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家光影夜游策划公司,但不知道哪些公司好,大家推荐一下?

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工作职责: 1.负责乡村振兴、市政公建、文旅、旧改等等项目照明、夜游场景的概念、方案设计与文旅产品效果构思,配合设计负责人完成各节点设定; 2.根据策划及规划理念,参与概念性设计讨论,根据设计方案需求,清晰表达设计意图; 3.参与项目考察与调研等活动,并能将文化资源有效的转化为景观照明及夜游产品的设计元素; 4.在设计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概念设计前期的环境气氛表达、夜游画面表达、互动装置、夜游产品、室内光影演艺秀等原画图、效果图。 任职资格: 1、照明、灯光、原画、美术、多媒体设计、设计传达、交互体验专业或相关设计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精通Photoshop、SU、熟练掌握至少一个3D软件(3D Max、Maya、C4D等)、熟悉办公软件,有很强的手绘能力; 3、具备较强的文字剧本解读能力、审美能力,画面感强、思维灵敏、逻辑清晰、有创造力; 4、热爱乡村振兴、文旅及夜游行业,熟知国内外优秀的夜游项目及案例; 5、善于沟通并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执行力; 6、有乡村振兴、文旅、夜游、博物馆、科技馆、规划馆类工作经验者优先; 7、工作地点面议,适应出差和阶段性驻场项目地。

奥雅设计(股票代码:3009492001年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蛇口创立,公司前身为1999年在香港成立的奥雅(香港)园境师事务所,2021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李宝章先生自创立起担任首席设计师;2002年,李方悦女士加盟奥雅设计成为联合创始人并担任董事总经理至今。经过二十余年的引领发展,奥雅设计以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土地开发及综合文旅开发的大型文创机构。目前以深圳为总部,在香港、上海、北京、西安、青岛、成都、长沙、郑州、武汉、广州、重庆、杭州、天津、济南、东莞、苏州设有24家分子公司,拥有由超过1500位行业精英组成的国际化专业团队。旗下拥有洛嘉儿童La V-onderland、棠悦Floral Fairyland等多个专业子品牌,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及自治区已落地完成近4000个项目。

奥雅设计作为优秀的民营领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具有建设部颁发的专业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资质》等专业资质,同时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商务部认定的3A信用企业。

致力成为美好人居环境的综合服务商,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发,以及以创意设计为主导的EPC总承包业务。其中包括:策划与经济分析、概念性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软装设计、儿童空间与活动设施研发,儿童自然与艺术教育,平面视觉和产品设计等业务。

基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奥雅设计以开创性的“D·B·F·O”服务模式为文创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搭建起“Design设计、Building建造、Finance金融、Operation运营的服务体系,在实现企业价值和理想的同时,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与需求,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人性化和充满活力的新旧城市空间和综合文化旅游项目。从旅游市场分析、产业运营模式、旅游产品设计、生态文化景观、商业空间规划、多元化业态策划等多方面切入,整合资本运作,实现从文创旅游策划到品牌塑造,场地规划到落地运营等的一整套体验式的产业服务。

奥雅设计拥有来自全球团队的国际化的专业团队,核心领导是首席设计师李宝章先生和董事总经理李方悦女士。李宝章先生出生于洛阳,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学位;李方悦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专业,并获得加拿大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双硕士。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治学理念的指引下,奥雅设计以专心做事,真诚待人;兼容并包,创想自由;追求卓越,永续创新为司训,以专业的水准,正直的价值观,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强大的创造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追求属于中国地域文脉的,充满创意和美的人居空间,提升、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中国现代化的城乡建设奉献全程化一体化的设计、建造,金融咨询和运营管理产品。

奥雅设计发展至今,在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系统规划、旅游景区与农业规划、商业和住宅、旧城改造、体育综合体、度假酒店与度假村、工业与科技园区、景观标识综合的大型文创文旅项目等领域共完成了上千项具有影响力和较高声誉的项目作品。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奥雅设计深受业内同仁和客户及政府高度认可,荣获数百奖项: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分会2019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领先企业第一名、2012-2018年度深圳市文化创意百强企业、深圳知名品牌企业、首届深圳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大奖获得企业、深圳十大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深圳质量强市骨干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企业、广东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南山区民营领军企业、国家优质工程奖银奖获得企业、中国质量奖获得企业等。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锦江公园又上新了!9月23日,记者从成都锦江绿道集团公司获悉,作为全新的蓉城夜游场景――夜游锦江沿线又新增了多处艺术装置,文化感、艺术感氛围拉满。还有成都人最爱的大熊猫造型,将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夜游体验。

  “此次全新亮相的艺术装置是去年9月通过‘律动锦江――成都城市生活艺术季’特别活动,从全球23个国家及地区创作者投递的377件作品中征选而来,目前首批装置已全新亮相。”成都锦江绿道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充满韵味,独具设计底蕴的全新打卡点,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国庆期间,乘坐锦江游船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蜀都味、国际范的艺术作品啦!

  点位1 活水公园――“成都平衡”

  夜幕下,竹编“熊猫”憨态可掬

  最近,在活水公园附近,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锦江上,一只在空中走“钢索”的大熊猫造型横跨两岸,这就是全新上线的艺术装置――“成都平衡”。记者了解到,“成都平衡”由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主创设计师、全球照明设计最高奖IALD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奖卓越奖获得者刘洋亲自创作,并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亲自制作。

  钢索上的竹编“熊猫”随风摇摆,呈现出憨态可掬的姿态。夜幕降临,“熊猫”发出微光,呈现出色彩与光影的流动变化。作者将自己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思考与赞美融入其中,意在探索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点位2 活水公园――“生命之源”

  鼓励大家思考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生命之源设计团队ONGA Artful Light在城市照明、展览、灯光节、灯光装置的创意照明设计方面,拥有15年的经验。

  设计师以水滴为主题,构思出这个灯光雕塑作品。通过模拟水滴滴下的场景,让游客可观赏到流动的灯光、听到水流淌的声音。以此唤醒人们对节水护水的关注度,鼓励大家思考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点位3 武成门桥――TANGRAM

  七巧板生动模拟十二生肖

  艺术家Angelo Bonel在武成门桥上采用七巧板的形式模拟出中国的十二生肖图案。作品TANGRAM通过编程实现了灯光效果的强弱、色彩、动态变化。桥下,水波充满生命力地流动,时光如斯,不舍昼夜。艺术家选择了桥作为艺术载体,因为桥是汇聚的场所,连接着每时每刻。我们从桥上能观察到时间的痕迹。

  同时,画面将随着潺潺江水流淌而跳动、变化,仿佛江水带着时间一同流淌,唤起行人对时间的情感,融合现实与虚拟的间隙。

  点位4 九眼桥闸坝――“声音博物”

  光随音动 悠悠船歌耳畔回响

  由张方禹和李琨两位设计师联袂打造的“声音博物”,是成都历史律动与现代光线的结合,是激光与音乐融合的沉浸式联动装置。

  体验者进入“声音博物”装置中,耳边萦绕着蜀地悠悠船歌、朗朗童谣和成都市井之音,眼前则是光线和光束交织而成光的结构。创作者将激光产生的光束与音乐联动,配合着音乐节奏,光束不断闪烁、聚合又重新排列。声与光的复合赋予河坝新的风景与生命力。

  点位5 新华桥――釉光犀兽

  新“神兽”继续守护锦江

  成都曾有过一段关于“天府石犀”的传说,记载着李冰铸石犀镇压水患的故事。

  如今,艺术家颜磊在新华桥上以铜重铸犀兽,并赋予其全新的体态。新华桥的神兽寄托了先辈河清海晏的愿望,承载着前人治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意志力。锦江上因此又多了几只守护锦江与市民美好生活的釉光犀兽。


我们作为关注优秀动画、电影为目标的媒体,旨在推广和传播编剧、分镜、动画、特效、剪辑以及灯光的运用技巧。上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前迪士尼动画师、现太崆动漫创始人张少甫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圆桌对谈,本期做客《动画手册》的重量级嘉宾分别是 Base FX 项目总监 Jay Mehta、动画主管陈华、合成总监 Laurence Lok,还有副总裁谢宁以神秘嘉宾的身份惊艳登场!点击题图可了解 Base


谢宁,Base FX 副总裁、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亚洲视效预览协会理事。2003 年谢宁先生进入电影视效产业,于 2006 年协助布兰博先生创立了 Base FX 公司,并成为核心领导成员,共同将 Base FX 从 12 个人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亚洲顶尖的电影特效和动画公司。此外,谢宁还参与发起和创立了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及亚洲视效预览协会,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Jay Mehta 来自印度孟买,接受了三维动画和特效专业学习,在影视特效行业有 9 年的经验,在数字合成及数字绘制方面有很强的实力。Jay 曾就职于 R&H,参与过的作品包括《波西·杰克逊与魔兽之海》《冥界警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白雪公主与猎人》《黄金罗盘》等。Jay 于 2014 年加入 Base FX,现任职项目总监,带领团队完成了《长城》《捉妖记1&2》《黑帆》《卡特特工》等影片的制作。


陈华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 8 年的动画制作经验,之前曾任职于原力动画。陈华在 2014 年加入 Base FX 担任动画主管,在《长城》中负责饕餮动画制作,《捉妖记2》中参与了前期跟组拍摄,并负责动画部分的制作及团队管理工作。


等,参与制作的著名影片包括:《正义联盟》《神奇女侠》《魔兽》《明日边缘》《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等,Laurence 现任 Base FX 合成总监。

三位是如何知道中国有 Base FX 这样一家公司的?是什么机会选择加盟?

Jay:我最初知道 Base FX,是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文章和访谈。在加入 Base FX 之前,我在 Rhythm & Hues 工作,2014 年,Rhythm & Hues 不幸破产后,我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想换个岗位,也想走出印度在海外的工作室就职。这个时候,在领英上碰到了 Base FX 的 CEO Chris Bremble,我尝试与他建立了联系,后来得到了入职机会,来到了中国加入了他们。

陈华:我最早是从培训机构的老师那听说 Base FX 的,工作两年后参与了许诚毅导演负责的《驯龙记TV》项目,就和他认识了。《捉妖记1》开始后,通过 TV 项目同事的介绍,进入 Base FX 开始参与《捉妖记1》。


Laurence:我知道 Base FX 是这家公司在做一些工业光魔的项目,那时我已经有多年国外工作经历积累,所以想来中国寻求发展机会,同时带来一些我在国外学到的技术。我大概在四五个月前来到这里。

如你们这样很多外籍专业人士在中国工作,沟通是否顺利?你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Jay:作为一个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如果你不会中文确实不容易。幸运的是在工作中,因为我的同事们都是双语人才,而且会帮我翻译,这样的优秀团队让我觉得语言不是问题。当然有时候,会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障碍,我在做好准备后就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感谢市面上那些优秀的翻译软件,和那些热于帮助的人使交流变得更方便了。我最爱的中国食物很难回答,我是个吃货,如果非要选一个,我会选火锅。


Laurence:对于外籍人士来说最大的挑战肯定是语言了。在我们的领域,有很多专业术语,跟技术很难靠一般的翻译词汇来转达,尤其是一些创意概念需要开放交流,所以专业的翻译人士,在日复一日的沟通交流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至于最喜欢的中国食物,让我想想,我觉得应该是饺子吧,哈哈...

陈华:其实和外籍同事合作久了,不懂英文的制作人员对专业相关的英语还是能够猜到挺多的。

和曾经在其他海外工作过的公司比如著名的 R&H、ILM、Weta 等比较,Base FX 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Jay:Base FX 在数字特效行业领域已有多年经验,我们在这一领域持续努力,希望能像 R&H、ILM、Weta 或其他工作室一样做到行业顶尖。Base FX 有很多人才,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更厉害的艺术家,能参与高端数字特效电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另外,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和观众的期待与日俱增。 我们也参与了多个中国本土备受关注的电影,他们和好莱坞电影很不同。这些项目的组合能让我们的艺术家们充满激情。




Base FX 北京、无锡、厦门分部

Laurence:Base FX 公司拥有很多中西结合型的电影项目,他们都非常具有自己的特性元素跟要求,在东西方电影项目制作上都具备的专业性,让 Base FX 带来的世界级的特效更好服务中国电影市场。

我挺好奇的,除了工作,你们还会去看特效电影么?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

Jay:我的爱好包括旅行,摄影,去沙滩,潜水,还有品尝各种美味佳肴。

陈华:我会去看其他特效电影,但前提是没有加班。平时也会玩游戏,看漫画消遣,我是从看漫画开始喜欢动画的。

Laurence:我喜欢的电影比较宽泛,只要它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无论它有没有特效我都会喜欢。我平常也喜欢听音乐,旅行,摄影等。

三位是在流程中三个不同重要岗位工作,跨部门沟通合作的时候如何保持高效性和条理性?目前一起共事的项目有哪些?

Jay: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数据流。分工应该在项目开始前就完成。过程中一定会有成就和挫折,但是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毕竟这是团队工作,必须得重视制作管理团队的巨大作用,他们让工作变得井井有条。目前我们的项目由于涉及保密条款,不便透露,不过大家将来会很快了解到的。


陈华:跨部门沟通合作尽量会通过协调部门,因为相应的协调同事对各个部门的职能了解更全面,当然我也喜欢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去工位找人。目前一起共事的项目就不太方便说了,涉及保密条款。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并不是只选择面对面,每一个团队都有负责沟通协调的角色,不是只靠制作人员,沟通协调做的好,能够事半功倍,他们经常比制作人员还忙。

Laurence:是的,没有团队合作是做不到的!工作室会建立流水线方式和工业化运转,然后在日常的一些合作里面,他们会有一些交叉的,这些会议来汇报一下大家各自的工作进度的问题。事实上,这段时间我们正在不同项目工作。

Base FX 参与合作了很多海外特效影片,代表中国国产的特效电影《捉妖记》几位认为在一个什么水平上?是否还有不足?

Jay: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体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这样的比较从来都不会公平。导演总会提出一个想法,我们如果实现了,我们就觉得工作做对了。许诚毅导演对最终的效果有很清晰的看法,我们尽全力去实现这个效果。最后我们为电影做的所有工作好坏,也取决于观众对电影的反馈。

所有的 CG 角色都是先有一些概念设定,还有表情设定,还有大小比例参考,然后开始建模,接着做绑定测试,知道它的运动幅度和需求后,最终建出来一个标准模型。(捉妖记2制作特辑)

陈华:《捉妖记2》肯定是处在一个高水平,因为 Base FX 的团队都是参与过很多高质量特效片的团队,而且各个环节的同事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实海外、海内不能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准,国内很多特效团队也都有在参与海外优秀的特效片同时,也会制作国内优秀的特效电影。当然,每个电影都有不足的地方,制作人员都会觉得可以做的更好,但必须平衡时间和质量,对于观影人群,他们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每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为了让骰子妖看起来更加的真实,艺术家从现实生物中的皮肤上汲取纹理,比如青蛙,或者蜥蜴,甚至是蛇,提取到一些鳞片的形状,将其赋予在上面。(捉妖记2制作特辑)

Laurence:如何赋予动画形象生命,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个任务,特别是《捉妖记2》里面的工作量增加更具挑战!当然,在许多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和要改善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捉妖记》可以算是一个非常棒的这样一个视觉呈现,《捉妖记2》为这群才华横溢的动画师、特效师,提供了超越和打破常规的平台。我们不断尝试,学习和锻炼,通过我们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强!

《捉妖记》第一部和第二部哪些部分有技术上的提升?在《捉妖记2》你们其中认为最过瘾的工作是什么?动画部门需要在现场进行前期拍摄配合工作么?

Jay: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后,第二部必然会被给予更高的期望。工作量也骤然剧增。参与第一部的制作也让我们第二部能更游刃有余。我们已改进了内部的工具和技术,为确保成果质量向第一部看齐。

Laurence:第一个问题,我想把它留给陈华,因为我没有参与第一部的制作。我最享受的时光,应该是跟团队们夜以继日地为最后的成果奋战。


白百何和井柏然神色凝重注视远方(剧照)

陈华:动画部门其实不需要进行前期拍摄配合工作,不过我自己参加了前期拍摄。体会啊,最大的体会应该是电影工业的成熟程度,现场的分工特别明确,像是很多契合很好的齿轮一直不停的转,所有人都得绷紧神经。我个人感触是国内的动画流程其实还没特别完善...内部或者公司之间配合都有(待完善的地方),只要处在同一项目里。

《捉妖记2》中新添了好多妖的角色,他们跟人物互动场景也增多了,请问这些场景中最有难度的部分在哪?Jay 是如何面对解决?

Jay:是的,在《捉妖记2》比《捉妖记1》中有多了很多妖。从视觉效果来看,要使 CG 角色有人的动作这个任务是很棘手的。为了使最后呈现结果更加真实,策划工作从一开始就要确保在最后呈现的时候与人的行为相似。


梁朝伟赌场收获颇丰(剧照)

妖王角色更加注重真实,然后要确保整个流程的正确,要使这些 CG 角色大小和动作逻辑更加符合人的运动轨迹。一旦正确拍摄完毕,合成 CG 角色就相对简单许多。虽然我们需要保证 CG 角色和演员看起来是在一个环境下拍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面临服装问题或互动不太恰当,这些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来解决。

假如在一个项目里,假如!Laurence 和陈华部门因为镜头质量出现矛盾,Jay 你应该怎么解决?会请他们吃饭么?

Jay:像这部电影这样宏大的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分歧总是会存在。我们都知道任何分歧都能通过恰当的规划和讨论来解决。我们在 Base FX 就是这么(通过讨论)化解分歧的,以保证每个方案都是最优的,这样各部门人员都会满意,结果也会更有效率。至于我如果把他们带去吃一餐饭,我想说,我更倾向于请他们喝啤酒,所以我会在和他们喝酒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饭局什么时候都可以约,不需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约。


陈华:哈哈哈哈,其实很难出矛盾的,因为我们在流程里分工很明确,每个环节的制作质量总监或导演都会把关,如果觉得其他环节有问题都会互相讨论,如果讨论不出结果,就会咨询总监和导演。但是为了吃顿饭,矛盾解决不了也是挺好的...我一直在等这种机会!

三位嘉宾先休息一下,下面请重量级嘉宾 Base FX 副总裁谢宁发言。我个人有个问题想请教谢总,听说倍视学院使用的是 Base FX 自己的项目之一做教材,那么《捉妖记2》也会成为最新教材吗?

谢宁:哈哈,我是中场啦啦队员,客串一下。好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在倍视学院的课程中用到《捉妖记2》,不过很遗憾,这部影片刚刚上映,我们还没有能够将它放入教材中。不过我们倒是已经在制作基于其它过往电影项目的教程素材了,用于倍视学院的学习培训啦。

倍视学院怎么完成公司内部造血?因为今天很多来参加分享会的是学生和准备进入行业的朋友。目前根据您的经验,国内各大院校招生是否可以填补行业需求?

谢宁:倍视学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 Base FX “输血”,正如 Base FX 给全世界特效行业“输血”一样。电影特效这个行业已经是全球化的产业,进入这个行业意味着有机会成为一名国际化的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做各种特效大片。

视效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追求更好的项目和不同的人生体验。Jay 和 Laurence 来到北京,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样,很多通过 Base FX 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他们的起点往往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不一定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但经过努力,会有机会出国工作,在未来又会回流回中国,成为行业中流砥柱。

目前,整个特效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新人可以用。大学院校和培训机构都不能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 Base FX 和其它一些制作公司涉足培训的初衷。这个行业实在太火了,前景大好,但人才断层非常严重。目前培训机构和学校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教学培养模式不适应产业的需求。我们是完全按照国际标准的特效制作流程和软硬件环境来培养 CG 人才的。

怎样能把企业、培训院校和高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呢?

谢宁:要讨论如何结合的问题,首先先要分析特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看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产品),然后才能分析如何培养(制造)出这样的人才(产品)特效行业需要的人才:

1、产业化的制作艺术家,也就是说需要能在电影工业体系中工作,分工细致,在专业方向上有很强的能力,不是"自由艺术家"

2、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艺术、技术和服务意识,注重沟通和协作

3、工匠型的人才,在专业的领域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手艺"好

4、国际性的人才,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点击了解 2018 年夏季实训班招生简章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有产业化(也就是电影后期制作工业)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倍视学院是个制作环境而不是学校),需要有艺术上的培养(大学提供)和软件技能上的培训(企业和培训机构提供),需要有团队协作和各种软技能的锻炼(企业和院校共同提供),需要有英语和国际化知识的培训。

为什么说本行业人才断层很严重呢?

谢宁:这个话题比较大。简单地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和产业脱节(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学一直没能给中国特效产业输送太多人才,原来特效企业从培训机构要人,但培训机构没能跟上行业成长的步伐。行业在往前跑,培训机构原地踏步,所以培训机构的学生也没能达到制作要求。

现在的情况是大学也没给我们送太多人,培训机构送的人也不多了,但行业需求极度旺盛,所以出现结构性断层。 是的。下一步会发生巨变的,是教育和培训机构,他们开始变革和调整,为我们送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资本的力量会带来的变化。

后面几年里,学影视特效的会越来越多,学费也会越来越高,当然行业薪资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一波大牛市。我总觉得做这行的最幸福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热爱是同一个东西,更幸福的是正巧处在一个上升的朝阳产业当中。

倍视学院承担了 Base FX 的所有培训功能,以后会通过倍视学院公众号发布更多的行业资讯和信息,包括和《动画手册》的进一步合作,希望能帮到大家。

如果已经工作四年了,还有机会吗?

谢宁:有。我们同事中有很多是半路出家,有学英语的、学化学的,有原来当过新闻记者的倍视学院的学员,有工作到三十多岁后下定决心追求特效梦想的,但是需要补充下面这句话,特别重要。很多人听到前半段就很兴奋,跃跃欲试,其实要听完后面这句话。

由于这个产业在中国还比较幼小,因此特效行业的门槛并不高,但这个门槛是不断在提高的,因为产业在成长,从业人员和学生的能力也在成长。而且,条件不够好的人也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意味着他需要花比别人多 12 倍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不努力只有热情,进入这个行业也不会有结果。

OK,我们继续。Jay,您觉得特效数字电影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市场有这类型的需求,很多特效公司却不能维持运营你会失望么或者失去信心么?

Jay:特效是讲故事的媒介,可以现场拍摄来展示。能看到观众沉浸在电影特效中是件特别享受的事。特效行业有个说法,观众看不出的特效的才是完美特效。可惜,特效市场需求巨大,同时竞争高度激烈,我们见证了很多好工作室面临关门困境,艺术家失业。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从来都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发生。不过,观众们仍然对好的特效电影充满期待,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做好的特效电影,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陈华你好!中国学习动画的学生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我没有学习过绘画能做动画么?"你的经验看,可行么?对了,陈华你会画画么?在你成为动画师主管路上你学习遇到过瓶颈期么?你靠什么突破?

陈华:以我的经验看当然可行,因为我也没学习过绘画,只会画火柴人。要是说不行,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当然,绘画能力还是能够对制作提供很大帮助,最好能自学点。

瓶颈期应该是刚接触许诚毅导演时,还不知道原来好的动画还可以这么挑的,刚开始根本看不见他指出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让镜头更生动。后来通过他慢慢细致的指导,以及本着导演提反馈,肯定是我有问题的指导思想,一点一点改掉之前坏毛病,提高眼力劲,才突破瓶颈,从他那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动画知识。

少说话,多做事,因为在导演的动画经验面前,我的那点点知识根本不够用,制作的时候必须无条件的相信导演,等翅膀硬了就好办了。

动画制作最难的是人物或动物的表情和形体动作,一般我们可以观察模仿真实的表演或者收集捕捉动物,根据素材进行描摹或再次创作。想要得到一个动人的或让人为之有趣味的创造性制作,那么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您认为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你自己在这部分有什么秘诀?

陈华: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真实可信!让表演看起来又生动,又自然。就是想办法让表演有趣,有戏,又不会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所以就像 Jay 说的,特效的从业人员挺可怜的,做得越好,观众越感觉不到。

我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多看,多想,多观察。我属于不开窍型,是靠积累工作年份经验才达到现在这样。工作中会经常想方设法找到实际参考来辅助。有些动画师属于天分型,经常不需要参考,花很少时间也能做的很有趣。用同事康思超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人一出生就自带几年工作经验。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类型的动画师,都需要花时间去思考,这是肯定的(至少据我偷偷观察是这样的)

所以需要认真观察参考,尽量不要放过任何细节,考虑清楚应该怎么将参考运用于制作中,制作前就要考虑清楚大概节奏,关键 Pose,其实这些都是前辈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只是执行程度区别。

Hi Laurence!你在很多著名特效公司做过合成工作。你在澳洲念大学的时候就决定从事数字特效合成工作么?另外,很多中国的学生都是因为喜欢看特效电影才决定进入行业。那么应该从什么地方去培养合成的技能?参与培训还是靠自己?

Laurence:像以前的话,特效行业其实没有像现在这么普遍和容易接触到,更别说合成。我上大学的时候,都不知道合成这个概念,也不知道特效会划分这么多部门和规则。那还是互联网兴起的早期,我记得那时,自己会买很多关于计算机制图的书籍,然后自学如何运用 3D 建模包装。我第一次接触合成,是在我入职的第一家特效工作室进行的。我至今仍然很喜欢关于合成的所有一切相关的东西。

当然了,现在的话,最好还是进行专业的学习,会让你更加容易地进入这个行业。我对中国的一些就是培训学校并不熟悉,但是在国外的话,很多艺术学院像 VFS,Bournemouth,MPC Studio,Sony 和 Dneg 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很好的内部项目了。

在国内的话,我们有倍视学院,我觉得倍视学院提供的一些很好的项目,可以使想进这个行业的艺术家们得到锻炼或者学习。他们都是由一些经验丰富的特效艺术家授课,你可以置身于真实的特效环境中学习。当然也会有许多网上课程帮助你自学,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业,你会自己找到一些课程视频的。

Jay,作为技术型项目总监,您觉得这个工作更像船长还是厨师?想成为一个项目监督背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Jay: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有很大的责任是保证工作有效进行,并产出最高质量的作品。我们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工作流程通过管理,当然船长没有船员也无法扬帆起航。感谢 Base FX 超棒的全体员工,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完成这样的电影作品!

首先,要耐心,你需要保证你能带领团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后良好的沟通绩效,你不仅要和艺术家合作,还要和客户保持良好沟通。最后,最重要的是学无止境,技术和工作流的日新月异地改进,你也需要更新知识库。这只是其中小部分,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具备的素质。

陈华,还有一个问题,和表演相关。现在动作捕捉技术越来越强大,也更加完善,相对来讲,传统的动画师手 K 动画,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您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倾向哪一方面?

陈华:手 K 动画优点是能将表演提炼夸张,让屏幕上的东西更加生动有趣,简单说就是有戏,不足当然是费时费力,而且非常考验制作人员的水平。未来发展会倾向什么很难预料,要是我知道当然是偷偷朝那方面发展不告诉别人。

其实时代变化不会是突然就发生,变化的过程足够让从业人员作出改变,而且动画主要靠人来实现,工具只起到了辅助作用。比如迪士尼的上古大神,谁敢淘汰他们。

还有一点,面对动画修改要尽量大胆改,因为有时候越舍不得之前做的就越浪费时间。许诚毅导演是动画导演出身,看动画的眼光和对动画的要求一定是非常之高。

那么在和许诚毅导演的合作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

陈华:印象深刻的事情应该是他的专业程度。在给我们反馈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很快很精确的指出我们不足,或者是可以更优化的地方。而且一直很耐心地指导我们,还有就是他总能看出很多我们发现不了的问题。眼光相当"毒辣"。而且他特别专一,在看什么环节就只观察什么环节的问题,比如看合成版本时候他不会去看动画,会很专心研究合成效果。

我们一般是通过镜头后才发现,原来之前版本那么惨不忍睹。大部分时间是导演指出问题,然后我们上手。如果让自己具备"犀利"判断力,我觉得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出生自带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会很快发现问题。过程肯定需要不停观察思考,而且一定要找时间停下来,回过头,看看之前自己犯的错。

现在如同《捉妖记》这类实拍结合动画特效的影片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宠。CG 角色眼睛和眼神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想请教一下 Launrence 在这方面的处理有没有什么经验?

Laurence:通过镜头种类和文本,眼睛会捕捉确定 CG 角色,特别是闭合镜头。不同的导演和特效师对特效质量需要是不同的。我发现大多数时候,更倾向于艺术指导来取得最后想要的结果而不是参数正确,所以我们经常不得不做许多合成工作来调整想要的或者来塑造眼睛反射形态,密度虹膜的颜色和亮度以及眼白。

合成技术对光影真实性要求很高,Laurence 在处理过程是尊重概念美术的指导,还是从后期合成的技术和理性去主动的做一些创造?

Laurence:概念艺术可以帮助作品更加高效地实现成果,同时艺术作品也反应导演和客户的需求。在大多数时候,每天都会有很多视觉发展和创意想法诞生。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乐趣,因为我们有许多创造的自由。当然,所有角色都必须要有真实性,但你或许会有自由表达建议的权利,也可以给镜头加一些小细节,只要这些是跟客户需求方向一致,或是契合导演讲故事的目的。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我是一个建模师工作了五六年,想加入 BASE 做高端的电影项目可是不知道怎么提升,处于一个职业瓶颈期,求解。

HR:我们把人才需求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是技术,二是软技能(综合素质)。从技术角度,要明确应聘岗位,了解该岗位的招聘需求,包括软件应用等条件,做到心中有数。如有机会被安排到测试环节,需仔细揣摩测试要求、细节度的把握;从软技能角度,我们更期望应聘者有较好的综合实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等。毕竟软件是相同的,软技能多半是经久的习惯。这个工作还需要有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未来才能突破瓶颈,真正做到行业顶端。

离直播结束还剩五分钟,最后一个问题:我是一名 Layout 艺术家,也做 Previs。我想问的是贵公司做过这么多项目,有很多经验,目前国内 Previs 正处于一个新兴发展阶段。Base FX 对 Previs 这块有什么看法,公司有没有这个方向的规划?

Base FX 视效预览团队成立于 2014 年,是中国目前最大并且首个提供视效预览服务的团队。从 2014 年的 5 位成员,到现在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14 位艺术家,这支团队能够提供从视效预览、现场支持到后期预览的 360° 全方位服务。总监盖文·博伊尔拥有超过 20 年的经验,在工业光魔等世界知名特效工作室有过从业经历。在他的带领下,视效预览团队已经参与了诸多国内外的知名作品,例如《捉妖记》(2013)《唐人街探案2》(2018)以及未来两年会上映的几部科幻巨制。

高明聪、维克不多、吴雪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影设计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