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十八、诚信中小企业融资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市人民政府《坚持走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的工作情况报告转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柳州市的工作经验,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及40个配套文件精神为契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坚持走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 (中共柳州市委 柳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三月五日)  柳州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现有工业企业3500户,其中大型工业企业10户,上市企业5户,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工业名城的指示和自治区主席马飚同志提出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主导、以创业为动力,积极探索走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建设工业名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柳州工业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功实现突围,完成工业总产值2011.1亿元,增长18.5%,在2006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柳州荣获“2009年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和“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三项殊荣。2月26日,在柳州市“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实施启动大会上,自治区主席马飚同志作了重要的动员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柳州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柳州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柳州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不断夺取建设工业名城的新胜利,为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作出新贡献。  总结近年来柳州工业发展情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八项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制定工业发展新战略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柳州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谋划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全市人民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同步”发展新理念。“三个同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在柳州的生动实践。2008年,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了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及时对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广西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在发展工业方面制定了工业升级方案和建设工业名城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市掀起了全面实施工业“二次创业”、建设工业名城的高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经济突围,项目突破;全民奋勇创业,共建和谐柳州”的“二十八字方针”,在发展工业方面提出了大力开展“经济发展突围年”活动,确保了困难重重下柳州工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吸纳企业和群众呼声,在认真总结柳州工业发展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为加快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确立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对于新形势下继续推动柳州工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巩固柳州工业在全区的领头羊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主动迎击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工业经济全面突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部署,化危机为转机,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保持了全市工业经济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秋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来临,市委、市政府快速反应,及时应对,迅速召开务虚会研究对策,在全区率先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八项要求、九条意见和十项措施,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激发了斗志,受到自治区领导的好评和柳州企业界、金融单位等各界的积极响应,为柳州经济渡过难关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强劲动力。2009年,市委、市政府以大力开展“经济发展突围年”活动为契机,从营造环境促发展、支持企业强发展、抓住机遇快发展入手,在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扶持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继续出台有效措施,坚决与企业一起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全市财政用于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达4.9亿元,其中三分之二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成功突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过2000亿元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逐步回升,利润总额达70.50亿元,约占全区三分之一,增速由一季度的—87%上升到全年的73.29%。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市没有一家企业关门倒闭,没有出现企业大规模裁员,柳州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中央、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工业做大做强做优   紧紧围绕“354”产业格局(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工业“三大板块”,强力推进重点工业产业成长计划、强优企业成长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品牌成长计划等四大成长计划,迅速扩大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重大机遇,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总量、结构、层级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挥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改造传统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着力发展以重点骨干企业、大企业为龙头,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形成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67.52亿元,增长20.5%。其中,汽车产业成为最大亮点,于11月份突破100万辆历史性大关,全年生产汽车119.4万辆,柳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年产汽车过百万辆的城市,也是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的城市;五菱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继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后第4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冶金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柳钢钢产量突破800万吨。全市新增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43家,总数达20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家,总数达904家。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   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辅助的“四位一体”创新投入体制,有效整合现有国家、自治区级技术中心、技术实验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机构、科研院校等研发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更多的“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促进工业竞争力的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加强各创业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近年来,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2009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7.7%,比上年提高6.61个百分点,有6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工、欧维姆、两面针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已建立起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工作站;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  五、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支撑点,按照既定的发展布局,争取每年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通过一批又一批项目的滚动建设,不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质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力量,落实项目责任单位,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工作责任机制、重大项目工作调度机制、重大项目工作协调机制、重大项目工作督办检查和考核奖励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近年来,柳州工业投资保持强劲势头,年均增长在30%以上,柳钢“干熄焦及配套余热发电工程”、柳工“年产4430台挖掘机技术改造”、柳化“20万吨/年烧碱、2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上汽通用五菱“CN100小型多用客车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建设数量及规模前所未有。工业技改2006年完成65亿元,增长35.4%;2007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1亿元,增长49%;2008年完成150亿元,增长48.9%。 2009年,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00.3亿元,增长101.1%,其中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8亿元,增长51.82%。同时,抢抓中央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柳州的支柱产业、特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项目,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柳州,广西云马汉升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生产,柳州银海铝业30万吨铝深加工项目顺利开工,中航方盛专用车落户阳和新区,黄海汽车工业园、柳东汽车试验场、玲珑轮胎等重大项目顺利签约。  六、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高地   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滚动发展、整体提高”的原则,明确“存量优化、增量集中、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强全市各类工业园区的统一规划和产业布局,合理确立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科学的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布局从中心城区向园区展开、产业重点由分散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各类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工业园区超常规发展。加快柳东新区建设,扶持阳和、河西、新兴等工业园区发展,推进县、城区的工业集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立足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加快整合各园区招商资源,搭建统一招商平台,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引导工业、企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出台鼓励企业“退城进园”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城市工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围绕柳州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力、建材、化工等配套工业,加快培育和形成各县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以此促进和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型。近年来,柳州园区工业和县区工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柳江县工业产值2007年突破100亿元;阳和工业新区工业产值继2008年突破100亿元后,2009年突破150亿元;鱼峰区、柳北区工业产值继鹿寨县、柳南区工业产值2008年分别突破100亿元后,2009年均突破100亿元。全市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县区、开发区达到了6个。2009年,柳城县工业区成为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全市自治区级开发区和A类工业园区增至7个。目前,全市入驻园区企业已达1599家,园区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柳州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了增产不增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工业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完美融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组织与41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定期考核。对柳化等6家列入国家千家重点节能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企业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树立了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2007、2008、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499、2.23、2.05吨标准煤,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在做好大型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2009年,川东磷化、鹿化等2家中小企业已成功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近年来,柳州生态环境建设直接投入超过100亿元,在保持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09年,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在2009年公布的《全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柳州城市环境舒适度排全国第九位、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排全国第十位。今年1月份,柳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圆满成功,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八、抓好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工业人才支撑体系   整合各类资源,围绕推进工业“二次创业”,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柳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实践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企业的经营班子中来,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目前,全市已拥有了一支有激情、能干事、敢创业的企业家队伍,全市共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000多人,在全市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超过60%。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载体,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人才培养平台为载体,加快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工业人才。目前,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1万多人,专家咨询人才106人,引进博士44名、硕士800多名。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办的形式,设立培训中心,定期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同时为企业储备技术工人。目前,柳州已形成了以职业技术院校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相互补充完善的正规技能人才培养网络,拥有40多万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符合柳州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为柳州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队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柳州工业发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柳州市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市,富民兴柳”的总体发展思路,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桂发〔2009〕35号)及40个配套文件精神为契机,以创新为主导,以创业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采取通过产品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这“三大办法”,用滚动发展、创新发展、产业提升、招商引资这“四条腿走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提升工业经济总量。着力推动大企业滚动发展,更加注重培优扶强中小企业,建设投产一批新引进企业,继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确保到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力争达到2600亿元;到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900亿元,力争达到3200亿元;到2012年,力争达到4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突破3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0家。二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重点推进工业项目的实施,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由“354”产业发展格局,向未来的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五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大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大新兴产业的“543”产业发展新格局转变。三是优化提升产品结构。通过创新调整,重点推进汽车产业研究开发中级轿车、电动汽车等新产品。全面加快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柳汽两厢和三厢轿车、重汽运力特种专用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2010年全市汽车产量达140万辆以上。冶金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柳工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努力实现产品向高端转型。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着力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产品核心技术本地化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开发水平。五是提升工业发展后劲。加大对工业的投资,继续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公司作用,确保2010年产业投资公司的工业投入超过20亿元,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提升园区经济。着力提升工业集中度,2010年园区产值占全市比重力争达25%,园区和县区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柳东新区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七是提升政策环境和服务企业意识。进一步落实各级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关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推进重点企业不断突破,迈上新台阶。通过全方位的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三年再翻一番,把柳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名城。主题词:经济管理 工业 经验△ 通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