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猪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雪崩下跌,对我国猪价下跌的原因是什么会有如何强烈的冲击

猪价为何涨着涨着就跌了?业内对于渐入下行的肉价并不看衰_生猪价格行情走势_市场动态_食品科技网
猪价为何涨着涨着就跌了?业内对于渐入下行的肉价并不看衰
9:21:29 来源:养猪巴巴网 作者:
&&国庆假期期间,生猪价格大范围下跌,虽然下跌幅度开始缩窄,但是下跌的地区有所增加,那么在节后需求和供应均没有明显利好的情况下,供需博弈激烈,进口猪肉冲击,猪价短期或延续低迷走势,真正的反弹需要消费旺季的支撑。
&&之前有券商认为年底猪价可以冲高到24元/公斤,但目前被定性为“笑话”。业内普遍性的认为猪价下跌的底线很难跌破17元/公斤,而猪价强劲反弹有望至18元/公斤以上,不会过高。
&&就目前情况看,市场看衰氛围浓厚,加之近来美国猪市的影响,似乎猪价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其实猪价虽然下跌,但仍处于相对高位。目前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盈利依然可观。因此,建议养殖户适时出栏,加强饲养管理,落袋为安。
&&生猪价格怎么就涨着涨着就跌了呢?
&&似乎对于史上最强猪周期的享受我们还未尽兴,但是今年6月份中旬生猪价格就急剧上演了因此暴跌走势。自此以后,猪价一直没有好的表现。6月份猪价高位跳水,7月份反弹失败,8月份窄幅调整,9月份再赢深跌。生猪价格怎么就涨着涨着就跌了呢?
&&屠宰企业压价自然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但是上半年他们怎么就没有压价的机会呢?肯定是供应增加了,可是供应缺口还在,产能还未恢复正常怎么就供应增加了呢?
&&首先自然是养殖户的集中压栏造就集中出栏,待猪价出现大跌之后,养殖户追涨杀跌的心理全面释放。
&&其次今年3、4月份仔猪成活率提高,导致了9—11月份市场可供出栏的生猪供应量增加。北方地区养猪户出栏增加,出栏体重上升,屠宰企业采购无压力,趁势压价。而北猪南运频繁,南方猪价持续受到低价猪的冲击。
&&第三是进口肉激增对国内猪价造成冲击。2016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总量113.8万吨,达到了过去历年全年进口总量的2倍甚至更多,业内认为四季度仍会有数量庞大的进口猪肉进入中国市场。而近来美国猪市产能过剩,猪价遭遇雪崩,或继续冲击国内市场。
&&最后高肉价抑制了消费,消费替代依然存在。加之近年来节日效应被熨平,需求端提振力度不大。
&&今后猪肉大量进口将成为新常态
&&官方曾经说过中国猪肉市场大量依赖进口猪肉不可能、不需要、不适应。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大量进口猪肉,尽管“洋猪肉”对中国猪市的冲击显而易见,尽管养猪人对此忧心忡忡,但今后猪肉大量进口将成为新常态。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无论是饲养环境还是饲养规模均还有待提高,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进口猪肉实际上充当了国内市场有效补充的角色。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猪肉市场的潜力毕竟为国外所青睐,而我们也需要国际市场丰富的资源、先进的管理和发达的科技。低效率、高成本、高猪价是我们最大的弊端,也是国外养猪业比我们强的地方,因此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才是我们应对洋猪肉冲击性的最大办法。
&&猪价的下跌空间已经逐渐缩窄 养殖户要整理好情绪
&&国庆假期期间,由于节日效应的刺激,市场鲜销需求有所增加,猪价跌幅收窄,但同时8元以下区域不断增加,东北三省全面下调至16元以下。国庆假期结束,市场需求将进入阶段性疲软期,业内认为短期内猪价或持续小幅下跌态势,猪价难涨。
&&其实,由于中秋过后猪价不涨反跌,导致多数养殖户都不看好十月猪市,开始大量出栏,屠企顺势压价。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出栏和抛售,其实养殖户的出栏积极性已经有所下降,十月的猪肉消费和猪市交易不会再差,再次暴跌已经没有可能。尽管节后猪价还有可能下跌,但可以肯定的是猪价的下跌空间已经逐渐缩窄,养殖户要整理好情绪,回归理性出栏。目前北方天气逐渐转寒,保证猪只的健康才是后市盈利的根本。
&&节日效应消失 猪市将再次转入弱势运行
&&之前业内就普遍的认为国庆前后生猪价格难有明显的起色,主要原因皆是因为上半年仔猪成活率提高以及猪肉进口的大量增加丰富了供应端的供给量。加之需求处于逐渐增加但还不能释放较大的提振力度,因此生猪存栏价很可能持续延续下跌的走势直至真正消费旺季的到来。不过业内认为猪价跌破8元的概率依旧不大,生猪均价应该能够在8.5元左右震荡调整。
&&虽然目前从业者盼涨的心情很迫切,但是猪价短期易跌难涨的局面难破,加之节日效应消失,屠宰企业仍将占据上风,预计猪市将再次转入弱势运行。建议养殖户切勿稍安勿躁,理性出栏,不抛不压,同时现在昼夜温差极大,十分容易诱发猪病,加强饲养管理是关键。
&&部分地区开启猪肉收储工作 将会掣肘猪价下跌
&&下半年生猪价格涨势乏力,涨不上来的行情非常清晰,猪价自从6月份中旬暴跌以来持续保持低迷和震荡的走势,而中秋过后再一次的深跌态势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尽管今年供应缺口较去年大,而且能繁母猪的恢复进程还不足以支撑今年的产能,但是面对进口猪肉和出栏量的增加,大家心里还是很忐忑。
&&因为随着猪价的持续下滑猪肉价格的跌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不过国庆节假日期间,部分省份启动了生猪储备。安徽省开展收储冻猪肉工作,首批将收储数千吨以上,海南省商务厅已建立了10万头生猪活体和2000吨冻猪肉的省级储备。业内认为随着后市猪肉需求的持续回升,加上猪肉收储工作的进行,将会掣肘猪价下跌,生猪价格依旧有反弹的机会。
&&网友:预计短期生猪结算价暂时保持稳定 但南方或继续回落
&&国庆期间东北和华北地区生猪价格整体回落。虽然优质猪源价位出现上涨,但是消费不佳、供应较为稳定的局面依旧导致生猪市场暂时缺乏利好支撑。节日期间,由于屠宰企业收购情况尚可,下游消费仍疲软,屠宰企业看跌情绪浓厚,但是规模场有挺价意愿,加之生猪品质的提高,部分地区猪价依旧有回升。
&&可以看出,国庆期间生猪价格基本呈现回落态势,需求提振力度不大,而屠宰企业市场出对生猪需求量有限的信号,加之生猪供应相对稳定,猪价出现变动的起色不大,预计短期各地生猪结算价暂时保持稳定,南方或继续回落。寒露节气已经到来,接下来的天气将会逐渐入寒,建议养殖户做好猪舍的保暖以及生猪疫情防控工作。
&&规模场现挺价意愿 预计短期猪价稳中伴跌为主
&&国庆节假日期间,全国多数地区生猪价格继续下行,需求未有明显的恢复,因此提振力度不大,北方猪价以稳中下行为主,南方多地猪价呈现下跌走势。
&&前期仔猪成活率提高导致当前市场生猪供应增加以及在环保拆猪场压力下,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继续保持。养殖户看待后市的心态较为纠结,出栏和观望者均有,而屠宰企业持续压价,导致部分地区猪价下跌幅度较大。目前来看,节后需求再次回归平静,而屠宰企业采购无压力,观望压价心态不减,因此猪价短期内依旧难以寻觅涨势,不过近期部分规模场出现挺价意愿,预计短期猪价稳中伴跌为主。建议养殖户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出栏节奏,切勿过度看衰后市。
&&业内对于渐入下行通道的猪肉价格并不看衰
&&上半年,史上最强猪周期让“二师兄”膘肥肉厚,养殖户迎来红利同时也让不少涉猪企业收益不浅,这从各大猪企业绩报表中就可见一斑。但是,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的走势显然不能在与上半年同日而语,猪价涨势乏力且持续处于涨跌和下跌的态势。
&&但是业内对于渐入下行通道的猪肉价格并不看衰。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 2016年的缺口要大于2015年,且今年2、3月份开始增加的母猪产能还并不能影响到2016年底前的生猪供应,加之后市需求旺季的支撑,生猪价格有可能出现上涨。加之环保的压力,各地方在不断加强执行力度,改造和关停猪场,而且这种情况正在北移。加之母猪的存栏还有不足,处于低位,这些因素会对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因此到春节前,全国猪价再次出现强劲反弹并涨至18元/公斤以上是大概率事件。
&&国内“史上最强”猪周期渐入下行通道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生猪价格3月份触底反弹,5月份涨势明显,此后生猪价格持续走高,截止今年6月3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1.21元/公斤堪称 “史上最强”猪周期。
&&同2014年的大跌一样,本次大涨也让国内外一片哗然。但是从6月份中旬开始猪价出现了一次暴跌,至此以后虽然整体行情走势依旧在高位运行,可“二师兄”也有些跑不动了,乏力尽显,供需长久博弈。而且中秋过后,猪价再次迎来第二次深跌,9月下旬以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一路下跌,9月28日已跌至17.08元/公斤。养猪巴巴表示,“一旦跌破17元/公斤大关,便创今年以来的最低。”但是这个8.5元是一个关口,突破难度很大,不过即便今年供应缺口存在,猪价高位运行时间有望延长,但国内“史上最强”猪周期渐入下行通道也是不可逆的。
责任编辑:Techoo-3生猪缘何难脱价格怪圈
来源:中国证券报
  猪周期未破 “进口猪”来袭  “史上最强猪周期”的讨论言犹在耳,“炒股不如养猪”的观点依然被津津乐道,可是情况已经悄然改变:狂奔半年的“二师兄”终于跑不动了。  “大猪价格真是一泻千里,止都止不住,真让人头疼!”养殖户李先生就烦恼不已。据他介绍,之前猪价大涨那会儿,他没补仔猪,因此看了一年的戏。现在好不容易补了仔猪,猪价却跌得让人伤不起。“补猪吧,怕再跌;不补吧,可能又荒废一年,矛盾啊!”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猪价下跌,首先是受到春季补栏的影响,今年3、4月份仔猪成活率提高,9-11月份市场可供出栏的生猪供应量增加。其次,进口猪肉激增也对国内市场造成直接冲击。据统计,2016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总量是过去历年全年进口总量的2倍甚至更多,9月底中美猪价差约为11元/公斤,进口猪肉价格优势比较明显。而且最近美国猪市产能过剩,猪价遭遇雪崩,或继续冲击国内市场。  猪周期未解,“进口猪”来袭。外来猪肉好念经的背后,折射出国内养殖业在产能和效益提升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奔跑的“二师兄”累了  “今年最高的时候猪价是每斤11块多,现在掉到7块多,价格变化也太大了!”对于猪价变动,养殖户直呼不解。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生猪价格已经步入回调的节奏。6月下旬以来,生猪价格开始下降,进入8月虽然出现小幅回暖,但8月中下旬又开始弱势下行,9月中下旬价格下跌速度加快,从9月中截至目前猪价下跌超过2元/公斤,特别是中秋节以后,每天猪价平均跌幅在0.1元/公斤左右。  10月14日,芝华猪价指数为18.22,月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5%。全国白条猪肉最新价格23.3元/公斤,月环比下跌6.7%,同比下跌1%。全国仔猪平均价格44.61元/公斤,月环比小幅下跌2.0%,同比上涨33.2%。其中10-15公斤仔猪均价45元/公斤。另据统计,与6月3日出现的年内高点相比,目前猪价已经跌去近22%。  对于养殖户而言,此轮猪价下跌的影响有多大呢?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前几个月行情大好之时,猪苗涨到1000多元/头仍供不应求,相比之下,现在降到700元/头左右都卖不出去,一些大场开始选择自己养。  “二师兄”是怎么了?在芝华数据生猪分析师姚桂玲看来,猪价下跌,主要还是供应端充足所致。目前,生猪收购量偏少,同时出栏均重偏大较重。进入9月,各地生猪养殖户出栏积极性不断增加,生猪供应量由正常偏多转为偏多较重。数据显示,这段时间生猪供应偏多较严重情况和今年春节前指标数据值相近,区别在于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和以后,屠宰场猪肉销售量和生猪收购量指标持续下降,而今年春节前销量和收购量指标是不断回升的,同时生猪出栏均重较今年春节前还要大。存栏方面也可以印证,数据显示,8-9月150斤以上肥猪存栏占比和存栏数据都是增加的,9-10月生猪供应比较宽松。  生意社分析师李文旭也表示,国庆期间国内肉类市场需求有限,国内生猪市场出栏稳定供应充足,地区间生猪差价致使生猪外运增加,也对相对高价地区生猪市场价格形成压制,屠宰场整体收购顺畅并且持续下调收购价格,诸多利空打压下,国内肉类市场价格持续偏弱运行。  “国庆假期以来,北方屠宰企业订单不断减少,白条肉成交量逐渐萎缩,冻品市场有价无市现象普遍;南方区域距离腌腊需求高峰仍有时日,造成国内猪市消费拉动力不足,多数地区养殖户对后市信心不足,压栏惜售心理较弱。”卓创资讯分析师李晶表示,随着近期猪价连续下滑,市场多采取按市出栏操作,生猪供应逐步增多,北方屠企开启连续压价模式。北猪南调致使单一地区维持高价难度较大,南北方猪价全线跳水。受北方猪价连续走低影响,南方区域大场全线崩塌,猪价不断下滑,并逐渐缩小与北方价差,各省相继冲破“16元/公斤”整数线。  “进口猪”狼烟又起  “导致猪价下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进口肉激增,对国内市场造成直接冲击。”银河期货首席农产品(000061,股吧)分析师梁勇指出,据统计,2016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总量是过去历年全年进口总量的2倍甚至更多,而且最近美国猪市产能过剩,猪价遭遇雪崩,或继续冲击国内市场。  统计显示,今年猪肉进口量整体保持高位。8月国内鲜、冷、冻猪肉进口总量为吨,环比上涨4.90%,同比大涨198.50%。2016年进口量直线增长,仅1-8月,猪肉进口量达113.8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56.55%,为去年进口总量近两倍。截至7月,国内进口猪肉总量止步5连涨,春节后首次环比下滑,然而8月,进口猪肉总量再次出现反弹,这令猪价涨跌之争又添变数。  姚桂玲指出,我国进口猪肉主要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其中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占比24%。9月底数据计算,美国猪价约合人民币6.9元/公斤,中美猪价差11元/公斤,进口猪肉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国内肉类进口口岸数量不断增加,9-12月份猪肉进口量可能还会增加。进口肉需求比较好,对国内猪价冲击力在增加。  李晶也表示,洋猪肉大规模入侵国内市场,其低价优势无疑对国内下游市场产生利空影响。进口肉主要成分为猪杂碎及副产品,多用于下游副产品及冻品制作。当前国产猪肉价格相对仍较高,且后市仍有下滑可能,屠企冻品大量入库意愿较低,部分厂加大进口肉采购,将其运用于分割,下游生猪消化能力持续维持低位,难以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  不过,李文旭表示,2016年中国肉类进口量看似较高,实际上相对于国内全年肉类产量而言影响并不大。2015年国内肉类产量为5487万吨,2016年预计产量将有所下滑,但是整体也应在5400万吨左右。但低价进口肉持续到港以及美国肉类大幅下跌的利空消息不断发酵,导致国内市场看空预期增加。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国内生猪产能剧烈波动与“进口猪”数量明显相关。例如,年我国生猪价格暴涨,进口猪肉数量随之出现较快增加。2009年猪肉进口出现下滑,但2010年后猪肉进口再次快速增长,2011年12月达到峰值,单月进口达到8.9万吨。2014年全国猪肉进口量为56.2万吨,占国内猪肉产量1%左右。分析人士指出,原料成本偏高、养殖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生猪养殖成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年中国猪肉进口量暴增的核心因素在于,近几年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国内饲料原料成本快速上升,中国生猪养殖平均成本上升。巨大的成本差价,使进口猪肉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的情况曾经给中国的大豆产业带来不小冲击。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  不过,梁勇表示,目前的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依然处在缓慢回升周期中,近期猪价的大跌是阶段性供应所导致。由于存栏量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到明年下半年国内生猪供应量不会出现大幅增加。所以,面对阶段性的供应冲击,养殖企业应调整好心态,不必过度恐慌。  如何破解价格怪圈  赫赫有名的“猪周期”一般遵循这种轨迹: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仿佛魔咒一般难以摆脱,而且通常2-3年循环一次。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养殖业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应对“猪周期”给生猪产业上中下游带来的不稳定影响?姚桂玲认为,首先,生猪养殖应规模化发展。国内生猪规模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比较低,养殖成本明显高于国际水平,PSY、饲料转换率等关键指标和欧美差距明显,生猪行业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当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行业水平与美国50%的生猪养殖集中度和70%的下游屠宰加工行业集中度相比,差距确实很大。在经历2013年至2014年生猪严重亏损阶段,大规模养殖场比中小养殖场户的抗风险能力强,生存能力更强。中小养殖场户抗风险冲击能力很弱,猪价大幅下跌,损失惨重,其资金链很容易断裂,退出比例很高。建议中小养殖户建立养殖合作社,抱团取暖。  其次,向上下游延伸,风险共担,大中养殖场户应该加强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规避猪价大幅涨跌风险,比如借鉴广东温氏、金新农(002548,股吧)等企业的发展模式。  此外,应该为养殖户提供抗风险工具,探索建立生猪期货市场或者远期现货市场。养殖企业也应该加强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学习,在生猪期货市场和远期现货市场,利用诸多金融工具来规避因生猪价格大幅涨跌带来的风险。  对于生猪期货,行业期盼已久。业内人士指出,美国生猪行业发展比较发达与其生猪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应用离不开关系,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适合国内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以规避风险,促进行业稳定发展。近几年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并加快生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研究适合国内生猪市场的金融工具,比如生猪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期现结合方式,提高行业市场化水平,促进生猪现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据了解,迄今为止,世界期货市场上开展过猪类期货交易的交易所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农业期货交易所、匈牙利布达佩斯交易所、波兰波兹南交易所、德国汉诺威商品交易所和韩国交易所。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生猪缘何难脱价格怪圈》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相关搜索:中粮肉食为IPO甩累赘 猪价见顶回落
来源:智通财经网
  智通财经获悉,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中粮肉食旗下中粮禽业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所持中粮肉食(宿迁)有限公司(中粮宿迁)100%股权。正值中粮肉食赴港上市关键节点,把中粮宿迁这类羸弱板块剥离。
  信息显示,2015年中粮宿迁营业收入6.4亿元人民币,亏损8273.17万元。艾格农业研究员马文峰认为,连续亏损是中粮肉食把中粮宿迁出售的主要原因,中粮肉食正在筹备赴香港联交所上市,需要一个亮丽的成绩单。
  智通财经了解到,近日,中粮肉食已经通过联交所上市聆讯,外电消息称,公司于10月8日开始预路演,计划集资额加码50%至3亿美元(约23.4亿港元)。
  扭亏为盈
  作为一家大型的猪肉生产公司,中粮肉食2013年至2014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其上市申报材料显示,中粮肉食2013年和201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为2.42亿、4.11亿元人民币,但是随着2015年以来猪价飞升,才转亏为盈,全年溢利1.51亿元,营业额为55.06亿元。
  中粮肉食主要经营两大业务,包括生猪养殖、生产鲜猪肉、肉制品,以及从事冷冻肉及副产品进口和销售。其股东除了中粮集团外,还包括私募基金 KKR、霸菱、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及Boyu为财务投资者等。
  据悉,母公司中粮集团在香港有5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粮油(00606)、(港股00506)(00506)、(港股00906)(00906)、蒙牛(02319)及(港股00207)(00207)。内地则有4家上市企业,包括中粮屯河、中粮生化、中粮地产、和酒鬼酒。中粮肉食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将成为中粮上市公司的第10家。
  猪价回落 进口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国内生猪价格开始走牛,随后一路上扬。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1.21元/公斤。但9月下旬以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一路下跌,10月初已跌至16元/公斤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猪肉价格有所回落,有业内人士指出,中粮肉食是国内主要肉类进口商,进口肉比国内肉价格便宜三分之一,中粮肉食做进口具有优势。
  此外,进口肉价格便宜,必然会对国内猪价造成冲击。尤其是美国生猪数量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下滑,出口中国意愿强烈。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现有生猪7085万头,创1866年来最高水平,近期猪价“雪崩”,仅上季度就下跌了32%。美国猪肉价格低,且近日又放开对中国牛肉出口贸易,必然进一步影响中国市场猪价走势。
  一位交易员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整个生猪市场乌云密布,创纪录的屠宰量让多头闻风丧胆。美国生猪期货价格可能会降到40美分/磅的水平(约合人民币2.66元/磅,即约5.86元/公斤),生猪期货已创10年来最低水平。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前8月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113.8万吨,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70.9%,达历史新高。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李晨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10.037.16%90482.0962.470.55%60977.593.8425.08%38580.9115.401.85%25715.64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目标涨幅最大
目标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47.45--买入45.37--买入15.00--买入14.38--美国生猪价格遭遇雪崩式下跌对国内外玉米市场影响分析
来源:天下粮仓网
  附图1:
  近期美国生猪存栏量已经达到历史峰值,美国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截止到9月1日,美国国内生猪的总存栏量为7085万头,比去年同比增了2.4%,分析师预计未来美国生猪存栏量还会继续增加,美国生猪存栏量的不断刷新纪录,也大幅提升猪肉向市场供给的能力,整个8月美国猪肉生产总量为9.75亿公斤,比上个月增长了10%。那么如何去释放过剩的产能呢?出口则是其重要的手段。而要想出口必须获得价格优势,因此,近期美国生猪价格遭遇“雪崩”,生猪期货已创10年来最低水平,10月14日芝商所旗下的瘦肉猪期货12月合约收盘42.15美分/磅,合仅6.3元/公斤。即便加上关税和运输费用,美国猪肉进口完税成本仍然远低于国内猪肉的生产成本。
  中国生猪市场来看,虽然已经从6月份的高点21元/公斤跌了4个月,截止10月中旬,虽然北方很多地区已经破“16”元/公斤,目前生猪均价约15.62元/公斤,但相比之下,美国生猪价格仍然是“白菜价”,国内外巨大的价差,势必将刺激我国猪肉进口的大幅增加。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总量113.8万吨,同比去年同期进口量激增270%,总体上相当于1600万头生猪提供的猪肉数量。业内预计今年中国进口猪肉的总量将超过200万吨,进口猪肉中美国猪肉占很大一部分。随着美国猪肉价格崩塌式下跌,预计未来中国进口美国猪肉数量还将继续大幅放大。
  附图2:
  美国生猪价格大跌,一方面将导致美国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减弱,另一方面,内外价差拉大,将导致中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增加,势必影响中国的猪肉价格,进而传导到养殖端,中国养殖户略有回暖的补栏积极性也可能再度受到挫伤。中国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将影响玉米市场需求,从而压制玉米价格。
  在国家托市政策支持下,中国玉米播种面积连年扩大,产量也持续放大,今年虽然因托市政策取消,播种面积缩减,导致玉米产量小幅下降,但整体仍处于高位。自2016年9月份开始,中国新一季的玉米由南向北陆续收割入市,季节性供应压力打压国内玉米价格开启断崖式下跌,截止9月底,国内玉米平均价格指数跌至1654,较上月底1871暴跌217,跌幅11.60%,其中,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下滑至元/吨,本月累计跌幅330-480元/吨,河南地区基层毛粮收购价跌至元/吨,较8月底大幅下跌320-360元/吨。9月底,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已陆续开秤收购新粮,收购价大幅度低于去年开秤价,黑龙江绥化青岗龙凤新季玉米开秤价格1360元/吨,较去年开秤价元/吨,吉林省吉林市燃料乙醇新季玉米开秤价格1450元/吨,较去年开秤价元/吨,吉林松原地区嘉吉生化新季玉米开秤价格在1480元/吨,较去年开秤价元/吨。再有一个月时间,东北玉米将全面,今年农户普遍看空后市,整体售粮积极性普遍较高,季节性供应压力进一步施压玉米现货价,且在国储市场化收购、去库存的大背景下,东北玉米价格必将承压下行,低开低走,探寻底部。截止10月17日,国内玉米平均价格指数在1660元/吨,已跌至近十年以来的低点。
  附图3:
  附图5:
  目前美国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成本价格在元/吨,从未来中美玉米价差走势来看,进口玉米成本优势将基本丧失。另外,月份玉米总量进口量296万吨,已占进口配额(720万吨)40%,可以说2016年私营企业手中进口玉米配额多已用完。而国营企业手中60%配额大多不会使用,主要原因,由于庞大的国产玉米库存,政府不断强调玉米“去库化”,那么国营企业必须起到“带头”来消化庞大的临储玉米库存,预计2016年玉米进口总量约在320万吨左右,远远低于去年473万吨,此外,预估2017年玉米进口量将进一步降至200万吨以内。另外,市场有消息称,国家已重启国产玉米出口计划,首批出口玉米在220万吨左右,中国政府已经向两家国企发放出口许可,分别是中粮集团以及(600598,)公司,未来中国玉米可能将向外出口来消化高企的库存,这将冲击美国玉米出口市场,导致美国玉米非但出口到中国遇阻,甚至出口到其他国家还将面临中国玉米的竞争。
  据天下粮仓预估,2016年玉米总产量2.08亿吨,仍高居2亿吨以上。再叠加庞大的陈玉米库存量(2.3亿吨),玉米遭受双重供应压力。10-11月份,正处于新季玉米全面上市高峰期,供应面压力将对玉米现货价格形成巨大压制,市场悲观氛围弥漫,下游贸易商及企业多看空后市,采购原料心态保持谨慎,需求持续偏弱,玉米供应过剩的局面将在很长的一断时间不会改变,再加上在今年市场化收购以及政策一直强调去库存化的背景下,后期承压下跌的趋势仍是主基调,尽管10月份部分产区出现阶段性反弹,但预计力度有限。在中国玉米庞大的去库存压力之下,全球玉米市场均将承压,虽然芝商所旗下美国CBOT玉米价格最近也出现反弹,但同样反弹力度有限,整体还将在低谷徘徊较长一段时间。
  附图6:美玉米价格走势
  截至美中时间10月17日,CBOT大豆期权认沽比例为51.14%。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左元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已有&0&条评论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价下跌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