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日是多少号日

从30年前日美贸易战,看今日严重“折叠”的中美贸易战
从世界贸易的历史来看,贸易战基本都是起源于自身内部问题,主导贸易战争的人,则通常都能获得一时的掌声,但最终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0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应付对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日元升值而在金融和财政两方面采取扩张性政策,这本身是合理的。但由于做得过度,引起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及后来的急剧下跌。同时,金融监管在应对个别金融机构或宏观审慎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把握或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后的应对也不适当。因此,不只延误了金融宽松的转换,也延误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其后果之一就是以后的通缩和对通胀预期的下降,这到现在还影响着日本经济。
1980年代的对美贸易摩擦,在此后的30年里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是至今为止日本央行都无法摆脱零利率。另外,日本银行实行旨在应付低增长和低通胀的政策,对2000年代前半期的美国金融政策也有影响,但有好和坏的两方面。
日本在贸易摩擦中的政策失误
1980年代初期到中期,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对美贸易摩擦变得激烈。当时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4%-5%以下,其中大部分是对美贸易顺差。其结果是,1985年9月日美等国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在美国一直要求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因为担心日元升值给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日本实行了强力的金融宽松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之间曾连续5次下调基准利率。
为了应付对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日元升值而在金融和财政两方面采取扩张性政策,这本身是合理的。但由于做得过度,引起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及后来的急剧下跌。同时,金融监管在应对个别金融机构或宏观审慎方面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把握或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后的应对也不适当。因此,不只延误了金融宽松的转换,也延误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其后果之一就是以后的通缩和对通胀预期的下降,这到现在还影响着日本经济。
日本政策当局对同时推行的金融市场化的过程也没有控制好。1970年代以后,中央政府财政沦为赤字,发行国债常态化。为了能在市场顺利消化,国债慢慢地市场化。也有人认为在这背后有来自美国方面的金融市场化的压力。长期利率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对民营企业来说比以前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另一方面,银行与证券的分业监管政策继续严格实行,在传统客户分流到资本市场的压力下,银行就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被认为资产审查比较容易的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上。这也被认为是产生泡沫的原因之一。
在1980年代,企业一方面不断地融资,一方面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投资,一步步将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不断推高。
由于这些资产的价格随泡沫而上涨,自有资本急剧增加,看起来杠杆率反而下降。但从1990年开始,资产价格急剧下跌,自有资本减少,杠杆也急剧上升。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之后,企业就一直抑制设备投资等,去杠杆效果显现。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忙于处理不良债权导致自有资本减少,在年股市下跌步入最后时期时,杠杆还在持续上升。事实上,从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金融部门花了很长时间处理巨额的不良债权。另外,1997年以后的10年左右,银行贷款的增速为负。
比较一下日美在泡沫峰期(日本是1990年、美国是2007年)以后的政策利率,与日银相比,很明显地美联储是急剧地下调利率。可以说美国是以日本的经验作为反面教材。事实上,美国在2000年代初期的不景气的时候,通胀率跌到1%,而美联储为了避免通缩,把强力的金融宽松政策一直实施到2004年左右,理由之一是美国有意识地避免重蹈日本覆辙。但这引来以后的房地产价格的长期上升,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雷曼危机之后,美联储迅速实行大规模的金融宽松政策。结果,美国的通胀率比较早回到美联储的目标2%,通胀预期也比较稳定。但是,离金融政策的正常化还有一段距离。随着美联储的金融政策的正常化,难以预测它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保留发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余地
对于缓和国外发生的危机带来的影响,在国内留有发动宏观经济政策的余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年,除了日本以外的中央银行,就好像给美联储拉着一样急剧地下调利率,只有日本因为已经是零利率,没有进一步放宽的余地。不能否认这导致了严重的日元升值,并引起后来的经济停滞。而且,由于日本是对外债权国并拥有很多外汇储备,因此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会购买日元避险,这就造成了日元的升值。
来自日本的危机有两方面的风险。许多日本的地方银行因为人口减少、本地经济疲乏,缺乏借款人以致收益低迷,再加上日本银行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利差一直缩小,因此存在着许多地方银行的经营同时受困的风险。政府债务也依然是一个风险。现在的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反映政府债务超过GDP200%的风险溢价,背景之一是在日本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及在此之下的大量购买国债。因此,反过来说,金融宽松政策成功,通胀率向2%的目标上升时,其速度而异导致利率急剧上升,加上反映财政债务的风险溢价,就会有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今后的日本金融政策有三种情景。
第一个是通胀率一点点上升,日本央行最终有加息的余地。达到这种情况的条件是需要通胀趋势明显且持续改善。
第二个是随着世界经济减速,日本经济也陷入不景气,通胀率下降,在此情况下,日本央行会因实施金融政策的余地很少而会陷入困境。理论上是有强化负利率的选择,但如前面所讲,因为有地方银行等问题,实际上会很难实行。虽然可以增加购买股票或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等风险资产,但这样日本央行对资产市场的控制就会加强,引起市场机能消失。而且,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即使采取这种政策,对股价和REIT价格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个是可能性最大的情景,就是现在的低通胀仍将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现在美国的核心CPI上涨率在零左右,距离目标还很远。日本央行本应加强金融宽松以提高通胀率,但由于有效的工具有限,在现实里不得不继续维持现状的政策。事实上,日本央行一贯的态度是尽早达成2%的目标,但最近变成缓慢地达成通胀目标。有一点担心的是,在这种政策下,当日本经济发生某些冲击的时候,政策应付的余地就会很有限。
回归今日的中美贸易战,不是中美之间的“战争”,而是工业革命后人类高速发展几百年,越来越多的国家社会阶层折叠严重后,其力量绑架并反噬社会自身,内部矛盾在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一种波及、引流与释放。
换句话说,所谓外部战争,其实与“对手”无关,而是典型的“内部矛盾”。根本解决之道,自然也就不是外部战争,而是华山一条路:解决好自身内部问题。
听起来有点拗口,容我慢慢道来。
唯有自由贸易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的发展与财富增长。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出现生疏和猜忌,就会自然地生出戒心来,彼此提防,所谓疑心生暗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也一样。这个世界的财富增长必须建立在稳定的、频繁的、全面的、深层次的自由贸易之上,否则就会生出许多本不必要的事端与摩擦成本来。因此,我对于贸易战这种事本能地反感。
从世界贸易的历史来看,贸易战基本都是起源于自身内部问题,主导贸易战争的人,则通常都能获得一时的掌声,但最终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说几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
古代中国的战争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为了防御这种威胁,中国人修筑了长城。然而长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自秦汉至明清,北方游牧民族依然多次饮马长江。
(维护和平的并不是高墙,而是自由贸易通道)
但事实上,在历史上,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更多的是长时间的和平时期,而这种和平,通常都是靠边境贸易来维持的。一旦边贸停止,通常就意味着双方关系进入了冰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惨剧。
游牧民族为什么要南侵?
单用一句“好战”来概括是站不住脚的。
地球上的人类有其共性,但凡日子过得下去,谁都不愿意面对死亡的威胁。中原文明曾经在很多个时代里保持了高瞻远瞩的视野,在边境开放榷场,让双方互通有无,这种边贸繁荣的阶段,通常都伴随着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史上最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两国迎来了长达116年的宝贵和平,双方互设榷场,自由贸易。
另外一个中国人熟知的例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并没有扭转英国的贸易局面)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那之后的一百年是中华文明最惨痛的记忆,而战争的起因竟然是因为贸易争端。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来看,当时的满清政府闭关锁国显然是逆时代潮流的做法,而英国人以为能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自身贸易问题的想法也相当幼稚。
1840年的鸦片战争看似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实际上英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随后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所谓的中英贸易战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抢劫,最后在东西方文明之间造成了几个世纪都无法愈合的创伤。
其它国家发生的贸易战其实结果也大同小异。比如这几年被许多人拿来说事的日美贸易战。许多人认为,日美贸易战中,美国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而日本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但其结果真的是当初美国人想要的吗?日美贸易战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打到九十年代,前前后后打了6场,时间跨度长达30年。在日本贸易战结束之后,日本依然是一个经济强国,美国的财政赤字依然居高不下,并没有任何东西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九十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战其实已经结束,美国当即对日本加大了投资,时至今日,日美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
现在回头再看,那三十年的贸易战所为何来?从根本上说,日美贸易战就是一个和越战一样任性的历史错误。
(签署日美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们)
特朗普总统诚然有其商人固有的精明强悍,但他身上也有商人的固有瑕疵,那就是短视,对于眼前的利益过于看重,而忽略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自由贸易为人类社会带来财富与和平,而贸易战则相反,它只会带来动荡和不安。
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美国的主流媒体都不太看好特朗普,许多次民调的结果都显示他将输掉大选。
(大选中的特朗普与希拉里)
我认定特朗普将胜出的理由在于,彼时美国社会的“折叠”状况已非常严重。
彼时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大约10%的富人占有了全社会90%以上的财富,美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在当时已经开始明显的滋生蔓延,而所谓的主流精英们对此视而不见。这里我顺便吐槽一句,大家不用把民调结果看得太重,如果民调靠谱,那么特朗普不会当选,如果民调靠谱,英国也不会脱欧,所谓民调,只是“折叠社会”里能经常晒到阳光那一层的人闲下来后的聊天。但某些关键时候,决定游戏规则的,极可能是“折叠社会”里长期晒不到阳光的那一个群体。
民粹主义是全世界都要警惕的思潮,因为多数时候它会太偏狭,它利用人类对另一个群体可能挤占和抢夺自己资源和财富的恐惧,来扭曲人性,把人类社会向彼此仇恨和争斗的危险道路上推。
而对于特朗普,我则认为他上台之后大概率会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于世界贸易来说会是一个噩梦。一个热衷于在边境修隔离墙的总统,他的心胸开阔不到哪去,而我们这些从事贸易的商人知道,筑墙的效果,永远不如修路来得好。
(萧条的底特律也曾是美国工业的骄傲)
特朗普的当选对世界来说绝非好事。他的选票来自于两类人。一类最主要的,就是铁锈地带和各农业州的失意人群,他们属于“折叠社会”里在分配中利益受损的人群,所以一直期望特朗普上台之后兑现其政治承诺,即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的提升。美国锈带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区域,像匹兹堡、芝加哥、辛辛那提等城市都曾在历史上一度非常繁荣,但随着钢铁、矿业、伐木、铁路等行业的衰落,这些城市都变成了锈带。那里的情形和中国东北有些神似之处,在那里有一个可能你们以前完全不了解的美国。再没有什么比得到之后再失去更让人沮丧的了,锈带区经济不振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而前些年民主党执政时期对他们关注不够,使得民怨很大,这一点直接推动了特朗普的上台,因为特朗普给了他们最想要的许诺。
目前看,这部分人的政治诉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美国的失业率在下降,而农业人口的收入基本得到保障,前几天特朗普还给农业人口提供了120亿美金的补贴。政府补贴其实是特朗普一直反对的东西,因为它确实有点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则,特朗普也一度用这个藉口攻击中国,但丝毫不妨碍圆滑的特朗普对自己的票仓民众给予如假包换的政府补贴。
特朗普很聪明,他知道刻意维持这种社会的贫富折叠,以资利用,对自己是利益最大化的。
噢,对了,差点忘了说,还有另外一类投票给特朗普的群体,那就是那些讨厌希拉里的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希拉里是特朗普上台有力的推手。
特朗普已经上台了,这一点无法改变。但世界要警惕的不单是特朗普,而是“折叠社会”这种土壤天然会滋养的民粹主义恶之花。民粹主义近年来不光是在美国抬头,它也在欧洲、亚洲各国抬头,这不是什么好事。
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崛起,那么可能会出现远比贸易战恶劣得多的后果,上个世纪40年代的德国就是最好例证。
美国媒体对于贸易战的报道也是针锋相对的。而在美国,中立的媒体确实可以很中立,比如《时代周刊》,它时而赞美特朗普贸易战,时而抨击特朗普贸易战,这些文章看起来就相对有趣得多,至少能让人感受到美国还是有各类不同的人群存在,而且他们在互相争论和交流。
但是客观而言,绝大多数媒体的文章除了作为饭后谈资之外,没有其他价值,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太在意媒体的声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看到中国媒体报道说,特朗普的支持率正在不断上涨,这是真的,但这一不表示美国人“同仇敌忾”,更不表示是什么好事。特朗普的支持率不断攀升,只说明美国的民粹主义势力在得到某种短暂的满足后,正在继续不断增长,并可能在一个特定时间段继续绑架和裹挟整个国家走向狂躁式的自我强化。
这对全球都是危险的信号,必须警惕。
(貌似强大的民粹主义其实内里空虚)
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也犯了许多重大的错误,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在历次改革中总是最后成了利益受损阶层,直到特朗普上台之后,这一局面终于出现了某种扭转的迹象。这种转变当然会给特朗普带来越来越多的底层支持者,但社会思潮也因此越来越走向极端和狂热。
在美国的网络上一样活跃着许多喊打喊杀的键盘侠,他们都在叫嚣着鼓动特朗普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看看,然而如果顺着网线走到屏幕的那一端,我们会惊讶于看到他们窘迫的生活。以我在美国的观察,关于贸易战,叫嚣得最响的那部分人通常都是最底层的那部分人,因为他们最希望通过世界动荡来实现命运的大转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都是一群可怜人,然而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群体?这个问题我想用不着我来回答。
任何一场战争的真正起因,一定都是在自己的内里,与所谓的对手其实无关,包括贸易战。
我认为,处理贸易战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自由贸易,而不是构筑关税壁垒去开战。中美两国都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倾听他们的的声音,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众生活。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飞升,更要多关注经济均量的平衡。
人类财富增长的密码是和平与交换,战争永远只会毁灭财富,无论是用枪炮,还是关税。
我看到中国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就贸易战问题发声。有些人言之有理,但有些人的观点则有待商榷。我自己对这些观点都是持姑妄听之的态度,但客观而言,中美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我更愿意多关注一下美国的主流经济人物的观点,特别是那些久经沧桑、见多识广的骨灰级老前辈。
奥马哈先知巴菲特先生和芒格先生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就曾公开谈论过中美贸易战的问题,他的发言有完整视频,我建议大家可以找来再看一下,反复听一听。
(奥马哈先知的观点值得我们反复倾听)
巴菲特认为,美国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超级经济体,这个现象会持续很久。因为两个国家的经济体量都很大,涉及的利益也非常大,所以出现分歧很正常,但两国都不会做愚蠢的事情。芒格则认为,中美都是非常进步的国家,中国的进步在经济上是无法比喻的,非常不可忽视的,中国的储蓄数字也非常惊人。
我不是一个盲从于权威的人,但巴菲特和芒格两位先生年龄足够老,他们见识过很多比当下的中美贸易形势更加严峻的时代,而且他们对经济形势的洞察力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不断地事实反复证明过了,因此我认为他们的观点更应该受到重视。巴菲特和芒格也没必要在这件事上博眼球来吸引他人的关注,他们早已经足够有钱和有名了,根本不需要标新立异来给大家卖一波焦虑。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由贸易的好处是巨大的,世界依赖自由贸易来进步,两个智慧的国家都不会做出非常愚蠢的事情。
还有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他在前不久也曾公开明确地表示,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是一件蠢事。格林斯潘的发言在网上也有,大家也可以自行搜索来看一看,格林斯潘先生在发言里甚至还做了一番简单而严谨的理论推导。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格林斯潘是辅佐了美国6届总统,带领美国经济穿越20年波折和牛熊周期而持续强健的“美元总统”,在他面前,特朗普只是一个刚入校门的freshman。
(“美元总统”格林斯潘告诫美国人,不要发动愚蠢的贸易战)
当然这些论据可能并不足以说服反方代表。毕竟,这个世界上自信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上超越巴菲特、芒格、格林斯潘的妄人,有的是。
其实,美国企业界对特朗普政策的看法存在巨大争议与分歧。
一方面,特朗普的减税措施赢得了许多企业家的支持(我也支持),但另一方面,特朗普想让企业界远离甚至放弃有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的做法,招来了企业界的普遍反对(我也反对)。
特朗普试图让美国人相信,对中国市场的放弃是暂时的,只要全美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中国很快就会就范,到时候所有的美国企业都会从中受益,然而我看不出这种观念和“苦难的行军”,乃至赌博,有什么本质区别。美国企业家们的普遍想法是,我们既要减税,同时我们也不想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至于怎么去实现这个小目标,那是你特朗普总统必须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不要来问我,我又不是总统。
特朗普总统最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他推动了美欧日的自由贸易协定,这是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事情,作为奖赏,支持率走高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他想连任,最好能把中美的贸易问题一起搞定,而且是用一种核心利益阶层满意的方式搞定,否则选票的事情依然很难说。
有关美国企业界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立场,我也可以在这里举个例子做个说明。
(钢铁侠马斯克可能选择从中国出发去火星)
特斯拉的马斯克在中国也算是名声赫赫了吧,马斯克曾经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之一,然而现在从其实际行动看,他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早已不那么融洽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马斯克曾经在推特上向特朗普抱怨中国的贸易制度,并希望特朗普出面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特朗普认为这是马斯克支持他发动贸易战,于是随后在公开场合宣读了马斯克的推特原文,并表示这是企业界支持贸易战的代表。
然而特朗普明显会错了意。
从企业主的角度来看,我完全理解马斯克的意思,他是希望特朗普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至于怎么解决他并没有明确的建议,而特朗普不但没有把旧问题解决掉,反而搞出了新问题(贸易制裁),这肯定不是马斯克想要的结果。这件事后没过多久,特朗普又退出巴黎协议。半小时后,马斯克就宣布退出了特朗普的顾问委员会。美国企业家与中国企业家的风格是不太一样的,美国企业家就是有这么霸气。
前不久,马斯克来到中国,并准备在上海临港建设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这件事虽然目前还是个框架协议,但未来很可能被实锤,之所以现在还没最终敲定,大概是因为马斯克还想再看看特朗普后续的动作会不会有所转变。
特斯拉有中国最想要的科技专利,而马斯克曾明确表示他会公开这些专利,这无疑会让他成为中国政府最青睐的那类美国资本家。另一方面,特斯拉的财务状况一直处于窘迫的状态,而中国政府、中国市场很有可能会成为特斯拉的助力,说不定未来帮助钢铁侠登上火星的投资人都来自中国呢!
纵观特朗普的整个崛起与截至目前的总统生涯,其实都只是充分利用和放大了美国“社会折叠”效应后,所做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投机。这场贸易战,注定了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任何与世界自由贸易大趋势相违背的东西都难以持久。中美双方的贸易纠纷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由贸易来解决。
至于大家共同面临的内在核心问题,不复杂,就是让这个越来越卷曲的折叠世界,尽量铺展开来,让大家都有机会晒到太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日媒:中国2017年货物贸易总额超美国 重夺全球首位
责任编辑:王天僚
核心提示:报道称,在中国等亚洲地区进口势头强劲的带动下,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达4.7%,创2011年后近6年来新高。2016年的增长率为1.8%。
4月13日报道 日媒称,据世界贸易组织(WTO)12日公布的2017年贸易统计显示,仅限货物的中国贸易总额(进出口合计)为4.105万亿美元,从上年排第一的美国手中夺回了首位。进口额较上年大幅增长了16%。据日本共同社4月13日报道,在中国等亚洲地区进口势头强劲的带动下,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达4.7%,创2011年后近6年来新高。2016年的增长率为1.8%。12日举行记者会的WTO总干事阿泽维多分析称:&美国投资和日本消费的增加对贸易扩大做出了贡献。&他表示,欧盟(EU)和中国也继续引领增长。报道称,阿泽维多预测2018年增长率为4.4%,并警告称中美贸易摩擦今后如果加剧,或将导致增速放缓。他预测2019年增长率为4.0%。报道称,2017年货物贸易总额排名二至四位的分别是:美国3.956万亿美元,德国2.615万亿美元,日本1.37万亿美元。报道称,中国出口总额增长7.9%,以2.263万亿美元位列第一,远远超过美国;进口总额以1.842万亿美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日本出口总额增长8.3%至6,980亿美元,进口总额增长10.6%至6,720亿美元。报道称,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方面,美国以1.278万亿美元高居榜首。资料图: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 新华社记者徐金泉摄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杜特尔特说,“作为菲律宾总统,我想对在座的中国人说,我代表菲律宾人民,向你们发自内心地正式道歉。”
报道称,去年进行的投资几乎都是此前宣布的项目或收购。根据这项研究,2017年新宣布的中国在美收购交易额比一年前下降了90%。美...
报道称,特朗普2017年上任总统三天后,宣布放弃美国与11个国家签订的这项贸易协定。这项协定是前总统奥巴马时期谈判达成的。
分析人士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会让巴拿马运河的经济收入蒙受损失,因为中国和美国是巴拿马运河的最主要用户。更重要的是...
弗雷泽集团负责英国全球产品采购的主管西蒙·皮克林说:“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中国产品正在受到英国和欧洲大陆消费者的欢迎。一旦这...世贸组织总干事:中国在世贸组织的作用与日俱增
关注新华网
  新华社日内瓦7月13日电(记者聂晓阳)7月11日至13日,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有关规则对中国进行第七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本次审议期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世贸组织的作用与日俱增,本次贸易政策审议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
  阿泽维多说,2001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了7倍,进口增长了6倍,国际贸易经历了大幅的增长。同时,在这一期间,中国有5亿多人走出贫困,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成就。
  他说,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各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目前世贸组织机制面临压力,特别是近期全球范围内出现贸易关系紧张的局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审视和回应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这一机制变得更加有效和强大。
  阿泽维多表示,对世贸组织来说,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让所有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和制裁措施不会对任何人有帮助”。他说,那些认为会从这种措施中获胜的人最终并不会取得胜利,世贸组织正在尽力去帮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1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第七次贸易政策审议。在11日和13日两天的审议中,中国代表团将介绍过去两年中方的贸易政策和发展情况,回答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2日表示,尽管美方认为世界贸易组织需要改革,但现在谈论美国退出世贸组织为时尚早。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8年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概要版
发布时间:
知识文档-点击下载
20:4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864.25 KB, 1人喜欢 , 40人浏览
所需积分: 5 积分
18页 PDF 中文版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30日发布2018年版《世界贸易投资报告》(JETRO Global Trade and Investment Report 2018)。估算2017年全球贸易总额(以出口为准)较上年增长10.5%至17.3162万亿美元,近3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除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外,半导体相关动向也表现坚挺。
这是自2011年以来该数据较上年涨幅首次超过10%。出口方面,位居全球首位的中国(占比13.1%)增长7.8%,位列第二的美国(占比8.9%)增长6.6%。日本出口(占比4.0%)增长8.2%,进口增长10.5%,贸易收支连续2年实现顺差。对华半导体制造设备与对美建筑机械的出口势头良好。JETRO认为,倘若美国推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全球贸易将有低迷风险。
通过数字化连接全球经济
在全球数字贸易中,跨境电子商务和数据流量比商品和服务更加显着。“数字相关的商品贸易”(出口基础,JETRO估计)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7.0%(2017年为2.95万亿美元),近年来,旧的数字相关商品正在让位于新的。虽然日本在全球数字相关产品出口中的总体存在正在下降,但自2007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出口的最大份额。数字相关公司的全球跨境投资和跨境并购交易正在增加。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美国占据最大份额(基于项目/交易的数量),但中国正在积极开展业务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美国是世界主要数字公司的所在地,通过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数字贸易的自由化。与此同时,即使在竞争政策和税制改革等非贸易领域,欧盟也在积极推动数字相关规则的形成。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20:49 上传
width:100%">
2018年7月,值得收藏的25份报告2018年6月,数字营销领域25份报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世界贸易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