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P2P爆雷不断,小米上演完美自救潮下 P2P平台该如何自救

  网贷平台备案进度比预想中的还要曲折。

  日前,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确认,原本定于在本月底前完成的网贷备案工作确已延期,并表示该项工作在今年或将难以完成。

  与备案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平台的“爆雷潮”、“清盘潮”、“逾期潮”却不断涌现,其中不乏陆金所、道口贷等规模较大的平台,面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现状,投资人又该何去何从?

  根据网贷天眼研究院不完全统计,6月新增问题平台数量为88家,其中提现困难43家,平台失联30家,警方介入7家,停业或转型平台6家,平台诈骗2家。

  尤其是在端午节后,以唐小僧、联璧金融为首的高返平台纷纷出现问题,引起市场的诸多连锁反应。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从6月19日至6月26日期间,全国共有42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

  愈演愈烈的“爆雷潮”从6月延续到7月。

  7月2日,清华大学旗下P2P网贷平台道口贷出现了项目逾期,涉及金额90万元。7月3日晚,牛板金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平台出现逾期,此次逾期项目共计4个,合计逾期金额9852余万元。同样在7月3日,由陆金所代销的1.3亿项目被投资者曝出违约问题,目前二季度的利息已经逾期支付。

  接连不断的“爆雷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行业的两极分化。

  在强监管的趋势下,多数大型平台率先落实合规操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资金,优质借款人纷纷向行业头部平台聚集;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互金平台获得投资者资金与优质资产的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运营压力日益严峻,加上此前存量不合规业务消化难度不小,导致部分平台被迫退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导致近期问题平台数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不断趋严、备案延期后平台成本较高无法继续运营。同时,不少投资人由于监管不明朗而对网贷市场信心不足,而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加大了营销活动力度,平台成本进一步上升。此外,叠加资金面紧张,优质资产的匮乏等也是导致问题平台数量大增的原因。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表示,网贷平台近期的密集爆雷,主要导火索应该是实体经济去杠杆背景下流动性趋紧,导致部分平台借款人逾期率快速上升,实力较弱的平台难以维系正常经营进而爆雷。

  薛洪言也进一步解释到,从爆雷平台的性质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问题导致的危机,平台不存在主观恶意,投资者资金追回的概率较大;另一类则是旁氏骗局难以维系引发的危机,影响恶劣。

  针对“爆雷潮”的来袭,一些平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应对。

  “6月下旬以来不少投资者要求提前赎回,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了客服人员加班加点安抚投资者的担心情绪。同时,我们甚至还延后了存管系统的升级工作,就是怕因存管系统升级造成暂停资金提现而引发投资人的恐慌。”一位上海大型互金平台风控部门主管表示。

  另一位江西某平台的运营负责人则表示,为了应对近期出现的状况,平台内部已经加大了风控的审核力度,对原有的通过率进行相应的调整,力图从源头上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除此之外,平台也通过官方和用户群对投资人进行情绪的安抚和投资建议的引导,并表示将于近期举办一场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投资人见面会。

  近期爆雷平台的此起彼伏,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部分平台出现挤兑现象,形成恶性循环。但并不是所以的平台都会出现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爆雷风险,不盲从、不恐慌,回归理性、综合权衡才是在行业“阵痛期”应当提倡的做法。

  对此,北京某平台的负责人也针对备案前的“至暗时刻”为投资者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切勿乱投平台。不熟悉、不了解的平台千万不能投;信披不透明,资产端披露含糊其辞的平台也不能投。在监管环境日趋严峻的当下,选择大平台相对更靠谱,因为大平台的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资金的能力远远大于小平台。“大而不能倒”是一条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第二,不投长期标。在备案前,原则上建议不投1年以上的长标。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投资期限控制在半年以内。已经投长标的,且平台风险度较高的,应当找合适机会转出。

  第三,投资人应当降低收益预期。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而未来的P2P行业的合理预期收益年化应当保持在8%-10%之间,一旦超过这个区间的收益,投资人应当理性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投资结构。

  第四,切勿举债加杠杆投资。有不少投资人通过信用卡套现或其他途径借成本比较低的资金,再投入到收益率比较高的P2P赚取利差,这种火中取栗的做法自身就存在较大风险。

  除了平台给予的建议外,薛洪言也建议投资者应当顺应行业趋势,降低债务性投资品的配置比例。在产品的选择上,要降低收益率的预期,主动向持牌机构和巨头回归。

这段时间的雷潮确确实实非常凶猛,严重的打击了大多数投资人的信心。从6月下旬以来,市场上绝大多数平台的理财端资金都是大幅流出的,有的平台甚至每天连续大幅流出。但是,小马哥新奇的发现,有少部分平台在此期间,资金不但不流出,反而小幅流入,甚至大幅流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平台是不是可以无脑直接投资呢?小马哥经过仔细分析,还真的总结出一些特征,分享给大家。

【流入特征一,避险平台】

此类平台,被市场公认为绝对安全平台,出现雷潮后,投资人的资金疯狂提现后,总得有个地方放,除了放银行宝宝外,还对行业有点信心的投资人就会把资金放到这些平台中,作为避险选择。那么,此类平台该如何选择和投资呢?

答案只有一个:看“共识价值”。李笑来老师发明的这个名词用在金融领域真的是太合适不过了,就是在这个行业内的投资人达成的一种共识:这个平台爆不掉!之前的很多“共识价值”,什么小而美呀、国资背景呀、上市背景呀、XX评级呀等等,都一 一崩塌。那么这个行业还有什么样的“共识价值”呢?答案就是品牌价值,我看WDZJ也把这个品牌价值放到评级的最高比重。所以,知名的,拥有投资人数量众多的平台应该是属于避险平台的。关于“共识价值”、“品牌价值”的判断,小马哥在后续文章中跟进。

【流入特征二,大户平台】

此类平台,一般背后有很多大户,动不动几千万上亿重仓一个平台。出现雷潮后,平台第一时间会联系到这些大户维稳,大户不提现甚至充值加仓,维系住平台资金流入的状况,来吸引其他用户也加仓投资,营造一种”假共识价值“。实际上,这类平台是十分危险的,资产端资金回笼情况良好还能撑一撑,一旦出现资金紧缺,这种”假共识价值“内部实际上是很容易分裂的,因为大户也是投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的,时间一长,平台这种假象就会崩塌,雷掉。那么,我们要搞清楚,如何跟前一种真“共识价值”平台分裂开来呢?

1、假共识价值平台,虽然资金流入,但投资人数量是持平或者减少的。

2、假共识价值平台,待收投资人总数要少很多。

3、假共识价值平台,市场推广力度会很大,比没有雷潮期间还要大,现象很诡异。

【流入特征三,小平台】

此类平台,本身受众面比较小,通过业务的真实与合理去吸引投资人。后面的投资人呢,也比较专业,一般看得懂业务才敢投。行业危机阶段,这些知根知底的平台反倒成了这类专业投资人们的避险港湾。其实,这也是一种小众的“共识价值”。此类平台鉴定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不太适合大众投资人,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

有兴趣了解更多平台详情的,可以留言询问。

作者介绍:小马哥,互联网金融专栏作者,曾任多家互金平台运营顾问,网贷之家《对话网贷人》栏目首期嘉宾,投资过数百家网贷平台,发表过数十篇行业文章,文锋犀利,见解独到。

原标题:密集爆雷潮下,P2P平台如何自救?

在当前的P2P爆雷潮中,有三类平台处于风险漩涡中,它们出问题引发的市场惶恐情绪,又几乎把所有平台拉下了水。无论大小、不分地域,所有平台都行动起来,积极自救。在本文中,我们来梳理下,什么样的自救才是有效的。

在2018年6月份以来的P2P密集爆雷潮中,有三类平台处于风险漩涡中:一是资金池运作的平台,二是各类或明或暗的大标平台,三是主打活期理财的产品。下面来逐一解析:

资金池运作,即虚构项目募集资金,明目张胆地踩在红线上。由于行业信息披露普遍不规范,这类平台的隐蔽性很强,看起来和合规的平台无异,借助激进的市场推广手段,很容易实现快速增长,甚至获得各方的认可。

流动性问题是此类平台的命门,类似唐小僧,一旦资金流入速度下降,庞然大物也会顷刻间崩塌。唐小僧爆雷后,加剧市场恐慌,相似运作模式的联璧金融随即受到“波及”。

随着投资者谨慎情绪的蔓延,这场大的洗牌风暴中,还会有更多的搞资金池运作的平台倒下。

大标业务,属于合规整改的重点领域,由于行业整改并未结束,还有不少平台的大标资产仍处于存续期。

行业上行期,大标资产有助于平台快速上量,助力平台奠定市场地位;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行业下行期,大标资产的逾期会成为平台难以承受之灾难。很多时候,一个大标出现逾期就足以让平台几年的盈利化为乌有,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公司债券都频频违约的当下,此类平台的底层资产质量并不那么让人放心。像近期道口贷约2200万的风险敞口、牛板金约31.5亿的项目逾期,都属于这种情况。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大标平台由于资产质量问题而遭遇各种危机。

关于活期理财产品,在网贷整治办函(2017)57号文《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中曾明确解释,“以活期、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由于可能造成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应当认定为违规”。

之后,不少平台主动下架了活期理财产品,但由于存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嵌入债权转让机制的各类活期、定期理财产品依旧广泛存在。当前,此类产品到了接受市场考验的时候。

近日,一位在监管机构工作的同学给我发来一张理财转出失败的微信,问我某平台是不是爆雷了。仔细看了下这张截屏,发现是“将资金对应的债权智能匹配给其他用户”失败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金纷纷流出,债转标没了接盘者,活期不活,这种现象实属正常。这位同学当然知道债转的逻辑,只是在平台爆雷潮下,内心慌得很。

这是市面上所有以债权转让为基础的活期理财产品共同的尴尬:正常情况下是活期,特殊时期成为“伪活期”,根本转让不出去,加剧投资者恐慌情绪,甚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活下去,行业洗牌期的唯一逻辑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述三种模式成了诱发平台爆雷的风险因子。由于三种模式广泛存在,从结果上看,便是爆雷平台似乎无处不在,无从预警。

于投资者而言,无从识别潜在的风险,只能选择离开。就我个人观察而言,身边的不少资深投资者,都是到期一笔取出一笔。

投资者的恐慌撤出,会让所有平台遭受池鱼之殃。在这场风波中活下去,成为平台在当前阶段的唯一经营逻辑。

怎么才能活下去呢?或许有四种路径:

1、带血融资/上市,保命比估值更重要

6月份以来,有多家网贷平台宣布拿到融资或出台IPO计划,却被行业内弥漫的爆雷潮衬托得毫无喜气。

从估值的角度看,当前并非对外融资的理想窗口,备案延期、行业爆雷潮以及严格的监管环境,均对P2P平台估值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上市平台的股价屡创新低也可见一斑。

不过,行业环境越是恶劣,平台间分化速度越快,此时,活命远比估值更重要。拿到新一轮融资或IPO发行,对于维持投资者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融资增厚资本实力,强化市场信心,对抢占市场份额也有好处。

2、打破刚兑,断臂求生

7月2日,道口贷发布逾期公告,由核心企业童创童欣承付的共计90万元投资标的逾期,同一企业相关未到期的借款还有2240万元。在爆雷潮下,道口贷没有选择垫付逾期款,而是主动打破刚性兑付,宣称将“在法律框架及相关监管合规要求内,督促北京童创童欣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还款企业履行还款义务,保护投资人利益”。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打破刚兑是需要勇气和底气的。

一方面,打破刚兑,也就打破了“历史上100%兑付”的神话,需要面对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巨大压力,将持续考验平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获客能力,于平台而言,需要巨大的勇气。

另一方面,打破刚兑,意味着相关借款项目的所有的底层资料都要公开透明,接受投资者的检验与审视,证明自己的确只是个信息中介,于平台而言,只有合规运营,才有这个底气。

于合规经营的平台而言,综合权衡之下,主动打破刚兑,求得断臂求生的机会,也算一个策略,未来,估计还会有平台走上这条路,即项目该逾期逾期、该追讨追讨,但平台依旧正常运营。

只是,凡事总有代价,后续要修复投资者的信任,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3、诱之以利,主动加息成为主流

面对资金流入放缓的现状,很多平台开始主动加息,普遍在1-2个百分点左右,希望投资者留下来。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不少平台爆雷前,都搞过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加息活动,以至于在很多资深投资者的“识雷宝典”中,平台持续的非正常加息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头部平台加息,或许还有用处;一般的中小平台加息,可能会被视作是最后的“收割”,加速投资者逃离速度,起到反效果。

4、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更多的平台,则通过主动披露运营信息、CEO公开发声、联合发布自律倡议书、主动增资、凸显协会/股东标签、邀请投资者当面沟通等方式,试图增强市场信心。

是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是,当投资者成了惊弓之鸟,平台自说自话于挽回信心无益。嘴上发声太过容易,需要拿出点真东西,最具含金量的,还是监管机构的认可。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讲过一句话,“每100种新的思路,其中至少99种,可能连它们试图去取代的那些旧传统都不如。因为这些习惯和礼俗,是无数代人在许多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我想,这句话在金融行业的解读便是,每100种试图突破监管原则的金融创新思路,大概有99种都不靠谱,因为这些监管原则,是各国金融精英在上百年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的结晶。

在行业趋势向好时骤然遭遇强监管,业务发展轨迹被强制改变,被监管者内心大概是不服气的,总会想各种变通的法子绕监管;只有当真正的行业洗牌期到来时,大家会发现,严格遵循监管原则的平台才具备抵御周期的力量,监管规则,其实是安全阀。

比如说,真正合规的平台,聚焦小额普惠领域,底层资产充分分散,抗信用风险能力强;不搞期限错配,能有效抵御市场情绪引发的流动性压力;上线银行资金存管,充分地信息披露、透明度高,容易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资金外流压力小……

最终,平台自救之策,还是要通过合规运营,搞定合规的身份。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薛洪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爆雷不断,小米上演完美自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