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佛龛尺寸协会吗?

已解决问题
家装、建材客厅家具神龛、佛龛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属性特征?
提问时间: 06:06:10
家装、建材客厅家具神龛、佛龛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属性特征?
浏览次数:4233
计量单位的属性特征有米;个;套;件;把;箱;平方米;张等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贪官赃款藏佛龛下求平安 常拿罗盘看风水|贪官|迷信_凤凰佛教
贪官赃款藏佛龛下求平安 常拿罗盘看风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20名地厅级以上落马官员被媒体曝光迷信鬼神、风水,影响了当地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
迷信官员拜佛求平安(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原标题]新华社揭搞迷信官员:休息日拿罗盘看赃款藏佛龛下求平安 简历 邓崎琳,65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0年7月加入武钢,执掌武钢帅印10年零6个月。曾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纪委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崎琳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邓崎琳被移送司法 经查,邓崎琳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干扰、妨碍巡视工作,对抗组织审查,长期搞迷信活动;严重违反组织纪律,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组织进行谈话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严重违反廉洁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违规多占住房,违规领取奖金,长期占用宾馆客房供个人使用;严重违反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进行权色交易。其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财物问题涉嫌受贿犯罪。 邓崎琳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中央管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主要负责人,理想信念丧失,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邓崎琳开除党籍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邓崎琳违纪&创纪录&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明确界定了党员不得违背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六大纪律&。在之前中纪委公布的违纪案件中,还没有哪个落马官员把这&六大纪律&都违反了个遍,而邓崎琳&创纪录&了。 此前最接近这项&纪录&的,要数已落马的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她违反了&六大纪律&中政治、组织、廉洁、工作、生活这五项。 去年中央巡视组向武钢反馈巡视情况就反映了邓崎琳的违纪问题:武钢集团管党治党责任缺失;存在&以&钢&谋私,大肆敛财&的情况:有的领导人员违规插手武钢工程项目,有的领导人员亲属围绕武钢经商办企业;采购环节制度缺失、管理混乱;重大项目违规决策,一些项目没有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即组织实施;部分工程项目招标不规范,存在暗箱操作、内定投标单位等。 据了解,武钢曾长期以党政联席会代替党委常委会,研究干部任免。在审计发现武钢员工孙文东的严重问题后,仍将其调到鄂钢公司担任总经理,并推荐为湖北省人大代表。而在销售矿石中,有2.41万吨在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后又原价回购,致使武钢损失1500余万元。武钢还通过不具资格的中间商采购无烟煤,使中间商获取不当利益1.03亿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上班当书记下班拿罗盘看风水部分落马官员大搞封建迷信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20名地厅级以上落马官员被媒体曝光迷信鬼神、风水,影响了当地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干部组织、参与迷信活动作出明确纪律处罚规定。 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信风水,一些项目开工竣工,都会请&大师&选择黄道吉日。 曾将家里老人坟墓迁往成都都江堰,聘请风水先生做道场改风水,有企业为此花费千万元;成都一重大投资项目接连发生突发事件后,李春城安排道士为企业&作法驱邪&。 广东省揭阳市委原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弘平甚至走火入魔&亲力亲为&,休息日头戴草帽,手拿风水罗盘,上山下乡看风水。2010年建成的&揭阳楼&、已经奠基的&榕江观音阁&、规划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城门,处处显示他的风水观。 山东省农业厅原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单增德经&高人&指点,把办公桌放在办公室入口,正对着窗户,虽出入不便,但正好对着窗外阳光,美其名曰&向阳&,座位背后墙上挂上一幅山水画,所谓&靠山&。 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每收到一笔赃款,都要先在&佛龛&下面放一段时间,祈求&平安&。河北省邯郸市国税局原局长许建恩,把赃物连同两尊金佛装进保险柜,运回老家埋在大树底下。案发后,他竟如此反思:&不该将佛埋在地下。&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秘书长兼法制办主任武志忠把家里一间屋子专门成佛堂,供奉了近百尊大大小小的佛龛、佛像、佛塔、佛画,把念经拜佛当作每天必修功课。但在供奉佛像的柜子下面,竟存放着近百张不堪入目的黄色淫秽光盘。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佛龛的历史发展_百度知道
佛龛的历史发展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说文》记载,“龛”在古时并没有后来的含义,汉扬雄著《方言》四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佛教传入中国后,龛又指掘凿岩崖为室,安置佛像,即供龛。在中国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见到。此后,又出现了将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橱子形小阁供奉佛像,但大都是与佛堂建筑同期进行,尺寸上有一定规范的较大佛龛。而在故宫中,独立于建筑主体之外,可随时拆迁并与佛像有多种组合关系的小型供龛,则在数量、样式和艺术特征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佛龛。乾隆时期,承做供龛的事项主要记录在《活计档》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广木作”、“珐琅作”及“如意馆”等档案中。尽管雍正时期档案中已有大量制龛活动的记载,但现存实务并不多见。目前,故宫中珍存的供龛多属乾隆时所作,样式和装饰内容融汇满、蒙、汉、藏宗教和生活中众多艺术元素。据乾隆年间档案的记载可知,宫中佛龛制作遵循着传统的审定方式。 当内务府官员将佛像及供龛呈皇帝时,皇帝首先会降旨将“法身梅洗,开脸,像染青发”,然后让造办处为佛像配龛,然后让如意馆或中正殿按皇帝意图绘画纸样,贵重的金银质地佛龛还要先做出模型,皇帝常会提出一些意见,令其修改后再次呈览,有时反复多次,直至满意后开始制作。内务部所属各部门按照分工性质承揽活计。如“钱粮库”筹备制龛用的各类材料,“广木作”、“油木作”、“匣裱作”承做各式木龛,除制龛、罩油、镶嵌外,还要进行红片金或黄缎裱里,龛背后刻四体字样等工序;“金玉作”承造各式金、银质地佛龛以及各类镶嵌工艺;“珐琅作”承造珐琅龛及珐琅装饰物;“如意馆”除绘画供龛纸样外,还负责各种玉饰雕刻工艺。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龛通常需要由造办处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供龛制成后,最后的验收者往往是皇帝本人。不要小看皇帝的审美能力和对工艺细腻程度的苛求,工匠们因制龛不能令皇帝满意而遭罚俸禄之事时有发生。从“用材不好”、“大小不合”到“做工粗糙”,都有可能成为受罚的原因。乾隆十三年(1770年)7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当造办处“金玉作”为皇太后万寿节所制四座供龛呈览给乾隆时,皇帝认为“佛呙做小了,又糙,片金里为何不用好圆金片做”等,降旨将相关责任人“并该作俱议不是”,结果,相关人分别被罚俸禄六个月、罚钱粮六个月。惩罚如此严厉的原因却极为简单:此龛是特地为皇太后八十大寿制作的,而皇太后又崇佛至极,乾隆皇帝是至孝之君人尽皆知,岂能容忍制龛之事有半点闪失?此事也足见皇帝对供龛制作的重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好,欢迎回来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供应商!
主营产品:佛龛、供桌、佛堂、神位
当前位置&&&
主营产品:
北京 通州区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经济开发区恒业二街410号
北京 通州区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经济开发区恒业二街410号
北京市宝艺恒河商贸有限公司
供应信息分类
供应信息分类
推荐供应商
主营产品或服务
玻璃钢佛像
稻草人工艺品
仿真植物绿雕
立体花坛雕塑
流水景观石磨石槽
大型玻璃钢佛像
大型玻璃钢神像
石牌坊牌楼
园林古建筑工程
城市雕塑工程
石材制品销售
建筑幕墙工程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中国供应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建议您在搜索产品时,优先选择信贸通会员,信贸通会员为中国供应商VIP会员,信誉度更高。
主办单位: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管理员入口
电话:010- 地址:北京 通州区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经济开发区恒业二街410号
按拼音检索:
您好!欢迎新老客户咨询洽谈!
电话:010-
成功收藏此产品我的图书馆
  俗语曾称“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是中国寺院数量之多。而且也都在名山胜景之上。“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便借为佛教寺院建筑的专门名称了。两于多年来修建的寺院建筑非常之多,恐怕要数以万计。在这本《中国名寺》里只能选择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加以介绍。   现将有关佛寺的来历、佛寺的发展、佛寺的建筑布局和佛寺的艺术作一简单的介绍,以便在介绍单座寺院之前,让读者对“寺”有一个了解。   一、佛寺的来历佛寺,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因此,在中国原本没有这一建筑类型,它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新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的二个小王国名叫悉达多·乔答摩的王子,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称他为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末,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但其时还未正式建立寺院。直到东汉水平十一年(68),才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立佛寺,广泛传播佛教。当时由于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二人于永平十年(67),用自马驮经而来,并住在鸿胪寺(国宾馆)里,所以把这一佛寺起名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佛寺的起源,中国。第一座佛寺。二、佛寺的发展佛寺自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建筑了第一座洛阳白马寺开始,即与中国传统的官寺建筑相结合,采取了传统的木构建筑法式。其后随着佛教本身的逐渐中国化,佛寺建筑也更加中国化了,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式的建筑形式。佛教寺院的发展过程,主要是由初期的以塔为主的寺院布置发展成为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布局。在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寺的布局主要是以供奉佛诅释迦牟尼的舍利(火化后的舍利于和身骨)的佛塔为主的布局,以塔为主,塔在寺的中心位置的形式。自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开始,逐渐与传统的四合院庭院布局相结合,形成了以供奉佛、菩萨像的殿堂庭院为主的形式。究其原因,乃是来自于帝王、官府或士民舍宫为寺、舍宅为寺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势力的强大影响。自唐朝以至明、清的佛寺,也都是以殿堂院落为主的寺院。其间也有少数以塔为主的形式,但毕竟为数极少,不占主流。三、佛寺的建筑布局由于佛教自南北朝以后,宗派林立,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说法,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务个民族、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传统,西藏、青海、四川、内蒙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有独特的规式,云南等地的南传小乘佛教寺庙又有自己的规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能一一列举。这里仅就内地北传佛教寺院的规式举例简介如下:山门是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中间是正门,两旁为侧门,里面供奉金刚力士,也有与天王殿台二为一,供奉四大天王的,视庙的规模大小而定。   钟、鼓楼在山门以内,用以悬挂钟鼓以为报时、集会之用。在唐朝以前多是钟楼而无鼓楼,以后才钟、鼓楼并立的。   天王殿位于钟鼓楼之后,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殿也称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是佛寺的主殿,里面供奉木寺的主佛、主菩萨像以及陪同的菩萨、诸天、罗汉等像。   伽蓝殿、祖师殿在大雄殿的两旁,有的寺院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作为东西配殿。伽蓝殿是供奉最早支持佛祖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祖师殿是供奉本寺院所属宗派的创始人。   法堂位于大殿之后,是演说佛经、佛法和皈戒集会的场所。一般只有较大的佛寺才有法堂。如无法堂的佛寺则在大雄宝殿内进行这些活动。   藏经楼也称作藏经阁,是储存佛教经书的建筑,往往是高层楼阁,在建筑布局上作为寺院之最后部分,起到压轴收结的作用。   此外,有些大佛寺还有戒堂、僧舍、茶堂和寺院园林等建筑。   四、佛寺的艺术佛寺的艺术,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筑本身的艺术,包括寺院的总体布局,各种殿堂、楼阁、廊庑等的艺术造型。建筑物的彩绘、壁画、瓦饰(琉璃瓦件、青灰瓦件等)、台基、栏门窗的雕刻等等。另一部分是建筑物内外可以移动的雕塑(佛、菩萨像等)、供器、家具、金银铜铁器物、碑刻、经书、书画等等。有些寺院园林是园林艺术的佳作。总之佛寺建筑的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佛寺建筑和保藏的珍贵文物,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收藏文物。   1。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新桥的北面,是北京最大、最完整的著名喇嘛寺庙,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雍和宫的建筑宏伟壮丽、全碧辉煌。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精美的佛像、壁画、经书、法器、法物等文物,有不少还是稀世瑰宝。《天咫偶闻》中记载:“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就是对雍和宫的称赞。   雍和宫最初名为“允贝罗府”,是清代康熙皇帝为他的第四子胤慎建造的一座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爵为雍亲主以后,改称雍亲王府。康熙死,胤禛继承帝位,按清代规制,皇帝登基前的住处或出生地,都是龙潜禁地,除改为寺庙之外,不准作为他用。因此,雍正皇帝即位以后把他原来的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后来行宫失火焚毁。到雍正三年(1725)将上院改为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曾停灵于雍和宫内,将宫殿的绿瓦换成黄瓦。黄甍朱墙,甚为壮观,这在其他寺庙建筑中是不多见的。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这对清政府利用喇嘛教笼络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首领有着重要作用。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疏朗开阔,后半部分对称密集。它主要是由三座结构精致的琉璃牌坊和处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进大殿,以及各大殿左右的东西配殿所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由于它是从潜龙邸改为嗽嘛庙的,在建筑格局上,一方面保留了王府的形制,另一方面在扩建后增添了寺庙的特色,于是使它具有与一般庙宇不同的行官气势。   进宫门过牌坊,庭院开阔,有辇道直达昭泰门,两侧松柏葱郁,环境宁静幽深。入天王殿,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迎人嘻笑,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有手持金钢杵的韦驮像。韦驮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护卫佛骨有功,升为护救三十二将之首,所以也把他供奉在这里。在天王殿与雍和宫大殿之间,有一高约4米的青铜大鼎,铸于乾隆十二年(1747),制造工艺精湛。鼎上刻有二龙戏珠;底座刻有图纹优美的三狮戏球。清朝的皇帝每次到雍和宫来进香礼佛时,都要用这个光可鉴人的大铜鼎。离大铜鼎不远存一座四角重檐的御碑亭,亭内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立的汉、满、蒙、藏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78岁时所撰写,内容为解说嗽嘛教义和嗽嘛制度。御碑亭后有一座高1.5米的极为珍贵的铜铸须弥山,又称苏弥楼,修弥楼。根据佛教的传说,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最下是风轮,往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其中心为须弥山,周围有九山八海,山顶有一座小坛城,为帝释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天宫。须弥山下有汉白玉石座,四周雕刻精致。顶部下方的星座位置大体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符。这座佛教的宇宙模型原为明代万历年问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施贡奉。   绕过御碑亭便是正殿雍和宫。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为迦叶、阿难像,均手持锡杖,形态都十分生动逼真。俩旁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殿内东北角的立佛是观世音菩萨,身后镜框内的画像是白度母。殿内西北角的立像是弥勒佛,身后还有长寿佛。   往前进入永佑殿、殿内正面供奉的是无量寿佛。在他的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狮吼佛即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化身,为超度众生之佛。殿内西墙上悬桂着乾隆年间补绣的绿度母像,东墙悬挂着白度母像。殿内西北墙上挂着释迦牟尼画像。   永佑殿后面的法轮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铜像。在这尊铜像后,供奉的是宗喀巴的铜像。宗喀巴是喇嘛教的改革者,原籍青海湟中,生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圆寂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这尊铜像高约6米,面露笑容,端坐在蓬台上,右肩有荷花插着宝剑,左肩有荷花承托着经书。在铜像后面还有五尊他的化身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高5米,长3米。山上群峰屹立,怪石嶙峋,并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高10厘米的手持不同法器、姿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像分布其间,构成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异常生动的画面。殿两侧墙上还绘有以释迦牟尼佛传故事为内容的大型壁画。殿顶上建有五座小阁,阁上各饰小型喇嘛塔。这些小塔都具有鲜明的喇嘛教艺术风格。殿内还保存有大量贵重的藏文经典,其中金字藏文《大白伞盖仪轨经》和《药师经》,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在法轮殿内还有一个金丝楠木盆,外表贴金,遍刻波涛,水势起伏,水中有鲤鱼四条,内中一条头如龙,浮出水面,形状奇特,所以此盆又名为“鱼龙变化盆”,还称“洗三盆”,为乾隆皇帝初生三日洗身之物。后来喇嘛将盆供于殿内,作为“聚宝盆”,盆内放置五谷和钱币,以示吉祥。   法轮殿后的万福阁,又称大佛楼。它是雍和宫最高大的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尊享誉中外的,用一棵巨大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像,像身高18米,周长3米,相当六层楼那么高大。为了稳固,佛像埋入地下的部分有8米之多,共计达26米,重量约为100吨。这尊大佛体态雄伟,神情庄重,线条流畅,刻划细腻,比例匀称,巍然屹立在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极为壮观。人们在观望佛面时,真有仰首落冠的可能。它是我国用独木雕成的最大的弥勒佛像。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的千手于眼观音像和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大佛像虽比它高大,但都不是用独本雕成的。   万福阁不仅佛像雄伟,殿堂也极高大。当初建造佛像时,先在法轮殿后支搭芦殿,待檀本竖文雕刻成佛,再建造万福阁。这“先有佛,后有阁”之作,是深为老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万福阁共三层,在其左右还各有一座二层的永康阁和延绥阁,设天桥与万福阁相通,将三阁联成整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建造大佛和万福阁共费时三年,用银八万余两。相传雕成大佛的这棵巨大白檀木,是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了感谢乾隆皇帝派兵帮助平定西藏群王之乱,而从西藏经过千山万水,厉尽艰辛运到北京,作为礼品送给乾隆皇帝的。因为当时乾隆皇帝想建一座高大的楼阁。作为雍和宫北面的屏障,正愁于没有高大的佛像。   雍和官除了五大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配殿、碑亭、翼楼、院落等建筑。万福阁东们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皇帝的母亲纽祜禄氏皇太后供佛的地方,她供的是用铜铸成的旃檀佛,又称照佛。佛身服装与其他佛不同,雕的是水纹衣。相传释迦牟尼在上天说法之前,弟子为了佛的影像永留人间,要给佛画像,但又不敢直视佛面,只好请佛站在水边,让画师照水中影像去绘形,画师连水的波纹也实录了下来。佛上天之后,匠师只能依画而雕,便出现了水纹衣的佛像。因此,把这一佛像称为“照佛”。此佛原头戴一顶全五佛冠,领上有一粒毫光珠,佛顶上有一柄金伞,可惜在解放前夕被盗。旃檀佛的佛龛也是珍贵的木雕制品,上雕99条金龙,遨游于云彩之间,形态生动,有呼之欲出之感、法轮殿的东配殿内还供有佛像五尊,正中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体为青黑色,有9面34臂16足。在大威德全刚右侧为永保护法金刚和地藏主金刚。永保护法金刚一头六臂,脚踏象头人身,左于持水萝卜,右手持人头骨。地藏主金刚手持骷髅棒,在永保护法金刚的右侧为吉祥天母护法主刚,天母嘴叼小孩,手拿骷髅棒。在地藏主全刚右侧为财宝金刚,右手持银鼠,左手持宝伞。   现在,法轮殿西侧戒台楼的展览室内,还存有40余件雍和宫珍藏的清代宗教艺术品和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其中有漆布重新描金的乾隆皇帝影像。画面描绘的是乾隆皇帝头戴僧帽,身披哈达;端坐在莲花台上的化装像,使人相信他不仅是皇帝,而且也是天上的佛祖。室内还有喇嘛“打鬼”时穿用的彩缎绣衣和千奇百怪的面具。打鬼是喇嘛教的宗教仪式,一般在春天举行。雍和宫打鬼定在农历正月三十日。打鬼的意思是用佛法驱邪除怪,仪式进行时,殿上点燃数百盏灯火,由喇嘛装扮的鬼神,在特殊的乐声中舞蹈、跳跃,场面隆重,充满了神秘的气氛。   2。广济寺   现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大街东口,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弘慈广济寺,它虽然地处繁华的闹市,但仍不失其庄严肃穆,古朴清幽。   广济寺为金代刘望云所创建,距今已育八百多年,原名叫西刘村寺。元代未年寺院遭战火焚毁。明代天顺年间()有两位云游至京的山西僧人普惠、圆洪师徒,见废寺遗基,发愿重建寺庙,遂募款筹资,招工营造。当时得到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宦官廖屏在财力上的支持,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寺庙终于落成。明成化二十年(1484),皇帝下诏赐名为“弘慈广济寺”,成为当时“京师宝坊,斯为第一”的著名大寺院。在此之后,广济寺又进行过多次的扩建和大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修,增建了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观音赞”,增塑了释迦牟尼等佛像。清末,广济寺的香火最盛。年间,寺中还办过佛学院,学僧达到一百多人。可惜的是在日,广济寺发生了一场火灾,数十间殿宇被焚毁,大量书画、瓷器、铜器、玉器和所藏佛经以及国外进贡的白檀香木释迦牟尼像等文物,均付之一炬,损失极为严重。广济寺现存殿堂大部分都是在那次火灾后,由寺僧募款重新修建的。1934年正门匾额改为“敕建弘慈广济寺”。广济寺自建寺以来,虽然几经兴废,但基本保留着明代重建时的建筑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的维修,使这座古老的寺院面貌一新。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成立。   广济寺占地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藏经阁等。戌南至北分列在一条轴线上,殿堂两侧建东西配殿,西北隅有戒坛殿和戒坛。各殿堂与院落之间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院山门坐北朝南,由三个石砌的拱形券门组成,门后原有巨大的护法神力士彩绘泥塑像,现已无存。山门内是一片开阔的场院,四周有古槐蔽荫,静寂清幽。院的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制作的弥勒佛铜像,佛像背后隔木屏育一手执大柞,威风凛然的韦驮像,此也为明代铜造像。   穿过弥勒殿,便是寺中主要的院落。院中有一个2米多高的青铜宝鼎,置于石雕莲花座上。宝鼎是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所造,鼎身铸有轮螺伞盖花瓶鱼结八供装饰花纹,造型十分精美,称得上是一件艺术珍品。宝鼎前面的汉白玉月台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造,月台左右分立着四通石碑,其中有康熙皇帝赐碑和乾隆皇帝题诗亲书勒石的石碑。拾级踏上月台便可进入正殿——大雄殿,此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五开间,三开门式格局,宏伟宽畅,金碧辉煌。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这三尊佛像出自康熙年间的雕塑名师焦万里之手。佛像背屏后壁绘《胜果妙因图》大型指画。画为纸本,高5米,宽10米,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师傅妥所绘,傅雯,奉天广宁(辽宁北镇)人,得高其佩指画法,善画摩诘,画佛像也很精妙。这幅画概括简洁,运笔粗中求细,画中的释迦牟尼、天王、罗汉“约百余等,备极神彩。”成为保存至今的一幅中外闻名的捐画珍品。《胜果妙因图》的内容是描绘释迦牟尼佛祖灵山说法的故事。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台上,慈祥地为台下一百多位弟子说法;众弟子则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画家用姻熟的技法,突出刻画了诸多人物面部的不同表情,反映每一个人对佛怯不同的内心领语,上下呼应,画面主动传神。   大雄殿后的圆通殿,也称观音殿。据记载,圆通殿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墨迹。殿内正面供奉一尊十一面观音铜像,像的上面悬佳锦幔,有“佛光普照”四个隶书大字匾额。   在幽深的后院中有一座建筑在高台上的两层楼阁。下层为多宝殿,也称药师殿;上层为藏经阁,也称舍利阁。楼阁前有回廊,两边是五开间的东西厢房,建筑浑然一体,玲珑精巧。阁内藏经十万余册,其中以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经》最为珍贵。它连同青铜宝鼎和《胜果妙因图》壁画,合为广济寺的三件珍宝。多宝殿内供奉着明代铸造的三尊铜佛像,这三尊佛像较大雄殿中的塑像更为精美、细腻。在后院中还保存着广济寺中的另外三宝,那便是种植在高台上的一株七叶槐;摆放在院中央的长满睡蓬的明代陶制方缸,缸前所置纹理清晰的木化石。这三件宝物年代久远,更可证明广济寺历史的悠长。   寺里西路院内有戒坛殿和三层汉白玉筑成的戒坛,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广济寺保存最完好和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缅甸吴努总理、老挝西萨旺瓦达拉国王和斯里兰卡普雷马达萨总理等先后前来广济寺参观访问。这座古老的寺院已成为中外佛教人士交往和中国佛教事务的活动中心。   3。碧云寺   北京西郊香山东麓的碧云寺,与风光秀丽的香山公园相毗邻,离城约20多公里,古寺依山而建,面临一片平原,层层殿堂,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林木繁茂。远望“万峰围阁殿,碧色净如云”,诗情画意无限,明人马汝骥对碧云寺赞美非常,导诗云:“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创构土木元自谁,山川是昔主人异。”自古以来碧云寺就是西山诸寺之冠。它是西山风景区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也是北京著名风景胜地之一。   相传碧云寺是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代至顺二年(1331)始建寺庙,初名碧云庵,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到阴代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和天启年间魏忠贤,均先后选此地为生扩,但因两人都获罪身亡,未能葬在这里。至清代乾隆年间曾进行大规模扩建。1949年以后也进行了修整。寺院从山门到金刚宝座塔,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六进院落,布局采取层层封闭形式,每进院落都各县特色,严整气派。全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孙中山纪一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   沿山路登碧云寺,在古色古香的山门外,蹲伏着一对雕琢精细,形象逼真的石狮。往前有一自石桥,桥下清清流水,周围古树参天,绿荫浓郁。过石桥拾级而上便到山门,入内正面是天王殿。殿内供奉一尊弥勒佛铜像,高2.5米,铸于明代。佛像盘膝而坐,满面笑容,仪态慈祥。殿内原有四大天王像,现已无存。   出天王殿,经过钟鼓楼便到古寺的正院,院内有释迦牟尼殿,殿前有一雕栏金鱼池和两座六角形的汉白玉石幢,各高8米,传说是元代建寺时的“卖地券”。院内周围还有银杏、婆罗、白皮松等古树,枝繁叶茂,环境幽雅。殿内正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边为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殿两侧塑有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四壁顶上还有木雕内容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生动故事,表现了云山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释迦牟尼殿的左边跨院内有罗汉堂,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仿照杭州西湖的净慈寺修建的。在罗汉堂的正面出轩,塑有四大天王像,形体健壮,神态威武。罗汉堂内共有塑像五百零八尊,除五百罗汉金身外,还有七尊神像在堂内的过道里,另一个只有30多厘米高蹲在房梁上的济公。相传因为济公来迟了,辈份又低,没有坐位,只好蹲伏在房梁上,这里的罗汉大小与普通人相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清代较好的木雕艺术品。   碧云寺的罗汉堂与其它寺庙的罗汉堂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堂内除多了八尊罗汉外,乾隆皇帝也趁机在众务难以对号的罗汉群中、捞取了一个果位,当了罗汉。这里罗汉的名位,是经过乾隆皇帝亲拟和精心安排的,在每一罗汉前立有金漆神牌,上书罗汉之名。乾隆封的第一位罗汉是“阿若陈如尊者”,因他是佛祖释迦牟尼济渡的五僧人中的第一位,又曾是贵族,所以将他排在众罗汉之首。令人深感兴趣的是,乾隆当了皇帝仍来心满意足,还要当罗汉、罗汉堂里的第四百四千四尊罗汉,身披甲、头戴盔、罩袍穿靴,气宇轩昂,庄重威严,形态特殊,与普通罗汉不同,而与传说乾隆皇帝要当罗汉的装扮却一模一样,分明就是乾隆为自己塑的一尊罗汉像。这尊罗汉像还加了“破邪见尊者”的封号,其含意是别人的看法都是邪说,只有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只有他才能识破世间的谬误。好在佛法无边,有尊乾隆的“假罗汉”也未尝不可。更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还把“师子翻尊者”安排在他前面第四百四十三尊罗汉位置,这尊罗汉是释迦牟尼的祖父,为师子(即狮子)翻王,他在位的时候,喜欢以徒手翻倒狮子捕捉而闻高,其力大无穷,所以称为师于翻王。乾隆皇帝将师子翻王封为罗汉,并安排在自己身旁,意思是借其力量保护自己。乾隆皇帝还把“无忧德尊者”安排在他后面第四百四十五尊罗汉的位置。这尊罗汉是古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性情残暴,好大喜功,但智勇双全,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阿育王取得政权以后,佛心大发,建寺庙,造佛塔,虔诚拜佛,并定佛教为国教。乾隆皇帝之所以也把阿育王安置在自己身边,是因为有与其相同的热衷于好大喜功的作风。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当了罗汉还是不甘心,还要挑选一位大力罗汉来作为他的保镖。另外再挑选一位志同道合的罗汉来作为他的伙伴,以显示他至高无上的皇帝尊严。   在释迦牟尼殿的右边跨院是原行宫院,又名水泉院,原来是明代的“听水佳处”,山泉从石缝中流出,潺潺有声。院内建有眼镜池,池水清澈,池上有小桥;南面峭壁有三仙洞,励里塑有佛像。满院松柏蓊郁,一片荫翳,缀以山石亭台,景色清幽,宜人休憩。夏日山风送爽,品茗其间,更是无穷的乐趣。   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最宏伟的建筑,在后面的塔院内,塔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是仿照西直门外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而建的,结合了印度和中国的建筑手法,具有民族风格。金刚宝座塔是指印度菩提伽耶城中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处的纪念塔,凡模仿其形式建造的塔均称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为我国现有金刚宝座塔中最高的一座,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塔基为高台,有石阶从正面盘旋而上,可达台顶。塔身建于高台中央,为一方形台座,正面中开券门,门内两侧有石梯自座内上达座顶。座顶上有密檐方塔五座和喇嘛塔两座,正中为一小型金刚宝座塔,小座上又分立两塔。塔身满刻各种大小不同的佛像、天王、力士和龙、凤、狮、象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雕工异常精美,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品。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其灵柩曾放在塔内。1929年5月迁葬南京紫金山,他的衣帽则葬于此塔,成为衣冠塚。金刚宝座塔是碧云寺的最高处,站在塔上远眺京郊景色,群山起伏,林木葱翠,秀丽非常,令人心旷神怡。   4。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巨刹。它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原名“悯忠寺”,据记载建于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征辽阵亡将士,“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建悯忠寺。”当时建筑规模宏大,至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完成,历时51年。唐中和二年(882)寺遭火灾焚毁,塔阁均已无存。景福初年,节度使李匡成重修,为供奉观音菩萨曾建三层巨阁,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说法,可见其高大。但到辽代清宁三年(1057),因幽州大地震,全寺又被毁,后奉诏修复。阴朝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再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才改称“法源寺”;沿用至今。   法源寺建筑布局严谨,庭院深邃,全寺占地面积约为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山门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在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寺阁(又称悯忠台或观音殿)、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藏经阁等。中轴线东西两面有几百间寮房。   法源寺山门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已修饰一新。天王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神态威武。殿后院落宽敞,古树葱郁,花香四溢。往前便到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壁有二十圣僧像。现在是中国佛教学院学僧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再往前是悯忠寺阁,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方形砖台基,室内顶棚砌上露明造,造型端庄,朴实无华,从正脊正吻看,似为元代末年或明代初年所重建。殿内供奉有生动秀丽的木雕11面32臂观音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阁的东西外壁两侧镶嵌有唐、辽、金、清历代碑刻,并立有经幢等。其中以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张石矜撰、苏灵之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和辽代《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都是研究法源寺的重要史料。另有《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和《重藏舍利记》两块唐碑,记载有法源寺的方位,对研究北京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还有金代大定十八年(1178)的《北部令史题名记》和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诗人余集、王昶等题《法源八咏》也镶嵌在东西两面墙壁上,是研究法源寺史的重要史料。   继续在前就是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堂正中供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顶骨舍利为金陵长干寺演纯法师可政于宋代端拱元年(988)在终南山所得,并建塔收藏。后来寺塔俱毁,至1943年重修时发现石函,知为玄奘舍利,分供奉于北京、南京和日本等地,解放后才移供于此。堂内还陈列有玄奘的全部翻译和著作,以及有关他的事迹的拓片、照片等珍贵纪念物品。   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分上下两层,其檐枋等处均绘有以人物及花卉为内容的精美彩画。楼内有东魏、北齐的石佛像和明清两代的铜铸造像以及明代泥金华严经、贝叶经、清代水陆画等。   法源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名刹。全代这里做过女真人的进士考场。北宋时钦宗赵桓被金人所掳,曾囚禁于此。南宋时有一位与文天样配合抗元的南宋遗臣谢叠山,失败后隐居于福建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后彼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拘禁于法源寺内。他拒不降元,宁死不屈,绝食身亡,留下了悲壮的事迹。   在古代,法源寺就以花木见胜,尤其以丁香著名。法源寺的丁香茂盛,冠绝京华,每年初春花开时节,便有许多文人墨客结伴春游,到这里来作“丁香之会”,诗词题咏,寺僧则备筵,迎接赏花,可谓极一时之盛。这种习俗,直到明清两代仍盛行不衰,所以至今寺内丁香依然繁花似锦。前院的唐松,钟楼间的宋柏,藏经阁前的银杏和院内的古槐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庭院内还种植有龙爪槐、文官果,以及海棠、菊花、月季、丁香等各种花卉,引人入胜。我国丁香花的栽培历史悠久,是庭院广为种植的春季开花观赏植物,芳香宜人。法源寺种植的是华北紫丁香,叶对生,盛开时密集成圆锥花序。十分美观。清代杨懿年写有:“红蕊珠攒晓露团,朱霞白雪簇雕鞍”的赞美诗句。法源寺的丁香与崇效寺的牡丹,大觉寺的玉兰,天宁寺的芍药齐名,享有几百年盛誉。从前北京人谈到赏花,总是离不开这五大名刹。因此,法源寺也以花贵。人们一踏进山门,就会被久负盛誉的满院丁香和参天古树所吸引,给人一种愉悦和古老的感觉。当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法源寺,已经不是古代那样宏伟的规模了。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建造的两座高达30多米的砖塔,以及被人称为“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建筑早已无存。现在只留下几座屡经修葺的主要殿堂,然而寺院仍不失其幽雅古朴。从山门处蹲伏着的石狮,至寺内六进院落的建筑,都表现出这座古刹的历史价值。   5。潭柘寺   北京潭柘寺位于层峦叠翠,九峰环抱的潭柘山中,距城约40公里。因其风景秀丽,每逢假日游人如云。   据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265—316),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老北京的俗话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可见潭柘寺在北京是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它原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又铭万寿寺,到明代恢复原名称嘉福寺,清代再改名为岫云寺,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的云禅寺”匾额至今仍保国在潭柘寺的山门之上,这座古寺名称虽多次变更,但由于寺后有龙潭,寺前有柘树,“潭柘寺”之名却千古传留,远近闻名。   潭柘寺坐北朝南,建在潭柘山半山腰上,背靠宝珠峰,周围九峰罗列,苍松翠柏,泉水淙淙,自然环境清静幽深。寺内殿宇依山而建,层层高升,排列有序,琉甍朱墙,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壮观。全寺主要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今已无存),直到最后的毗卢阁。东路有行宫院、方丈院、舍利塔。行宫院内建有华美的万岁宫、太后宫和流杯亭。西路有楞严坛、戒台、观音殿等。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重建。   经排楼,进入山门,迎面便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一尊弥勒佛坐像。   在佛像前两侧的往上,原挂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弥勒佛背后有手持降魔杵的韦驮立像。殿内两旁有四大天王像,天王脚踏八大怪,神态威严,形体雄壮。   天王殿前存一口大铜锅,口径1.85米,深1.1米,据说是和尚炒菜所用。原来在寺内还有一口比这个更大的铜锅,口径约3米,深约2米,是寺僧煮粥用的,一次要用一石二斗小米,煮16小时。由于锅大底厚,文火长熬,粥稠米香。传说因为锅大粥多,所以潭柘寺一直有“添人不添米”和“来僧不撵,去僧不留”的说法。这口铜锅煮粥还有“漏沙不漏米”的方法,在锅底有一凹陷坑,人们称之为“容沙坠”。煮粥时,锅内周围的水与米向上滚动,再往中间下沉,由于沙重米轻,沙粒便落入容沙坠中,粥就无沙了。小和尚在刷这口锅时要借助木梯上下,游人也要登梯参观。这口大锅在解放前后便不知去向。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建筑雄伟,五开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殿脊两端有高2.9米的饰有云龙图案的绿琉璃鸱吻,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据知为金元遗物。鸱吻各装有两条鎏金剑光鸱带,相传潭柘寺地基原是一个水潭,潭内有龙。这条龙每日都来听华严法师讲经,过了一段时间,华严法师要辟山建寺,青龙便离去了。一日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潭变成了平地,并且出现了两个鸱吻,后来把它们安置在大雄宝殿的殿脊两端。清代康熙皇帝到潭拓寺游览,在马上忽见鸱吻跃然欲动,有腾空飞去之势,于是急命大臣制造金链将鸱吻锁住,以免逃去。这一生动的传说给潭柘寺增添了神秘离奇的色彩。大雄宝殿内正面供奉释迦车尼佛像,左右为其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   过大雄宝殿,在原三圣殿的庭院内,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东边的一棵植于辽代,距今已有千年,树高达30多米,直径4米,需7个人才能合围。传说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很奇妙,在清王朝统治时代,每当一位皇帝即位时,树便自根部发一技新干,日久与老干相合。当然,这只是附会之言,并不足信。但是由于它的树冠异常之大,遮天蔽日,甚是壮观,早在乾隆皇帝时就被赐名为“帝王树”。西边的一棵银杏树,种植较晚,枝干也较小,名为“配王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这两棵古树全是雄性,所以只见核繁叶茂,并不见果实累累。从庭院往北,拾级而上即到毗卢阁。它是中路最后一座建筑,双层楼台,硬山木结构,飞檐长廊,雕梁画栋,高15米,造型别致。阁内下层原供奉有毗卢佛,上层供奉三世佛。登阁可以俯视全寺景色。   东路是庭院式建筑,有行宫院,名曰“松竹清泉”。院内的万岁官是清代乾隆皇帝来寺游览时的寝宫。流杯亭顾名思义,即流水传杯之亭。它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木结构,小巧玲珑的亭子,亭内正中地上用汉白玉石雕刻成一蜿蜒曲折的龙形水槽,宽约10厘米,将亭外泉水引入,把酒杯放在水面随之飘浮流动,坐在近处的人都可取杯饮酒。这是王公贵族饮酒作乐的地方,也是文人高僧附庸风雅的去处。流杯亭是沿袭古人“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造的。古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聚会于环曲水渠之畔,置酒怀于上游,任其顺流而下,经谁的近处,谁可取饮。   在流杯亭的北面有一片名为“金丝桂绿”的竹林,因的“干金黄,竹节长有绿线,所以又称“金镶玉”。在流杯亭南面房后,还有一片名为“碧玉镶金”的竹林,与“金镶玉”相反,竹干翠绿,竹节长有似金色的线,故又名“玉镶金”。它们均为竹中名贵的品种,在北方更为稀有罕见。   行宫院后的白色舍利塔,又名金刚延寿塔,是明代越靖王瞻墉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为藏式白塔。在舍利塔后壁上有一古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上刻存僧人重玉的诗:“一林黄吐万山秋,莺仗参倍结胜游。怪石斓谝蹲玉虎,老松盘屈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流危崖渴瀑流。堪笑红坐名利客,几人于此暂方休。”   西路是寺院建筑,有楞严坛、戒台和观音阁等。楞严坛已毁,它取名于佛经,为僧众讲授《楞严经》而建立。戒台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戒合上原来供奉释迎牟尼佛像,旁边放有十把椅子,像前三把是受戒时讲戒和尚的坐位,受戒者则左边坐三人,右边坐四人,称为三师七证的座位,佛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县足戒。在这里受的是具足戒,受戒后男子成为比丘,俗称和尚,女子成为比丘尼,俗称尼姑。正式受戒的比丘有250条戒律;比丘尼有348条戒律,叫作具足戒。   观音殿处在西路建筑的顶端,为全寺的最高点。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像。   相传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拜佛的遗址。妙严公主到潭柘寺落发出家,十分虔诚,每日朝夕来观音殿顶礼膜拜,天长日久,手足之印深透入砖。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孝定太后将留有足痕的拜砖镶入花梨木匣中,带回宫内,后又送还,成为寺内保存的珍贵文物之一。   从观音殿往西为龙王殿,在它的廊檐下有一条长1.46米,重约150公斤的石鱼。这鱼远看似铜,近看是石,击之清音悦耳,其实它是用一块含铜的陨石制成,为清代康熙年间的遗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可惜拜砖、石鱼均已无存,现所见均为复制品。   塔院和龙潭都在寺外。出山门沿山路南行使可见塔院。这里林木葱郁,建有金、元、明、清历代的有名僧人墓塔72座。塔院分为上下两院:上增院都是藏式砖塔,安置的均是清代潭柘寺主持僧的墓塔,下塔院有金代以后的僧人墓塔,最旱的是金代天眷元年(1138)建的海云禅师塔。还有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建的通理禅师塔和大定十九年(1179)建的奈公长者塔,距今都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在潭柘寺出家,圆寂以后也在这里建了塔,即著名的妙严大师之灵塔,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塔已倾斜,现用砖柱支撑。这些墓塔由于修建年代的不同,塔形也各异,对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育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潭在潭柘寺外约1.5公里的山上,出行宫院东门,沿山路上行,过歇心亭、少师静室,路边有一蛙状巨石,称为海蟾石,石上刻有“海蟾石”三字。再西行经烟霞庵遗址,便可见围有石栏,方广约4平方米的水池,新用12块大青石雕成二条青龙,清泉从龙嘴流出,注入池中,这就是龙潭。龙潭旁边有一亭,内置石桌、石凳,为憩息好处所。亭前石碑刻有清代乾隆皇帝亲书的《岫云寺即亭之二》诗文。龙潭两边山涧清泉潺潺,巨石嶙峋,富有山林野趣。   6。白云观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它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素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长观。金正隆六年(1161)毁于火灾,后经全世宗颁诏重建,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广收弟子,开坛演戒,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处机号长春子,太极宫便又改称长春宫。后来传说观中有白云统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为白云观,一直沿用至今。   白云观是一座建筑宏伟的宫观式古建筑群。自金代改建太极宫后,道教丛林的规模已初具,当时就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据记载,到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方丈卢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轴线上的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称罗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观共有大小殿堂50多座,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这些宏丽的殿字和清幽的花园,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广收了我国南北方官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都极为精巧别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莱”的美誉。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巨大的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这里原为观中的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山门前两侧还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山门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门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生动可爱的石雕小猴隐藏其中,成为白云观的胜迹之一,旧时,北京民间有句俗话:“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节,就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灾,万事如意。这虽是无稽之谈,但民间的习俗日久天长地保留下来,石猴早被人摸得黝黑光亮,形体扁平。这三只小石猴只有几寸大小,又不在一处,寻找起来颇费功夫、为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白云观的重重殿阁中,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七真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观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长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今山东省栖霞县)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衣历正月十九日。19岁出家学道,从师王喆,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后,邱处机隐居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继承王喆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理论的全真学说,以苦修和善交结成名,后应成吉思汗所诏“西行万里,谒大汗于中亚”即著名的长春真人雪山之行。由于他向成吉思汗宣讲“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先”的治世、养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此后,道教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邱处机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颂而逝。弟子们将他的遗骨安葬在长春宫下院处顺堂,即今殿内供奉邱处机的瘿钵础石之下。瘿钵传为树瘿(树瘤)所制,宋代遗物。为清代雍正皇帝献给长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阁内藏明刻道藏5485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后花园是白云观中的“仙境”,原名后圃,明清时都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和长廊等点缀园中,使后花园清幽雅静,随四时的变换,更有不同的奇趣。这座千年的宫观里保存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历尽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称为镇观之宝。三清阁内的明版《正统道藏》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观中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这就是白云观著名的晒经会。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塔为石质,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但又育所不同。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可见它的珍贵。   7。独乐寺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西关大街路北,是唐代初年创建,辽代统和二年(984)重建的一座著名佛寺。原名观音菩萨寺,后改名为独乐寺。关于独乐寺名称的来历,有看许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起兵叛唐时,曾在蓟县的观音菩萨寺中誓师,为显示他的力量和野心,将寺名改为独乐寺,意思是独享天下之乐,不与他人同乐。另一种说法是在寺的西北有独乐水,故得名为独乐寺。但由于寺内有巨大的观音菩萨像、民间俗眸之为大佛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寺中的殿堂楼阁,除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外,其余均为阴清两代所重修,唐代独乐寺原貌早已不复得见。然而由于辽代去唐不远,重建后的寺院仍不失唐代风格。寺院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为僧舍,西为行宫,中为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这两座建筑排列在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上。山门与殿堂之间有回廊相连,显示出唐代寺庙建筑以殿堂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建筑宝贵的实物资料。   独乐寺坐北朝南,山门古色古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门额上高悬“独乐寺”三字匾额,字体雄浑有力,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所书。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内两侧各有一尊神态威武,形象逼真的泥塑力士像。山门木结构的梁架,保留着古代建筑的特点,台基上竖立大木往12根,四角柱头略向内收,柱脚梢向外放,侧角明显,使建筑起稳固作用。每根往上设雄大斗拱,以支撑坡度平缓的单檐庑殿顶,这种殿顶,古时又称四阿大顶。屋檐外伸深远,檐角如飞翼,生动别致。山门正脊上的正吻也与明清时代的有所不同,鱼尾翘转向内,似雉鸟飞翔。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的特征,更是古代匠师们高度的智慧和绝妙的建筑技术的杰出之作。   山门的正北面是一座宏伟高大的楼阁式建筑,这就是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的观音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阁高23米,上覆单檐歇山顶,中间有腰檐和栏杆围绕,可登楼凭栏远眺,饱览周围胜景。阁内以佛像为中心,四周立木柱两排,柱上设斗拱,由于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用梁往接榫结构达24种之多。其梁、往、斗、枋虽数以千计,但布置有序,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阁内正面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11面观音像,身体微向前倾,面庞丰润,两肩下垂,姿态端庄,是中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他的两旁各有一尊服饰鲜艳,形象生动的胁侍菩萨立像,具有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这三尊塑像都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观音阁是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精华,建筑手法十分高超,虽历经千年沧桑,20多次地震,迄今仍完好无损、巍然屹立。   观音阁内下层四壁满绘大型彩色壁画,总面积达140平方米。主要题材:南墙大门两侧绘的是三头六臂和四臂天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绘的是十六罗汉立像。壁画间还绘有山林云海和世俗题村的画,是明代画师的作品,这些壁画在过去长时期被厚墙皮所复盖,直至1972年才被整理出来,重见天日。据说在明代的壁画下面还有辽代和元代的壁画。这些壁画的重新发现,不仅提高了观音阁的文物价值,而且更为中国的美术考古增添了新的内容。   8。外八庙   清代修建的驰高中外的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坐落在峰峦起伏的山谷盆地中,群山环拘,河水中流。山在是以自然山水融合我国南北园林之特点,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过去有七十二景之称。它原是清代帝王的行宫,也是清王朝前期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现在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旅游胜地。   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面,有一片金碧辉煌、风格独特的寺庙群。寺庙三面环抱,面向山庄,犹如众星拱月,与山庄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绚烂壮观、气势雄伟的艺术整体。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第一座博仁寺建立,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须弥福寿庙竣工的67年间,先后落成寺庙11座,其中8座朝廷派驻喇嘛,并由理藩院发放银饷。由于这些寺庙在京师之外,人们习惯称它为“外八庙”。后因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现在尚存寺庙7座,计有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庙和殊像寺。承德外八庙的建筑丰富多彩,楼、台、殿、阁、亭、廊、堂、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各寺庙依山傍水,运用自然景色造园借景的手法,融合了我国各民族的建筑艺术而又有所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各处寺庙的布局,建筑的形式,装饰的手法,园林的配置,地址的选择,都各有特点,匠心独运。外八庙的寺庙群在建筑上是一组辉煌壮观的艺术杰作,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珍品。   溥仁寺在避暑山庄和武烈河的东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寺庙,为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到承德庆贺康熙皇帝60岁大寿而建,当时除建了溥仁寺外,还建有溥善寺。因溥仁寺先建,又称前寺,溥善寺后建、又称后寺,后寺现已无存。溥仁寺前殿名慈云普荫,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显得庄严宏伟。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二侍者,两侧排列有十八罗汉像。后殿名宝相长新,殿内供奉无量寿佛。院中殿字富丽堂皇,古树参天,环境清幽。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以东的台地上,背依磬锤峰,面向武烈河,与山庄隔水相望。它占地24000平方米,是清政府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后,特为蒙古、布鲁特、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来承德朝觐而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开始,次年八月竣工。乾隆皇帝取“既宁且安,其乐斯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而赐名为普乐寺。   普乐寺山门坐东朝西,顺应山势而建,面向山庄,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寺内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汉式建筑,宗印殿内供奉着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两侧有八大菩萨像。左右配殿供奉金刚像。从宗印殿顶的琉璃塔,殿内天花板的六字真言图案和左右配殿的金刚塑像看,都反映了喇嘛教的特点。后半部分是普乐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俗称圆亭子。它是用砖石砌造的三层方形高台,台中间石基上建有木制圆形旭光阁,阁高23米,直径21.68米,内外两圈各有木柱12根,外圈装有隔扇,四面有门,上覆重檐攒尖顶,饰黄琉璃瓦,外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似,但规模略小,颇具特色。旭光阁内正电建一小城,中有木制曼荼罗,内供奉一尊上乐王佛像。曼茶罗是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即坛场的意思。佛教徒诵经或修法时,须先选择清净的地方,安置佛像、菩萨像,叫坛场,密宗修法时,所观想佛、菩萨形象的画像,也称曼荼罗。在曼茶罗的上方,有造型优美、雕刻精细、金光灿烂的木制圆形斗八藻井,中央悬有鎏金的二龙戏珠,光彩守目。它共分四层,圆如伞盖,与阁外形状相配极为协调,制作精美,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旭光阁外四周立8座琉璃小塔。金碧辉煌的圆亭子,在蓝天下,在群山间,在夕阳映照之中,显得格外妖娆。安远庙矗立在避暑山庄东北的山岗上,平面呈长方形,山门西南向,面对山庄,布局严谨密台,在寺庙群中独具一格,在起伏的山峦、碧绿的田野衬托下,气氛庄严肃穆。它是乾隆皇帝为怀柔和满足从新疆伊犁迁居热河的厄鲁特蒙古的一支,达什达瓦部2000多居民和他们的信仰,以及政治上的需要而建的。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系仿照新疆伊犁河北面著名的固尔札庙的形制建造,故又有伊犁庙之称。庙的山门采取汉式券门,石雕斗拱。庙中的主体建筑有64间平房围绕的普渡殿。它坐落在围廊的正中,是一座高大的三层建筑。第一层采用西藏碉房式的建筑形式,但无梯形育窗;第二、三层为重檐歇山式,殿顶覆盖三层黑色琉璃瓦。这种围廊式的建筑,称为“嘛呢噶拉廊”,常把它作为寺庙的围墙,平房内放置经文桶。普渡殿内第一层供奉有大型木雕地臧王像,四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名“佛国流源”的壁画。第二层原放有乾隆皇帝打猎用的弓箭和衣物等。   普宁寺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面,因寺内育木雕大佛像,俗呼之为大佛寺,它建筑规模宏大,占地约23000平方米,具有汉藏寺庙建筑形式。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乾隆皇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之后,于同年十月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并将各部王公加封汗、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并赏费。为纪念这一盛会,遂下令“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寺,名为普宁,意即自雪山葱岭,以逮西海的广大臣民安居乐业,永远普宁。   寺的山门向南,正对避暑山庄。寺的建筑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在同一中轴线上,皆为汉式寺庙建筑。这部分以大雄宝殿为主体,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中间有銮金舍利塔。须弥座台基上有石栏杆围绕。殿内正中供奉着造型生动、巨大的三世佛,两侧有比人高大的罗汉像,面目传神,栩栩如生。后半部有主殿“大乘之阁”,它是建在一座9米多高台基上的,既采取了楼、亭、殿、阁等多种汉族建筑形式,又有藏族碉房风格,是汉藏台壁的一组建筑。阎高三层,外观六层,往上每层逐渐收进,顶部有一大四小的方形亭式攒尖顶,耸立在2米多高的须弥座台基上,底宽34.8米,进深30.5米,通高36.75米,均为木结构,建筑特殊,体现了雅鲁江畔的三摩耶庙特征,宏伟壮阔,给人以崇高庄严的感觉。阁内供奉一尊金漆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达22.26米,腰围15米,甩杨、榆、松、柏、根五种木料雕刻拼接而成,比北京雍和宫独木雕成的弥勒佛像还要高大,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它重达122.74吨,用木材约120立方米。大佛共有42臂,每只手掌心有一只眼睛,除自身两只手合掌外,其余40只手各持轮、螺、伞、盖等法器。佛冠上还有一尊1.53米高的无量寿佛。大佛造型优美,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表情丰富,是一件大型本雕艺术珍品。在大佛的东边有木雕婆婆仙人;西边有木雕功德天女,两尊像均高18米,形态自然生动。大乘之阁两侧有日殿和月殿以及象征八小部洲、四大部洲等表现佛教宇宙观的建筑。阁的四周还伤西藏三摩耶庙乌策大殿的形式和布局,建黑、自、红、绿四色塔门,但形状与规模有所不同。这些塔门结合并发展了中原地区的塔形特点,基座采用过街塔的形式。塔身一般采用双层“重钵”,其中三座是双层“覆钵”,有一座还做成重叠的“仰钵”形式,上面雕刻金刚许和法轮等作为装饰。在建筑艺术效果上,这四座颜色不同的塔门,与周围的日形、月形、三角形、六角形等台殿小型建筑的相互配合下,衬托出主体建筑大乘上阎的雄浑壮阔,造成非常富丽的空间变化,共同构成一组建筑的完整布局,使之成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群。须弥福寿庙又称行宫,坐落在避暑山庄的北宫墙外。它是仿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晚的一座。礼什伦布为藏语音译,札什为福寿,伦布即须弥山的意思。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建筑形式独特,吸取了汉藏建筑艺术之长。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六世从西藏来承德,为乾隆皇帝庆贺70岁寿辰,因他在日喀则住札什伦布寺,乾隆遂下令“肖其所居”,即仿照札什伦布寺的形式建造,作为班禅来承德时居住和诵经传法的地方,也表示对喇嘛教的尊崇。其建筑布局吸取了汉藏民族的建筑艺术,远望金碧辉煌,豪华富丽,极为壮观。   须弥福寿庙的山门向南,前有石桥,正北为碑亭。它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藏式的大红台,台上四角筑小殿,外砌女墙。红色外墙上整齐地排列着长方形窗,窗上饰琉璃檐口。大红台内有被誉为奇观胜景的方形妙高庄严殿,重檐攒尖顶,上覆盖鎏金鱼鳞状铜瓦,光彩夺目。每个殿脊上各有两条金色游龙,欲跃欲飞,形象生动。殿顶上的大宝顶,庄严华丽。殿内第一层供奉释迎牟尼像和象征其涅槃的塔;第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弟子像,两侧有十八罗汉,第三层洪奉三尊密宗金刚像。大红台的周围布置假山叠石,并借自然山势,使环境和谐一致,增加整体的美感。台的东面原来有乾隆皇帝的休息处所御座楼、现已无存;台的西面有吉祥法喜殿,方形建筑,共有二层,上层为佛堂,下层是班禅六世的行宫。后山坡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   庙后山岗上还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琉璃万寿塔,自成塔院。塔下为石砌方台,台上建八角形塔基,其上再建附阶回廊和上部塔身。它是仿照北京香山召庙的琉璃塔建造。须弥福寿庙是融合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它的修建,据记载,当此庙建成之时,由伏尔加河回归祖国的上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人也曾到热河觐见皇帝,乾隆在庙中为他们诵经视福,树碑纪念。此举在当时对加强清政府同西藏地方政权随关系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   普陀宗乘庙普陀宗乘是汉译,藏语即布达拉。此庙在避暑山庄的正北面,是乾隆皇帝为庆贺他60岁寿辰、其母皇太后80岁寿辰,用以接待各族王公贵族而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建,历时四年多才完成。它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因其形制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官,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层层升高,富于变化。庙内有大小建筑近40座,是一组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建筑群。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一座,门内有大碑亭,亭中有三块巨型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记事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过碑亭到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中轴线上,是进宙必经之路。五塔门为一座高10.5米的白台,中有拱门三个。门壁上下三层装饰着藏式假窗,白台上建彩色琉璃砖砌筑的喇嘛塔五座,形式各不相同。根据佛经可知,过街塔是供僧人、信徒每日经过其下,都可顶礼敬佛之用。从建筑艺术上看,造成塔门形式,比一般的门更富艺术效果。五塔在佛教中都是胜利塔,表示长寿的意思。在五塔门的北面还有琉璃牌楼。这组包括五塔白台、单塔白台和僧舍等30多座的藏式建筑群,依照地形分布在山坡上,形成高低错落而富变化的长方形布局。在建筑群的北面中间,则巍然耸立着全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   大红台气势雄伟,是用花岗岩和砖石依山垒砌而成,台高25米,外观七层。上三层原有群楼,现已毁:下四层白色壁面有紫红色假窗,色彩相间,十分艳丽。大红台建在17米高的大自台上,全台共高达42米,宽59.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大红台的平顶上建有殿阁楼亭,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樊金瓦顶,周围为三层的楼群,楼后台东面有洛伽胜境殿,西面是慈航普渡殿,都用鎏金鱼鳞瓦覆盖,是一座汉藏艺术相结合的大型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大部分采用了藏族手法,其主要殿阁都大量使用琉璃瓦或鎏金铜瓦,显得富丽堂皇,与白台红墙,苍松翠柏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殊像寺在避暑山庄的北面,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皇帝在他母亲70岁寿辰时,陪同到山西五台山烧香拜佛,见那里寺庙雄伟,佛像秀丽,因而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前殿称会乘殿,殿内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像。殿后假山雄奇,在最高处建有八角形宝相阁,阁内原供奉有12米高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化身。在宝相阁后为玲珑别致的清凉楼。现在这些阁楼均已无存。   承德外八庙,不仅在当时的政治需要上达到了怀柔安定的目的,而且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吸取了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在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隆兴寺   隆兴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寺院内殿字恢宏,院落幽深,占地约60000平方米。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宋初改称龙兴寺,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更名为隆兴寺,延用至今。因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铜铸的观音菩萨像,俗呼大佛寺。河北民间有句俗话:“沧州的狮子景州塔,正定有的大菩萨。”可见他们对正定隆兴寺里的铜铸观音菩萨像,是恨引以为自豪的,隆兴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隆兴寺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10余座。在中轴线的两侧,还有其它建筑所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这些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尤以大悲阁为主,左有集庆阁,右有御书楼,三殿并列联建的布局,风格特殊,是宋代以来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这种由单个建筑组成的群体形式的古代建筑,目前在全国也仅知三例,隆兴寺是其一。   隆兴寺没有山门,只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这样的话留传在民间。天王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对面南端立有琉璃照壁,壁心饰砖雕二龙戏珠图案。殿前并列三路单孔石桥。殿内正中供奉着主代木雕弥勒佛像,两侧有彩塑四大天王像,他们怒目圆睁,身披铠甲,神态威武。天王殿后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原殿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到民国初年已经塌毁。   从大宽六师殿遗址往北便是摩尼殿,又称五花大阁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是一座形制独特的佛殿。殿的平面呈十字形、中间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檐下饰有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微向上翘。四面明间各出抱厦,建筑主次分明,富于变化。殿内的梁架结构也是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现在全国仅存此一座,极为珍贵。   摩尼殿内的佛坛上供奉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其右侧站着两手抱拳,神态老成持重的弟子迦叶。其左侧站着双手合十,形象聪慧虔诚的弟子阿难。这三尊佛像都是塑于宋代,塑技高超,造型极为生动。两旁的文殊、普贤像则为明代补塑,形象也十分逼真。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高3.4米,驰名中外,重塑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观音像塑造得秀丽端庄,肌肤细腻润泽,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肩披飘带,胸臂裸露,左足踏莲,右腿屈起,双手抱膝,头略右侧,身微前倾,神态安详自若地端坐在重峦叠嶂,祥云缭绕,色彩鲜丽的须弥山上。山间有静修的罗汉和护法天神,还有狮、虎、龙、象等动物游弋其中。这些神兽有的翱翔,有的跳跃,有的栖息,有的站立,刻画得活灵活现。山下育清泉喷涌,景色秀丽。这些衬托为玲珑典雅的五彩悬塑山增添了真实主动的效果。   殿内周围墙上绘满以西方胜境、四十八愿、二十四尊天等佛教故事为内容的明代壁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形象自然生动,构图宏伟,色彩绚丽,线条流杨,画工精细。这些壁画除部分已剥落外,现保存有422平方米,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摩尼殿往北便是戒坛,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为亭台式建筑,是僧徒受戒的地方。坛上正中放有佛身相连,向背而坐的双面铜铸佛像,面北为药师佛,面南为阿弥陀佛。戒坛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在戒坛的北面有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分建在大悲阁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是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两阁的外观形式相似,都是二层,单檐歇山顶。转轮藏阁下层正中安置有重檐八角亭子式的木制转轮,直径7米,可左右旋转,为藏经或供佛之用,是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上层供奉佛像。慈氏阁采用减柱法的梁架结构,有简洁明朗的感觉。阁内正中供奉一尊高7.4米,独立雕成的弥勒佛像,造型精美,神态逼真,具有宋代艺术风格。其左右有胁侍一对。因弥勒“译曰慈氏”,所以此阁称慈氏阁。   大悲阎又名佛香阁或天宁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现有大悲阁高33米,圃阔五间,进深三问,五檐三层歇山顶,外形巍峨壮观,庄严端重。原来东西两侧与之相连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于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已经拆除。大悲阁内有楼梯可达顶层,登高远望,正定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历代诗人到此赏景吟咏者甚多。元代萨都刺有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凤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碍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面容端严肃穆,身体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有宋代艺术风格。观音像共有42只手臂,除当胸两手合十外,其余各手分持日、月、净瓶、宝镜等法器,以示解救苦难众生的威力。可惜的是铜佛的42只手臂,除合掌当胸的一双手臂仍为铜制以外,其余因在清末被盗锯掉,已改为木制,减色许多。观音像下高2.2米的石须弥座上浮雕精美,刻画了伎乐鼓腮抿唇,吹奏着乐曲,飞天的仙衣飘舞,姿态潇洒;力士体态健壮,肌肉隆起,质感强烈,是宋代雕刻的艺术杰作。这尊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早期铜铸造像中最高大者之一,它与沧州的狮子、景州塔和赵州大石桥被称为河北四宝,早已闻名遐迩。   相传,在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率士车前会攻打太原,途经正定时,亲眼目睹寺院与佛像均毁于兵燹,于是敕命在隆兴寺内童铸铜佛像,并建造大悲阁。而且要求所铸新佛像要比原来只有两米多高的旧佛像大10倍。因此,为了铸造这座高达20多米的大铜佛像,征调了3000名工役,从滹沱河两岸运来大量黄土,修熔炉、建砂模,将观音像分七段连续浇铸而成。我们的祖先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创造出这一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世人慨叹他们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我国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大悲阁后是弥陀殿,而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四周陈列有佛像、石雕以及朱熹手书“容膝”等文物。寺内中轴线后一座建筑为毗卢殿,它是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按照原样拆迁过来的。此殿平面近似方形,重檐歇山顶,原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殿内供奉有形式奇特的铜铸毗卢佛像,像高6.27米,分三层,每层各有四尊毗卢佛分向四方,头戴四佛冠,手作智拳印,端坐莲花台上,皆下大上小,远看似塔。莲花台的每个花瓣都刻有小坐佛一尊,总共有1000多尊。此外,在各层毗卢佛的佛冠上也有小佛像。毗卢殿内的这尊佛像结构特殊,雕刻精美,为国内其它寺庙所罕见。   寺内还存有隋、宋、全、元、明、清各朝代的碑刻数十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隋代龙藏寺碑,它是建寺之初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五日。碑高2.1米,宽0.9米,现保存完好,立于大悲阁东南侧。碑首呈半圆形,雕饰有六条盘龙,碑额题刻“恒州刺吏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三行十五字楷书。碑正面为隋代恒州刺吏王孝漂奉命劝奖州内土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的有关记述共1447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和恒州诸县名。书体工整,结构谨严,笔锋苍劲,唐初楷书与之一脉相承,在书法发展史上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发展的过渡时期,龙藏寺碑有承前启后的地位9所以有人称它为“楷书之祖”,是隋代的书法精品,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也为历代金石家所推重,欧阳修首录龙藏寺碑于《集古录》中,在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台着的《金石录》和清代沈涛的《常山贞石志》中对它都有过论述。龙藏寺碑为开封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所撰文和书写,但也育记载为张公礼仅撰文,书写人不详。旧拓龙藏寺碑多是清乾隆时的拓本。此外,隆兴寺内还保存有一些其它的碑刻,如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和近几年由元氏县移入寺内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唐开业寺的《李公碑》等,也都很有名。   10。悬空寺   悬空寺由于建筑奇险而名扬天下。它坐落在恒山脚下的磁窑峡西崖峭壁上,距浑源县城约5公里。背倚翠屏山,面对天峰岭。始建于北魏后期,约在公元6世纪,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全、元、明各朝代虽屡经修茸,但仍保留着原来的面貌,是我国一处运用力学原理建造的非常出色的古代寺庙建筑群。悬空寺是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靠着岩石修建的,建筑多以栈道为基,上铺龙骨,向外悬空。前面用几十根碗口粗的木干作支柱,后面陡崖上凿穴插入方木作横梁,互相连接成整体,承载着全寺40间殿堂楼阁,建筑形式特殊,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从谷中仰望,悬崖着虹;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从远处初殿字楼阁,红绿相映,玲咙剔透,恰似一幅色彩鲜丽的风暴画卷,高悬于半天空中,神秘莫测,美妙绝伦。民谣里说得好:“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古人也有赞美悬空寺的诗句,如“飞阁丹悬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危楼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等等,这些民谣和诗歌都对悬空寺的建筑艺术作了形象而主动的描绘,令人神往。   循着山路登山入寺,山门朝南,院内有南北门楼各一座。寺内有三层九脊殿阁两座,南北对峙,中隔断崖,栈道相通,其上又建重檐楼阁两层,错落有致。悬空寺因修建在陡崖之上,空间受到限制,整个建筑布局极为紧凑,殿堂楼阁排列有序,自南至北,由低到高,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道教的三官殿,内供浓眉黑颜的泥塑神像;第二组为佛教的三圣殿,内供奉双目微启,肌丰面润,端坐在莲台上的佛像;第三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是孔子像,左是老子像。三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各组殿堂之间有以小院为过道,以栈道相连。各建筑物之间,上下迂回,左人右出,游人人内,宛若进到九转回廊,曲折迷离。有时穿窗入室,有时凌空飞渡,有时暗道根通,有时前行疑无路,忽而又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寺内共有80多尊铜铸、铁制、石雕、泥塑的各种菩萨像,形象生动、自然,雕工均极精细。悬崖峭壁上还镌刻有古人书写的许多题咏。   恒山主峰高插云霄,处处绝壁陡险。悬空寺凌空飞架在万丈绝壁之上,山路又是乱崖小径,百转千回,有些梯级仅容一人,置身其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山风呼号,声如虎啸。仰望空际,俯视深壑,又有山鸟飞越高空的感受,其惊其险,妙不可言。古人就有“盘径百转势难跻,一线凌空尚有梯。缓步直缘青壁上,置身真与自云齐”的惊奇赞叹。进入寺内,人行在楼板上还吱吱作响,仿佛殿阁在晃动,令人有点胆战心惊。其实立木顶千斤,横木如铁筋,建筑是牢固的。悬空寺虽然天长日久,经受风雨侵袭,地震山摇,千年沧桑,但至今雄姿犹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非凡智慧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成就。   11。双林寺   双林寺在山西省平遥县城西南约7公里的桥头村北侧。源名中都寺,以古中都城而得名。至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饮名为双林寺。如果仅从北齐武平二年(571)童修时算起,距今也育一千四百多年。这座古寺在历代屡遭兵火焚毁,曾多次重建,它的现存建筑和塑像大部分为明代遗物。双林寺占地面积达7400平方米,四周筑育夯土墙,寺内建筑分别在东、西两院内。东面是禅院;西面是庙院。禅院里有经房、僧舍。庙院有三进院落,10座大小不同的殿字分布淇问,布局严谨,对称和谐。   自山门入庙便可见天王殿,殿脊的琉璃宝顶上有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双林寺的题记。殿外廊下塑四大金刚像,每尊神像高达3米,神态各异,雄健威猛。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像,两旁有胁侍、梵天帝释、八大菩萨和四大无王像。四大天王像均高2米有余,保存较完好,造型比例均称,雄浑有力。东方持国天手执清风剑与南方增长天手执琵琶同在殿门的东侧;手执伞的西方广目天与手执蛇的北方多闻天同在殿门的西侧。各天王所执的剑、琵琶、伞、蛇寓意着风调雨顺。   出天王殿便是前院。坐北朝南的释迹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像。东西两壁塑佛传故事。东壁塑悉达多王子从“白象投胎”到“成等正觉”,西壁塑“鹿苑说法”到“双林涅槃”,共48个部分,每一部分又相互连续,如同一部立体的连环画。壁塑上面共计有40厘米高的佛像200余尊,除佛像外还塑有亭台建筑,云石花木。这些由浮雕、高浮雕、圆雕组成的壁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屏后是十六尊者护持观音菩萨渡海的群雕像。主像观音菩萨神态端庄文静,优美自然,侧身半跏跌坐在莲花上。   前院东西两庑分别建有四小殿。东为罗汉殿、武圣殿;西为阎罗殿、土地殿。罗汉殿可见到彩塑观音菩萨像和十八罗汉像。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祖的护法弟子,本为人间修行得道的僧人。双林寺中的罗汉像均似人世间的普通人的质朴形象,自然、生动。每一尊罗汉像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多言罗汉面带笑容,口微张,做出能言善辩状;伏虎罗汉眉字间透出坚定果敢的神情。有的罗汉被刻画出性格的直率:有的罗汉又那样的纯真虔诚。这些罗汉像与生活中的出家人没有区别,观后使人产生联想,耐人寻味。这些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寺中彩塑的珍品,也是我国古代彩塑中的精品。武圣殿内塑有关羽和三国故事。阎罗殿内有地藏菩萨、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土地殿内有土地神和侍者,这些塑像均甚精妙。   中院面南是大雄殿。它是明初在原“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后被焚毁的殿堂台基上重新修建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正面供奉三身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坐像,二金刚和胁侍菩萨像。殿壁上绘有《礼佛图》,为明代之作,今尚存部分。大殿内的塑像都是经过清代妆绘过的,手法较平易,无特色。仅有部分人物及须弥座下的力士浮雕,较为精致。中院东庑千佛殿,面宽七间,内有彩绘塑像500多尊,在双林寺内的2000余尊彩塑中占了四分之一的重要地位。这些塑像通高均为40厘米左右。殿内主像观音菩萨的神态塑造得非常自然,优美传神。观音背后衬托了山石云水、善财童子和龙女像,与主像浑然一体。观音像的左右有夜叉和韦驮像。韦驮像高约1.6米,左手执全刚柠,右手握拳,刚毅威严,挺胸侧立,气字轩昂,注重刻画内在的气质。这尊塑像,是寺内塑像中的杰出作品。在于佛殿的窗下还有男女供养人塑像30多身,形象地记录了明代人生活的特点。中院西庑的菩萨殿与东庑千佛殿相对,也面宽七间。殿内正中有干手观音像,造型典雅,眉目传神。四周墙壁面布满400余尊壁塑菩萨像,描绘许多佛教故事。这些由浮雕、圆雕组成的壁塑,形象朴实,气势连贯,充满了生活气息。双林寺的精华所在是满布各殿的彩绘塑像,共计有2050尊,因天长日久,有一部分已经损坏,比较完好的有1566尊。大的塑像高达3米,小的只有几十厘米,此外,还有些悬塑和壁塑。这些彩塑可贵之处,不但继承了宋以后各朝代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而且突破了过去刻板的手法,注重了人物个性的内在表现,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之达到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可与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芮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   12。显通寺   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名闻海内外的佛教圣地。   鼎盛时期寺庙多达100余处,如今尚存40几处。这些寺庙自汉、魏、隋、唐至明、清各朝代屡经修建。因此,它们各具特色,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的地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五台山的寺庙中,著名的有显通寺、佛光寺、南禅寺、严山寺、塔院寺、龙泉寺。罗喉寺等。各处都是层层殿宇,金碧辉煌,青山绿水,景色秀丽。在晨钟暮鼓中,僧尼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一派佛国胜地风光。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始建于东汉孝明帝水平年间(58—75)。相传五台山与印度的灵鹫峰相似,故寺院初名为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寺庙,由于当时寺旁有花园,曾赐名花园寺。到唐代武则天时,改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重修寺庙,赐额“大显通寺”。清代经过重修后具有现在的规模。十年动乱期间,遭受破坏。近年来加以修缮,恢复了寺庙的原貌。   显通寺外山峦起伏,林木葱郁。寺内殿宇巍峨,松柏苍郁。各式建筑约有400余间,建筑在同~中轴线上的殿宇就有7座。两厢配殿也很整齐,斋堂禅院保存完好。在寺的后部有3座铜铸建筑,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正中是一座铜殿,在它的两侧立有铜塔一对。铜殿共三间,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高3米余,制作精良美观。柱额上饰花纹,隔扇棂花,铜门上还装饰有狮子滚绣球、丹凤朝阳、龙鱼戏珠、犀牛拜月等图案,均极生动感人。铜殿内的正面供奉一尊文殊菩萨铜造像,四壁铸满铜佛像约万尊。铜殿外东、西两座铜塔形状相似,造型特异。塔下育石雕须弥座,座上为复钵,上置十三层楼阁式的塔身。塔身上又有重檐亭阁,再上是塔刹。铜塔倔高约8米,塔身各部分满布佛像,刻画得十分精细优美。为符合“五台”之意,铜塔原也有5座,现仅存这两座,都属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寺院门前的钟楼,建筑雄伟,楼内悬挂明代铸造的大铜钟一个,重约5000公斤,是五台山诸多寺庙中最大的铜钟。   显通寺的无量殿相传为明代无量和尚所创建,因以得名。殿阔七间,重檐歇山顶,规模宏伟。从殿外看似一幢三层的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隆顶殿堂,由于这座建筑没有用梁柱,因此又称为无梁殿。殿内供奉一尊气度轩昂的无量寿佛铜造像。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常见到的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殿内另有一座华严经字塔,塔上有楼阁、佛像、莲花图案。塔身布满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华严经全文,字体工整、秀美。写经的是清代康熙年间()苏州人许德兴,他用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占地600多平方米,是五台山寺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木雕彩绘,肃穆堂皇。寺后高殿现辟为文物展览室,陈列有唐武则天铜像、玉佛像、菩提叶绘五彩罗汉像和各寺庙的印信,以及明版藏经、各种供器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禅寺,它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彼称作是“祖寺”,凡是到五台山朝山进香礼佛的信徒,都必先登显通寺拜谒,然后再前往其他各寺庙,显通寺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传说在东汉孝明帝永平十一年(68),印度的高僧竺法兰和摄叶摩腾,两人除到过洛阳之外,还来到五台山。他二人见这里的气候凉爽,青山绿水,景色似释迦牟尼给弟子讲经的印度灵鹫峰,于是上奏孝明帝,在此地破土建寺。从此,开拓了五台山建寺庙的历史。   13。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约32公里的佛光山中。它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仅西面低下而平缓。寺区殿字壮阔,苍松翠柏点缀其中,环境清幽,是一座规模宏伟,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据记载,佛光寺之名远在五台县之前,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合县。   佛光寺创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龛图片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