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天气预报引水工程是否立项?

自治州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80项3.9定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自治州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80项3.9定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巴州环境保护局——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关于下发《自治州集中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下发《自治州集中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
各县市环保局:
&&&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661 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讨论稿)》。在此基础上,2008年国家环保局决定继续开展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调查评估工作,这是继《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之后,开展的一次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为紧迫、技术要求更为严格的基础性工作,将为各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对推进我州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自治区环保局《关于开展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的通知》(新环控发[号)和《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编制了《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现将该方案下发给你们,请各县市尽早开展工作。
&附件: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二OO八年五月十五日&&&&&&&
抄送:自治区环保局,自治区环科院。
&&& 为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印发〈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2008]28号),决定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为贯彻环境保护部和自治区环保局《关于开展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的通知》(新环控发[号)的要求,全面准确的掌握我州城镇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保障我州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特制定我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调查及评估工作)。
调查基准年为2007年,补充使用2005年以来的相关数据资料。
重点调查我州8个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1个设市城市(库尔勒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
调查城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调查水源地属性、水质水量状况以及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主要因素,综合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现状、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
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估我州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为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与对策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1、重点调查,全面评估。重点开展8个县级政府所在城镇及1个设市城市(库尔勒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建立并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现状、环境监管与环境风险状况,统筹建立我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体系。
2、统筹协调,综合分析。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中之重,综合考虑总量减排、污染源普查、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环境管理工作,综合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基础建设、环境管理、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及应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3、典型推进,力争突破。基于调查与评估分析,选择典型
饮用水水源地,分类研究污染防治现状;在部分地区选择对饮用水水源地有影响的典型污染源,识别典型污染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影响。通过典型类型饮用水水源地和典型污染源的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对策建议。
调查和评估的技术路线的主要内容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对策研究。
1、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重点开展全州8个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个设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建立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信息数据库。
2、城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现状、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对城市和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对策研究。在全面调查及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研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从宣传教育、监控预警、风险评估、管理规范等方面,研究提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3调查、填表要点
附表一& 城镇基础信息调查表(1张)
附表二& 饮用水水源地综合信息表(3张)
附表三&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调查表(3张)
附表四&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表(8张)
附表五& 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管理情况调查表(3张)
共计五类,18张。
&&& 1)认真阅读(填表说明、定义、要求、规定)
&&& 2)全面理解(指标内涵)
&&& 3)注意表的平衡和逻辑(关系)
&&& 4)大局把握(定量与定性结合、数据整合)
&&& 各部门之间由于调查范围、内容、深度、手段、执行的规范和标准的差异,以及调查报告形成的时间不同,会导致调查数据的可比性较差。为了尽可能保持调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数据的整合在广泛调查收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审核,以各级政府部门公开发表的数据、各主管部门的资料为依据,采取州、县市两级技术部门审核把关,州、县市环保局两级审定的方式。
综合资料收集
1)社会、经济资料——以县(市)年统计年鉴、发展规划、水资源公报、环境统计年报、环境质量年报为准。
2)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以国家、自治区及各部门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为准。
3)水源地、水质、工程资料——收集县市政府、水利、供排水(自来水公司、卫生防疫站)、农业、国土部门在饮用水、水资源安全方面的研究、调查、评价、治理工程、报告或规划。
4)水源地监测资料—— 收集、补测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量现状和变化趋势、水质监测状况、应急机制的建立情况。&&&&
水源地污染源资料
1)收集当地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农村化肥、农
药使用状况(种类、数量),确定排放系数和排污量;
2)调查收集农村家庭畜禽养殖量、规模化养殖场数量、
种类、饲养畜禽量、污染物排放量、流失量,确定排放系数,排污量。
3)调查收集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
4)调查收集水源地及周边水系排灌及水质情况,特别是
排水沟排水(污)情况。
5)调查收集水源地及周边矿山、加油站、垃圾填埋场、
垃圾中转站情况。
&&& 6)调查收集水源地生活人口,确定排放系数和排污量。了解周边生活源的排污情况。
7)要注意调查保护区外对水源地有严重影响的污染源。
1)向当地居民、水源地(机井)管理人员了解核实水源地及周边环境现况:了解土地使用情况包括作物种植类型、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畜禽养殖数量及排污情况、农村城镇生活源排污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影响水源地的污染源(点源、面源、流动源),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包括已发生或潜在的污染问题),有污染影响时要进行污染负荷调查核算;交通运输情况及分布、突发污染事件。
2)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了解核实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
3)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机井状况,包括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位水量动态变化情况、水质(各水层)、供水人口,降落漏斗(面积、数量、变化趋势),水质监测情况,周边水源地的情况及影响(有无其他水源地及其影响)。
4)地理坐标测量。水源地保护区、机井、采样点位、主要污染源的地理坐标测定。
5)水质样品采集:每个水源地按照水源地规模的大小、水质情况确定采样点位。
6)拍照存档:每个水源地的代表性全景、取样点、主要影响建筑拍照建立照片档案。
4保护区的简划
调查前,首先需查明是否划分保护区。
对于已划分保护区的水源地,明确保护区的范围,确定拐点坐标(不得少于4个,不规则多边形应确定每个拐点的坐标),然后按照已划分的保护区级别:一级、二级以及准保护区进行污染源调查,同时,要查明保护区划分单位、划分时间及批复文件文号,在附表二-2“保护区批复情况”一栏中注明。
对于未划分保护区的水源地,应按照饮用水源划分标准HJ/T338划分,并确定各级保护区拐点坐标(不得少于4个,不规则多边形应确定每个拐点的坐标),然后按照划定的保护区范围进行污染源调查。
&&& &注意:拐点坐标要上报。
划分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 此技术规范可从网上下载。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 FONT-FAMILY: 仿宋_GB08 年5月19日-5 月25日,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成员赴乌鲁木齐参加技术培训,我州各县市在认真阅读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辖区内水源地作初步了解后,记录下填表的难题带到培训会上,由技术组长单位自治区环科院技术人员予以解答,以便以后的工作能顺利进行。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 FONT-FAMILY: 仿宋_GB08 年5月26日-6月25日,州环保局徐海军副局长带队对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在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的统一安排技术指导下,各县市全面开展本辖区的调查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调查表的填报,并上报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对缺乏水源地监测数据的县、市,巴州环境监测站要补充监测一次。各县市上报的电子表格发送至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专用电子信箱里。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 FONT-FAMILY: 仿宋_GB08 年7月26日-8月20日,各县市环保局对辖区内上报数据进行核实并填报水源地基础信息库,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等各项专题成果。基础信息填报软件随后由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下发各县市或从网上直接下载。http://www./yysyd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 FONT-FAMILY: 仿宋_GB08 年8 月20日-9月10日,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汇总、验收各县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等各项专题成果,并在各县市辖区内调查及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形成《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报审稿和《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报审稿)。
5、请确定负责本次调查及评估工作的各县市同志要经常查看邮箱,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组会将技术要求及相关文件以邮件形式发给大家。
6、人员安排
我局决定成立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指导委员会和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委员会。人员组成如下:
(1)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指导委员会
范湘平、桑格吉、徐海军、许新川、周涛
(2)全州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编写委员会
编写组组 长:杨佃华&& 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编写组副组长:马锦&&&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hjjcz-
&&&&&&&&&&&&& 吾甫尔江 联系电话:
编写组成员:
沈秀成(巴州环境保护局污控监控科)
魏新宏(巴州环境监察支队)
王江红(巴州环境监测站)
邵伟东(库尔勒市环保局)
燕文忠(焉耆县环保局)1
郑念伟(博湖县环保局)
张海兵(和静县环保局)
布鲁曼(和硕县环保局)
牛延江(尉犁县环保局)
多力坤(轮台县环保局)
沈& 燕(且末县环保局)
焦伟伟(若羌县环保局)
巴州环境保护局&&&&&
二OO八年五月十二日&&&
区县总人口(万人)
区县面积(平方公里)
区县经济(亿元)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人口(万人)
面积(平方公里)
供水量(万立方米/年)
用水人口(万人)
用水水价(元/立方米)
集中式供水量
集中式生活供水量
工业增加值
镇域总人口
建成区人口
镇行政区面积
水源保护区
&& && &&&&& &&&& &&&& &&&&
填表说明:
1、省份名称:XX省(自治区、直辖市);
2、地市名称:XX市(地区、州、盟);
3、区县名称:XX县(区、旗);
4、区县总人口:指区县总人口。单位:万人,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统计部门。示例:101.22
5、区县经济:填写全区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计至4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等相关部门。示例:
6、区县面积:填写全区县行政区面积。单位平方公里,计至2位小数,不能为空,示例:3101.22。
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指行县级行政区内供水量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计至两位小数,数据范围为0-100。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 92.33%,仅填写92.33。
8、城镇名称:XX镇;
9、城镇代码;前六位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日),后三位为乡镇级代码;
10、镇域总人口:指调查所调查乡镇总人口。单位:万人,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统计部门。示例:101.22
11、建成区人口:建成区人口是指所调查乡镇城镇建成区域的人口数量,包含流动人口数量。城镇建成区是指城镇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单位:万人,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101.22
12、面积:分镇行政区面积、建成区面积、水源保护区面积三项填写。单位平方公里,计至2位小数,不能为空,示例:3101.22。
13、供水总量:分供水总量、集中式供水量、集中式生活用水量三大项,调查范围为建成区,分地表和地下两类填写。单位:万立方米/年,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不能为空,示例:3101.22
14、集中式供水量:由水源集中取水,经过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水量,分地表水地下水两项填写。单位:万立方米/年,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20701.22
15、生活用水量:指维持日常的家庭和个人用水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用水包括浴池、商店、旅馆、饭店、学校、医院、市政绿地、消防等用水量,分地表水地下水两项填写。单位:万立方米/年,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3701.22。
16、用水人口:指接受水源地供水的建成区人口数,分地表水、地下水两项填写。计量单位:万人,计至四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 123.1212。
17、用水水价:指行政辖区内的用水价格,分工业和生活两项填写。单位:元/立方米,计至二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 2.33。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类型
水源地编码
所处城镇名称
服务城镇名称
服务人口(万人)
设计取水量(万立方米/日)
实际取水量&&&& (万立方米/日)
主要超标因子和倍数
水质达标率
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
地下水综合评价类别
湖库富营养化程度
取水口/供水井数量
污染事故次数
监测点个数
地下水参数
含水介质类型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位埋深(米)
地下水位降深(米/年)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批复情况
保护区类型
现状或规划保护区土地利用情况(平方公里)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是否有调蓄设施
输水长度(公里)
净水厂处理工艺
&& && &&&&& &&&& &&&& &&&&
填表说明:
1、水源地名称:依据《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规划》中的水源地名称进行填写,对于不在其中或者核实为错误的应采用通用名称。
2、水源地编码:见附件一。
3、水源地类型:见附件一,示例:湖库型水源地,填写“2”。
4、使用状态:填写水源地现状使用状态类别,包括现用(1),备用(2)及规划(3)三种,示例现用水源地填写“1”。
5、所处城镇:填写所处城镇名称,同附表一中城镇名称,可以多项填写。
6、服务城镇名称:同附表一中城镇名称,可以多项填写。
7、服务人口:水源地供水的城镇人口数,计量单位万人,计至两位小数。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示例 “123.12”。
8、设计取水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取得的水量。计量单位是万立方米/日,计至两位小数。数据来源城镇供水公司或水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示例 "200.01"。
9、实际取水量:水源地实际平均日取水量,计量单位是万立方米/日,计至两位小数。数据来源城镇供水公司或水务等相关部门。示例 “200.02”。
10、水质类别:选择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相应类型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环境质量。地表水水质类别分为Ⅰ、Ⅱ、Ⅲ、Ⅳ、Ⅴ和劣Ⅴ类,地下水水质类别分为Ⅰ、Ⅱ、Ⅲ、Ⅳ、Ⅴ。示例“Ⅲ”。
11、主要超标因子和倍数:根据评价标准,按超标倍数由高到低选取前3 项,填写超标因子和超标倍数(地表水源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标准评价;地下水源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标准评价。)数据来源地方环保监测部门,超标倍数计至一位小数。示例“高锰酸盐指数(3.2)、BOD(3.0)、铁(2.5)”水质达标率:按照《“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单个水质达标率为达标项次占监测总项次的百分比。
12、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的综合评价分值,计至两位。示例“0.91”。
13、地下水综合评价类别: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类别,主要类别有“优良”、“良好”、“较好”、“较差”和“极差”。
14、湖库富营养化程度:该项评价仅针对湖库型水源地,根据《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评价方法,富营养化类型有以下类型:
当富营养化指数<30&&& 富营养化类型为贫营养;
当30≤富营养化指数≤50 富营养化类型为中营养;
当50<富营养化指数≤60 富营养化类型为轻度富营养;
当60<富营养化指数≤70 富营养化类型为中度富营养;
当富营养化指数&70湖库富营养化类型为&重度富营养。
富营养化类别填写数据格式为“贫营养” 、“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和“重度富营养”。数据来源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示例“重度富营养”。
15、取水口/供水井数量:地表水类型水源地填写取水口个数,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填写供水井成井的总眼数。
16、污染事故次数:填写年水源地发生水污染事故次数,示例“2”。
17、监测点个数:填写年水源地内监测点个数,示例“2”。
18、含水介质类型: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填写。指含水层的岩性,也即地下水流所穿越的介质的岩性,如孔隙介质(1)、裂隙介质(2)、岩溶介质(3)等,填写采取代码式,示例“2”。
19、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填写。按照埋藏条件分潜水(1)、承压水(2)两种类型,填写采取代码式,示例“2”。
20、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填写。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此处分别填写水源地多个抽水井的、2007年平均埋深值,单位米,示例“2.21”。
21、地下水位降深: 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填写。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值。此处填写自有记录以来,水源地地下水位降深的多年平均值。单位是米/年,示例“2.12”
22、保护区批复情况:保护区批复情况主要包括已批复(1)、待批复(2)、初步划分(3),填写代码,示例:保护区待批复,填写“2”。
23、保护区人口:指居住在保护区城镇和农村人口之和。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统计。计量单位为“人”,计至个位。示例“1312”。
24、现状和规划保护区土地利用情况: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主要调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一级用地分类的面积,计量单位为“平方公里”,计至两位小数。示例“13.12”。
25、输水方式:水源地地到水厂输水管道类别进行调查,主要输水方式有明渠(1)、暗管(2)、复合(3)、其他(9),示例“明渠”填写“1”。
26、是否有调蓄设施:调查水源地到水厂传输过程中,是否含有调蓄水库或相似蓄存作用的湖泊、水塘的情况,不包括水厂调水池,填写“有”、“无”。
27、输水长度:调查水源地到净水厂的输水路径长度,计量单位为“公里”,计至一位小数。示例“13.1”。
28、净水厂处理工艺:根据净水处理方式类别进行调查,主要净水工艺有沉淀(1)、过滤(2)、消毒(3)、强化深度处理(4)、含藻水特殊处理工艺(5)、其他(9),示例“过滤”和“消毒”均有,填写“2、3”。
水源地名称
监测点名称
监测点位置
2008年补测
必测项目(10项)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氟化物(以F-计)
粪大肠菌群
选测项目(19项目)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铬(六价)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酸盐(以SO42- 计)
氯化物(以Cl-计)
硝酸盐(以N计)
&& && &&&&& &&&& &&&& &&&&
&&&&&&&&&&&&&&&&&&&&
水源地名称
监测点名称
监测点位置
2008年补测
必测项目(13项)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氟化物(以F-计)
粪大肠菌群
总氮(湖、库以N计)
选测项目(18项)
化学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铬(六价)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酸盐(以SO42- 计)
氯化物(以Cl-计)
硝酸盐(以N计)
&& && &&&&& &&&& &&&& &&&& & &&&&&&&&&&&&&&
监测点名称
监测点位置
2008年补测
氨氮(NH3-N)
氟化物(以F-计)
高锰酸盐指数
氯化物(& 以Cl-计)
总大肠菌群
总硬度(以CaCO3计)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硝酸盐(以N计)
亚硝酸盐(以N计)
铬(六价)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
&&&&&&& &&&& &&&&& &&&& &&&& &&&& &&& &&
&填表说明:
1、对于河流型和湖库型水源地,不仅调查水源地内水质情况,也要调查上游来水水质情况,主要调查上游跨界(含国界、省界、市界)监测断面水质情况
2、水源地名称:见附表二。
3、监测点名称: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内主要监测点采用的名称。来源于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资料和现场调查。
4、监测点经度和纬度: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内监测点或取水点处准确经度和纬度,地下水经纬度填写井(井群)几何中心位置经度和纬度。以小数形式标识,如36.4325&,计至四位小数。度分秒与该小数形式的换算公式为“度(小数形式)=度+分/60+秒/3600”,如一般表述为36&47’34”的换算为“36+47/60+34/9&”。数据来源水源地主管部门或实地调查。
5、所处区域:指监测点所处的位置,填写“一级保护区,代码(1)”“二级保护区,代码(2)”“准保护区,代码(3)”“保护区外,代码(4)”示例在一级保护区内,填写“1”。
6、所列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计量单位参照监测规范。
7、表中须填写、2007各年度水质监测年均值,2007年按实际监测月份填写水质监测值。2007年没有监测数据,2008年至少补充监测一次必选项。监测类别分必选项和选测项,要求必选项项目必须监测。
8、缺乏监测数据的项目不填写,未检出的项目填项目的检测下限和“L”,示例“0.002L”。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典型污染源个数
废水排放量(万吨/年)
COD排放量(吨/年)
氨氮排放量(吨/年)
垃圾填埋场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垃圾填埋场
其他典型污染源
加油站名称
油罐数量(个)
是否有监测设备
规模(立方米)
是否有处理设施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代码
保护区类型
入河排污口
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
是否达标排放
废水排放量     (万吨/年)
COD 排放量(吨/年)
氨氮排放量(吨/年)
特征污染物1
特征污染物2
特征污染物3
排放量(吨/年)
排放量(吨/年)
排放量(吨/年)
注:工业污染源含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污染源优先调查化工行业污染源。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代码
保护区类型
城镇人口(万人)
人均污水排放量(升/日·人)
人均COD排放量(克/日·人)
人均氨氮排放量(克/日·人)
入河排污口
是否排入水源地
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
是否达标排放
废水排放量(万吨/年)
COD 排放量(吨/年)
氨氮排放量(吨/年)
&&&&&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畜禽存栏数量
标猪废水排强度
(升/日·头)
标猪COD排放强度
(克/日·头)
标猪氨氮排放强度
(克/日·头)
废水排放量(万吨/年)
COD排放量(吨/年)
氨氮排放量(吨/年)
肉牛(头)
肉鸡(只)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农村人口(人)
人均污水排放量
(升/日·人)
人均COD排放量
(克/日·人)
人均氨氮排放量
(克/日·人)
污水排放量
(万吨/年)
氨氮排放量
&&&&&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耕地面积(亩)
化肥折纯量
(千克/亩·年)
农药施用量
(千克/亩·年)
废水源强系数
(千克/亩·年)
COD源强系数
(千克/亩·年)
氨氮源强系数
(千克/亩·年)
废水排放量
(万吨/年)
氨氮排放量
&&&&& &&&&
&&&&&&&& &&&&& &&&&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保护区类型
养殖面积(亩)
投饵量(吨/亩·年)
单位投饵量COD排放强度(千克/吨)
单位投饵量氨氮排放强度(千克/吨)
COD排放量(吨/年)
氨氮排放量(吨/年)
&&&&& &&&& &&&& &&&& &&&&& &&&&
填表说明:
1、水源地名称:同附表二。
2、水源地编码:同附表二。
3、典型污染源个数:分地下油罐、垃圾填埋场、矿山开发分别填写。为在相应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的典型污染源个数。单位“个”。
4、废水排放量: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工业(包括集约化养殖场)、城镇生活、非点源的废水排放量。单位“万吨/年”,计至4位小数。
5、COD排放量: 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工业、城镇生活、非点源的COD排放量。单位“吨/年”,计至2位小数。
6、氨氮排放量: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工业、城镇生活、非点源的氨氮排放量。单位“吨/年”,计至2位小数。
7、加油站名称:加油站的中文名称,名称同工商注册的名称。该项不能为空。示例南京市红桥加油站;
8、数量:加油站已有的地下油罐数量,计量单位:个。数据来源年鉴或城镇工商等相关部门。示例2。
9、是否配有监测设备:仅采用数字代码填写。填写以有(代码01),无(代码02),在建(代码03)。该项不能为空。示例1。
10、垃圾填埋场名称:指垃圾填埋场的中文名称,该项不能为空。示例“驻马店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11、垃圾填埋场规模:指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填埋规模,单位“立方米”。计至个位,示例“112”。
12、堆埋方式:指垃圾填埋场的处置方式,主要有简单堆放(无任何防护措施) (1)、简单填埋(顶部有一定的覆盖层)(2)、卫生填埋(按国家标准建设)(3),示例“1”。
13、矿山开发名称:主要填写矿山的中文名称,示例“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左木乡红光村新窑煤矿”。
14、矿种类:指矿山开发的主要采矿种类,示例“铁”。
15、是否有处理设施:指矿山开发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填写“是”或“否”,示例“是”。
16、其他典型污染源:该项由各省根据自己情况在下发地市前补充自己省份需要填写的典型污染源调查。
17、企业名称:企业名称填写污染企业中文名全称。
18、企业位置:经纬度填写方法参见附表二。
19、保护区类型:填写企业所在保护区类型,填写“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示例“一级”。
20、入河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该项调查主要针对河流、湖库型水源地。
21、是否排入水源地:填写保护区内企业污水是否最终排入到饮用水水源地,包括直排,处理后直排,通过河流间接排入,填写“是”或“否”,示例“是”。
22、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填写企业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填写“是”或“否”,示例“是”。
23、是否达标排放:填写企业废水是否实现达标排放,填写“是”或“否”,示例“是”。
24、行业类别:填写行业大类,以环统规定的行业分类为准,填写行业类别。
25、排放量:填写对应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单位万吨/年,计至4位小数;COD 排放量,单位吨/年,计至2位小数;氨氮排放量,单位为吨/年,计至2位小数;特征污染物指某企业外排污水中污染严重程度和含量居前三位的特殊污染物中文名称和排放量,计量单位为吨/年。数据来源:参照最新环统数据库或污染源普查资料。
26、城镇人口: 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的城镇人口数。单位“万人”。计至4位小数。
27、人均废水排放量:对保护区内城镇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升/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28、人均COD排放量:对保护区内城镇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克/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29、人均氨氮排放量:对保护区内城镇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克/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30、畜禽存栏头数:分别统计相应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畜禽存栏数量,肉牛和猪计量单位为头,肉鸡计量单位为只,计至个位。对具有不同畜禽种类的养殖场和养殖区,其规模可将鸡、牛的养殖量换算成猪的养殖量,换算比例为: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蛋鸡先折算成2只肉鸡),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1头奶牛先折算成2头肉牛)。其他畜禽根据各个省份实际情况,折算成肉牛、猪和肉鸡中一种。
集约化畜禽养殖:是指在较小的场地内,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措施进行管理的饲养方式。本次调查集约化养殖场适用的规模是猪大于500头、鸡大于15000只、牛大于100头。资料参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标猪废水排放强度:指单位猪日废水排放量,单位是升/日·头,计至个位。
32、标猪COD排放强度:指单位猪日COD排放量,单位是克/日·头,计至一位小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标准中对养殖场的排水量和污染物浓度均有规定,按标准折合每头猪的COD排放量为17.9克/头·天。
33、标猪氨氮排放强度:指单位猪日氨氮排放量,单位是克/日·头,计至一位小数,按标准折合每头猪氨氮排放量为3.6 克/头·天。
34、农村人口: 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农村人口数。单位“人”。计至个位。
35、人均废水排放量:对保护区内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升/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36、人均COD排放量:对保护区内农村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克/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37、人均氨氮排放量:对保护区内农村人均排放情况分别统计。单位“克/日&#8226;人”。计至1位小数。
38、耕地面积:分别统计相应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内的耕地面积。单位“亩”。计至1位小数。
39、化肥折纯量: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的化肥氮、磷折纯量,磷酸二铵100公斤 含量氮18% 磷(P205计)46% ,折纯就是氮18公斤 磷46公斤。单位“千克/亩&#8226;年”。计至1位小数。
40、农药施用量: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的农药施用量。单位“千克/亩&#8226;年”。计至1位小数。
41、废水源强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由于农田径流引起农田废水排放量。单位“千克/亩&#8226;年”。计至1位小数。
42、COD源强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由于农田径流引起COD排放量。单位“千克/亩&#8226;年”。计至1位小数。
43、氨氮源强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由于农田径流引起氨氮排放量。单位“千克/亩&#8226;年”。计至1位小数。
44、养殖面积: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的水产养殖面积。单位“亩”。计至1位小数。
45、投饵量:分别统计相应保护区内的投饵量。单位“吨/亩&#8226;年”。计至小数后2位。
46、单位投饵量COD排放强度:指单位时间单位投饵量引起COD排放量。单位“千克/吨”。计至1位小数。
47、单位投饵量氨氮排放强度:指单位时间单位投饵量引起氨氮排放量。单位“千克/吨”。计至1位小数。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编码
管理机构名称
保护区划分
标识与防护设施
布点和频次
监察、执法情况
应急响应能力
权责、管理人员、设备情况
法规规章、运行效力情况
环境事故发生情况()
保护区划分完善程度
标识与防护设施建设、满足保护区要求情况
监测分析规范、
监测人员、设备现状
布点及设定监测频率状况
监察设备、人员,监管及执法效力情况
日常监督、案件执行率、违法取缔率情况
应急预案建设、及预案水平状况
机构协调性和机动性、信息通畅性反应迅速性、以及应急演练情况
&&&&& &&&& &&&& &&&& &&&& &&&&
饮用水水源地名称
饮用水水源地编码
取水点情况
监测点名称
监测点属性
监测频次(次/年)
取水点名称
&&&&& &&&& &&&& &&&& &&&& &&&
饮用水水源地名称
饮用水水源地编码
所在保护区类型
工程起止时间
&&&&& &&&& &&&& &&&& &&&& &&&&
填表说明:
1.水源地名称:同附表二。
2.水源地编码:同附表二。
3.管理机构名称:指直接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的主要机构名称。填写方式采用文字表述,应填写全称。来源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
4.机构状况:该项主要调查权责、管理人员、设备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权责明确,任务清晰,管理人员、设备充足”的情况为“好”,以上基本达到要求的为“中”,达不到要求的为“差”。
5.法规建设:该项主要调查法规规章、运行效力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法规规章完善有效,机构协调,依法执行有力,规范有效”的情况为“好”,以上基本达标的为“中”,不达标的为“差”。
6.污染事故:该项主要调查污染事故发生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无环境事故”的情况为“好”,“两次以下一般事故,无重大事故”的为“中”,“重大事故或两次以上一般事故”的为“差”。
7.保护区划分完善程度:该项主要调查保护区划分完善程度,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依照饮用水水源划分标准HJ/T338划分,各区设立明显标识,对保护区内活动规范明确有效”的情况为“好”,“划分不够规范,仅部分保护区设有标识,对保护区内活动规范不够明确有效”的为“中”,“原未划分,依本项目要求初步划分”的为“差”。
8.标识与防护设施:该项考察标识建设、符合要求情况,防护设施建设、满足保护区要求情况,其中分标识与防护设施调查分别填写,均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标识/防护设施充足、标识明确,标识/防护设施符合保护区要求”的情况为“好”,以上情况属于不够充足、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为“中”,未建立标识/防护设施的情况为“差”。
9.监测能力:该项主要调查监测分析规范情况、监测人员、设备现状,以“好”或“差”填写,分两级状态表述现状。“监测分析规范,人员、设备充足”的情况为“好”,“监测分析技术,人员、设备不达标”的情况为“差”。
10.布点和频次:该项考察布点及设定监测频率状况,以“好”或“差”填写,分两级状态表述现状。“依照地表水监测规范HJ/T91布点或地下水HJ/T164布点及设定监测频率”的情况为“好”,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情况为“差”。
11.监察能力:该项主要调查监察设备、人员,监管及执法效力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监察设备、人员充足,对污染源监管到位,执法有效”的情况为“好”,以上方面处于于基本达标水平的为“中”,不达标的为“差”。
12.监察、执法情况:该项主要调查日常监督、案件执行率、违法取缔率的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日常监督、案件执行率、违法取缔率均达到100%”的情况为“好”,以上方面处于85%以上水平的为“中”,85%以下的水平为“差”。
13.应急预案制定情况:该项主要调查应急预案建设、及预案规范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对污染情况考虑全面,步骤、措施实际详尽”的情况为“好”,以上方面仅基本符合要求的为“中”,“无应急预案”的为“差”。
14.响应能力:该项主要调查应急响应机构协调性和机动性、信息通畅性反应迅速性、以及应急演练情况,以“好”或“中”或“差”填写,分三级状态表述现状。“机构协调性和机动性较好,信息通畅,反应有序迅速,并进行过相关应急演练”的情况为“好”,“未专门设立应急通讯保障机制,部门协调性和机动性一般,没有相关应急演练”的为“中”,“无应急预案”的为“差”。
15.监测单位:指直接监测饮用水水源地的机构名称。如县级水源地无监测能力而是由地级监测站进行监测,则应填写地级监测站名称。填写方式采用文字表述,应填写全称。来源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
16.监测点名称: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内主要监测点采用的名称。来源于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资料和现场调查。
17.监测点属性:指饮用水水源地内监测机构的级别。填写内容分为“国控”、“省控”、“市控”和“其他”。
18.监测频次:填写相应点位实际监测频率。单位为“次/年”。
19.经度、纬度: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内监测点或取水点处准确经度和纬度,地下水经纬度填写井(井群)几何中心位置经度和纬度。以小数形式标识,如36.4325&,计至四位小数。度分秒与该小数形式的换算公式为“度(小数形式)=度+分/60+秒/3600”,如一般表述为36&47’34”的换算为“36+47/60+34/9&”。数据来源水源地主管部门或实地调查。
20.取水点名称:指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内取水点采用的名称。来源于地方主管部门的资料或现场调查。
21.工程名称:调查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的治理工程和标识防护设施建设工程,填写中文全称。治理工程名称同项目验收文件的名称。示例哈尔滨市茂源纸业中水回用工程。标识防护设施建设工程,填写以××围栏、护网、防护林、隔离带,××标识形式填写。示例,京密引水渠防护网。
22.工程类型:仅以代码填写工程所属类别,类别分治理工程,标识工程,防护设施建设工程。代码分别为,治理工程(代码01)、标识工程(代码02)和防护设施建设工程(代码03)。示例,01。
23.所在保护区类型:指相对饮用水水源地防治建设项目所在位置。填写以水资源一级区、二级区、准保护区。该项不能为空。示例,“准保护区”。
24.投资:为工程项目总投资。计量单位为万元。计至3位小数。示例,112.320万元。
25.工程内容:工程内容为工程建设主体的文字表述。治理工程以“按××规模的××工程×套形式”表述,标识防护设施工程以“建设标识××个,围网××公里表示。示例,0.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系统两套,1公里长的中水回用系统工程1套。
26.环境效益:分治理工程和标识防护工程两种填写方法。治理工程填写,主要为工程COD削减量,优先以2007年总量核查细则核算的COD实际削减量为准。计量单位为吨,计至2位小数。数据来源各地方污控处或环保局相关部门。没有削减量的填“0”,该项不能为空。示例,“114.510吨”;标识防护工程,填写设施用途,设施主要功用,分为“隔离防护”、“标识饮用水水源地分区”、“标识饮用水水源地距离”、“标识饮用水水源地要求”、“标识饮用水水源法规等”。示例,“标识饮用水水源地法规”。
27.工程起止时间:填写工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时间到项目正常运转使用的时间。按“07-09”的格式填写。该项不能为空。示例,07-10
页次:1/1&每页1&总数1&&&&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转到: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动态 | 环境论坛 |
Copyright &2009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环境保护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硕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