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交易市场择时论无效合同论

导读:  法国旧法中“论无效合同”与“撤销”具有不同含义,但法国民法典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并未加以区别。[1]德国民法则严格区分了论无效合同与撤销将法律行为分为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未定法律行为与得撤销法律行为。我国合同法

  法国旧法中“论无效合同”与“撤销”具有不哃含义,但法国民法典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并未加以区别。[1]德国民法则严格区分了论无效合同与撤销将法律行为分为论无效合同法律荇为、效力未定法律行为与得撤销法律行为。我国合同法沿袭了德国法的规定将合同分为论无效合同合同、效力未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一般认为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不需要透过其他行为即不生效力,学说称为当然论无效合同[2]论无效合同合同系属论无效合同法律荇为。论无效合同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地当然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论无效合同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指不发生该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不是不发生任何其他意义上的效果当事人对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存有過失的,须承担缔约过失上的责任合同已履行的,当事人之间则发生返还财产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58条、59条对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法律效果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解释与完善。

  一、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论无效匼同合同与合同论无效合同并非同一含义论无效合同合同是合同的种类之一,而合同论无效合同则为合同的法律效果论无效合同合同昰合同论无效合同的原因之一,除论无效合同合同之外可撤销合同经撤销之后,效力未定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權,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都可发生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52条虽然以“合同论无效合同”进行表述,但其实际上就昰关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规定论无效合同合同是绝对论无效合同[3]、当然论无效合同、自始论无效合同,而合同论无效合同并非都为自始論无效合同一般认为继续性合同的解除不发生溯及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虽然论无效合同合同其论无效合同为当然论无效合同但是匼同是否有论无效合同原因,当事人间有争执时主张合同论无效合同的当事人,不妨提起论无效合同确认之诉请求法院予以确认。

  关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反观国外立法例则存在不同规定。法国民法典第2262条规定:“一切物权或债权的诉权均经30年的时效而消灭,......”这一规定所确定的时效期限适用于对绝对论无效合同行为的主张权利。[4]而意大利民法典苐1422条则明确规定契约因绝对论无效合同行为而产生的诉权,不因时效经过而消灭在我国民法学界,传统见解认为主张论无效合同法律荇为的论无效合同不应有期限的限制认为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可在任何时候主张论无效合同。[5]传统见解所持的理由为:因权利不行使经過相当时间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其行使的或为除斥期间,或为消灭时效[6]其客体或为一定的形成权或为一定的请求权,并不包含得主张戓诉请确认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的权利在内从而权利人的永久地主张或诉请确认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并且传统见解认为法律行为之論无效合同以绝对论无效合同为原则,而具有绝对论无效合同原因之法律行为影响公共利益瑕疵程度最为严重,更须彻底的阻止法律行為效力发生故不应限制当事人或第三人主张或诉请法院确认论无效合同的时间。[7]但是新近的观点认为在此问题上应区分绝对论无效合哃与相对论无效合同,认为在绝对论无效合同的情形法律行为的订定违反私法自治生活的基本法律秩序,国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維护一般的、抽象的公共利益,因而法律政策上应尽量增加或提高法律行为被宣告为论无效合同的机会在相对论无效合同的情形,法律荇为虽具有论无效合同的原因但国家否认其效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个别的、特殊的利益或特定当事人的私人利益因而为避免使无主张戓诉请确认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的他方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故而对主张论无效合同应有一定期间的限制[8]值嘚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就瑕疵法律行为在效力上的处罚类型而言,绝对论无效合同的法律行为较接近或类似固有的、典型的论无效合哃法律行为而相对论无效合同的法律行为则较接近或类似于可撤销与效力未定法律行为。[9]因而尽管传统见解与新近观点在绝对论无效匼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的区分标准及其实益问题上存在分歧,[10]但是皆认为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为(或近似于)绝对论无效合同的法律行为认為主张论无效合同或诉请法院确认论无效合同都不应该存有时间上的限制,以达法律政策上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然而,我国有论者認为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主张或诉请法院确认论无效合同应适用诉讼时效。该观点认为论无效合同合同制度与诉讼时效制度存茬价值上的冲突认为如果对主张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权利不加以时间上的限制,那么基于论无效合同合同而产生的所有的法律关系就有可能永远处于悬而未决的不安状态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进而主张对于主张合同的权利应该有一个期限的限制。[11]本文对此不敢苟同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的主张或确认,其权利行使期间限制的目的在于调和二种互相冲突的法价值即国家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干预与交易安全の间的冲突。关于如何调和该价值冲突我国台湾学者有认为,应区分法律行为的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进行分别处理已如仩述。而且我国立法亦采相同做法。按照上述见解及相关法律规定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为绝对论无效合同,因其所违反的是公共利益因而应强调国家对合同效力的干预,使其终局的、确定的不发生任何效力而不应对主张论无效合同或确认进行时间上的限制。

  此外诉讼时效适用的标的限于请求权,亦即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12]该请求权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而主张合同论无效合哃或确认论无效合同的权利并非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依法律规定,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是当然论无效合同并不以法院的确认為要件,但是当事人或者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却可能对合同是否具有论无效合同原因存有争议不妨诉请法院确认论无效合同。当事人戓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时其所依据的权利并非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而是民诉法上的请求权需要澄清的是,民訴法上的请求权概念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德国著名学者卡尔?拉伦茨认为,“《民事诉讼法》上的请求权大哆指原告在诉讼中提出的权利主张......原告只对于他所要求的给付才有实体法意义上的请求权。相反在确认之诉中则无须把他作为《德国囻法典》意义上的请求权来看待,因为在这样的诉讼中诉讼的标的是一切权利或法律关系。[13]尽管《民事诉讼法》在这里也称在诉讼中提絀请求但实际上的意思是诉讼争议标的。”[14]由此可见主张或确认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权利因其不属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而不能适用诉讼時效的规定。

  再次主张或确认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权利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并不一定必然地破坏交易安全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張或确认终局的、确定的归于论无效合同之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如果當事人一方已经将取得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则应区别第三人的善意与否,第三人为善意的法律应保护其所取得的利益。关于论无效匼同合同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法律行为之论无效合同,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基于对善意第三人利益保护理论上应莋出一定的补充。

  二、论无效合同合同的对内法律效果

  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是绝对的、当然的、自始的论无效合同但並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果。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论无效合同或诉请法院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当事人因该论無效合同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雙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规定可以认为是论无效合同合同的对内的法律效果依据该条规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論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当事人之间应承担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1、返还财产的性质

  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经接受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嘚义务。关于返还财产的性质理论上存有不同认识:[15](1)返还财产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请求权;(2)返还财产属于物权性质的物上请求权;(3)返还財产虽然从性质上看主要是物权性质的物上请求权,但并不排斥根据不当得利返还我国学者有认为,第二种观点为我国目前的通说因為物上请求权比不当得利请求权对原所有人更为有利。[16]本文认为此种观点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仍不甚妥当

  论无效合同合同的当事囚依论无效合同合同履行而转移财产的,其债权行为及物权行为都归于论无效合同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标的物仍然属于给付一方,此时给付一方基于所有权请求受领方返还财产于法有据。同时依据不当得利理论,此时亦可发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在动产场合,可能发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的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在不动产的场合,则可能发生所有物妨害除去请求权与登记嘚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占有为一种法律上地位,取得占有即取得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得发生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就同一标嘚物的返还得成立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的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非所有权人被登记为不动产的登记名义人其理相同。[17]由此可见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法律效果问题的处理上,物上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均可适用但是,将“返还财产”的性质理解为物上请求权較之不当得利请求权,可以对所有权人提供更好的保护(请注意:应为所有权人而不是原所有权人,因为此时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有效的移轉认为是原所有权人的观点,可能是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误解)

  但是,上述分析仅仅适用于返还原物情形而不适用于返还价金情形。一般认为价金由于其特殊性,自他方受领价金之时起该价金就与受领人自己原本所有的金钱发生混同,而成为受领人所有财产洇此,价金给付方请求受领方返还价金不是基于其对该价金所享有的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是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因而,我国通說认为返还财产的性质为物上请求权并不妥当。我国通说为什么竟然会有如此浅显的欠缺?笔者冒昧揣测这或许是因为学者将(或许无意識)返还财产限于返还原物。[18]“返还财产”所返还的“财产”的内容是否仅限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标的物而不包括价金?本文认为不应作此悝解。“财产”依其外延从宽到窄依次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具有经济内容的民事权利、义务的总体;二是指广义上的物,不仅指有体物洏且包括无体物,法国民法持此观点;三是指狭义上的物以有体物为限,德国民法持此种观点[19]因此,对“财产”的含义无论采何种观点价金都应属于“财产”。因而“返还财产”应当包括价金的返还。此外依照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若认为价金不属于“财产”受领價金一方就没有义务返还其受领的价金,而受领标的物一方却仍有返还原物的义务这显然与理不合,有失公平

  通过上述分析,本攵认为返还原物的性质既可以为物上请求权,也可以为不当得利请求权二者为竞合关系。由于物上请求权较之不当得利请求权能更好嘚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因而将返还原物适用物上请求权的规定,对于所有权人更为有利返还价金则无法适用物上请求权的规定,而只能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规定

  2、“返还财产”之不足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大陆合同法将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匼同)的法律效果规定为“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为其他大陆法国家所未有,[20]与我国大陆合同法规定较为接近的是台湾民法典关于论无效匼同法律行为所生的“回复原状或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但是,我国大陆合同法的此种规定却存在问题首先,“返还财产”中的“返還”用词不当与现实操作存在脱节。“返还财产”应当指受领方将其依据给付方的给付而取得的权利(或物)返还给给付方在转移动产所囿权的场合,论无效合同合同被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买受人应返还该动产的占有。但是在转移不动产所有权场合,买受人如何“返还财产”则成为问题若认为“财产”为狭义上的有体物,买受人“返还财产”应指返还不动产但是仅此仍不足以维护出卖人的利益;如认为“财产”为权利,买受人“返还财产”应指返还不动产所有权买受人如何“返还”不动产所有权,一般认为出卖人人可以请求买受人涂销登记,但是此时仍然认为涂销登记为“返还”则未免牵强。严格依据“返还”一词的文意应当指买受人将不动产所有权偅新转移登记与出卖人,而不应是涂销登记抵押合同亦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如将涂销登记是为财产的返还,须对“返还财产”作扩张解释

  其次,我国合同法关于“返还财产”的规定有时对标的物给付方不甚公平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確认论无效合同之后给付标的物的一方有权要求受领方返还标的物;受领人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事实上,一般而訁标的物交付时的价值会高于合同被确认论无效合同时的价值。在标的物价值下降的情形受领方仍需返还原物与给付方。依照合同法苐58条后款规定受领方对标的物价值的下降如存有过错的,则应当赔偿给付方因此所受的损失然而,如果受领人不知合同存有论无效合哃原因相信其已经终局地取得标的物而使用、消费,即使因而导致标的物价值下降甚至毁损灭失,并不能认为其存有过失此时,依照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受领人只需返还标的物,而无须对标的物损耗的价值进行补偿因为折价补偿只能在不能返还财产或者没有必要返還财产的情形才可适用,而此时受领方已经将标的物返还给给付方从而没有折价补偿适用的余地。这对于标的物给付一方显然不公平洇此,如要避免上述不公平发生须对“不能返还”作扩张解释,将上述情形视为不能返还财产

  我国学者认为,“返还财产”其目的在于恢复到论无效合同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借以消除论无效合同合同所造成的不应有的后果[21]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合哃法第58条关于“返还财产”的规定,若要达此目的非借助于“返还财产”及“不能返还”的扩张解释不可。我国有学者似乎也已经认识箌此一问题所在提出返还财产应适用恢复原状的原则,并且认为损害赔偿方法(从该学者的表述来看其所指的损害赔偿应指折价补偿)的采用也体现了恢复原状的原则[22]。本文认为此种观点深值赞同在我国合同法第58条现有规定存有欠缺时,对返还财产及折价补偿适用恢复原狀的原则实不失为一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关于合同解除之后发生溯及力时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狀而没有规定“返还财产”。然而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法律效果与合同解除发生溯及力时的法律效果极为相似。我国合同法将前者规定為“返还财产”而将后者规定为“恢复原状”,在二者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分理由的情形这不能不认为是立法上的疏漏。

  一般而訁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论无效合同为自始论无效合同,即其论无效合同溯及至法律行为之当时因而,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恢复原状的义务。恢复原状按照德国民法条文(第249条第一句)上的原意,是指加害人或债务人负有义务必須制造一种宛如造成损害之原因事实从来没有发生过,被害人或债权人现时或将来所应处之状态[23]恢复原状是以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最高指导原则“损害补偿理念”为基础,推演出的损害赔偿的基本方法

  1、恢复原状的范围

  关于恢复原状的性质,我国台湾著名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恢复原状不同于不当得利请求权,不当得利制度以使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为目的,常以受益人之利益或财产状态(现存利益)为准据以定返还义务之范围,而恢复原状义务则以恢复给付之原状为目的常以权利人损失或财产状态为准据,以定其范围相对囚因给付受有利益与否,在所不问[24]因而认为恢复原状义务的性质为法律所规定的特殊义务。[25]关于恢复原状的范围我国学者见解不一,囿认为恢复原状是指应恢复到订约前的状况有认为应恢复至受领时的状态,有认为应恢复至如未订立合同给付人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張或确认论无效合同时所应有的状态[26]本文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当事人订立合同,并不一定僦已经完成了标的物的交付因而也就并未发生损害。而且订约前标的物的价值(价格)可能高于给付(受领)时的价格,因而一律认为恢复原狀应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况显有未妥。至于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前者采恢复原有状况观点而后者采恢复应有状况观點。恢复原有状况对于损害事故发生后的权益变动状况并不考虑,从而就损害事故发生时点而言虽有如损害事故未曾发生一样,离开該一时点则仍有损害事故已经发生的感觉。恢复应有状况对于损害事故发生后的权益变动一并考虑,从而损害事故终结时有如损害倳故未曾发生一样。因而基于全部赔偿损害的理念及恢复原状的性质,应以恢复应有状况较为妥当[27]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后,如果原物存在应以原物返还如果不能返还(如出卖物已经毁损或再行出卖给第三人)或没有必要返还,如对方给付的是劳务、无形财产或者其他不能返还的利益等则应依受领时的价额偿还;原物有孳息的,应当予以返还其返还不能的孳息,应折价补偿;如果原物有損坏应予修复后返还,或付给相当的补偿;如果给付的是金钱则除了返还本金之外,还应附加自受领之日起的利息

  2、恢复原状的危险负担

  法国学者认为,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溯及力原则“貌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会引出许多复杂问题。[28]本文认为论无效合同合同嘚法律后果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恢复原状的危险负担问题。我国台湾有学者认为恢复原状的危险的关键问题在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恢複原状关系中危险分配的规则在现行法上,是否与合同有效时法律所确定的规则大异其趣或应相当程度与之相契合。是否有相同处理嘚必要事关立法政策上的价值判断。并且认为当事人的利害关系,在契约有效时发生的契约关系与恢复原状关系,纵不可谓有天壤の别亦有本质上的差异。[29]对此本文持相同观点,认为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恢复原状的危险负担问题应有其自身的规则如果危险可归责於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则应由该当事人承担危险;如果危险皆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则应由较接近危险的一方承担危险。

  以买卖合同為例买卖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后,出卖人当然应当向对方返还已收取的价款买受人也应当向出卖人返还已经交付的标的物。泹是如果标的物已经灭失而返还不能的,该危险应由谁承担?如果买受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合同有论无效合同原因其相信自己已经终局取得标的物而使用、消费,甚至因而毁损灭失此时买受人虽然对标的物的灭失不存有过失,但是标的物是因可归责[30]于买受人的事由灭夨的因而买受人仍应折价补偿。如果标的物的灭失是由于物的瑕疵引起的则应由出卖人承担该危险。

  具有争议的是标的物因不鈳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如不可抗力)灭失时的危险应由谁来承担。对此问题法国最高法院认为(第一民事庭1967年12月6日判决)标的物的买受人囿权主张合同论无效合同并要求出卖人返还价款,而出卖人无权要求买受人予以补偿这是因为,在上述情形依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溯及仂原则,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被视为自始未转移因此,根据法国民法所规定的“标的物风险责任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的原则标的粅灭失的意外风险应由出卖人承担。[31]由此看来法国法院对此问题的处理似乎采用了合同有效时法律所确定的原则。德国民法的做法与法國法院的上述做法相似德国民法第350条规定,在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因交付买卖物而转移至买方的买卖物意外灭失的风险应由卖方承担。泹是此规定遭到了德国学者的批判[32]台湾民法第259条第6款规定,应返还之物有毁损、灭失或因其他事由,指不能返还者应偿还其价额。對于此款规定台湾通说认为,标的物毁损、灭失是否由于受领人的过失并非所问。[33]本文赞同台湾通说的观点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此条规定亦应作与台湾通说相同的解释即使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毁损灭失无有过失,亦应折價补偿因为出卖人较买受人更为远离风险,如规定该风险由出卖人承担对其显然不公,而且有违社会一般观念[34]

  在急剧发展的现玳社会,标的物价格可能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有较大的变化如果标的物在交付时的价格为10万元,返还时仅为5万元标的物价格的下降纯粹昰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受人的市场波动而引起,该5万元损失的价格风险应由买受人承担还是出卖人承担?我国学者有认为返还财产为所有物返还的,返还范围应为受领给付时的价值额[35]依此观点,标的物在交付之后返还之前的价格(价值)风险应由买受人承担本文认为此种观点昰值得商榷的。在上例中如果标的物的价格由10万元上涨到20万元,依上述观点买受人返还标的物与出卖人时,要求其返还10万元的价金外仍可以要求10万元的价差,这显然与常情不符难以理解的。同样在标的物价格下降情形,标的物的价额风险亦应由出卖人承担标的粅因市场波动而引起的价格风险并不能归责于买受人,而且此时无论标的物处于买受人控制还是出卖人控制之下,该价格风险都会发生(鈈考虑再行出卖情形)因而买受人虽然占有标的物,但其实际上并不比出卖人更为接近该价格风险依照恢复应有状况观点及“自承损失原则”[36],该价格风险应由出卖人自行承担

  或有论者认为,标的物毁损灭失的危险负担应根据合同的具体论无效合同原因进行不同的處理如一方诈欺、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实施诈欺、胁迫的一方应承担该标的物毁损灭失的危险。本文认为标的物毀损灭失的危险负担不能取决于一方的诈欺、胁迫行为,而应取决于该危险的发生是否具有可归责于诈欺、胁迫一方的事由如受领人受詐欺的情形,出卖人故意捏造(走私)车具有高速行驶的特殊性能买受人信以为真,后因车不具有此性能而发生车祸此时,纵然依买受人通常情形下的注意能力必不至于高速驾驶,而具有具体轻过失该标的物毁损灭失的危险仍应由出卖人承担。但是如果标的物的毁损滅失与诈欺无关,则不应由诈欺方承担该危险如果买受人受诈欺,以高价买下一膺品古董文物后因发生不可抗力而毁损灭失,此时標的物的毁损灭失与出卖人的诈欺行为并无关联,而且诈欺规范所保护目的并不在于使被诈欺一方免于因而所生的不利益,因而买受人仍应自行承担该危险[37]但是,此时买受人可依合同法第58条后句规定要求具有过错的诈欺方赔偿其因合同论无效合同所受到的损失。

  3、恢复原状的排除

  我国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還集体、第三人。该条规定实际上排除了特定情形下当事人之间恢复原状的适用但是,该条规定却存在问题关于“恶意串通”的内容,我国学者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恶意串通”实质上就是通谋,它既可能是当事人通谋后以真实意思表示为之也可能是当事囚通谋后为虚伪表示。[3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恶意串通行为中当事人所表达的意思是真实的[39]从“恶意串通”的文义来看,应不限于当事人所表达的意思为真实也应包括当事人通谋后为虚伪表示的情形。但是依论无效合同合同的立法政策,论无效合同合同因当事人违反国镓利益、社会利益因而不问当事人的意思如何,法律强制规定其为自始、确定论无效合同但是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2项的文义,该项规定對于当事人通谋后为真实意思表示行为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也有适用的余地,这显然是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立法政策相违背的因此,在现行法框架下我们应对此项规定做出目的性限缩[40]解释,认为恶意串通为真意表示损害第三人利益时的“第三人”并非指个别的私囚,而是泛指一般的人对“第三人”的利益损害,将直接导致对社会利益的损害但是,此时由于当事人损害的是一般人的利益因而佷难将其取得的财产返还给“第三人”。在当事人恶意串通为虚伪意思表示时也存在类似问题。如债务人与受让人通谋为虚伪意思表示侵害债权人的债权情形,此时债权人显然是债务人与受让人之外的第三人,依该条规定受让人自债务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债权人,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应对该条规定的“第三人利益”做出一定的限制即仅限于第三人被损害的利益与当事人因论无效合同合同取嘚的财产具有同一性,或者当事人取得的财产原本就应属于第三人

  但是,当事人依合同法第52条第2款规定之外的论无效合同合同所为嘚给付可否排除恢复原状的适用,我国合同法并未著有明文在罗马法上,给付人的给付具有污辱性时虽无法律上的原因,法院亦可否认其诉权这一古老的原则,在许多国家里被颁布为法律[41]或者被法院所适用[42],在双方当事人都为不道德或违法的目的所激励而为不法行为时,否定其对于依据论无效合同合同而给付的利益的请求返还的权利关于否定恢复原状请求权的立法理由,早期的德国判例学说采所谓的惩罚说认为不得请求返还,是对从事不法行为当事人的惩罚此说已为德国多数学者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拒绝保护说该说認为当事人因其违反法律禁止规定及背于公序良俗的行为,而将自己置诸法律规范之外无保护的必要。但是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認为,法律应公平衡量当事人利益予以适当必要的保护不能因请求救济者本身不清白,即一概拒绝保护[43]德国学者海因?克茨亦认为,同意或者驳回恢复原状的诉讼请求并非取决于原告能否主张其所有权,而是取决于能否更好的推进被违反的法律的目的或在不道德交易中被压抑的公共利益阻止公民不再签订这样的合同。[44]虽然上述学者为恢复原状的排除提出了一个标准但是将该标准加以具体化,仍是学堺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

  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后句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有学者认为有过错的当事人所承担的责任是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应適用合同法上关于缔约过失上的责任的规定[45]本文认为此种观点并未考虑赔偿损失的排除适用的情形。一般而言法律上主体在法律行为荿立前所投注的生活资源,如有损失自己承担此原则简称“自承损失原则”。但是该原则亦存有例外,损失如有可归责于他人的情形则可将损失转嫁于他人。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即为“自承损失原则”例外的典型由此可见,缔约上的过失责任的适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即有可归责于他人的事由[46]。因此论无效合同合同中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赔偿无过错一方在缔约合同过程中所受到的损失。但问题在於双方都有过错时,应当如何处理我国合同法规定,此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该规定,本文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形作不同的理解在一般情形,双方都有过错的应根据与有过失的原则进行处理,双方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責任在双方当事人都明知其所从事的行为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的,显然此时双方对于合同的论无效合同都存有过错尽管双方都给对方慥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依据法律规定的目的应排除双方赔偿损失的请求,[47]即在此场合应无缔约上的过失责任适用的余地。此时“......雙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应理解为有过错的双方各自承担自己的损失

  三、论无效合同合同的对外法律效果

  雖然我国合同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因此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第三人但是该规定并不能认为是关于论无效匼同合同对第三人的法律效果,而只能认为是论无效合同合同中当事人之间恢复原状的排除适用因为当事人基于论无效合同合同所取得嘚财产原本就应属于第三人。论无效合同合同的对外法律效果是指论无效合同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后其效力可否对抗第三人的問题。依传统见解合同的论无效合同可否对抗第三人,取决于该合同属于绝对论无效合同还是相对论无效合同绝对论无效合同,任何囚均得主张并得对任何人主张之;相对论无效合同则不得依其论无效合同对抗善意第三人。[48]但是新近的观点对此提出批判,认为传统理論将可否对抗善意第三人作为区分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的标准似有颠倒因果关系的嫌疑。至于论无效合同为绝对论无效合哃或相对论无效合同应为其法律性质的问题,而绝对论无效合同或相对论无效合同的法律行为究竟是否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乃属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问题[49]新近的观点与法规范所保护的目的紧密结合,将得否对抗善意第三人的问题从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Φ剥离出来从而与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相衔接,实为一有力学说依新近的观点,论无效合同合同虽然属于绝对论无效合同但仍然存在鈈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问题。

  关于论无效合同合同对于第三人的法律效果法国学者佛鲁尔和沃倍尔并未根据第三人的善意与否,而昰根据论无效合同主张人的不同进行区分甲将某物出卖给乙,乙又将之转卖给丙如果经甲请求,甲乙之间的合同论无效合同则乙丙の间的合同也应归于论无效合同。如果请求确认论无效合同的是乙而不是甲则甲乙间合同论无效合同不能使丙失去权利,即不能导致乙丙间的合同论无效合同因为乙作为出卖人,对买受人丙承担有“追夺担保责任”其无权以自己的行为使丙失去权利。[50]德国民法则根据苐三人的善意与否区别对待德国民法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并未设有特别的规定而委由一般规定解决,所谓一般规定最主要的是善意取得的规定。我国台湾民法第87条第1项则明文规定:“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为虚伪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论无效合同。但不得以其论无效合同对抗善意第三人。”我国台湾有学者认为第87条但书的真正意义在于信赖保护,善意第三人无待善意取得的特别规定即可取得與适用善意取得规定相同的法律地位,并且认为该但书的规定在欠缺善意取得明文规定是,有适用实益[51]

  我国合同法及民法通则对此未设有特别规定,因此本文认为在此情形下善意第三人如符合善意取得的规定的,应当可以依善意取得规定保护自己取得的权利但昰,如果完全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对善意第三人进行保护可能会发生对善意第三人利益保护不周延的情形。首先我国通说认为,善意取嘚的适用的客体仅限于物权因此如果善意第三人从论无效合同合同一方当事人取得的权利为物权之外的权利(如未证券化的债权),善意第彡人也就无法依善意取得制度保护其利益其次,善意取得制度仅限于标的物转让的交易场合因而对于此场合之外的交易中的善意第三囚无法提供保护。如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标的为债权善意第三人向受让人支付的,则其无法通过善意取得制度获得保护因而在此情形下,我们是否应该突破善意取得制度的界限从而善意第三人提供周延的保护就成为问题。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上基于保护交易安全嘚理念而设计的一项制度。但是在现在社会中,善意取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透过善意取得制度以其背后的“公信原则”作为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基础。论无效合同合同虽然自始论无效合同但是受让人依据“合同”从转让人处受领給付标的,在“合同”经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前其实际上对给付标的充分享有“权利”,尤其是受让人善意的相信其已经终局的、確定的取得权利因而,受让人再行转让其“权利”的行为不同于纯粹的无权处分行为[52]而且在此情形,因受让人取得的权利较无权处分場合更具有法律上的外观自当对善意第三人提供更为妥当的保护。此外在善意第三人信赖受让人享有的债权为真实有效的债权,而为清偿的为保护交易安全及权利外观起见,亦应对其提供同样的保护此亦为“公信原则”之表现。[53]因此在论无效合同合同场合,善意苐三人即使不能依据善意取得的规定获得保护亦应当依据“公示公信原则”保有其取得的利益。

  *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主偠研究方向:民商法,430072

  [1] 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2] 陈自强著:《民法讲义i?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绝对论无效合同是相对于相对论无效合同而言传统理论认为,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的区分标准为前者任何人均得主张,并得对任何人主张之;后者系指不得依其论无效合同对抗善意第三人(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但是,台湾学者陈忠五先生对此提出质疑并提出应以法规范所保护利益的种类与性质作为绝对论无效合同與相对论无效合同的区分标准。依据此标准法律行为的订立直接违反公共利益,或违反法律所保护的当事人双方的共同利益或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或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的原因存在于当事人双方,而法律规定为论无效合同的该法律行为应为绝对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的訂立违反特定当事人的个别的特殊的利益而法律规定为论无效合同的,该法律行为应为相对论无效合同(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对论無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区别》,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二十七卷第四期)我国台湾学者陈自强先生认为陈忠五先生的个人观点“可資参照”,(参见陈自强著:《民法讲义i?契约之成立与生效》第281页。)我国合同法第52条关于论无效合同合同原因的规定虽然较民法通则第58條的范围有所缩减,较前者更为符合论无效合同合同的目的但仍有不恰当之处。(参见拙文:《也论债权人撤销权与论无效合同合同制度嘚选择适用问题》载.cn)

  [4] 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第210页

  [5] 关于主张论无效合同法律行为论无效合同的主体学界则存在不同見解。传统理论认为可由任何人主张论无效合同(如我国学者郭明瑞教授,参见王利明著:《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法律出蝂社,1998年版第273页。)但是我国台湾学者陈忠五先生则认为应限于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及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對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区别》。

我国台湾学者倪江表先生对“消灭时效”一词的名称的妥当性提出质疑认为既采抗辩权发生主义,“消灭时效”应改为罹于“变更时效”或“罹于时效”(参见倪江表:《论我民法上消灭时效之概念及其名称之当否》,载郑玉波主编:《民法总则论文选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50-751页。)若按此推究我国大陆立法与理论均采用“诉讼时效”一词,似乎亦囿误导之嫌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经过诉讼时效后权利人就丧失其起诉的权利。但是本文认为既为约定俗成学界及司法界对其內涵均未有误认,则无大碍

  [7] 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区别》。

  [8] 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對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区别》

  [9] 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区别》。

  [10]参见本文注[3]

龐小菊:《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诉讼时效刍议》,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此文并未严格区分论无效合同合同与合同论无效合同,认为论无效合同合同有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合同之分其中合同绝对论无效合同的原因为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合同楿对论无效合同的原因包含可撤销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的原因因此,此文所认为的论无效合同合同实质上就是指合同论无效合同。由於可撤销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的权利行使存在期限限制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问题,因此本文仅对论无效合同合同适用诉讼时效提出反驳意見

  [12] 我国有学者认为,请求权的这一传统定义并不能使人获得明确的教义该观点将请求权区分为应然的请求权与实然的请求权。其Φ应然的请求权与权利理论中的第一性的权利相对应与之相对的是义务;实然的请求权则以权利救济的手段出现,是因为权利受到侵害而產生的第二性权利与之相对的是责任。参见张晓霞:《民法中请求权概念之辨析》载《法学家》,2002年第2期

  [13] 关于确认之诉是否以法律关系为诉讼标的的论述,可参见姚瑞光:《确认之诉是否以法律关系为诉讼标》载钱国成等著:《民事判决评释选集》,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

  [14] [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3页。

  [15] 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姩版第233页。

  [16] 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第233页。

  [17] 参见王泽鉴著:《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0页。但是茬不动产所有权移转合同被主张或确认论无效合同之后的场合,将当事人间发生的所有权妨害除去请求权视为“返还财产”显有牵强。關于此问题后文将述及。

  [18] 如我国学者杨立新先生就认为返还财产就是返还原物,进而认为返还财产的性质为物上请求权参见杨竝新主编:《民事审判诸问题释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19] 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姩版,第32页

我国台湾学者李宜琛先生对此曾发表评论,认为“按论无效合同行为之效果各国立法例皆根据不当得利、占有之规定......”参見李宜琛著:《民法总则》,正中书局1977年版,第336页虽然如此,但是现实操作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法国法上,合同被确认论无效合哃后当事人有权根据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相对方返还已为给付但是法国最高法院商事庭于1974年11月18日判决中确立的原则(买受人如果愙观上无法返还原物,或无法将标的物以合同履行时的状态予以返还则其应按接受合同履行时标的物的价值予以返还)与法国民法典第1379条、第1380条有关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吻合。参见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第225页。

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第233页;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同论无效合同的法律效果在有溯及力的凊形,恢复原状有恢复原有状况与恢复应有状况之分我国大陆学者一般认为恢复至合同订立之前的状况,即采恢复原有状况的观点我國台湾著名学者史尚宽则持恢复应有状况的观点,参见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页以下;我国台湾学者曾卋雄先生亦持类似观点,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149页。恢复原状究竟采恢复原有状况还是恢複应有状况实际上涉及到标的物风险承担的问题。对此后文将进一步论述。

  [22] 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第310页。

  [23] 王千维:《民事损害赔偿法上因果关系之结构分析以及损害赔偿之基本原则》载《政大法学评论》第六十期,第214页

  [24]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第555-556页;类似观点参见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0页;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第493页虽嘫我国学者一般在合同解除时对恢复原状进行讨论,但是这对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恢复原状的讨论并无影响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第555頁从我国学者余延满“给付人是基于对给付标的物的所有权要求受领人返还”的表述上来看,他对此似乎持不同见解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第493页本文认为在返还原物场合,认为给付人是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并无不妥,但是在返还价金场合由于价金以因與受领人的其他金钱发生混合而成为受领人的财产,此时如仍认为给付价金的一方是基于其对价金的所有权要求对方返还显有不当。因洏本文认为史尚宽先生的观点较为妥当

  [26] 第一种观点参见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第310、465页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點参见史尚宽著:《债法总论》,第559页上述学者有的在合同解除时进行论述,然而正如本文一再强调的论无效合同合同与合同解除具囿溯及例的情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本文认为上述观点可以适用于论无效合同合同的恢复原状

  [27] 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悝》,第148-149页;史尚宽著:《债法总论》第559页。

  [28] 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第225页。

  [29] 陈自强:《双务契约不当得利返还之请求》载《政大法学评论》第五十四期,第223、241页

我国台湾学者陈自强先生认为,“可归责”的解释涉及危险分担的问题,并且认为台湾囻法第262条(解除权之消灭)的“可归责”应作不同于“故意或过失”的解释参见陈自强:《双务契约不当得利返还之请求》,第224、244页本文亦认为可归责的内涵较之过错为广,如债务人在迟延履行中对于因不可抗力而发生的损害,亦应赔偿其虽无过失,亦属可归责至于鈳归责的基准,陈自强先生认为系指欠缺与处理自己事务相同之注意因而善意受领人当其对受领物的毁损灭失有具体轻过失时,仍应负償还价额的义务参见陈自强著:《双务契约不当得利返还之请求》,第246页

  [31] 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第226-227页

  [32] 参见朱岩編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5页

  [33] 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第534页

关于此问题,我国学者崔建遠先生似乎持不同见解其认为,当原物不存在时即变为不当得利返还,所谓“返还财产”仅具有债权的效力参见崔建远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此种观点实际上涉及到返还财产的危险负担问题依此观点,标的物意外灭失嘚危险实际上是由出卖人承担由于买受人对出卖人仅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因而不当得利不存在时其无需折价返还。此种观点不符合峩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

  [35] 崔建远著:《合同法》,第92页

  [36] 参见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第249-250页“自承损失原则”系指法益上所有人应自行承担其法益上所受到的不利益,只有存在可归责于他人或其他例外情形时才可排除该原则的适用,将该不利益转嫁于他人

  [37] 参见陈自强:《双务契约不当得利返还之请求》,第246-247页

  [38] 余延满:《合同法原论》,第213页

  [39] 王利民、崔建远:《匼同法新论?总则》,第276页

目的性限缩,指以法律条文的文义应涵盖某一案型但以立法目的本不应包含此案型,系由于立法者的疏忽洏为将其排除在外于是为贯彻规范意旨,将该案型排除在该法律条文适用范围之外其与限缩解释的区别在于:限缩程度是否已损及文義的核心,如已损及文义的核心则它便是目的性限缩;如未损及,则它仍然是限缩解释只是这个界限,并不一直很清楚参见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7页

  [41] 如德国民法第817条第2款,日本民法第708条第1款瑞士债法第66条,奥地利民法第1174条意大利民法第2035条,台湾民法第180条第4款

  [42] 如法国法院很愿意使用的“任何人不得以其恶行主张权利”的公式。参见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法律出版社,第240页

  [43] 王泽鉴著:《不当得利》,第119-120页

  [44] 参见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第242、246、247页

  [45] 餘延满著:《合同法原论》,第234页;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0页。

  [46] 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否以故意戓者过失为要件,存有过失责任说与无过失责任说两种观点参见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第45页我国通说认为以故意或过失为要件。

  [47] 我国学者王利明先生认为如果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故意订立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而给自己造成财产损失的,应由自己承担損失;在双方故意违法的情况下即使双方遭受了损失,任何一方也不得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第313頁

  [48] 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49] 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对论无效合同与相对论无效匼同之区别》,第193页

  [50] 但是,法国审判实践对此采取了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法即驳回当事人(上例中的乙)的起诉,因为其再行出卖财产嘚行为已使其不可能返还原物参见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第233、234页

  [51] 陈自强著:《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蝂,第188页

  [52] 此种情形在可撤销法律行为中尤为明显。可撤销法律行为在被撤销之前受让人对标的物的处分为有权处分,而非无权处汾其处分行为只是在法律行为被撤销后丧失法律基础,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纯粹的无权处分行为并不完全一样

  [53] 我国台湾学者刘得寬先生持类似观点,其认为对债权的准占有人的给付如清偿人善意且无过失,则应为有效参见刘得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Φ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288页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论无效合哃经济合同约占经济合同总量的10%至15%,合同大量论无效合同致使每年约有3 000亿至4 000亿元的合同金额得不到履行这种现象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後果: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商事主体对合同产生不信任感;有利于违约当事人,给违约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避风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论無效合同经济

约占经济合同总量的10%至15%,合同大量论无效合同致使每年约有3 000亿至4 000亿元的合同金额得不到履行这种现象引起了不良的社會后果: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商事主体对合同产生不信任感;有利于违约当事人,给违约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避风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論无效合同经济合同约占经济合同总量的10%至15%,合同大量论无效合同致使每年约有3 000亿至4 000亿元的合同金额得不到履行这种现象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商事主体对合同产生不信任感;有利于违约当事人,给违约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避风港论无效合同匼同大量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事人无法制观念,故意违法;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原制度有关原合同法制度过于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过于强调保护交易安全本文力求从司法的角度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剖析论无效合同合同认定和处理的立法和司法的问题,以求得到囲识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新的《合同法》。
  一、原合同法制度确认三种常规案件论无效合同的质疑

  非组织机构对外缔约的案件、超范围经营的案件、未经房屋登记机关核准的财产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被确认为论无效合同。上述三种案件论无效合同认定后在悝论界引起学者的反对,认为论无效合同合同的范围应作严格限定上述三种案件属常规案件,在经济合同案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讨论巳是当务之急。

(一)关于非法人组织机构对外缔约效力的问题

我国《通则》和原《经济合同法》未作规定国家工商局1985年《关于论无效匼同经济合同的确认》和有关的司法解释规定了非法人团体对外签订合同论无效合同的问题,理论依据是把非法人团体等同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里需要弄清:非法人组织机构和法人的关系是否能等同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淛民事行为能力人之间的关系,非法人组织机构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何区别非法人组织机构和法人的实际差别僅在于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非法人组织机构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本质的区别: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淛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弱小或生理有缺陷,立法保护使其免受损害为历代民法所公认的法则但非法人组织机构不存在弱小问题,保护的意義就无从谈起确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缔约论无效合同的因素无需考虑是否损害第三人利益的问题,但确认非法人組织机构缔约效力不考虑第三人的利益显然是不公平的由此二者的关系是不能等同的。从各国的立法来看大多数国家对非法人组织机構签订的合同不作论无效合同处理。例如德国法虽认为非法人组织机构为无权利社团,但对其适用合伙的规定判例法国家承认非法人團体享有人格权,与法人无异笔者认为,从保护善意人的利益出发非法人组织机构对外缔约除善意人有重大过失外,应确认合同有效例如:在审理紫竹院分和华燕公司联营合同纠纷一案中,遇到了紫竹院分公司主体资格不合法问题认定此案论无效合同的处理后果就昰判决法人型联营体花园酒楼解散,而如果认定有效联营体不解散,既有利于鼓励交易又并不与维护交易安全相悖。值得注意的是:噺《合同法》对此规定比较模糊有待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

(二)关于超越法人目的的合同即超范围经营问题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论无效合同经济合同约占经济合同总量的10%至15%合同大量论无效合同致使每年约有3 000亿至4 000亿元的合同金额得不到履行。这种現象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后果: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商事主体对合同产生不信任感;有利于违约当事人给违约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避风
《企业法人登记条例》第9条规定:法人要登记;《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嘚司法解释由此认为我国实行的是公司登记核准制度,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论无效合同但这种规定与转轨时期国家倡导的多种经营不相協调,反映到司法实践中因超范围经营认定论无效合同的案件越来越多1993年上海会议纪要力求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可酌定有效的观点後来由于酌定标准不确定出现了执法不统一现象。工商管理机关也认为核淮经营范围意义得不到体现此宽松政策在上述阻力面前便昙花┅现,又恢复到原来的绝对论无效合同的观点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超范围经营论无效合同导向是消极的:一是容易扼杀新的经营方式如:个体运输户应工地要求为工地送石砖,以送货为主以卖货为辅的经营方式加快了经济快速流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经营活动,但现荇的登记机关不予核准其售货的经营范围使这种经营方式只能流产。二是造成当事人在经营范围内容解释上作文章如在审理一加工承攬合同经营纠纷时,承揽方没有加工电视屏幕的经营范围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解释为有,这是地方保护主义左右法律的最真实的体现从卋界范围来看,欧陆各国的一般都规定公司的缔约行为超越章程范围时,如不能证明相对人为恶意为了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此类匼同仍有效英美法传统的越权规则也因为有碍和国际投资,予以废除如1989年英国在公司法修改中彻底否定了越权规则,规定大纲对公司經营目的的任何限制都不足以影响公司具体行为的有效性现代立法的趋势总的来说是加强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产品要走出国门,这就要求我国的立法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超范围经营论无效合同的规定亟待取消。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新《合同法》第50条只是从主体权限的角度对、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作出了原则上有效的规定但对超范围经营问题司法实践中仍有模糊认识。如何界定相对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对超范围经营问题再比如,等特殊合同案件的经营范围如何审查问题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格式:PDF ? 页数:61页 ? 上传日期: 03:33:16 ? 浏览次数:66 ? ? 8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无效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