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经济时代我们只能憧憬共同富裕

  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对共富之梦的追求从未停步。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浙江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先行先试、作出示范。毫无疑问,这是中央赋予浙江的又一项重大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伟大,笔者认为,要圆满完成这项使命,重在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感”是什么?“获”强调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的基本过程,“得”强调人民群众取得现实收益的客观结果,“感”则强调人民群众对客观感知的主观感受。而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与“获得感”之间是实实在在联系着的,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有品质的生活、更优美的环境”,是奔向共同富裕的最佳“路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呢?

  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好的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获得感。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无疑,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通过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可共享“互联网+教育”优质内容,而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今年,省教育厅就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打造全省域推行教共体的浙江方案,促进浙江省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现代化。与此同时,为破解“托育难”,浙江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这些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教育良策和实招,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加坚定了广大群众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让他们离共同富裕更近一步。

  乘势而上,因地制宜激活数字改革动能,让数字改革红利为人们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可通过数字化赋能各领域改革增活力、创特色,迭代打造一批共同富裕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迈入数字时代新征程,老年人也可通过共享数字红利,用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填补“数字鸿沟”,是数字时代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招硬招。以浙江“掌上办事”平台——“浙里办”为例,该平台已汇聚700余项便民服务应用,既包括群众关注的出生、上学、就医、养老等,还汇聚健康医保卡、电子社保卡等290种电子证照,并设置健康码、流动人口、助残服务、长者关怀等专区为各类人群提供特色服务,这些大大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造势而起,美美与共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让“富春山居图”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青砖小瓦马头墙,梦里水乡芳绿野。”——要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景,增加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让“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是关键一环。通过以绿色资源为催化剂和引领器,有效助力偏远山区按下现代化的“快进键”,方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在这点上,浙江省无疑是走在前茅的。自2003年,浙江省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行走在浙江大地,不难发现,一道道旖旎清丽的美丽乡村风光接连呈现,千姿百态、各美其美。其中,衢州以山水为凭串起诗画乡村风光带;鄞州太白蓝湾将“山海振兴”线打造成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示范带;洞头蓝色海湾“黄沙”变“金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100%……都让人们看到了,“美丽资源”存在潜在的经济机遇,如果转化得当,将带动广大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道固远,笃行必至。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推进征程中,让每一个人有“获得感”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共同期盼,浙江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共富之路,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浙江模式”,加快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