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 中的应用,被看成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 一。 ? 1.理论背景 ? 60 年代初,约翰? 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 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Rationl expectation) 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 特、华莱士、拉平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 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 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 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 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一致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理性预期理论的提出是七八十年代 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它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 2.主要理论?(1)理性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 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 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 理”。人们对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是尽 可能的最有效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 的信息,即使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们 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一旦发现错误也会立 即纠正预期中的失误。 ? (2)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 ? 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在反对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同时,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 则,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预期为特征的经济周期理论,重 新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 ? 卢卡斯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 往往容易混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动。假 设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货币供应量, 一般物价水平将会随之上升,这时生产者可能会把一部分 未预期到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误认为是他们所生产的 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的上升, 于是就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使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但是到了某一时期,一旦生产者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意 识到自己预期的错误时,他就会立刻加以纠正,并重新调 整生产决策,减少投资,结果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爆发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基本概念:即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 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GNP A D B O C 时间 E I 潜在GNP H GF 美国商业周期()Percentage Change in Real GDP12.00 Percent of Labor Force 10.00 8.00 6.00 4.00 2.00Unemployment RateRecesssions0.00C2.00 70 85 C4.0019551950196019902000 ? (3)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用理性预期来解 释菲利普斯曲线。根据他们的观点,无论是在长 期还是短期内都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此消彼 长的关系。根据理性预期,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 期值与实际发生值是一致的。由于理性预期,人 们预测到政府在经济出现高失业时必然提高通货 膨胀水平,那么在政策发生作用之前人们就会要 求提高工资。这样,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即使在短 期内也会失去效用,更别提长期了。 3.政策主张?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的看法,在理性预期且工资与 物价具有弹性的条件下,被人们预期到的政府的政策无法 影响实际的产出或失业。这就是所谓的政策无效性。假设 政府每逢大选临近之时,就倾向于刺激经济。经历一系列 出于政治目的的财政政策之后,人们将会理性的预期到这 种行为。他们会自言自语道:“是的,选举即将来临了。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政府通常会在选举前扩大支出。他们 骗不过我,我不会更努力的工作。” ? 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经济如果 不反复遭受政府政策的冲击,就会基本上保持稳定。他们 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能够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比公众高明。但在理性预期 条件下,人们已经充分预计到了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实施 后果,这样政府经济政策不会有任何效果。 七、供给学派? 1.理论背景 ? 由于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 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 局面。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 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 拉弗、马丁? 费尔德斯 坦、罗伯特? 巴雷特、裘德? 万尼斯基、保罗? 罗伯茨等。供 给学派是强调生产和供给的流派,阿瑟? 拉弗曾经说过, 供给学派的经济学是一种新经济学,是对个人进行刺激的 经济学。针对滞胀,供给学派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供给 不足,需求过旺,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主张通过 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供给学派正是在对凯 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批判和否定需求管理政策的基础上, 复兴古典经济学和萨伊定律,进而提出其供给管理的政策 主张。 2.主要观点? (1)否定凯恩斯主义 ? 供给学派全面否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认 为它是美国经济滞胀的“罪魁祸首”。供给学派 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大量失业 的说法只适用于三十年代大危机时期。战后特别 是六十年代以来,在没有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失业 率也很高的事实说明:失业问题并不是有效需求 不足造成的,而是美国历届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 理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果。 ? (2)重新肯定萨伊定理,重视市场机制作用 ? 在凯恩斯革命以前,西方经济理论界信奉萨伊定律,而凯 恩斯革命打破了这一“教条”。供给学派认为要解决美国 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必须把凯恩斯主义颠倒的东西再颠倒 过来。因为战后美国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生产过 剩引起的,而是由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市场机 制的作用遭到破坏。 ? 但是,供给学派并不简单复制萨伊定律,他们不是一般地 号召增加供给,而是要求人们注意美国经济衰落的最重要 因素―生产率下降问题。其理论核心是提出依靠市场机制, 通过储蓄、投资和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来提高生产率。 此外,根据该派的观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 的最好办法。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强化个人刺激。 ? (3)降低税率,刺激供给 ? 供给学派认为,税收是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 主要因素,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比较著 名的拉弗曲线是用来说明税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的。如果 用横轴表示税率,纵轴表示税收,拉弗曲线就是先上升而 后下降的倒“V”形曲线。这条曲线说明,当税率开始上升 时,税收会增加;当税率达到一定点时,税收也达到最大; 如果税率的增加超过这一点,随着税率提高,税收反而减 少了。因为税率太高,人们不愿意干活,作为税基的国民 收入减少。拉弗曲线说明同样的税收规模可以用两种不同 的税率达到,而低税率有利于刺激生产,所以要比高税率 政策好。 拉弗曲线 3.政策主张? (1)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供给学派相信,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越少,私人经济运行就越有效率。他们主张政府 要撤消价格限制、最低工资法等法令,放宽关于环境污染、 生产安全、商品检验等规定的标准,让企业尽量自由地经 营,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 ? (2)减税。供给学派提出刺激供给的最主要的财政政策 主张就是减税,其理论依据是拉弗曲线。 ? (3)削减政府支出。供给学派一方面主张大规模减税, 另一方面主张削减政府支出。他们声称,削减支出的目的 是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削减福利支出,严格限制受领条件, 除对老年贫困者和赤贫发放救济外,停办其他福利。 ?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是美国里根政府竞选时制定 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里根上任不久,即向 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派 的复兴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主 张遇到严重挑战,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在实践中 并没有应验。在现实种种问题面前,供给学派受 到巨大责难。里根政府和国会也从减税的立场上 后退,在 1983 年的预算法案中明确把增税作为 减少政府赤字的手段,这标志着供给学派在实践 上的失败,并从此衰落下去。 第三节 经济学流派(二)? 一、弗莱堡学派 ? 1.理论背景 ? 弗莱堡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新自 由主义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二战后的联邦德 国盛行,成为联邦德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联邦德国的国家经济学。虽然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由 来已久,但是在德国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是主张国家干预 的历史学派。直到一战期间,巨额战争赔款、物价飞涨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状况,使得原本倾向于历史学派的德 国经济学家瓦尔特? 欧根从1930年代起开始转向新自由主 义。1937年欧根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编辑出版 《经济的秩序》,制定新自由主义理论,创立了德国新自 由主义学派。在二战期间,由于法西斯统治,该派的发展 处于涣散状态,对德国的经济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二 战之后,由于该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参政,其所倡导的社会 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成为联邦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 指导原则。所以,该派也被称为“联邦德国新自由主义”。 2.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一方面强调自由竞争,但又 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自由放任;另一方面 主张国家干预,但又有别于社会主义的国 家统治。它所要的是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 由竞争,通过国家的积极、适当、有效的 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以自由竞争 来实现全民的繁荣富裕。弗莱堡学派认为 自由竞争是实现全民繁荣这一社会市场经 济基本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 3.政策主张? 政策主张主要有维护私有制、反对垄断、稳定通 货、公平分配、对外贸易自由。 ? (1)维护私有制 ? 该派学者认为私有制是社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 前提,没有私有制,就没有自由竞争,所以国家 的首要职责是制定宪法,保护生产资料私有制, 捍卫私有财产。 ? (2)反对垄断 ? 无论是私人组织的垄断还是社会组织的垄断,都 不利于自由竞争,使消费者蒙受损失,阻止社会 向前发展。 ? (3)稳定通货 ? 只有通货稳定,才能实现物价稳定,人们的实际 生活水平才有保障,否则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联邦德国通过调控货币流量和信贷活动来稳定通 货,保障经济稳步增长。 ? (4)公平分配 ? 该派追求的经济目标是经济人道主义,人人都成 为财产的所有者,实现全民的繁荣和富裕。德国 政府从1950年代中期就积极推行“人民股票”制 度,实施各种福利政策,实现经济人道主义。 年代,政府曾把一些国企如大众汽车 公司、普雷萨格采矿冶金公司等,用发行人民股 票的方法把他们变为人民大众共有的私有财产。 ?(5)对外贸易自由 ?德国新自由主义者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 易限制;认为国家应取消国际贸易中的一 切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 由。 ?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适应了德国 垄断资本统治利益的需要,促进了战后联 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公共选择学派? 1.理论背景 ? 由于19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陷入了困境,西方经济 学界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公共选择学派在该 股思潮中独树一帜,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政治学研 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詹 姆士? 麦吉尔? 布坎南和戈登? 塔洛克。1950年代末他们两人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时,就开始合作创建公共选择学 派。 ? 2.基本理论 ?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国家理论、投票 规则、投票人行为、政党的政治学、官僚主义等。 ? 公共选择学派继承了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定, 并将这一假定泛化到政治领域。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 在进行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 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总是愿意投票赞成能给他带来 更大收益的政治家。 ? 根据厦大经济研究所顾自安的观点,公共选择学派批评了 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割裂的研究方法,认为 人类社会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 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 认为一个人在经济市场是自利的,而在政治市场是利他的, 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善恶二元论”是无法成立的。他 们主张:尽管经济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消费者和厂商,而 政治市场中的主体标签是政治家、政客、选民和利益集团, 但他们的行为目标并无差别,区别仅在于,在经济市场交 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场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 最大化目标表现为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后者的最大化目 标表现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在公共选择 理论家眼中,政府不过是个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 (方福前,2000),公共行为和公共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 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支配。此外,由于政治市场上,政治 家和官员之间的双边垄断,他们在预算规模上的目标一致 性,必然导致政府规模的不断膨胀。 3.政策主张? 由于民主制度下,没有一种选择机制可以称得上是最优选 择机制(直接民主面临高成本,而间接民主面临机会主 义),公共选择学派为此提供了两种改革思路:一是市场 化改革,二是宪法制度改革。市场好化改革,是指通过将 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来提高后者的效率,这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界定公共物品的产 权;(2)在公共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重 构官员的激励机制,按照市场规则来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 和供给;(3)重新设计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使投 票人尽可能真实的显示其偏好。所谓宪法改革,是指通过 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 加宪法约束,通过改革决策规则来改善政治。布坎南认为, 规则和政策的关系如同博弈规则和博弈策略的关系,前者 的改变可能增加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而后者的改变只会改 变利益在参与者中的分配格局。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 1.理论背景 ?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 纪40年代,以F? 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该学派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 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 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美国以T? 凡勃伦、J? 康芒斯、W? 米切尔等 R? C? 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这一学派重视 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 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 因素,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 “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的 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企 业起源的原因?既然经济个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 合作,为什么还要存在企业?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沿着这一思维范式,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他认 为市场和企业是不同的交易机制,文中写道:“我觉察到 利用价格机制是有费用的。必须去发现价格是什么。要进 行谈判、起草合同、检查货物、作出安排解决争议等等。 这些费用被称为交易费用。”但文中并未直接提出交易费 用的概念,而是由后来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威廉姆 森也由于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和对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 献而获得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 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 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 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 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 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 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 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 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 经济学分析之中。 ? (2)产权理论 ? 科斯认为,诸如灯塔制度、电讯产品生产和消费出现 的纠纷、农夫和养牛者的利益纠纷、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 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产权的界定和变迁;而产权结构的 选择或解决纠纷的制度安排,又取决于利益关系人之间相 互协调和影响的边际交易成本。他举例分析说,假定有法 律诉讼和私下协商两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安排,如果两者的 边际交易成本不相等时,当事人自然倾向于选择成本低的 制度安排,这就可以解释不同状态下当事人会选择相应的 纠纷解决机制的原因;如果两者边际交易成本相等,就会 出现制度均衡,这就可以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多样化的制 度安排的原因;如果交易成本很小或不存在,那么各种制 度就是多余的。由此科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制度的显著 重要性和制度安排的多元化,恰恰反映了边际交易成本的 现实性,而这些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是不被重视的。 ? (3)企业理论 ? 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 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 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 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 制度体系。 ?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 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 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 动力。 ?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 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 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 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第2章 经济学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猎魔人 哪个流派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