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公司没有团队精神的理解?

团队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团结协作,一切都只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个人的成长与团体就像生意,鱼与水紧密联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团队精神配合心得,欢迎大家来阅读。

“建设高效团队是否重要或者必要”这样的命题,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没有辩论或者花费更多的笔墨去描述的必要。然而怎样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是需要花费很多的“心血”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仅仅靠“心思”是不够的,实践中或许我们会需要付出高昂的学费,而这种学费(资源)正是企业的血液,所以我希望用“心血”而非“心思”去表述它去研究和实践的。

简单的从语法上来说我们很容易的就把“高效的团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团队”,一部分是“高效”。首先成为“团队”,其次做到“高效”。怎样构建团队?怎样做到高效?我们所有聪明的管理者对这样的问题都会有一个根据实际情况的解析和理论,也已经不需要我用长篇大论去谏言,况且浅陋如我并不能在一个晚上将这样的命题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分析透彻的,所以我就自作聪明的将这样的命题留给更睿智的管理者,而我却去做我的角色。

但是在工作中我认为真正做到认清自己的角色很难,我想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赋予的角色本来就不清晰或者导演选错了演员;二敝帚自珍或者妄自菲薄。

我想为什么在生活中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的认清自己的角色,很关键的一点是社会清晰的赋予了你角色,而且这种角色能够被最广泛的复制,并且有一个相对优化的评价体系,所以当你开始进入这个角色就有很多清晰的模版,万一你逃出了模版还有大批的人来纠正。而工作中,你很不容易获得这样的清晰的模版,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或许都不一样,同一个企业的每个阶段或许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领导因为受情绪的影响在不同时间做出的对角色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我想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角色的赋予者——是最重要的。领导是一台戏的导演,他对剧情中角色的理解决定了演员的表演,当导演把剧本一扔,没有分配角色或者角色分配不当,这场戏就会成为闹剧。所以全面的认识扮演角色的演员,正确、清晰的赋予演员恰当的角色,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所需要认真去做的。

敝帚自珍和妄自菲薄。一个企业里每一个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一台精密仪器里的一个部件,有些时候看起来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当你缺少了它,你忽然会发现原来这样的存在是必要且重要的。如果你是主角,不可以自以为是、欲望膨胀,认为自己才是不可或缺的,其实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绿叶的光和作用哪里来鲜花的绽放?所以不要轻易的对其他的角色指手划脚,认清自己的责权,对其他的角色保持微笑,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如果你是配角,请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要以为自己也是主角,要烘托主角,突出主角,当角色已定不要老想着去抢主角的戏份,更不要去毁坏主角的表演。如果这场戏没有演好,主角没有好处,必然的配角更没有好处。还有一种情况是妄自菲薄,如果领导给了你相应的角色,如果没有能力,那么请尽最大的努力去完善你的能力,如果有这样的能力请勇敢的挑起担子,那怕你挑起担子走的是危险的下坡路,请相信,只有走过下坡路才有可能走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坡上去。

人生如戏,一场戏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角色这场戏才会精彩。很多朋友对我说“我怎么会碰到这样的人”,我对他们说,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人,这个世界才会精彩,如果每个人都跟你的想法一样,那这个世界就只需要你一个人,其他都是镜子就可以了,你认为在这样的世界中你会很幸福吗?他们笑了,或许他们已经理解了,或许他们只是觉得我说了一个很冷的笑话。但是我们很多时候真是这样要求人家的,让人家成为自己的镜子就可以了。所以最后我想我能对“怎样做好角色”内容的唯一一条补充就是:包容!

绕了这么远的圈子,似乎跟高效的团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善意的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团队中认清自己的角色:策划者?决策者?执行者?协调者?监督评价者等等,那么凭借我们的职业素养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应该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吧!

通过本月的学习让我对团队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以往,我认为,一个团队的成功是因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那么,当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不再强有力或离开领导的位置时,团队的成功能否延续?今天,我认为,只有当这个领导离开后团队依然能保持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团队。正如雁群中头雁不断更换,而雁群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才是团队的精华所在,也就是制度。

在一个公司里面,员工就像大雁,团队就像雁群。大雁的迁徙。就好比企业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果一个团队能够像大雁一样。目标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那么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只要我们能够将大雁的这种团队精神移植到我们自己的团队中。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公司经过十年的奋斗现已成为集团公司,这和每个员工的努力合作是分不开的。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项目立项到销售,到售后,到置换这一整套的服务我们都可以向客户提供了,那么各部门间的合作也完全可以引用雁阵理念来使我们的团队力量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为我们的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效益。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它经历过坎坷,虽然它仍然有待完善,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磨合,属于我们公司的雁群指日可待。

什么是卓越的团队?通过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想我得到了更好的理解,更加懂得了信任、承诺、责任、感恩、包容、用心、竭尽全力…

培训老师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了讲解,通过她幽默、风趣并富有内涵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从一种新的角度对我们的思想和看法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服务营销:顾客的满意度等于“感受值”与“期望值”的比值,在“期望值”不变的情况下,“感受值”越大,满意度也就越高。那么,如何加大顾客的“感受值”呢?撇开产品本身的普遍功能不说,“服务”所带来的感受就显得愈加重要了。特别是服务人员的参与,一个高素质,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员工往往能给顾客带来好的印象,增加顾客的“感受值”。联邦快递亚太区总裁曾说过:“我们照顾好员工,他们就会照顾好顾客,进而照顾好我们的利润。”因为服务是通过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交往来实现的,服务人员的行为对企业的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现在银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做好服务就变得相当重要。我很赞同张芳老师提到过的一名话:“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的一切”。我们的服务就应做到:服务细节人性化,服务态度优质化,服务技能专业化,服务方式灵活化,服务效率高效化。

二、做事要竭尽全力:“不要允许自己尽力而为,要全力而为”。曾听说过一个兔子与猎狗的故事。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用枪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而猎狗紧追不舍,后来猎狗并没有追上兔子,只好悻悻地回到主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骂它没用。而它却不服气的辩解道:“我已经尽力了。”而兔子死里逃生,回到家后,兄弟们都十分惊讶,纷纷问它是什么发放逃生的。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而我是竭尽全力。因为我知道它追不上我最多只是挨主人一顿骂,但我要是不竭尽全力的话便会失去生命!”这只兔子的话使我感慨万千,是呀,猎狗只是尽力而为,并不认为这有多重要,可是兔子知道如果自己不用所以的力气逃跑,那么自己就会死在猎人手里,它意识到必须拿出所有的力量一搏。回想,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难题,而我们是当竭尽全力的兔子,还是尽力而为的猎狗呢?很多员工都是报着一种“尽力而为”的态度在做事情,认为只要我去做了,做得好与不好却不怎么在乎。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吗?为什么在同样的岗位上有的人通过一年、两年的时间可以迅速成长而有的人却永远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丝毫的进步呢?这就跟故事中的猎狗一样,心想做得不好最多挨领导批评两句,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深深的意识到,我要当“竭尽全力”的兔子。

三、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我们在工作中不是一个单独的人体,我们都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个人行为也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要想成为成功的、高绩效的团队不光是团队的事,而是团队里每一个人的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团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能不用过多的安排去主动做事情,如果我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共享,当别人工作完不成或者出现错误时我们能够主动帮助他解决,像自己的工作一样共同完成,而不是袖手旁观看笑话。实际上在我们的工作中不管那一个同事事情没完成,工作出了差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大家要主动多沟通,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都是必须的。只有大家心往一块走,劲往一处使的时候,我们才会为了目标共同奋斗、共同承诺,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团队。

四、细节决定成败:“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的员工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

在理论学习上,团队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的信任是它坚固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成员都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宽广的胸怀、通览全局的大局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个优秀团队要想成功,及时的完成既定目标,就离不开各成员的全力配合和通力协作。只有充分

挖掘各成员的潜能,激发成员强烈的责任心,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再加上合理运用所有的人力、物力、信息、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支有强大凝聚力、顽强战斗力的卓越团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荐阅读:个人科学发展观心得

通过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但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一是要有肯定认同感,也就是信任别人,肯定别人,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多发现别人的优势而不是老是挑剔、一味地否定别人,这样才能在团队中增加互信,彼此协作。二是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可以一味选择做受害者,选择做受害者的代价就是没有成果,选择做勇于负责任的人的好处是拥有人生当中丰硕的成果。三是要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生命;我们要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予我知识;我们要感谢对手,因为他使我更强大;我们要感谢领导,因为他给我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我们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使我们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人生的旅程就是一条铺满荆棘的坎坷之路,我们唯有付出百倍的艰辛,努力付出,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胜利的彼岸。

最令我感动的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导师让我们紧闭双眼伸出双手去感知的时候,当我们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一副激动人心的场景。只见每位领导手捧鲜花来到我们面前,真诚的说你们辛苦了!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在场每位员工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真心地感谢公司所有的领导给予我们的那份关爱和鼓励!谢谢您们!

近几天来的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团队精神已成为各企业的核心,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企业,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有完美的团队。无数的个人精神,凝聚成一种团队精神,这家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基业长青。团队精神的核心——协同合作;团队精神的境界——凝聚力;团队精神的基础--挥洒个性。团队精神是看不见的堡垒;团队意识是同心合力、团结共进、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首先,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是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习惯改变以适应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精神可以使团队保持活力、拥有创新、焕发青春、积极进取。就像步调一致的雁群一样,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并在心中产生一种力量,激励自己前进,一起飞向灿烂美好的明天。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当雁群成倒“V”字型飞行时,要比孤雁单飞节省70%的力气,相对地也就等于增加了70%的飞行距离。雁群的确够聪明,他们选择拥有相同目标的伙伴同行,这样可彼此互动,更快速、更容易地到达目的地。

第二,一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需要精神力量的。其实,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是一艘巨大的舰船,装载着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齐心合力,就能使这艘舰船避开暗礁急流,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企业需要的是一只高效的企业竞争力,是经过有效磨合能战斗的团队,一个企业要是没有团队精神,单打独斗成为一盘散沙,难以强大。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石、发展的动力、效益的源泉。员工渴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稳定、宽松和谐的集体之中。

给员工一个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给员工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企业就有了向心力,凝聚力。每一个企业需要作风严谨、敢于拼搏、勇于创新、融洽默契、同舟共济、同归殊途的精神.要力求设计合理的团队结构,科学发挥团队精神,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得到互补。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大展鸿图。

第三,团队精神就是企业中各员工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真诚合作,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建立一个好的团队,团队成员学会积极的与人沟通,凡事采取合作的态度。团队成员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外,同时具有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与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成员之间有所接触,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和操作流程都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个人,其性格、处事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如果对这些不熟悉,那我们工作起来就有可能处处阻滞,无法顺畅。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多做些沟通、交流,抱着合作的心态,多理解别人的苦衷,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也就是说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尊重别人,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同他人合作,学会被别人领导和领导别人,这样的话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第四,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企业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态势已经很明显,也越来越要求团队合作能力。一个伟大的团队远远胜于英雄个人的作用。时代需要英雄,但更需要优秀的团队。

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陶冶出集_远瞩与尽心尽职于一身的优秀人才,造就勤勉、诚信、团结、高效、自律的员工队伍,使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一个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无所作为。个人要有主人翁的精神,要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结合,因为个人的利益来源于企业的利益,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可能有所保障。多为企业创造财富,就等于间接地为自己创造财富,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你的工作才会有动力、冲劲。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个人再完美,也就是沧海一粟,而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无边的大海。在公司里,老板也希望员工有与公司发展方向一致的成长目标。忠诚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企业忠诚的人才能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感情;只有对企业忠诚的人,与自己的团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经风雨而不馁,受荣辱而不骄。企业才会看重他,并为他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从而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

相信,很多员工进如一家新公司的时候,公司都会组织一次拓展训练活动,就在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团队拓展培训——一场智慧与体能、团队合作与友谊的一场训练。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渐渐淡忘,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铭记在心,虽然两天的训练不长,但很有意义。

众志成城这个项目使我体会到一切皆有可能。记得最开始体验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用时接近7秒,当我们完成了5秒的目标之后,教练问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多少,我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人说3秒有人说4秒。当时我支持的是4秒,觉得3秒钟不可能、想都不敢想。可在我们一次次失败之后,终于用行动证明了我们的实力2秒多钟,大家不自禁的拍起手来,这个成绩是当时我们都无法想象的,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通过努力与协作却做到了。

教练说的很对:如果你心中想到失败,你就失败,如果你没有必胜的信心,就无任何成就可言。如果把目标定的过低,触手可及,那团队还有何动力,有何发展可言。只想在山腰看风景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登上山顶后心胸的开阔。

当我站在1.6米的高台上做好准备之后,教练向下面问:“下面的伙伴,你们准备好了吗?”对于台下的伙伴们,听到这句话,会不自觉的再次确认与同伴搭成的人墙是否坚固,耸耸肩,搭搭腿,然后骄傲喊出:“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一定支持你!”教练教我们的时候我还觉得可笑,觉得怎么连这样的场合都这么形式化。可当我站在高台上的时候才明白,这样的回答是必要的,这是向台上的伙伴交付的信任,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让他放心的将自己的安全交给大家。我连最后的一点疑虑都打消了,毫不迟疑的笔直倒下,稳稳的被接住,安全的落地。

这个项目叫做信任背摔,名副其实。这是同事之间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来不得半点虚假,甚至一点点的心存疑虑都会下意识的由动作表现出来,结果就是给保护你的人、信任你的人造成更重的负担甚至是严重伤害。由心而生的才是真正的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将团队每个成员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毕业墙”是我们所有参训队员要共同完成的最后一项挑战,20分钟时间,4.2米的光滑墙壁,教练只给予我们了三个道具:求生的勇气、队友的肩膀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

随着教练一声令下,大家利用简短的时间制定好策略之后,大家都毫无怨言主动去做人梯,看到的是一个个有力的肩膀、信任的眼神、一张张憋足了劲而涨红的脸和流淌在红色脸庞上的汗水,每个人都在借助身边人的力量向上爬,群体中的人都是互动的,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最终,我们顺利地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这里请允许我向这些队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领导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团队的力量更不能忽视,它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回过头来再看这面墙,人生中有多少次我们就在这样的高墙面前胆怯,多少机遇就在我们踌躇犹豫的瞬间被我们错过了、放弃了,又是谁成了我们脚下的人梯,帮助我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墙。团队中有各种角色,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竞争与合作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团队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拓展培训是一种挑战,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训练虽然结束了,但拓展训练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通过训练我们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我们超越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随着中心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峻形势,在工作中如何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改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部门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及配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倍努力及奋斗的目标!

在此,我想真心的感谢公司通过中华拓展培训教育网组织的这次活动, 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也感谢我们的队友对于我的支持和信任。衷心祝愿我们中心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首先,十分感谢公司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通过三天丰富、有效、紧张的体验式培训,使我对以往所了解的一些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照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更深的反思。

回想起这几天,我的团队,我的队友,那些让人激动的场面还清晰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个活动游戏在一遍遍的回味。在游戏当中,一个小小的同心竿却诠释了团队的整个含义。在兰老师的一声声“走”的命令下,在一次次的失误一次次的指责后,终于兰老师按奈不住,下令了暂停。在兰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游戏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哪里:首先步伐与手要一致,其次眼睛要看准,还需队友配合。游戏还在继续。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失败?在队友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我们成功了。在那一刻我们彼此分享着成功的喜悦。虽然我们输在了这个环节上,但使我明白团队的力量无坚不摧,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成功的团队造就无数个成功的个人。

在“天黑请闭眼”这个游戏的环节中,最初不明白这个游戏是一个什么概念?通过这个游戏,在老师的分析与引导下,最终明白:游戏过程中有很多人发现了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平时没有的使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在几位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还做了许多个游戏。通过次此培训使我明白团队精神就是要互相配合,互相关爱。对队友要耐心,关心,热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这次培训的内容上看,这些都是我们把平时大家都很了解的道理实践化,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一个个的小小的游戏,通过各位老师的讲解,把团队思想挖掘出来,和以前的“纸上谈兵”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实践的总结,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些“鲜活”的道理。这样的印象可能是一生都无法抹去的。

参加拓展训练之前,看着行程表有着种种猜测,却始终无法想象过程会是怎样,结果又会是如何。而在参与了公司组织的拓展培训活动之后,让作为天明这个大团队中的新人的我受益匪浅,感触良深!

一、信任队友,相互协作。

勇攀天梯这个项目对每一个人而言,心态比技能更重要,另外,二个人的高空合作体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信任——把自己(的身体重心)完全交给对方!惟有如此,才能找到整体的平衡点。同时,两个人必须要彼此依靠对方的帮助,才能共同攀上天梯,否则,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都无法自己完成任务。

二、没有团队意识,个人努力一切化整为零

由于事先没有将7组团队总任务公布,各小组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各自为王的状态,专注于自身的工作任务。最终,我们的任务以失败告终,而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以下几点: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前,做好计划,多思考,想想做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有备无患。

(2)审时度势,从大处思考。游戏最终失败,最主要原因是大家都以各个小组的利益为重,却忽视了队伍的大目标。在工作中,即便我们自己再强大,如果公司实力提不上去,最终自己也会成为井底之蛙,没有好的平台,能力也就不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3)有效的沟通,成功路上的捷径。游戏用鲜明的事实告诉我们,沟通的重要性。工作中,我们的确需要多思考,但是,及时向前辈请教,与同事多沟通,也会让我们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三、彼此信任,相互关爱。

在“穿越电网”的游戏中,我们吸取之前的教训,事先有计划的部署研究,争取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最后决定几个稍大一点的网眼让几位男士先过去,剩两位男士最后通过,他们主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用托举的方法悬空地把女士转移到“电网”的另一头,这就是培训一种彼此信任的表现。在工作中,如果大家都各存异心,关系冷漠,缺乏交流,那样只能与原来争取的工作目的背道而驰。

四、战胜自己,创造奇迹

高空断桥这个项目最主要的是战胜恐惧,困难自然迎刃而解。站在八米高的断桥上,有恐惧,有颤抖,但当我们鼓起勇气纵身一跳之后,就会发现曾经以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是那么不堪一击。在职场和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到很多这样的断桥,勇于挑战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而退却将一无所获。不过于在意外界的环境带来的干扰和暗示,也许一切是那么的简单,我们独缺一颗平常心。

信任背摔这个项目让我们明白信任与责任是共存的,当站在背摔台上背对着下面的伙伴问:“准备好了吗?”大家齐声告诉他“好了!1,2,3!”的时候,台上的人交予台下的人以信任,台下的人付予台上的人以责任,这种感觉,是能真真切切看到并体会到的。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才能同舟共济、创造奇迹!

六、讲究方法,众志成城。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拓展训练项目——毕业墙。一块4米高的高墙,光滑、没有任何工具,要求所有的队员都翻越过去,才算胜利。哨声响起,身体强壮的队员们选择在下面咬着牙甘当基石,让同伴们踩着大腿、肩头,将同伴高高托起,攀爬上去。。。已经翻上墙头的人,用力将后面的队友往上拽,这样一直到墙下只剩最后一个同伴的时候,大家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只为一个目的——不丢下任何一个队友!最终,大家将一个体重较轻的队员的腿牢牢抓住,从墙头放下去,再牵住墙下最后一个队友的手臂,大家合力将他们向上拉......当最后一人成功跃上墙头的时候,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拓展训练结束总结的时候,大家说着刚才穿越生死时踩过的肩膀和人,透着感动,一句话:如果这两天的培训是真的,我们会做出什么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会更容易记住上面拉我们的人,因为那是希望。却容易忽略背负我们让我们踩过肩膀的人。我们会记住他们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活是如此无法把握,谁也不能预料到谁的明天会怎么样,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而言之,正如郭总在总结这次拓展训练活动时所说的,我们在活动中优点和缺点全部展现了出来,在之后的工作跟生活中,我们要继续发扬我们团结一致的优点,摒弃面对困难怯懦逃避的缺点,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不断的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所谓团队精神,在百度的解释是: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冲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经过几天的冷静思考,首先要自我批评,经常在讲团队精神,但只讲到了团队奉献,没有提出团队福利,没有想到团队中他人的想法,只把团队精神挂在嘴上,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其次不能以平常心来考虑问题,心态浮躁,也就是说没有换位思考。古人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白话所说的,自已不想做或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别人来完成。我们处于员工的时候,都非常反感领导把一些不好做、不能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强推我们来处理,经常在谈领导不能很好的跟我们沟通,更好的发挥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但这次才通过非正式任命为一名小组长,个人在短时间内就开始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没有好好的进行换位思考,是不是个人在某方面存在不足?最后,就是经验不足,不敢与队友大胆的交换看法,找出症结所在;没有去好好的请教前辈,类似的管理问题该如何解决;还有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当然这不是个人的心得,只能是管理层方面的原因了。

前几天跟ha的z行长坐了一下,他提到了目前该支行的业务蒸蒸日上,员工之间配合默契,很多事情员工都能主动、协作完成,比如:每个人都能主动的通过各人自已的关系去拉存款、维护客户;行里面布置的报表及其他任务,行领导尚未分配,各人就能按自己的工作职责主动的.去作准备或承揽,这在以前的ha支行是不可想象的,也可以说是管理层一直在追求的企业文化的较高境界。虽然他只是谦虚的说:我没做什么,我只是给他们放权。我认为我最成功的是:我让员工有面子,在管理上采取了宽松的导向,结果业务和人员的素质就直接窜上去了。哈哈,像这类事情,一般都要一些数据来映衬,该支行目前的存款上升幅度比年初的日均增加了30%-50%。

有鉴于此,这几天组员的提出的一些企业走访,我也试着让他们自己先去了解,自己去好好锻炼一下,但不知他们能不能体会我的想法,亦或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又向官僚前进了一步,现在连企业都不想去实地查看;前几天领导退下来的一份调查报告,我认真对相关材料进行的查看,对相关的细节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连中午都没回有休息(个人认为敬业精神还行),周五又亲自跑了一趟官桥,取回了一些补充资料,希望这次领导和审批官能一次过关。

知易行难。嘴皮上的功夫耍耍,是驴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溜溜。细想上次领导说的自己要下来做业务,其实是一个好的建议,只有勤于动心,才能休会当一名客户经理的艰辛,才能真正的换位思考。

今天我们教师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有关团队合作方面的一些的知识.我深深的体会到如何更好的做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

刘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些关于团队协作的小游戏,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我深刻体会到大家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一个团队.我认为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完成活动后,刘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一同分享了对团队合作的心得和感悟,期间,大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

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效能,通过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肖南,中金公司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盛(中国)首任人力资源部执行总经理。

编辑: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一家公司,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考核员工?KPI还是OKR?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位业内资深HR聊过,她说:“绩效和激励本质上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一场博弈。”然后,她给我讲了一个猎狗和猎人的故事: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也没有追到。牧羊狗看到此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多了。”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完全不同!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得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骨头吃。

这一招儿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而自己没得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而小兔子却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奖赏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并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

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得到的奖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儿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的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猎物的重量来评价猎狗的表现,以决定这些猎狗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的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

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每只猎狗捉到的所有兔子的数量与重量,并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

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

故事里的猎人其实就是在不断完善激励体系,但是,猎狗总是有新的激励需求,导致猎人不断地改革方案。

猎人与猎狗的故事在实践中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企业都采用类似的激励制度,比如绝大部分公司使用KPI来考核员工,但是,你考核什么,员工就给你什么。这种过于量化的激励方案,往往过于短视而让行为变形,最终,使企业走到死胡同。

  •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猎狗与猎人的博弈问题呢?

  • 员工激励只是一个简单的分蛋糕的问题吗?

  • 为什么优秀的大企业都采用KBI的考核办法,而不是KPI?

  • 为什么80%的公司发展到中等规模后就会停滞不前?如何跳出中等规模陷阱?

资深金融人力资源专家肖南老师做客混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述了企业持续增长背后的激励逻辑。他打破了KPI评价体系,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出发,提出了新的、基于员工能力发展的激励理念——企业与员工不再是分利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0到1的阶段,是创业者检验企业商业模式的阶段。如果商业模式成功了,产生了现金流,或者拥有了部分忠实客户,就意味着他们实现了从0到1,并进入了1到N的阶段。

1到N的阶段也可以再具体细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发展思维叫做增量思维,具体表现为注重客户价值,注重收入,注重员工感受,持续更新企业文化。

进入这一阶段往往是由于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阻碍,比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出现了边际递减效应等。

这个阶段企业的特征和毛毛虫的习性很像。你不去干扰它,它就可以一直走,并且走得很好。但是你拿个树枝一动它,它哧一下就卷起来了。遇到挑战采取自我保护的防守策略,专注利润,力求活下来,这种思维就是存量思维。

企业步入内卷阶段,我称之为掉入了中等规模的陷阱。根据资料显示,80%的非上市企业完成从0到1的转变后,业绩规模都会长期徘徊不前,82%的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0亿元。这就说明多数企业都停留在中等规模。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利润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人才激励方法仍停留在采用上世纪50年代基于量化KPI的考核工具。这是导致企业长期徘徊不前的一个激励陷阱。

变革是走出内卷最快的方法。很多企业在变革阶段找到了第二曲线,于是又进入了演进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

激励很简单,也很复杂。为了让大家在相对凌乱且复杂的激励讨论中,厘清可持续激励体系设计,可以使用PMT思维模型来进行思考。P是Philosophy,意为哲学或理念。M是Methodology,意为方法论。T是Tools,意为工具。

那么P、M、T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理念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把为什么这样做想清楚了,就要开始设定一个目标。当目标确定好了以后,就进入了思考采取何种方法论、使用何种工具实现目标的阶段。理念、方法、工具是一个由虚向实过渡的过程。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理念,到底是结果主张,还是过程主张呢?80%的企业甚至90%的企业基本是以结果论英雄,但真正优秀的企业都坚持过程主张。方法论作为理念的一个因变量,会随着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工具也是如此。
1. 第一个误区:最需要钱的员工才最玩命。

很多创始人写文章都会提到说,喜欢招苦出身或者最需要钱的人加入。但为什么我会将它定义为误区呢?

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曾提出了一个认知评价理论,“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激励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中,内因分为四部分。

第一,成就动机。这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可利用及时的工作反馈和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作为激励方法。

第二,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不让自己的想法落空。

第三,自主性。这是指一定的做事情的自由度和空间。

第四,关联性。这是指与他人合作的倾向性,有成为团队的一员,而非独往独来的意愿。

只要有这四个内因存在,那么这个人就有自我激励的倾向。而外因可能是钱,也可能是其他的东西。

激励是经济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本质是要激发出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一种能够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的潜能。

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契合,这个激励方案就是有效且可持续的。但如果只是激励了一个人外延的东西,比如对金钱的渴望,那么这并不能说是完成了激励的使命。

2. 第二个误区:过分注重结果指标,不重视过程指标。

很多人误把指标当目标,把手段当目的,往往会带来很糟糕的结果。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纽约的一家医院在考核中要求其死亡率不能高于5%。但是事与愿违,虽然医院的死亡率降低了,但社区的死亡率增加了。

这是因为医生们担心自己的履历上有过多死亡案例的记录,于是选择性地放弃给一些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做手术。这就说明死亡率本来是一个指标,降低死亡率也并不是目标,但很遗憾地,考核者将其当成了目标。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所以企业不考核利润反而会更好。如果企业把利润当成目标来考核,管理层就可能通过一味降低成本让企业产生更大的利润。

降低成本是很容易的。第一,可以不去招值得高薪的人才。第二,不出差,不投入,省下该花的钱。但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这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苹果的总裁库克跟一个投资人说,苹果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很有价值。试想一下,如果盲人也能自如地使用苹果的手机,那我是不会考虑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的。如果你想让苹果只根据投资回报率来做事,那你就撤股吧。对于手段和目的,库克想得非常清楚。

回到中等规模陷阱的问题上,为什么90%的企业是以结果论英雄,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是过程主张呢?

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要从长远打算。结果导向很难调动整个公司的资源去支持一个5年以后才能看到收益的项目。

1996年,华为在莫斯科设立了办事处。那时候俄罗斯有1000多家电信公司,并且很多都是顶级的公司,如爱立信、西门子、NEC等等,华为这个小小的办事处和他们比起来不值一提。

1997年,俄罗斯出现了金融危机,全国经济陷入低谷,西门子、阿尔卡特这些公司都撤走了,华为却留下来在那里耕耘。

1996年初设办事处的那一年,华为的销售额是零。1997年是零。1998年还是零。1999年终于有了收入,38美元,感觉比销售额是零还要心酸。

如果华为以结果为导向,单纯追求收入,他们是无法在俄罗斯市场坚持下去的。正是由于华为的坚持,他们的业绩在2000年开始有起色。2003年,华为在俄罗斯的业务收益达到3亿多美元,占华为当年总收入的1/3。

结果主张还是过程主张,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员工方面,结果主张本质上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进行分利。分利的指导思想就是平等。如果员工觉得自己在这家企业拿到的分利百分比不如另一家企业,就会跳槽。因而,结果主张会导致特别高的员工流失率。

过程主张本质上是激励,是跟能力挂钩的,强调的不是平等,而是均衡。平等是大家的利益尽可能均等,而均衡则是最优化。为什么优秀企业基本上都相同?因为它们追求的都是均衡。

具象化一点说,使用KPI激励的企业都喜欢一个公式,即CEO管理4个高管,每一个高管管理6个中层,每个中层再管理8个人,目标就等于人员数乘以每个员工的目标。公司按照这种科学的公式来设计每年要完成的指标,是一种线性思维。

这种激励方式所带来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由于KPI层层下放,形成了157个虚拟CEO,每个虚拟CEO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整个公司的资源被这157个人不断地拆分,变得异常分散,公司不再是一个拳头,而是一个巴掌。

第二个后果是,在公司资源不充足的时候,员工就会从外部寻找资源,把客户和项目交给外部的企业,形成了飞单。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就不会有规模化的发展。

因此,跟个人业绩直接挂钩的KPI考核方式是导致企业进入中等规模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

3. 第三个误区:没有清晰业务目标,就去搞激励。

很多企业在目标设立方面有很多困惑和误区,不知道如何设立正确的目标,于是人云亦云,常学常变,比较喜欢赶时髦。比如说许多企业在MBO流行的时候学习MBO,过了一段时间,OKR流行起来,又转而学习OKR。

关于目标设立,大家肯定听过SMART原则。

第四,Result,要有结果。

根据SMART原则,企业可以设立出一个好的目标,但无法保证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目标。

Edwin Locke有一个说法,目标是工作动机的一个主要来源,明确具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业绩。因此,设立一个有质量的目标,是达到管理者水平的关键。
经常被忽视的激励因素有哪些?
1. 自由的空间,充分授权和赋权

2010年我受腾讯的邀请,去给他们的人力资源部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分享。

现场有30多个人,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年轻、很开放。我就很好奇马总平时和他们在一起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这些员工告诉我说,Pony啊,平时开会的时候总是坐在会议室最后排的角落不说话,等会议结束了就离开了。他不参与任何发言,也不进行任何总结,这种畅所欲言的自由的会议空间,对产品的开发很重要,这种环境极大地激励着员工们。

有一天Peter跟Eric说,我们融到了100万美金,请你在一个月之内花费掉,目标是产生10万个用户。

Eric感到有些疑惑,以前报销5美元,都要填两张表,怎么突然让我在一个月内花掉100万美金得到10万个客户?Peter跟他说,100年前电话如果没有人使用,就不会有后来的巨大价值。PayPal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形成10万+用户,它的价值就等于零。

这两个案例就说明了一定的自由度、授权和赋权可以让一个专业人士发挥出他的最大作用。

很多管理者也想给员工一定的自由度,但又担心自由散漫的现象发生。那么优秀企业是如何保持平衡,做到自由但不散漫呢?

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在线协同工具做好过程管理,价值发现,用一条无形的线来进行管理。这条无形的线,就是邮件、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等。

想让这条无形的线发挥作用,就要要求员工回复的及时性、完整性,并将之作为年底行为考核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员工回复得又快,内容又丰富,通过无形的线创造出一种效率和效能的压力。

什么是丰富性呢?打个比方,如果管理者发邮件向员工甲了解现在市场上的某一种产品,甲介绍说目前这个产品在市场的渗透率一般,我们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个产品。

而员工乙收到同样的邮件回答说,我快速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这个产品市场渗透力已经达到20%。根据我的了解,当市场渗透率达到20%以后,就会引起大规模的采购和市场占有率。所以我们应该抓紧上线这个产品,把产品推出去。

那么管理者收到这两封邮件时,甲、乙两名员工的能力在他心中就立见高下了。如果员工乙能够持续在短时间内进行内容丰富的邮件回复,那么年底考核的时候,他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信息分享方面,一定会被评为A等级。

以前在华尔街,30分钟内回邮件属于效率比较高的。一个小时内回复也说得过去。24小时内不回,就必须要在邮件后面备注原因,说明是在出差或者怎样。如果没有这样的解释,长期在24小时后回邮件,你的年底考核结果肯定不好。

所以,当你为这条无形的线设定一个完成时间和内容完整性作为考核指标,它就能和员工串联在一起,从而产生出巨大的价值。

2. 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反馈的出发点是帮助伙伴更好地成长,而不是简单对工作结果的总结。管理者可以对员工做的任何事情进行反馈,比如你今天回复邮件慢了,或者回复的邮件内容不够丰富。员工很希望能听到真实且具体的反馈。

反馈一定是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人才画像体系来进行。比如说你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是怎么样的,我就基于你的能力水平来给你反馈。

正确的反馈可以传达价值,弘扬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

那么成功的反馈和失败的反馈各有什么特点呢?

成功的反馈是实时的、坦率的、有建设性意见的,往往围绕专业、商业和管理等能力维度展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等。

失败的反馈就是把反馈当成了年底的一个批评会,只有笼统的陈述,而不指明具体的行为,只提及可量化的指标,而不对能力进行评价。

如果你夸奖一个员工的沟通能力很强,但却列举不出例子,描述不了行为,那么这个反馈对他而言就没有任何价值。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就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共事。

试想一个企业里既有高水平的员工,也有低水平的员工,那么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可能优秀的人分享了一个观点,而不太优秀的人要么听不懂,要么听懂也不能贡献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优秀加普通就只能是优秀和普通的平均值。

而在一个员工优秀率非常高的企业中,每一个人都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思想的火花总能被别人抓住,并且得到对方提供的一个新的火花。所以企业的员工优秀率越高,产生的想法就越会成倍增长。优秀加优秀等于优秀的N次方。

以优秀吸引优秀,是产生企业激励非常有效、非常好的方法。

实际上,无论是金融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具备三性,即流动性、趋优性和回报性。哪里人才多,就往哪里扎堆。

1996年到2000年间,华尔街和硅谷发生过一次人才抢夺战。我也经历过那段时间,那时候摩根士丹利去招人,有400多人报名,但是真正到达现场的只有4个人。

所谓的现场不是校园,而是五星级酒店。在五星级酒店里,让报名者一边吃着自助餐,一边听我们宣传公司。然而这样优越的宣讲条件也只吸引来了4个人,可以想见人才抢夺战的激烈程度。

投资银行家们分析发现,这些人才去硅谷是因为看中了股权回报,于是投行就开发了一个叫股权升值计划的激励产品。根据股权升值计划,除了拿传统的底薪奖金和公司的股票,公司还会给你一个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里投资收益的回报奖励。

这个股权计划是个人出钱,而不是公司。你出多少钱,公司就匹配多少,最后形成一个共担风险的PE,也很公平。然后这个PE就被投到硅谷的公司,按照公司上市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来分。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计划,我打不过你,就加入你。

如果大家关注科技公司的动态可以发现,现在硅谷高税负、高房价等客观因素已经导致它失去了对一些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往奥斯汀迁移了。

小结:企业应该通过不同的激励维度来改变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对工作结果产生正向的影响。

第一,技能的多样性、任务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可以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获得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

第二,目标的明确性和工作的自主性,可以让员工的责任感和适当的压力共存,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工作绩效。

第三,较高的团队人才密度可以让员工体验到互相激发的乐趣,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第四,坦率的反馈可以让员工了解其工作的实际结果及应该如何迭代,进而从工作中收获成长。

如何设计可持续的激励体系
激励计划设计的思考维度有六个方面,分别是奖励来源,考核指标,考核方法,成果分配,激励特点和价值观。

奖励来自利润还是来自收入,很有讲究。优秀企业的薪酬池或奖金包,一般跟企业的收入挂钩。那么两种方案各有什么利弊呢?

跟收入挂钩是一种增量思维,因为你无形中告诉了员工,奖励是不封顶的,你的业务线分母越大,你的奖金包就越大,因此这种奖励激励性很强。

但是有的企业很担心生存问题,就选择跟利润挂钩,这种利润导向下的激励其实是存量思维。利润是财务报表的底线,在收入的基础上把成本、税收减去才是最后的利润。因为利润已经封顶了,所以你的奖金池也是封顶的。

用什么指标来考核,也是企业在设立激励方案时要想清楚的。曾经有很多企业都使用KPI考核制,但从个人层面说,让奖励来源于个人能力,而不是个人业绩,也是优秀企业的典型做法。

海底捞第一次KPI考核时,为服务员制定了一系列细则,如为客人的水加满,让客人把手机放到塑料袋里,如果没做到就要扣工资。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呢?客人不想把手机放在塑料袋里,但服务员却一直想强迫客人把手机放塑料袋里。于是海底捞收到了很多客户投诉。

海底捞改弦更张,KPI考核时,选择翻台率为指标。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客户只晚了1分钟,他们订的餐桌也被取消了,需要重新排队。因此,顾客的投诉率也非常高。

由于走了两次弯路,海底捞最终放弃了KPI考核机制。

2012年,《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了。我在书里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每一个KPI背后都有一个复仇女神。

之前提到,市值始终在500亿以下的企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利润乏力,而利润乏力就是由于这些企业还在使用上世纪50年代比较时髦的KPI量化考核工具导致的。

为什么这种中等规模收入的企业都用KPI呢?他们的逻辑是,提供很低的固薪,让员工玩命地去挣奖金。不过这其实是一个最昂贵的逻辑。

因为基薪在招聘时无法吸引到企业真正想要的人才,即使招到了员工,这部分人为了每日的现金流拼命奔波,也不会把手上的工作做得很好。这是第一个短板。

第二个短板是,这种激励理念是基于员工在基薪很低,很缺钱的情况下,会很卖命地工作挣奖金。这其实是不一定的。因为奖金不是激励出来的,而是被较高底薪吸引来的优秀人才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这种低固薪,高奖金或者高提成的激励体系,称为激励体系1.0。它带来的结果就是企业一直在重启,因为人员流动太快,老员工离职的时候也已经把客户带走了,所以每个新员工接手老员工的工作时都要重新开始找客户。不断地重启导致这些企业一直在初等或中等规模徘徊。

激励体系3.0非常强调固薪的吸引力,要求固薪至少能够解决员工在马斯洛需求中五个需求层次的前三个。满足这三个层次以后,企业才能吸引到自己所期待的优秀人员。这就是最低的人力使用成本,因为员工和客户都会相对稳定。

但我们要明确一点,KPI考核制并不是不适用于所有企业。什么样的企业适合KPI呢?如果公司业务是代理制,比如卖房产、汽车、理财产品等,使用KPI考核制就没有问题。

但如果企业是B2B或B2B2C业务,最好马上使用KBI(Key Behavior Indicators,即关键行为指标)考核,也就是以能力为考核指标,强调团队的力量去做大做强。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考核维度能够让企业实现可持续激励、跳出中等规模陷阱呢?就目前而言,头部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KBI考核制。

构建普适KBI有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商业能力、管理能力。

1)专业能力。包括分析能力、产品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协作能力。这些能力有硬技能、软技能之分。硬技能指先天或早期受教育而获得的能力。软技能指后天习得的能力,比如说团队能力、沟通能力。

2)商业能力。因为企业需要盈利,所以其对员工的考核还会考虑到他们的商业能力。商业能力包括维护客户的能力,影响客户的能力,销售能力,商业直觉。

3)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可以让生产要素最优化,产能最大化,包括领导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绩效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全公司几百人都要按照这个3+14的KBI进行考察吗?比如一线员工也要考察领导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早期参加宝洁校园招聘时,我听到他们的HR说,他们招的人是要具备领导力的。我当初很纳闷,学生们刚毕业,能领导谁呢?那个HR解释说,他现在不一定要领导别人,但具备领导力意味着他在以后可以发展成一位很好的领导者。

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公司有甲乙两个司机,在不同的两天里给这两位司机安排了一件相同的任务,就是早上9点接总裁去拜访客户。

司机甲8点半到达公司门口,总裁来了,开门,上车,准时到达地点,开会。

司机乙8点半到达公司门口,在此之前听了交通广播,了解了路况,还擦车了,保持车内外的干净。总裁到了,开门,上车,准时到达地点,开会。

尽管这两个司机都没有失误地完成了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甲、乙两人体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却有所不同。甲就是确保做好了工作,而乙听广播、擦车,反映出他是一个有计划、有服务精神、有主人翁精神的人。

如果未来司机队伍发展壮大了,那么甲和乙谁能够胜任司机班长?答案就是乙。因为他被认为是个有管理能力的人。

股东提供资本,公司提供资源,员工提供技能是一个好的分配理念。好的理念会让资本、资源、技能这三个生产要素的结合达到1+1+1>3的效果。

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成果分配?根据我过往在企业工作中的经验,通过“三费率”来分配成果可以达到均衡。均衡不是平等,所以在分配中可能有大小份之分,因而能够实现各方在受益基础上的激励可持续。

“三费率”有三个计算公式。

1)薪酬效能比率,即用薪酬费用除以净收入得出的一个比率区间。

2)企业效能比率,即拿非薪酬费用除以净收益。非薪酬费用就是用总费用减去薪酬费用。

3)管理效率比率,即薪酬费用除以薪酬费用乘以税前利润。

三费率回答了三个问题。

1)经济效果问题。这个公司是否已经产生了能够满足股东诉求的收益。

2)效能问题。公司的业绩是否能产生了满足员工诉求的收益。

3)效率问题。公司的收入是否足够支撑企业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有效使用。

企业管理永远围绕着效能和效率进行。效率高,效能不一定高。但是效能高,效率一定是高的。

打个比方,在一个高速公路上,车辆很少,行车效率肯定是高的。但因为车辆少,效能不一定好。但如果高速公路上挤得水泄不通,那行车效率一定很低,效能也不会好。如何让高速公路达到最佳饱和度,就是衡量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

举两个例子,像麦当劳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运作成本非常高,所以60%的收益都给公司用于维持公司正常运作,员工和股东各拿收益的20%。而像投行这种不需要太多的运作成本和硬件投入,公司、员工、股东基本上各拿收益的1/3。

这两种分配方式正是基于“均衡”的理念做出的选择,目的都是在于取得公司效能和效率的最优解。

不同企业类型会呈现出不同的激励特点。

最平滑的算术曲线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垄断型企业和资源型企业,薪酬内部公平性优先外部竞争性,员工幸福感强。

几何曲线一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但是激励手段是基于个人的KPI为主,20%的人开心,80%的人没有被充分激励,考核方式决定不能招贵的人,容易陷入中等规模陷阱。

乘数曲线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激励是基于公司KPI和个人KBI,薪酬强调内部公平和外部有竞争力。

价值观是用来规范实现愿景和达成使命的行为标准、理念和信仰的。奖励和行为挂钩,就必然涉及价值观。价值观是跟公司所倡导的行为紧密相关的,所以在思考设计可持续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价值观囊括在内。它会把激励方案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产生可持续的激励。

那么所谓的优秀企业有哪些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呢?对 Netflix、Google、Facebook、IBM、Oracle、Microsoft等七家公司加以分析,有三条价值观是他们所共有的,即:一致性、团队精神和沟通。

大家具有一致性,并且有团队精神,彼此保持沟通、分享信息,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这也是公司存在的意义。
企业的活力与规模由什么决定?
以色列是一个创业之国,每1400人中就有一个创业者,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甚至高于美国。我接触过大量以色列创业者,并且感受到了以色列创业公司所拥有的高创新力。

那么,为什么以色列创业公司拥有如此高的创新力?

1. 大企业的激励逻辑

他们的激励理念是过程主张,采取KBI作为指标去谈激励。所招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能力都是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并且和大企业在员工收益方面的方案也是一样的,即底薪加奖金再加期权或股权。

大家可能会说,我是创业者没有太多的资金,支付不起很高的底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CEO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去融资,通过融资现金流来支撑企业的运营现金流。支付有吸引力的工资是运营现金流要解决的事情。

因为他们不是招便宜的人,而是招有能力的人。

以色列这个国家太小,以满足800万人的生活为目标,企业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在创业之初以色列创业公司的定位就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具备全球化视野。

这就需要谈到企业家意义上的创新,即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变革,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变革现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使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以下是三个典型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的一个例子。工业革命时期有一个苏格兰10人扣针小厂,在没有分工的时候,人均一天生产1枚扣针。后来引入分工制,分成18道工序后人均一天生产4800枚扣针。生产力一下就提升了4800倍。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高盛的。2000年,高盛在纽约的销售交易部有600个交易员。到了2017年,这个交易部只剩下2个交易员。这样的变化得益于30个工程师开发的AI,用计算机技术取代非常机械化的交易行为。32个人顶替了600个人,在公司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生产力反而大大提升了。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瑞幸的。瑞幸咖啡起步很晚,但不同于星巴克为顾客提供了一个第三空间,瑞幸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它只提供一个可以取货的柜台,以确保较低的租金;二、用高档的装修支撑品牌的调性,不让人觉得廉价;三、采取无人收银模式,所有订单都在手机上完成,信息从录入系统到出报告的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

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瑞幸重建了生产函数,因而才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现在的企业都非常强调员工的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有的员工具备很强的企业创新精神,有的却完全相反呢?

我认为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一个激励和压力并存的激励考核体系。激励是源泉,创新是结果。

这种激励考核体系不是年底行为,而是一个始终存在的过程管理的行为。每天提供及时反馈,确保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明白企业到底期待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要求是什么。动作到位了,才能拿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企业就不用年复一年地讨论如何激励、如何考核,企业与员工将形成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进而就会实现我们所说的“可持续”的激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队精神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