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通集团创始人崔根良的经历有人知道吗?

  12月8日到12月16日,省工商联组织10多家媒体陆续走进10家千亿企业,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一碗白米粥、一个咸鸭蛋、些许嫩姜,亨通的当家人崔根良的这份早餐食谱坚持了三十年!而亨通在这三十年里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光纤通信全产业链,集团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

  12月10日上午,参观者在集团光纤通信展示大厅里,读着老子的至理名言、德鲁克的管理金句和“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苏商精神,却毫无违和感。党建、品宣、接待,无处不是“雨润万物细无声”的温和坚韧。

  “光棒”,全称“光纤预制棒”,拉制光纤的材料预制件, 材质为高纯度石英玻璃,直径一般为几毫米至几百毫米,是制造光纤的核心原材料。光缆的关键是光纤,而光纤的母体和瓶颈又是光棒。在行业链中,光棒、光纤、光缆的利润占比是7:2:1,也就是说生产光棒的利润远超生产光纤和光缆的利润。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发光纤预制棒技术,但在2003年以前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亨通集团的前身为江苏吴江七都农机厂, 1991年成立,崔根良接手后将其改造为通信电缆厂。崔根良拍板,经过100多名技术人员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研发,通过对成百上千次试验积累数据的分析,2010年8月,亨通最终摘得了这颗光纤通信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为了不给研发人员压力,4年多的时间里企业负责人从不到试验车间里来,直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棒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崔根良才第一次走进车间,向研发团队表示祝贺。

  亨通大直径超长预制棒光纤拉丝智能车间

  2010和2016年,亨通集团两次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把全球最新的光纤通信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上。2017年,站上光纤通信行业顶峰的亨通光棒年产量,达到全国市场的25%。如今,全国每4公里的光纤,就有一公里是亨通制造。宽带接入速度由此大大提高,缓存一部2G的高清电影,今天需要时间两三分钟,而在10年前却要等上10多个小时。

  亨通全自动智能集控光纤制造车间

  瞄准炙手可热的行业前沿科技,亨通专注且极致、不断延伸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10月,亨通携太赫兹通信、5G前传、智慧海洋等系统解决方案与应用成果亮相中国国际通信展,受到一致好评。12月,亨通航空产业园暨无人机项目在吴江区奠基开工,这标志着苏州航空产业开启崭新篇章。

  新挑战需要新跨越。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坦言,受益于4G建设的全面铺开,2017年到2018年,行业光纤需求达到历史顶峰。2019年以来,由于后4G周期的需求饱和,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光纤光缆价格急剧下滑,光纤厂商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钱建林认为,新基建红红火火,但5G光缆培育为主,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市场的回暖,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2016年12月,由亨通海洋光网公司承接的马尔代夫马累海缆项目正式交付启用。该项目海缆总长1200公里,连通马尔代夫的200多个岛屿。这一通信工程为马尔代夫提供了4G骨干网技术支持,使该国一次性实现从2G向4G通信的跨越。2018年6月,亨通中标智利海底光缆项目,中标总长度2790公里。亨通还先后承建了俄罗斯深海智能电网、跨亚马逊智能电网、埃及总统府保密通信网等一大批国际项目。这些年来,亨通在海外创建了11个产业制造基地,拥有外籍员工超5000人,创办了30多个全球营销技术服务中心,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纯粹光纤产品出口,到参与欧美国家的工程总承包,再到海外项目并购,亨通经历了从市场到资本再到品牌的国际化“三步曲”。

  12月16日,2020年全球线缆产业发展与竞争力论坛暨全球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榜单发布。亨通荣膺2020年全球线缆产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单第四位,全球海缆(能源领域)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单第四位。谈到对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信心时,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只有参与全球市场,才能真正检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今天不进行国际化,明天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国际化是亨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黄沙、石子、水泥、钢筋,没有水,黏合不到一起,只有用水的力量,才能把它们变成坚固的混凝土。党组织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党员,崔根良对党建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

  亨通集团党委副书记吴如其介绍, 2018年1月,亨通党建创新实践作为十九大后首个民企党建样本,成为中央党校党建研讨会的研讨案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也数次报道亨通经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每年有一百多批、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东南亚国家代表团到访亨通考察交流。如今,亨通集团已成为苏州市创新发展、国际化及民企党建的龙头企业,更是江苏民企、中国民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亨通集团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省委党校干部教学点、苏州时代教育基地。

  “一把手抓一把手”,通过党员、干部、先进骨干组成的20%核心示范层,带动80%的基层,亨通实现了管理团队强、党建团队更强的“雁阵效应”。亨通以党建带工建的智慧平台为抓手,“移动党校”开设6大门类300多门“主题党课”,通过推行线下教育面对面、线上教育键对键、精准教育点对点的党员教育O2O模式,亨通集团党委形成24小时全覆盖、线上线下联动的党建格局。

  亨通集团的前身为江苏吴江七都农机厂, 1991年成立,崔根良接手后来将其改为通信电缆厂。经过29年努力,亨通形成全球领先的光纤通信全产业链。亨通集团也是江苏首家获得正高级职称评审权的民营企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12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为主题,300余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人士汇聚一堂。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在“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动力”高端对话上表示,中国企业,前10年、20年有不同的企业,它有很多产品走向国际化,但是有的企业的产品仅是昙花一现,刚开始很猛,很受市场欢迎,但是好景不长,不长的原因在哪里?因为不注意品牌,不注意品质,通过产品一比较,就不买你的产品了。所以,一定要品牌国际化。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崔根良

以下为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发言全文:

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一个民营企业,今天到这里来跟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我一直在想,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正在迈向一个制造强国。如何成为中国的制造强国,我们中国不单是,中国第一步肯定产能要进行国际合作,走向国际化。虽然我是一家民营企业,就亨通来说,我是来自江苏苏州的,我们把自身企业真正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国际化,要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当时,在2010年的时候,我就提出了,因为我们这个公司是1990年开始成立的,我们公司前20年整个的发展是靠观念的发展,我们前20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有了布局,因为我们全国9个省有我们的生产基地了。我们亨通往后的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我说一定是要全球布局,一定要用好国内和国际这两大市场。我们一定要用好国际的自然资源和人才的资源,而且更要用好国内和国际的两大资本。通过这个引导了十年,就国际化体会来说,我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你必须是你的产品要全球化定位,你的公司发展也一定要全球化定位,一定要把公司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环境当中去,只有这样往后才能还有持续地发展。

应该说,十年来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国际化,当时探索国际化的三步走,第一步是产品的国际化,要把产品销往全球去,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去。第二步是资本国际化。我的产品在这个国家和地区,好比我们现在在南美,整个南美地区,我们就设在巴西,因为我们通过前十年的努力,我们产品在南美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量,我们就要资本国际化,就要走出去,在这个地方去建立生产基地。我认为这样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会大大减少风险。本身是有市场的,同时,刚才韩总讲了,我们要结合两大资本。我要到一个地区,资本走出去,要建立生产基地,要新建厂,还不如收购一个跟行业相关的产业,这样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新建一个厂,整个公司把这个公司作为一个竞争对手。我们收购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在这个地区本身有一定的市场,而且我也不会成为他们所谓的竞争对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控制了,等于是说也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这样对我们的发展是更有利的。但是,你有了生产基地,第三步是必须国际化,必须做品牌。中国企业,我认为前10年、20年有不同的企业,它有很多的产品也走向国际化,但是有的企业的产品就是昙花一现,刚开始的时候很猛,很受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欢迎,一下子市场打开了,但是好景不长,不长的原因在哪里?因为不注意品牌,不注意品质,人家到最后慢慢就通过产品一比较,就不买你的产品了。所以,一定要品牌国际化,这是要实施的。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企业,往后再要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走之路。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崔根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