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意识。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都盼着过年,只有到过年,人们才能吃一顿比平时要丰盛的年夜饭。过去一餐丰盛的年夜饭,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几乎只能算是家常便饭。进酒店,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得酒酣耳热,没什么感觉。过去的人,一餐年夜饭,就解了人一年的馋。其余清淡的日子,又变成了对下一个年夜饭的期盼。过惯苦日子的人,奢望是多么的可怜。这是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人的俭朴的生活理念和可怜的满足感。天天吃着鱼肉。住上了新房。使用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外出开着小车四处游玩。这些画面,过去的人,连想都不敢想。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将人从贫困压抑的处境中真正彻底的解放出来。我们的欲望,由于疏远了精神的管控,让欲望泛滥,贪欲又被有限的物质所限制。心失去了平衡,产生了欲求不满的焦躁。致使我们的内心感到越来越不满足,越来越痛苦。
刚刚转行的时候,我一个月3400,在深圳不包吃不包住。一天通勤近4个小时,哪怕我有段时间连第二天的地铁费都是问题,但是我很开心。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人管我,我试着自己独立。直到我国庆回家,因为打扫卫生的习惯不是我妈教的那种,被我妈唠叨了两句便吵了起来,最后闹的无可理喻。吵到我脱口而出的说到:我第二天连地铁费都出不起的时候,你在那里?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情绪会失控的这么厉害?直到我今年综合收入冲到8k,开始有自己的作品集,前段时间裸辞尝试冲刺8k。我的这些情绪,才得到了很好的收敛。但当我和家里打电话,张口闭口都是找没找对象,回老家脸上有光,存了多少钱。我姐叫我回深圳发展,说她一个人无聊。然后我准备说自己裸辞的话,又自己一个人吞了回去。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前段时间换工作。找到了一个1300,朝南带阳台的江景房,而同事房租的都是1400-2000不等还不朝南的房子。我在过节打视频回去的时候,和老爸老妈分享房子有多好,我有多满意的时候。他们却只是说了一句:别租那么好的房子,多攒点钱。炽热的天气里,我心却拔凉无比的。一瞬间想起了很多……想起来认识的新朋友,问我放假去不去旅游?我才想起来,我长这么大,似乎就没主动旅游过。想起来我刚刚工作的时候,父母一直说,上面邻居孩子一年存了3万多。我反驳对方父母在深圳有一栋楼的时候,他们却避口不谈。想起来之前工作的同事,一样的工资经常换电子设备,小日子却依然过的很滋润。直到他分享她姐主动买了他看中很久的,一个600块鼠标,而我姐每年生日都会提醒我,却唯独忘了我生日的时候。想起来,自己喜欢吃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是我唯一一件能自己做决定,选择吃什么,怎么吃的事情。钱能解决99%的问题,但唯一解决不了的问题,正是这思想上的创伤。爱一旦没有用好,便会成伤人最深的刀。好在工作几年后,我能理解父母的意图,但我也会更清楚表明,这会让我不开心。所幸我会尝试着沟通,乃至反驳。所幸我的父母算开明,我的姐姐也算开明。转行被我妈唠叨的时候,我姐会帮着我说:现在行情不好,他能管好自己不找你要钱就说明他可以的。回杭州工作的时候,刀子嘴豆腐心的她,会问我要不要带几罐她自己腌的辣椒。尽管爸妈都很喜欢那个口味的辣子,但当我要走的时候,还是会叫我全部带上。爱一旦夹杂对比,便是最锋利的。人一旦沦为工具,便是最不快乐的。这是这个时代,大家都会犯的病。我是撑海,一个餐饮转行新媒体的00后小生。欢迎关注这个稀奇古怪的账户。以前多数人也不快乐,只是没见识,有一点小获得就能开心一会。现在多数人有见识了,同样的小获得就不足以让他们开心了。所以想快乐就两个办法,一个是保持没见识,一个是持续满足欲望,后者显然很困难。我住在北京南城一个老破小小区里,很多老居民看着都挺快乐。他们经常互相问晚饭吃什么,如果有人回答红烧肉,炸酱面,问的人和回答的人都能快乐一下。吃完饭三五个人一堆聊天,小区里每天最少十几堆,女的基本都是嚼舌头,男的不是说当年勇就是说一知半解的国家大事,过完嘴瘾后一个比一个快乐。我家这离西单很近,一次一个人说他还是百花市场的时候去过,那都二十年前了,他就很快乐。其实逛商场真的快乐吗?别人又瘦又美,会不会焦虑?别人在高档餐厅大快朵颐,会不会焦虑?别人买东西眼都不眨,会不会焦虑?所以眼不见心不烦,是有道理的。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的时代。尽管如此,我们潜意识中都会有稀缺心理的残留,这种心理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策。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稀缺心理让自己养成了节俭的品格,所以没什么值得特别反思的。但你要是知道这种稀缺心理会使一个人变笨时,你是否会更新对它的认知呢?稀缺心态,让人变笨没有人希望自己变笨,但这事有时不可避免。《稀缺》一书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对印度蔗农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在收获季节前,也就是他们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蔗农们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计所牵动,终日心事重重。这种状态下,他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无论行动力、自控力、反应速度,还是智商表现都比较差。而在收获季节之后,蔗农有了收入,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情绪平和,也能规划长远目标并为之行动。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所以有人会将剩菜剩饭留到第二天继续吃,他们认为这样很节俭;有外债压力的人,更容易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对孩子发火;而终日忧心忡忡的人,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当事人心智带宽不足,自己无力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不难预见,这些短视行为带来的糟糕结果会加剧稀缺心态:吃剩饭吃坏肚子,在医院的花费会远远超过饭菜钱;对孩子发火会让自己压力更大;而在学习时不停地刷手机,自己会更加忧心忡忡。恶性循环会增强负面回路,让忧者更忧。可见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比如当我们在商场听到「五折优惠最后一天,明天恢复原价 999 元」的推销宣传时,就很可能忍不住掏钱包,生怕错过这个优惠,而事后才反应过来,这东西并非刚性需求。我们也常戏称「恋爱中的男女智商为零」,因为热恋中的他们只能看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他们的注意力被对方完全俘获,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对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述,但本质上就是稀缺心态导致判断力下降。急于求成,焦虑丛生如今,物质稀缺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小,很多人担忧的已经不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了。以前奢求的事情,现在随时可以实现:要信息,有搜索;要美食,有外卖;想旅行,有高铁;想学习,有资料……但如果我就此断定:稀缺的问题一旦解决,人们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你肯定会表示反对,毕竟扎扎实实的竞争压力就摆在眼前。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落在队伍后面,这不由得迫使每个人加快脚步,不自觉地想要更多优势。光是在校学生的焦虑就可见一斑。在前来咨询的读者中,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当前非常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当我问及他们的目标时,一位大二女生说,她想在短时间内同时学习雄辩术、逻辑学、修辞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英语、德语、希伯来语、日语、人工智能,还有精神医学……其实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内心的欲望就是这样强烈,因为竞争压力迫使她想要更多,不像古时候,一个人一辈子只要专注学好一项技能基本上就可以谋生立足了。对这位同学而言,这么多欲望就像多线程任务同时在电脑中运行,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自然就没有心力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最终只能让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甚至做不好当下的小事。当然这只是一例个案,但另一种现象就比较普遍了。首先,我们人类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精神,一个肉体。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真正存在只是一个意识,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存在。而肉体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个载体,是精神意识跟物质世界的一个连接。也就是说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不是同一个世界,那么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否跟精神世界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谓的精神食粮就是书籍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积累。精神粮食没有让你产生吃饱的感觉,没有很多让你觉得美味的东西。偶尔可能会出现一些能让你非常满足而又无比兴奋的一些绝妙思想,但是这不是常态,常态是一堆平淡,没什么卵用的知识或者鸡汤什么的。物质生活就不同了,你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美味得让你享受的美食。食物可以让你抵住饥饿,刺激你的味蕾,给你兴奋快乐的感觉,这些感觉比精神粮食更直接更强烈。你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寻找刺激;你可以体验各种物品,满足的你好奇和虚荣心;你可以做各种事情满足你的欲望和享受。这些都是在精神食粮里得不到的。在物质世界你可以得到更直接,更强烈,更精彩的享受,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去找一些干巴巴的精神食粮来啃呢?享乐是人的天性。所以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人们醉心于这些物质带来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需求。自然就会越来越空虚。不知这个回答满意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