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安银工行理财产品一览表有没有了解的,介绍一下?

原标题:银行理财惊爆亏钱,普通人买什么理财最安全?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实习生桂豆豆最近几天,很多买银行理财的人心态崩了。一向被看做是“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惊现负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有十多家银行、几十个理财产品出现了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也是“跌跌不休”。愤怒的投资者冲向各大投诉平台,他们想不通,“稳健型”理财怎么突然就不稳健了?理财经理说好的“低风险、不会亏本金”怎么就变成了血亏?更有人疑惑,过去同类差不多的产品一直稳健,怎么现在集体亏损了?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以前没亏损?从目前来看,近两个月来,很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和年化收益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图1是某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这让很多人纷纷“炸毛”,要知道,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分类从R1-R5(原油宝事件后,也有到R6的),而R1是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等产品,基本意味着保本保收益。R2作为较低风险的产品,是很多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配置理财的主要产品,更是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中占比超过70%,这种产品都亏损了,着实让不少人心慌。同时,人们还有另一个疑惑:为什么过往一直买的同类R2产品,基本没有亏损过,如今却亏得这么厉害?先从资管新规对于资管产品的估值说起。理财产品的估值主要有两种: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摊余成本法”是指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说就是,计算理财产品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将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而市价法就是根据现在的市场价格评估价值,反映的公允价值。两种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波动小,但不能真实反映市价波动;市价法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市价,但波动大,反应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曲线上,便如下图2所示。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以“摊余成本法”估值,收益呈现的是一直增长。而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除了少数现金管理类(类似于货币基金的产品)和长期定开产品外,其他产品基本都以市价法估值,产品收益率和净值随市价波动而波动。所以说,历史上那些同类的产品,并非是没有收益率下降,只是由于估值方式的不同而掩盖了产品收益率的波动。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产品到期真的发生亏损,但是银行自己兑付(刚兑),此处暂且不做更多讨论。理财“亏损”是真是假?了解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的区别后,可以知道,目前的理财产品所投资的产品反映的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当资产价格下跌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单位净值就会下降,进而出现“亏损”现象。但是,这些产品真的就亏损了吗?其实并不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债券的逻辑。银行投资的风格以保守、稳健著称,因此其投资的债券多是利率债(国债、地方政府债、国开债等)和高等级的信用债。投资的债券“赚了多少钱”,主要体现在净值的波动上,在不考虑复利、杠杆等计算的基础上,每日基金净值的计算必须体现持有债券“利息收益”、“资本利得”两方面的收益情况:利息收益是根据票息收益进行单日折算;资本利得则根据二级市场债券价格的涨跌,每日进行计算。即便产品管理人不一定每天都交易债券,但是其所持有的债券依然会根据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公允价值的计算。正因为如此,哪怕基金没有交易债券,债券基金净值每个交易日都可能存在涨跌。具体举例来看,假设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如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募集到资金100万元,购买一个债券组合,价值为100万,该组合综合票面利率3.65%,持有债券后开始获得债券利息,管理人可以通过将债券进行融资(如7天质押融资),年化融资成本为1.825%,融来的资金再用于购买债券,债券再融资……,如此往复,假设综合杠杆率为2,并最后持有票面3.65%的债券组合。融资到期后,产品管理人将持有的债券卖掉,价格为100.1万,并归还所融资金和成本。若以1年计,则:收益=债券票息+杠杆率×(债券票息-融资成本)+债券价差(即资本利得)=[100×3.65%+2×(3.65%-1.825%)×100]/365×7+(100.1-100)=0.24其中0.07为票息,0.07为加杠杆产生的收益,0.1为买卖债券的价差。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的情况,当利率下行时,债券市场价格上升,融资成本下降,无论是资本利得还是加杠杆,都会产生正的收益。但是当利率上行时,债券市场价格则会下跌,融资成本上升,杠杆效应减弱甚至为0。此时,如果该产品成立时间较短,累计的票息收益较少,不足以弥补债券市场价格下跌产生的亏损,则会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也就是说,理财出现了“本金亏损”。也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如上所述,此时的理财产品展示的仍然是市场价格,如果不在此时进行债券买卖,仍然为“账面亏损”。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流氓逻辑,就像买股票一样,买完跌了,一直持有不交易就不会真的亏损。这正是债券投资和权益类产品投资的不同之处。权益类资产(如买卖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买入后未来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且主要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盈亏。但债券则是由债券利息和债券价格共同决定的,时间越长,票息越高,债券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以下图3为例:该理财产品在2019年全年共分配给投资者收益4.08亿,其中,仅有903万的收益来自于买卖债券的价差,占比仅为2%左右,其他则是依靠债券利息取得。也正是因为如此,投资债券的产品,只要不是踩雷(债券违约,无法兑付,价值基本为0),时间和票息都可以弥补暂时的亏损。继续持有,能回本么?虽然前述这些理财产品是账面亏损,但作为投资者,显然不可能无限期等待票面收益的缓慢增加,最后收益转正。关键点在于,所投资的债券后续价格走势如何?Wind中证综合债指数(净价,去除票息后的价格指数)显示,本轮债市的调整是近四年来调整幅度最剧烈的一次(下图4)。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暖幅度和速度超预期,市场对宽松的预期过高,市场降息预期落空,再加上央行宣布创设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新工具,市场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因此修正了此前市场对资金面的过度乐观。后续随着债市悲观情绪的缓和,以及央行逆回购对流动性的释放,债市的表现将会逐渐回暖,债券价格也将逐渐回调,相应的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在净值表现和收益率上或将都会有所回调。总结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多只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主要集中于新募集且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其原因在于市价法与原有摊余成本法的不同。同时,由于部分产品“定期开放”(如每3个月开放购买和赎回),其账面亏损并不一定在赎回时真实发生,后续随着票息的增加和债市的回调,此类产品或将回暖。而且客观来看,市价法的估值方式一方面加强了对管理人的约束,因为如果净值跌太多,管理规模会缩减,管理费也会减少;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管理人更谨慎,在选择底层资产的时候会考虑估值变化。但不管怎么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上演了一次,投资者在各大平台上对于理财产品亏损的投诉,也提醒着银行和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特性。对于银行而言,有了原油宝和这次理财亏损的事件,也应该真正意识到“卖者尽责”和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否则,即便出现账面亏损,投资者也会立即用脚投票,这不管是对于银行的品牌声誉还是未来的经营,都是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该重新认识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到“买者自负”,否则,账面的亏损真的在赎回时变成实际亏损,便是欲哭无泪了。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认清产品风险收益。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去选择匹配的产品,买自己了解的产品,对于不了解的产品,则要慎重。如果想买保本型的产品,可以去买存款,大额存单,而不是这类理财产品。更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应选择收益在正常范围内的产品。而未来,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和过渡期的结束,像这类净值浮动和收益率较大变化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做好准备,事半功倍。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热门推荐
收起
@@~$$
更多>@@=value.teacher && value.teacher.name$$@@=value.title$$@@=value.publish_time$$
来源:大碗楼市在中国,大众参与度最广的投资渠道有三种:楼市、股市和银行理财。这其中银行理财因为门槛低收益平稳,是很多家庭投资的压舱石。从2022年1月1日起,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这其中影响我们最大的就是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托底保本”。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要自负盈亏。虽然新规今年才正式实施,但是过去几年银行已经逐渐剥离保本型理财,提前过渡了。所以这两年,“踏实可靠”的银行理财频频出轨,让很多有着“银行信仰”的投资者吃了大亏。2020年震惊全国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原油宝本是中行为个人客户提供挂钩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服务,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风险等级是R3,也就是中风险级。银行的理财产品分这么几个等级: 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五个级别。但就是这样一款中风险的理财产品,却“穿仓”了—投资者保证金赔光的同时还“倒贴”银行两倍的资金,一夜暴“负”。这场累计亏损近百亿的理财大雷,最终协商的结果是穿仓部分中行来承担,保证金部分1000万以下的小户可以拿回20%,1000万以上大户自行承担保证金全部损失。之所以退20%的本金,是因为原先合同中有低于20%就强行平仓的条款。而大户不赔,说白了,中行原油宝客户6万余户,保证金1000以上的大客户不足100户,欺负你人少钱多,闹也闹不起来。这个披着理财外衣的原油宝,其他几大银行也在做,只不过人家跑得快,没被射中。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在这次暴雷之前,原油宝一直被宣传成门槛低,风险低,适合投资新手的投资利器,卖得也异常火爆。如此“踏实”的好男人竟然出轨了。但这次,还不是最刺激的。2020年下半年,“宇宙第一行”爱存不存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出了问题。工行代销了鹏华资管的一款名叫“鹏华聚鑫”的固收理财产品,100万起投,6个月到期,风险级别也是R3。这个年化收益只有4.1%的理财产品在6个月到期的时候全线违约,更刺激的是这个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居然是海航发行的债券。 早在2018年,债权牵头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就已经进驻海航集团,开始化解风险了;2019年,海航的债务危机逐渐明朗化,旗下子公司新华航空发行的16新华航空PPN002在2019年11月下旬宣告违约;2020年2月,无力自救的海航集团向海南省政府发出请求,希望政府帮助“处置风险”。而工行代销的这款理财产品违约无法兑付的最后一期也是在2020年2月发行的。4月中旬,11.5亿元海航债权“强行延期”。8月到期之后,工行代销的这款理财产品就发布了延期公告,最终告知无法完全对付。这操作,细思极恐!不敢细琢磨。同样的骚操作也发生在了招商银行的身上。去年八月,招商银行代销出售的一款非常高端的理财产品大业信托·君睿15号(华夏幸福作为担保),到期后不仅没将第二季度利息如期给付,本金也不见了踪影。这款高端理财产品不在APP出售,而是直接卖给了招商的私人银行客户+家族信托。招行是服务国内高净值客户的第一梯队大行,他的家族信托,门槛是1000万。所以说这款产品从开发到销售,参与的都是业内明星公司,买的也都是有钱人。可这“优质”的贵公子竟然也出轨了。让人不解的是,招行和工行的理财故事竟然雷同了。招行的这款高端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是华夏幸福。华夏幸福你们都熟悉的,房企暴雷一哥。离奇就离奇在,2020年年中报华夏幸福已经显露出了巨大的财务问题,招行却依然代销了这款理财,并且还是无抵押形式。2020年上半年,华夏幸福经营现金流净额均告负,达到-185亿。有息负债达到 2035.9 亿,整体融资成本7.96%,初步估算一年的利息支出达到160亿,华夏幸福半年的利润才60.6亿,等于说一年赚的利润全要用来还利息。而华夏幸福的利润,还关系到与平安的对赌协议。华夏幸福如不能按协议实现利润,将面临巨额的现金补偿。在这种命悬一线的财务状况下,华夏幸福还在高息融资,其中信托、资管等融资渠道的平均利息成本高达10.15%。招商的VIP们大概就是被这高息迷惑了。那这笔理财到期兑付不了该怎么办呢?招行与大业信托很干脆:不赔!这款理财虽然是招行销售,但身为代销平台,招行只是赚赚渠道费,并不承担风险。而应该担风险的华夏幸福,一屁股债,等他还债,遥遥无期……这事儿,掉坑的都是银行的VIP,人少钱多,吃了大亏。工行和招行代销的这两款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都是已经出问题的企业,一个投向了已经开始求助政府化解风险的海航,一个投向了签下对赌协议债务压顶饥不择食的华夏幸福。既然已经显露风险了,为什么还要披上理财的外衣,让有公信力的大银行做背书代销呢?有些事咱不敢多想,咱也不敢多说,点到为止吧。早几年,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满大街都是,的确不稀罕,但现在受“资管新规”的影响,将再无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了。也就是说 “保本保息”、“零风险”,这些附加在银行理财产品身上的关键词,将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后你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涨跌波动,甚至亏本,都是基本操作了。并且以后银行将告别理财产品,而是由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去卖。1月15日,高层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3家开业运营。过去,银行直接卖理财产品,出事了,银行需要兜着,毕竟,银行承担着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 未来理财产品拿到理财子公司去卖,出事了,关银行屁事?截至2021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规模近28万亿元,投资者数量多达8130万户,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这么庞大的规模,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不再兜底保本,但银行理财依然是很多人,很多家庭投资的压舱石。只是以后买银行理财,需要考虑好以下几点再做决定。第一,辨别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买自己懂的。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包含银行自营、银行代销以及银行人员私自推销的理财产品,俗称“飞单” 。银行自营指的就是银行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安全性高收益比较低;银行除了自营的产品,还会帮别人卖产品,充当中间商,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要比银行自营的高一些;“飞单”就是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顾客出售非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利率很高,一般是正规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三倍,风险极大搞不好就要血本无归。相比代销和“飞单”,银行自营安全系数更高,也更受大众青睐。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现在有了理财子公司,登记编码除了C开头,还有Z开头的,是专为理财子公司产品发的。在中国理财网上输入登记编码就可以核对产品信息,查验真伪。但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也并不一定就100%安全,比如原油宝。原油宝属于是挂钩型产品,投资的还是境外原油期货,讲真,有几个人能搞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呢。买理财,不能轻信宣传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花言巧语。理财经理们推荐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不在于客户需求,更在于佣金多少和销售指标。所以,不管是满仓押注还是分散投资,关键,要买自己懂的。第二,了解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看产品的投向,也就是这个产品具体投资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它投往的是并不景气,甚至已经出问题的企业,就得谨慎了,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大、很唬人,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经营业绩细节的募资方,都应该打上问号的。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利率来判断。不管是自营还是代销,收益都是根据整个市场的利率环境在变化的,如果一款理财产品的利率远高于市场利率,不一定真的就会暴雷,但风险一定很高。一般比整体市场利率上浮10%、20%都是很正常的范畴。第三,远离城镇银行的理财产品目前多数城商行的净值化产品(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占比已超过90%,甚至有银行完成了100%转型,比国有大银行的转型更快。灵活多变的地区型城镇银行大都是地方或者大股东的钱袋子,很多早就被掏空了。地方需要钱,大股东需要钱,这类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搞钱,理财产品花样很多。再加上不需要再为投资者“保本”,亏了钱银行撇得干干净净。所以,那些穷省市的城镇银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不能碰。金融机构总是想尽办法获取更大的利益,银行也不例外。所以玩金融的必须有一个技能,就是把很简单的规则,说得大家云里雾里,搞不明白。然后它就可以把一些条款和对它有利的东西加在里面。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这个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持续不断,但金融监管常常慢半拍的社会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风险与收益永远难以分割,认清自己的投资需求风险偏好,不抱有侥幸心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行理财产品一览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