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自动存款机交交通银行车贷条件

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热门搜索:
热门专题:
建行有无卡存款的ATM机吗?
提问者:| 浏览次数:13937次 |问题来自:全国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您还可以输入
验证码错误
有!好像市三院边那个有
房天下网友
其他回答 共7条
是建行就会有的
南方有 长春没有
房天下网友
你在什么地方?应该说地区级的地市都有。
房天下网友
有的,一般24小时自助银行都会配有存款机的,而且现在的自助存款机基本都有无卡无折存款功能。我都在建行、农行、交行等银行的存款机上做过无卡无折存款业务。
房天下网友
没有,无卡只能到柜台存。
房天下网友
上海有,用过
您可能对以下关键字也有兴趣:
相关资讯:
登录并提交回答
登录回答可获积分奖励
还没有账号?
如果您发现不正当的内容或行为,请及时联系我们!
举报内容:
举报原因:
(可多选)
含有反动的内容
含有人身攻击的内容
含有广告性质的内容
涉及违法犯罪的内容
含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
含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
含有恶意无聊灌水的内容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2014 年 11 月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会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4 年 11 月 22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 个百分点至 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至 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 1.1 倍调整为 1.2 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按投票排序
邀。这两天看了一些关于降息的观点,感觉有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猜测,也有些回答,比如“降息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之类的观点,未免过于一厢情愿,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水平所限,我的分析相比管清友、MFI等投研团队的分析自然是很粗糙的,只能说个大概原理。此次降息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二是存贷款利率有所下调,并简化了一些基准利率期限档次。大家主要关心的是存贷款利率下调,其实我的看法是:降息是反市场化的,达不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而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又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一、按照各方来分析,总体是个“假私济公”1、最大的得利方自然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这些机构议价能力强,依靠背景可以拿到基准利率的贷款。基准利率一降,许多融资平台都松一口气,正好续一下命,减轻一点担子。2、银行不会完全承担降息造成的损失分为存款利率下降和贷款利率下调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调表面上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但很大程度上被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抵消了。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下调也不是完全的利空。因为银行能从以下两点得到弥补:(1)银行会对议价能力低的贷款人提高贷款利率。目前贷款利率区间已经完全放开,银行拥有理论上的自主定价权,在信贷资源有限(人民银行有额度控制)的前提下,除了那部分特供政府相关机构的基准利率信贷资金以外,对于议价能力不强的客户,商业银行要么直接的提升贷款利率,要么很快会创造出“手续费”、“买保险”、“留余额”等变相加息的方式,提高对议价能力不强的客户的贷款利率。 (2)降息使银行可以再向一些还款压力大的客户收取几期利息,推迟将这些客户的贷款确认为不良,延缓资产质量下滑速度。3、真正最惨的是私营经济部门。民营经济的议价能力本来低,在有限的信贷资源被继续甚至更多地占用着的情况下,留给民营企业的资金将更加稀缺,必然将许多私营企业推向民间借贷,或者关停并转。因此,从国家队得利,私营经济受损的角度来说,此次降息的结果将是国进民退,”假私济公“。二、几点零散的思考。1、利率或者说“资金价格”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变量。市场上存在无数的资金价格。国有企业去贷款能拿到的利率是一个价格,它们最高能接受的利率是另一个价格,民营企业去贷款能拿到的利率也是一个价格。而这些价格又不一定等于央行的参考价格(基准利率)。靠发文件降息只能改变参考价格。2、供求关系是铁律。任何商品在任何时候都是供不应求的时候涨价,供过于求的时候降价。信贷资金也是一种商品,靠官方限价不会真正压低市场上的真实利率,只会降低资金配置的效率。所以有人分析说“降息会让资金更贵”,我也是这个意见。3、人民银行的降息和美联储推行零利率下限政策表面相似,其实存在本质的区别。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压低市场利率,。而人民银行依靠发文件的形式降息,只能造成资金双轨制,基准利率和实际利率更加背离。4、真正降低资金成本必须要从供需关系入手。在需求方,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让一些僵尸企业尽早破产重组,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减少低效率的占用资金。在供给方,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改革存贷比,增加可贷资金总量,让资金自由流向高收益的地方,迅速形成有效市场。(常听有些人说普遍降准是“大水漫灌”,可定向降准又能定到哪里去,以为钱贷出去以后不会四处流动的吗?其实交给市场才是最聪明的做法。)5、最后,其实人民银行不乐意降准,至少有一部分考虑就是自身的财务实力问题。我理解目前国际主流意见是央行也需要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而庞大的存款准备金正是央行的低成本负债来源,支持着外汇储备占款。具体可参考 但我认为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央行降低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同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前者会减轻央行的财务负担,使前者的影响大体与后者相抵消,这样能在不影响人民银行盈利的情况下,对社会可贷资金总量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我曾经做过一点粗略计算,估计取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可以在维持央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支持降多次准。6、以上,包括我之前的答案,说的都是从社会总福利角度出发,“应该如何如何”的梦话。至于“实际会如何如何”,还取决于各方利益博弈。7、金融是润滑剂不是发动机,降息救不了实体经济,只是对实体经济下滑的进一步确认。该来的迟早要来。唯一的不同是,本来有些实体是能活着看到明天的。
前两天正好写了一篇文章,我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谈谈央行本次降息对银行的影响吧。不只是降息——从银行角度谈一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降息的消息刷了几天屏,大家普遍比较关心这一举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原因很简单,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大、见效快,关乎大家能不能赚到钱。但作为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更加敏感,因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是趋势性的,是不可逆的,是我们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真正关乎银行活不活得好的问题。降息对银行的影响不管怎么说,还是得谈谈降息对银行的影响。非对称降息与央行以往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超常规地下调了0.4个百分点至5.6%,相比12年6月、7月的两次分别为0.25和0.31个百分点的降息,此次央行一次到位,并不希望产生连续降息的预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明显的非对称性体现了央行更加注重了保护消费者和储户的意图,而银行受到的直接冲击是很大的,或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挤压银行的存贷利差来补贴实体经济,从这个方面看,降息对银行是一个大利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降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是利好银行的;此外,对于已经在银行贷款且还款压力较大的企业部门,降息能缓解一些资金压力,或许也能降低企业资金断裂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的坏账水平。此次央行除了非对称降息以外,还采取了两个措施推动利率市场化:第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也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上浮后的存款利率相当于调整前水平。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扩大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此银行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分集团来说吧,五大行各期限利率完全一致,一年期调为3%(原为3.25%);股份制银行有高有低,一年期招行、光大3%,浦发、兴业、民生、广发3.025%,中信、华夏3.3%;城商行也很激进,宁波、南京等上浮到顶3.3%。所以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降息政策对各家银行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大型银行议价能力较强而且有点同盟的意思,存款控制在了较低的水平;中小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只能牺牲利差提高存款利率。第二,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将贷款基准利率简并为一年以内(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和五年以上三个档次。减少利率档次也需要将其影响和冲击控制在一定范围了,在市场化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保持一些重要的、关联度高的存款利率档次,而逐步去掉一些存款规模比较小的档次的基准利率。央行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就是走的比较谨慎的一步,因为五年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非常小,很多银行连0.1%的比例都不到,所以即使对其不设置基准利率了,影响也很有限,但可以给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是跨出的一小步;可以预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基准利率档次或许会进一步简化,给银行更大的空间。同时央行表示,下一步将“适时通过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继续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增强央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先看历史再谈未来扯多了,还是回来谈谈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吧。谈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利率市场化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先看历史,再谈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中共十四届三种全会,1993年,当时只是一个设想。到1996年随着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实现联网运行,这一“设想”迈出了第一步,形成了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再到1998年,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放开。这个时期基本可以看成我国金融机构之间利率机制的形成时期。此后,银行存贷利率开始了漫长的市场化之路,分两部分来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第一阶段,放开上限:年,央行2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放开外汇贷款利率限制;2002年将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上限提为30%,2003年提至50%,2004年初再提至70%。最后,日,央行完全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上限。第二阶段,下限放松:2005年房贷利率下限调至基准的0.9倍;2008年下调至基准的0.7倍;2013年取消下限,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但是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住房贷款的利率有所管制)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2005年9月,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的计息方式;2012年6月,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1倍。日,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同时央行表示,下一步将“适时通过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继续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增强央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有效性。”从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目前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存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上限有20%浮动空间。整体看来,要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最关键的就是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最后一跃”。“最后一跃”困难重重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这“最后一跃”所牵涉的面实在太广,几乎包含了个人、企业等所有经济主体。即使是在美国等直接融资十分发达的金融体系内,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都是一件风险极大、需要极度小心的事情,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间接融资比重超过了80%的国家。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个逻辑。第一,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这句话看来,其目的是宏大的,本身就涉及到了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不难猜想,要达到此目的,其过程必然也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不断创造条件,为利率市场化打下基础;其次等条件具备了就要适时而动,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市场化进程也要随之上一个台阶,这是有效率而稳妥的方式。根据央行对此次调控政策的解释,央行正是意识到我国已经具备了“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基础条件”才有此行动来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同时央行的推进措施是比较谨慎和巧妙的,降息与扩浮动空间相结合,即使是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上浮后的存款利率也仅与调整前水平相当,而此时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第二,市场化的利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前提是什么?换句话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关键基础条件有哪些?我认为所谓的基础条件其实很多,但最主要且最需要“创造”的有两个:一是经济主体对利率具有充足的敏感性;二是金融机构掌握必备的风险定价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要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管制,这两个前提都还不成熟。经济主体对利率具有敏感性吗?把经济主体分为个人和企业,个人对利率水平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为了微小的收益差别来精挑细选的储户和理财居民满地都是。而企业则有分化,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财务预算硬约束,因为钱都是自己的钱,多花一分钱自己就少赚一分,这个账老板算得很清楚。但是国有企业则不同,预算软约束问题被骂了多少年,依然没有多大改观。国有企业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所造成的亏损负有责任。为了让这些国企继续生存,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事前的保护或者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不知道亏损是由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企业管理问题或是经理人道德风险造成的,企业经理人会将各类问题造成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获得补贴,形成预算软约束。所以国企对利率普遍缺乏敏感性,利率成本的高低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反正亏了有政府来补贴;但大部分情况,国企都能享受到较低的贷款利率水平,因为银行看中了国企所拥有的政府信用背书,在盈利压力下将更多的资产以更低的价格配置于向上述部门,而不管其运行效率的低下。这样一来,利率就无法发挥有效配资资金的作用了,由于政府信用的背书,大量资金都涌向国企,以资源错配的方式支持着低效的生产活动,挤占了本应获得融资的大量中小企业。所以,要让利率市场化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关键一点就是培养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率敏感性。利率市场化虽然能够赋予借贷双方自由选择和自主定价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行使取决于金融主体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定价能力。对于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来说,定价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连风险定价都做不好,那又如何针对单个的交易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所以,问题来了,我国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否具有了必备的风险定价能力呢?应该说还没有完全具备。目前银行的风险计量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监管资本计算需求而建立的,其中的参数与模型主要用来描述历史轨迹,对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几乎不敏感,对风险的把握尚未精细到结构层面,更谈不上业务单元和产品层面。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主要是基于央行基准利率,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简单浮动,因为自主定价的空间很小,所以银行基本上养成了这种“懒”习惯,没有动力去花费巨大的成本构建针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定价体系;在存款定价上,大部分银行也都仅仅追求存款规模,也没有建立起与自身资产结构、期限和成本相匹配的存款定价机制。那么,在短期内银行能够建立起对风险的定价能力吗?不能。定价能力的建立必须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而且依赖于较强的模型构建和量化分析能力。从防范银行系统风险的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必须经过一个充分的缓冲期间,过程须充分,但时间很紧迫,银行已经到了需要倾全力建设风险定价体系的关键时期。定性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几何第一,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利润下降,这是最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近些年来中间业务有所发展,但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的扩张仍然是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相似且同质化程度过高的情况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必然会竞相提高存款的利率水平。事实上银行存款理财化的趋势就是在未放开存款利率情况下,为争夺客户而采取的变相提高利率的行为。存款只是一方面,市场化的利率也会使得银行对于优质企业的贷款争夺更加激烈,这导致优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较强,进而导致贷款利率难以明显提升。上面主要谈的是存贷利差率水平,利差总额=存贷利差率*存贷规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居民将会拥有更丰富的投资渠道,企业将会获得更丰富的融资方式,所以预计在未来银行的存贷规模的增长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终导致利差的收窄,使得银行利润水平降低。“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管制后,集体亏损了三年,主要由于有限资源下,台湾银行业过多,产生了过度激烈的竞争,使台湾银行业成为艰苦行业。”此外存贷利差收窄对不同银行的冲击存在差别。对于一些大型银行来说,其议价能力较强,贷款端能够争取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很多部分小型银行来说,由于议价能力较低,存贷利差将会收得更窄,甚至直接影响到其生存。第二,利率风险增加,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以后,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期限结构将会改变。将银行资产、负债根据其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区分,我们知道,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少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收益随利率上浮而增加,随利率下浮而减少;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收益会随利率下调而增加,随着利率上浮而减少。在市场化情况下,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幅度更大,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此外,在利率变动频繁的情况下,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快,由于“短借长贷”,长期贷款利率却还没有调整,导致利差收窄,即期限错配风险。等等,这些风险都是来自于利率更大幅度和更频繁的波动,都加大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从国际经验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后,不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几乎都出现了整体资金成本的上升,对投资提出更高的收益率要求,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将趋于上升。预计商业银行对高收益资产的风险偏好也将上升,资产配置中,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国债、央票的占比可能下降,相应信用债、股票、抵押贷款证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占比会上升,进而导致资产组合的利率风险和敏感度大幅上升。第三,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各类客户的信贷行为对利率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存取、贷款还款行为,将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存款结构,促使存款成本上升。随着存款稳定性降低,负债成本提高,银行对于同业融资市场的依赖性增强,系统性风险以及伴生的流动性风险扩大。由于流动性缓冲受到较大的挤压,加大了现金流的预测难度,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变得更加困难,流动性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大挑战。第四,银行信用风险增加。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存贷利差持续缩小,商业银行依靠中间业务收入仍然难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要。优质客户在盈利压力的持续刺激下,银行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必然会开始选择一部分高风险的额客户,以期获得更高的利差收入。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导致信贷客户的信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利率完全放开对不同银行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像工农中建交以及一些股份制大型银行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抗风险能力更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能够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而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自有资金较少、吸收存款的能力不强、信贷业务的议价能力不足、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处于劣势。所以,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随着其出现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不排除出现破产倒闭等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所以,就我国来看,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与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最后附我的微信公众号,更多文章请关注:&img src="&A HREF=" d70b40fe244f01ed118b_b.jpg?="" =""&" data-rawheight="100" data-rawwidth="1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0"&
首先谢邀虽然看到邀请,但是休息时间一直忙着补充另一个问题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说说。央行降息,从经济上我觉的没多大的分析价值,只要是聪明人都知道当前的经济是个啥回事。至于非聪明人,即使长篇大论告诉他了,他也不会相信。反正就一句话,短期利好,长期利空。当然也许对于帝国统治者来说,从100层楼上往下跳和从80层楼上往下跳已经没啥区别了,过一天是一天,只要还能够上楼,就是一种胜利。我就简单的从政治上说几句:1、帝国的统治者对未来极其悲观,对自身和自身所属集团的能力缺乏信心,对帝国社会的抗压能力充满着怀疑。降息的出现,相当于给一个治病的病人服用鸦片止痛延缓神经的痛觉。如果不是对未来抱有着极度的悲观,对自己的医治能力缺乏信心,对病人的身体素质充满怀疑,是不会选择这种饮鸩止渴,拖延时间的手段。至少也要像小日本的安倍那样,来一幕自杀式的冲锋,死前看能不能多拉几个垫背的。2、小强的又一次胜利,表面看,小强打脸啪啪啪,但是实际上了,小强童鞋又一次把自己摘干净了。从本届一开始,小强童鞋的策略很清晰,包子你要啥我给啥,俺乐意被架空,但是到时候出事了,也不要怪我这个宰辅履职不到位。3、非均衡降息说明帝国统治层对金融利益团体已经很不满意了,帝国高层对金融系统动手的意图已经图穷现匕了,聪明的中高层官僚,现在应该开始和相关的人士划清界限了。当然,我们既不要指望金融利益集团们是一团软蛋,也不要高估帝国统治层面的清理决心。反正一句话,金融领域的好戏开幕了。4、养肥的中间层已呈尾大不掉之势,非人力所能抗衡,帝国统治者已经没有任何抗衡的可能了,所以也就不要指望帝国的命运有扭转的可能。简单的说,任何人执政,即使你权倾天下,各种集权于一身,面对帝国养肥的中小稳拿们,你都无计可施。想要对帝国实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数量众多的中小稳拿是帝国统治者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你不降息,想要让这些资产持有者们的中小稳拿坐实损失,他们自然有的是方法把压力传导给社会下层的P民们,想要维持自己爱民如子的声誉,不想看到“民间”层出不穷的“维稳压力”,没能力切断中小稳拿们的传导机制,就只能妥协。5、当然,向中间层妥协绝非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缓问题的手段,当问题到最终爆发清算的时候,养肥的中小稳拿们绝非能轻易拿捏的对象,面对汹涌的民意,谁会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成为买单者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谢邀,我这里是沿海的一个小城市,我所在的也是当地的农商行,我的答案或许有点典型性而少普遍性。先陈述下背景,外界重工企业从2011年下行,我这里小城市滞后效应严重,到2013年初才暴露出钢材市场的严重滞销,这时已经形成大笔不良贷款,这是其一。其二,这里大量的纺织行业(低端型)受用工费用激增和原纱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今年已经算是走到近年来的最低谷。其三,对于农村环境来说,除了极少部分人余额宝,理财产品都比不上存单来的稳当,尤其是来自各种背景的风声,只会让他们更加捂紧钱袋。 啰嗦了这么些背景,我想说:或许像我这样的一线信贷人员,看到的没有那么广阔或长远,现实我看到的的环境是严峻的,进一步的增加企业压力只会产生更多的不良信贷资产,最终企业垮台只是苦了更多的普通员工。降息得以给企业一个活动的空间,企业的稳定也是更多普通工作者的生活稳定,一年期存款利率增大弹性空间反倒影响不大。不可否认这次央行的举动是救市,但这根本还是为了市场稳定。当我催收贷款时,除了那些跑路的,我也看到好多投资失败而生活艰难的。很多时候我无法戏谑的调侃央行像妈一样照看着这一大堆孩子,因为我的实际感觉就是:稳定没什么不好。
因为再不宽松,实体经济就受不了了。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着通缩的风险。我还是先用数据说话: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83亿元,预期6264亿元,前值8572亿元。 10月M2货币供应年率+12.6%,预期+12.9%,前值+12.9%。10月CPI同比增1.6%,徘徊于近五年低位,PPI再降2.2%,连续32个月下降,刷新历史记录。这是一周前的数据。贷款新增量和M2可以评估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看出流动性并不让人乐观。要知道央行的M2目标是13%,而10月继续下滑达到了12.6%。这与规范银行冲时点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是上个月的M2数据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回落。而且新增贷款数量也大大低于预期。而且人民币贷款也出现了大幅度回落。 10月人民币存款减少了1866亿元,除去财政存款暴增6837亿元的影响,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的存款数共减少了9877亿元,接近万亿。 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今年中报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1万亿元,降幅达1.97%。其中,有13家银行存款减少。而存款总额下降在近年来还是首次出现。在存款流失的上市银行中,交行的存款流失比例惊人,三季度高达5.93%。 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错觉:只要CPI是正数,就是通货膨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由于我们现在是纸币时代,货币在不断的快速发行。CPI低于2%就已经视为无通胀的情况了。可是最近几个月的CPI数据有进一步下行的趋势,在近五年来的低点徘徊。再加上PPI跌幅扩大,已经连续32个月下滑。这些,还有我上面提到的第一个现象,都告诉我们:通缩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而且在这个位置上降息是没有多大风险的。而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大麻烦。世界上其他媒体报道的我们的GDP都不是我们统计局的这个数。比如:还比如彭博社的:近期汇丰也公布了11月PMI初值,降到50.0。工业生产的情况也相当糟糕。经济下行的情况已经超乎一般人都想象了。所以此刻宣布降息是绝对正确的。几天前我看到新闻,宣称央行反对全面降准降息。但央行定向降准与定向降息收到的效果是:第三季度利率比第二季度的利率还要高。这种情况,若坚持定向调控,到最后只能演变成「四面八方的定向降准」与「四面八方的定向降息」,还不如全面降息。降息可以带来更低的融资成本,对于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好处。按照理论,降息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但这次的降息是非对称性降息:对于贷款利率调低0.4%,存款利率调低0.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就意味着银行的利差将会被缩减。原来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到1.1倍,大概是3.3%的水平,而这次下调利率如果存款利率仍然上浮到顶,那么利率还是3.3%。为了维持利差,贷款利率还会在基准水平上再上浮,那么这次降息对于融资困难的缓解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对银行来讲并不是个好消息。中金公司给出报告:降息后2015年银行利润将零增长或负增长。银行的利差被缩减,再加上「融十条」的落实使得一部分过度依赖同业存款的银行需要补交大量的准备金,会导致银行惜贷的现象更加严重,会有更多的企业依赖民间借贷,实际利率可能不会下降。而可不可以像日本那样无休止的降息或放水呢?对于中国来讲,不行。首先大家要知道, 美联储08年为了救自己,“在直升机上撒钱”,美国经济终于复苏。但当撒钱的时候,美元都进入到了新兴市场,光香港就流入了一万亿美元。 这些热钱趁着我们国内四万亿大放水推高房价,现在美国QE结束了,美元要回家了,中国流动性肯定要紧张很久。仅以2013年两次“QE退出演练”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就可见一斑: 5月22日美联储首次提出“ Tapering”,6月新兴市场股债双杀,中国遭遇钱荒,A股下跌20%。12月18日美联储意外宣布逐步退出QE,新兴市场股债应声而跌,Shibor再次飙涨,A股下跌12%。新兴市场为何历来对美联储政策如此敏感,因高度依赖外资及堆积了大量泡沫。故全退QE及加息将对新兴市场带来重大冲击。这次10月份QE3肯定全部退出,再加上美联储未来的加息, 美元回流,资金紧张。如果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这边降息,更会加剧资金的外流,流动性得不到宽松反而更加紧张,这也是央行迟迟不放水的原因之一。来一段总结性文字吧:我认为仅凭这一次降息去调控流动性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解决融资难问题还得是靠利率市场化、网络金融和民营银行。况且美联储的紧缩政策更会加剧流动性的紧张。经济的寒冬已经来临,自求多福吧。最后,请不要问我类似于「还要不要买房子」「还要不要买股票」这类问题,我无法对我的建议负责。
谢 邀。公众对于这次降息反映甚是剧烈。从朋友圈的各种转发和各路媒体/自媒体的评论中可窥其汹涌。先开门见山的说说我的看法在分析。我认为,这就是一次普通的货币政策,没什么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一定要说特殊性,那可以看成是国家以温和和综合手段刺激经济的组合拳之一。按说分析降息的效果,应该从学术和实践两个方面。学术嘛,受过系统性经济学训练的人儿们可能一头扎进IS-LM-BP的模型里,再从现代货币数量论中钻出来,这里就不说太多专业性的东西了,简单的分析一下实践中的一些情况。
问题一:降息真的能降低融资成本么?恐怕作用很有限。融资成本是融资可得性的经济学度量,包括融资渠道、融资难度、和融资价格。以目前国内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少之又少,像ipo、发债、非信贷、夹层、M&A等手段难以大规模开展,互联网金融才破土,资产证券化更是曲高和寡,这一切导致融资渠道单一,银行的资产业务坐地起价,信贷资金的投向明确,受众面不够广泛,融资的综合成本难以实现可见的降低。那就说说融资价格呗。先明确一下:降息影响的是信贷利率。先不说IPO和定增,就说近年来非标业务和债券市场不断壮大,但这部分融资利率一方面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参考的是银行间资本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相关性较弱。至于信贷影响嘛,鉴于本人是银行从业者,有该说和不该说之分,但是如果有人还天真的认为降息是指望私人投资短期内支撑经济好转的话,那你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
问题二:政策当局想干什么?OK我不是大内高参不知道政策当局的想法,只能分析。政策当局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要么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要么受货币学派的影响(哦拜托这个时候别跟我说马克思主义好么)。比如前首席大学士,凯恩斯主义的狂热拥趸,08年-10年将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了个遍,那两年经济情况和后遗症大家有目共睹。明显,目前当务之急是稳定压倒一切,各种方面的稳定,大家都懂。那么经济上的稳定需要温和政策的支持,所以当局再谨慎的使用SLF和MLF定向释放流动性,不停的正回购逆回购,尽量避免使用扩大财政赤字、降准等强硬的政策手段刺激经济。本次降息也是12年后的首次利率调整,目的不是单单为经济形式变化设定对策,而是缓慢的将货币量控制在某一个目标上。
问题三:这个目标是什么?让我们先看今年宏观经济的几个关键词。M2、影子银行、房地产、钱荒、地方债。还不清楚么?真正造成流动性紧张甚至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根源,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缺钱,所以搞融资平台搞房地产,而私人投资被挤出。这次降息是为了谁?为了地方政府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要靠地方政府稳定经济和政局。至于融资成本和实体经济?那不是一次降息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不是降息能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钱根本流不到实体经济,降息不会使私人部门有什么积极的经济层面的影响。
总结:从消费税调整方案将中央税改为地方税、到新股发行注册制、再到降息,无不是通过综合手段平稳经济,摒弃大开大阖的传统手段,这是宏观管理上的进步。其中哪一种方案都是有针对性的而非全局作用,也不会起到立竿见影或明显的效应,我们应该对当局抱有充分的信息,经济周期可能无法避免,但是我们能做的更好。
P.S 个人原创,欢迎讨论,但请用自己的观点而非到处拼凑别人的评论,另请文明。
居然有人邀请回答啊,受宠若惊!大能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了,现在从我的角度来答一下。从我的角度,此前央妈的各项措施(包括定向降准之类的)都没能传导到末梢,没能刺激到经济。本省民营经济占九成以市场的力量更大,因此更能看出央妈政策的市场效果。背景介绍完毕。此前本省经济数据显示明显好转,但对我们的客户群的抽样显示,大部分客户没有感到好转,并对经济前景悲观。相当部分客户出现了停业的想法,原因多方面,其中就有融资成本高。央妈的这次不对称降息,实际也是想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但我认为这个效果会很差,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因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抵押物,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下行期,银行更是看重抵押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经营与老板个人账户混用极多,经营情况不透明,财务混乱,上下游不稳定,民间借贷隐患大,等等。这些都是银行难以厘清的,要弄清楚,成本就大,自然要在融资价格上弥补回来。而这两点,央妈都是无法解决的,降息也就无法实质上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又:现在降息已经迟了,从我的观点,去年此时就该降了。但总比不降好。
我国GDP增长之迷我国GDP结构主要是含30%左右的房地产及基建,而前几年gdp8%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增长的m2,也就是通过贷款带来的广义货币增长。m2和房地产基建是一个推高物价的恶性循环。也就是国进民退的主要原因。前几年的4万亿资金主要就集中在这个方面。2014风险年存贷比是制约贷款规模的主要指标。在2013年之前,我国的存款获取成本是低得惊人的,大部分居民主要以活期存款为主。但是互联网金融打破了这个平衡,用高于5%的利率直接带走了将近一万亿的存款,按存贷比放大,直接给银行带走了将近两万亿的贷款资源。直接结果就是房地产萎靡和经济下滑,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从7.8下滑到7.3,对财委和央行来说,再不调控,足以致命。从零售长尾到对公长尾2014年零售存款的下滑让央行看到了长尾的威力。同时大量的地方债到期以及部分信托项目的兑付失败,也暴露出曾经我们认为的优质机构客户的潜在风险。今年房地产低迷导致其已经慢慢无力拉动M2。为了能够继续拉动M2,就必须要开发中小企业贷款这片蓝海。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从市场经济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今年中央却把它放入了改革规划中,可见中央开垦对公长尾的决心,对中央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而融资成本高恰恰就是其中关键。房市救市的乏力与降息政策的产生930央行对房地产贷款发布指导意见,主要两点是,1二套认房不认贷,鼓励存量改善型人员再购买,鼓励接盘侠们快点出手救救房地产。二是鼓励银行以最低7折房贷利率做房贷生意。显然第二点是一个注定落实不了的政策。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直接拉高了存款成本,通过存贷比间接拉高的贷款成本,一年前银行做到8.5折就已经没有利润,而今年银行做到9折已经可以摸到利润天花板了。10月底是业内已有人士猜测,如果930政策不奏效,那么下一个政策极有可能是恢复两年免房产税的政策。而从现在看来,我国的税收指标,看是远远没有完成。在不能牺牲税收的情况下,央行降息,以量换价,已经是很容易理解的逻辑。降息的几点逻辑1地方债利息谈判上文提到近几年是地方债到期的集中时间。通过降息不仅仅可以降低新增贷款的成本,同时,也能降低存量贷款的成本。所以后市可以留意券商,地方债相关概念的走势,同时规避银行相关市场。2房地产激活1121政策可以说是930政策的补丁,既然银行不愿意自愿下调利率,那么央行强制下调贷款利率,同时为了兼顾存贷比,扩大贷款资源,同时上调存款利率,意在打击互联网金融,所以后市可谨慎留意互联网金融的走势,规避风险。3保GDP效应从目前来看7.5是今年GDP的理想值,7.3是今年GDP的任务值,7是今年的灾难值。我国目前的一路一桥策略以来的就是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潜力,一旦GDP失控,直接就带来该政策的破产。同时随着今年美国经济复苏和QE的退出,宣布美国已经结束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开了美元升值通道,必定会长期对我国外贸带来打击,进一步抑制我国GDP。所以相应一路一桥概念应适当关注我国经济政策。
作为一个同样被打脸的人前来怒顶。在三季度的一次私募基金会议上,鄙人跟某公募基金公司老总聊天,那段时间降息降准的呼声甚嚣尘上,他说他们也听说了降息的传闻。当时鄙人拍着胸口说鄙人绝对不看好降息降准这类东西。上月在帝都我们又见了一次,我再陈述了短期内一定不会降息降准的原因(具体理由就不说了,提示一点,政治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政治)。本周三鄙人还拿着浙江民间借贷资金的实际利率报告沾沾自喜口灿莲花,心说这次来了个狠角色我兔经济战线也要腹黑一把了。周五半夜鸡叫被打脸,作为一个超级反指,被打脸本身是很正常的事。但是。。。
我终究还是高估了司马氏的智慧啊。。。
最高票答案说的是一方面,表示认同。说另一方面,已经有两个朋友跑到这个问题下面留言,甚至说打脸。所以说说,为什么降息,为什么不对称降息。降息是一个重点,另一个重点是不对称。所谓不对称,简单翻译下:银行兜里出钱。这是本轮和4万亿的最大区别。同样是增加市场流动性,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和背后的意义都是天差地别。继银行间利率飙升那次撒娇之后,银行再次集体哭穷。可谁都知道,中国的流动性问题是结构性,而不是总量不足。不对称降息是一次强硬的回应:别哭穷,给你们的零花钱不少了。红二代把持的银行系统,碰到克公,有的看了。
降息是预料之中的事,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下降以及央行的不断放水在市场上都暗示着货币资金面的宽松。 但央行这次赶在年关到来之前降息除了稳定民心,却似乎别有一番用意:告诉市场,这只是开始。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将还会有一到两次的降息预期。 投资者可能关心的是,股票会不会涨,无疑在短期来看是大概率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走出了低谷,恰恰相反,一场更为剧烈的搏杀正在开始! 我在这里主要谈谈银行的那些事。 央行这次的非对称降息有几点值得关注: 1.此次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第一次没有了五年这个期限,这其实是市场利率化的积极信号。某股份制银行更是直接祭出了5.4%的五年定存大招!利率在本次降息过程其实是不降反升的。2.此次将定期利率的上浮比例调整至最高20%,这将进一步将银行的利润进一步压缩。在如此大的弹性空间面前,银行在一降一升的政策面前无疑会大打价格战!存款是银行的生存之道,按照新的一年期定期利率为例,2.75%上浮20%仍旧为3.3%这一在降息之前各家银行普遍上浮的利率水平,但贷款的利率下调,却直接让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某国有银行今日内部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即日起贷款利率至少上浮30%。羊毛出在羊身上,苦逼的还是民营企业。3.今年银行的日子本就不好过,不良率的居高不下,自己互联网金融与非银行系的理财产品不断吸食着银行的资金,导致银行在当前的环境下运营成本进一步上升。4.央行的降息虽意在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实属无奈之举。降与不降都无法阻止境内资金的外逃,但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以房地产为主的支柱型企业却可以见到一丝曙光。同时降息其实也是让客户购房的欲望激发起来,虽然贷款利率一年一算,但很多消费者并没那么理性,大多还是属于利率敏感型。5.央行降息主要希望提高市场资金流通性,但对于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保守型投资者,却会把眼光着眼于中长期的配置中,因此这对于债券市场或是保险业等中长期投资配置品而言可能会有较好推动。
来,我们先做道应用题:原存款基准利率为3%,浮动空间为1.1倍,现在基准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至2.75%,浮动空间扩大至1.2倍。那么请问,降准后的实际利率和降准前的实际利率差别是多少呢?答案为零。可贷款基准利率却降了0.4个百分点至5.6%,降幅大于存款利率,银行利差变小。影响就是不利于银行股。但是企业融资成本理论上确实下降了,缓解资金紧张有利。算微刺激,从消息面上来说算利好。
表面上看,影响有两点,一是融资成本降低;二是m2增多,通胀加剧。为什么说表面上看呢,因为央行的政策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为。今年4,6月份定向降准,然后mlf放水,接着11月份降息,已经违背了当初不搞强刺激的说法。感觉央行似乎六神无主,黔驴技穷了。一句话,金融体制有问题,结构不对。信贷大部分给了国企,但国企不缺钱,效率低,民企只能吃残羹剩饭。想控制m2规模的同时又想让民营企业不死,难!除非金融体制先改革了。结果经济下行压力一上来,只好保增长了,看来保增长才是政府的底线。
大力度降息不如大幅度降低税费全面降息降准的强刺激,一般来说对经济是强心剂,一时肯定能够起到作用,促使经济增速加快。但从中国目前特殊情况看,作用和效果都很值得怀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融资贵情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原因不是市场缺乏流动性,而是在流动性充裕情况下,资金资本不往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流去。是如何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让资金顺畅流向实体经济的问题,而不是放水货币信贷总量的问题。同时,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降息对其没有任何约束力和作用。因此,依靠传统的全面降息手段,其作用非常有限。在两种情况下,反周期的财政政策特别有效果。一种情况是经济衰退时临时减税。临时减税最初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原因是这类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几乎没有可用于困难时期的超额储备。相关统计表明,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有效地增加了总需求,同时也可避免长期财政赤字。另一种情况是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没有降低短期利率空间的时候。如果中央银行把利率降低到零,仍然不能刺激经济发展,于是中央银行便陷入了一个被称为“流动性陷阱”的泥沼中,它不可以再降低短期利率。此时,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武器库已经弹尽粮绝。中国央行既是使用价格工具的利率,效果也有待观察。此前使用了数量工具的MLF,效果却甚微,商业银行仍旧惜贷。央行事实上陷入到了流动性陷阱。只有大力度全面性降税降费、免税免费了。降税主要是降低间接税。降费更加迫切了。仅就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而言,2013年全国非税收入为18646亿元,其中,中央非税收入3540亿元,主要是部分企业一次性上缴利润增加;地方非税收入15106亿元。剔除中央和地方国企利润上缴部分,中央和地方各种收费总额估计在13000亿元。201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23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级)48007亿元,主要是土地出让合同成交价款增加较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50亿元。剔除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全国各类政府性基金收入10989亿元。也就是说,2013年政府行政性收费和基金总额在23989亿元。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元。仅占2013年政府行政性收费和基金总额23989亿元的1.67%。实施普遍性降费的空间还很大很大啊。如果加上乱收费乱罚款等仅收费一项就是压在实体经济头上的一座大山。触动部门利益的普遍性降费改革不下壮士断腕之决心是落实不下去的。全面性大幅度降税,彻底取缔各项全部收费项目等。政府必须割舍自身利益,先革自己的命,中国经济才有出路。放水货币只有掠夺普通百姓。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货币信贷工具已经没有多少空间。继续放水货币信贷极有可能跌入到经济中最可怕的陷阱—流动性陷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有效的宏观政策工具就是财政政策,特别是大幅度减税降费。这已经是救助中国经济唯一可行有效的宏观手段了。
今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我的信贷员把手里准备新发放的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增加10%,该上浮40%的浮50%,该上浮50%的浮60%,该上浮60%上浮70%。我知道这是拉仇恨,但是我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资金成本不降反升,我没理由降贷款利率啊。
简单说就是释放流动性。中央还是不放心gdp,为了账面成绩好看,为了维持所谓的高增长,央行出手救市,救房地产,跟影帝当年发四万亿一个意思。中国还是改不了投资刺激的旧模式,失望
。现在狠不下心丢掉gdp,将来早晚吞苦果!
降息的目的非常明确:给乏力的经济增加流动性……目前国内经济下行态势严峻,当年四万亿财政刺激饱受诟病,而调准备金又显得太猛,于是降息。(顺带提高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往利率市场化又迈了一步)此次降息的作用没有想象的大①降息附带升存款利率上限,而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实际存款利率不一定下降,其实际成本亦不见得下降②贷款利率虽然也下调,但考虑银行实际借贷价格,实际上,只有资金雄厚的特优质企业或者国家重点企业才能享受到此优惠,广大中小企业要从中得到实在的优惠挺难③目前市场表现疲软,投资者信心不佳,市场风险高企,银行更倾向于收缩信贷,或者提到风险溢价,市场融资成本下降有限。④示范效用较大,降息传递给市场信号—“虽然市场确实不景气,我们要救市了,希望大家要有信心。”ps 没有眼花缭乱的数据,有不妥请斧正!
看来回答错了位置copy过来,仅仅讨论,学生一个,知识浅薄,欢迎指正。1.我认为对银行的作用可能在超短期利空,但稍微远一点来看,央行其实放开了对银行的限制。利率降低投资增长,对国内经济推动的过程中,银行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参与度更高,收益来源更广。在银行估值只有5倍左右的背景下,银行股的中期上升趋势是比较强劲的。2.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总理前些天刚刚表示贸易要做到国外去忘了吗╰_╯,所以汇率应该是不能涨的3.中央对人民币汇率的期望应该是维持稳定。在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升值与日元贬值的背景下,我国希望做到两点:增加出口与外汇增值。4.在前些年经济倒退人民幸福感降低的背景下,国家希望振兴股市加快货币流通速率意图非常好。习总与这届领导班子我是支持的。5.房地产项目热度虽然下降,但以我在杭州的观察来看,远远还未饱和。真正质量好的服务好的地段好的房产还是很受热捧(仅指新建的)。城市建设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这次的降息对房地产的促进也是肯定的,但也不可能会回到过去那种疯狂的状态了。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好些,还没想清楚,之后再补充吧。半夜第一次更新6.我国现在经济状况并不乐观,通过货币宽松政策应对非通缩引起的经济低迷作用并不大。个人认为加快实体经济的唤醒,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并支持高科技公司是走出泥潭的主方向。
量化宽松退出预期使美元有加息可能,此次人民币降息将扩大人民币美元利差-也就是无风险利润。一方面国际游资和热钱降进一步撤出中国,意在进一步刺破泡沫;另一方面,习李施政以来先后通过前钱荒和定量宽松倒逼结构转型,此次人民币不对称降息将挤压银行利润从而反哺实体经济。可以期待此次降息乃一石二鸟之策,一手继续挤泡沫,一手扶持和引导结构调整往预期方向继续,夯实下一轮经济上行 ? 的基础。(数个自贸协定陆续签署,配合降息使人民币宽松的走出去,一方面输出通胀一方面锁定境外资源)。关于降息一点儿拙见,关键是听党指挥,顺势而为。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 个百分点至 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至 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 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由存款基准利率的 1.1 倍调整为 1.2 倍以一年期来说,实际上存款利率没有降。银行的暴力一直在强调,确实要让利给实体经济了。短期对房地产行业是利好,但是长期来看并不乐观,之前已经有新闻报道过,房地产拿贷款没以前那么顺手,还有一直是最低七折按揭也几无兑现,随着银行拿钱成本升高,更无可能。我是待婚青年,当然希望房价降下来,至少不再往上涨了,也许本带着偏见,或者是一种期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通银行车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