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而立报刊发送方案

  初冬,秦州画家雷希文笔下的柿子一片红火,诸如“百事如意”、“事事如意”等与柿子谐音的国画,在他点染后,便成为一张张寄托情怀又有地域特色的画卷。  雷希文笔名樵夫、庄月柳,1948年出生在新阳镇。受父亲喜欢国画的影响,在著名画家赵子甲、张琮等老师的培育下,中学时代的雷希文便小有名气,成为校园画墙报的高手,国画《人民卫士》曾在全市大赛中获二等奖。青年时,他师从北京画院著名画家齐门弟子胡橐先生。参加工作后,雷希文在天水雕漆厂从事美术设计和创作10多年,这期间他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新出版的中国著名书画家丛书《雷希文作品集》中,近30幅以写意国画山水为主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具有古代文人画风格的西部山水雄浑苍劲的风貌。这里不但有秦州山山水水的缩影,更有他发自内心的情感。他说,绘画之事,犹如拾级艺术之巅,一则求思之深,二则求志之坚。我对艺术的追求源于对精神世界的美好向往,也是内在精神通过艺术形式的展现。  山东文艺评论家王惠正评论雷希文的画作时说,“痴醉丹青,浸淫笔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矢志不渝,笔耕不辍,先生艺术之事之深之坚,实可敬矣。”王惠正说,雷先生用笔苍劲、娴熟、老辣,注重骨法用笔,执着大胆,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俊逸苍劲相间之风,雄浑疏淡共济之韵跃然纸上,熠熠生辉、飘逸传神,故其笔下氤氲流动、草灵木秀、山水花鸟皆如活势,惟妙惟肖也。皴擦点染,得心应手,点如山颓,滴如雨骤,豪迈洒脱。此豪放之情与法度严谨之笔法相揉,超然于艺术之上。线条与生命有机结合,将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由是先生之业可成矣。他生性淡泊,虚怀若谷。游艺术之海,且以雅正气度,步艺术情境,求心灵旷达。  著名画家石鲁评到:“其人笔墨大胆,日后必有所发展前景”。画家郭克赞誉:“观其大作颇具艺术素质,运笔生动流畅,笔随文意,作品朴实无华,独具个性风格,颇具才华。”文艺评论家雷达称赞:“山水画画的笔墨功夫到家,作品很有个性。”  雷希文从中学时参加全市大赛到去年参赛,历经半个世纪,至今仍活跃在全国画坛上。他的画作先后入选中书协主办的“王羲之故里国际书画邀请展,获国家级优秀奖,作品被收藏;参加中美协主办的“中国律师美术书法作品展”获铜奖。国画还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展”获铜奖。“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展”获艺术创作奖。在法国“第二届国际华人书画展”、“中华全国书画精品展”获三等奖。仅2012年,他的国画在“精忠报国—纪念岳飞诞辰908周年全国书画展览”中荣获金奖,“2012特邀参加“龙行天下—全球华人龙年龙字书法大赛”入展并被国际书画名家交流展委员会聘为名誉主席。他先后举办个人画展10多次。被多家媒体以“走过黄土地的艺术家”、“西部实力派画家雷希文”、“走近人民的艺术家雷希文”等进行专题报导。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文艺家专集》等报刊。  中国书画家有六十而立之说,但愿雷希文先生为追求艺术而永不止步,能够在六十之后,为自己独特的画风再添色彩,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 ■ ■
天水日报社天天天水网电子报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天天天水网六十“新生”更充实
  说到老人,人们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颤颤巍巍、老态龙钟的形象。一些老年人自己更是忧老忧病忧家忧生活,身闲心冷人寂寞,终日郁郁寡欢。这种“六十而忧”的现象是部分退休老人的共同心态。  前不久,一位姓廖的老友跟我讲述他的晚年生活,我深受启发。他说,新的人生从六十开始。他并没有因“六十而忧”,却立志“六十而立”:唱好老年歌,练好老年功,做好老年人。他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几件好事,并一年写一本日记,还要学好电脑,表现出一个老者不服老的精神面貌。一“忧”一“立”,思想境界迥然不同。一个“立”字,壮心可见,是只争朝夕、发挥余热的精神写照;一个“忧”字,则是少数老人消极、悲观失望的心态反映。  其实,人总是要衰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一个人只要一生对社会有益,就可淡然待老,大可不必忧老恐老。若从精神情操来说,并不注定每个人都会衰老。冰心耄耋之年昂然宣告“生命从80岁开始”。叶剑英元帅则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他们都是人老精神不老的代表。相反,一个人不注意身体锻炼,尤其是思想修炼,也会年纪轻轻,却精神衰老,所谓未老先衰。  其实,人进入老年,也是“新生”的开始,是踏入圆熟的人生境地,是思考总结的阶段。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更加广阔、绚丽的天地。就本人来说,我退休后,买了一台电脑从事业余创作,8年来发表新闻稿件及各类作品1000余篇,发行了散文集、小说集、诗集等,并且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圆了早年想当作家的梦。我觉得生活比退休前更充实,身体也更好。我身边有些老年人爱拨逆时针,反思怀旧,消极等老,结果忧老人更老,乐不起来,更谈不上老有所为。我就把老廖的老年生活和我的亲身体验向他们“吹嘘”,这些老人纷纷效仿起来,这使我非常高兴。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16版:天下成都
&&&&&&&&&&
刘沅 川西夫子 槐轩传世
&&本期人物&&刘
沅&&清代举人,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居士,四川双流县人。作为清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教育家、宗教思想家、医学家,其学术被称为槐轩之学,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槐轩学派、刘门教以及川中中医火神派的开派师祖。其著作《槐轩全书》,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融道入儒,会通禅佛,体大精深,鸿篇巨制。&&刘沅治学不分门户,融汉宋、古今文、儒释道三教于一体,提倡以天理人情折中是非,其学多有独创。世人尊称他为 “一代大儒”、“通天教主”、“川西夫子”。&&曾经命运多舛&&刘沅的父亲刘汝钦曾在清代名将岳钟琪部专办粮草,随军队四处征战。退役归家之后,特别注重对儿子刘濖、刘沅的教育,送他们进私塾、入县学,望子成龙。 &&刘家家学渊源,刘沅更是得惠于此,生而颖悟,沉潜嗜学,从小随父兄读书,七岁便可成诵。民间传说刘沅爱书如命,一时传为佳话。据说道光年间,刘沅家里已收藏几万本书。有一次,强盗犯境,城里居民纷纷出逃,唯有刘沅端坐书房,不为所动。强盗来了问:“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为何不跑?”刘沅回答:“书是我的命,书没有了,要这命有何用处?”强盗听毕,肃然而退。&&在那个时代,作为年轻的贯通儒学的读书人,刘沅一心所想也无非是科举仕途一路。起初,刘沅的这条道路颇为顺畅。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他以第一名入为双流县庠生, 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被选拔为贡生。但是次年父亡家贫,刘沅无心仕进,便在家乡双流县开门课徒,以收入补贴家用。其间,刘沅继续参加科举,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拔贡中试举人。他虽屡次乡试中榜,但皆念高堂老母,形孤体弱,不愿离去。 &&命运多舛,刘沅顺畅的科举之路也到此为止。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刘沅三次参加会试,但是三次皆名落孙山。刘沅倍感失落,一时不做它想,一心留守成都侍奉母亲。&&嘉庆元年,刘沅之兄刘芳皋中进士出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刘沅随之北上,一则与兄做伴,二则游山玩水,以消解名落孙山之苦。兄弟二人途经湖北当阳县紫柏山时,刘沅遇到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一个高人——静一道人。&&或许是与刘沅的宿世因缘,这位隐居于紫柏山的静一道人,向偶遇于此的刘沅讲解了养身之道和儒家某些观点,临别还赠予一部《道德经》。静一道人的教诲,让刘沅“讶其与吾儒同”,发现道家修养理论与儒家道德似有相通之处。这次巧遇,对即将而立之年的刘沅无疑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他开始有意识地把儒家理论和道家之学联系起来,初步窥探到了这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奇遇,可以说为刘沅日后留心道学,自成一说,在学修上开辟“贯通儒道”的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调。&&得遇野云老人&&易理之学,算是刘家的家学。刘沅曾祖刘嘉珍因力弱而好读书,祖父刘汉鼎则好读《易》,曾著有《易蕴发明》一书。刘沅之父刘汝钦则精于易学,洞彻性理。刘沅融道入儒的思想,以及关于道家追求“纯一”即是《大学》“止于至善”的思想,主要渊源于此。然而,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他一生中所遇的两位高人也居功至伟。第一位高人是前文提到过的静一道人。另外一位则是野云老人。尤其是后者,实为刘沅的救命恩师和命中贵人,他不但改变了刘沅的人生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日后的学修方向。 &&刘沅在京逗留不久即告别兄长,回到家乡双流县,专心讲学侍母。不料先是两个侄子病亡,接着自家坟地被豪邻侵占,母亲为此忧愤发病。情急之下,刘沅竟也病卧床榻,忧心不已。诸事不顺,少年时本已身体羸弱的刘沅更加疲惫不已,自觉命不遐长。&&嘉庆三年(1798年),刘沅病体稍愈,一天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到一位卖药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野云老人。野云老人给了刘沅治病药方,并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药,返求诸身心可也”,向他阐述了“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圣贤之言,嘱咐他存心养性。刘沅见老者不凡,顿有所悟,遂拜其为师,自此在老人的指导下静心服药、锻炼,还学会了野云老人静心养性的内功。不到两年刘沅病体完全好转,且日趋强健。野云老人所传的根本即“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其实质就是道教丹道养生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 &&刘沅跟随野云学习了8年。野云老人教导刘沅时年将近八十,当时刘沅36岁。此后刘沅更益励修,身体日壮,学问大有进境,门生也日渐增多。刘沅曾不尽感慨地说:“回思平生辛苦备尝,几如再世,使不遇野云老人,早归大暮。”刘沅在青少年时期身体羸弱,几番临死,得授野云老人之教后,竟然在晚年连得八子,将近九十岁才逝世。从一介病夫到多子福寿,此番经历,使刘沅对道家养生的丹道思想至为信从。这也决定了在他的学修体系中道家丹道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槐轩”讲学成大儒&&嘉庆十八年(1813年),刘沅从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旧名云栖里)祖宅移居成都南门淳化街(又名三巷子,1959年修建锦江宾馆时拆除),自建房屋,新立门户。因新的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树,浓阴掩映,雍穆恬静,刘沅遂名宅曰“槐轩”。学识深厚,学修有成的刘沅在“槐轩”开始了坚守如一,长达四十余年的讲学、治学的道路。终至成为一代“大儒”。&&刘沅有教无类,教学报酬不计多寡,家贫学子,无钱一样可以就学。清《国史馆刘沅本传》记载:刘沅“知行合一,以身教人”,“平日裁成后进,循循善诱,著弟子籍者,前后以千数,成进士登贤书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熏沐善良得为孝子悌弟贤名播乡闾者,指不胜屈”。&&刘沅几乎每天都在槐轩给门人讲学,其创立的槐轩学说,经学界、佛教界和道教界都非常认可的。四十余年,刘沅门生弟子遍布西南各省,世称“槐轩学派”(亦称“刘门”)。刘沅也被誉为“塾师之雄”,当时学子均以“槐轩门人”自豪。其学术则有遍及西南各省与大江南北之势,“学术界人士,不少以得遊其门庭,为高尚其事也”。 刘沅在世之时,其学修已经远播他省,被人尊称为“川西夫子”。近代陈寅恪、梁漱溟、蒙文通等国学大师皆服膺其学。&&刘沅教学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阐发古代圣贤的精言微意,构筑自己的学修体系;而其治学又注重吸取佛、道,特别是丹道思想的养分,遂终成一家之言——这也是刘沅成为“槐轩学派”创宗人物的根本之点。所以,刘沅所授之学以儒学为主,会通道、佛。他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也正如他所言:“佛言明心见性,尽其心,知其性也;道言修真养性,修即修己,养即存养;吾儒穷理尽性,心外无理,除却存心养性,又有何道。”&&刘沅的思想就像一个丰富的宝库,所以他的教学不仅有经史子集,也有医学、宗教、教育、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他吸取内丹修炼法,主张性命双修,教授学生练静心养性的“坐功”,晨夕宴坐,平心存性,以强健身体;他还提倡“救阳济幽”,有记载显示,刘沅常利用在槐轩书院讲学的空余时间为徒弟、病人诊病开方,他虽不行医养家糊口,却行医道救死扶伤,而且其培养的弟子郑钦安先生,日后成为中医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道光五年(1825年),清廷授刘沅文职正二品资政大夫(散阶)。道光六年(1826年),礼部下文,时年六十余岁的刘沅又被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但刘沅淡泊功名利禄,早绝仕进之念,托词居家为亡母守孝,乞假还乡,不久即获准改授国子监典簿放归。清国史馆《刘沅本传》有记载,刘沅“安贫乐道,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寻乞假归,遂隐居敎授”,一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去世。&&《槐轩全书》当世罕见&&刘沅长期从事讲学,其弟子以千数,再传弟子以万计。“槐轩学派”亦由教书讲学的团体逐渐转化形成教团。在传经讲学期间,刘沅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光绪年间,刘沅之子刘梖文及门人刘芬等人集资创办守经堂,选集刘沅著作22种刻印成《槐轩全书》发行于世。《槐轩全书》内容之宏富,方法之独特,论述之精深,为当世所罕见,堪称鸿篇巨制,是传统文化中罕见的会通儒释道三家精要,并具完整学修体系的珍贵文献。&&刘沅奉儒家元典为“圣人之学”,而其“圣人之学”亦包囊了佛家和道家学说的精要在内。在他看来,诸多学者只知学习孔孟之道,其实佛家与道家的真知灼见均与孔孟之道相合相契。刘沅这一独创的思想,在他的著述中随处可以见到,这也意味着刘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而他的终极目的则是要通过“存心养性”达到“止于至善”,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刘沅思想的真谛,也是刘沅在《槐轩全书》里通篇所构筑的庞大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刘沅《槐轩全书》另一深远影响,是在刘沅身后形成了一个以刘沅槐轩之学为宗的槐轩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刘咸炘、刘咸荣、刘咸焌、颜楷、刘芬等,并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民间宗教派别即刘门教。&&刘沅晚年致力于公益,集资筹办慈善事业,修复祠庙。如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主持修葺成都武侯祠,重新审定树立祠内文臣武将塑像。现在,武侯祠内47尊蜀汉历史人物塑像中,有25尊是在刘沅的主持下重塑的,至今人们所见仍为刘沅调整后的风貌。刘沅还在祠内留下了33通碑碣,除两廊每尊塑像前的小石碑计28通外,另有《汉昭烈庙从祀功臣记》碑、《巍然庙貌》诗碑等五通。今天成都武侯祠尚存刘沅撰书的《巍然》等碑石,杜甫草堂尚存刘沅撰书的一块七律诗碑。其书法圆润遒劲,取法甚古,风采动人。此外,刘沅还重修了位于成都西郊的黄忠墓。而刘家人自刘沅开始,五代人关爱武侯祠,堪称蜀中佳话。 &&清同治年间,经四川总督锡良奏准,清国史馆为刘沅立传,清末翰林院编修伍肇龄在刘家府宅门首题“清儒林刘止唐先生第”,黑底金字,庄严肃穆。民国时期,簇桥地区“刘门”弟子在簇锦镇修建儒林祠,供奉刘沅。1956年改为省物资局仓库,今已不存。&&新中国成立后,“刘门”终结。但《槐轩全书》代代相传,一代大儒的“圣人之学”亦会福泽后世,绵延不绝。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宜宾晚报多媒体报刊
第07版:传奇
&&&&&&&&&&
三十而立 还是三十难立?
&&晚报记者 陈道强&&孔子说,人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圣人的话被当作标尺在中国通行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潜意识里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一个人到了30岁,既没成家又没立业,着实是件头痛的事。三十而立的古训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现实语境下,被异化成三十难立的一声叹息了。&&刘琴(女) 29岁&&某单位办公室职员&&今年9月,我将步入30岁的行列。我有一个两居室的住房,有一个读幼儿园的女儿,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疼我爱我的老公。在我概念里,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标准了。&&啥子叫“立”,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生活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家人和睦健康,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上,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或许心里会平衡点。&&我现在每月要还贷,女儿的开销也不小,从我和老公的收入来看,每月生活也过得不宽裕,但是,我觉得只要两人齐心把这个家搞好,就算拮据点,日子总是甜蜜的。&&古语说,三十而立。我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现在艰苦点,相信再过10年、20年,日子一定会更好的。&&赵峰(男) 31岁 销售公司职员&&“你人也老大不小了,过了30岁,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了。但你看看,工作不稳定,婚姻没着落,你这样咋让我们放心嘛。”父母时不时会在耳边唠叨,让我很不舒服。但仔细想想,话丑理正,父母说的也没错。&&我在宜宾一家民营企业上班,每个月不到3000元的工资,一个人用还勉强凑合。去年交了一个女朋友,比我小三岁,在一家服装店上班。最近女友家催促我俩把婚事办了,我却还没有做好准备。&&结婚,在我概念里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要购置一套婚房。宜宾房价要6000多了,光凭我们这点钱,还差得远。&&结了婚,万一有了小孩,开销就更大了,一些朋友说,一个月小孩的奶粉钱就要上千,想到那些,我就有种恐惧感。&&尤其是男人,生活压力会更大。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高,没有这些基础,三十而立,不晓得该咋个“立”?现在的就业太难了,大学生一大堆,考公务员也难,做梦都想挤进那个铁饭碗群体。&&女友有时也会抱怨,说我只晓得东想西想,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干。我想了想,女友说的话在理,现在条件虽然差点,但是只要勤劳,平淡生活也有快乐的。&&小编的话&&30岁,让我们挥别那渐行渐远的青涩光景,步入一个愈加成熟的美好年华。&&在这个年龄阶段,成家和立业是我们要面对的两大考题。&&或许我们的婚姻还没有着落,或许我们的事业还在起步,这些都不要紧,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这一切都会有的,迟早而已。&&我们有时会抱怨,自己为何不能像别人那样成功?其实所谓成功不能只是看结果,更多的是过程。想想自己付出的是否足够?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只要有了成熟的心态,三十岁有了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无论哪行哪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都可称之为“而立”了。
Copyright 宜宾晚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龙六十大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