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深度布局新能源有哪些项目领域,中洪熙控股是如何规划战略的?

第1章:新能源行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1.1 新能源行业界定1.1.1 能源行业定义(1)能源定义(2)能源分类(3)能源的转换1.1.2 新能源行业界定1.1.3 新能源行业相似概念辨析1.1.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新能源行业归属1.2 新能源行业分类1.3 新能源专业术语说明1.4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1.5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第2章:中国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2.1 中国新能源行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2.1.1 中国新能源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1)中国新能源行业主管部门(2)中国新能源行业自律组织2.1.2 中国新能源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1)中国新能源标准体系建设(2)中国新能源现行标准汇总(3)中国新能源即将实施标准(4)中国新能源重点标准解读2.1.3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1)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汇总(2)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相关规划汇总2.1.4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2.1.5 政策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2.2 中国新能源行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2.2.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2.2.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2.2.3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2.3 中国新能源行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2.3.1 中国新能源行业社会环境分析2.3.2 社会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2.4 中国新能源行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2.4.1 中国新能源行业科研和创新状况2.4.2 中国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分析2.4.3 中国新能源行业专利申请及公开情况(1)中国新能源行业专利申请(2)中国新能源行业专利公开(3)中国新能源行业热门申请人(4)中国新能源行业热门技术2.4.4 技术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第3章: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3.1 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3.1.1 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1.2 全球能源行业生产情况3.1.3 全球能源行业消费情况3.1.4 全球能源行业趋势前景分析3.2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分析3.2.1 全球新能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3.2.2 全球新能源行业经济环境分析3.2.3 全球新能源行业社会环境分析3.2.4 全球新能源行业技术环境分析3.2.5 新冠疫情对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3.3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1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3.2 全球新能源行业生产情况3.3.3 全球新能源行业消费情况3.4 全球新能源行业融资概况分析3.4.1 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融资细分领域分布3.4.2 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融资地区分布3.5 全球新能源行业重点区域市场研究3.5.1 美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3.5.2 德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3.5.3 日本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3.6 全球细分新能源行业开发利用分析3.6.1 全球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分析3.6.2 全球风能开发利用分析3.6.3 全球核能开发利用分析3.6.4 全球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分析3.6.5 全球地热能开发利用分析3.6.6 全球氢能源开发利用分析3.6.7 全球海洋能开发利用分析3.7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及市场前景预测3.7.1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预判3.7.2 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第4章:中国能源贸易现状及对外依存度分析4.1 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整体状况4.2 中国能源进口贸易状况4.2.1 中国能源进口贸易规模4.2.2 中国能源进口价格水平4.2.3 中国能源进口产品结构4.2.4 中国能源进口来源地4.3 中国能源出口贸易状况4.3.1 中国能源出口贸易规模4.3.2 中国能源出口价格水平4.3.3 中国能源出口产品结构4.3.4 中国能源出口目的地4.4 中国能源对外贸易依存度4.5 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判4.5.1 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4.5.2 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预判第5章: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及痛点研究5.1 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5.1.1 中国能源资源概况5.1.2 中国能源行业生产情况5.1.3 中国能源行业消费情况5.1.4 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痛点分析5.1.5 中国能源行业趋势前景分析5.2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供需分析5.2.1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5.2.2 中国新能源行业生产情况5.2.3 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情况5.2.4 中国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5.2.5 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5.3 中国新能源行业经营效益分析5.4 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痛点分析第6章: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6.1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概述6.2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相关政策6.3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现状6.4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6.5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及发展困境6.6 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趋势前景分析第7章: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7.1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概述7.2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7.3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7.4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7.5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及发展困境7.6 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趋势前景分析第8章:中国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8.1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概述8.2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8.3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现状8.4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8.5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及发展困境8.6 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趋势前景分析第9章: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9.1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概述9.2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9.3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9.4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9.5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及发展困境9.6 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趋势前景分析第10章:中国其他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10.1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10.2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10.3 中国氢能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10.4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10.5 其他新兴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趋势前景分析第11章:中国新能源产业区域布局状况及重点区域市场解读11.1 中国新能源行业区域市场发展格局分析11.2 中国新能源行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11.2.1 山东省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资源、政策、技术)(2)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新能源行业竞争状况(4)新能源行业趋势前景11.2.2 河北省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资源、政策、技术)(2)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新能源行业竞争状况(4)新能源行业趋势前景11.2.3 江苏省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资源、政策、技术)(2)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新能源行业竞争状况(4)新能源行业趋势前景11.2.4 内蒙古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资源、政策、技术)(2)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新能源行业竞争状况(4)新能源行业趋势前景11.2.5 新疆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1)新能源行业发展环境(资源、政策、技术)(2)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3)新能源行业竞争状况(4)新能源行业趋势前景第12章:中国新能源行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12.1 太阳能光伏行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12.1.1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1.2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1.3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1.4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1.5 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1.6 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2 风能领域行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12.2.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风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2.2 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风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2.3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风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2.4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风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2.5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风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3 核能领域行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12.3.1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核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核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核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3.2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核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核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核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3.3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2)企业经营情况(3)企业业务结构(4)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5)企业资质能力及技术水平(6)企业核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7)企业核电业务供给分析(8)企业风电业务规划/动向(9)企业核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12.4 其他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案例分析12.4.1 广州海电技术有限公司12.4.2 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12.4.3 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4.4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2.4.5 北京华誉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2.4.6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4.7 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12.4.8 江苏清能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13章: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及趋势前景预判13.1 中国新能源行业SWOT分析13.2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13.3 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前景预测13.4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预判第14章: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价值评估及投资机会分析14.1 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14.1.1 新能源行业人才壁垒14.1.2 新能源行业技术壁垒14.1.3 新能源行业资金壁垒14.1.4 新能源行业其他壁垒14.2 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风险预警及防范14.2.1 新能源行业政策风险及防范14.2.2 新能源行业技术风险及防范14.2.3 新能源行业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14.2.4 新能源行业关联产业风险及防范14.2.5 新能源行业其他风险及防范14.3 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价值评估14.4 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4.4.1 新能源行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14.4.2 新能源行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14.4.3 新能源行业区域市场投资机会14.4.4 新能源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第15章: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建议15.1 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策略与建议15.2 中国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图表1:新能源行业界定图表2:新能源行业相关概念辨析图表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新能源行业归属图表4:新能源行业分类图表5:新能源专业术语说明图表6: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图表7: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图表8:中国新能源行业监管体系图表9:中国新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图表10:中国新能源行业自律组织图表11:中国新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图表12:中国新能源现行标准汇总图表13:中国新能源即将实施标准图表14:中国新能源重点标准解读图表15:截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政策汇总图表16:截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汇总图表17: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图表18:政策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图表19: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图表20: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图表21: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图表22:中国新能源行业社会环境分析图表23:社会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图表24:中国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分析图表25:中国新能源行业专利申请图表26:中国新能源行业专利公开图表27:中国新能源行业热门申请人图表28:中国新能源行业热门技术图表29:技术环境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图表30:全球能源行业生产情况图表31:全球能源行业消费情况图表32:全球新能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图表33:全球新能源行业经济环境分析图表34:全球新能源行业社会环境分析图表35:全球新能源行业技术环境分析图表36:新冠疫情对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图表37:全球新能源行业生产情况图表38:全球新能源行业消费情况图表39: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融资细分领域分布图表40: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融资细分领域分布图表41:美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图表42:德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图表43:日本新能源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图表44: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图表45:中国能源进出口商品名称及HS编码图表46: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整体状况图表47:中国能源进口贸易规模图表48:中国能源进口价格水平图表49:中国能源进口产品结构图表50:中国能源进口来源地图表51:中国能源出口贸易规模图表52:中国能源出口价格水平图表53:中国能源出口产品结构图表54:中国能源出口目的地图表55:中国能源对外贸易依存度图表56: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图表57:中国能源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预判图表58:中国能源行业生产情况图表59:中国能源行业消费情况图表60: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图表61: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现状图表62: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63:中国太阳能光伏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64: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图表65:中国风能开发利用现状图表66: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67:中国风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68:中国核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图表69:中国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图表70: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71:中国核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72: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图表73: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图表74: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75: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行业竞争分析图表76: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77: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78: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79: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80: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81: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82: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83: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84: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85: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86: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87: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88: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89: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90: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91: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92: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93: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94: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95: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96: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97: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98: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99: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100: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101: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102: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103: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104: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105:信义光能控股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106: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107: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108: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109: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110: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111: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112: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113: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114: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结构图表115: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渠道与网络图表116: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风电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布局状况图表117: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风电业务经营优劣势分析图表118: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况图表119: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图表120: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结构
(原标题:朗进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朗进科技(30059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智能热管理产品、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维保服务。目前公司业务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新能源、数字能源领域。  (一)轨道交通行业稳步发展  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轨道交通因其快速高效、低碳环保、安全稳定、运力强大等优点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着重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对市域(郊)铁路的功能定位、技术标准、规划编制、公交化运营、地方政府投资主体、综合开发等方面给出了明确意见。《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系统化顶层设计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中国铁路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首次提出到2035年将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率先建成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吹响了铁路人奋进的新号角,开启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征程。国家顶层政策性文件支持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率先建成现代化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9亿元,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82公里。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1.1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6.3万公里。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21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78万台,占35.5%;电力机车1.42万台,占64.5%。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为7.7万辆,其中动车组4194标准组、33554辆。全国铁路货车拥有量为99.7万辆。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止2022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5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超过一万公里,达到10,291.95公里。2022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085.17公里,中国内地共计新增运营线路25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25段,新开通运营车站622座。  随着各类轨道交通线路持续增长、车辆保有量屡创新高,存量市场需求不断放大,运营维保业务将随着保有量市场的增长而增长,十三五期间投入运营的高铁动车组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近几年分别步入检修期和架修期。增量释放叠加存量更新,轨道交通运营维保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公司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细分市场处于行业前列,凭借其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领域变频节能核心技术的先发优势,可维持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持续推进也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公司所涉市场领域中智能化变频节能空调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二)新能源行业应用快速增长  1、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深入实施,推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3年2月3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3年-2025年,进一步推进并带动全国加快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的步伐。我国新能源客车的技术、成本、运营模式和基础设施相对成熟稳定,目前市场经济不断回暖,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同时在低碳发展战略驱动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将迎来更多向上发展的新动能。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交通领域,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出行工具的电动化率且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25.6%;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欧洲30国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258.9万辆,同比增长14.6%,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2.9%;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美国新能源轻型车实现销量91.3万辆,同比增长41.1%,新能源车渗透率为6.7%。  2、空气能热泵烘干行业应用快速发展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第一部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2020年河南省政府联合河南中烟公司出台了《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从 202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全省 27903 座烟叶连片燃煤烤房完成电代煤改造,新建电烤房5000座。” 开启了空气能热泵烘干技术在烟草烘干领域大量推广应用。  低碳节能是未来发展趋势,国家“双碳”目标给低碳节能设备领域带来发展机遇,公司依托智能变频控制技术和热泵技术研究开发了智能变频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设备,替代传统燃煤、燃油、燃气、电加热等传统高能耗烘干设备。该产品能效比高、智能化温控,解决了传统烘干污染高、能耗成本高、温度湿度不易控制和控制精度低等问题,实现了温湿度精准智能控制,保证了烘干产品的良好质量。目前公司开发的智能热泵烘干节能产品实现批量生产销售,已在烟草烘干、中药烘干、农副产品烘干、工业产品烘干等领域推广应用。  3、数字能源智能环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国家发展“新基建”的战略背景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远景目标,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工信部在2021年7月印发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明确用三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55%以上,总算力超过120 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60%以上,总算力超过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10%。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  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按照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原则,持续推进绿色数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近年来,在各国碳减排目标引领下,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储能系统作为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等缺点,增强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解决弃风弃光的有效手段,在其安全性、经济性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21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里明确,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储能将进入刚需阶段,据中关村联盟预测,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2021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趋势。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对储能行业的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5GW,同比增长 23.8%,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62.8%;根据欧洲光伏协会数据,2022年欧盟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1.4GW,同比增长47%。风电、光伏装机增长及补贴政策驱动带来电化学储能需求快速增加,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2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22.2GWh,同比增长175.2%。  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公司多年智能变频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核心技术和经验积淀,在数据中心、储能电站温控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作为数据中心、新型储能电站温控设备的供应商,加大对该产业的研发和市场投入,以节能、环保、智能为主要技术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强化细分领域市场,稳步提升市场份额,同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依托自主智能变频节能控制和制冷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数据中心、储能电站温控产品领域的优秀供应商,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是专业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维保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自身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变频节能控制、减重、降噪、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提供满足各类型轨道交通车辆需求的变频节能空调系列产品,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与广泛的市场认可。公司依托智能变频节能技术和制冷、热泵技术等核心优势,积极研发、拓展节能空调技术和产品新的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空调系统及智能热管理解决方案,为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网络等领域提供节能温控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工农业产品烘干领域提供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解决方案及产品。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变频控制器。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产品  2、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  3、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  4、控制器产品  公司变频热泵节能技术正在相关应用领域发挥很大的节能优势,其以平均30%的综合节能能力,助力相关行业节能降耗,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  (三)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建立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覆盖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生产制造、采购物流等各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痛点快速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  1、供应链管理及采购模式  供应链管理部作为公司供应链的管理归口部门,负责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优化,根据《供方管理控制程序》进行招投标或议价确定供应商供货。通过持续优化供应商,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正常批量供货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为公司创造价值。采购部负责下达采购订单和跟踪来料;质量部负责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查、改善和提升,并负责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及可靠性验证工作。仓库负责采购物料的贮存、标识、收发、保管。  2、生产模式  公司根据客户的合同或订单安排、组织生产。市场销售部获取客户中标通知单或合同、订单。公司一般根据客户合同先研发首台样机,并通过客户审查鉴定。后续根据客户交货计划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品质控制,品质部门进行评审,产品生产交货。对于控制器产品则根据客户订单编制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按生产计划的要求安排生产。公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质量检查和保障流程,以订单计划为中心,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生产活动,确保生产计划顺利执行和客户订单顺利交付。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洽谈等形式进行销售。公司加强项目投标过程管理,提高项目投标成功率。市场人员负责了解行业动向,收集市场信息、出具市场分析报告。销售人员会同技术人员、商务人员负责对招标项目的技术、商务、法律等条款进行评审和响应,制作标书。中标后,转入合同签订或项目实施阶段。经过多年的业务经验积累,公司已经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健全的销售体系。  4、研发模式  公司设有专门的研发技术中心,负责建立健全企业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并根据客户需求和痛点研究开发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实施新产品开发及老产品持续改进过程中的设计评审、小批试制、产品试验和技术确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确保公司产品、技术的先进性提供组织保障,研发技术中心还负责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将其植入公司产品。  5、盈利模式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研发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基于客户的具体需求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制化设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可靠性高、竞争力强的节能产品。公司主要通过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后市场的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变频控制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实现盈利,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的保养、维修、维护等服务获取持续性收入。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团队保持稳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也没有发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近年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深入的研发活动,从深度和广度方向提升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持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拥有国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公司取得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书(中心编号:2013LH094)、山东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鲁中小企局字[2012]77号)、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鲁中小企局字[2015]39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示范企业等证书。公司拥有结构设计、空调系统、变频控制、软件开发等专业研发人员约206人,拥有国家标准空调焓差实验室、通用智能功率模块工程实验室、模拟轨道车辆实验室和变频控制软件设计中心等先进研发实验条件。  公司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通过GB/T 29490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公司技术团队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在研发过程中发现技术创新点,深化成果专利化过程,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253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91项、外观设计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62项,完成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同时取得21个国家的国际商标核准注册,公司专利技术取得国际化授权和保护。  (二)专业化生产和完整质量保证体系优势  公司依托20余年深耕轨道交通行业积淀的多项核心技术和运营经验,将节能环保的理念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各个行业。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向客户提供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的绿色产品为己任。公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EN15085国际焊接体系认证、ISO 22163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DIN6701粘接质量体系认证、SIL2软件产品安全等级认证和GB/T 29490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等,建立公司产品从市场需求到产品开发、生产交付、售后运营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公司从销售订单获取到售后服务维保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能够快速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保障项目的顺利交付。  公司拥有先进的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温控系统产品及变频控制器生产线,在专业生产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和变频控制器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工艺技术,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制造能力,不断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利用规模生产优势,大幅降低成本。随着轨道交通空调系统扩产及技改项目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投入实施,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水平。配合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数字化水平提高,公司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管理体系,快速响应需求端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趋势,有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公司智能制造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并成功入选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遵循“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善”的质量理念,通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全程质量管控体系,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在设计、采购、生产、流通和售后各个环节均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控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产品质量信息的全过程闭环,提升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和产品的RAMS 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售后服务费用。  (三)客户优势  公司属于高端制造行业,行业具有高门槛、长研究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和特点。公司聚焦主业,深耕轨道交通空调领域,加强战略引领,把握机遇,沉淀积累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性能均达到行业领先地位,为公司的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保障,为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提高公司竞争力。  公司轨道业车辆空调务主要直接客户群体为中国中车(601766)下属整车制造企业,同时公司也在不断跟踪、开拓新的客户群体,扩大国内市场范围,开拓国外市场。随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西部铁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中国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开始走向巨大的国际市场。公司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已随中国中车实现出口到新西兰、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公司通过独立海外投标及合作开发,与部分海外客户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开始获得海外订单。在轨道交通行业内,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基础。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大多为行业内的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四)人才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积淀,不断引进和培育人才,打造了一支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富有创新能力、事业心强、忠诚度高、稳定高效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一批具有多年从事技术研发、拥有丰富的市场前线工作经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且大多具有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行业技术、质量等工作经验,在新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使得公司对客户需求以及行业趋势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从而为公司研发方向提供有前瞻性的指导,能够高效完成研发任务。同时,公司在关键核心岗位和新技术新产品储备研发岗位实施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轮驱动的人才机制,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公司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与产业优势转化,助推公司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  (五)销售及服务优势  公司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团队经过不断拓展、优化,已形成完整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各铁路局、整车厂及各地铁运营城市。随着新业务和新应用领域的布局,不断扩大市场网络,进行业务的拓展及服务。健全的营销网络为公司与客户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且公司产品销售人员均拥有技术背景,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在业务实践与拓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更好的为客户传达产品信息,充分了解客户的产品需求,为公司新产品研发提供方向指引,把握市场先机,将客户需求及时转化为订单,提升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客户粘性。售后服务方面,公司设有售后工程部专门负责产品售后维护维修服务,在公司项目产品运营的城市和项目所在地,派驻专业维修维护服务人员,辐射延伸至周边城市,实现对用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公司建立了售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和大数据智能运维系统,逐步实现产品的“故障修”到“状态修”,提高了运营维保的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减少了运营服务人员,降低了维护成本。  (六)市场及品牌优势  公司聚焦主业,坚持创新,持续研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前沿技术,引领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公司围绕核心业务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丰富产品谱系,不仅在轨道车辆空调细分领域引领创新,同时在新能源大巴空调、热泵烘干业务、数字能源和储能空调业务板块不断提供更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拓展产品应用广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成为所处行业新技术引领者和创新产品实践者,推动行业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在行业内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认同,已成为公司与其他企业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公司经营情况概述  2022 年,国内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震荡下行,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公司克服各种困难,对外继续开拓市场和客户,保证订单及时交付,对内改善经营质量,坚持降本增效,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公司抓住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热泵烘干行业提档、数据中心与储能行业启动等契机,积极开拓新业务和新市场,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072.72万元,同比增长14.05%;受到公司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投入、拓展布局新业务领域、计提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增加、计提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大宗商品涨价等综合因素影响,经营费用和产品成本较大幅度增加,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99.21万元。  2、报告期公司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聚焦客户需求,深耕主营业务,拓宽新兴产品市场  ①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  轨道交通空调国内市场: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公司新中标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有轨电车、武汉前川线(7号线)、青岛地铁6号线、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成都地铁8号线二期、成都地铁27号线、天津静海线、天津4号线北延、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上海地铁13号线西延、福州滨海快线、武汉地铁19号线、长春地铁6号线、北京亦庄有轨电车等轨道车辆空调项目,新签和在手订单实现同比增长,为后续业务增长奠定了基础。  公司克服芯片紧张、物流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客户订单的顺利交付,公司进行了成都、福州、沈阳、武汉、青岛、深圳、西安、天津、重庆、长春等国内十几条轨道交通线路车辆空调和出口罗马尼亚、马来西亚轨道车辆空调项目等订单的生产交付。截至目前,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车辆变频空调产品已在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城市投入使用,保持公司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行业的优势地位。  轨道交通空调国际市场:公司继续加强国际市场开发,海外客户订单获得持续突破。公司持续推广直流直进变频热泵车辆空调技术在国际轨道车辆市场的应用,公司已成为阿尔斯通、庞巴迪和和西班牙CAF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车辆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共同合作推进新型环保冷媒变频节能车辆空调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方面持续获得海外客户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既公司成功获得西班牙CAF公司瑞典城际车辆变频空调项目订单后,又取得了以色列特拉维夫有轨电车平台空调项目订单, 为公司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轨道交通空调维保后市场:2022年度,轨道交通空调运营维保服务市场签单量持续增长。公司先后获得青岛、贵阳、北京、上海、重庆、西安、苏州、东莞、武汉等地区的架大修项目,全年完成销售额超1亿元。公司根据客户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维修合作方式,同时结合各城市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持续推进变频节能改造和进口部件国产化替代研究,其中苏州1号线车辆空调控制器改造项目为下一步的全线改造提供了参考,北京10号线变频节能改造项目也为后续北京地区的节能改造延伸提供了案例。  ②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  新能源汽车空调市场,公司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机遇,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下,依托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领域近二十年的研发实力、成熟项目运营经验,加大投入研制新能源汽车空调、智能电池热管理系统、集成一体化综合热管理系统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并持续加大市场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与客车行业排名前茅主流车厂如宇通客车(600066)、中通客车(000957)、金龙客车、海格客车、金旅客车、中车电动、中车智轨、比亚迪(002594)、吉利商用车、一汽解放(000800)等全部实现合作和批量订单交付,做到行业主流车厂全覆盖。公司新能源客车空调已在马来西亚,阿联酋,韩国,葡萄牙,新西兰等国家实现出口,实现海外客户突破。新能源汽车空调销售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公司积极配合主流车厂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美锦新能源客车合作完成氢燃料客车变频空调项目;与中车时代电车合作完成新一代客车X06项目,空调实现综合一体化,集成客室、电池、电机、电控等单元一体化制冷、制热功能并集成余热回收功能,实现综合整车能源管控,有效降低整车能耗;与中车智轨合作完成智轨出口项目双系统变频空调、综合热管理系统及辅助电源等项目产品的设计工作,并实现批量订单交付;标配高端车型产品开发,实现整车综合能源管控,并投入实际运营,充分发挥了公司节能空调的技术优势,为车厂提供综合节能环控解决方案,获得了车厂和运营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产品市场,是根据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大力倡导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背景下新开展的业务板块,公司研发的智能变频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产品解决了传统烘干污染高、能耗成本高、温度不易控制等问题,实现了温湿度精准智能控制,保证了烘干产品的良好质量;相比传统烘干产品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且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向客户推广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报告期内获得烟草烘干、农产品烘干、消失模烘干等领域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公司在农副产品烘干、工业产品热泵烘干等领域实现市场突破。公司时刻关注相关行业信息同时,对已有产品系列进行升级优化,提高产品智能化和节能效果,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为后续订单交付做好技术和产品储备。  ③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  公司数字能源事业部紧紧围绕“数字中国”和国家“双碳”目标战略,把握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储能等发展契机,利用公司在智能变频控制技术和空调节能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已基本完成在大数据、数字通信、风光储充等大数据新型基建和新能源领域温控产品的开发,全系列产品已开始应用于数据中心、通信基站、风光互补、储能、新能源充电设备等场景,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控制、电池热管理、智能运维等技术优势,成为电力及储能温控领域解决方案专家。  2022年朗进科技在电力及储能温控领域,成功完成多个百兆瓦级储能电站温控产品配套,为项目提供具有朗进特色的节能、高效、可靠、智能温控系统,已应用项目产品可靠稳定、综合节能效果受到客户好评。已与许继电气(000400)、国轩高科(002074)、蓝天太阳、沃太能源、国电投天启、山东电工等知名储能系统客户广泛开展合作,年度供应商考评位列前列。  公司研发生产的储能电站风冷及液冷温控产品已实现高寒、高海拔、高盐雾、多风沙等特殊环境场景应用,2022年荣获储能行业十佳配套供应商,储能产品最佳温控技术解决方案等奖项,得到行业用户全面认可。  凭借十余年专业温控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累积经验,未来公司将继续在储能温控领域应用场景衍化及前沿课题研究投入,持续产品迭代服务更多场景,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领先的技术保障,为储能行业客户提供更具价值、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和服务保障。  (2)智能空调大数据,实现智慧安全运维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5G等技术,正在轨道交通领域得到迅速的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大大提升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智慧化程度和运营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公司将智能空调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公司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的传输、存储以及深度挖掘分析,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及智能运维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先后完成了天津地铁6&8号线、福州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14号线、青岛地铁4号线、长春地铁6号线、西安地铁16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空调智能运维系统项目实施工作,并同步输出技术方案。通过与主机厂和业主持续交流沟通,了解客户维保需求及痛点,制定和优化现有检修规程,将现有规程逐步从“定时修”、“故障修”转变为“状态修”,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费用,同时优化了地铁列车乘车环境。通过上述项目的运营实践,验证了智能运维系统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公司将继续努力推广空调智慧运维系统应用,推动轨道车辆空调技术升级,为运营单位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收入。  (3)立足技术创新,强化技术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充分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技术升级目标,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坚持以品质可靠为基础,提升性能为支撑,加强品质验证,充分优化关键流程和重要参数,创新迭代,进一步扩大各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  报告期内,公司在轨道车辆空调方面顺利完成包括青岛地铁6号线、天津地铁7号线、长春地铁6号线、兴国磁浮车辆、武汉市轨道交通19号线、北京地铁15号线、北京地铁19号线、西安地铁1号线、天津地铁4号线、成都地铁27号线等三十余条国内轨道车辆线路空调项目的开发工作;同时结合公司在变频节能方面的技术优势,完成了包括北京房山线、北京地铁10号线、重庆地铁6号线等多条线路的变频改造技术开发;天津地铁7号线采用公司最新发明的DC1500V高压直接供电变频空调技术,使变频空调不再由传统的车辆辅助逆变电源AC380V供电,大幅减小了车辆辅助逆变电源的功率,从而降低了辅助电源的重量和成本,为整车降低成本、提高电源效率作出了贡献。此项技术必将进一步推动地铁车辆辅助供电技术路线的变革,促进行业进一步领先发展。  在国铁市场方面,公司完成了T-01型铁路自备车变频空调项目、兰州铁路设计院25T型铁路客车变频空调项目等多个项目的开发及批量交付;在海外轨道空调市场方面,完成了瑞典AKT Transitio城际车空调项目及基于R513A新冷媒的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有轨电车空调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批量交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直流变频一体式综合热管理大巴空调、中车ART马来西亚项目、中车ART阿联酋项目、中车拉萨首列高原ART 项目空调及辅助电源的开发及批量交货等;其中中车ART阿联酋项目首次实现了智轨车辆的高温沙漠气候条件下的耐高温和防风沙设计,中车拉萨高原ART 项目首次实现了高原气候条件下的特殊供电设计,产品应用可靠、良好,得到车厂及业主的认可。热泵烘干领域完成了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的谱系化系列化完善升级,烘干设备从5HP、10HP、15HP、16HP、20HP、25HP、30HP等全系列产品成功开发完成;烘干方式覆盖了纯开式、纯闭式和开闭式一体机等各种模式;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分别采用定速热泵烘干和变频热泵烘干等不同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包括于烟草烘干、农产品烘干、中药烘干、消失模烘干等各种不同烘干领域。在储能温控空调领域,完成7.5kW工业一体变频空调的开发验证及批量交付,同时取得了防风沙、防爆认证;以及完成了顶置8kW冷液变频空调设备、侧出风40kW冷液设备及顶出风40kW冷液变频温温控设备的开发及验证等。  (4)知识产权体系管理,构建防御保护机制  公司重视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完成了《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监督审核。IPMS管理体系与ISO/TS22163国际轨道交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RIS)相结合,无缝协作,打造“统一部署经营发展,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共有65项专利获得受理,在受理专利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41项,外观设计9项,当年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及授权数量均突破历史同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253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91项、外观设计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62项,完成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同时取得21个国家的国际商标核准注册,公司专利技术布局开始走向国际化。  (5)优化组织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实现降本提效  公司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合理进行资源调配和组织架构调整,提高组织决策效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通过识别经营风险点,优化业务流程,保证经营安全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内控流程和制度落地,OA系统和ERP系统等的协作功能,实现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工作,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通过提前采购等措施保障原材料供应及控制采购成本。另外,公司采取自制开发、签署长协订单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及稳定。公司遵循“优质产品与优质供应商相匹配”的原则,通过战略合作、加快供应商货款支付、引进新供应商和加大供应商考核等切实可行的方式,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商质量。  公司在认真贯彻实施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SO/TS22163:2017和汽车行业标准IATF16949:2016质量体系基础上,积极开展精益生产培训及运用改善,持续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品质第一的产品理念,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推进公司产品品质管理更上新台阶。公司挖潜提效,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产品工艺;通过优化产线,强化新员工培训,提升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6)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建成投产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大大提升了公司硬件和软件研发条件,扩大了研发团队,提高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水平和速度。“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系统扩产及技改项目”建设完成, 新厂  房、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投入使用;以智能化工厂为标杆,采用数字化生产管理方式,融汇精益制造思想理念,依托现有成熟技术与工艺方案,重新进行厂区规划布局,建设和改造新旧厂房、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形成基于销售订单动态感知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组织方式。实现工序智能化、装备自动化、工艺数字化、生产柔性化、过程可视化、信息集成化、决策自主化,推进公司智能制造进程。  (7)提升规范运作水平,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共计召开8次董事会,4次股东大会。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项法规、规范性文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三会一层”治理沟通机制,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外部监督作用;落实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要求,压实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责任,实现内部审核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投资者日常沟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透明度,准确、及时地传递公司信息,保护利益相关方知情权。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详见本报告第三节之“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及“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  公司坚守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朗进造=用心造”的品质追求,立足轨道交通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持续发展国家干线铁路、城际市域铁路、高速铁路领域市场;积极研究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布局千亿级新兴市场,加快新能源汽车领域、数字能源领域、热泵烘干领域等节能空调新市场领域的开拓,做坚定的节能减排践行者!不仅自我发展,而且更要推动我国交通领域制冷装备行业向智能化、节能化、精密化的更高技术方向发展;公司构建前瞻性发展战略,秉承创业精神,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抓住“双碳”目标相关领域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致力于成为交通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先行者,塑造国际一流品牌。  (三)公司2023年经营计划  公司继续深耕与开拓主营业务轨道交通空调板块,保持市场优势;加大在数字能源、储能电站、空气能热泵烘干市场开拓力度。打造高端品牌,坚持“技术引领”,积极参与行业技术研讨、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深化战略布局,实施区域负责制,整合区域资源,深度发挥资源协同作用,实现各板块之间统筹协调,资源互补。公司将继续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客户,完善智能制造体系,加快扩展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开源节流,围绕公司战略目标稳健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创新技术研发是保障公司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将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围绕自身技术优势和研发积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大高速铁路、城际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数字能源、热泵烘干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坚持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革新引领行业发展,巩固自身竞争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公司的下一步快速发展创造技术基础。  2、持续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加快拓展新业务市场  公司立足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细分市场,自主创新研发了轨道交通车辆变频空调系列产品,以先进的技术方案、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降低整车制造成本与运营费用,已经赢得了市场高度认可。公司在保持现有优质客户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新的客户和应用场景,巩固发展公司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领域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地位,不断扩大产品市场份额。积极与中国中车各主机厂和国铁集团各铁路局交流合作,拓展干线铁路普速客车、高铁动车组及城际铁路列车空调市场。同时,加强与国际化客户交流合作,贯彻“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扩大轨道交通空调和新能源客车空调海外市场份额。  强化新业务板块的市场应用及拓展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空调、储能温控、机房精密空调、空气能热泵烘干等业务领域强抓落地,集中资源加快推进重点客户合作和重点市场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增量市场,实现可持续收入,形成公司稳定利润增长点。努力把握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前沿的技术交流和推广,借助相关技术研讨会、展会与客户、供应商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增进各方的合作,扩大公司的品牌效应,让市场对公司技术与产品方案有更多的了解与认可,助力公司新业务板块快速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计划  公司将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新业务板块人才引进和梯队建设,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培训教育等体系建设,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营造和谐的用人环境。营造积极高效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发展路线,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结构,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提高员工凝聚力和积极性,为公司业务创新和技术突破提供动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聚人心、强信心、筑同心”,增强核心竞争力,共同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加强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  优化公司管理机制,组织各部门持续优化完善相关流程、制度、标准、机制,推行自动化绩效管理办公系统,并严格遵照落地执行,提高公司内部的运营效率,提升经营质量。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内部控制,实现全过程控制,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能清晰、授权明确、流程简洁、决策高效的管控体系,提升管理效率,为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运用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资金成本,充实资金储备;加强供应链体系优化建设,强化成本控制,优化收支预算与管理,加强费用梳理及控制,避免浪费及无效支出,科学平衡业务拓展与成本费用控制关系,降本控费,保障盈利水平。  5、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文化建设宣传管理体系,提升公司发展的软实力。增进员工认同、凝聚员工力量、丰富员工生活、打造有活力、有创造力、有积极性的组织。公司将开展各种员工活动,让“德益中慧”企业文化以具象形式进行传导,引导、鼓舞、激励员工进行工作创新与价值创造,共赢共享,实现公司发展和员工追求的有机统一。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受国际大宗材料涨价影响,近期公司所需的铜类、不锈钢类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且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及频繁程度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虽然公司制定有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并会通过对未来需求明确的关键物料采取适当锁价等措施尽可能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但如果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或短时间内发生较明显波动,将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成本和毛利率水平,从而对公司的净利率水平也产生一定影响。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一是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固定式、规模化采购的优势换取更优惠的价格;二是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增强与客户的粘性关系,提升议价能力,从而有效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三是制定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采购成本控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四是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立足自身轨道交通空调智能变频技术,不断完善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目前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空调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把握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依托公司多年智能变频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核心技术和经验积淀,在新能源及数字能源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成立专门事业部,引进专业人才,但随着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标准将不断涌现,如果公司不能保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与全方位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带来业绩波动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围绕紧密战略发展目标,继续加大新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力度,确保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项目管理,缩短项目开发周期,提升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后续的服务能力,并有效地扩大规模,打造公司向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智慧制造”“大数据”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多品种集中生产应对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应收账款金额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净额84,323.29万元,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为48.55%。虽然绝大部分应收账款账龄在1年以内,且公司客户主要为知名整车厂,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资金实力和计划性较强,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坏账的可能性较小,但其占总资产及收入的比例均较高,即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已按照坏账准备计提政策足额提取了坏账准备,若客户资金出现周转问题,或者公司不能有效拓展融资渠道,公司将承受较大的营运资金压力;另外,如果公司不能有效控制或管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发生损失,公司仍将面临出现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随之增加,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和信用体系管理。一方面,公司从战略层面综合分析各产品市场情况,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力度,提升产品价值,增强公司对产品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审批程序,督促营销人员与客户经常对账并催收货款,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管理,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4、公司客户较为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属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下游客户主要为各大整车制造厂。国内市场上,整车制造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车下属整车制造企业及国际化合资企业,占据了国内整车制造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上,整车制造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国中车、庞巴迪、阿尔斯通等企业。公司对中国中车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在具体业务合作中,中国中车下属车辆制造厂独立选择供应商,如果未来上述企业采取联合招标或者改变采购方式,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车,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对此,公司会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客户需求,持续保持与各大主机厂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联系各地方地铁运营公司,深度了解国家政策导向,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对客户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刻倾听、积极响应客户的需求,充分挖潜现有客户技术合作机会,并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开发京车公司、阿尔斯通、卡福等国内外新客户,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另外,近几年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客车综合热管理、数据中心与储能温控、热泵烘干装备等产品应用领域,新业务板块收入占比逐渐提高,降低了客户较为集中的风险。  5、技术泄密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25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91项、外观设计专利47项),62项软件著作权。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相关核心技术泄密,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司一直对高端技术研发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相关行业对上述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高端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因此,公司面临关键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如果出现研发人员甚至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补充的情况,将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保持和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并不断完善绩效薪酬体系等激励机制,发挥核心骨干员工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长效作用,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尽量避免或减少人才流失。同时公司也会继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严格防范公司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泄密。
好投资评级:好价格评级: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 产 品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1 深耕精密零部件与智能装备制造,业绩快速增长1.1 发展历程:立足于涡轮增压器配件,延伸至新能车+滚动功能部件公司专注于精密零部件,近年业务延伸至高端航空装备制造以及工业自动化装备领 域。公司成立于 1997 年,最初从事摩托车发动机工装夹具,2001 年进入汽车工装夹具及 精密零部件加工业务,2002 年开始进入飞机机舱零部件等高端制造精密零部件领域,2005 年进入汽车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领域,其后发展为公司主要业务。2018 年,公司切入新能源 车零部件领域,并于 2019 年 4 月收购特斯拉供应商苏州赫贝斯,2022 年公司设立宇华精 机,布局直线滚动功能部件,切入工业母机新赛道,充分发挥公司在工装夹具、智能装备 领域的技术优势及在汽车行业的生产管理体系优势。公司产品以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为主,逐步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拓展。 涡轮增压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涡轮增压器精密轴承件、叶轮、中间壳、气封板、密 封环、齿轮轴、压气机壳等。公司已成为世界著名涡轮增压器和汽车发动机相关制造企业 盖瑞特、康明斯、博马科技的全球供应商,博格华纳、皮尔博格、长春富奥石川岛、上海 菱重、三菱重工等的国内供应商。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努力开拓优质客户,多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1)纯电动 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相关产品已拓展至车载充电机模组、驱动电机零部件、控制器 零部件、底盘安全件等新能源车零部件,并且已经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 作;2)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方面,公司相关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叶轮、空压 机压力回收和整流器、电机壳、轴承盖以及功能部件等,客户已拓展至盖瑞特、博世等企 业。3)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方面,公司的混动传动系统结构件以及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 等普遍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伴随新能源汽车领域客户群的不断拓展,公司新能源汽车业 务占比逐年快速提升。智能装备及工装:公司为国内一线汽车整车厂、主机厂提供高端工装夹具,并且向日 本和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床商提供工装夹具产品,在智能装备业务上,公司自主研发了人工 智能缺陷视觉识别分选工作站、数控双工位转台、全自动去毛刺工作站、具有感知和自适 应功能的全自动智能夹具等产品。1.2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激励计划助力成长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较为稳定。公司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曹 余华,截止 2023 年一季度,实控人共计持股比例为 63.3%,其中直接持股占比 5.8%,同 时通过无锡贝斯特投资、无锡鑫石投资间接持股 57.5%,其中鑫石投资为上市公司的员工 持股平台。公司子公司分工明确,安徽贝斯特(持股 100%)、苏州赫贝斯(持股 51%)、 易通轻量化(持股 62%)共同进军新能源车零部件,宇华精机(持股 100%)专攻直线滚 动功能部件,旭电科技(持股 20%)主要负责半导体装备。管理层深耕精加工多年,产业经验丰富。董事长曹余华曾于无锡机床厂任职主任设计 师及非标设计室主任,董事兼总经理郭俊新曾任高邮市石油机械厂技术员以及扬州高明发 动机职员,副总经理曾任无锡机床厂设计员及技术科科长,副总经理赵宇具备铸机厂车间 经验以及发动机开发经验,公司管理层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股权激励绑定核心管理技术人员,未来发展动力充足。2022 年 10 月,贝斯特发布 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 220 万股,其中首次授予限制性股 票数量 192.8 万股,预留 27.2 万股,授予价格 9.20 元/股。后因激励对象离职,公司将授予 数量调整至 219.2 万股,其中,首次授予总量调整为 192.0 万股,预留授予总量不变。业绩 考核目标以 2021 年营业收入/净利润为基数,需要满足 2022-2024 年营收增速不低于 10%/25%/45%或者 2022-2024 年净利润增速不低于 10%/25%/45%。通过股权激励,公司利 益和核心管理、技术人员深度绑定,公司内部发展动力充足。1.3 财务分析:公司业绩稳健增长,在手订单充沛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速保持稳定,2023 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近年来公司涡轮增压 器板块稳健成长,并且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板块,整体业绩呈现稳健发展趋势,2019-2022 年公司营收由 8.0 亿元增长至 11.0 亿元,CAGR=11.0%,归母净利润由 1.7 亿元增至 2.3 亿 元,CAGR=10.4%。2023 年前三季度,受益于募投项目产能释放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布 局,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 26.7%和 36.7%。汽车零部件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快速扩张。汽车零部件产 品为公司传统主业,主要包括燃油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020-2022 年营收占比 分别为 82.8%、83.9%、91.7%。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快速发展,2022 年伴随募投项 目逐步建成达产,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订单增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量同比增加 45.7%,销量同比增加 45.2%。公司盈利能力整体保持稳定,费用控制能力良好。公司盈利水平稳定,2013-2022 年 间公司毛利率水平维持在 34%以上,净利率水平维持在 17%以上,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 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34.5%和 21.0%。从期间费用来看,公司费用控制能力较强,期间费 用率由 2016 年的 18.2%下降至 2022 年的 14.81%,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研 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6%、8.9%、3.5%、0.1%。公司在手订单快速增长,有望转化为业绩增量。公司近年预收款项及合同负债增长速 度较快,2022 年预收款项及合同负债达到 0.46 亿元,同比增长 267.7%,2023 年 Q1 单季 度达到 0.52 亿元,同比增长 201.9%,公司在手订单充沛,伴随公司新增产能逐步落地,未 来业绩有望持续释放。2 涡轮增压器零部件:节能减排趋势下,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有望 持续提升2.1 涡轮增压器:有效提供燃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涡轮增压器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内燃机的进气量,能够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耗油率。 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机内的涡轮,带动叶轮压送空气使 之增压进入气缸,空气经过压缩后,可以向同尺寸的自然进气发动机注入更多燃油,提升 燃烧过程的总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根据中汽协,涡轮增压技术可提高近 20%的燃油效率并且可在功率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发动机的整体尺寸,从而降低质量,减 小成本。中间壳及涡轮壳为涡轮增压器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分别为约 30%、约 8%。涡轮 增压器由三个壳体(涡轮壳、中间壳、压气机壳)、两个叶轮(涡轮机叶轮、压气机叶轮) 及其他部分组成。其中,涡轮壳与内燃气排气歧管相连,压气机壳入口与外界空气直接相 通,出口与内燃机进气管相连,中间壳作为转子轴的支承结构,链接涡轮壳和压气机壳。从价值量来看,中间壳约占涡轮增压器总成本的 7%-8%,涡轮壳约占总成本的 20%-35%, 在零部件中成本占比较高。涡轮增压器零部件行业位处中游,上游主要为铝合金、镍板等原材料,下游为涡轮增 压器制造及内燃机制造厂家,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企业与上下游关联 性强,上游铝锭等原材料价格对涡轮增压器零部件材料成本及利润空间有较大影响,下游 涡轮增压器厂商和汽车发动机厂商的发展情况也将影响相关零部件的市场需求。根据贝哲 斯咨询的数据,涡轮增压器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其中汽车领 域占比达到 82%,为主要应用市场。2.2 节能需求+混动放量驱动渗透率提升,预计 2023-2025 年中国车用涡轮增 压器销量 CAGR=7.5%下游汽车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涡轮增压器为汽车重要零部件之一,景气度与下游汽 车行业挂钩,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 2686.4 万辆,同比增长 2.2%, 产量达到 2702.1 万辆,同比增长 3.6%。2023 年 1-6 月产销量分别为 1324.8/1323.9 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 9.3%/9.8%,在同期低基数以及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汽车市场持续 好转,产销量延续增长态势。节能趋势倒逼配置涡轮增压器的节能型内燃机汽车加速发展,渗透率提升对冲总量下 降趋势。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手段包括整车轻量化、高效内燃机、涡轮增压技术、混 合动力、纯电动等,其中涡轮增压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更经济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在 “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力推动、以及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配备涡轮增压器 的节能型内燃机汽车为增强竞争力也会加速发展,燃油车中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有望进一步 提升。 插电混动车多重共振,持续带动涡轮增压器需求。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等电动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同时 提供动力,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类似,仍可以配备涡轮增压器;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以电动机提供动力,无需配备内燃机,也无需配备涡轮增压器。我国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 近年快速增长,2022、2023H1 销量分别为 151.8/102.5 万辆,分别同比增长 151.6%/91.1%,相较纯电动汽车增速(84.0%/31.9%)更快,有望持续拉动涡轮增压器需 求。混动车的快速增长受益于多重因素: 需求端:混动技术解决了纯电动车的充电桩不足和车主的续航焦虑,同时混动车的低 油耗在电池成本高企和补贴退坡情况下,能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成本,解决油价过高的问 题; 供给端:1)产品:车企加快混动车布局,2022 年成为混动车型爆发元年,2)性能: 混动车型在成本、动力等指标与传统燃油车有了较好的平衡,油耗表现明显优于燃油车。 政策端:政策端为混动车短期、长期两方面发展提供支撑:1)短期双积分政策促进 燃油车转向新能源:双积分政策极大程度推动了国内燃油车企新能源转型的步伐,2022 年 7 月,工信部发布修订双积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望持续倒逼企业进行电动化转型,利好 混动车放量;2)长期政策支持渗透率提升:2020 年汽车工业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我国混动汽车渗透率目标:到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混合 动力汽车占传统燃油车的比例达到 50%、75%和 100%,混动车型长期发展空间广阔。全球涡轮增压配置率持续提升,我国配置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霍尼韦尔的预测 数据,全球涡轮增压器配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欧洲市场由于法规要求,最早推行了小 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成为涡轮增压技术最为普及的地区,因此配置率较高,2021 年达到 74%。我国涡轮增压器配置率由 2016 年的 32%提升至 2021 年的 48%,随着汽车排放“国 六”标准的实施,汽车减排需求相应增加,我国涡轮增压器配置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涡轮增压器销量稳定增长,我国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根据贝哲斯咨询的数据,全 球车用涡轮增压器销量由 2016 年的 3800 万个增长至 2021 年的 5200 万个,CAGR=6.5%, 我国车用涡轮增压器销量由 2016 年的 900 万个增长至 2021 年的 1472 万个, CAGR=10.3%,我国涡轮增压器销量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我们对以下条件做出假设: ①汽车销量增速: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进入成熟期,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销量增速分 别为 3.5%/3.3%/3.1%,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中长期预测(2020-2035)》 中对于 2025 年汽车销量达到 3000 万辆的假设基本符合; 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根据工信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 术路线图 2.0》,我国 2025/2030/203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分别达到 20%40%/50%,根据 中汽协销量数据,我国 2022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 25.6%,由此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 30%/35%/40%。 ③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占新能源汽车比例:由于插电式混动汽车性能和续航上 具备优势,并受多重因素驱动,我们认为 2023-2025 年插电式混动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 比仍会有所增长,我们预计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在 2023-2025 年的比例分别为 75%/74%/73%和 24%/25%/26%,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仍然较小,我们预计占比分别为 1%/1%/1%。 ④中国车用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到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内燃机 汽车涡轮增压器渗透率将达到 71%左右,涡轮增压时代已经来临。2018-2022 年中国车用 涡轮增压器平均每年渗透率提升 4%,我们参照过去增速及盖世汽车研究院对于增压器渗 透率的预测数据,假设 2023-2025 年我国车用涡轮增压器渗透率分别为 60%/65%/70%。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测算得出 2023-2025 年我国涡轮增压器销量将分别达到 1293/1383/1468 万个,增速分别为 9.3%/7.0%/6.1%,2023-2025 年 CAGR=7.5%。2.3 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具备准入壁垒,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涡轮增压器配件行业门槛较高,建立配套关系后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产业整合和 规模化趋势明确。涡轮增压器配件行业具备认证、研发、规模和资金等多重壁垒。从供应 商资质取得来看,供应商在和主机厂建立合作前要接受质量、开发物流等多方面考核评价 并且需要 1-3 年的认证周期,市场准入壁垒较高。从开发能力来看,伴随汽车消费市场竞 争日趋激烈,以及轻量化、节能、安全性等趋势下,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需要具备快速的 同步开发能力,较长的新品开发周期以及较大的开发成本也形成了壁垒。从规模和资金来 看,零部件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高、规模效应强,同时应收款信用期长,在成本和资金上具 备壁垒。从合作关系来看,整机厂往往会与筛选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持稳定供求关 系,供应商后续能够获得大量优质订单。运营标准要求、牌照资源稀缺以及下游客户高质 量认证标准决定了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同行业上规模参与者少,产业整合度较高。涡轮增压器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涡轮增压器技术含量较高,行业企业普遍拥有供应 商认证体系,且供应商需经过严格且长期的认证过程,因此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目前全 球涡轮增压器已经形成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年产量排名前五的涡轮增压器制造商霍尼韦 尔(盖瑞特)、博格华纳、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以及博马科技占据全球涡轮增压器市场 90%以上的份额。我国涡轮增压器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集中度有提升趋势。从行业结构来 看,我国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仍较为激烈。从各零部 件竞争情况来看,涡轮增压器的核心零部件涡轮壳、中间壳、压气机壳等竞争更为激烈, ①中间壳:中间壳的主要供应商包括贝斯特、新伟祥、科华控股、华培动力、常州中车 等;②涡轮壳:涡轮壳的主要供应商包括蠡湖股份、新伟祥、科华控股、无锡烨隆、华培 动力、常州中车、金永和(未上市)等;③压气机壳:主要供应商包括贝斯特、蠡湖股 份、锡南科技、远轻铝业等。伴随涡轮增压器行业增速放缓,我们认为具备规模优势、客 户资源优势的企业有竞争优势,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2.4 公司优势:稳定大客户资源+强产品盈利+强成本控制能力2.4.1 客户资源:公司下游大客户稳定,持续带动收入增长公司深度绑定涡轮增压巨头企业,同时与众多优质企业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公司与在 全球及我国市场份额均占约 30%的涡轮增压器巨头企业盖瑞特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盖 瑞特供应涡轮增压器零部件以及氢燃料电池零部件等,2022 年盖瑞特在公司营收占比达到 48%,同时公司产品质量获得好评,2016-2017 年均获得盖瑞特全球最佳供应商奖。在精密零部件行业,公司也为世界著名涡轮增压器和汽车发动机相关制造企业如博马 科技(BMTS)的全球供应商,博格华纳(BorgWarner)、皮尔博格(Pierburg)、长春富奥 石川岛(FIT)、上海菱重(SMTC)、三菱重工(MHIET)、宁波丰沃的国内供应商。在智 能装备及工装行业,公司已成为上汽通用、潍柴动力等知名整车整机厂的主要供应商之 一,并且向日本和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床商提供工装夹具产品。公司积累的优质丰富客户资 源将是保证未来业绩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4.2 盈利亮眼:公司产品附加值高,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公司盈利能力亮眼,净利率远超行业可比公司。公司 2022 年毛利率达到 34.3%,同行 业上市可比公司蠡湖股份/华培动力/科华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 14.6%/21.4%/13.5%,公司净 利率实现 21.1%,可比公司蠡湖股份/华培动力/科华控股净利率分别为 3.2%/-0.9%/0.8%, 公司盈利能力突出。公司毛利率、净利率高于同行的原因主要系: 1)产品附加值较高:可比公司与贝斯特在产品上存在差异,不同产品对工艺技术、设 备及产品精密度要求不同,因此产品附加值有区别。公司研发能力较强,工艺技术先进, 客户资源优质,因此产品附加值较高; 2)具备丰富成本费用控制经验:公司在过去的生产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本费用控制 经验,通过优化采购流程、技术改造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有效措施降低原材料损耗 及生产环节用工成本,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严格控制各项费用。3 新能源车零部件:内生+外延发展,第二增长曲线蓄势待发3.1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轻量化为发展趋势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步提高。根据《新能源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要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 得重大突破。我国新能源车发展迅速,销量由 2012 年的 1.3 万辆达到 2022 年的 688.7 万 台,销量 CAGR=87.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 2012 年的 0.1%达到 2022 年的 25.6%,远远 超过原本规划的目标,我国新能源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汽车轻量化为节能减排趋势下重要发展方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对 不同类型汽车到 2025 年的轻量化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要求到 2035 年要求纯电动乘用车轻 量化系数降低 35%、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 25%,载货车、牵引车、客车的整车 轻量化系数降低 15%。根据世界铝业协会的统计,汽车总重减轻 10%,百公里油耗减少 6%-8%,处于节约能源的考虑,车身轻量化已成为行业技术研发常态,为各大车企重点关 注的领域。材料轻量化为效率最高的轻量化方式,铝合金为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汽车轻量化 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 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汽车轻量化的方法 主要有 3 类,包括结构、工艺、材料的轻量化,其中轻量化效率最高的是材料轻量化。铝合金具有轻质、可回收和易成型的特点,理论上铝制汽车可以比钢制汽车减轻重量达 30%- 40%,其中铝制发动机可减重 30%,铝散热器比铜的轻 20%-40%,全铝车身比钢材减重 40%以上,汽车铝轮毂可减重 30%,所以铝合金材料是汽车轻量化最理想的材料之一。3.2 通过内生布局+外延并购,逐步夯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采取“内生发展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 模式。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汽车产业,投资新建五期、六七工厂,扩大业务规模;兼并收购 赫贝斯,依托其市场资源优势,推动公司站在行业制高点,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标杆企业建 立长期战略合作;合资控股易通轻量化,涉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品;设立安徽新工厂扩 大新能源车零部件产能。公司多管齐下,通过外延+内生持续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3.2.1 内生发展:提前涉足氢燃料电池业务,逐步扩大轻量件产能氢燃料电池领域公司提前布局,下游客户稳定。公司 2018 年即涉足氢燃料电池业务, 同年交付盖瑞特氢燃料电池核心配套组件并应用于日本本田 clarity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 造,2019 年,公司通过了博世中国对公司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的现场审核并取得供应商 代码, 2021 年,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客户拓展至博世中国、盖瑞特、海德韦尔、 势加透博等国内外优质企业,并且仍在不断开发该领域的核心客户群。 通过精密零部件项目布局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结构件。2018 年,公司以自有资金不超过 3 亿元投资建设“汽车精密零部件项目(一期)”,该项目为公司五期工厂,已于 2019 年 5月正式开业,公司产品拓展至汽车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壳、全加工叶轮等精密零部件以及新 能源汽车铝合金结构件等,在做大做强现有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司产业链。通过可转债项目进一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大业务规模,随项目达产业绩弹性有 望释放。2020 年,为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大业务规模,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 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 5.3 亿元,投入年产 700 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 零部件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 140 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主要包括轻量化结构件、转 向节、氢燃料电池壳体。该项目于 2022 年 3 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截止 2022 年末累计 投入募集资金 4.54 亿元,占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的 85.6%,目前处于加速爬坡状态,预 计 2024 年达产。该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盈利能力,并且丰富了公司在新能源 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设立安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公司,夯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布局。2022 年 6 月,公 司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安徽贝斯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智能基础制 造装备制造及销售,以及金属结构制造及销售等业务,项目一期总用地面积约 110 亩,总 建筑面积约 7 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相关产能,有利于夯实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体布局。3.2.2 外延并购:通过收购加强布局,获得技术+客户+工艺多方面协同效应公司联合控股子公司苏州赫贝斯、易通轻量化,发挥产业链中在技术、客户、工艺等 方面的互补优势和协同效应,优化业务结构、拓展业务渠道,在巩固和发展与主要客户业 务关系的同时获取新能车行业更多的市场份额。 收购苏州赫贝斯,借道进军特斯拉供应链。2019 年,公司以自有资金 1938 万元的对 价收购苏州赫贝斯 51%的股权,赫贝斯的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电动车安全扣件、汽车充电 扣等铝合金和压铸零配件产品,公司于 2020 年 2 月取得特斯拉供应商代码,主要为其供应 汽车零部件精密小件。除此以外公司也是日本 YAZAKI 公司、瑞典 AUTOLIV 公司、美国 BROOKS 仪器公司以及 EMI 等公司的长期零配件供应商。赫贝斯与贝斯特在技术和客户两 方面具备较强的协同效应:1)技术:双方加工技术可以互补;2)客户:公司可利用赫贝 斯的客户资源推广自身的新能车铝合金结构件产品,依托赫贝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 资源优势,推动在产业链内的延伸布局。控股易通轻量化,切入轻量化产品赛道。2019 年,公司收购易通轻量化 62%的股权, 直接切入电动车、插电混动等新领域,并在充电转换器壳体、底盘支架以及减震塔等轻量 化结构件方面持续发力。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组件、直流变换器组 件、转向节等,开拓了包括美达、北极星等下游客户,其客户最终销往 PSA(标致雪铁龙 集团)、DFM(东风汽车集团)和通用汽车等。易通轻量化的定位为帮助贝斯特快速新能 车轻量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为公司提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营销人员、 新订单及工艺,再由贝斯特进行生产消化。4 滚动功能部件:提前布局第三增长曲线,长期发展空间广阔4.1 滚动功能部件:精密关键部件,工艺+设备壁垒较高滚动功能部件为将滑动摩擦转换成滚动摩擦、提高传动效率和运动精度的精密关键部 件,主要包括滚柱丝杠副、滚动直线导轨副、滚珠花键等。滚动功能部件是数控机床和机 电一体化产品不可替代的关键配套件,从数控机床逐步拓展到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机 器人等智能化行业,其中滚柱丝杠副和滚动直线导轨副的技术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 高、应用领域最广。4.1.1 丝杠:主要包括梯形丝杠、滚珠丝杠及滚柱丝杠常见的丝杠主要有梯形螺纹丝杠、滚珠丝杠和行星滚柱丝杠 3 种。梯形丝杠的螺纹是 普通的等腰梯形,滚柱丝杠利用滚珠链在丝杠轴和螺母之间做滚动运动将旋转运动转换为 直线运动,行星滚柱丝杠通过丝杠与滚柱之间的螺旋运动,由滚柱带动螺母做直线运动。滚柱丝杠副为将滚珠在螺旋滚道内的回转运动转换成螺母沿丝杠的直线运动,或反向 将直线运动转化为回转运动的传动部件。滚珠丝杠副主要由螺母、滚珠、丝杠和返向器构 成,将螺母套装在丝杠上,滚珠装满螺母和丝杠所组成的螺旋滚道,通过返向器实现滚珠 在滚道内的循环运动,螺母前后端装有防尘垫圈。滚珠丝杠兼具高精度、可逆性和高效率 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和精密仪器。滚柱丝杠副按照螺母个数可分为单螺母 和双螺母,按照滚道结构形式可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按照滚柱循环方式可分为内循环和 外循环。在滚珠丝杠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通常将螺母行程为 300mm 时传动误差作为机构传动 精度的指标。精度等级有多种分类,国内的精度等级有 P1、P2、P3、P4、P5、P7、P10;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使用的是 JS 等级,包括 C0、C1、C2、C3、C5、C7、C10;欧洲国 家采取的标准为 IT0,IT1, IT2,IT3,IT4,IT5,IT7,IT10。从应用领域来看,普通机械 通常采用 C7、C10 级,数控设备通常采用 C5、C3 级,航空制造设备、精密投影及三坐标 测量设备通常采用 C3、C2 精度。滚珠丝杠加工工序较多,主要工艺以车削+磨削工艺以及硬铣工艺为主。滚珠丝杠加 工工序包括前期预热处理、螺纹滚道部分淬火处理、中期时效处理以及复杂的冷加工等, 一件滚珠丝杠需要 10-20 道工序。从加工工艺来看,目前常用的工艺为:1)车削+磨削工 艺:螺纹滚道部分通过软车-淬火-硬车螺纹-磨削螺纹方式加工,较全磨削工艺效率提高、 精度也较高,2)硬铣削螺纹工艺:螺纹滚道一次铣削成型,齿形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 加工效率高。感应加热淬火热处理工艺和螺距误差补偿技术对产品质量及精度控制至关重要。丝杠 的加工制造能力、精度水平等制约着滚珠丝杠的整体制造能力及性能的提升,滚柱丝杠副 的精度保持性和疲劳寿命是重要的验收指标,对应着丝杠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以及螺距精 度等级。实际加工中,用螺纹滚道表面感应加热淬火热处理工序对滚道进行改性处理,以 达到理想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用螺距误差补偿技术来保证螺距误差的变化在可控范围, 来保证整体精度等级的提升。 1)表面感应加热淬火(热处理工序):产品制造过程的关键工序之一,将丝杠表面快 速加热至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从而在螺纹表面形成淬硬层。淬火质量的高低直接影 响产品的内在质量、精度保持性和使用寿命。 2)螺距误差补偿:螺距误差为磨削加工精度的主要标准,通过进行检测,调整加工时 的补偿值,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螺距误差精度,螺距精度最终由数控螺纹磨床来保证。行星滚柱丝杠主要由丝杠、螺母、滚柱、内齿圈及保持架等部分组成,与滚珠丝杠的 不同在于其载荷传递元件为螺纹滚柱。在主螺纹丝杠周围行星布置 8-10 个螺纹滚柱,当丝 杠旋转且螺母的周向固定时,滚柱在圆周方向做类行星运动,同时通过螺旋传动将丝杠的 回转运动转换为螺母的直线往复运动。滚柱丝杠用滚柱取代滚珠丝杠的滚珠,不需要滚珠 返回器,滚柱之间也没有碰撞和噪音问题,同时滚柱螺距可以做的很小,从而提高更多的 啮合点,提高精度、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在恶劣工况下也有很高的可靠性。行星滚珠丝杠按照结构和运动特点分类可以分成标准式行星滚珠丝杠、反向式行星滚 柱丝杠、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差动式行星滚柱丝杠和轴承环式行星滚柱丝杠五种。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具备结构紧凑的优点,有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方案。特斯拉 的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方案中或使用 14 个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反向式行星滚珠丝杠与标准 式的差别在于螺母作为动力输入构件(标准式的动力输入为丝杠)绕自身轴线旋转,丝杠 作为执行部件,沿轴向运动。其最大优势在于可将螺母作为电机转子,实现电机和丝杠一 体化设计,形成结构紧凑的一体式机电作动器。4.1.2 导轨:搭配滚珠丝杠使用的引导和支撑部件导轨为起到导向、支撑、定位等作用的常用部件。导轨主要分为适用于速度较低、精 度要求不高场景的滑动导轨,速度高、精度高、承载能力大的滚动导轨,基于静压原理、 具备无摩擦、无磨损等优点的气体静压导轨等。 滚动直线导轨为将滚动体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滑块沿导轨的直线运动的部件,常作为引 导和支撑部件,搭配滚珠丝杠使用。滚动直线导轨主要由滚动体、滑块、导轨和返向器构 成,将滚动体安装到滑块中,通过返回器实现滚动体在滑块滚道内的循环运动,再整体安 装到导轨上。滚动直线导轨副常作为引导和支撑部件,配合滚珠丝杠副完成工作需求。滚动直线导轨常见的分类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按滚动体形式分为滚珠型和滚柱型;第 二种按照滑块宽度分为宽型和窄型;第三种按运动平稳分为有保持器和无保持器。滚动直 线导轨副因其具有高承载、高刚性、高精度、运动轻便、精度保持好等特点,可实现高负 载、高扭矩、高速度下的高精度直线往复运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各个领域,近几年在高 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设备等领域内的使用也越来越多。4.2 下游应用行业广泛,2022 年我国滚珠丝杠市场规模达到 28 亿元数控机床为滚动功能部件的最主要下游领域,其次为机器人与生产线行业。根据《第 三届滚动功能部件用户调查分析报告》,被调查企业采购滚动功能部件的应用行业或领域 中,数控机床达 54.3%,机器人与生产线达 49.7%,航空航天/军工行业达 34.3%。随着制 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与深入,机器人与生产线领域的应用占比快速增长,其 他主要终端用户占比呈现均衡化,在机械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趋向多元化且不断扩大。4.2.1 机床行业:2022 年我国丝杠+导轨市场规模约为 300 亿元(42.2 亿美元)我国机床行业规模较大,整体发展稳健。作为机床主要传动部件,丝杠副与导轨副的 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床的精度、性能与寿命。随着机械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床行业对滚动功能部件提出了高速、高精、高负载和长寿命等更高的要求。我国机床行业规模 较大,2022 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行业消费额达到 274.1 亿美元,同比-1.9%。 滚动功能部件的性能质量对机床的发展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机床领域滚动功能 部件对应市场空间约为 300 亿元(42.2 亿美元)。我国机床企业的丝杠、导轨等传动部件仍 以外购为主,根据纽威数控的公告,2020 年传动部件在机床中价值量占比均值约为 15.4%,由此我们计算出 2022 年滚动功能部件市场规模约为 300 亿元人民币(42.2 亿美 元)。4.2.2 机器人: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滚珠丝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70 亿元在机器人行业中,行星滚柱丝杠主要应用于关节控制,机械臂等,根据 IFR 的数据, 预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 2024 年有望达到 660 亿美元,2020-2024 年 CAGR 约为 17.8%。 我国机器人市场 2024 年有望达到 251 美元市场规模,2020-2024 年 CAGR 约为 21.5%。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2030 年有望达到 1692 亿元,8 年 CAGR=27%。我们对人形 机器人分 B 端和 C 端进行测算,我们预计 C 端人形机器人需求量 2030 年有望达到 54.8 万台,B 端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 122.4 万台,我们假设均价为 14 万元,市场规模有望 达到 1692 亿元。人形机器人领域行星滚柱丝杠市场有望快速增长,2030 年有望达到 268 亿元。我们假 设人形机器人的行星滚珠丝杠单机用量 14 个,均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测算得到 2030 年 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268 亿元,2022-2030 年 CAGR 约 43%。4.3 竞争格局分散,中高端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我国高端滚动功能部件市场外资仍占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根据金属加工公众 号,在我国滚动功能部件高端市场中,90%的市场为德国、日本等海外品牌占据,中国大 陆厂商仅占据 5%的市场份额。在终端市场中,中国大陆滚珠丝杠市占率约为 30%,中国台湾的上银及银泰占比 40%,海外品牌占比 30%。在高端滚珠丝杠领域,目前高档的专用 母机和加工工艺仍被境外企业控制,我国企业在设备及工艺上有所受限,伴随设备的提升 以及工艺的改进,未来国产替代空间仍然广阔。我国多家企业入局滚珠丝杠,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我国滚动丝杠领域公司主要包括汉 江机床(秦川机床子公司)、南京工艺、凯特精机等企业,整体体量偏小。在高端制造自主 可控的发展趋势下,贝斯特、秦川机床、恒立液压等企业也加速布局,未来滚柱丝杠领域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4.4 公司入局滚动功能部件,技术及经验可实现复用公司设立宇华精机入局滚动功能部件,目前首台套产品已下线。宇华精机成立于 2022 年初,为贝斯特的全资子公司,其承载了落实公司“高端装备核心滚动功能部件研发及产 业化项目”的使命,将引进生产及检测等进口设备约 300 台套(其中研发设备 70 台)、配 套软件及系统、公辅设施等 30 余套。项目建成后,主营产品包括高精度滚柱丝杠副、高精 度滚动导轨副等,将瞄准高端机床领域、半导体装备产业、自动化产业三大市场进行大力 开拓,并将大力引进关键人才,推动新业务的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工作。2023 年上半年, 公司的高精度滚珠丝杠副、直线导轨副等产品的首台套下线,并已将部分产品送样至战略 客户处进行验证。公司布局直线滚动功能部件具备以下优势: 1)汽零业务技术及管理经验可复用。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的技 术和管理体系可直接移植到直线滚动功能部件领域。 2)公司构建产业化验证平台,有利于产品优化迭代。公司现有上千台高端机床,已 与国内高档机床商合作开发了高效、高精度机床,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验证,生产质量、 效率在国内同行遥遥领先,未来公司作为“供应商”和“客户”的双重角色,利用产业化 验证平台,可不断提升机床商和滚动功能部件质量、效率。 3)公司早期从事工装夹具,具备一定行业和技术积累。公司为中国机床工业协会夹 具分会的理事长单位,并且作为中国工装夹具行业的开辟者,贝斯特结合自身多年深耕智 能装备、工业自动化集成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行业经验丰富、创新能 力较强的技术团队,对滚动功能部件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同时,直线滚动功能部 件具有定位精度高、灵敏度高和承载能力强的特点,而贝斯特的发展基因与技术特点正与 此相应。(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能源有哪些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