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北新区百家中小企业融资创业园招商处的竞争力

奎屯天北新区北工业园区首批10个项目集中开工
更改文字大小:
天山网讯(通讯员王奇峰 马伟报道)近日,奎屯天北新区北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同时,首批总投资17.41亿元的10个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天北新区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产业定位是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印染、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矿产品深加工以及承接东部转移的高载能产业。
首批开工建设的1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7.41亿元,包括百家中小企业创业园、永科建材、汉立建材、微生物肥、钢材仓储、百盛井管、加气混凝土、防水材料、箱式变电站、玉米制种。其中,百家中小企业创业园总投资4亿元,项目由城投公司和投资商共同出资,将建设100座标准厂房,着力打造园区工业项目孵化基地。
天山网原创【斗】沈阳市沈北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年)_东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2,912贴子:
【斗】沈阳市沈北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年)收藏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物流、商贸、商务会展和文化旅游中心以及国家软件动漫、制造业研发基地城市,基本建立符合国家中心城市要求的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力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为实现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城市新都心”的战略目标,确立沈北新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明确服务产业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梳理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提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提出重点发展信息与科技文化产业、金融与总部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温泉与休闲旅游业、高端商贸服务业、健康与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打造高端服务与智慧服务服务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一核两带五区多组团”空间总体布局下,主导发展八大产业,积极推进八项主要任务,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推动沈北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本规划依据国家、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相关产业规划、政策文件展开编制,规划范围为沈阳市沈北新区。由沈阳市沈北新区经济发展局负责制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沈阳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编制。规划期限为:年。
一、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及区域发展宏观形势
1.国际服务业发展宏观形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服务业已经占据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全球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呈现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全球服务业总规模超过37万亿美元,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71%。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了73%。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6%提高到2010年的55%,部分国家已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不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
目前全球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升级趋势,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游戏动漫、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知识型服务业不断涌现和加快发展。商贸、运输以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协作从传统的制造环节日益向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环节延伸,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带动了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
2.国内服务业发展宏观形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这些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国内服务业发展形势如下:  
“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2013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2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6.1%,首超第二产业。主要服务业行业较快发展,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门类的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5.9%、13.2%、11.5%、11.9%和10.3%。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服务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013年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5.6%。新兴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科技信息服务等产业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动漫游戏、检验检测、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加速发展。服务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3.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宏观形势
辽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长期以来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实施了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2013年,沈阳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486.6亿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056.2亿元,占全省的56.7%。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4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41.9亿元,增长5.9%。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93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6%。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3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财政增收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区经济总量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著,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高端品质的集聚区悄然崛起。服务业骨干企业成长壮大,旗舰型商业企业领军全国。实施商贸惠民工程,城乡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流通体系更趋完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
4.沈阳市服务业发展宏观形势
沈阳市服务业增加值保持稳步增长。从总量看,沈阳市服务业发展经历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阶段,201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13.8亿元,同比增长7.6%。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1%。交通运输和电信邮政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服务产业都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
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进一步壮大。2013年,全市32个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72.14亿元,同比增长13.3%;上缴税金325.86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42.4亿元,同比增长17.5%。已培育进入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5个。电子商务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5家排在全国前十位的知名电商企业已落户基地;全市网络购物规模不断扩大,按2013年“双十一”调查数据,全市网购消费2.6亿元,占全省30%;电子商务企业运营形势良好,一批引进的和本土的电商企业共同形成全市电商产业支撑力量,“五爱购”等新电商企业逐步成为本土电商品牌。电子商务在全市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沈北新区发展现状
1.沈北新区基本情况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北部,紧临沈阳母城,总面积819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享有国家级开发区权限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沈北新区是沈阳重点推进的四大发展空间之一,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生态环境优越、科教资源丰富,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十大最具吸引力城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辽宁省2012年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试点、辽宁省最具发展潜力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导示范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9亿元,同比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660.8亿元,同比增长15.3%,税收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2.8%。
2.服务业发展现状
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总量。沈北新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8.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27.8亿元,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149.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79.6亿元,平均增速4.7%,为新区服务业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务业税收从2010年的15亿元增长到亿元,平均增速13.8%。营业税增速明显,年均增长25.7%。十二五以来,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门类的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2%、5.9%、9.7%、9.0%和5.4%。年沈北新区相关统计数据如下:
注:数据来源:年沈北新区统计年报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新区近几年不断发展,传统服务业逐步升级,现代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引进了尚柏奥莱购物广场、华润万家、方特花园酒店等一批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宾馆酒店;以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沙溪国际酒店用品城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以锡伯族文化、辽河蒲河湿地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业;以龙湖、碧桂园、雅居乐、中铁置业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形成了以传统商业、专业市场、休闲旅游、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以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格局。
主导产业开始起步。新区目前已经形成温泉养生、文化旅游、信息软件、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沈北新区地热田面积在全省近百处地热资源中位居第五,温泉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毗邻沈阳母城为温泉产业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依托怪坡文化、湿地旅游、锡伯族民族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已经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金融产业发展迅速,已有各类金融机构38家,形成了银行前台、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担保、金融后援等典型业态。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现已形成了辉山农产品物流为重点的物流集聚区和虎石台专业市场、家电日用品和医药物流为重点的综合物流园区。
(三)沈北新区发展服务业比较优势
1.突出的区位优势
毗邻沈阳母城及重要区域结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市区北部,紧邻沈阳母城,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是连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的黄金通道、"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和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结点。独特的区位优势让沈北成为沈阳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东北亚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极点。突出的区位优势,为沈北新区借助沈阳母城强大的辐射力和资源优势,带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服务辐射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造了有利的优势条件。
2.便捷的交通优势
日趋成熟的交通体系为了先发服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三条高速环线、九横九纵骨干绿色路网、三条地铁线、一条高铁线构成了连接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京津唐地区的重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新区内交通网络配套日趋完善,目前有公交线路15条、地铁线路3条,形成新区半小时经济圈。便捷的交通优势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优越的政策环境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为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沈北新区是沈阳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先导示范区,已晋升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沈阳蒲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龙头地位。借助沈阳经济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区已成为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汇集的中心,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4.良好的产业基础
沈北新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7家,2013年实现工业产值1843.7亿元。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具备了千亿产业基础,已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航空、家居异军突起,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沈北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为发展生产性服务提供了强大的需求空间,并为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延伸服务业产业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5.丰富的科教资源
密集的科教资源,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智力保障。沈北新区是全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最集中、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依托道义大学城、虎石台职教城教育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已经建立了从低端到高端、实习实训到就业创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有助于引领区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
6.独特的温泉和旅游资源
独特的温泉和旅游资源,是加快沈北新区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新的经济增长点。沈北地热田总面积达364 km2,占新区总面积的45%,地热水资源总量达23亿m³,可采地热资源总量分别为2亿kCal,合理开发热田的寿命可达百年。地下热水含偏硅酸、氟化物、二氧化碳、硫化氢和多种有益成份的低矿化碳酸氢钠等,极具医用开发价值。新区湿地资源、山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一流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温泉旅游资源、规范的配套康复疗养产业、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沈北建立“东北生态温泉城”、东北休闲疗养首选之地,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的基础保障。
(四)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沈北新区服务业虽取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服务业发展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新区服务业总量偏小,产业发展有待加速
新区服务业总量偏小,所占比重偏低,服务业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快速发展。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仅占新区生产总值的23.5%,低于同期全国46.1%、沈阳43.5%的水平;服务业增速低于地方GDP和工业增速;虽然服务业增加值处于上升势头,但近些年呈现出服务业增幅递减的趋势,消费性服务部门仍然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服务业主导产业不明显,新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比重41.9%,而金融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仅占总量的12.1%,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
3.服务业龙头项目不足,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沈北新区服务业龙头项目集聚不多,现有项目多数处于建设期,对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已建成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对新区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牵引力,但带动作用尚未发挥到最大效应。
4.服务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有待完善
新区服务业产业集聚度不高,集聚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企业关联度较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亟需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拓展完善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5.优势资源利用不足,新兴业态融合有待提升
温泉养生、文化旅游、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等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未充分发挥对新区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文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态之间的融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沈北新区“中心城市新都心、生态田园新都市、新兴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按照“创新驱动、两化融合、高端发展、智慧服务”的总体思路,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生活服务业。确立沈北新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深入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将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着力加快优势产业培育、服务创新突破、区域布局优化、集聚区发展壮大、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突出、产业布局合理、带动作用明显的沈北新区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
1.总体定位
建设立足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心城市新都心、生态田园新都市。2.发展目标
——发展提速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到2020年,沈北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年均增长13.3%。
——比重提高
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5%以上。
——水平提升
服务业营业税增幅每年保持在10%以上,预计到2017年实现营业税37亿元;到2020年,实现营业税52亿元,增幅保持在12%以上。
(三)发展原则
——立足资源,突破发展
充分利用沈北新区资源禀赋,发挥新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以温泉旅游、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特有优势资源为突破口,完善服务业态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壮大总量,集聚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进及传统服务业培育,引导重点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壮大服务业经济总量,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引导沈北区服务业向高端迈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工业化融合互动,推动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配套、相互拉动、逐步实现服务业增量升级。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推动产业链的配套与完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支撑,跨越发展
推进服务业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发挥先进技术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创新驱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
立足沈北新区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引导优势资源要素合理聚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沈北新区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重点发展信息与科技文化产业、金融与总部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温泉与休闲旅游业、高端商贸服务业、健康与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八大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信息与科技文化产业
1.发展目标
紧抓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两化融合等有利契机,以软件及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业、导航与位置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典型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面向市场,持续打造沈北新区信息与科技文化产业优势;依托信息技术,带动沈北新区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沈北新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集聚中心。具体目标是:
形成沈北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2017年,信息与科技文化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00亿元。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成为全国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不断培育区内优势企业、引进区外专业资源,到2017年,形成集移动终端设计研发服务、制造服务、移动应用服务、移动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全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成为立足东三省,服务辐射全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
跻身东三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到2017年,形成设计研发与孵化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交流与交易平台等体系完善、运作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体系。到2020年,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产生具有10个以上的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创业环境一流、知名品牌众多、知识产权严密的东三省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2.发展重点
——软件开发及外包服务业
发挥沈北新区软件产业园的集聚优势,重点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两化融合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软件,鼓励软件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面向移动终端、数字家电家居、电子支付、电子物流、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设备等领域开展配套应用。重点突破物联网、射频识别(FR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鼓励开发辅助研发设计软件、装备制造数字化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软件、管理信息化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支持传统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开发为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电子商务、商贸旅游、城市管理等提供服务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位置与导航服务业
大力发展位置与导航服务业,积极推进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和北斗导航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中国位置服务运营管理中心、中国位置服务呼叫中心、中国位置产品及服务平台研发中心、北斗导航北方运营管理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强中国位置产品及服务平台研发中心、中国位置产业联盟孵化器、位置终端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位置与导航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及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包含芯片、模块、天线等元器件,各类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终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位置信息服务、电子地图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沈阳位置与导航服务产业园。在城市管理、旅游、交通运输、物流、农业、航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行业及领域,强力推动位置与导航产品和服务规模化应用。
——科技服务业
大力发展设计与检测服务业。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积极推进设计、检测等非主营业务从工业企业分离。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以智能终端、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航空新材料为主要设计服务对象,打造沈北新区工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培育第三方产品研发设计机构建设。引导企业与国内、省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产学研联盟进行技术攻关,推动公共技术深度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设计服务业对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推动沈北新区制造业产链向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业结构加快调整和转型。积极引进高端产品检测能力,完善检测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一批第三方检测服务业平台,全面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和产业化。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评估、检测等中介服务分支机构,加快发展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管理咨询、品牌营销、成果转化、人才推介、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组织,不断做强做精中介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本地中介企业,鼓励引导其壮大发展规模,提升服务功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中急需的科技中介服务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 加强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动漫游戏产品的原创能力、开发能力和制作水平。提升本地动漫游戏研发运营能力,延伸产业链,带动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游戏软硬件设备等产品的开发,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移动网络游戏和家庭视频游戏市场。形成创意、制作、营销、播放、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和盈利模式,将沈北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打造动漫游戏特色主题公园及体验消费中心,促进动漫游戏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智慧教育等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促进教育类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有声阅读、互联网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以数字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发展智慧教育产业,建设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提升教育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做大做强包装印刷业。以包装设计绿色化、印刷工艺绿色化、印刷材料绿色化为指导思想,重点发展绿色包装、数字印刷、立体印刷、快速印刷等相关产业,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包装印刷业改造升级。发挥龙头包装印刷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包装印刷产业园建设。拓展创意包装印刷与装帧设计服务,形成印刷产业链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沈北新区包装印刷行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园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品原创基地、企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3.发展举措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抓好版权“三进”工作(版权服务进园区、软件正版化进企业、版权监管进市场),建立维权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版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队伍建设和执法条件建设。
——推进产业链本地化延伸
加快培育新兴和短缺的服务行业。安排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中的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支持,着力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信息、检测、中介、咨询等重点领域。促进本地主导行业产业链延伸,形成龙头带动、功能延伸、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资源整合,打造技术先进、服务高效、成本低廉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立足沈北新区高校软件信息与文化创意研发资源,引进国内外文化创意设计机构,建立设计与知识共享平台;以各级版权管理部门为依托,通过宣传普及、保障维权工作,构筑版权保护和交易平台;以参加国际知名动漫节、举办工业设计与动漫创意比赛活展会等形式,打造文化创意推介活动平台。
——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移动终端设备、软件、电子、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进培育沈北新区手机产业园智能终端设计、制造、检测等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物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大数据服务、知识服务、智慧教育、智慧翻译等应用工程,推动移动终端的工业应用,完善并引导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向高端服务应用发展。
(二)金融与总部产业
1.发展目标
以“金融市场规模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企业集约化、金融服务专业化”为目标,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吸引金融机构集聚,构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将沈北新区建设成为辽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重要功能区。建立较为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形成产业结构合理、集聚效应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东北总部基地。
到2017年,引进金融及后援服务机构达50家,全区金融业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达到18%,全区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速超过20%,到 2020年,全区金融税收占比达到21%以上,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速超过25%。建成总部园区2个以上,营业额亿元以上企业25家,其中中国500强、中国服务业100强、中国民企100企业区域性总部占20%以上。
到2020年,引进金融及后援服务机构达80家,基本形成机构多样、功能完善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东北金融中心的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和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建成总部园区4个以上,营业额亿元以上企业35家,其中中国500强、中国服务业100强、中国民企100企业区域性总部占30%以上。
2.发展重点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金融产业发展承载空间,形成金融机构密集、要素市场完备、集散功能强大的金融产业集聚带。引进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前台,重点吸引城市商业银行,促进银行建立健全分层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东北后援集聚区建设,重点吸引金融创新研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保险资产管理中心、银行卡中心等大型金融企业后援服务机构加快提高金融后台营运平台的规模和水平。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服务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为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信贷支撑。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建设辐射东北地区的第三方综合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引导企业进行股权交易和融资。创新完善与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业的支持体制和模式,鼓励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资信服务、资金和保险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支持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创新性金融业务。支持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物流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业态,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科技信贷体系、科技保险体系、科技担保体系、科技创投体系、科技上市公司培育体系等。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方面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设立新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实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数字化,加强金融对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服务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总部产业
加快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大力培育本地总部企业,构建引进、培育和转型升级的多渠道总部产业发展路径,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对地方税收贡献较为突出、地方税收实得占比较高的总部机构,不断培育优质增量资源;扶持区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形成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总部型企业;鼓励区内大型企业集团办事处向区域性总部升级。重点引进、培育、扶持金融总部、商贸流通总部、研发设计总部、文化创意总部等总部型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3.发展举措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完善现有金融发展政策,加大政策覆盖面,发挥其在支持股权投资业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及后台入驻、鼓励金融创新、引进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激励引导效应。积极运用政策手段,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着重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争取创新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试先行。
——引导支持产融互动
发挥区域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联通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投融资需求和渠道,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互动,着力加强金融对农业、服务业及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提升金融集聚带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和水平。组织开展金融领域的行业研讨会、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活动,为金融机构交流信息、集聚智慧、推进合作搭建平台。
——搭建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平台
为总部企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建设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商务、生活、信息、智库等综合服务及定制式总部企业管家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总部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沈北总部产业的影响力。
(三)电子商务产业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区域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发展基于快速消费品的B2C电子商务、基于工业产品供应链的B2B电子商务、基于知识与信息服务的电子商务。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配套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与移动终端、软件开发、金融体系、信用体系、现代物流等产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培育本土电子商务品牌,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中心。具体目标是:
到2017年,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和服务品牌,培育3家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电子商务区域总部7家,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中小企业达到40%,交易额达到300亿,主营收入达到130亿元;到2020年,培育5个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品牌,新培育2-3家超收入超百亿元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中小企业达到60%,年交易额达到400亿元,主营收入180亿元。
2.发展重点
——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
发挥专业市场、文化休闲、商贸服务、金融及后援等产业对电子商务总部的支撑作用。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品牌企业在沈北新区建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依托区内产业资源,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以电子商务深化区域供应链整合和产业链协同,带动本地传统产业改造核心业务,与行业内的制造、批发和零售等企业进行嫁接,形成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
——培育典型业态电子商务平台
围绕工业产品、知识与信息服务、快速消费品等区域特色产业资源,支持有条件的本地企业建立典型业态O2O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集展览展示、电子交易、分拨调度于一体的多功能商品采购中心,开展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以沈北为总部,服务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促进传统商贸流通方式向现代商贸流通方式转变,形成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
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有线与无线网络“四网融合”,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软件、移动终端电子商务应用,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套体系,推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配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化业务合作,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快递企业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面向社会提供代配送服务。依托产业金融平台,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应用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构建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网上经营者信用档案。
3.发展举措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加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有影响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扶持政策。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结合财政政策、金融投资融资、税收、物流和企业信用等发展环境因素,制定产业发展和综合治理各项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逐年扩大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规模,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以及孵化培育、扶优扶强、招商引资、市场拓展、宣传推广和高端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扶持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支持电子商务与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整车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家电家居产业、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航空零部件及飞机制造产业、生活消费及高端商贸产业的配套与联动发展。成立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编制电子商务与典型产业结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增强可操作性,助力推荐传统产业的升级及产业链延伸。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依托沈北商贸区及总部基地加快引进具有品牌影响力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区域总部,促进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发展,建设立足沈阳、服务辽宁、带动东北、辐射全国的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
(四)现代物流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着力培育以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家居建材、生活日用品、高端食品、生产资料九大专业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城市配送、邮政快递三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平台,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推进沈北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发展公路物流基地,建立新型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成为东北重要的智慧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基地。具体目标为:
到2017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税收占服务业税收的比重均达到6%,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7亿元。培育10家商贸物流骨干企业,物流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区邮政快递业实现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5%,重点快递72小时投递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税收占服务业税收的比重均达到1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4亿元。培育15家以上商贸物流骨干企业,与区内典型电子商务业态形成配套关系联动发展。将沈北新区打造为以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物流中心城市。
2.发展重点
——发展智慧物流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行业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拓展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应用各种物流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软件,实现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效化。强化应用条型码、无线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形成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化物流服务方案。搭建现代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集在线交易、支付、监管、信息发布、产品展示、推广、营销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复合服务功能。实现客户、第三方物流、政府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互通互联。
——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的步伐,推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剥离,组建专业物流公司,全面推向市场。鼓励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长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推动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整合,培育管理先进、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货运代理企业入驻,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冷链物流
挖掘培育沈北新区冷链相关企业的潜力,引进和吸收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冷链技术,建设一批设备先进、高效适用的冷库设施。加快运输主线的冷藏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配套的仓储配送设施,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封闭流通。重点推进蔬果、水产、生物医药等产品冷藏、低温配送、追溯与查验系统建设,发展壮大冷链物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
3.发展举措
——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
整合沈北新区物流资源,强化区域布局,重点结合区内商贸流通配送中心,建设与电子商务配套服务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鼓励现有物流配送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规划先行,加强在仓储布局、物流用地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改变目前沈北新区物流资源分布不尽合理的状态,提高物流效率。针对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信基城等典型项目,鼓励引导传统服务业引进电子商务业态,加强整合物流资源配套,促进本地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快本市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向全国拓展业务,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供需的有效对接,进一步鼓励面向小微物流企业的集成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促进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能级的提升。
——支持物流企业主体创新做强   积极支持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业务整合,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整合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专项资金,积极运用本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改造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等,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扶持力度。积极利用相关政策性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设立国内外物流企业总部和物流运营中心、企业运用低碳环保技术设备、物流科技项目投入给予支持。积极引导银行资金、社会资本通过信贷、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推进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大力发展新区物流产业,支撑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方式,依托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企业建设和运营,建设对外一站式物流集成服务;对内链接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工商、税务、交通行政机构,并整合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商务决策、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五)温泉与休闲旅游业
1.发展目标
实施“大旅游战略”、“智慧旅游工程”,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智慧旅游,形成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沈北文化旅游聚集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推动温泉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延长温泉产业链条,打造“东北生态温泉城”,提升沈北新区服务品牌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具体目标是:
到2017年,全区休闲旅游收入实现17亿元,年均增长11%。温泉产业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拉动游客达300万人次,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00亿元,带动现代服务业收入超300亿元。到2020年,休闲旅游收入实现25 亿元,温泉产业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带动现代服务业收入超500亿元。
到2017年,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1家,创建省级旅游度假村1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3家,五星级酒店1家。到2020年,创建省级旅游度假村2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5家,五星级酒店2家。培育3-5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将沈北新区打造成为我国智慧旅游示范区。
2.发展重点
——打造旅游特色品牌
进一步调查梳理全区旅游资源赋存,深入挖掘锡伯族有关遗址遗迹和风俗节庆、演义赛事等人文传承,集中开发锡伯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有机整合怪坡现有虎园、雪场、卧龙禅寺、万佛塔、梨花湖等景观景点,引进建设大型怪文化主题游乐区,深度开发怪文化特色旅游;充分发挥紫烟熏衣草庄园、稻梦空间、怡丰农场等现有项目优势,积极开发农家乐、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特色旅游;重点推动温泉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打造国内高端温泉养生首选地,国家级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扩充开发工业特色旅游,智慧家庭特色旅游等,致力打造“锡伯源地,怪美沈北,高端温泉”的特色旅游品牌体系。
——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
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旅游要素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园区化,更好提升旅游产品丰富度,重点打造方特景区、怪坡景区、七星山景区、辽河湿地公园、仟睿达水上世界景区、蒲河生态廊道、北汤和富沣等温泉街区、道义冬雪湖温泉、秋月湖温泉、梨花温泉等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用车等企业联合做强,着力培育3-5家旅游发展集团,加速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依托沈北新区软件开发及芯片开发、位置与导航服务、移动终端设计及制造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工程。在智慧旅游示范区内,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工程,二维码识别普及工程,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基础设置建设。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无线技术、精准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选择典型旅游业态,打造智慧预定、智慧导览、智慧自驾、智慧住宿、智慧餐饮等全方位智慧体验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3.发展举措
——坚持政策规划引领
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业态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和出台奖励、补贴、扶持等政策,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组织体制和推进机制,引导和推动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开展“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抓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及各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坚持旅游项目拉动
依托辽河、蒲河两条生态廊道、切实推进旅游大道东环线、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安全等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现有景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引进3-5个具有牵动力的百亿元旅游综合体或旅游产业项目,全面推进七星房车露营公园、盛京古城和环球世纪城等重点招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旅游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促进旅游业与信息技术、导航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深入融合,在旅游产业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沈北新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旅游路线定制、移动终端智能导游、网络虚拟旅游、景区环境与灾害检测预警等一批智慧旅游关键技术开发,鼓励智能酒店与数字景区融合发展,实现重点景区的无线宽带覆盖,推动旅游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出沈北旅游产业智慧化特色,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形象。
(六)高端商贸服务业
1.发展目标
通过引进和培育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优化商贸业态结构,全面构筑符合沈北特点,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统一开放、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化的商贸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会议会展服务业、专业市场服务业等,以沈北商贸区为核心发展区域,带动多组团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将沈北新区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特色明显、带动沈阳北部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具体目标是:
到2017年,全区商贸市场交易额实现1000亿元。到2020年,全区商贸市场交易额实现1500亿元。形成电子商务应用率高、物流配送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的新型商品市场体系。
2.发展重点
——现代商贸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国际顶级品牌、国内著名品牌,建设旗舰店、体验中心、名品折扣店等高端、时尚的商贸设施。遵循城市空间“地上地下一体化”和“商贸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开发原则,以建设全国新兴商贸服务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打造功能复合、经营规模大型化、经营品种专业化、经营品牌高端化、经营对象年轻化、经营手段现代化、经营空间国际化、经营环境规范化的现代商贸商务街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结合门店销售、快递物流等一体化趋势,推动新兴商贸服务业的集成发展。
——会议会展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会议会展场所的配套设施,建立一批高品位宾馆和度假会所。塑造会展服务的文化特色,融入文化旅游资源,营造会展软环境。推进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鼓励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会展项目。
——专业市场服务业
重点推进闽南石材城、东北木材园、东亚农资交易市场3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场建设。推动日用品消费品市场建设发展,依托沙溪酒店用品商城,建设专业市场集聚区。在101国道沿线布局发展专业市场和航空学院电子一条街。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培育雨润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服务、信息引导等专业市场综合服务功能,依托集信息、交易、结算、样品展示、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配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专业市场体系。
3.发展举措
——完善商贸服务业发展机制
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促进商贸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引导新型商业模式
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搭建商务信息平台,推进网上销售、扩大销售渠道。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及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七)健康与社区服务业
合理布局,多渠道多方式加大投入,基本建立与沈北新区人口数量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社区和家庭服务等多样化健康与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具体目标是:
到2017年,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公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超过总量的20%,到2017年,全区社会养老床位力争达到2850张,社区服务业营业额达到150亿。到2020年,社区服务业营业额达到220亿,全区社会养老床位力争达到3800张。健康养老与家庭服务业配套成熟,形成服务供给与区域需求相平衡的养老、社区和家庭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
重点发展一批特点突出、竞争力强的医疗机构和重点科系,引进社会资本为起点办医,引导和培育中医药保健服务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稳步发展养老服务业
稳步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中小型养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生态养老为特色、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与养老特色服务品牌。
——积极发展社区与家庭服务业
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家政、托幼、医疗、健身等社区与家庭服务业,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加快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建设,培育新兴社区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建设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社区智能网络服务系统,打造“5分钟”生活服务圈。重点发展家政服务、菜篮子工程、物流配送工程等市场化便民服务;加快发展便利商业,高标准建设一批小型超市、早点快餐、物资回收等便民商业设施。实现社区与家庭服务业的品牌化、便利化、信息化、网络化,创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环境。
——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引导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主要街道、社区设置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整合优势中医药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3.发展举措
——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
在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完善健康与社区服务业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把重点放在对服务活动、服务产品的监督管理和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上,合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优化设施布局,加快医疗卫生、健康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配套,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做到健康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改造、同步建设。
(八)房地产业
1.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住宅供应结构,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商业地产、教育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特色地产业,引导各类地产项目从粗放型经营向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对区域经济的合理支撑。具体目标是:
到2017年, 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亿元,销售额年均增长10%,保证房地产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不变。到2020年,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9亿元,保持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土地供应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等指标稳定增长,成为沈阳的宜居名区。
2.发展重点
——培育房地产多元市场
集合沈北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开发商贸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养生地产、温泉地产等特色化、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加快完善新区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煤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提升城市品味,促进人口加速集聚,提升房企吸引力和竞争力。积极参加沈阳市房交会及相关房地产推介活动,举办新区房地产展示交易会、蒲河廊道房地产展等活动,深度挖掘置业潜力,促进商品房销售。
——打造特色品牌楼宇
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楼宇招商机制,拓宽招商渠道。建设楼宇经济服务平台,为楼宇业主和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工商、税务等综合性服务,培育一批金融楼、文化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现代物流楼等,实现高端业态集聚。
3.发展举措
——完善物业配套服务体系
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培育规模大、服务好、品牌响的物业管理公司。支持物业公司按照市场原则,走强强联合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大做强物业公司。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在工业企业、商业综合楼、办公写字楼等,逐步推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
——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
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加大对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引导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向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升中介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和规范二手房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四、空间布局
依托沈北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打破区域分割,整合要素资源,构筑“一核两带五区多组团”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整体上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业态集聚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集中抓好沈北商贸区的建设
“一核”即沈北商贸区。总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南部启动区6平方公里,北部拓展区5平方公里。规划形成四个功能分区,分别为CBD发展区(1平方公里)、商业商贸区(1.7平方公里)、总部商务区(2.5平方公里)、文化创意区(1.8平方公里)。沈北商贸区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总部办公、商贸商务、金融及后援服务、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和电子商务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基地、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特色休闲度假基地,全力打造生态型商务CBD和创新型科技智慧城。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基础上,不断增强商贸区集聚度、承载力和辐射力,强力打造引领和带动沈阳北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和商务部重点联系商贸功能区。最终成为沈阳城市副中心、辽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北商贸功能区建设新典范。
(二)以南北两条发展带贯通发展新区现代服务业
“两带”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北文化旅游带。
蒲河生态经济带,依托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利用天乾湖、地坤湖、人杰湖的资源景观优势,提升土地价值,沿蒲河打造滨水高端地产及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道义地区人气,构建生态道义。依托蒲河生态走廊的优美生态环境和文化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房地产、现代商贸等产业。打造成为沈阳市服务功能齐全、服务品质优越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大力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牵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沈北文化旅游带,以101国道、自然大道、102国道所形成的旅游带为纽带,贯穿兴隆台、石佛寺、清水台、马刚、马泉沟等地,依托西部七星旅游经济区的七星山、辽代古塔、辽河湿地、石佛寺、锡伯族民俗文化、七星湖、拉塔湖、稻田画等景区,中部新城子的温泉旅游,及东部的怪坡风景区、虎园、滑雪场、国家森林公园、中寺农家乐、关氏皮影、梨花湖、紫烟薰衣草庄园等,发展以自然观光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温泉旅游、体验式旅游为主、形式多样的沈阳文化旅游带,成为沈阳市重要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三)多元推进五区多组团差异化发展
“五区”即道义功能区、虎石台功能区、辉山功能区、沈北新城功能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多组团”为多个服务业集聚区。以五个功能区和多个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产业为基础,推进服务业差异化发展。
道义功能区,由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街道、财落街道组成,行政管辖面积127.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态居住、商贸服务、温泉经济、科技服务、文体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及社区服务等产业。依托蒲河生态廊道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沿蒲河生态居住产业。依托辽宁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密度的大学城科教资源发展教育培训及科技服务业。依托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建设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集信息、交易、结算、样品展示、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配送中心。打造101国道沿线和航空学院电子一条街专业市场。依托道义大街和地铁2号线沿线建设道义商业商务区。
虎石台功能区,行政管辖面积66平方公里,下辖1个街道,10个城市社区、14个农村社区,是沈北职教城所在地。依托中国医科大学教育医疗优势,以抗生素、耀华玻璃搬迁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健康休闲产业,打造“健康虎石台”;依托人口、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业;依托蒲河沿岸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养生、温泉疗养、医疗保健、生态居住及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休闲产业。以建设路、鸭绿江街为轴线,围绕职教城提升虎石台商业商务区,建设汽车商业综合服务区。
辉山功能区,行政管辖面积89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沈北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沿蒲河两岸重点发展高档低密度生态居住产业;依托组团内部蒲河、湖泊、花山等自然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整合服务流资源,针对生物医药、农副产品、高端食品等产业打造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引进第三方研发及检测机构,完善生物医药相关产业链;以闽南石材城、中南建材陶瓷城为依托,打造石材、陶瓷大型专业市场。以人和街为轴线,以原辉山乳业腾迁地块为重点,围绕沈北行政中心和沈阳汽车城提升建设辉山商业商务区。
沈北新城功能区,位于沈北新区的中心地带,行政管辖范围100.2平方公里。依托专业市场集群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及第三方物流产业,拉动服务业总量快速提升;依托高端家居、高端建材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高端商贸流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发展温泉服务、温泉生态农业、温泉旅游度假等产业。以贵州路为轴线,围绕沈北航空城提升建设沈北新城商业商务区。
现代农业经济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农村生活服务业及农村文化旅游业。围绕新城新市镇试点,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覆盖社区、发展农村社区商业和便民利民服务、健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构建特色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多组团,即为组团式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沈北综合物流集聚区、东北金融后援基地、沈北文化旅游集聚区、沈北温泉旅游集聚区等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发展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温泉养生等现代服务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集聚区,以手机产业园A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位置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推进格微软件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兴软件手机测试及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大数据商用,及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和北斗导航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中国位置服务运营管理中心、中国位置服务呼叫中心、中国位置产品及服务平台研发中心、北斗导航北方运营管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沈北综合物流集聚区,现为市级物流集聚区,依托雨润农产品、美的物流、中远物流、联合物流、营口陆港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汽车、生活日用品、医药、生产资料等五大专业物流。同时,规划建设沈北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对接,实现沈北物流企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省级物流集聚区。
东北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依托总部基地和沈北商贸区建设,建设以金融后援服务为主的,辅以商务、办公、会议、文化等配套设施的东北金融后援基地集聚区。推进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后援服务机构向东北后援基地集聚。
沈北文化旅游集聚区,依托沈北旅游经济区,重点发展怪坡文化、浪漫爱情、乡村休闲、辽河湿地、七星民俗和现代城市旅游等组团。提升发展方特景区、怪坡景区、七星山景区、辽河湿地公园、仟睿达水上世界景区、蒲河生态廊道、稻梦空间等产品,推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汽车服务公司等企业联合发展,全面构筑“吃、住、行、游、购、娱”产品体系,加速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
沈北温泉旅游集聚区,依托沈北丰富的地热田资源,在道义冬雪湖区域、沈北新城长河区域、虎石台(大桥矿)秋月湖区域及怪坡梨花湖区域规划建设温泉旅游集聚区。重点发展温泉养生、温泉娱乐、温泉休闲、温泉度假、温泉康体等多项旅游产品,实现温泉旅游向特色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打造国内高端温泉养生首选地,国家级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
五、主要任务
(一)强力发展温泉产业
充分发挥沈北丰富的温泉资源优势,以建设“东北生态温泉城”为目标,强力推进温泉产业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提升沈北新区品牌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二)加速发展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推进沈北商贸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提升沈北综合物流集聚区、沈北软件园、东北金融后援基地3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沈北文化旅游集聚区、沈北温泉旅游集聚区2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扶持主导产业快速集聚发展。以集聚区为重要平台载体加快推进新区服务业发展。
(三)提升发展特色商业街区
提升发展道义大街,辉山人和街,虎石台建设路、沈北新城贵州路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加快推进特色美食街、文化旅游购物街、温泉休闲购物街、文化创意街、大学科技街、家居及酒店用品等特色商业街区布局及建设,带动区域生活服务业发展。
(四)突出重大项目引领作用
围绕服务业集聚区和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以点带面,形成服务业项目集聚发展、对外辐射扩散的良性发展格局。鼓励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做强作大,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进、延长和优化,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支持优势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大集团企业。
(五)发挥总部经济带动效应
健全总部企业引进、支持和服务体系,为沈北新城总部基地为主要载体,围绕沈北新区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开展对相关产业企业总部及区域总部的引进工作,大力引进具有研发、设计、投融资、结算功能的总部企业,大力支持本地总部企业的发展。发挥总部经济对区域产业的带动效应,通过总部企业的引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六)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企业孵化平台、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软件技术支持平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会议会展平台等,为新区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孵化、融资服务、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形成全区大、中、小、微企业的系统发展格局。
(七)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
积极推进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非主营业务从工业企业主体分离,在沈北新区注册独立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切实减轻分离企业负担,确保分离后的企业税负不超过分离前水平。按照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扶持、引导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对“散、弱、小”生产性服务业产、学、研紧密组合或重组,培养发展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
(八)创新驱动高端服务业态
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技术为支撑,改造传统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重点发展服务手段更加先进、服务内容更加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新型服务业态,打造一批创新服务工程。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
成立沈北新区加快服务发展领导小组,作为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机构。进一步明确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强化服务业组织领导工作,完善协调管理机制,将服务业发展上升到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高度予以推进。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领导,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的有效落实。
2.突出规划引领
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强化服务业规划与工业规划、农业规划之间的衔接和联动。以规划为引领,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量化分解目标任务,抓好规划落实。
(二)加强政策引导
1.完善服务业发展配套政策
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出台区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在税收、财政、注册、土地、价格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快速发展。建立具有沈北新区特色的本土化政策体系,结合实际,比照其他区域的政策,提供最优政策保障,打造政策洼地,提高政策吸引力。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
2.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加大财政在服务业领域的投入,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资金总量和产业支持方向。调动区内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激励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使用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3.优化招商机制
优化招商引资模式及策略,明确和突出招商重点,制定并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引进扶持计划,做好重点产业项目入区建设推进的跟踪服务工作。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有资源、有优势、有税收、有关联和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项目。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主动对接,积极推介。积极推进沈北新区宣传系列报道,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4.加强服务业考核和统计
建立完善全区服务业发展指标考核,将服务业发展指标任务考核,纳入区政府对各功能区及区直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对服务业考核指标权重,将服务业各项指标量化和分解,形成科学有效的指标考核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建立适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统计调查及监测指标体系。
(三)完善基础设施
1.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
围绕产业聚集区、工业功能区,加快通信、网络、供水、供热、供电、环保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居住、商贸、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满足产业园的快速发展需要。
2.推动基础环境完善
进一步推进城际轻轨、哈大高速铁路、地铁2号线北沿线拆迁、沈阳大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高标准实施生态商务区、生态金廊等的绿化建设。恢复七星山植被、保护辽河湿地的生态环境。为新区服务业发展营造最佳投资环境。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