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原始股上市,上市之后,怎么分红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阿里上市员工“暴富”?
随着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交所,关于其将给员工、管理层、股东、投行等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的猜测逐渐发酵,“千名百万富翁员工”也在媒体的渲染下被越传越神。
有报道认为,阿里巴巴上市后,员工将分享超4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以集团2.6万名员工数量计算,IPO盛宴将诞生数千名百万富翁,人均财富为150万美元左右。
不过,“纸上”的财富固然诱人,具体实施起来可能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下面记者简单为这部分财富算一笔账。
阿里“富翁”由来:期权、股票激励
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的长效激励制度一直是不少创业者思考的问题,而阿里巴巴集团很早就发展了自己的股权激励制度。
根据阿里巴巴网络的招股资料,授予员工及管理层的股权报酬包括了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购股权计划和股份奖励计划三种,但对外界来说,如何获得、规模几何则扑朔迷离。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的报道,阿里巴巴的员工每年都可以得到至少一份受限制股份单位奖励,每一份奖励的具体数量则可能因职位、贡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以来,曾采用四项股权奖励计划授出股权报酬,包括阿里巴巴集团1999年购股权计划、2004年购股权计划、2005年购股权计划及2007年股份奖励计划。近年来入职阿里的员工获得的大多为股票期权,据《环球企业家》报道,阿里集团员工只要达到一定级别和业绩要求,就可以获得股票期权或者受限制股票(Restricted Stock Units,RSUs)。而在阿里巴巴香港退市后,新授予的受限制股份单位也都改为集团股的认购权。
级别方面,阿里集团员工分为非管理岗位P和管理岗位M。P岗位分为14级,M岗位分为10级。其中P04、P05均为研发工程师,一般由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担任,再往上为高级研发工程师、专家、研究院、科学家等。M01为主管,与P06相当,M05为资深总监,有资格进入阿里集团组织部,即高管团队。M10为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报道称,阿里员工从P06级开始有权获得期权或者股票。一般而言,P06级员工可以拿到1万股的期权,P07级的员工可以拿到2万股的期权,为了避税,通常员工期权一般需要4至5年才能全部拿到。
员工期权套现会“缩水”出现大批千万富豪只是个传说
阿里在美国上市成功,坊间有传闻说阿里巴巴,2万多员工中,有10000人成为千万富翁。记者测算了一下,阿里员工要想将纸上财富变现,到底要缩水多少。
记者以在阿里集团P06级员工小朱为例,假设其拥有一万股公司期权股(阿里巴巴1股期权股等于1股普通股等于1股ADS),在日已行权(一次性行权),并转入自身的美股账户,结合阿里上市首日93.89美元收盘价,其市值为93.89万美元。
而实际上,员工的期权价值并不等同于市值。一般情况下,期权价值=(单股票价值-原值)*股份-税费。
对于员工而言,持股本身并不会带来分红收入,而是在行权时带来一次性收益,但行权之日,就是交税之时。根据此前报道的,阿里巴巴从9月6日开始已经将普通股的每股公允价值上调至63美元,结合阿里上市首日93.89美元收盘价,那么小朱在行权时就要支付63万美元的行权成本,同时支付股票价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个税,约为84.9万元人民币,折合14万美元。
假设理想状态,小朱最终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抛售阿里巴巴的股票,根据美国税法规定,外国人无需在美缴纳资本利得税,但作为中国公民,税法规定个人转让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税率20%。小朱转让股票应纳税额=10000×(95-63)×20%=64000美元。小朱的期权价值仅为(95-63)*-000美元,实际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市值。
此外,关于阿里集团上市后股份会有多长的禁售期,比照阿里巴巴B2B上市时的规定,员工持股可在公司上市6个月后套现40%,在第二个6个月,可将剩下60%股份套现。在这一段时间内,股价走势不得而知,股价的波动也让期权的含金量不断波动。
当然早期持股员工行权早,价格更低,持股到如今,同时能够把握好抛售时机,才能让期权价值最大化,当然集团高管又另当别论。
从这样来看,阿里上市之后,占有大多数量的底层普通员工,要么入职未久,要么股份有限,加上税费、持有年限的限制,几乎吃不到太多掉下来的馅饼,杭州出现大批量的千万富豪只是个传说。
富了之后钱应该怎么花?
不管如何,阿里上市给员工带来财富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禁售期”,此后才能出售其所持股票,但各路商家已经纷纷盯上了阿里员工的钱袋子。
此前有传言称,某汽车品牌杭州代理商早已前往阿里巴巴公司实地探访,咨询员工是否想要涂有阿里巴巴公司橙色标志的车型,杭州当地房产商也以祝贺阿里上市为名打起了楼盘广告。
另外,阿里选择在美国上市,员工抛售股票获得的大部分资金可能存储在海外,而不是回流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知情人士称:“阿里员工更愿意购买温哥华的地产,而购买法拉利和中国房地产的人并不多。”美国不少投资中介闻风而动,试图吸引暴富后的阿里员工投资北美房地产。
据报道,近年来,阿里巴巴高管已经与员工讨论过这笔“意外财富”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警告他们切勿把财富全部挥霍在“炫耀物品”上。阿里前首席运营官关明生曾是参与讨论的高管之一,其他的演讲人和学者还谈到了领导能力、个人发展和商业目标。
1、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s,简称ESO)。
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其实质是通过建立公司与员工之间的资本关系,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公司的凝聚力。股权期权收入由于其数额巨大、长期激励效果显著、与证券市场关系密切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公司经理人员的“金手铐”。
2、在股票期权实施的有效期内,可分为授予日、可行权日、行权日和出售日四个环节。
授予日是指公司授予员工股票权利的日期,税法规定授予日不予征税。
可行权日是指激励对象可以开始行权的日期,股票期权授予日与可行权日间隔不得少于1年。如果被激励对象在可行权日当天行权,应按“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行权日是指员工根据股票期权计划选择购买股票的过程,行权日一般在可行权日之后。有的股票期权是一次性行权的,有的则是分批行权的。
出售日是指股票的持有人将行使期权取得的股票出售的日期。
3、数量:员工手里拿的期权,是普通股(ordinary shares)。每个公司普通股与ADS的换算比例不一样,比如,优酷是18:1;搜房则是4:1;携程则是0.25:1,而阿里巴巴是1:1。
4、行权价:期权的行权价,是指,你可以以这个价格买入公司的股票。一般来说,公司发放期权时,行权价都比现在的市场估值低(至少比未来的估值低很多)。
期权股行权tips:
1、期权到期,必须马上行权(买入)吗?
不是,可以选择不执行,继续等待将来更好的价格。
2、到期的期权,可以马上执行吗?
不能。需要等待窗口期。窗口期一般是每个季度财报发布后的10多个交易日(公司通常会发布通知)。在职员工,在窗口期以外的时间交易自己公司的股票,是被SEC禁止的内幕交易行为之一。
3、期权会过期吗?
会。期权授予书里有有效期,本次所获得的期权,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否则会作废。
4、行权后必须马上卖掉吗?
不一定。如果是通过公司集体账户行权,一般需要马上卖掉,以获得其中差价的美元。
但若拥有自己的美股账户,也可以先将期权执行到个人账户(变成股票)再择机卖出。已经执行到个人账户的股票,不受前述提到的期权有效期的影响。但如果持有者尚在公司任职,仍受窗口期的限制。
5、期权需要成本吗?
要。行权的价格,就是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不考虑所得税)。期权的成本,不是获得期权的时候马上支付,而是在行权的支付。
6、期权会导致亏钱吗?
若公司股价已低于期权的行权价,可以选择不行权。
但若已按行权价将期权执行到个人账户变成实际股票,公司股价下跌至低于行权价,则会导致亏损。
7、离职的话,期权怎么办?
若是正常离职,已经到期但是尚未执行的期权,公司通常会同意在离职一个月内执行。还没到期的期权则会作废。
8、期权会被公司收回作废吗?
有可能。一般来说,公司发放期权的文件上,会有类似条款,如果违反公司一些规定,公司有权取消。但已经执行到个人账户上的股票,公司则无权过问了。
[头条推荐]
订阅新华手机报
请点击进入&
24小时热榜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特色数据:
所属概念:
未来大事件
意见反馈回到顶部查看: 2630|回复: 10
股票分红后为什么要除息?
主题帖子积分
铜牌会员, 积分 16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4 积分
铜牌会员, 积分 16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4 积分
积分威望130 点在线时间1285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护城河 于
16:53 编辑
& & 请不要怪我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个大家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
从净资产的角度,大家都知道,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每个季度都是在不断增加的,因为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在盈利,而盈利会增加净资产。那么上市公司将部分利润以分红的形式回馈给投资者的同时,净资产也必然减少。所以分红之后,购买这间公司所要付出的价格也会减少。
反驳:净资产的增加和减少难道和股票的市值也即股价有关系吗?净资产的增减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年盈利和亏损的情况。而市值的变化也即股价的涨跌着完全是市场参与各方买卖所决定的,完全是市场行为。
我们购买国债,定期存单,到期了难到付息之时还有扣除我们的本金吗?
请大家能给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谢谢。
主题帖子积分
积分威望297 点在线时间3760 小时凌通币2071 最后登录
反驳看起来很有道理,我也想不出充足的理由。把分红减掉应该是净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和股价完全成正比才行。可能这规则是从长期来看吧,所以我们短期看想不明白。
欢迎加入凌通论坛交流群:
主题帖子积分
铜牌会员, 积分 16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4 积分
铜牌会员, 积分 16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4 积分
积分威望130 点在线时间1285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转一篇网上文章以证明我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股市的分红除息制度绝对是个错误!特别现金分红要扣税,造成分红不但赚不了钱竟然还要亏钱荒诞现象!完全违背了公理!
& &说分红除息是错误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支持分红除息的理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是实践表明了分红除息不合理。
&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分红除息:由于公司向股东分配红利,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有所减少,需要在发生该事实之后从股票市场价格中剔除这部分因素,这种剔除行为称为除息。或者说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后, 从股价中除去股东享受现金股息的权利。
& &除息基准价的计算办法为:除息基准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所派现金)
& &分红了,企业实际价值减少了,股东享受这部分现金股息的权利兑现了也就没了,所以股价就要相应降低。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看不出什么破绽。但问题就出在剔除这部分因素该如何表现出来,在哪里表现出来?
& &首先,不能从股票市场价格中除息!一方面从股价和红利的属性来看。股票是种特殊的商品,是以其代表的股份的内在价值即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为价值的特殊商品。股票价格是股份价值在证券市场的体现。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股息都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用股价去减分红实际上就是用价格去减价值。由于两者属性不同、比例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无意义的。所以除息基准价其实是无意义的。也许你会觉得:那股价按比例减不就得了?这就得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股票价格的特殊性了。股票价格本身的具体产生是由证券市场决定的。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企业实际价值的变化、企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宏观经济、突发事件、投资者心态等等,这些因素集中反映在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上。也就是说股价的具体波动是由供求关系直接造成的,而其它因素只是可能造成股价波动的因素之一,包括企业实际价值。企业实际价值的增加,可能会造成股价的上涨,但也可能不会,这要取决于企业实际价值的增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每股净资产增加,只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同样每股净资产减少也应该只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而不是现在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简单的说,每股权益增加没有强制地升高股价,那每股权益减少凭什么就强制地降低股价?!所以,分红除息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 &既然每股权益增加对股价的影响是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的,那么每股权益减少对股价的影响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不能画蛇添足地用错误的分红除息制度来强制实现。要不就在业绩公告时在股价上增加每股收益金额,分红后再除息。
& &分红除息的理论是由于大意识上的关注盲区造成的。大都只关注:分红了,股票价值降低了,所以要除息。却忽视了股价本身是怎么来的,股价和股息本身并无直接联系,股价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得出的。
& &再者,分红除息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明明上市公司掏出了真金白银来给投资者分红,为什么投资者手头上不但不能增加一分钱还得平白无故地亏上一点钱(交税)?这是十分荒唐的事情。投资者、上市公司、国,这些证券市场的主体没有一方在分红除息中是真正的受益者。
& &投资者把钱投资股票,本来应该享有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然而分红除息使得投资者不但投资收益是零还得倒贴钱。这样,投资者投资股票的实质就成了无息借钱给上市公司,分红变成了还钱,而投资者还得因为上市公司还钱而交税。理论上来说,当上市公司分给了投资者最初股票价格相同红利的时候,投资者的股票价格也被除到了零(再分就要变负数了),这时投资者这个无息借钱的大好人却只收回了比本钱还要少的资金(因为交税),这是多么荒谬至极啊!所以,投资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 &上市公司掏出的真金白银本来就该分的,似乎没什么损失,但由于掏出的钱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像打了水漂,倒不如把这些钱用于发展公司,所以上市公司也是受害者。
& &国收取所得税,似乎是受益者。但一方面,国收取的所得税实际上拿的是投资者的本钱,而非上市公司创造的财富,所以国也不是什么受益者却更像不自觉的掠夺者。另一方面,分红除息是社会财富的大损耗,填权其实是其它的社会财富来填补除息所形成的空洞。由于社会的财富被无价值地损耗,所以国家也是受害者。
&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沪深两市1587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约8266.5亿元,分给普通流通股股东(按总股本30%计,不考虑大小非)的近2500亿,除去20%红利税,实际分到普通流通股股东手中的红利只有2000亿左右。但同时也就是说,因为分红除息使社会财富有2000亿被蒸发!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但这2000亿却因为错误理论的影响、与庞大总市值相比微不足道等因素而被人们忽视。
& &那到底有没有受益者呢?以前有,就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他们享受到了真正的投资收益。但现在全流通时代,他们的红利收益也被流掉了。
& &最为重要的是,分红除息让股票投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 &由于分红除息的规则使得证券投资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没有投资收益的“负和游戏”,使得股票的投资、投机双重属性只剩下了通过二级市场高抛低吸获取差价的投机属性。价值投资理念这一股票投资理念的根基实际上只是海市蜃楼。二级市场的所有投资者都是投机者,没有真正的投资者。任何所谓的长期投资者都要为股票如何变现而费尽心思,有实力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庄家”,再不小心就变成了资金链断裂的“恶庄”。为什么?就是因为投资者不能真正从股票中获得投资的分红收益,只能从股价涨跌的投机中获得差价。对投资者来说,证券投资无异赌博;对国家社会来说,股市与赌场的区别只是在于股市还有融资用于发展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 &所以说分红除息是严重错误的,是证券投资市场的 “万恶之源”。分红除息理论的创造者没有真正理解证券投资经济和传统投资经济的区别,把传统投资经济的理论形而上地照搬到证券投资经济中来,结果形成了张冠李戴、贻害后世的错误理论。
1、认识安全边际。
2、执行安全边际。
3、你的投资失败大多来自于不遵守安全边际。
4、对成长股的过高估值,可能支持你一阵子,那是幸运,但大多数会害你一辈子,你希望别人的幸运落在你的身上,那就是赌博。
5、所有技巧上的完善都不如认识、执行、持续坚持安全边际。
6、所有的能力圈认识都是“你”以为,但你真的有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1 积分
积分威望147 点在线时间2295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太长,没有耐心看完。但需要指出的是分红除息不是证监会干的,也不是交易所干的,而是你的交易对手干的!
主题帖子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33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1 积分
积分威望147 点在线时间2295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牛犊被狼吃掉了,却去指责、辱骂老虎。
前提错了,理论越多越显可笑。
主题帖子积分
一买就跌,一抛就涨
钻石会员, 积分 5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00 积分
钻石会员, 积分 5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00 积分
积分威望958 点在线时间2178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你举的例子很好,正好把你的观点批驳的体无完肤。
一张10000元的定期存单,被炒作到12000块钱,到期的时候也是付息和还本,也不会按12000块钱给你本金。
还有,一只股票10送10股,如果不除权,现有的交易制度下,股权登记日后如何交易?股权登记日买入,第二天市值保证翻番?
经济史是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剧情的演绎从不基于真理,但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1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1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 积分
积分威望18 点在线时间95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font color="#3gogo_ 发表于
太长,没有耐心看完。但需要指出的是分红除息不是证监会干的,也不是交易所干的,而是你的交易对手干的!
说到点子上,市场比多数人聪明就在这里。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1 积分
积分威望27 点在线时间110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在分红后,上市公司原来的部分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通过现金的方式转到了所以股东的账户上去了,这些是真金白银,因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是变小了。买入股票最大的价值就是获得企业分红(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没有还本的债权去持有和理解,何必在乎他的交易价格呢?!股票价格只是公司价值的交易价值。假设一个公司,上年初净资产是9个亿(上年利润1亿,没有分红),现在价格是10个亿市值(PB=1),今年1个亿的利润,分红2个亿,而且假设这个股票没有人进行交易或者价格交易价格就是10个亿市值。如果不除息,这个公司还是值10亿。但分红后这个公司的净资产9个亿,如不除息,PB=1.111,估值上升了,这样分红后市场定价反而上升了。如果除息的话,公司价格就是9个亿,估值还是PB=1。对于股东来说,拿到了2个亿的真金白银,但公司估值还是PB=1,应该是合理的。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8 积分
积分威望21 点在线时间422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所谓除息,只有交易才能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10000元定存三年,到期那天,价值11000元,其中10000元是本金,1000元是利息。
你在到期那天先取出1000元利息,然后转让这张存单,对接盘者说:“嘿,傻瓜,我的是不除息的,你得给我11000元”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8 积分
积分威望28 点在线时间428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这个规矩是无厘头。可能肯定地说,现金分红的除权(股价波动)没有什么意义。
主题帖子积分
银牌会员, 积分 26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 积分
银牌会员, 积分 26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 积分
积分威望172 点在线时间1649 小时凌通币0 最后登录
有一天,企业大火烧了仓库里面的20亿现金,是不用除息的,新旧股东自己调节股价
有一天,企业分了20亿现金给旧股东,是需要除息的,保证进来的新股东是一种平等,新旧股东再在这种基础上调节股价
3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Powered by股票配股分红的意义在哪里?
配股分红之后,股价就跌了,总价值还是没变对股民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求解答
按投票排序
如果仅仅看分红那一刻,确实没意义。股东手上有两种资产,一是股票,二是现金。分红就是从股票里面挖一部分出来,放到现金里面。增发是反过来的,从现金当中那一部分出来换成股票。不管怎么倒,都是股东自己的左口袋掏右口袋,右口袋回左口袋。实质上没差。什么时候能有差?就是股东手头的现金不变,但是股票单独增值的时候,具体地说就是上市公司盈利挣钱那一刻。作为股东,你是在上市公司盈利的那一刻赚到的,而不是在分红的那一刻。方三文和徐晓峰是在讲分红以后再投资的问题,如果考虑到那么长远又有不同了,他们的答案也是对的。
关于分红的逻辑,可以看一下我对巨人分红的分析: 高增长的公司一般是不分红的,甚至公司开始分红,往往意味着增长期结束,比如微软。 关于配股,我认为一楼的回答是错误的。公司分红政策的延续性,只能是按盈利的一定比例分红(比如盈利的45%)。比如我持有汇丰银行的股票,它在2009年配过一次股,配股后的分红是严格按比例摊薄的。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会有种奇特的"贪便宜"的想法,对美国市场而言,大致是20~50美元区间,对中国股市而言,大致在5~20元区间的股票往往更受欢迎。更高或更低的股价区间都会因为投资者的偏好导致流动性下降,进而造成价值低估。所以我们在观察配股分红方式时,都会注意到有个中国特色的说法叫"填权",就是指外部信息未发生任何变化下,拆股后股价却上升的现象。所以在股票股价单价较高时,上市公司也愿意通过分配股票股利分红。
既然把“配股”和分红放在一起,而且说明总价值还是没变,我猜你其实想问的是“送股分红之后”。第一,送股送股在经济上对股东没有任何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注水。然而,在实践中,有时华尔街公司的管理层在业绩很好股价很高的时候,会通过送股的方式向外界表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雄心。在A股市场,高送股比例常常会成为年报炒作的题材。但是归根到底,送股对持股人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意义。第二,分红分红复杂一点点。判断的基本原则是,怎样的现金使用方式能为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在存在税负的情况下分红,对股东来讲,会损失一部分价值来缴税。因而分红首先产生了税务损失。如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对现金的使用能力很强,那么分红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因为股东拿到现金后很难在其他投资项目上获得相近的收益能力。即使将分红用来重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股东也将承受新的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分红,尽可能的保留现金,能为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如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低,对现金的使用能力很差或者根本不需要现金,那么尽可能的将现金以红利的形式回馈给股东是最好的选择。市场上存在以获得红利为目标的投资机构或个人,同时存在根据分红能力和管理层分红意愿来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投资机构或个人。因此企业通过适当的分红,能够吸引这部分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价有所推动。盈利留存(即税后利润减去分红)和下一年业绩增长的比值可以用来评估企业对现金的使用能力。企业在战略上可能对未来现金流的变化作出一些预判断,并相应对分红进行调整。从而带来短期分红金额和比例的变化,因此建议用5~7年以上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A股而言,超出预期的高分红可能带来一些炒作的机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说来话长,分几个层次来看。1、持有股票的是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所以必须分享企业盈利带来的利润。2、为什么分红把利润给你?那是因为企业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来超过钱在你手中所能获得的利润。比如10块钱交给企业它去投资可能1年只能赚5毛,还给股东股东可能1年赚1块,那么就该分红,反过来企业投资项目所获得的回报更高的话就该把利润留给企业而不是分红。3、配股其实就是基于第二点情况下的一种选择,虽然配股的那个时间点你手上的权益没有变化但考虑到下一年的分红你就获利的。比如第一年你有10股每股分红1元,现在拆股变20股,第二年依然每股1元的话,你第二年的收益就变成了20元。4、看了第三点肯定大家有疑惑,为什么第二年每股不是0。5元呢?这里面又有两个情况:第一、大多数公司的长期分红策略用的是保持一个恒定分红额,这是一种财务策略,没什么太多的理论依据,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获利好的年头少分点把利润留到坏年景也能保持同样的分红,这种股息策略可以稳定股价。所以就这一点来说第二年也获得1元每股的可能比较大起码是要高于0.5元每股的。第二、企业的成长性我们在2中已经说了企业不分红是因为有好的投资项目,也可以说正是出于企业成长的黄金期,所以利润用作了再投资,这样说来期望第二年的每股收益更多是大概率时间。说了那么多,看前面不少人都说配股就是骗钱的,其实在国内有这种看法不奇怪,因为管理者总是希望支配更多的钱,投资回报的效率也可能非常低,但就是不分红,用配股来降低每股股价使得股票更好流通可以吸引更多散户等等这些其实已经离配股分红的原本动机走的很远了。
对分红的那一个时间点来说,你的股票市值下降(除权),手中现金上升,对股东来说是没有经济上的意义的。但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当每个会计年度获取利润后,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利润留存在上市公司的时候能不能获取好的回报,换句话说,上市公司能不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为这笔钱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扩产、技改、收购等等),使得这笔钱能够获取至少不低于公司现有净资产收益率的收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最优的做法就是不分红,因为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利润进行再投资,使得股东回报不断增厚。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RK.A)昨天收盘股价168400美元每股,相比1965年巴菲特取得该公司控制权时的10美元附近的股价,上涨超过一万倍,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巴菲特手中40多年从未分红,根本原因就是巴菲特相信利润在他手中能够持续创造出至少不低于公司现有资本回报率的收益。如果公司不能为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最好的做法还是把现金分给股东,这是对股东负责的做法。但是对股东来说,就要在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风险之外,承担利润再投资风险(投资回报下降的风险)。所以对于以长期资本增值保值为目的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最好能够选择管理层优秀、行业处于上升期的龙头公司,让优秀的管理层不断帮助你寻找好的投资机会。
分红的意义在于落地为安。如果不分红,那只能通过交易才能套现。分红的钱你可以购买其他的东西,比如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相当于配股,是你选择持有,卖出的人选择放弃)。配股的意义在于投入更多,股民的收益变成了股票。来年在企业增长的时候收获更多。
纯粹是公司的财务和投资者关系策略选择,对不同的投资者意义不一样。对短线操作而言无意义,对长线投资者而言则有诸多潜在的意义,包括反摊薄、更多股息等。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消费。如果整个市场都只靠股票交易来支撑,那谁来提供消费所需的现金?觉得分红没有意义的人,是被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给迷惑了,忘了人们购买股票的初衷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
永远不分红的股票=一张纸
我觉得配股的最大意义就是降低单股的股价,方便“炒”股。因为货币是有最小面值的,股价的涨幅最少也是1分钱吧。股价在10块钱的时候,涨1分钱,涨幅只有千分之一,但是如果股价只有0.1元呢?那就是一个涨停板啊。
若股票不分红,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谁会买一个永远不分红的公司,等它关门清算?当然,这是对于散户来说的。
分红,是上市公司给股民的回报,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分红后,虽然股票除权股价下跌,但是股东得到了红利现金,这就是分红的意义。配股,是上市公司需要融资项目而向公司股东增配股票的行为。除权股价下跌后,对于未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民来说,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如果老股东认为该投资项目没有前景不愿意配股,那么可以在配股之前抛出手上股票,以保证配股除权后价格下跌不会影响到自己。
dividend 是投资的基础,重要的特征是提供current income,这个是现金流
股票分红是股东作为股份公司投资人取得的投资收益,是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经营的表现;配股是公司通过将股东应该取得的红利转化为公司股票,本质上是债权转化为股权,配股成功表明股东对公司经营前景的认可。
分析下如果分红,最大收益者是谁?当然是股权最多的人。往往是公司的合伙人或者是管理层。把公司的钱变成个人的钱的一种方式吧。
我们碰到不少经营企业的客户,他们之前自己选择股票时很喜欢大比例分红的股票,原因是他们本身也经营企业,按他们看法,越是有分红能力的公司,越是质地优良,这在一定程度是对的;但在股票市场,往往最牛的股票是基本不分红,最明显的例子是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从不分红,但股票上涨数万倍;同时如苹果,微软,谷歌,等等几乎都是极少分红,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网站有一篇专门论述是否分红越多越值得的购买的文章,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除了现金分红和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低价配股权,基本上都是坑爹的。忽悠人的,已经成为了中国股市投资文化的一部分,每年都要在半年报年报公布前进行一番炒作,市场习惯了,上市公司习惯了,股民习惯了,它就仿佛是真的分红了。其实真正关注分红的人很少,大家更关注的是类似的消息带来的二级市场波动。
国外分红是实实在在给你回报,国内分红是希望更多地掏你口袋里的钱。
在中国市场,股票分红是增加税收的好办法,投资人无非是把钱从左口袋(股市)挪到右口袋(现金或拆分股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分红所得的那部分20%交给了税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板上市原始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