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传统生意遇到的瓶颈商业的发展遇到了哪些瓶颈问题

豆瓣现在(2014年2月)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按票数排序
今年是2014年,从07年开始玩豆瓣,不知不觉我已经玩了8年了。豆瓣和其他SNS的不同在于,他拥有最特别的一群人,其他地方见不到的话题和各种奇怪的杂七杂八的想法。但是有个前提,你需要去了解并大浪淘沙的找到这些有趣的人,并关注他们。完成这样的关注list,你的广播就会丰富多彩的多。回到话题:豆瓣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年前,正好和人鸡头白脸的讨论过这个话题。归根到底在于,阿北怎么定位豆瓣,是把他打造成O2O,还是打造成大数据仓库,还是打造成兴趣人群的聚集,还是打造成人,事物,兴趣的大网?从产品布局的角度看,现在豆瓣的产品太多,太分散了。PC端的产品,经典的有豆瓣广播,豆瓣电影,豆瓣读书,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音乐等,新产品有:达络,达XX,事情等。移动端的产品,经典的有豆瓣FM,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广播,豆瓣电影,豆瓣小组,豆瓣广场等,新产品还有豆瓣阅读等。每一款产品都是个独立的app。且手机移动端的H5界面,不跳转到任何这些app,这些app彼此独立,不互相跳转。且PC和移动端也没有导流等关系。如果豆瓣一天的登陆人数在500万,这么多产品分流下来,每款产品的活跃用户都不多,而且肯定不活跃,因为每款产品的功能都太单一了。不知道豆瓣内部的数据系统,有没有针对一个用户id,分析过用户在不同平台不同产品的用户轨迹,可能是混沌的和分散的。这所有的产品里,每个产品都是一个引爆点,比如豆瓣FM就可以对抗虾米,酷我和Jing,豆瓣阅读就可以对抗多看,iReader等,豆瓣电影可以对抗QQ影城,时光网订票,格瓦拉订票。但是你一个公司来对抗如此多的竞争对手,也许是豆瓣的3个工程师要对抗人家一个公司,必然不能占领领先地位,如果不是为了领先,只是做了这个功能,又是为什么呢?在移动互联网激杀的如今,不集中火力根据自己的明确目的,重点突出的打造一款产品,而如此分散和试错,只能太小清新的自我玩玩了。慢公司也好,流氓公司也罢,既然来做商业,总要遵守法则。希望阿北能想明白。不管怎么样,我都继续爱豆瓣。
豆瓣就没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客户端。
我觉得豆瓣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搜索机制还不够系统,甚至有点混乱不堪。豆瓣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个庞大的中文数据库,Web 2.0 时代的先行者之一。这才是它的本质、它最大最核心的价值。那么多热心网友共同制造了那么多年的各类条目及文化内容,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世界上最偏门最 Cult 的电影、书籍和音乐以及相关评价与论述,更不用说那些时代主流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这还不够么?非得和其他根本就不是相同初衷的网站比这比那么?在这一块上那些网站能比么?强烈希望豆瓣引入【高级搜索】功能,为真正需要用它来记录“人生数据”的各类网友提供更加便利、准确的查找体验,这也为广大网友进一步优化其数据库系统性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不是沉迷在那些根本没用的功能开发和“没事儿就改版”上面,搞得“四不像”了。当然,如果您用豆瓣只是为了月抛、吐槽云云,而且关注者 List 里99%用的都是美女/帅哥头像,那么,请您帮助我狠狠点击【没有帮助】,谢谢!
豆瓣,最好的图书、电影管理工具。和小清新、社交,没有一点关系。
亟待扩展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冲突,以及用户习惯冲突的问题。豆瓣有的庞大用户群对于商业变现上方面相当敏感,虽然豆瓣在品牌广告活动,品牌小站、主办方等作出了一些尝试,但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如果是支持豆瓣运营那是足够可,可支持豆瓣进一步扩张还缺少爆发性的力量。豆瓣的任何商业化尝试都会相当的谨慎,用户是把双刃剑,喜欢豆瓣的时候都留在这里,可一旦豆瓣的商业模式和气氛让用户不喜欢了,流失的速度也很快。相信豆瓣本身在这方面有相当的评估。所以,豆瓣在小站、阿尔法城等新事物上面的尝试都相当谨慎,包括小豆、豆单、电影院等存在潜在商业价值链的产品体系。
我可以说作为一个注册了三个豆瓣账号但是最后都放弃了的用户感到很蛋疼么=_=
简而言之就是!
也就是用户设计太烂了吧。。
1.比如说我之前想找豆瓣电影前100的排行要在边边角才找到,找到的总是新上映的电影排行大大的放在那
2.再比如说豆瓣小组什么的。。感觉有点乱乱的分类不够清晰。。然后呢就是小组在手机上的软件。。简直不会用啊一搜索出来好多豆瓣这个那个=..=部分衍生软件的定位是不是有一点不清晰呢
3.还有啊!!就是让我抓狂了好几次的!!电脑网页的问题啊!!!点完链接之后就直接在页面上刷新了啊!!就不能弹出个新的网页么!!!!好麻烦的造么!!!!!就是喜欢点开好多然后慢慢看啊!!!!!4.当然,也可能是我太笨了。 _(:з)∠)_
新老用户交替上次那个莫名其妙的牢骚贴很明显说明了这个问题,豆瓣已经积累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有价值的用户,怎么让这些用户相互认识、怎么让新用户接触到这些内容是个大问题。以兴趣为向导导致用户的相互吸引是个非常缓慢和充满巧合的过程,现在的用户没有耐心和时间完成这个过程了。现在的首页热门推荐是个有趣的尝试,但效果不佳。我感觉不如直接出一套测试题给新用户做,迅速判断下价值观然后推荐到远古邪恶还是各种左右狗还是鸡汤坛子还是重金属还是搅基地之类的。
就产品而言以豆瓣目前的发展速度,不应该说已是到了瓶颈的份上。在各个产品线上豆瓣其实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每一条产品线都还可能有一堆需求在等着优先排序开发,而且我想豆瓣每天都会收集整理用户池中的新需求以备开拓新的产品方向。再者,大家应该也看到豆瓣首页的口号是什么了吧,【发现更多的生活】这七个字就注定了豆瓣的产品在方向上是绝对不会有瓶颈的。只剩下选择要做生活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而这个方面只需要符合社区特质就行了。就公司商业发展而言目前豆瓣的商业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我们能看到新老产品线上尝试变现的多种态势。而且这类商业举措都是基于原有基础顺理成章施行的,具有快速启动,容易实现的性质。我们目前看到的豆瓣赚钱的点是多的,但每个点所赚的量貌似不大。我不知道所有点集合在一块的总量会是多少。但可靠的商业模式确实是豆瓣这家公司所缺乏的,可以算作是该公司的瓶颈。其实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我认为豆瓣是最容易回归到传统商业模式上去的公司,而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买卖商品。为什么说豆瓣最容易回归传统商业模式,因为豆瓣品牌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其气质的识别度是最高的,用户群是最具特质的,这就注定了豆瓣品牌的实体价值。因此与evernote相仿的带着豆瓣logo的各类生活实体小物诸如袜子,背包,杯子等各类快消品呼之欲出。这样的带豆瓣logo的生活小物进入豆瓣用户的生活其实也是豆瓣文化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集中表现,不违背其公司的核心宗旨。豆瓣这个由社区塑造出来的文艺品牌才是豆瓣公司无可非议的核心资源,这种文化资源一旦形成,我们就有把握将它赋予在各种各样的实体产品上。在这个物资极度丰富的年代里,快消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然转移到了品牌上,既然豆瓣具有品牌的天然优势,进入传统快消品的行当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思路。所以当【豆瓣东西】出现时,我觉得豆瓣漏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豆瓣本身。豆瓣品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向实体经济渗透,将【发现更多生活】的口号彻底落实。短期做电子商务,再往长远的想,当带有豆瓣logo的产品越发丰富之时,开设实体销售体验店,向无印良品学习,销售的是整个豆瓣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价值。从互联网公司到实体店经营的发展,线上线下一手抓,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O2O的价值。基于豆瓣社区的可能性,因此原初的实体销售体验店便可以彻底发展成生活体验馆,成为新一代豆瓣用户群聚休闲之所,将线上服务完美无缝嫁接到自己开办的生活体验馆中来,而生活体验馆便是豆瓣线上所有已有虚拟产品的实体化表现。互联网公司起起落落,膨胀的快,死的也快,所以很难成就一个百年企业,因此豆瓣公司要在时间轴上延续长久也是一种瓶颈。阿北如果有这样一个将企业符号永流传,成就百年经典的野心,充分利用品牌文化渗透实体经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案。好吧,好像文不对题地说了很多不着边际但又呼之欲出的废话......
商业化能力。阿北可能是想站着也能把钱挣了,但有时候站的有点太高了一般人碰不到。以豆瓣电台为例,从未见过网站如此吝啬的包装自己的增值功能,即使开通了还是没有完全的特权列表,很多点还得自己去挖掘。
发家靠屌丝 文青的钱最难赚低端的看不上 高端的玩不起
我认为豆瓣现在的状态很好,不须追求大幅发展,不断地从细节入手改善用户体验即可。青旅就是青旅,不用做到五星级
失去公正客观准则,偏离专业化发展方向,早期用户流失。
豆瓣最大的问题是小众dna和要发展就必须吸引大众间的矛盾
单说豆瓣小组,说的全是下半身的事
别再说豆瓣不会拿资源搞钱了好吗,豆瓣自始至终(善于)吸引的都是一群看似美丽高端实则对项目本身毫无价值的人群啊喂!(#`O′) “热闹都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典型的接盘侠气质,这一点跟豆瓣的配色很一致:绿。
總結陳詞了。我看也就閱讀器、電臺、購書單還不錯。约炮沒有微信方便*,聯繫沒有QQ緊密,氛圍沒有新浪微博熱鬧,講話沒有飯否自在,評論沒有京東生動,代購沒有返利給力,相冊沒有flickr專業,豆郵沒有私信簡單,小組沒有貼吧腦殘,小站沒有點點認真,阿爾法城沒有淘寶街實在。* 版權屬於@陈皓宇
豆瓣的瓶颈难道不是豆瓣的产品经理?
1、豆瓣遇到发展瓶颈了吗?我认为没有。这就是豆瓣的发展节奏:一步步积累沉淀。2、这种节奏发展起来的产品,虽然不会像微博、微信等产品一样一下子就火起来,也不会像开心等产品一样,用户一下子瞬间散去。3、豆瓣这两年发展有问题没?当然有。豆瓣是一个国内为数不多的以产品驱动运营的产品。产品的创新是豆瓣持续发展的基础。豆瓣这两年虽然一直在探索,但是在产品上的创新不足。尤其是在移动端,没有出现杀手级的产品。
豆瓣的核心竞争力是书评、影评以及对用户兴趣的挖掘。这是我为豆瓣上活跃用户做的侧写:了解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兴趣在读书、电影、音乐、旅游、勾搭等豆瓣主流兴趣之中;在自己的兴趣方向有足够多的积累,以至于有很多可以用图文展示出来的信息(本人痛点);有时间;----------------------对这些侧写取个交集,还能有多少人?况且所有这些围绕兴趣的活动都是低频率的。本人看技术书动辄三四星期,小说怎么也要一两天看完,看完后再豆瓣上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条对书的评级以及一封短评。而由于目标用户群体小的原因,这些痕迹长(yong)期(yuan)没人回复。有段时间我把豆瓣当做自己的私人日记,后来发现了大象,毫不犹豫地废弃了豆瓣。另外豆瓣的社交功能停留在至少3年前,在小组里仍然是传统贴吧的交互体验,犹记得10年的时候看过一篇豆瓣-慢公司的文章,提到豆瓣的慢是为了雕琢出更好的用户体验。现在看来豆瓣是不是有点闭门造车了呢?豆瓣的瓶颈在于本来受众就有限,经过几年的积累,该评的书、该评的电影都被大神们一一品过。我等屌丝看到排名第一熠熠生辉的专业评论,觉得用自己粗浅的语言再说一些并不深刻的三言两语真的没有必要。回头去把这两句发在微信上,还能提高下B格,或者和投缘的朋友聊两句呢不是?另外,九点好好地怎么不做了?阿尔法城又是什么东西?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文艺范我国农村发展的滞后的表现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_百度知道
我国农村发展的滞后的表现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
这还用说?你到农村去呆上两天就什么都知道了 关键是这问题他没法举例啊,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政治书和历史书脱离现实我在城市也一样,不学法律,经济么就是拆拆拆
经济方面: “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和决策之一。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将成为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板块;对于落实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明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的需求。“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正是从理论创新出发,对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和探索。  一、目前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质量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财政投入逐渐加大、粮食产量连年提高,自力更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不能忽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经济质量低,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基础设施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思路下,采取的以农支工的政策,使农业成为了工业化建设中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1%,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目前农业的中心功能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人口大国的必然所使,但由于经济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已影响到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目前,“产粮大省是经济穷省;产粮大县是经济穷县”的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不突出,政绩不明显。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工轻农”思想。针对当前的农业状况,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2、农业经济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农业经济质量低、产值规模小,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人口多、耕地少,与美国、加拿大相比较,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而美国为12亩、加拿大为22.5亩。耕地不集中,难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耕种成本较高。  我国的农业问题,已不是单纯依靠调整农业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就可以解决的,即便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种成本,但综合计算,对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况且,达到美国的人均占有耕地水平也不现实。除地貌条件限制外,还意味着要将现有8亿农业人口中的7亿,转移进城市。但目前而言,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无法承担这一重任。一旦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便可能会形成大量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需要在一个更大范围内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若从产业链构成角度进行解析,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环节,是一个“半截子”的产业链,是典型的以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相应在统计口径上,农业的产值只统计了种植,而后续加工环节创造的价值,全部计入了工业,后续加工的附加值没有真正体现在农业上。这种产业体制和划分方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产值规模的提升。  二、发展应用农业,提升农业经济质量  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从认识和体制上保障工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可视为破解发展现代农业命题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1、近年来,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若干思路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科技界已经认识到改善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提出了 “农业、海业、林业、草业、沙业”并举的“大农业”的思路;同期,姜春云同志提出了将果蔬加工业等纳入农业体系的思路。这些观点,扩大了农业的功能和范围,也为我们思考农业问题开启了新思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理论界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等概念,更多的是加大农产品转化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等提法。这些观点和提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理论界已认识到提升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益的思路。但是,由于受传统认识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个别地区在实践中虽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理论的系统性不强,实施着力点分散,加之行政管理体系割裂,目标与效果偏差较大,整体成效有限。  2、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已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探索农业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农业产业链的内部运行特点和各节点的价值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功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与人类相伴了数千年,最初只是将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直接食用;其后,对果实(种子)进行粗加工后食用。至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的精深加工得以实现,而且扩大到了秸秆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在生产方式上,也由原始的家庭手工向社会化、工业化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工生成的产品不仅限于食品,而是向医药保健、建筑材料、动物饲料、化工原料、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目前围绕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已经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如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应用集群。  其次,农业产业后续加工环节的经济价值正逐步显现。从农业产业链上看,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空间巨大的环节,不在种植环节,而是后续的加工转化环节,以及围绕加工转化环节的配套系统。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产值的3-4倍。例如美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种植环节创造价值的5倍左右。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还将越来越大。  所以,以“种植”为主导的传统农业概念,已无法涵盖当今的农业产业现状,更无法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3、我国面向未来的农业产业理论创新呼之欲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农业、农村的改革作为主要议题,并且着重提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业和农村发展难题。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结合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提升农业经济质量、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进行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从产业链看,农业应包括种植和应用两个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属典型的“种植农业”;而后续的食品加工等应用转化环节,以及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于该体系的产业单元等应用体系,却计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看,应用系统也应纳入农业产业。  我们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体系,定位为“应用农业”。应用农业,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划分格局,将食品加工等后续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列入农业范畴,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和产业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突出了加工环节对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主导作用。  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充分证明和显示了应用农业的效用  应用农业的价值最集中地表现在食品加工业中。在农业产业链上,食品加工业是第一个应用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食品加工业的原料基本上来源于农业,是传统农业与工业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也是通过发展应用农业、带动农业经济质量提升、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理论实践点。  1、食品加工业是应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加工业是农产品转化和增值的主体。据专家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食品工业的产值目前已经占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80%以上。近年来食品工业在扩大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传统主食品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就我国的食品消费结构看,米、面主食品在市场需求,以及对粮食的转化量上相对较大。如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每年消耗全国流通面粉总量的80%以上,折合小麦约7500万吨;主食的增值能力又是面粉的3—4倍,利润是面粉的100—200倍。以河南为例,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转化为主食品进行输出,便可创造约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增加740亿的经济效益。此外,食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及制造、物流、零售业等产业,也属应用农业范畴,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经济贡献和就业需求,也相当可观。  2、食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否认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如,科研技术水平落后;初加工产品多,低档产品占很大比例。全面提升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对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带动力,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科技创新。根据传统食品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科技创新,是应用农业显示其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首先,需要加大基础科研研发力度,如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0年来从谷物化学等基础研究着手,对面制食品及原料本身、加工生产工艺等的深层研究和解析,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不仅明显提高了国产小麦的经济价值,而且有效促进了传统主食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其次,加大应用科研的开发力度。近年来对膜分离、物性修饰、冷加工等关键技术难题的开发和应用,已推动了一批如冷却肉、浓缩果汁、变性淀粉等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创新。  研发关键设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食品机械,但是传统食品的机械开发程度仍较低,不能满足优质食品的加工需要,特别是设备性能与传统生产工艺脱节,造成了机加工食品远远不如手工食品的风味和口感。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内许多食品企业过于倚重手工生产。所以,集合前沿科技,开发满足传统食品工艺要求、超越手工食品口感和品质的加工装备,是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健全标准体系。由于国内食品生产标准体系不完善,弱化了食品安全的整体保障能力。食品安全尚不能保证,更谈不上风味、口感、外观等综合品质的“优质化”。建立一套涵盖市场准入、配料选择、加工工艺、品质鉴定等内容的标准化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食品优质化的根本要求。  科技创新的推进、装备技术的开发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促进产业调整的升级,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效益和产业实力,同时也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的科研体系,对材料、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无疑也是巨大的带动。  3、食品工业未来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食品加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食品消费将由家庭走向社会化生产、商品性消费日益取代自给型消费已成为必然趋势,食品的消费档次和经济总量,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食品工业是许多国家的第一大产业,如美、日、法国等食品工业已占GDP的20-30%,但我国仅为10%。另外,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如上文提到的传统主食,仅在城市便拥有2000多亿的市场空间。但是目前仍以家庭手工和小作坊为主,亟待进行产业提升,《全国的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着重提出“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河南等粮食生产和加工大省,不仅在本地区的食品工业规划中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面制主食工业化”等内容,同时大力支持一大批行业领头企业,以传统主食为主体,促进小麦的转化增值,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预计“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产值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显示出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但是,食品工业仅是庞大的应用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整个应用农业体系的发展,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比其他产业有着更为巨大的优势。  四、应用农业,改变了农业的传统认识和定位  传统的产业划分将农业、工业作为第一和第二产业,除此之外的产业笼统地归结为第三产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三次产业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边缘逐渐模糊,出现许多新兴产业、交叉产业。传统三次产业界限分明的划分方法已无法解释和概括产业形态和特征。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区别于传统三次产业“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标准,以“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农业及相关产业入手进行的一次全新探索。  1、应用农业使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  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产业化。应用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使农业走出了千百年来只有“种植”的框囿和传统认识局限,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市场需求为源头的产业链模式,构成了一个“需求—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循环圈。从产业需求链角度分析,食品工业对上游的农业种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即生产不同种类的食品,就需要上游环节加工相应的原料,同时也要求农户种植相应品种的粮食作物。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发挥农产品的特定优势,提高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应用农业的显性特征是进行了产业的重新划分,但是在深层次上作用和意义,是实现了种植与应用环节的效益流动和共享,破除了产业链条短造成的信息、资金流动不畅等瓶颈,产生1+1&2的产业聚合效应,促使农业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2、应用农业为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证明,传统农业之所以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更高价值的生产要素。随着我国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目前的工业和农业仍处于两个层面、两个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互补和联动,经济资源也不可能自由地、自动地、根本地扩散到每个产业。所以,目前工业对农业和农村的带动,还更多地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增加务工收入的层面上。近年来,部分结构主义经济学家也指出,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产业结构改造要先行。应用农业的发展,不仅通过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托起农业资源的市场需求价值,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工农业之间资源流通的瓶颈,实现了农业与关联工业的融合,促动了工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等要素向农业流入。同时也从产业体制上,为“公司+农户”等模式的“订单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保障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思路的细化和实施。  3、应用农业对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进行更科学的定位  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庞大,除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传统农产品的粗加工之外,还应包括精深加工。而目前的体制,对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也进行了人为的切割,如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项目”,仅支持“加工所需原材料70%以上来自农户”的粗加工或初加工,而增值能力更强的二次加工或精加工项目则无法得到支持。又如食品工业虽称为工业,但由于在经营规模和效益上无法与机械、化工、矿产等工业相比,形成了一个“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处境尴尬。应用农业,将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产业进行了统筹整合和科学定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宽,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系统性、发展协调性、产业完整性,为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4、应用农业可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发展建立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00多亿元,2006年又增加至5200多亿元。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我们已将目光延伸到地球之外,但更应重视和开发养育了人类几千年的农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可持续性,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关键作用,分解和稀释了由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实现了对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突破和改造。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资源不仅保障了食品供应,而且已经在生物能源、工程材料、纺织、化工、医药等领域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应用农业的发展,先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将更多地进入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个规模庞大、产业密集的应用农业体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生意遇到的瓶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