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为什么会上涨现在的物价飞涨啊

为什么物价上涨,而我们的工资没有涨?
在物价上涨的前提下,薪水没有上涨,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削弱,成长空间进一步压缩,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员工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小,市场消费呈现两极化——更奢侈或简朴,这也就是这些年,东西明明涨价,可生意更不好做的原因。
周末的时候,去中山路逛了逛,置换几条被穿破的牛仔裤,顺便了解一下很久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市场。因为很久没有认真逛过街,对于百货商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两三年前的样子,有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容易感觉到变化。
印象中,普通的牛仔裤,比如增致这样的品牌,一般价格在300元左右,而比较牛一点的,比如LEE或LEVIS这样的,大约在800元左右,但是很显然,我错过了行情,随便拿起一条增致的,500元左右,而LEE的,则要到1100元起。随便一件用料单薄的西装,标价都要3200元,而五年前,我咬咬牙才花3000元买过一件蓝豹的平绒西装,现在类似的,标价约5000元。
路过街边,买了一只烧饼,用汽油筒改造成炉子又烤红薯又烤烧饼的那种,原来5毛一只,现在1元一只。到川味小吃店,点了二两担担面,三个小菜,一盅甜品,原来大约16元,现在要24元。
刨除品牌附加值等因素,物价的直观感受就是两三年里上涨了50%—100%,同期的房价,南昌城区的,如恒茂国际华城二手房,三年前大约9000元/平,现在大约15000元/平,红谷滩区域的,三年前大约4800元/平,现在大约9000元/平。
房价差不多是同比增长,只是它的基数高,翻一倍便让人受不了,而且没有替代品——牛仔裤不穿,可以换成差点的棉裤,再不行,旧的也能将就下,可是房子一定要住,要尽可能的住得舒服,要考虑孩子上学、安全保障、工作方便、生活配套。我妹妹工作了十四年,到现在还买不起一套50平米的二手单位宿舍,甚至因为中间倒腾过一次房子,被列入了经济适用房、限购、限贷的黑名单,结果只能一家人租来搬去,说孩子都不知道家是什么感觉,听得人心酸。
妹妹十年前的工资是2600元左右,三年前大约是3000元,现在差不多也还就是33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在单位上算是中等水平,刚入职的年轻员工大约2000元起点,高管的会比较高,但毕竟是少数,她这样的占多数,间,扣下税、保险,拿到手大约3000元左右,每月衣食住行大约花去1000元,通信交通大约1000元,孩子的学杂消费大约400元,余额抠吧抠吧剩下大约七八百元,要买一套50平米的房子,算均价8000元的话,要41年时间,期间还要保证不失业、无意外花费、房价不涨、不含贷款利息。
如果是贷款的话,这个时间要再翻一倍,就是80年,妹妹说,难道让孩子来还债?
那么,是不是妹妹们的老板们太抠门,舍不得发工资呢?
象大多数中国小企业主一样,老板们同样面临烦恼。
生意不是那么好做,员工不是那么好找,不能说没有业绩也不能说没有利润,可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我逛街那天,还去了我原来一直熟悉的一家小店,发现正在换季清仓,牛仔裤只要120元一条,羽绒服只要200元一件,一次性买五条牛仔裤、两件羽绒服、一件棉背心,只花了1400元——相当于百盛里一条LEVIS的牛仔裤,刨除款式问题,结实程度和穿着感上来看,我不信一条LEVIS能顶上五条,何况还有羽绒服。这样,我计划在未来两年不用再添置秋冬装了。
小店的月租大约1万元,就算牛仔裤不要进货成本,小老板要先卖掉84条裤子,平均每天3条,才能先缴上房租,把利润估算为30%,40元/条,要先卖掉250条,平均每天8条。也就是说,小老板每天的前8条裤子是为房东打工的,后面还有员工薪水、工商税费、库存仓储、运输损耗等,得翻上一倍的成本,换算一下,假设当天是五折甩卖,正价情况业绩翻番,那么数值可以不变。
而小老板承担的风险,肯定比小员工大得多,比如库存,老板不能把存货当工资发给员工,只好自己穿。
这其实是大多数中国小老板的生存现状,活得不算太好,但也还没到饿死,比打工的人多一点自由,但也多很多风险。
而开过小公司的人都知道,除了正常的税收外,城管、卫生、消防甚至社区街办,都有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而这些,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不正常的,本来可以是老板的消费能力,或者员工的奖金,但为了维持庞大的行政开支,这些费用又是不得不收的。
看上去,似乎是万恶的包租婆赚到了这些钱,快活得很,至少在中国,现在大部分房租还是不用交税的。但是除了少量源头业主,也就是那些祖上继承了房子的、最早开发房地产的、早先炒房的业主,多数人买的房子,也一样是把多年的积蓄投入下去了。当然,以南昌为例,大量的城中心店铺业主是原来的商业局或街办,或什么别的行政部门和国企,只是他们在倒腾这些房租时,第一流程成本是低的,转手几次后,房租也翻了好几番。至于其他的,则是自购店面作为投资者,他们是市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
假设一套店面的购置成本是300万——这是比较偏僻的门店——月租金1万,需要300个月也就是25年才能收回购置成本,中间不能有闲置和装修时间。当然,最大的收益不是房租,而是在经济通胀的长久预期下,物业成本在升值,300万的投入,五年后可能变成600的价值,而租金收益则是附加值。
这其实已经体现了房产作为保值投资工具的特征,而变成了投机工具。房地产市场的走高,带来了物业成本的高企,进而转嫁到普通消费者和普通小业主身上了。
消费者购物,支付了货款和利润,小业主营业,交付了房租,房租支撑了购房成本,购房者把成本预支给了开发商,开发商把主要部分交付了土地购置费用。当然,每个环节里,都有很多税收环节。土地购置费用和税收到哪里去了?政府收了。用到哪里去了?一部分支付了折迁和土地征收成本,一部分支付了行政费用,一部分用于公共投资和国企投资——原理上不包括社保医保,因为这些费用是企业和员工自缴的,政府只是代收代管。
在政府开支的三块主体结构里,我们可以看到,折迁和征地成本是政府的成本,而其他部分则是毛利的支出,当然,政府是不用缴税的。
物价上涨,其实已经一再推动工资上涨,但因为是市场经济,政府对企业只能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不能要求更高,南昌最低生活保障是580元。当然没有哪家企业会这样发工资,因为这样没有人会来给他打工。所以企业只能以自己的赢利水平和能力来考量薪水支付能力。
在小企业主的税务结构里,除了赚到钱要付税——那叫增值税,卖了货,不管赚不赚钱也要付税,那叫营业税。比如他进价200元,卖我120元的牛仔裤,原则上也要缴税,所以他不仅是亏损了货物成本、人员工资、房租水电,还要亏损税收。偷税漏税除外。
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主来说,特别是中小企业,再比如开个店、弄个小作坊、搞个小馆子什么的,连企业也谈不上的,年年翻番的房租、原料成本以及不折不扣的税务负担,使得他们的财务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在业绩上可能也翻了番,但成本翻番,不可预期风险的加剧,利润并没有得到同比增长,加上各种摆得上台面的社保医保劳保成本,和摆不上台面销不了帐的应酬、贿赂、交际成本,小企业主的负担实际上比以前更重,当然也没有能力支付员工更高的工资。
当然,跳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有门路,能进得去垄断型的国企比如中石油,又或者有特殊才能,进得去世界五百强,且不是象徐帆一样在BMW擦玻璃,而是做高管,否则,仍然是这样的水平,仍然得跟我一样,趁大清仓时,一次囤上三年的牛仔裤。
物价上涨是一个循环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偶然的,农民的菜价粮价上涨,是因为化肥农药涨价,城市物价上涨,是因为房价物流成本增加。整体物价上涨,是因为通货膨胀,通货就是货币,膨胀就是发行量太大,银行发行了好多钱到市场上,但也不是没有回收渠道,加薪、加大投资、甚至加大浪费,但是这个流程中,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办法分享的,资源的垄断带来收益的垄断,利益集团决定了市场行情。
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只是根须,吸收了营业使主干枝繁叶茂,但如果没有落叶没有增肥,土地会贫瘠,但这不是重点。虽然大家都在承担同样的税赋比例,比如20%,但赚到1000元,交200元税,和赚到1000万元,交200万元的税,所完成的利润沉淀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现行的税收体制,是同等的,重在流转税,在营业税,而不是利得税、增值税。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大企业则有能力垄断市场。
归根结底,财富的积聚和局部的分配,使富裕阶层诞生,推动消费品和固定资产的价格上升,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在承担更多的成本,剩下的利润,实际上没有跟着物价上涨而增长,也就是说,他们的薪水支付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普通的工薪阶层也看不到相应的薪水提升。
当然,从绝对值来看,工薪阶层的薪水也不能说没有提升,比如三年前普遍薪水可能是2500元,现在是3500元。但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薪水的提升比例没有与物价同步提升;二是企业涨薪是被动涨薪而非主动加薪,即不加点招不到人,加多了又赚不到钱,企业主只能盘算着勉强加;三是企业失去了上升的通道和成长的能力。
大企业大集团的成长,一是使少数企业获得了利益,二是压缩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象阿里巴巴这样能杀出一条血路的,是个偶然,是个异数,也是个别现象。大多数企业,是平庸的,正常存活的,而让正常存活者存活,是一个经济体正常运转的根本要素——就象企业里,大多数员工都是普通的,个个都是天才,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物价上涨的前提下,薪水没有上涨,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削弱,成长空间进一步压缩,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员工消费能力进一步减小,市场消费呈现两极化——更奢侈或简朴,许多中产会被挤压至低收入团队,进而造成中小企业更加没有利润——因为主要的消费人群正在消失。
这也就是这些年,东西明明涨价,可生意更不好做的原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现在为什么物价飞涨???_百度知道
现在为什么物价飞涨???
提问者采纳
老百姓养猪挣不到钱,养的就少了价值规律起作用呗,工资从那里来?于是工业品就涨价。粮食、电、煤都是如此……除此之外生活必需品涨价了,等于减少了城市职工的收入;物以稀为贵,诸如水,为了取得平衡于是就涨工资,猪少了肉供不应求自然就贵了物价就涨啦、互相波及、供暖……这样互相牵连
其他类似问题
4人觉得有用
物价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通货膨胀了
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
印钞厂是归国家管的,国家愿意印多少钞票就印多少。所以说物价就飞涨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国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04月12日 17:23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原因探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压力逐渐凸显,CPI步步升高,同比涨幅屡创近年来新高,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防止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于此背景,文章通过对国内CPI变动的分析对近年来的物价变动情况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论文网 /3/view-4098375.htm  关键字:物价 上涨 原因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   一、近期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价格上涨,第一次是在2002年底到2004年,持续了将近27个月;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末,持续了近24个月;第三次是从2009年7月开始,本轮物价上涨至今已将近持续了31个月,并呈现如下特点:   1.物价持续上涨,近期呈现高位运行态势。自2009年7月份开始,全国物价开始呈现出逐月走高的趋势,自2010年2月CPI达2.7%超过同期1年期存款利率后,这种物价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并于5月份突破了3%的政府通胀率控制目标,随后屡创近年来新高(具体情况见图1)。2010年下半年CPI指数连续突破了4%的大关,甚至在11月份的时候接近于5%的水平,这已触到国际上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到2011年7月,CPI已经达到6.5%,创下36个月来的新高,之后CPI开始回落,到2011年12月,CPI为4.1%。   2.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近两年,我国物价上涨与前几年相同,均呈现出由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致的结构性上涨。国家统计局在计算CPI时,食品类权重为34%,其次居住类和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分别占13%和10%;因此食品价格走势成为近年来影响国内CPI走势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涨幅从2009年12月份的1.9%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14.8%,对CPI的贡献从2009年末的13个百分点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77个百分点。除食品大类之外,近两年,其他几类对CPI涨幅的影响都较小。衣着、家庭设备以及维修服务属于充分竞争行业,产能相对于过剩,所以价格波动不太明显;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等方面的改革未全面展开,历年价格的波动幅度不大;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为非生活必需开支项目,需求弹性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将最终制约该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价格变动较小;居住虽然为刚性的需求,但是在国家不断出台的严厉管控措施下,上涨幅度有限。   3.西部地区物价涨幅整体高于东、中部地区。通过对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全国各省市CPI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以下特征,西部地区CPI值整体高于同期全国CPI值,东部地区CPI值整体低于同期全国CPI值,中部地区CPI值整体与同期全国CPI值保持同步增长。如果以全国CPI值作为一个参考标准来衡量,那么CPI涨幅的地域排序则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各地区的CPI值情况说明,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物价涨幅最高,东部地区物价涨幅相对最小,中部地区居中(具体情况见图2、3、4)。   4.输入型物价上涨特征明显。近年来,由于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创下了历史新高,导致了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了相关产品价格齐涨共跌。从PPI来看,我国2009年7月份PPI同比增幅为-8.2%,但随后呈现月度加速递增的运行态势。到2011年7月,PPI创下7.5%的新高,之后开始回落。我国全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从2009年12月份的3%提高到2011年7月份的11%,到12月仍高达8.4%。2011年以来,有色金属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2.1%。随着美国未来可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超发可能再次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将进一步加大我国输入型物价上涨的风险。   二、物价上涨原因探析   1.流动性过剩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1)货币的主动超发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从2008 年11月到2010年底,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两年内,政府投资4万亿,信贷投放大幅增加,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17.94万亿元,接近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万亿元)。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量猛增。从而使得两年间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2009年同比增长27.7%,2010年同比增长19.7%,都远远超过了同年GDP增长的幅度,分别为9.2%和10.3%。从货币供应量绝对额看,2010年12月末M2的余额达72.6万亿元,近11万多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多万亿美元,我国GDP只能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了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的上涨。2011年新增贷款7.47万亿,12月底M2余额为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依然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速9.2%,这也是2011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2)货币的被动超发引致流动性过剩。货币的被动超发,主要来源于中国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在我国先前的强制结售汇体制和现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结汇成人民币之后, 所有的人民币都以超发货币的形式存在于本国经济体当中。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多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6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了1.85万亿美元;2011年4月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元大关,到12月底达到3.18万亿美元,近2年时间因外汇储备投入市场的基础人民币约5.5万亿元,如此多基础货币的供应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3)大量热钱的涌入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万亿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共计购进2.1万亿的美元债券。西方各国及美国增发的货币为寻求更高的回报,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据估计,近两年来有近万亿美元“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及农产品等领域,干扰了我国经济,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2.多方面原因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且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具有了客观性和持久性。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耕地的面积逐步减少,维持稳定农产品供求的关系变得很困难。尽管我国粮食连续7年来丰收,但并不必然导致粮食的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我国的粮食还远未达到供过于求的地步,农产品供求平衡仍是一种“紧平衡”,一些品种(如玉米和大豆)的供求缺口在持续扩大;二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在内的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三是受美元贬值等的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相对高位上震荡,给游资炒作留下了很大空间;四是不可预见的灾害减少了农作物供给。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3742.6万公顷和2556.2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分别为486.3万公顷和193.2万公顷。上述种种原因都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并进一步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   3.输入因素引发物价上涨。(1)国际能源的价格上涨导致了相关商品价格上涨。能源是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的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大约一半需要进口,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2009年下半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尤其是在2011年初,中东、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了动荡,导致了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油价的上涨,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相关商品价格齐涨共跌。(2)国际矿产价格的上涨导致钢铁、金属产品等价格的上涨。矿产品是钢铁和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国家,2010年粗钢产量达6.276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4.35%。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且从2003年开始就成了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2010年,进口6.28亿吨。由于铁矿石受到三大国际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又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不断攀升。2010年4月以来,铁矿石价格谈判协议的有效期由1年缩短为1季度,为价格的逐步上升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4.过快的投资速度是西部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快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总需求,导致一定总供给水平下物价总水平上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与CPI相关系数达0.5以上,总投资累计增速持续高于25%,则物价上涨压力将明显上升。受天气灾害、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等因素(特别是房地产业,如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大量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被迫从东部地区一线城市转移,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同时,西部各省对于保障房项目的建设较为积极,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迅猛。西部11个省市中,2009年和2010年分别有10个和8个省市投资累计增速高于25%,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9.2%,也高于25%。因此,按照上述投资增速与CPI的相关关系,西部物价上涨压力巨大,这也是西部地区物价上涨幅度高于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5.过重的税负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中国税收主要构成是间接税,包括企业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资源税,以及进口商品的关税等。只要一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需求弹性不是无穷大,不管是这些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间接税增加最终是由生产者来负担还是消费者来承担,最后都是要计入商品和劳务的,最终价格而推动其价格上涨的,而且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零,那么政府税收增加多少,该商品的价格就会成比例地上升多少,且税收负担会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尽管近几年政府没有增加税种也没有提高任何税种的名义税率,但是,由于之前政府定的税率太高,大多数企业和商店都有某种避税、逃税甚至“偷税漏税”的方法和措施,在“实征税收”与“应征税收”之间实际上有一定的差距。在此情况下,一旦税务局“加大税收执法”或通过“税收大稽查”来完成上级税务部门所下达的征税目标,税收“征收率”就会提高,从而实际上提高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税率”。2010年以及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均增长22.6%,政府的税率没有名义上的提高但政府税收增加却是GDP增速的两倍到三倍。如此高的税收增长速度,对物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多措并举,保持物价稳定   1.加强信息与新闻舆论宣传管理,合理引导社会公众价格上涨预期。一方面,向社会发布全面准确的可信价格信息,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而新闻媒体在此过程中不应只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而误导社会公众,而应该全面解读统计信息,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闻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调控物价的政策,要努力和公众及时沟通、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物价上涨预期水平。最后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表明政府控制物价的决心,提高政府公信力,避免物价螺旋式上涨引起的经济剧烈波动和公众的心理恐慌。   2.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建议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改善流动性过剩。“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年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较大,在银行信贷总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主要原因是外汇的持续流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基础。在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必要的货币对冲力度,回收多余流动性。二是要统筹运用好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要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总需求,管理物价上涨预期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弹性,减缓输入型物价上涨的压力。三是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应按满足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四是继续优化资金的投向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面。同时,为了抑制过度的投资,建议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等措施,来达到财政政策效果,进而缓和物价上涨情况。在财政投资中,要减少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加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的补贴力度。同时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3.健全价格调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稳定物价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针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平衡。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促进农民增加粮食和蛋、奶、肉、禽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同时,继续坚持推行发展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二是对农产品必需品的价格市场,从增加务农收入、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维护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适当提升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严格规范商品市场价格的行为,严厉打击价格垄断和行业垄断,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三是严厉打击非法囤积和炒作行为,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收购和储备体系,保证粮食充足供应和市场的规范;四是实现价格体系的合理化及国际化。要从国际化的视角,梳理价格体系,逐步形成与国际价格相衔接的价格体系,实现与国际价格体系的动态接轨。在经济开放条件下,我国部分处于价格洼地的产品,存在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压力,需要采取措施化解其价格上涨过程中引致的物价上涨预期。   4.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改善流通环节,维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第一,采用多种渠道增加国内粮食及农产品的供应,加大对短缺产品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第二,强化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第三,对大学生、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的人群,应尽快建立起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机制,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第四,搞好运输调配,改善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   5.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抑制物价上涨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和范围,降低流通的成本,减轻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要尽快推动增值税的扩围以逐步替代营业税,减轻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收购、批发、零售及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继续对部分小微企业、高科技企业实施针对性的所得税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大幅度降低原油、成品油、大豆、玉米、煤炭、钾肥等国内紧缺商品的关税,不征关税的给予进口补贴或增值税先征后返。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中国经济时报,   2.华民.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究竟是什么.上海证券报,   3.姜利梅.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2010(10)   4.陶冬.2011年中国经济三大关键词.最佳商业模式峰会主题演讲.2011   5.史蒂芬·罗奇.提高利率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2011年中国发展论坛,2011   6.殷剑峰.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中国金融,2010(23)   7.张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当代经济,2011(6)   8.祝晓兰,王珀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抑制.财税金融, 201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治中心支行 山西长治 046011)   (责编:芝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价飞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