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华大基因市值由于股价的一路下跌,市值跌

  华大基因 半月市值蒸发百亿 一周三发增持公告

  华大基因 半月市值蒸发百亿 一周三发增持公告
  公司无创检测准确率被质疑,股价半个月下跌20%;无创产检所属的生育健康类业务营收占比54.21%

  受到“圈地门”、无创产前DNA检测存疑等影响,华大基因近日股票不断震荡。截至7月25日收盘,华大基因股价报79.32元,跌1.13元,总市值317.36亿元。

  去年7月,华大基因上市,此后数月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但最近一个月,华大基因市值持续缩水,本周一直在304亿元-332亿元徘徊,相比最高点下跌了约七成。在此背景下,华大基因于7月17日、19日、23日连发三次增持公告,分别增持3000万元、1000万元、1.5亿元,增持主体包括董事长、CEO、董事、高管、监事及核心骨干人员。

  7月17日晚,增持主体之一、华大基因CEO尹烨发称,“这一刻,我和小伙伴押全部身家;因为华大十七年押的是我的青春”。对于波及股价和市值的无创产前DNA检测事件,尹烨也声明称,“华大没有漏检”。

  半个月股价累计下跌20%

  一篇天涯上的举报文章,让话题不断的华大基因陷入了“圈地门”;7月11日,一篇《华大癌变》的文章又对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提出质疑。这些事件让华大基因的股价连连下跌。

  同花顺i问财数据显示,从7月11日发布至7月25日,华大基因区间股价前复权跌幅达20.66%,在49只基因诊断概念股中下跌最为严重。

  此外,还有21只概念股股价累计下跌,紧随华大基因之后的分别是西陇科学、仟源医药、药明康德、新开源、贝达药业、海利生物、美康生物,累计跌幅都超过了5%。

  7月14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对媒体质疑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以及公司相关业务的报道进行了说明,称公司严格遵守国家部门法规要求,在相关无创知情同意书中明确告知了无创基因检测的适用范围和技术局限性。

  7月16日,华大基因发布的《致孕妈妈们的一封信》显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华大基因为全球313万余名孕妈妈提供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从宝宝已经出生的248万例样本中,目前已确证有70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宝宝由于种种原因而意外出生,即大约每3.5万个检测会出现1个这样的情况。

  虽然接连发布公告,但受到上述事件影响,华大基因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区间股价累计跌幅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事件未发酵时,7月12日、13日,华大基因的市值都稳定在410亿元左右。不过,仅仅一个周末过去后,7月16日华大基因的市值急剧下跌至369亿元,跌幅达到40亿元。

  而到了7月17日,公司市值持续下跌至332亿元,并于7月19日跌至309亿元,7月23日跌至304亿元。到了7月25日,股价有所回升,市值也升至317.36亿元。

  从7月12日至7月25日,短短两周时间,华大基因的市值就跌落了100亿元左右。

  无创检测检出率超99%被质疑

  此番引起华大基因股价异动的原因之一,是《华大癌变》这篇文章对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高准确率”的质疑。

  事实上,如果单从技术考量,国家级的技术规范并未要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准确率达到100%。

  国家卫计委2016年11月发布的《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指出,无创产前DNA检测对于21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不得低于95%,而21、18、13等三种三体综合征的复合假阳性率不得高于0.5%。

  上述《规范》明确规定,严禁发布虚假医疗广告和信息,严禁夸大本技术(即无创)临床应用效果。

  新京报记者近日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产科咨询,医生表示,现在很多孕妇很害怕做羊穿,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做羊穿的风险更大一些,“无创的准确率还可以,如果无创检查没问题,就不需要做羊穿了”。

  分诊台护士向记者提供的宣传资料,落款正是华大医学。资料上有5项产前检测技术被拿出来与无创进行对比,其中,有2项准确率只有60%-80%,另外三项分别是羊膜腔穿刺术(羊穿)、经皮脐血管穿刺术、绒毛取材术,准确率都大于99%,但资料提示这些项目有0.5%-2%的流产率。资料宣称,无创的准确率高于99%,且安全快速准确。

  另一家妇产医院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无创(技术)完全没问题的,无创过关就不用做羊穿,这个是可以保证的,有的羊穿技术不好,反而会影响胎儿”。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华大基因的各项主营业务中属于生育健康类服务。华大基因2017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底,公司已完成超过28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检出率和特异性均大于99%。

  2017年,华大基因“生育健康类”业务营收共11.36亿元,同比增长22.28%,占当年的华大基因总营收比重54.21%,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到2017年,华大基因“生育健康类”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8.54%、69.97%、76.41%和67.77%,是公司主营业务中毛利率最高的项目。

  一周三发公告,高管等拟增持近2亿

  7月23日,华大基因一周内第三次发布增持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汪建、董事孙英俊及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控股”)核心管理团队,计划自公告之日起未来6个月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累计不低于1.5亿元。

  目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董事长汪建直接持有公司控股股东华大控股85.30%的股权,华大控股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38.12%的股份,因此汪建通过华大控股控制公司38.12%的股份。

  早在7月19日,华大基因宣布公司监事李松岗、李雯琪、胡宇洁,公司核心骨干人员增持金额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

  7月17日晚,华大基因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增持公司股份,拟计划自本公告之日起的6个月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累计不低于3000万元。

  具体来看,上述高管包括公司董事、总经理尹烨,副总经理杜玉涛,首席运营官张凌,副总经理刘娜,人力资源总监李治平,财务总监陈轶青,董事会秘书、法务总监徐茜。

  上述三次增持总计1.9亿元,公司公告指出,这是高管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同时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结合对公司股票价值独立合理的判断。

(原标题:9个涨停、市值380亿 华大基因市值高还是低?)

8月11日,华大基因开盘便大幅低开,收盘报95.77元/股,跌幅9.99%。这是华大基因连续两个交易日以跌势收盘。7月14日登陆创业板的华大基因,上市后创下连续19个涨停,股价也由16.37元/股,最高涨至114.88元/股,市值最高时接近460亿元。

华大基因涨停板未能延续,也让围绕在其身上的估值争议再起。在IPO上市前,华大基因并“不差钱”,其负债率不足两成,更拥有高达16亿元的银行理财。但身后聚集超过40家投资机构,估值达到190亿元。

如今,在遭遇一个跌停后,华大基因的市值不足400亿元,券商给出的市值预估在350亿元左右。

上市后创19涨停,创始人身家过百亿

8月11日,华大基因遭遇其上市后的第一个跌停。盘后数据显示,当天华大基因成交15.8亿元,换手率近40%。此前的8月9日,连续18个涨停的华大基因首次开板,但在资金追捧下盘中再次封涨停,单日换手率高达68.32%;第二天,华大基因未能延续涨停走势,当日收盘下跌2.55%,换手率50.53%。

这也意味着,仅3个交易日,华大基因的散户股东已经换了一茬半,对于华大基因股价的后续走势,投资者出现分歧。

自7月14日登陆创业板至今,华大基因连续19个涨停,成为今年最挣钱的新股。早在上市之前,华大基因就是行业内的明星企业,被称为“生物界的腾讯”。招股书显示,其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

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由华大控股旗下的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两家公司合并而来,华大控股直接和间接控制华大基因42.42%的股份,为控股股东。董事长汪建是实际控制人。招股书显示,汪建间接持有1.3亿股华大基因,按8月11日95.77元/股收盘价计算,身家已达124.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最早脱胎于中科院。1998年,汪建加入中国科学院,参与创办基因组中心。第二年汪建携团队另行创办华大,并在未获得政府授权情况下,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凭借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在基因科技领域一举成名。2007年,汪建带领华大基因脱离中科院,南下深圳,开始基因测序的商业服务。

生育健康类服务营收占比过半

根据招股书,2014年-2016年,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32亿元、13.19亿元和17.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2.72亿元和3.5亿元。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是华大基因近年来主要的营收来源,占比从2014年的31.71%上升到2016年的54.62%。

2016年,生育健康类服务给华大基因带来9.29亿元的收入,毛利率则高达76.41%。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生育健康类服务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为无创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单基因病检测等。其中以预防新生儿缺陷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最成熟的领域。

华大基因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其NIPT的市场占有率情况,但其同行贝瑞和康的借壳公告中,可对比出华大基因的情况。创办于2010年的贝瑞和康,也源自华大。贝瑞和康借壳*ST天仪的重组预案显示,其创始人、董事长高扬之前曾担任华大基因健康事业部总经理。

贝瑞和康在借壳重组预案中披露,2016年其实现营收9.22亿元。贝瑞和康的业务几乎全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及仪器试剂盒销售,与华大基因的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相似,2016年生育健康类服务给华大基因带来9.29亿元的收入。

贝瑞和康在借壳重组预案中披露,2016年贝瑞和康在国内NIPT服务领域市场占有率约为33.06%-37.19%。华大基因在NIPT服务领域营收与贝瑞和康接近,两者的市场占有率也应相当。

NIPT行业报告显示,我国的NIPT市场早期基本被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所垄断,2013年华大基因占比46%、贝瑞和康占比40%。而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最新的市场占有率看,华大基因下滑明显。报告称,在市场逐渐稳定的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领域,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上市前拥有16亿元理财产品

相比于其他企业为获得企业发展资金而选择上市融资,华大基因可以用“不差钱”来形容。招股书显示,2014年华大基因负债率仅28.47%,此后两年负债率还不断下降,到2016年年末,华大基因负债总额7.78亿元,同期资产总额为42.3亿元,负债率仅18.38%。

在华大基因的负债明细中,其主要负债均为经营性负债,其中历年的预收账款金额都比较大,且在负债中的占比都超过50%。2016年,华大基因预收款项4.3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6.3%。

金融负债在华大基因的负债表中所占甚微。2014年-2016年,华大基因历年短期借款均在百万规模。2016年年末,华大基因短期借款仅300万元,未有长期借款。

在金融负债不多的情况下,近两年华大基因的资产却增长迅速。2014年华大基因总资产为20.5亿元,2016年年末,总资产数据增加到42.3亿元,两年时间资产总额翻了一倍。

华大基因资产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是其他流动资产上,2014年,华大基因其他流动资产仅1251.42万元,2015年增加到18.83亿元,2016年虽有所降低,但仍高达17.26亿元,占当年华大基因流动资产的53.89%。

华大基因招股书显示,在其十几亿的其他流动资产中,银行理财产品几乎占据了全部。如2015年18.83亿元的其他流动资产中,理财产品及利息余额为18.6亿元,占比98.79%。

而截至2016年末,华大基因持有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发售的相关理财产品及利息等共计16.09亿元。当年,华大基因利息收入增加至7346.58万元。

华大基因用于购买理财的资金,可能源于其近年的融资所得。招股书显示,2015年,华大基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活动净额为16.51亿元,而2015年年末,华大基因货币资金余额较2014年仅增加800万元不到,同期,华大基因对外投资净流出19.78亿元。

负债率低,对外筹资获得十几亿元却大部分用于购买银行理财,由此可见华大基因“并不差钱”。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此次IPO募集金额5.47亿元,募集资金净额4.83亿元,仅相当于华大基因2016年末理财资金的30%。

而IPO募集到的资金,华大基因仍大部分用于购买理财产品。8月11日,华大基因公告,决定使用额度不超过3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购买安全性高的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

目前股价超过券商给出目标价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华大基因近两年已经多次融资,其背后机构股东多达40余家。

招股书显示,上市前,华大基因主要经历了3轮融资:2012年为华大科技融资、2014年为华大医学融资、2015年为医学与科技重组后的华大股份融资。

2012年,华大控股宣布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为了筹集资金,华大出让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由红杉资本和光大控股牵头,深创投、云峰投资、景林资产、泰山投资、软银中国、盛桥投资等知名机构入围融资名单。

2014年5月,华大医学开始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按照100亿的整体估值,8家外部机构投资者以合计2.95亿元增加华大医学注册资本208.24万元,占增资后注册资本的3.35%。

2015年上半年,华大医学再次先后引入和玉高林、中国人寿等外部投资机构,并按照投资前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全部股权价值合计191亿元左右的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的定价基础。其中深圳和玉高林以20亿元出资一举获得华大医学3584.96万股,成为仅次于华大控股、华大投资的第三大股东。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三轮融资,华大基因以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两家公司为主体,引进了40多家机构投资人,机构总共出资达72.15亿元,而华大控股套现42.96亿元。

华大基因上市前估值高达190亿元,8月11日遭遇一个跌停后,华大基因市值在380亿元左右,最后一轮入股华大基因的机构,账面浮盈也仅一倍左右。以荣之联为例,其曾披露投资华大基因成本为3500万元。如今,荣之联的持有的华大基因股票市值为8971.41万元。但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机构股东持股在一年后才能够解禁。

对于华大基因的市值,券商机构给出的估值并不高。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自华大基因IPO过会,有超过14家券商机构对其出具了研报,券商机构对华大基因最高股价为94.4元/股,最低为46.35元/股。

最新的研报中,财通证券分析认为华大基因合理市值258.3亿-344.4亿元,对应2017年的股价合理区间为64.57-86.09元。西南证券则给予华大基因2017年60-80倍市盈率,对应合理市值区间为258亿-344亿元,股价区间为70.8-94.4元。

清科给出的今年一季度有机构支持上市的IPO回报率显示,深圳创业板上市企业,发行日机构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为2.42倍,上市交易20个交易日后,机构平均账面回报率为9.44倍。华大基因如今正好是上市交易20日,以9.44倍的回报率计算,市值应在千亿元,远高于华大基因现在的市值。

□新京报记者 李春平 北京报道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这几天,小编的朋友圈被状告以及华大基因漏检事件给刷屏了。

  华大基因,本来是中国民族企业领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为世人所知晓,无奈近一段时间接连出现一系列负面事件。当然这几个事件华大官方都给出了相应的回应,小编作为一个没有利益瓜葛的,个人的感觉是华大从上市之初的“众望所归”,变成眼下的话题企业。

  记得在2017年11月时,华大最高市值超过了1000亿元,一度成为中国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下文都简称为IVD)产品A股上市第一市值的公司,但是随后进入了下降通道,期间伴随着各种有关华大的新闻和话题,再加上最近的被状告以及孕妇筛查漏检事件,导致其股价跌跌不休,市值相比较当时的1000亿整整跌去了近700亿元,可谓是一泻千里。

  虽然最近几个月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20多家A股上市的IVD企业股价整体表现疲软,但是对比华大基因,最近几个月安图生物的股价却在众多IVD企业中表现相当亮眼。截止到发稿之日,安图生物市值达到328亿元(超过了华大基因的310亿元),已取代华大基因成为A股上市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产品的第一市值公司。

  关于安图生物,前几日,笔者曾撰文写过它的营销策略《安图生物连出“组合拳”,主动营销模式或引发行业巨变》,引发了行业里的一系列讨论。近日安图生物股价的优异表现,也说明该公司的营销策略奏效,其不断完善的产品体系、对市场趋势的准确预判、主动出击配合快速反应让它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2018年2月22日到2018年7月19日,不到5个月的时间,安图公司的市值从197亿增长到现在的328亿元,整整增长了131亿元。根据公开年报,安图公司2017年一年的扣非净利润约为4.14亿元,这5个月市值增长的131亿元相当于安图公司赚回了35个2017年的净利润,这就是市场以及股民对于一个企业优秀表现的信任在股市的价值转化。

  小编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到安图当下的主要产品脉络以及其未来产品延申的猜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utoLumo A2000Plus——十余年微孔板式化学发光的丰厚积淀,为安图生物磁微粒化学发光打下坚实基础;80余种,让客户可以拥有更丰富的选择。

  2、生化诊断解决方案

  BA-FX8 全自动生化——超乎想象的单机高速度、模块化的选择配置、多种类型试剂瓶规格选择、三维智能高效样品传送等,所有集于一身,可以满足未来各种临床生化检测需求。

Spectrometry),主要用于细菌、酵母样菌、丝状真菌和等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拥有超过2000菌种数据的中国本土化微生物。

  医学全自动流水线Autolas A-1 Series兼顾多项国际创新技术和特点:

  ?急诊优先装载技术

  ?完善的IT解决方案

  ?不分杯情况下生化免疫一管血方案

  ?生化免疫仪器连接方式灵活多样

  ?品质优良、项目齐全的生化免疫菜单

  医学实验室全自动流水线 Autolas A-1 Series整合国内国际高端资源,打造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也是中国第一家提供实验室全自动流水线全套产品服务的本土企业。

  5、区域医学共建以及集采业务拓展

  据小编了解,安图生物响应国家号召,也在尝试当前比较“超前”的营销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共建项目和集采业务,相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安图在这方面的预先布局和先发优势会逐步显现。

  6、由于我国IVD生产企业的大部分核心都来自于进口,所以据小编了解,安图公司在原材料的研发和自产方面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源头抓起,以防止在极特殊时期被别人扼住自己的咽喉。

  7、最后小编大胆预测一下,安图未来可能在IVD产品方面实施布局。安图未来可能通过或者并购的模式将产品拓展到、血凝、血液分析仪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实现对医学实验室产品的“全覆盖”。

  梳理完安图的产品布局,再回顾IVD行业里A股的这一系列事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练好内功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家大业大,人多事杂,偶尔有负面信息不可避免,一旦抱着这种观念,把心思用到扩股、增资,把很多精力放在资本运作上面,而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渠道的培训与理顺,说不定就会在哪个环节“爆雷”,把企业欠下的基本功、丑陋的疮疤一股脑地翻到人前,赤裸裸地让公众议论点评。

  与之相反的是把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信条和责任,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狠抓管理、规范渠道、建设团队,把公司的基础打好,这样的企业即使一开始是落在后面的,总能后来居上。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懂得修炼内功的企业,会更重视细节的管理,从点滴做起,不会让自己辛苦建设的大厦轻易倒塌。

  所谓:剑藏于匣,则锐其锋。剑出于鞘,必气势如虹!

  回头再看闹得纷纷扬扬的华大基因,反观蒸蒸日上的安图生物,我们似乎有了更多一层的思考。

  鹏之展翅,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来了,你不练好内功,怎能扶摇而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基因市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