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差,还能做哪些利息低的贷款呢?

4月29日晚,(以下简称公司)公布2019,公司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127.25亿元,同比增长11.35亿元,增幅9.7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1亿元,同比增长9.02亿元,增幅19.40%;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4.2元(含税)。202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27亿元,同比增长14.1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4亿元,同比增长11.60%。

公司大部分业务集中于具区域优势的成都及四川省内,截至2019年末,公司共有分支机构195家,其中在成都地区设有155家,业务集中度较高。随着公司业务扩张,目前,公司在成都地区的营收占比已开始逐年下降,从2017年的96.96%,下降到2019年末的89.76%。

图表 1 公司2016年以来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利率的差异,利息差乘以总资产就是银行的主要收入。公司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快速扩张的资产规模和持续高位运行的息差,做大资产规模,同时维持息差不降。

?资产规模保持较高增速

4月29日晚,成都银行(以下简称公司)公布2019年报,截至2019年12月末,总资产突破5500亿元,达到5583.86亿元,同比增长13.43%。在13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公司总资产增速排名第5,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环比2019年末,增长2.62%。

图表 2 A股13家上市城商行2019年总资产增速(%)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2019年末,公司存款总额3867.19亿元,同比增长9.77%,经营结构保持稳健。贷款总额2318.98亿元,同比增长24.79%。剔除包含的应计利息后,存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294.50亿元,增幅8.36%,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452.01亿元,增幅24.32%。公司2020年一季度,总资产、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2.6%和24.1%,增速较19年末变化不大;存款同比增长12.9%,较上年末增长3.1个百分点,资产规模增速稳定在较高水平。一季度公司积极助力疫情防控,新增贷款中,对公贷款占比超过80%。

?对公占比高,成本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公司对公业务占比较高,2019年,按计提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前各分部利润核算,公司银行、资金运营及个人银行贡献利润比例分别为56.58%,26.29%和16.45%。

得益于扎实的对公客户基础,成都银行存款占比和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73.98%和37.71%,在A股13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一,保证了成都银行存款成本处于上市城商行较低水平。基于这一基础,2019年公司净息差为2.16%,在A股13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4,处于行业前列。

图表 3 2019年A股13家城商行净息差(%)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公司在继续保持对公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加大低风险偏好的个人贷款配置,其中以按揭贷款为主。2019年,公司个人贷款业务余额651.42亿元,同比增长33.36%。个人贷款占贷款余额比例提升1.81个百分点,达28.09%。

图表 4 公司近三年个人贷款余额及占贷款总额比例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ROE位居区域性银行首位

公司通过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及费用控制,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升。2019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6.63%,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位居A股20家上市区域性银行之首。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近期拟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

资本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基础。公司2020年一季度,公司资本充足率14.94%,较上年末下降0.75个百分点;一级资充足率9.73%,较上年末下降0.41个百分点。公司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排在13家A股上市城商行第3位和第13位。

公司近期拟发行60亿元永续债。(,)测算,此次发行完毕后可提升一级资本充足率至11.29%,超过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公司有望更好地利用宽信用周期的机遇,实现自身壮大。

?抗风险能力增强,资产状况持续优化

2019年,公司不良率继续下降,拨备率持续提升。公司不良贷款率已从2016年的2.21%降至2019年的1.43%,贷款拨备率从2016年的3.43%增长至2019年的3.72%,关注类贷款比率从2016年的3.16%降至2019年的0.92%;不良贷款偏离度(逾期超90天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144.35%,降低到2019年的81.90%。

成都乃至整个成渝地区经济持续向好,同时公司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加快贷款结构调整,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表 6 公司2016年以来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关注类贷款比率和不良贷款偏离度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公司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成都乃至成渝地区经济增速强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市作为“新一线城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成都市GDP中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末,已到达65.57%。根据成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80%,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成都市显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表 7 2010年以来全国、四川和成都GDP增速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作为区域骨干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全力保障防疫类企业资金需求

公司第一时间即派出骨干力量与抗疫产品等生产企业对接。根据公开信息,截至4月10日公司已为50余户防疫类企业提供专项贷款7亿元,其中最快一笔信用贷款仅3小时就发放到账,及时有力地支援了医用抗疫物资供应。

?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对于存量客户,公司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按照监管要求,及时调整个人房贷、消费类贷款的还款政策要求。对于因疫情原因导致的未及时还款等情况,对其合理延迟还款期限。面对不同企业需求,成都银行对其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充分通过多种金融创新产品,及时满足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

?实施同舟行动,精准对接相关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为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公司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开展实施“同舟行动”,以“扩覆盖、提时效、降成本”为目标,精准对接相关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公司开展实施的“同舟行动”单列100亿元信贷规模,构建不少于5000户的服务名单,充分运用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同时积极满足企业用款时效要求。根据公开信息,成都银行已累计发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贷款约170亿元,办理贷款展期13.5亿元,减免利息和手续费近2000万元。

助力成渝经济圈建设,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成渝城市群对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成渝城市群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城市群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自此,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会议提出:“协同建设重大平台,围绕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推进科学城建设、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合作产业示范园区等,打造更多跨区域承载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

成渝经济圈具有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不同的经济结构特色,它在全国的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个“五个基地、一个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今年4月,公司先后与重庆银行、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公司与重庆银行约定双方将主动担当起作为两地城市商业银行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双方在成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合作协议,两地城市商业银行将围绕公司务、金融市场业务、零售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事项等内容展开深度合作。

在成渝经济圈建设与西部开发战略推动下,地区基建投资加码、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将带动旺盛融资需求,为公司供应大量低风险优质资产。在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成渝经济圈建设的同时,公司将显著受益。

公司基本面优良,业绩稳健增长,资产、营收、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速,成本端处于业内较低水平,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行业领先。四川与成都地区具备强劲经济增长动能,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借助成渝经济圈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公司将实现自身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互动与共赢。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新冠疫情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逆周期调节将提前,力度也可能进一步加大。但银行业仍面临利润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等不利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及早布局。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影响

本次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人群多、扩散范围广,影响面远超过非典。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明显强于非典

疫情导致短期经济活动显著放缓,中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参照非典时期经济走势,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但当前消费等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远超2003年,加之全国大范围停工及限制人员流动,意味着本次疫情冲击会大于非典。即使疫情如期过去,一部分企业倒闭、工人收入下降等不利因素,也会使相关消费或投资难以恢复。而且,当前经济正处于下行通道,与2003年形成鲜明对比。

图1:非典时期GDP增速

服务业受冲击严重,部分区域经济运行受到影响。疫情将使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服装等消费受到严重冲击。人员流动受管制、复工延期,投资、出口链条也将受到影响,将对工业生产带来拖累。湖北、广东、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经济运行短期将受到影响。部分中小企业承受能力本就有限,疫情可能导致其面临生存危机,加速退出市场。

(二)宏观政策可能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宏观经济面临更大冲击背景下,逆周期调节措施可能提前,并且力度加大,这将有利于银行业的运行。

财政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赤字率可能上调。历史经验表明,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赤字率可能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疫情冲击下,预计目标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上调至3%,专项债额度可能突破3万亿,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以PSL为代表的准财政行为也将是重点之一,规模可能在6000亿元左右,约为2019年的2倍。

货币政策发力提前,市场利率下降。根据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措施,短期货币政策框架基本明确:一是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银行间流动性、政策性利率、专项再贷款);二是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扩大支持(LPR利率、信贷规模、增信和信用救助、定向利率优惠),大部分政策已有落地。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下,市场利率可能继续下降,十年期国债利率或将降至2.8%以下,甚至更低。

监管政策灵活调整,重点是纾困中小微企业。近日召开的国常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企业应对疫情专项帮扶机制,金融管理部门及各省市均密集发布金融支持、税费缓缴、降低租金等优惠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减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此外,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放宽不良认定标准等措施,可能性加大并有望逐步明确。

表1:针对疫情的主要金融监管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疫情将对银行业未来经营模式提出挑战。一是线上化趋势及金融科技的应用会明显提速。疫情将显著减少网点、ATM等线下业务的客流,企业和个人的线上渠道办理业务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对银行的数字化、全渠道客户体验提出新的要求。受疫情影响,客户对银行业务流程的非接触化、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银行客户体验可能会向数字化体验与全渠道体验发展。

二、疫情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

疫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银行业带来影响。疫情冲击下,逆周期调节力度可能超预期,对银行的信贷投放、风险偏好等产生作用,进而影响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的节奏和净息差。微观层面,疫情对不同行业、企业及个人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影响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成本支出等。 

图2:新冠状病毒对银行经营情况的影响路径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一)资产扩张放缓,结构性调整显现

资产扩张增速可能略有下降。考虑到当前宏观托底经济的动力加强,超预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环境下,整体社融规模增长仍能保持平稳,但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仍略低,资产扩张意愿下降,预计全年资产扩张增速略有下降。

信贷投放前低后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零售贷款方面,上半年增长可能低于预期。疫情对居民购房意愿、外出消费、休闲等活动产生阶段性负面影响,因此,按揭贷款及消费类信贷短期增长乏力。预计下半年逐步恢复,全年来看,增速仍能略高于贷款整体水平。对公贷款方面,预计传统的基建项目仍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来源。房地产融资受到购房意愿下降的影响,可能在信贷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从疫情影响及恢复情况来看,制造业、农林牧渔等行业短期会受到延期开工的冲击,但预计很快恢复;而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恢复相对较慢。在线教育、在线视频等领域短期呈现阶段性提速,后续也有望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医药、5G、先进制造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银行需要长期重点关注的领域。

表2:受疫情影响的相关行业分析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二)净息差收窄幅度扩大,主要压力来自资产端

资产端收益下行压力加大。资产端的收益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尽管银行资产端有效信贷需求在宏观调控超预期下能达到弱平衡,但是银行业整体议价能力偏弱,不利于贷款定价的上行。二是由于高收益消费类贷款的投放阶段性下滑,新增贷款仍然以相对低利率的基建为主,银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受到一定制约。最重要的是,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切换的推进本身给银行贷款定价的下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监管指引下,多家银行已对湖北地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贷款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降0.5 个百分点,悲观假设,疫情严重的七个区域的小微贷款均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降0.5个百分点,静态测算下,带来资产端利率下降2.5BP。

图3:大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wind,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负债端成本也将下行,但幅度有限。偏松货币政策力度加大,时间拉长,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但疫情将使得存款竞争压力加剧,不利于整体负债成本的下降。由于疫情短期将带来收入增长的下降和存款次数的减少、居民手持现金的增多,尽管后续随着营业网点业务的恢复有所缓解,并且消费的减少也能增加居民的储蓄水平,但银行总体揽存的压力更大。同时,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利润下降也易带来企业存款的下降。综合判断下来,银行净息差收窄5-8BP左右。

表3:近期影响银行息差表现的具体政策一览

资料来源:wind,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三)非利息收入下降压力加大,重点关注中收收窄

中间业务收入面临较大挑战。一是受疫情影响,传统类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例如:与消费相关性较强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将面临明显阶段性下降,信用卡新开户数短期内也将有较大回落。同时,疫情对进出口的冲击也不利于国际结算业务收入提升。二是在不确定性加大,整体市场预期偏悲观的状态下,公募基金和私募产品代销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新型中间业务收入也易走弱。网点客流量的减少也不利于银行拓展理财、资管类相关业务。

其他非息收入增长也不易乐观。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的调整,去年其他非利息收入实现了超高增长,上半年表现尤为明显。较高基数影响以及相关红利的减弱使得今年其他非息收入的增长本就压力不小。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可能带来保险等相关业务的阶段性机遇,银行部分子公司的收入可能会出现相对较好的表现,同时,投资收益以及汇兑损益等收入更考验银行资产配置的能力。

(四)短期资产质量压力加大,拨备计提可能略有放松

银行业短期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对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冲击可能会带来相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上升的压力,失业率以及居民收入的下降也将影响到银行个人信贷质量。但考虑到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批发零售业及住宿餐饮行业贷款占比为5%左右,相对较小,即使这些行业的不良率提高一倍,在不考虑核销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业不良率仅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影响可控。经测算,如果全年GDP下降0.3-0.6个百分点,不考虑核销,不良率可能会上升0.1-0.3个百分点。因此,疫情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阶段性的影响,但大幅恶化的可能性较低。预计2020年全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不会超过2%。

图4: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结构

表4: GDP变化对不良率影响的测算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整理

拨备计提可能略有放松。2020年监管要求银行更加真实反映不良的趋势不变,但对于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也会进一步进行规范。考虑到,疫情可能对今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以丰补歉导向下,银行拨备计提力度可能略有下调,为利润增长带来一定的空间。

(五)其他支出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压力加大

受疫情影响,银行业将面临阶段性的成本抬升。一是线下业务进一步线上化,带来金融科技领域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二是与防疫抗疫相关的卫生环保、员工保障等支出增加。三是为应对疫情,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减费让利,积极向疫情严重的地区捐款,也会加大成本管控的压力。

综合而言,疫情将带来银行全年盈利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预计银行利润增速略有放缓,维持在1~4%之间。

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大于非典时期,给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利润增长都将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对而言,银行业应该高度重视,及早准备。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突发事件的冲击都将是银行业加速经营管理转型的催化剂,是一次打破行业竞争均衡的机遇。危中有机,如能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或将成为银行逆势崛起的机会。

(一)抢抓机遇方能打破当前竞争均衡的态势

从历史经验来看,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只有少数银行能真正把危机变为机遇。先进同业在非典期间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发展全功能型线上银行,加强线下网点的整合及功能转型。例如:非典期间不少银行推出多项网上银行服务优惠计划,以吸引个人及企业客户使用网银服务,其中汇丰、恒生由于其线上服务功能齐全,同期交易量有40%的增长。增设及撤并部分线下网点,通过与网上银行的互相配合实现更大的成本收益。例如:花旗银行就在非典期间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点开设了新的理财中心。二是创新产品突破业务困境。非典期间,汇丰、恒生银行证券投资类资产增长显著,通过资产证券化与负债证券化相互匹配来有效应对借贷市场的萎缩,及证券投资中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同时,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和更新的私人理财产品也使得这一时期该项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三是顺势而为抢占中小企业客户市场。非典期间,由政府担保50%信贷风险的中小企业成为各家银行重点业务领域,汇丰、恒生等银行针对该类客户推出系列贸易融资、商业信贷、机器贷款、商业保险、企业投资理财服务等。此外,不少银行还推出协助中小企业渡难关的贷款措施,包括增加临时额外透支额;延长应付项融资贷款;经银行成功申请政府三十五亿元贷款担保计划的客户, 可获额外提供最高两成的不限用途贷款额度等。四是迅速采取紧急应变的营销措施。包括:向陷入困境的客户提供按揭重整方案; 利用客户保值心理推销保本基金及发行存款证; 提供中小企贷款优惠及调高中小企透支额, 助其渡过难关; 推出信用卡结欠保障计划; 花旗、丰明、恒生推低息还卡助重组债务计划; 通过佣金优惠鼓励客户使用网上证券买卖服务; 推广带有“非典”意外保障的医疗保险及人寿储蓄保险等。

(二)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的建议

1.疫情中:扛起国有大行应有担当,取长补短,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

一是积极主动对接民生保障、医疗卫生、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优质中小企业的需求,通过灵活调整授信额度、缩短审批期限等手段,帮助其早日恢复运行。针对性的扶持疫情严重区域内部分中小企业,适当延长贷款展期、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临时额外透支额等,协助中小企业发展。探索推进信用卡领域结欠保障计划,助力部分受疫影响严重的中产阶级渡过阶段性难关。

二是采取紧急应变的营销措施,加大专题性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提升银行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总分行、分行与子公司之间联动协同机制,通过产品联动、技术支持等打造抗疫主题的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三是全面打造线上综合型银行。通过加大宣传优惠力度,全面提升网银、手机银行的活跃度。加强与互联网机构合作,主动寻找外部线上流量,输出相关产品。加快形成线上业务全流程经营闭环,探索全在线营销协作能力、全在线获客能力、全在线业务处理能力的“零接触零售金融服务”模式。

四是重点关注批发零售、信用卡等领域的信贷质量,以及湖北等疫情严重区域的中小微企业的运营状况。有效评估自身存量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好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通过信贷业务的减退加固和资产重组,及时化解风险。

五是全面评估此次疫情对自身经营的影响,尤其是疫情重点区域的业务萎缩带来全年利润不及预期的可能,评估受疫影响较大的网点的综合效益,勇于“壮士断腕”,同时,对客流较大的关键区域的网点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力度。

2.疫情后:顺势而为,把握战略性领域的政策机遇,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重点区域资源配置力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战略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

二是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重大基建项目有望加速推进,建议银行尽早介入,并积极营销区域内医院医疗、公共卫生、环保、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三是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预计“新兴消费”(5G技术应用场景,5G手机等终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健康类消费”(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等),建议银行重点把握该类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关注部分领域可能迎来的阶段性机遇。例如:“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有望迎来新的政策优惠。此外,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放松的可能,建议银行提前布局,积极对接重点区域内相关企业。

3.中长期:保持战略定力,把握行业未来趋势,不断通过改革转型释放红利。

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打造一流银行,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建议紧紧围绕客户的综合服务需求,强化跨境、跨业、跨市场服务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差异化发展。

二是持续关注中小企业市场,调整客户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也是国家中长期重点扶持领域。建议银行重点发力优质中小型客户、民营企业客户,力争成为中型客户主办行,夯实客户基础。

三是关注银行业数字化、全渠道客户体验的长期发展方向,建议银行对客户体验进行全局的主动规划管理,建立相应的数字银行客户体验与设计团队,及时掌握和分析客户需求,不断优化升级产品体系。

四是通过改革转型不断释放红利。总行部门回归经营管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分行要强化“主战”地位,提升自主经营、特色化发展的能力。持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改进管理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深入推进渠道转型,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延长贷款本息至6月30日,免收2月份贷款利息约6亿元……有关部门出台举措,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外贸企业伸出援手。疫情冲击之下,一些小微企业压力山大。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有精准到位的政策,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方能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17:17:34 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有新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微企业贷款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