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怎样计算

摊余成本的计算_百度知道
摊余成本的计算
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减值损失+利息收入?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减值损失+利息调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实收利息-已收回本金-已发生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实收利息=利息调整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利息调整-收回本金-发生减值
其他类似问题
摊余成本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CPA教材41页 关于贷款的摊余成本计算_百度知道
CPA教材41页 关于贷款的摊余成本计算
并不打算再出租. (2)日,确认减值损失10 000 000借,分别确认贷款利息2 500 000元,每半年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一次,EFG银行将该房地产处置,取得价款 83 000 000元:资产价值损失
10 000 000
贷,EFG银行从客户取得一项房地产(固定资产)充作抵债资产!。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经协商: 第(2)项的处理时
日,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相同,该房地产的公充价值为85 000 000元,且预期2007年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末很可能收不到利息?此时摊余成本为什么是 100 000 000 —10 000 000=90 000 000,按季计!. (3)日:贷款—已减值
100 000 000
贷,EFG银行向某客户发放一笔贷款 100 000 000元,合同利率10%。EFG银行当年为该房地产发生维修费用200 000元?非常感谢大家,采用单项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确认减值损失10 000 000元.6月30日,综合分析与该贷款有关的因素。 (6)日,从客户收到利息1 000 000元;相关手续办理过程中发生税费200 000元:贷款损失准备
10 000 000借。当日,从租户处收到上述房地产租金1 600 000元:本金
100 000 000此时摊余成本=100 000 000 —10 000 000=90 000 000贷款已减值为什么是 100 000 000。 (8) 日,EFG银行的账务处理问题补充。 (7) 日.结息,发生相关税费1 500 000元,发现该贷款存在减值迹象.其他资料如下,该房地产的可变现净值为83 000 000元,期限2年,该房地产的可变现净值为84 000 000元,从租户处收到上述房地产的租金800 000元: (1)日!,自此EFG银行与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了结. (4) 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假定该贷款发放无交易费用贷款和应收款项 日。 (5)日
提问者采纳
这里合同利率和实际利率为0,摊余成本相当于贷款的账面价值贷款已减值为什么是 100 000 000,所以期末账面价值是100 000 000 —10 000 000=90 000 000或者你可以这么看?在这里,这个科目只有在发生减值时才出现,投资收益-应收利息=0(这是实际利息和合同利息的差额,期初账面价值是100 000 000,已收回的本金=0(没有收回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10 000 000,以后发生事项就全部在“贷款-已减值”这个科目处理,当贷款发生减值时,金额是和“本金”里的一样,“本金”这个科目就不再出现了摊余成本为什么是 100 000 000 —10 000 000=90 000 000?你可以这样看,期初摊余成本=100 000 000,因为发生了减值10 000 000,需要把“本金”的账面价值转入到“贷款-已减值”这个科目,表示的是贷款的账面价值,所以差额为0),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他类似问题
摊余成本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可能借记的会计科目有(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为你请到的专家
&&&&采纳率:76%&&&
&&采纳率:97%&&&
&&采纳率:88%&&&
&&&&采纳率:25%&&&
&&采纳率:90%&&&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_百度知道
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提问者采纳
//www://www.shtml" target="_blank">/zckjs/fdzl/171.dongao.&#47.com&#47:baidu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参考内容;<a href="/zckjs/fdzl/171
其他类似问题
摊余成本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摊余成本究竟怎么理解?
为什么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调整里是“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不是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减去实际收到的利息再减去实际利率计算出来的利息吗?
按投票排序
接地气的回答来了~~~~以应付债券为例。首先,理解摊余成本的第一步,要理解债券的发行为什么会有折价或溢价发行这么些个蛋疼的东西。折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发债企业不是傻子,为什么要折价发行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问题,你的票面利率都比市场利率低了,投资者买理财产品都比买你的债券收益高,你不折价卖谁买呢。当然,这么一来,好处是发债企业今后每期实际支付的利息(即每期的实际现金流出)少了。即:折价发行是为了以后每期少付利息而在发行时给予投资者的补偿。溢价发行:债券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即实际利率)。投资者也不是傻子,干嘛要溢价买呢。当然是因为以后每期可以收更多的利息呀,即:溢价发行是发行企业因以后每期要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其次,强调一点,我同意楼上的,摊余成本你就把他理解成本金。那么到此,你的第二个问题就能解答了——溢价发行时:溢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之外增加的本金,你在脑海里把这部分单拎出来,发债企业每期多付的利息(就是票面利率计算出来实际付出去的现金流大于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的那部分现金流),除了票面利息外,多出来的部分实际上是归还了这溢价本金的一部分及其按实际利率计算产生利息。那么让我们再念一遍,摊余成本就是本金——那么本金减少了,所以溢价发行时摊余成本不就减少了嘛?摊余成本减少额不就是 【现金流出-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嘛?一期一期减到最后摊余成本就跟票面金额一样了,意味着多出来的溢价本金摊销完了。折价发行时:折价部分相当于债券票面额基础上减掉的本金,同样地,由于发债企业每期少付利息,这部分现金流就会滚到本金上(杨白劳欠黄世仁的利滚利啊),成为下一期期初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说摊余成本在每期增加,增加到最后一期就等于票面金额了。那摊余成本增加额不就是 【实际利率下应付的利息-现金流出=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金额】
嘛?记忆技巧:计算的时候不要去管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只确定每一期的现金的实际流出金额,在这个基础上,相比实际利率下应付利息,多流出了现金就减少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少流出了现金就增加下期期初本金(摊余成本)。因此也就能理解对余摊余成本的调整的分录处理,为什么是借或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说白了,绕就绕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弯上。PS: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转债可以类比推理理解。(购买方和发行方思路是相反的)
楼上几位老师已经把道理讲得很透彻了,我另外举个例子,尝试下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以注会会计教材中第一个涉及到摊余成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如果有13年注会会计课本的话,翻到第23页,例题2-5。没有的话我简述一下题目,A公司于日以1000元购入B公司的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每年付息59元,到期支付本金,以上条件可算得实际利率为10%,不过这里先不算每期的摊余成本。好,现在让我们暂时忘了上面的题目,忘了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溢价折价这些杀死我们无数脑细胞的东西。拿出小学的算术水平,拿出纸和笔,重点在下面稍微做了改变的例子,一步步来。1、A公司于日将1000元存入B银行,以每年10%的利率做复利滚存,期限5年。转眼间年底到了,理论上,第一年的利息有0元,加上本金1000元,A公司银行账户的账面价值应该有1100元。(能理解吧…)2、但是A公司由于要交房租或其他随便什么事情,决定每年底从账上拿出59元。这样的结果是在第一年底,A公司账上应该有的钱变成了1元。(能理解吧…)3、然后,在第二年开始的时候,这1041元将作为本金继续滚存,第二年底应该有的钱为=1086元。按这样的方式一直到第五年结束拿出全部本金,如下图所示:回过头去看一开始的例题,将存款换成买债券,将本金换成摊余成本, 老师答案中这句“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是不是就有点容易理解了。本答案稍微改变了原题目的思路,只用作初期辅助理解摊余成本的概念,有点像小学生用汉字给英语加注音标,走了取巧的道。应付考试用这个方法应该没什么问题,若要加深理解还是建议多读教材多听课件(强烈推荐张志凤老师)。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
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是某项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的现值。只需要记住这一点,后面就是彻头彻尾的小学数学。 ---------------------1.首先介绍一下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这样一个值,把该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按这个值折现,恰好等于该项资产的取得时的成本,这个值是算出来的。----------------------2.接下来举个栗子:日,甲企业购入三年期分期付息(每期600万,X),到期还本(1000万,Y)的债券,购置成本为9,589.98万元(M0),实际利率为7%(r)。后面就是纯粹的小学数学了:----------------------3.以上,就是摊余成本的意义,即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现值。用现值来体现资产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4. 从等式入手,是很难理解一个名词的本质含义orz实际上,是因为摊余成本这样一个意义,使得它形式上满足"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这个等式,所以 盯着这个等式真的很难理解它的意义orz,这是因为等式是一个抽象的结果,而且在等式变换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很多信息,所以通过等式来理解,臣妾真的做不到啊orz。。。举个栗子:两个少年互砍,死掉一个,等式上是“2-1=1”,如果把等式变成“2=1+1”,很容易就蒙了:到底是一个少年加一个尸体等于两个少年?还是两个少年等于一个少年加一个死去的少年?(╯-_-)╯╧╧
摊余成本——我理解为摊了"需要摊的那部分"后所剩的本金,而且要现值。1、为什么会有"需要摊的那部分"呢?一个直观的例子,比如,应付债券,票面价为100。如果卖120,那就有20的【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这叫溢价了。溢价的东西有人买,说明他有人抢着买,那就是卖方市场,卖方当然会想要买方让利给他。——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如果卖80,也有20的【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这叫折价。为什么卖方要折价卖,因为这个收益小于市场利率下的收益,这里就是买方市场了,所以卖方以打折的方式让利买方,才能卖出。——票面利率&市场利率。那么,无论是溢价还是折价,收到的款项与卖出的债券面值不相等,这个差额就是我们在持有这个负债期间要摊的。2、摊的目的是什么?举个栗子,日,一个3年债券面值为100,收到银行存款120,票面利率为11%,市场利率为10%,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日卖出债券时的分录为: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 -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0而日还本时的分录为:借:应付债券-面值 100
贷:银行存款
100一头一尾,一看,【应付债券-面值】抵销了。剩下的为:借:银行存款 2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0卖债券,相当于以债券为抵押,向买方借款,期末还本。期间还利息+溢价中的本金。#摊的意思是,最终,在未来的3年里,是要把这【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全部摊掉。#3、对应的实际利率法,如何理解。继续用2中的栗子。此时,有一个“现金流出”——【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每一期的资产负债表日付息,后者是到期一次性将前面累计的“应计”部分付清)。计算为票面面值*票面利率。#这个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给债权人的收益(本金+利息)#有一个“实际利息费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这个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给债权人的收益(利息部分)#有一个“已偿还本金”——【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现在重点终于来了,这个就是要将日时确认的这个20给摊了。一共要摊3次,分别在、2016年末。#这个可以理解成每一期末付给债权人的收益(本金部分)#这里的计算为:【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实际利息费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这样就可以列借贷分录了。这里的实际利息费用(这个按用途来入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等科目,具体看《》)当已偿还本金出来了!此时,期初摊余成本-已偿还本金=期末摊余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比如你现在溢价购买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 那么未来到期你能获得的是债券面额 小于你目前付出的成本 这部分差额 根据债券的计息方式 作为持有至到期的调整项目 在每一年计算
各位大神说的都不错。不过我以为题主是为了明白摊余成本存在的理由。我们买债券的时候,票面为1000元的债券,由于债券市场供需决定实际价格可能为1050,可能为950。为了使最后一期期末还本付息时,实际账面从记录能与1000对应,就有了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概念。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价值从期初的1050到最后一期期末正好为1000,或者从950到1000!总之要使事件和账面对应契合起来!于是在每次收到利息的时候,就要做一番调整,按照前一期摊余成本算出利息,再减去这一次收到的利息就得到新的摊余成本。例1:一只债券为5年期。当实际价格为1050,票面为1000,那么实际利率就比票面利率低(因为我多花钱了呀,实际收益就低一些:每次实际利息比得到的票面利息低),注意这里实际的利息是按实际利率算出来的。于是,1050+实际算出来的利息-票面利息=一个比1050小的数字。如此操作5次,就可以在5年期的末尾使1050变成1000。【目标】达成!例2:如果实际价格为950,相当于实际利率比票面利率高(因为我少花钱了,赚得多),同理操作几次,在最后一期末尾,使950变成1000。计算过程嘛,其实不难,按照这个【目标】去理解书上那么些公式,渐渐就简单起来了。
摊余成本的概念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角度最好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建议学习货币时间价值,将会带来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以下均为个人原创,我也是会计学习路上的同行者,理解上若有偏颇或差错还望指出。严禁转载!一、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的差异票面利率,顾名思义是指债券票面所注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我更偏向将其称作投资回报率或折现率。一般在我们生活概念中,10万一年定期储蓄,3.5%的利率(票面利率),到期将收到10万的本金和3500的利息,那么投资回报率和票面利率一致,均为3.5%。实际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方式:现金流出=现金流入的现值,即100 000=(100 000+3500)/(1+R)R=3.5%但在债券中,往往存在折价或溢价发行,即支付额与面值不等,如花费1000元购买5年期、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的债券(换而言之,购买者支付1000元,除了每年获得利息%=59之外,到期还会获得1250元的本金),那么根据之前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出投资回报率为10%。投资回报率与票面利率不等,原因正是在于支付的本金与回收的本金不等。二、摊余成本、现值、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我更偏向将其理解为现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摊余成本,是为了通过现值更公允的反应价值,因此摊余成本=现值=账面价值,名字是在不同方面扮演的不同角色罢了。那么初始的摊余成本即为1000元(接上例),其就是账面价值三、各年价值期初摊余成本为1000,那么第一年年末的价值如何计算?构建起两者之间联系的是折现率,知道未来的价值,通过折现率可以推算出现值,同理反推,知道现值,通过折现率可以推算未来的价值。1000*(1+折现率),即1000*(1+10%)=1100,并且由于债权方支付利息,债券的价值会减少59元,所以在第一年年末的债券价值为1。(可以这样理解,一张5年期的债券相当于一种5次要求发行发付息和1次要求发行方归还本金的权利,如果发行方支付了一次利息,那么这张债券就少了1次要求发行方付息的权利,那么价值就会减少,数值上等于发行方支付的利息)同理可推之后若干年。投资收益的理解也变得清晰起来,即 现值*投资回报率or折现率,真是地反应了权责发生制下的投资收益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是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计量基础。其次我们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可以确认一笔现金流入(银行存款/应收利息),但是因为权责发生制的原因,我们只能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确认收入(财务费用)。两者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调整债券的账面成本,调整后的成本就是摊余成本。至于为什么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确认的利息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按照债券票面成本购入的债券。我们实际收到的现金与应计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实际是还本还给我们的……如此原来账上成本减去还给我们的本,就是摊余成本……
给你两种解释1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已减值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 (可理解为投资收益)现金流入=面值乘以票面利率(可理解为应收利息),(注意,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这种情况下,现金流入为0)2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折价摊销或-溢价摊销
权责发生制下为了体现配比原则,合理配收益,出现了摊余成本来反应债权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价值,与实际利率结合还可补获当期利润一枚
美一期计算利息的本金不一样(本金+利息的利息)
主要是指债券的折溢价摊销。债券购买价一般会高于或低于面值,差额部分记作折溢价,由后期每次确认利息收入时,用面值利息和实际利率法利息的差额逐次摊销,当债券到期时刚好摊完,账面只有面值。不知道能看懂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摊余成本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