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历史意义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当今世界经济

郑和下西洋教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郑和下西洋教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答案带解析】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先后六下西洋 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先后六下西洋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拉各国的经济交流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都是发生在明成祖时期A.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郑和下西洋的说法。因为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成功第七次下西洋,明成祖已经去世。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考点分析:
考点1: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君主专制走到了它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与外国有了更多的交往,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这一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到骚扰,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进行了英勇的抗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 郑和
次数 & 7次
人数 & 27000多人
船数 & 200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 & & 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知识点拓展
1、★★郑和下西洋
(1)P.93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P.95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2、P.96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②设立东厂③设三司④实行削藩政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其中,分管地方刑狱工作的部门是(
)A.按察司
B.布政司C.都司
D.督察院 
“八股文”形成于(
B.元朝C.明朝
D.清朝 
和谐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1)材料一中的儒家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2)请从古代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举出两个重要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材料二: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有利于推进世界和谐。图一 周恩来“求同存异”演说
图二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APEC
CHINA 2001”
图四197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3)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
。(4)图二、四所反映的事件共同涉及到了哪一问题? 
材料一:请看下面三幅图片。材料二:“美国打个喷嚏,世界就要感冒一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材料三:就伊朗核危机,中、美、俄、英、法经常进行商谈;而朝鲜问题也离不开六方会谈。请问:图一
图三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当今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2)为应对这种趋势中国政府的态度怎样?试举例说明(三例)(3)图三说明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怎样的不利影响?(4)材料三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5)美、日、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也必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这说明了什么?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学设计]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学设计]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系统发生错误
文档【3534801】不存在或已删除!
等待时间: 6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历史启示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种历史启示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缩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