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资金的管理原则?


本章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平均分值为10分。
1、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
2、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3、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原则
4、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内容及其区别
1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3、改善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考点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
1、经营: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管理: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2、经营、管理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互为依托
经营是管理的对象和出发点,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
管理是对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为了确保经营的效率,服务于经营,为了更好的经营。
考点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相互关系
关系:即有联系又有矛盾。
(1)流动性与安全性是成正比;
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成反比。
(2)安全性是经营的前提,是经营管理原则之首;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的必要手段;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保证安全性和
流动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考点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原则
单一的贷款“三原则” (1949年―1980s代初 )
专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原则(1980s初 ―1990s中期)
经营与管理“三原则” 初步确定(1990s中期―2003年)
经营与管理“三原则”的调整( 2003年―今)
(2)我国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
2003.12《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提出“审慎经营”
审慎经营规则,又称审慎性经营规则。
考点四:商业银行业务运营的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内容及其区别
1、商业银行经营:对其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2、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中的每一个业务单位(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为核心的方式。
3、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前后台分离。
新型业务运营模式优点:
前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工序化
考点五: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1、关系营销:将商业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建立、培养、发展作为营销的对象,以推动其中间产品销售的一种理念。
2、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是对顾客的理解。
传统营销对关系的理解仅仅限于向顾客出售产品,完成交易,把顾客看作产品的最终使用者;
关系营销则把顾客看作是有着多重利益关系、多重要求,存在潜在价值的人。
1、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等,最重要的是存款。
2、存款经营的影响因素:支付机制的创新、存款创造的调控、政府的监管措施 
3、现金管理服务的内容
资金管理类服务:余额报告服务、存款汇总服 务、锁箱服务
资金控制类服务:控制支付的服务、应付汇票服务等
账户完善类服务:账户调节服务、同业现金管理服务等 
1、贷款经营:选择贷款客户,不断创新贷款产品及相关产品,使之适应客户需要,并与客户合作,最终收回所发放贷款,为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过程。  
选择贷款客户的实质是选择市场和开拓市场。
第一是客户所在的行业。
第二是客户自身情况及贷款用途方面。
贷款者所要投资的项目、项目的优劣、市场
信用调查:5c标准:品格、偿还能力、资本 、 经营环境和担保品。
财务分析:包括获取和处理财务报表 
2、培养贷款客户的战略
3、创造贷款的新品种和进行合适的贷款结构安排
4、在贷款经营中推销银行的其他产品
考点八:中间业务经营观念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缓慢发展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3、中间业务经营的基本内容
(1)不断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2)大力开展关系营销
负债管理理论(s初期)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70s后半期)
2、基本原理:规模对称原理、结构对称原理、速度对称原理、目标互补原理、利率管理原理 、比例管理原理
(1)速度对称原理(即偿还期对称原理)
资产平均到期日/负债平均到期日=平均流动率
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过度
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不足
(2)利率管理原理:差额管理、利率灵敏性资产
(3)比例管理原理: 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
3.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4、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1)指标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三层次:风险水平、风险迁徙、风险抵补。
(2)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率、超额备付金比率、核心负债比率和流动性缺口比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3)信用风险监管指标: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率集中度、全部关联度
(4)市场风险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和市场敏感性比率。
1.商行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包括决策环节、管理环节、风险控制环节出现问题
2.商行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受外部客观环境制约程度高,任何客观形式的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形成银行风险。
3、主要风险(环境和原因划分)
产生环境: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产生原因: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 率风险、投资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风险的识别和认定
根据不同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将风险资产权数分为0、10%、20%、50%、100%五档。
(2)风险控制(贷款资产、非贷款资产)
(3)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与处置
不良资产分类:信贷类不良资产和非信贷类不良资产
信贷类不良资产的处置:
催讨清收、法律追索、贷款重组
抵(质)押物处置、债权转让
委外处置、以物抵债、抵债返租
债转股、打包出售、资产证券化
申请破产(重整)和债权核销。
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1998年开始酝酿,2004年正式出台,2006年底执行。中国银监会于2010年已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实施。
(2)在2004年2月,银监会要求在2007年1月1日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最低标准
(1)财务管理的核心:基于价值的管理
(2)财务管理的目标:银行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的功能:三个层次
传统的会计职能:一是监督控制;二为反映信息;三是规范反映信息;财务;公司财务
(4)财务管理的原则:坚持科学、统一、审慎、规范的原则。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分为两级:
一是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及溢价、未分配利润、非累计性永久优先股、附属机构的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少数经选择可确认的无形资产;二是附属资本,包括各项损失准备、次级债务资本工具、法定可转换债券、中期优先股、未分配股利的累积永久优先股、股本债券。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即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各项损失准备、长期次级债券等。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总资本与加权风险总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附属资本最高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具体管理目标:①优化资本结构;②增强资本融资能力;③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包括六个方面:利息支出、经营管理费用、 税费支出、补偿性支出、 营业外支出、其他支出
成本管理的原则:成本最低原则、全面成本管理原则、成本责任制原则、 成本管理科学化原则
构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利润分配:依法交纳所得税;抵补已交纳的、在成本和营业外支出中无法列支的有关惩罚性或赞助性支出;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提高利润的途径:扩大资产规模,增加资产收益;降低成本;加强经营管理;灵活地调度资金;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
财产管理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5)财务报告及其分析
会计报表按其经济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按主从关系可分为主表、附表;
按时点不同可分为月报、季报、年报。年报反映的种类和揭示的信息最为完整。
财务分析:为资金分析、财务分析
考点十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构成: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
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
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3、内容:①人力资源规划; ②员工的考核和任用; ③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④员工绩效评价; ⑤人力资源的心理及智能开发; ⑥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考点十三:改善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1、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路径
(1)提高各银行董事会的战略把握力和决策水平,加大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强化高管层对全行经营工作的领导、协调、管理职能。
(3)强化各行业务条线管理
(4)完善调整激励约束机制。
2、内控机制的基本特征
①审慎经营的理念和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
②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部门和岗位没置;
③纵向的授权与审批制度;
④系统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
3、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路径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2)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制
(3)完善内部稽核制度
(4)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机制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第一,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银行搞好经营与管理的基础。
第二,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三,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面对入世后金融全面开放的挑战的需要。  
5、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路径: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要逐步与西方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接轨。
西方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科学的工资和奖金制度、各种福利计划、长期激励机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金管理的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