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纳信用社贷款条件进度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_海东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1贴子: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收藏
“两翼齐飞”奏响民和工业经济发展强音六月初夏时节,置身于昔日的河湟“硅铁走廊”,映入眼帘的是日益显现的碧水蓝天;徜徉在新崛起的民和工业园区,处处涌动着股股火热的创业激情,让人感受到新型工业经济焕发出的蓬勃活力。
■走出“硅铁走廊”的黑色阴影
位于青海东部边陲,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被人们美誉为大美青海、魅力海东的“东大门”。上世纪80年代,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民和县米拉沟和沿109国道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密布的20多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业,曾一度构成了青海的“硅铁走廊”,不但为民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曾成为民和人骄傲和自豪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硅铁走廊”里的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给民和财政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将滚滚浓烟不断排向明净的天空,使“硅铁走廊”罩上了浓重的“黑色走廊”阴影,不断吞噬着这里的生态文明。
谈起黑色阴影笼罩下的“硅铁走廊”,家住核桃庄乡钟家村村民张建炎脸上有种害怕的感觉,他这样说,"钟家村与那些硅铁厂隔河相望,从工厂冒出的黑烟特别刺鼻,村里的人都不愿出门,晚上晾晒的白衬衣,早晨蒙了一层黑灰,就连种的菜也变黑了。
作为民和的决策者们,在为“硅铁走廊”带来的经济效益欣喜的同时,也似乎感触到了日渐失去的碧水蓝天。
为了彻底改变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还民和一片碧水蓝天,2008年,民和县委、县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对自身工业顽疾大动手术,对全县铁合金生产企业展开了全面整治。
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通过“整合做大、关小建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产业升级”的思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改造,促进节能降耗,县内36台矿热炉、1台铁合金精炼炉、48台铝电解槽、2条碳化硅生产线、2条立窑水泥生产线等全部拆除,彻底解决了县城地区高载能工业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
淘汰落后产能的断腕壮举,曾在民和“硅铁走廊”中一度辉煌的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落后生产工艺偃旗息鼓,退出了工业舞台。可以说,对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的坚决关停,民和县每年至少损失2400多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
壮士断腕的勇气,换来了工业经济大幅滑坡的阵阵剧痛,但却使民和工业走出了“黑色走廊”笼罩下的魅影,重塑了青海东大门“碧水蓝天”的新形象。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民和县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成和5成,而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则从过去的不足60%上升到93%,并且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打造新型绿色工业园
淘汰落后产能的断腕勇气,不仅重塑了碧水蓝天的青海东大门新形象,同时在工业经济急速下滑的阵痛中,催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之路。
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基于这样的触动,民和县在“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便产生了淘汰“硅铁走廊”落后产能,凝心聚力发展下川口工业园区的大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合理划分,对一大批落后企业升级改造,让民和县的冶炼企业关小上大,集中生产”的要求,民和县下川口工业园于2006年10月开始筹建,日奠基动工。
海东工业园区民和下川口工业园作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在工业园建设上,民和县始终坚持以“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的工业园发展思路,以“夯实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为方针,以“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将建成“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现代物流、新型工业基础材料、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型建材和生态旅游”两大产业为配套的新型工业园,着力打造民和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
“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民和工业园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民和县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通盘考虑园区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基础、产业特点、区域特点、社会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断调整和完善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目前,工业园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已完成,工业园规划面积23.34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占地15.21平方公里,主要以铝、硅等系列深加工为主,建设冶金工业园,打造百万吨铝系列产品、百万吨水泥粉磨、40万吨硅系列产品、50万吨炭素阳极生产能力的新型工业生产基地;西片区占地8.13平方公里,以工矿产品和商贸为主,打造兰西经济区重要的商贸交易集散地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
经历了“硅铁走廊”的黑色阴影,民和县对新型工业园区入住的企业提高了入住门槛,对入住民和工业园的项目严格把关,只要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民和县一个都不批。同时,民和县加大对高耗能企业下达能源消耗控制性指标,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单位产品能耗国家限额标准,合理组织生产,严控耗能超标。督促高耗能企业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深挖降耗潜力。加大节能技术改造,逐步实施余热发电、低压无功补偿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实现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按照园区入住标准和生产工艺要求,日,入驻民和县下川口工业园区的文宏科技磨料有限公司正式点火投产,成为民和工业园区自建设以来的第一家投产运营企业。
几年来,民和县以“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的工业园建设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个个优势工业产业在下川口工业园落地生根,原先“硅铁走廊”的那些长年累月冒着黑烟的高耗能企业全部关停,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措施之后,也已全新的角色进入下川口新型工业园区去发展,初步形成了新的工业产业群,一个新兴的高原工业基础材料基地已在青海的“东大门”崛起壮大,按照“关小上大、集中生产、升级改造、清洁发展”的目标,引领民和工业迈上转型发展、跨越奋进的新征程。
据统计,到201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13%,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87亿元,比上年增长72.24%。入驻工业园企业达23家,其中14家已投产。共实施工业项目31项,其中西部水电公司一期15万吨铝基合金等19个项目顺利投产,新宇公司二期7台1.85万千伏安金属硅矿热炉等12个项目正在建设,共实施招商项目28项,总投资130.5万元,到位资金16.5亿元。天利硅业公司5台1.85万KVA硅热炉余热发电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新宇硅业公司二期4台1.85万KVA金属硅矿热炉余热发电项目已报海东经商委备案。
2013年,民和县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海东撤地设市机遇,乘势调标定位,加压创新实干,以打造青海东部“实力门户”为目标,着力构建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现代物流两翼齐飞新格局,促进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目前,工业园已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75亿元,园区主干道路、生产生活用水、天然气、330KV和110KV变电所及通讯、绿化工程、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积极争取省、地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投入,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了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创新储备手段,完成了马场垣乡片区土地储备整治开发项目可研,并已向县信用社贷款1亿元,向农发行申请的3.8亿元(到位1.3亿元),全面用于土地储备。
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的原则,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效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将天利硅业、新宇硅业等6家企业整合组建成立了青海甲鼎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硅铁、金属硅等系列产品,公司运营后可实现年产能40万吨,收入达30亿元。
■构建“两翼齐飞”工业新格局
今年3月,海东地委委员、民和县委书记赵雄在下川口工业园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新、轻、优的产业方向,努力构建全县工业发展两翼齐飞新格局,全面推动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按照县委十五届六次全委会提出的“四个门户”建设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县长沙德林就明确提出: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着力构建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现代物流“两翼齐飞”新格局,以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支撑青海东部“实力门户”建设,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3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3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园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3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以上。
构建全县工业发展“两翼齐飞”新格局。即:工业园马场垣片区以金属深加工为主,着力发展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冶金工业园;工业园史纳片区以商贸物流为主,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仓储平台、信息平台和商贸交易平台,打造兰西经济区重要的公铁联运商贸物流基地。
在全力做好工业园发展平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规划修编和土地储备工作,增强园区吸纳、辐射、带动和长远发展能力,着力做好冶金工业园控制性详规修编和物流园控制性详规编制,启动物流园保税区申报工作,力争完成征地3000亩。尽快开工建设投资3.44亿元的水车湾火车站至青海西部水电公司铝基合金项目铁路专用线、投资3.65亿元的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主干道、投资2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争取投资1074万元的工业园垃圾处理厂年内投入使用。
抓好入园大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依然是民和工业的重头戏。今年,该县将进一步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充分发挥青海甲鼎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整体优势,推动铁合金行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铝-铝板带-铝箔”产业链,重点争取鲁丰集团50万吨铝深加工项目,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项目二期25万吨第一组7.5万吨,青海国泰盐湖化肥有限公司10万吨复合肥项目一期年产2万吨颗粒钾肥、3万吨硫酸钾镁颗粒肥项目,青海天健硅业有限公司一期第2台2.25万千伏安铁合金矿热炉等项目年内建成并投产运行。青海铭德能源物流集团公司现代物流港项目年货物运输量达到500万吨。青海民和昌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氯酸盐和3万吨过硫酸盐项目年内力争完成基本框架。全面加快青海西部水电公司25万吨炭素阳极项目、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优质高纯轻烧氧化镁及6万吨低铁电熔氧化镁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史纳物流园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节能环保、会展商务的企业入驻,培育现代物流,发展现代金融,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做大做强石油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推进铁合金等产业优化重组,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升产业效益。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抢抓省上实施“双百行动”的机遇,切实做好“双百”企业和“双百”项目申报工作。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节能降耗控制目标,严查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度重视余热、余压、废石、废料等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积极争取技改资金,加快实施技改项目,不断提高工业废物转化利用率。
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活力,在攻坚克难中实现新跨越,“两翼齐飞”新格局奏响了民和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最强音,民和,正沿着一条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相互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之路阔步迈进!
——“民和模式”引领民和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近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针对“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的农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民和模式”为引领,在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中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书写了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奇迹,在绿色田野上绘就了民和现代农业新画卷。
●做实示范园区,增强“民和模式”引领作用
民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始建于2009年,总规划面积60.5万亩,包括5000亩核心区、5万亩示范区和55万亩的辐射区。在核心区建成1栋1.08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展示区智能温室和1080栋深冬式温室;入园企业12家,合作社、协会126家,带动农户4.21万户,流转土地8318亩,建立生产基地26个,引进新品种77个、新技术15项。示范区已建成23个农业示范区、22个畜牧业示范区和5个林业示范区。特别是55万亩辐射区涵盖35万亩旱作农业全膜玉米双垄种植基地、1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杂交油菜基地、三个百万株苗木繁育基地和设施果品、旱砂西瓜、冷水养殖、休闲观光等4个万亩种养基地。
海东地委委员、民和县委书记赵雄强调指出,设施农业是民和模式的重要环节,全县要按照“高原特色、生态有机、优质高效、示范带动”的要求,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观光旅游、教育培训作用,辐射带动全县农业整体推进、快速发展。
近年来,该县加大园区投资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园区效益日益显现。截止2012年底,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92437.5万元,完成产值42892.45万元,完成增加值32358.3万元,年均增长17.25%,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4%,核心区人均收入达8134元,比全县人均收入5032元增加3102元,农业产业化辐射带动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0%以上,良种化率达到93%。
目前,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和窗口,使“民和模式”的效应在现代农业中显现出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做实旱作农业,凸显“民和模式”增产效应
民和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全县浅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一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便大幅减产,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为了打破山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瓶颈”,2008年,民和县从甘肃引进试种了4600多亩全膜玉米,当年亩均产量1300多斤。这样的产量,已经超出了当地农民的想象。
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凸显出的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杂草等技术效应,一时间得到了山区农民的青睐,短短的几年时间,数十万亩浅山耕地都披上了“银装”,民和县山旱农业也焕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粮食产量一路攀升。即使2011年遭遇了1976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万吨,粮食总产居全省各县之首,成为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之一。
全膜双龙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盘活了山区旱作农业,鼓起了农民“粮袋子”。据统计,去年全县推广的35万亩全膜玉米再获丰收,总产量达22.46万吨,净增总效益4.66亿元,净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全县粮食总产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同时,该县连续五年推广全膜覆盖技术以来,全县累计增加粮食总产43.7万吨。
海东地委委员、民和县委书记赵雄说,民和县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干旱缺水始终是制约全县浅山农业发展的瓶颈。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了被动抗旱、应急抗旱向主动避灾、高效用水的重大转变,突破了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有效改变了民和县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和“靠天吃饭”的局面,创出了一条干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今年,民和县35万亩全膜玉米墒情良好,在严峻春旱中土地不叫“渴” ,农民不心慌。巴州镇祁家村农民巴发元说,今年春季虽然没下雨,但地膜下面墒情很好,如果没有铺膜保墒,他在祁家垣上的五六亩地恐怕就下不了种。
●做强农区畜牧业,延伸“民和模式”产业链条
近年来,随着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大丰收,同时,产出了丰富优质秸秆资源。
为了充分发挥玉米秸秆的饲草优势效应,该县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玉米秸秆青贮加工产业发展。 截至去年,全县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购置饲草加工设备1050台(套),建成具有大小规模的青贮池1196座、3万立方米。
同时,积极发展饲草加工配送龙头企业。去年投资1447.5万元,成立了绿宝、恒丰2个饲草加工配送中心,以青鲁饲料公司为龙头建立草粉加工点20个,购置饲草加工设备117台,全年完成玉米秸秆加工青贮40万吨,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44%。
借着丰富秸秆资源,2012年,民和县还大力实施了肉牛肉羊倍增计划项目,项目共完成饲草加工30.7万吨,基本满足61.4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特别是25个规模养殖场通过饲草加工贮存,新增羊饲养量3.72万只,新增牛饲养量0.83万头,不断丰富了农民的“手抓盘”。
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全膜玉米产生的大量饲草秸秆,拉动了民和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已经成为民和畜牧业发展的主旋律。 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24家,适度规模养殖户达7400余户。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75.7万头(只),同比增长5.2%,生猪饲养量达18.05万头,同比增长3.6%。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全县玉米秸杆加工利用总量达到70万吨,优质牧草产量达到50万吨,建成全省最大的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97.2万个羊单位,实现畜牧业产值9.77亿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做大果品产业,扩充“民和模式”发展内涵
今年三月份,走进黄河沿岸官亭、中川地区的万亩核桃经济林产业基地,中川乡农场村二社62岁土族老人张进学夫妇正在屋后的核桃林地里忙碌。聊起核桃的效益,张老汉说,他家13亩耕地中核桃林地占了10亩,10年树龄的核桃树有200株,去年核桃鲜果收入1.5万多元。据县林业部门介绍,全县目前有核桃经济林4万亩,其中已经挂果的1万亩,亩纯收益达4500多元,8年后进入盛果期,其效益将更加客观。
近年来,民和县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过程中,立足黄河、湟水流域的区位资源优势,以打造全省的“果盘子”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设施果品产业和林果经济,扩充了“民和模式”新内涵,拓展了农民增收新渠道。仅去年,全县投资3163万元,在黄河、湟水河流域引进葡萄、鲜桃、大果樱桃、优质核桃等苗木133.3万株,完成果品种植1.99万亩,累计种植果品面积达5.91万亩,特色果品年产量1.75万吨。
在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同时,民和县将发展大果樱桃也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林果产业来抓。2012年,该县在松树、巴州、总堡、马场垣、核桃庄等乡镇栽植大果樱桃3100亩,今年又争取2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整合84万元农业项目资金,在松树、巴州、川口、总堡等乡镇栽植2000亩大果樱桃、1000亩鲜桃和200亩优质苹果。在许多村民的眼里,他们栽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樱桃树,而是一个硕大的“果盘子”。
林果产业不仅如此,设施果品产业也同样受青睐。3月中旬,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园内设施果品枝叶繁茂,长势喜人,在一些甜杏树下,已经零星结出了绿杏子。正在红提葡萄棚内忙碌的技术员郭万德说,这些红提葡萄是2011年5月栽植的,去年棚均挂果500余斤,棚均收入6500多元,今年预计棚均产量达1000余斤,按照当前市价,每棚至少也有上万元的收入。
目前,全县设施果品温棚达4600多栋,品种涉及人参果、红提、雪桃、木瓜、枇杷等,填补了全县设施果品的空白,成为设施农业的新宠儿。
今年,该县将在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园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亩,新建温棚1000栋,同时深入推进“三个百万株”工程,力争年内新增特色果品面积2万亩,新增果品种植180万株,努力打造沿黄河流域核桃、葡萄产业带和沿湟水河流域鲜桃、大果樱桃产业带。
扩充“民和模式”新内涵,凸显特色产业新优势。今年,站在打造“实力门户、靓丽门户、活力门户、幸福门户”的新起点,民和县将以扩充和丰富民和模式为核心,全力推动生态、循环、高效的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高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打造青海东部“实力门户”奠定基础。
为 新 民 和 建 设 凝 聚 正 能 量近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弘扬新民和精神, 唱响宣传思想主旋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凝聚正能量,努力打造青海东部美丽新门户。
准确定位,主动跟进,唱响新民和建设主旋律
近年来,民和县紧紧围绕加快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深度拓展理论武装,纵横延伸舆论宣传,稳步推进文明创建,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唱响了新民和建设主旋律,凝聚了“四个门户”建设正能量。
强化理论武装。以全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强化理论学习,围绕十八大、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组建宣讲团深入全县各条战线广泛开展宣讲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等专题报告会,认真做好党的理论学习辅导材料征订工作,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特别是紧紧围绕藏区维稳“十个讲清楚”、“五个为什么”、“五个怎么样”等,深入开展涉藏维稳宣传工作,以正确的舆论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突出“民和模式”、新型工业、城镇化建设、民生改善等亮点工作,加强外宣工作,以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围绕文明民和建设“十项活动”,深化创建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青海好人”、“海东好人”评选、“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中华经典诵读、文明餐桌行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和谐社会新风尚。去年,全县有3人获“海东好人”称号,马场垣乡团结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民和县已申报为省级文明县城,国税、电力、巴州镇下马家村等9家单位已申报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窗口单位和省级文明村镇。
繁荣文化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启动建设“文化名县”战略,稳步推进文化改革,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功举办桃花旅游节、安召纳顿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创办《桃花源》文化旅游文学季刊,推进文化艺术创作和开发,以绽放时代精神光芒的艺术精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发展正能量。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建成“农家书屋”312家,实施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312家、“文化进村入户”58家、村级农民健身工程46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化队伍176个,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广播覆盖率为93.3%,电视覆盖率为96.32%。
强基固本,激发活力,为新民和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12年,民和县以突出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开展新一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重点,围绕中心拓思路,创新方法解难题,打造亮点创品牌,突出重点促提升,推动全县组织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高了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领头雁”、“组织堡垒”、“党员先锋”、“创新示范”、“网络党建”、“素质提升”、“党内关爱”等七项党建工程,全县村级标准化活动场所达234个,成立特色党小组672个,11个乡镇开通了党建网站和博客,22个乡镇在11家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注册了宣传网址,形成了网络党建新格局。打造机关党建品牌,确定2个党委、3个总支、18个支部为党建示范点,积极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组织和党员联姻结对及社区共驻共建活动,支部承诺982项,党员承诺13650件,设立党员示范岗170个,集体示范岗76个。仅去年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解决实际困难1600余件。强化非公党建工作,成立民和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委,在5家非公企业中成立党支部,非公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强干部人才工作,去年调整干部125人,公选科级领导职位5个。先后干部培训2187人(次),选派10名科级干部到玉树、地区信访局等单位挂职锻炼,抽调19名乡镇干部到县直单位跟班锻炼。完成各类人才外出培训1685人(次),先后有15名年轻干部被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定向研究生录取培养。同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公开承诺3300多项,广大党员公开承诺2.7万多件,97%以上的承诺得到落实。举办先进事迹演讲会30多场次,创先争优成果展3次,各级领导点评580多次,群众评议700多场次,153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88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受到省、地、县委表彰,激发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深入开展服务基层工作,确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点40个、联系户86户,实施帮扶项目220多项。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确定联系点100个,联系户213户,确定各类帮扶项目420多项。全县机关干部每人确定联系户1户,建立民情联系卡和为民服务卡3200多份,为联系点解决实际困难180多件,为联系户送去救助金和化肥、面粉等物资价值达70多万元。
推进平安创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坚决贯彻执行地、县委关于维稳工作的决策,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综合施策,有效应对,深入开展反自焚、反邪教专项斗争,妥善处理了各类不稳定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确定重点工作,选择试点单位,培育打造了“三种类型”、“三个层级”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全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强化源头治理,推进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大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健全完善矛盾纠纷“经常排查、信息预警、随时化解、应急处理”等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去年,全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2918起,成功调处2621起,调处率达96.9%,持续深入开展“平安民和”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促进了全县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大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扩大了法制宣传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狠抓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服务活动,共办理各类援助290件,回访率达50%。
牢固树立讲政治、讲法律、为人民的政法工作理念,不断加强政法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强责任、正作风、严纪律、树形象”教育整顿活动,确保了政法干警公正廉洁执法。
根据省统计局调查,2012年民和县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达97.6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36个百分点。群众认为社会治安状况有好转的占96.82%,位列全区第一;群众对政法机关打击犯罪活动认为打击有力的占97.61%,位列全区第二;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程度达98.39%、平安建设知晓率达99.32%,在全区名列前茅。
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各界力量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开展工作、团结群众、凝聚力量、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过去的一年,全县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外人士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组织党外人士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教、送科技、送文化和“提建议、献良策、促发展”活动,给两所小学捐赠了27台电脑和价值1万元的课外图书。支持和引导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全年提交有价值、高质量的提案3件。加强党外人士教育培训,加大党外干部提拔任用力度,年内举办党外干部培训班2期,选派12名党外干部参加了省级培训,组织25名宗教界人士到新疆、云南进行学习考察,4名党外干部到基层领导岗位任职,完成3名省政协委员推荐和11名县政协委员增补工作。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反自焚、反渗透、反分裂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少数民族乡村举办科技培训班40期(次),开展义诊活动60场(次),接受培训和服务的少数民族群众达4.3万多人(次)。对川口村等36个民族团结进步首批达标示范村进行挂牌和表彰奖励。争取民委口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4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土族)发展建设项目5项,共计资金1257万元。
平安寺院建设活动不断深入。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平安寺院建设,认真落实管理主体属地管理寺院责任,严格寺院教堂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寺院和僧众自觉抵制分裂、反对自焚,做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寺院和僧众,确保寺院和谐稳定。年内慰问15座宗教寺院、30名宗教教职人员,为21名困难僧人解决农村五保、低保、危房改造,193名僧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
今年,民和县依托海东撤地设市的大好机遇,乘势调标定位,加压创新实干,绘就“四个门户”建设新蓝图。县委号召全县上下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青海东部的“实力门户、靓丽门户、活力门户、幸福门户”建设凝聚正能量,加快推进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彰显青海东部门户新形象。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用社贷款申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