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会后还哪几关公司怎样才能上市市

  本周市场依旧弱势难改,二级市场绝大部分投资者早已信心全无,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这时在干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股票金额比上年大幅增加。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热情高。截至9月11日,今年以来已有48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655次,回购总规模239.75亿元,比上年均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A股上市公司共发生回购565次,累计回购规模为91.99亿元,回购股票数量19.9亿股。

  同时截至9月11日,988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通过在二级市场交易实现净买入股份,增持市值约870亿元。

  首先明确一点,增持和回购性质不同,这二者对于公司股票数量的影响不一致。

  回购,属于上市公司层面行为,也就是上市公司自己买自己发行的股票,上市公司回购了这些股份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目的是要把这些股份注销或作为“库藏股”保留,不再属于发行在外的股票,这样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减少了,相应每股收益就会增厚。

  增持,属于股东行为。言外之意是在现在持股比例基础上增加股份数量。比方,某大股东持有某上市公司10%的股份,现在要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2%,完成之后持股比例升至12%,这就是增持。增持不会改变公司总股本数量,也不会增厚每股收益。

  由此可见股票回购相对于增持的确是提升股价重大利好,以往回购多发生在成熟资本市场,比如美国,道琼斯十年长牛背后很大的推动因素就在于上市公司经常性大比例回购自家公司股票,不断推升股价。

  对比美国,看中国特色“回购”

  近期,不少A股公司推出了巨资回购公司股票的方案。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动辙数亿的回购方案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这与美国市场上公司一旦推出回购方案后,股价立刻暴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问题到底在哪儿?

  先来看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是美国的上市公司耐克。该公司在7月初公布了第四财季的财报,此外还宣布了一项新的为期四年的15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受此消息刺激,耐克的股价第二天跳空高开,当天大涨12%。而耐克过去一年的营收约360亿美元,其净利润约为40亿美元左右。

  另一个是中国A股绩优蓝筹美的,同样是在7月初美的集团(行情000333,诊股)公告,拟12个月内以不超过40亿元回购股份,看着40亿元不算少,也是目前国内最大一笔回购资金,但是考虑到其总市值(截止7月4日公告前收盘价)高达2986亿元,这一回购金额才占总市值的1.34%。其去年的总营收为2419亿元,那么40亿元也才占到一年营收的1.65%,不到其去年净利润的四分之一!

  相反看耐克的数据,人家是在总市值为1155.6亿美元的时候,拿出来150亿美元回购,分摊到四年的时间,平均每年也有37.5亿美元。这一金额占其总市值的3.24%,占其营业收入的11%,是美的集团7倍多!同时,也相当于把上一年的全部利润拿出来进行了回购。

  再从整体上来看:2018年上半年,美国上市公司累计回购了逾6700亿美元股票,回购规模已超过2017年全年创下的5300亿美元纪录,占美国金融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33万亿美元比例约为2.08%。A股回购金额虽然也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是拿出来的钱实在太少了。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今年以来有48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规模239.75亿元,占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48万亿人民币比例约为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是在这些本就少得可怜的回购中,还包括了大量因激励对象离职以及业绩不达标等因素而实施的股票回购,也就是这些回购根本没有对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产生任何正面的影响。而美的集团的回购方案看似大方,但是却暗藏玄机——只要自股东大会通过后的一年内,股价维持在50元以上,整个回购方案就是“一毛不用拔”!

  除此以外,对于回购股票的处置结果不同,也令回购导致的市场反应完全不同。

  美国公司回购股票多数会予以注销,注销股票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减少了股票的供应量,经济学的常识就是价格与供应量成反比,减少了股票供应,股票稀缺了,价格自然要上涨。

  A股公司回购的股票基本用于高管或是员工激励。换句话说,大多数A股的回购并没有减少泛滥成灾的股票数量,只是换了持有人,一旦市场好转、股价上涨,这些股票又会抛向二级市场,形成巨大的卖压,这样的回购,对市场上其他的投资者而言,依旧带有割韭菜的性质。反之一旦市场走熊公司股价大幅下跌,高管账面亏损过大,有些高管干脆乘解锁期满前辞职,这样就可以让公司原价回购股票,不但可以避免个人重大的投资损失,还可以乘机跳槽,导致公司股价利空。所以,回购的股票如果用于激励,在熊市时,不但不能挽救股价颓势,甚至很可能成为压垮公司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本是好事,但是部分A股公司的回购动机存疑,尤其在库存股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投资者需要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不能简单盲目认为公司回购就是股价见底的信号。同时由于历史数据有限(wind仅提供从2014年7月开始),公司回购股票是否能成为A股市场见底的预警信号仍然需要观察。

  大股东增持能否力挽A股狂澜于即倒?

  说完回购,再来谈谈增持。

  之前已经介绍,增持不涉及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变化,主要是股东或者是公司高管通过“带头”买入公司股票的方式,彰显大股东对自己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其他投资者。因此增持对股价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层面。

  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荀玉根表示,历史数据显示产业资本净增持是市场见底的信号。而产业资本增持的动因,是估值处在相对较低水平,长期看公司估值将回归历史均值附近,从而在增持后公司股价走势向好。当产业资本进行大量增持时,这表明不少公司估值处在历史较低水平,加之产业资本入场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阶段性市场底部基本确立,利好股市未来走势。

  兴业固收团队研究显示,从2007年开始,A股历史上共发生过6次比较明显的“增持潮”,分别为2008年8月至2008年11月、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2017年4月至7月和2018年2月和2018年6月。在这6次增持潮中,2008年8月至2008年11月、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2018年2月和6月均是“熊市”增持。虽然2018年2月并不能完全称为熊市,但也符合急跌增持的特性,这与近期的情况比较类似。

  这两家大券商结论是否正确呢?好在相较回购,股东增持的历史数据更丰富。我们不妨做一个大数据统计来进行验证,让我们将时间倒推10年,从2007年起按月选取大股东净增持规模、增持家数/减持家数这两个视角来进行数据回测。

  1、大股东净增持规模(增持规模—减持规模)

  数据统计结果,自2007年以来10年时间如果不考虑单个公司而是从全市场视角显示绝大部分月份市场都是呈现净减持状态,净增持月份很少。图中只有在2014年4月、2015年7-12月、2016年10月出现过三次金增持规模的峰值,只有2014年4月第一次峰值对应相应上证指数底部,其余两次都是处于上证指数上升或调整趋势中继过程中。

  结论:“净增持规模”指标底部预警效果不明显。

  2、增持家数/减持家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怎样才能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