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险的发展在国内咋样?

5月29日,由华夏时报社、水皮杂谈共同主办的“2021第四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科技·新征程”,邀请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保险科技数字创新等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保险未来发展变革、战略方向建言献策。

众惠相互保险董事长李静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主题,与在场嘉宾就未来保险发展的方向、普惠保险的打造、养老险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分享。李静以众惠相互为例,阐述了相互保险在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社会问题,助力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感悟。

李静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积极打造普惠保险、关注关爱特殊行业和群体保障等,对于助力产业创新、社会发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未来,众惠相互将不断拓展边界,做好“保障+服务”,努力打造健康保险的经营能力,“跳出保险看保险”,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特定人群的保险是我们的发展战略,是我们想做、该做、能做的结合点、不仅仅是情怀问题,更需要理性判断、组织认同与持续坚持,积极立足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不断前行,为“十四五”规划的努力实现、“健康中国”的蓝图描绘不断贡献相互保险的力量。

感谢华夏时报的邀约,“十四五”规划纲要绘就了未来五年国内发展蓝图,阐述了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纲要中也多次提及“保险”这个词汇。

我认为,未来保险行业机遇很多:

第一,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在“健康中国”利好的政策下,加上近两年特殊时期影响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健康险的“春天”已经到来,健康险将成为未来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会与健康管理、医疗等领域产生更加紧密的结合;

第二、养老险空间广阔。我国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国家持续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着力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围绕养老金融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特征,采取多种措施丰富优化保险业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动长期资金供给。进军养老、健康、医疗等领域,不仅是保险业支持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同样也能够为保险行业带来大量机会。

第三、推动供给侧改革。打造普惠保险,实现与商业的协同、与改革发展的同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推动产品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开发和满足更为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打破产品高度同质化、价格竞争等的现有问题,这也将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新华网和平安人寿联合策划的系列节目《险商大咖说》邀请到了美国天普大学保险学博士,中央汇金公司原保险股权部主任孟兴国和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星级导师陈铜回顾“十三五”时期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并展望了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两位嘉宾能否说一下险商的概念,因为大家更熟悉的是智商、情商,这个险商是一个什么概念?

险商用最简单的话就是风险意识,有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知道风险之后要未雨绸缪,要了解它一旦发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

其实险商是一个高级的思维,通过及时规避个人及家庭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两位能否谈谈“十三五”时期,我们的保险行业是怎样的发展状况,有什么改变?

“十三五”期间保险行业还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十三五”期间,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市场主体数目很多;其次,保险机构数量增长更加很明显;此外,保险行业还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保险业直接参与到医疗服务的定价风控有一些障碍,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尝试突破。

时代发展推动了保险业的进步

随着时代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力量推动了保险业的进步。平安以及行业的其他企业,在新技术、新模式、新服务、新产品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创新。科技助力发展,不仅保证了工作更为便捷,同时也减少了错误的发生。

保险行业的发展跟人们的财富观念息息相关,我们这么多年老百姓的财富观念,包括我们对保险的接纳程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大家对保险行业接受度越来越高

大家对保险行业接受度越来越高,总体来讲是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有关系的。比如现在出现了子女教育金险,它里面有保障的成分,也有一个帮助储蓄的成分,假如子女在成长过程当中,你发生了什么意外,这个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

这几年的风险意识教育起作用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发现一些变化。首先保险业一直有一个特点,很多人人生第一次上保险是给孩子上,自己没这个意识,尤其是独生子女,他自己的保单是自己父母买的。但是有了孩子后,他们会问询子女的保险。在这几年我们发现40岁左右,处于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柱的年龄段,他们的投保人群在大比例上升。说明这几年的风险意识教育起作用了。

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海外的保险公司进来,我们国内的保险公司到底是机遇更多一些、挑战更多一些?

开放加速了我们对人才的培养

开放使得很多海外著名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他们给市场带来很多变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也加速了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我个人看来,开放是一个正面的事情。

接触海外保险公司越多,相互学习得就越多

我们和海外的保险公司接触得越多,相互学习得就越多。我现在比较期待有一家公司进来了,业务员在一两年内大面积的超过我们的平均水平。如果没有好的极独特的培训体系、管理体系,我认为,在运营管理上,中资还是外资,没有绝对本质区别。

那我们进入到最后的话题,让两位跟我们观众聊聊对于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两位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要给保险服务创造一个更好的监管环境

保险业要走更高质量的、深入的、能够把诚信和专业化全面深入发展道路,这对公司来讲就是要促进公司的法人治理。第二,希望这个市场能够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重组、引进新投资人把行业里的不确定风险化解掉。第三,给保险服务创造一个更好的监管环境。

未来个人保险方面需要充分足额

中国要从保险大国变成保险强国,第一,从实际结果上讲,个人保险方面充分足额,减少投保容易理赔难的状况;第二,职业制度化。监管层面逐步加深对“险商”的理解,从业人员提升专业能力。

  在《相互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出台一年半后,第一批相互保险牌照终于下发。昨日,保监会批准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和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众惠”“汇友”)筹建。

  2015年,国内保费收入2.4万亿,保险市场规模全球第三,但相互保险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相互保险对国人而言,显然是陌生的,但在国外它却是一种主流。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相互保险在法国占比高达46%、日本占比45%、德国占比43%、美国占比37%。

  这种提倡“互助共济、风险共担”为特定群体提供便捷、实惠、互助的普惠保险服务,究竟会给国内的保险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与陌生人分担风险、共享收益

  按照保监会《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中的官方定义,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首批获准筹建的三家相互保险组织中,信美的初始运营资金达到10亿元人民币,得到了蚂蚁金服、、国金鼎兴、成都佳辰、、、、北京远望、创联教育9家主要发起会员,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基金会、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而且在三家中,信美是唯一一家相互制寿险机构,主要针对发起会员等特定群体的保障需求,发展长期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业务。

  目前国内共有约200家保险主体,不过像信美一样专注相互制寿险的此前并未有过。“人们面对风险时,凭借个人力量难以抵御,于是有共同风险的人便缴纳保费形成保障资金池,通过互保来分摊风险,这便是相互保险的起源。”信美相关人士介绍说,相互保险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扶危济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十分相近。

  其他两家,众惠主要针对特定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等特定业务;汇友主要针对建筑领域的特定风险保障需求,开展工程履约保证保险、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等新型业务。

  相互保险不代替也不颠覆股份制保险

  在谈到相互制与现有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区别时,信美方面表示,在股份制保险公司,投保人买完保险之后成为客户,公司的主人是股东;而在信美,投保人买了特定保险产品后将成为会员,会员也是这家保险机构真正的主人。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发言称,相互保险作为新态,有望成为保险业增长的新引擎。同时,相互保险具有不追求股东盈利和经营成本低廉等鲜明特点,可以为股份制保险难以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高风险领域提供简便灵活的保险服务,从而有效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虽然和股份制有着诸多的不同,但相互保险和股份制保险之间并不像一些言论所认为的是代替,甚至是颠覆关系。在昨日召开的相互保险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表示,从筹建方案来看,三家相互保险组织均遵循“和衷共济、风险共担”的核心理念,注重发挥相互保险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在当前国家亟需的小微企业、建筑企业金融服务以及特定群体养老健康保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体上呈现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鲜明特征,对于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有消息称,除了已经获批筹建的三家相互保险组织,目前已有超过30家组织正在保监会排队申请相互保险牌照。

  非法相互保险组织或面临清理整顿

  在“相互保险”破冰前,有部分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平台推出一些所谓的“互助计划”。这些“互助计划”很简单,充值几块钱成为会员,谁得病了,大家一起出钱,凑齐几十万治病。听起来又简单又便宜。

  对此,今年5月3日,保监会专门作出回应称,这些互联网公司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中介经营资质,“互助计划”也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

  昨日,保监会在发布会上再次强调,近期一些互联网平台相继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互助计划,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正常权益,保监会将加大对这些平台的监测和甄别力度,对于打着互助计划的名义而实际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业内人士分析称,相互保险“正规军”的出现,意味着在此之前,以“××互助”“××联盟”等为名的机构组织或将面临清理整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的发展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