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区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区委改不了

为什么区金平区委改不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区金平区委改不了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用户名/昵称/邮箱直接登录
广州白云区三旧改造占全市1/5 多名负责人抱怨“改不动”
核心提示:昨日,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上,白云组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各街道负责人抱怨“改不动”,问题包括土地确权、规划审批、用地指标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如何推进三()造、城中村改造?昨日,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上,白云组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各街道负责人抱怨&改不动&,问题包括土地确权、规划审批、用地指标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会上,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发话,将成立3至6个调研组,由市领导牵头到十二区市调研一个月,并在今年上半年召开全市三旧改造动员大会。
  白云区三旧改造占全市1/5
  昨日,白云区委书记马文田介绍了白云区三旧改造情况。他表示,白云区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同意的三旧改造地块4457个,总用地面积是132.97平方公里,占全市三旧用地总面积的22.88%,占了1/5。
  其中,旧村庄有1809宗,用地面积88.53平方公里,占全区三旧用地面积的66.6%;旧厂房有2617宗,用地面积3.23平方公里,占全区三旧用地面积的32.5%;旧镇区的改造是31宗,用地面积1.21平方公里,占全区三旧用地面积的0.9%。马文田表示,&这三个数据可以说明,白云区三旧改造的重点在于旧村庄和旧厂房。&
  多名街镇负责人抱怨&改不动&
  &去年承受很大压力。&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韦作群第一个发言,他开口就谈三旧改造压力大,&我们也想通过改造彻底解决城中村消防安全、制假贩假,卫生等问题。&
  &村里的自留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成化妆品批发市场,里面的建筑都是(上世纪)90年代改造过来的,街道想改造,目前却改不了。&韦作群认为,自留地用地性质的变化直接阻碍改造进程。
  &资金问题也影响三旧改造。&黄石街党工委书记许小青表示,一些村的用地,以前都是以低价出租给合作方,合同期到后地能拿出来,但村民面临无钱改造的情况。
  民办高校违法用地500多亩
  &合法用地的主要标识是直接确权给原来的使用者。&白云区区长叶牛平表示,实际操作中,国家征收村集体用地后,留用地并未确权给土地使用者。&这就又回到&解放前&了,没有确权,村集体无法动这块地。&
  &目前没有一个政策明确,留用地怎样确权给使用者,就把地块丢在那里不管了。同德围有些村遇到的问题是最典型的。&叶牛平表示,由于没有确权,无法证明这块留用地属于村里,房子还是不能盖起来,选址、报批都无法进行。&时间拖长了,村里面等不及,就自己盖房子,就是违法用地了。这就把地方政府夹在中间,就会有人说政府控违不力。&
  &如果把规划的问题放进去,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叶牛平表示,即使留用地确权给村集体、能够与合作方谈妥,如果规划不符合要求的话,又会形成一个&死结&。
  叶牛平表示,白云区有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历史原因,早年来到白云区征地建设,而且建设过程有些&简单粗暴&,&不管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先盖起来再说。所以现在白云区内高校的违法用地500多亩,建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
  &还有一种是国企和政府的建设项目占用建设用地规模。&叶牛平表示,比如白云农工商公司原来的两块地建起了养老院等项目,但这些原来都是农用地,基本没有建设用地规模。此外,白云区还承接了市里的垃圾焚烧厂、填埋场、机场跑道、养老院等项目。广州市给白云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是不变的,如此一来白云区就几乎没有什么建设用地规模了。&没有建设用地规模,村庄改造有规划又有什么用呢?土地规划还是落不了地。为什么农用地那么难落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都把用地规模用来配置这些项目了。&
  叶牛平表示,审批难也影响了改造进度。&白云区控规全覆盖263公里,一小块地调整都要走规划调整程序,没有一年走不完,&叶牛平举了一个例子,&去年花了5000多万元编制14个功能片区的规划,但是要审批。按照目前的速度,估计十年后才能批出来。&
  &没人敢去太和镇当干部&
  叶牛平表示,目前白云区村内或村外的厂房,很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在违法用地上建起来的,村集体已经跟使用者签订了合约,到期之后可以解除合作。现在这些厂房破破烂烂的,有时候掉下一块瓦片就能伤人,而且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都不过关。&就那样一天一天拖在那里,村里想发展,批准他们建不是,不批准他们建也不是。要盖房子,批准不了;不批准吧,就怕那些旧厂房坍塌了,或者被一把火烧掉了。&
  &基层干部,一些装着没看到,那是渎职;一些稍微放松一点,那就可能是受贿了。造成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人敢去太和镇当村干部,也没有人敢去那里当城管执法队员,这里面是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白云区区长:24小时不关机,被老婆&嫌弃&
  昨天的分组讨论,谈及白云区的三旧改造问题,叶牛平说起话来情绪激动。对于三旧改造带来的压力,叶牛平把自己比喻成电视剧《悬崖》里潜伏的间谍,没有一秒钟心里踏实。&天天火警、劳动纠纷、煤气中毒,谁受得了。&自己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遭老婆&嫌弃&。&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调静音怕听不到,调震动晚上又吵到妻子休息,宁愿拿书当垫子睡书房,&叶牛平打趣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既能听得到手机响,又不影响别人的?&
  &没有人敢去太和镇当村干部,也没有人敢去那里当城管执法队员,这里面是有制度方面的原因。&&&&&白云区区长叶牛平
来自:(查看更多“”新闻)
此新闻暂无评论哦!赶紧抢坐沙发吧!
&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赢商网观点]
购物中心省市:南京白下区面积:3万O购物中心省市:南京秦淮区面积:3.2万O购物中心省市:南京鼓楼区面积:1万O酒店写字楼省市:嘉兴秀洲区面积:1万O购物中心省市:嘉兴秀洲区面积:20万O
快时尚品牌定位:中高档拓展区域:全国大型超市品牌定位:大众化拓展区域:全国服饰皮具品牌定位:奢侈品拓展区域:全国大型超市品牌定位:大众化拓展区域:全国溜冰场品牌定位:高档拓展区域:全国
2014年报万科业绩位列榜首,万达紧咬不放。今年结局又如何?金平区南墩三岭北路改造工程建设完工 居民不再摸黑出行汕头特区晚报数字报_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大华网
02版:地方新闻
02版 地方新闻
03版 中国新闻
植树绿化配套路灯
金平区南墩三岭北路改造工程建设完工 居民不再摸黑出行
&&本报讯&记者李伟烽摄影报道:经过各方近4个月的奋战,金平区南墩三岭北路改造工程近日顺利完工。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建设后道路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学生“出行难”问题,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出行,保证了金砂中学及北墩小学等学校学生的上学安全,进一步优化了社区环境。&&南墩三岭北路位于东墩街道南墩社区龙湖沟边的金砂中学和北墩小学之间,长133米,宽11米,是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道路(见图)。据东墩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前,南墩三岭北路路面破损不堪,坑洼不平,垃圾堆积严重,周边排水沟渠堵塞,下雨天时常污水横流。路边还有一条宽1.2米,深约2米的阳沟,且没有配套路灯,夜间漆黑一片,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出行安全,多年前还曾出现小孩不慎坠沟淹死的情况,附近群众、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盼望能及早对其实施改造建设。&&南墩三岭北路改造建设工程是金平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区内投资超过100万元的内街小巷改造项目之一,现在改造建设已完工,完善道路排水功能,配套路灯等设施,并将植树绿化。
document.write('');[转载]汕头,你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研究性学习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汕头发展不起来原来有这么多缘由啊,如果发展得起来,我们潮州也能沾光啊。吓到华侨都不敢来投资了。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
&&&&&&&&&&&&
--2012年黄图盛高一级研究性学习
1.研究小组成员:黄晓宏,史先立,陈紫铭,林佳泳,肖昕,郑圳金,林婉欣,纪锐漩
2.班级:高一(8)班
3.指导老师:黄燕漩
4.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全国,汕头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侨乡的特点把汕头推到了时代的潮头: 1981年11月14日,在龙湖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办了汕头经济特区,汕头开始担负起“排头兵”的重任。30年乾旋坤转,30年沧海桑田,汕头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与解放前的“水深火热”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忆
苦思甜的纵向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了汕头的巨大变化,可是,客观清醒的横向比较则让我们倍感重任在肩。
5.研究的目的: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并不如人意,只有总结好过去30年来汕头发展建设缓慢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促进汕头加快发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独树一帜。
6.研究方法:采访老师,网上查阅资料,查相关书籍
7.研究人员工作安排:林佳泳负责整理资料和采访老师,纪锐漩负责查阅资料和采访老师,肖昕.林婉欣负责结题报告,郑圳金负责电脑方面协助,陈紫铭负责打字,查阅资料,史先立负责查阅资料和买材料,协作制作博客。黄晓宏负责安排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进展过程,组员分工,制作博客。
9.研究结果:&
回顾过去,汕头的确可以说实现了跨越,汕头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区域竞争史。如果与先进地区比较,与整个广东省的发展比较,汕头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汕头相对落后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在五大经济特区:汕头、深圳、厦门、珠海、海南为什么汕头那么落后呢?归根结底原因如下:
一:因为过去作为特区发展的太快了,但是快的并不是质量与品质的保证,而是相对的出现了很多不好的风气,在9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势头十分的好,所以许多的人都沉寂“一夜暴富”的气氛之中。许多人在一夜之间就可能身家翻百倍,但是就是由于这样风气,所以有大部分的人,在创业的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就开始生活变的十分的糜烂,有一夜豪赌之后就败光家产的,也有因为吸毒败光家底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势头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807”,“815”案件后,使得质量的下降和信誉的丧失,汕头渐渐的变成了许多外地人以及外商心目中“不讲信誉和假冒伪劣的集散地”同时由于政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疏于对于企业的信誉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所以到一段时间之后,汕头的经济就开始了倒退。
二:汕头市是粤东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汕头市人口密度大,交通不便,又与台湾隔海相望,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汕头的处境与厦门相似。经济特区的建立并没有使得汕头像深圳那样出现大的建设高潮,反而鼓励了在特区旗号的庇护下,大搞走私等旁门左道的发展。走私的猖獗、市场环境的败坏,尤其是近年恶性发展的走私与逃骗税大案,以及最近爆出的近千亿洗黑钱大案,更使得汕头成了经济特区中令人扼腕的一个。
三:汕头在地理上不如深圳,香港资金被毗邻的深圳夺走。同时经济权力如果没有下放给私人资本而是下放给地方政府,那么特区的特殊政策不会带来经济发展。
四:汕头人只注重经济发展,没有完全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汕头这个工业大区里的高科技产品并不那么发达。
五:华侨资源没有成为的动力。侨乡优势是创建汕头经济特区的重要原因,汕头有300多万的海外乡亲,其中不乏名高巨贾。30年来海外乡亲捐赠达50亿,占广东省华侨捐赠的1/8。海外乡亲捐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汕头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可是,投资与捐赠不同,任何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收益的问题,即使是乡亲也同样。改革之初,因为政策优势和缺乏其它城市的有力竞争,汕头的投资吸引力尚可。可是,在全国性开放格局形成后,汕头投资环境的劣势慢慢显现出来,这里资源稀缺,投资者没有成本优势,加之以政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不理想,这些都让包括海外乡亲在内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六:无力、无为、无廉的政府。用小政府、强政府或弱政府来形容汕头市政府都
不合适,因为它既五脏俱全,公务员人数与珠海厦门差不多。去年汕头市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70亿元(厦门为500亿元),给公务员发完基本工资之后,它已无力做市政建设了。所有在很多场合看不到政府的身影,但有时它也显现出来,在该作为和不该作为的地方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
譬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海湾礐石两大桥之争,外人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市政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又出巨资又建礐石大桥。更为吊诡的是,汕头市的车辆无论你是否过桥,每年必交800元过礐石大桥的过桥费,几十万私家车车主无人敢抗拒市政府的这一决定。礐石压海湾,气得汕头第一“侨牌”再也不回家投资。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政府出现了,并且显得格外霸气、有魄力。
七:汕头内地多数人们
都很排外,(不过汕头自己人都非常讲义气,所以李嘉诚作为一位潮汕人也来回汕头报效了)。自秦汉以来,南迁到这里的中原人一直被封闭在“省尾国角”里,因此,潮汕人保持着完好的“唐朝口语”——外地人很难学会的潮汕话,保持着传统的汉族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我之间最为核心、坚不可破的纽带是家族血缘关系,外人决不能进入。因此,潮汕人讲血缘,重亲情、乡情,不讲规则和法制,这是潮汕文化之首;,有一个现象足以说明,对外省进入本省的人,我们都会称其“外省仔”。 因此,在这样一个地方,每一个外来者都背负沉重的包袱生活。其心理的受压抑和受排斥感真是时时处处。对比,任何一个外来者只有两种选择:离开或同化。最终落荒而逃成为大多数人选择。
10.心得体会:
纪锐漩:通过此次对汕头经济发展的研究,提高了我和组员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各个组员相互配合,积极交流,分工明确。在对课题认真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了感情,并使我们都获益匪浅。我认识到了:一个地区要进步,要发展,靠的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发达,还要与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应注重发展教育、科技、重视环境保护和提高全民素质,才能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汕头特区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并传承汕头文化习俗,为汕头的崛起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黄晓宏:当时选这个话题。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市容却很颓废。破败不堪不拆也不建“小公园”让人回到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哪条街看不到占道经营,大街小巷垃圾无人清扫,
三轮车、摩托车和机动车横冲直闯,道路破破旧旧,让人无法想象这就是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市,通过这次调查研究,让我们对汕头经济有了很大了解,感到作为汕头青少年的我们,任务很重。
郑圳金:这次研究性学习,在组长的英明领导下,以及组成员的认真合作下,我们很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研究性学习,通过这次研究,我的知识面扩展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更密切了,因此,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林婉欣:通过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落后于其他经济特区的原因的研究,我对于汕头的经济发展的认识更进一步。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困难,不气馁,不灰心,各个组员团结协作,努力将这次研究性学习做得更好
肖昕:经过这次对汕头的研究活动,不仅促进我们小组见成员的友谊,而且也加深我们对汕头经济的了解。这次研究活动对我们来说意义很大。
陈紫铭: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我对汕头的经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这次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常非常的大。
史先立:这次研究性学习,在组长的合作安排,与各组员的合作努力下,完成了。我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了解到了汕头的经济发展史,组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合作,同时,我也深刻明白了诚信才是最重要的。
林佳泳:在这次的调查研究工作中,我负责采访老师和整理资料。这工作看似简单,但并非容易,但最后在其他组员的协助下,我最终能解决这些困难并成功完成这项科目让我学习到合作的重要性,受益匪浅。
指导老师的评语:小组成员通过收集材料、上网、访谈等形式,开展研究,对汕头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总结。加深对汕头经济发展的认识,并且从中学到了一种学习态度。学会努力和坚持,提高了实践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知识链接:吴南生与汕头经济特区
本报讯(记者赵令蔚)今年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谈论经济特区的成立发展,肯定会想起一个人:吴南生。吴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著名闯将,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拓荒者,更是特区成立以来风雨历程的最好见证者。虽然今年已届九十高龄了,但这位睿智老人,仍继续着对特区路向、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他的心跟特区始终连在一起。
日前,《汕头日报》记者前往广州采访了吴老,听满头银发的他忆故论今、笑说世事。吴老全面、深入地回顾总结特区的历史和意义,展望特区未来发展前景和新的使命。对家乡的发展,吴老寄予深情期望。“汕头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为特区建设、为汕头文化强市建设出力。”“特区扩大范围后,特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不能丢。特别是汕头现在的发展更需要大胆去闯大胆去试,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吴老言之切切,情之殷殷。
今年90岁的吴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著名闯将,他是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拓荒者,更是特区30年风雨历程的最好见证者。他最早萌发了办特区的念头,提出“广东先走一步”,并以“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主动向省委请缨办特区。他牵头研究制订《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让特区闯出一条“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为主”的新路。从1979年起,他负责筹办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1年回省委仍然分管特区工作。1985年9月转任省政协主席,但他的心跟特区始终连在一起。
“摸着石头过河,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日前省博物馆举行的《吴南生捐赠书画展》上,吴老辑录邓小平同志名言创作的这幅作品,气势磅礴,墨迹淋漓,破纸欲出。
这幅作品,是吴老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也可看作是对特区成立以来风雨历程的一个诠释。
今年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本报记者日前来到广州,走进了吴老墨香四溢的家中。虽然现在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这次吴老破例了。面对家乡媒体,吴老忆古论今,侃侃而谈,不时流露出对特区路向、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老当益壮,于挥毫中凝神改革之进路;老而弥坚,于直言中力陈政改之切要。”这是2008年吴老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风云人物”时的致敬辞。这位90岁的睿智老人,豪情依旧。
□特区的贡献在于引进市场经济
《汕头日报》:中国特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特区的创办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拓荒者,您如何评价特区的贡献?
吴南生:特区从诞生到发展,用北宋改革名相王安石的诗句形容最入木三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现在来评价特区的贡献,其实非常简单。特区之所以能办成,是由于引进了市场经济。它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也在于引进了市场经济。日,我在向中央汇报工作的报告中明确写着,特区要“以引进外资为主,以实行市场经济为主。”应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特区开始的,从深圳、珠海、汕头开始,到珠江三角洲,再跨越长江、黄河走遍全国。我说市场经济是个“没有腿的巨人”,他走到哪里,谁都顶不住的,那里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土崩瓦解。引进了市场经济,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也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论点。我认为这是特区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也是特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回乡之行促成设立特区构想
《汕头日报》:您创办特区的想法是从汕头开始酝酿的,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大胆的构想?
吴南生: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新年伊始,按照省委的分工,我率领一个工作组奔赴汕头市,传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呈现在我眼前的情景,简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一派贫穷落后的景象,不禁为之心寒。楼房残旧不堪摇摇欲坠,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经常停电,夜里漆黑一片,市容环境卫生脏乱不堪。当时情景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要知道,解放初期汕头还是一个商业很繁荣的地方,和香港的差距并不大。而眼前的汕头市,却如此贫穷落后,满目凄凉。重返故园,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当年豁出性命扛枪杆闹革命,可不是为了换取眼前这样的江山啊!我感到十分内疚和困惑,特别有愧于那些当年舍生忘死、鼎力支持革命的父老乡亲。
这样的局面非改不可!不改革,死路一条!人们憧憬着、期待着,却又不知从何着手。有海外友人向我建议:“你敢不敢办像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敢不敢办像‘自由港’这类的东西?如果敢办,那最快了。你看新加坡、香港、台湾……他们的经济是怎样发展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友人的提醒,让我立即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能否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办一个类似出口加工区那样的点,进行改革开放的试验?这一设想,乡亲们都举手赞成。可以说,这一次的回乡之行,促成了设立特区的构想。
□广东“先走一步”试办特区
《汕头日报》:当年,您以一句“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的豪言,主动向省委请缨到汕头办特区,能否谈谈当时的情况?
吴南生:任何改革,都必须在一个试点取得经验后才能大刀阔斧铺开,以点带面是我们一贯的工作方法。我建议在汕头搞一个点进行改革开放的试验,除了汕头的情况我比较熟悉外,还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当时在全省来说,除广州之外,汕头是对外贸易最多的地方,搞对外经济活动比较有经验。第二,潮汕地区的华侨全国最多,很多是在海外有影响的人物,能够动员他们回来投资。第三,汕头地处粤东,偏于一隅,万一办不成,失败了,影响不会太大。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广东“先走一步”的设想(即在深圳、珠海和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作“贸易合作区”,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当他听说这样一块地方的名字定不下来时,就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他又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会议同意广东和福建省要求,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等地试办出口特区。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出主管这方面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工作组前往广东、福建,和两省省委一起研究,共同起草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文件。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抓紧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并指出,“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
汕头之所以缓办,是因为当时条件还不够。我们就利用缓办的机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扎实打好基础,包括特区选址,开辟从市内到特区的马路,解决缺电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香港与汕头往来的交通问题等,筹办特区的很多事情我都亲自去办。应该说,缓办也有个好处,可以参考深圳、珠海怎么办,一些好的做法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因为打好了基础,汕头特区开局良好,发展顺利。
□闯关既要工作勇气也要理论勇气
《汕头日报》: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改革探索的冲突,使特区建设初期险阻重重,途中满是激流暗礁,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吴南生: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精神就是“敢闯”。从创办特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照搬的情况下,需要以极大的勇气“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跋涉的脚印都是历尽艰辛留下的印记。在实际工作方面要有勇气,在理论思想上也要有勇气,要斗智斗勇。
从建国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的国家一直处在“左”的意识形态统治下,这时,如果没有更权威的理论根据,要改革,那是寸步难行的。没有办法,只好向“老祖宗”求救。面对各种非议和反对的声音,我们提出,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来都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绝缘的。列宁讲过:“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特别强调要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用的管理经验。“地租”是当时最敏感的问题,一听到“地租”,很多人跳出来大声反对,幸好在《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中都有相关的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就说:“不怕租出格罗慈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讲得多好啊!不过,我们经研究后还是作了修改,换个称呼,把“地租”改称“土地使用费”。这个大家就没意见,后来成为全国通用的新名词。
□汕头要大胆闯出发展新路
《汕头日报》:诸多原因影响,汕头的发展落后于其他特区。目前,汕头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未来要如何改革发展再创新辉煌,您有何期望和建议?
吴南生: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汕头确实落后了。但自己与自己比,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要有很多条件。就区位条件这一客观因素来说,汕头远比不上深圳、珠海和厦门,而且资源缺乏,不但引进人才是一个难题,很多人还因此跑到外面发展,据我所知,现在在外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少是潮汕人。深圳由于区位条件优越,吸引了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人才、资源,所以发展迅速。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现在落后并不就是永远落后。我们切忌妄自菲薄。事在人为,只要多想办法,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营造发展氛围,凝聚发展力量,以潮汕人民之聪明才智、勤劳拼搏,汕头完全能够再创辉煌。
特区扩大范围后,特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不能丢。特别是汕头现在的发展更需要大胆去闯大胆去试,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探索新路子,加快建设幸福汕头,这个思路就很好。此外,发展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规范有序,没有法治作保障,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发展就要乱。汕头拥有立法权,可以通过立法来规范和改进市场经济,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
《汕头日报》:这些年,“特区能否特下去”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已经终结,不再“特”了,对此您怎么看?特区还能为中国贡献什么?
吴南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已经确立,在这一最关键的斗争中,特区立了大功。但全国都实行市场经济了,各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区是“不特”了。但从历史使命说,中国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特区就要继续肩负起“试验田”的使命,继续敢为人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改革探路。
作为中国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先锋,特区之“特”不在上面给你什么优惠政策,而是在新任务、新使命,在新的先行先试。在全国全方位开放和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未来特区应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在建设现代民主政治上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以之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举个例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的是教育家办学,大学教授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而我们这里,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大学校长是“厅级”,大学教授是“处级”,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必然难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像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去行政化”的改革如何推进,特区可以作出探索。
□藏品的最好归宿是回归社会
《汕头日报》:这些年,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也为汕头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宝贵的书画作品,将生平珍藏的《平沙落雁图卷》捐赠给汕头博物馆,您能谈谈与翰墨丹青“相聚是缘”的故事吗?
吴南生:收藏历史,传承文化。收藏是一种感情,一种文化素养,是自然而然散发的那种对文物的爱护意识。独乐不如众乐。藏品的最好归宿不是留在自己手里变成私人财产,而是重新回归社会,薪火相传,再延续给又有缘分的人——一代又一代能够好好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这就是“相聚是缘”!北宋《群峰晴雪图》和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是我最珍爱的两件古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级的文物应该留在博物馆,百年之后还能继续保存完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古代画家的心血结晶,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艺术珍品的社会效益。所以,我把北宋《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把《平沙落雁图卷》捐赠给汕头博物馆。汕头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为特区建设、为汕头文化强市建设出力。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很有特色。建设文化强市一方面应该深入研究潮汕文化,保护、弘扬好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提升汕头文化形象。特别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要加强引导群众提高文化情趣和文化素养。个人文化素养越高,城市文化氛围就越浓,社会就会更加文明健康。本报记者
赵令蔚 改革前后汕头对比:
汕头改革前后对比:
参考网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汕头金平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