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专业执着 精益求精精,执着创新产生效益亿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个旧锡器制作中传统的石范手工雕刻工艺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个旧锡器制作中传统的石范手工雕刻工艺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成为他们 需要多少努力成为他们 需要多少努力国家电网报相关文章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70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个旧锡器制作中传统的石范手工雕刻工艺研究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个旧锡器制作中传统的石范手工雕刻工艺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2|
上传日期: 15:01:5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998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个旧锡器制作中传统的石范手工雕刻工艺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红色工匠 张黎明
发稿时间: 16:27&&&&&&编辑:宋丽
“蓝领创客” 炽热情怀
——记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第四党支部副书记、运检部配电抢修一班班长张黎明
  张黎明,男,1969年8月生,1987年9月参加工作,200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检第四党支部副书记、运检部配电抢修一班班长兼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他以“工匠精神”自勉,不忘本来,坚守“初心”,30年扎根一线,是配电抢修一线的“活地图”和“急先锋”;作为 “蓝领创客”,他精益求精,执着创新,带领团队累计为公司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是天津市电力系统唯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他注重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引导功能,创造“六化”工作法把做职工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相融合。他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成立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用爱与真诚搭起与百姓、客户的“连心桥”。他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坚定执着、对百姓的绵厚深情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价值。2016年初,天津市委将他作为天津重大典型进行宣传。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天津市道德模范、“为民务实清廉先进典型”等荣誉。
  深扎一线的“根”,滋养信念树
  30年来,张黎明始终没有离开条件艰苦的配电抢修一线,因为,“电力抢修是雪中送炭、救人危急的事,干着光荣。”这是张黎明的回答,也是一个普通共产党人对平凡岗位的承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做好故障抢修,技术要精、地理也要熟。没有任务的时候,张黎明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记下所辖线路的全部位置及周边环境,回来后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并弄清所有配电线路所带的用户及用电性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久而久之,张黎明练就了一手事故诊断的绝活,凭借线路保护动作情况、设备健康状况、故障周围环境,就能迅速准确的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和位置,为尽快送电争得了宝贵的时间,被同事们称为“活地图”。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这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落户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张黎明经常在供电的关键时间选择24小时值守,以便随时投入故障抢修。“党员就是要走在前,干在前,凡事比别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海河隧道工程是我国首次在高地震区修建沉管隧道,备受瞩目。2014年10月子夜12点左右,海河隧道建设工地突然停电,海河隧道负责人给张黎明拨通了求助电话,与此同时,张黎明也接到公司调度的电话,要求他们迅速开展全线故障排查。仅2个小时,挖断的电缆就被重新接好。抢修结束后,张黎明还主动给参建的施工队伍培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多年来,他从未关过手机、更不会让手机没电或欠费,有时候夜里听到下雨了,他也习惯性地把手机握在手里,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解答疑难。抢修一线工作常常与危险相伴,但张黎明还是选择毅然前行。日23:30左右,滨海新区开发区瑞海公司仓库发生连续爆炸,16分钟后,张黎明就率队抵达距离爆炸点不足1.5公里的事故现场,到次日凌晨五点,共往返医院和事故现场8次,为20多名伤员抢下了救援“第一时间”,张黎明和他的队员以抢险救援的“最美逆行”彰显大爱与责任。
  执着创新的“梦”,铸强先进魂
  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张黎明醉心于职业技能的精致化,用传承与创新、专注与钻研、坚守与坚持,为“工匠精神”作出最美的注脚。
  张黎明一直有一个质朴的梦想:“让60多万企业用户和260万居民想用电时就有电。”承载着这个梦的,是张黎明对创新始终如一的执着。张黎明主持的多项创新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4项,“可摘取式低压刀闸”一项专利推广应用,将恢复送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8分钟,每年减少停电损失超过300万元;他发明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
  小创新大应用。在滨海供电分公司有一种特殊手提箱,抢修班里、抢修车上、事故现场都在用,这就是张黎明团队创新发明的拉杆式“急修BOOK箱”。这种新型工具箱,就如同一本“工具书”,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地放在适当的“页面”上,到了现场可以很方便地“翻阅”、提取,工具缺失也有随时发现。“急修BOOK箱”在全市电力系统大力推广,成了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张黎明爱学习、善钻研,坚信“服务没有最好,创新就能更好”。在技术创新上有一手,在管理创新上更有一套,他带领团队制定完善《抢修服务一日标准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整合优化抢修服务流程,提高了抢修工作效率。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张黎明总结提炼出了“服务态度主动化、服务手段现代化、程序标准规范化、管理方式军事化、延伸服务人性化、特殊对象亲情化”的“六化”工作法,使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角下,不断创新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也是共产党员发挥带动力、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诞生了大量创新成果,工作室成立5年来,实现技术革新200余项,1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一批高素质人才也从这里涌现,151人提升了技能等级,张黎明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天津市“十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单位”,他本人也成为天津市电力系统唯一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一线工人。
  以爱织就的“光”,照亮百姓心
  张黎明的手机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在张黎明的心里,始终记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本,就是要服务好百姓。
  作为新时期的电力工人,张黎明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7年,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了。十年间,张黎明和他的215名队员走进石化企业、“大火箭”基地等,安全检查保供电;走进乡村,推行节约用电小窍门,增加电力设备让农村告别低电压;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走进医院,检修线路保安全;走进社区保民生,推行社区经理服务制,开展“节能互助,照亮邻里”等服务项目……社区群众亲切地称张黎明“书记”,因为在他们心里,张黎明是社区的“电管家”,是代表党和政府给他们送温暖的“光明使者”。
  张黎明及其带领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三式一约”差异化服务,主动为政府提供“参谋式”服务、为重点企业打造“伙伴式”服务、为重点项目实施“订单式”服务,对百姓民生履行“公益之约”,实施24小时服务热线联动应急机制,确保快速响应,做到对待百姓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成为百姓好用、爱用的“电保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带领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先后与十几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确立帮扶关系,建立服务档案,走访慰问军烈属、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结对帮扶失学儿童、急送心脏病患者、受伤者就医等事迹在群众中传为佳话,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他个人义务奉献1万多小时。他和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天津市委将他作为重大典型进行宣传,在全市掀起集中传播和学习张黎明先进事迹的高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传递了“正能量”。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贸区建设等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的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点,张黎明坚守电力抢修一线,以更便捷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更务实的作风,展现当代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为全力服务安全天津繁荣天津美丽天津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百姓民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记国家电网天津滨海“黎明服务队”队长张黎明|黎明|张黎明|服务队_新浪新闻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记国家电网天津滨海“黎明服务队”队长张黎明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记国家电网天津滨海“黎明服务队”队长张黎明
原标题: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记国家电网天津滨海“黎明服务队”队长张黎明他迎着黎明而来。张黎明说,他很喜欢“黎明”这个名字,他出生时恰好是黎明,伴随婴儿的一声啼哭,晨光洒入产房,父亲说,就叫黎明吧。当初,父亲没料到,黎明,这个名字会伴随着海勃湾的日出诞生,最后又落脚到一个真正的滨海城市。父亲也没料到,黎明,这个名字还会伴随着电力服务队,成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和滨海供电公司的标杆和品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电力服务队”诞生在渤海之滨。从此,“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化为浸染黎明晨光的微笑,也成为他心系万家的行动。张黎明不止一次地说过:“黎明电力服务队,这几个字的分量很重,这面旗帜既然打了出来,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他问心无愧地做到了。甘做“人梯”的故事张黎明的工作履历和他这个人一样,特简单,从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没离开塘沽这块土地,没离开过电力抢修一线。张黎明说,干一线抢修工作,很快乐。
相由心生,这话不假。5月17日,记者见到张黎明时,他一身工装,常年风吹日晒的缘故,他皮肤黑红色,眼神清亮,笑起来一脸的憨厚淳朴。张黎明说:“在抢修一线工作,让我很踏实,干起活来挺舒服!”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真诚,没有一丝做作。了解他的人知道,他说的都是心里话,他是真把工作当成了快乐的事。张黎明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配网抢修工作不分昼夜,需要随时待命,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31年来,张黎明极少不在岗位,即使是除夕之夜、儿子高考、父亲病重……“我极少关手机,有时夜里听到下雨,就起来穿戴好,或者干脆到班里看看,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大多数的抢修工单都有“张黎明”的名字。何丽,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拥军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认识张黎明已有7个年头了。这7年,她跟社区百姓一样,把张黎明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何丽至今对日天津的一场雪记忆深刻。那晚雪太大,积雪影响着供电线路安全,小区忽然停电了。居民给张黎明打电话,得到的还是熟悉的那句:马上到。不到半小时,当张黎明的抢修车赶到小区时,20多户居民不顾风雪焦急地迎在小区门口。和大家打过招呼后,张黎明和同事们火速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他知道,这种故障不难排除,只要爬到电线杆上将相应刀闸断开进行隔离,小区就能恢复供电。可当他和同事到电杆旁时却犯了难,只见电杆已在风雪中结冰,用于登杆的脚扣固定不住,难以攀爬。张黎明和同事们紧急商议出了救急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张黎明与其他两名人员作 “人梯”,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托举操作人员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张黎明他们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专注作业……何丽说:“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风雪中有人为了给老百姓送电甘愿架起‘人梯’,用肩膀托举同事抢修作业。真的太震撼了!这个场景以前只在电视中看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特别震惊。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我们做了一面锦旗,可当我带着锦旗走进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时,一进门再次震惊了!我发现了满屋子的锦旗,还有很多荣誉证书和奖牌。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每一面锦旗、证书和奖牌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另一段甘做“人梯”的故事也深深震撼着张黎明,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深远。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张黎明刚参加工作,身边的许多师傅和同事都有一股子豁出去的拼劲,越是脏活累活越是有人抢着干。有一次,大韩线一条22万伏高压线路一个绝缘子遭雷击,瞬间故障,张黎明随张连运和孟祥芳二位师傅前去带电抢修。他们赶到现场才发现:迎面是一片芦苇水塘,铁塔就在水塘中央,要穿过一片乱泥塘,再攀上几十米高的铁塔才能进行抢修作业。眼前没有路,蹚过泥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难题。按照带电作业的操作规程,操作员是不能沾上任何水星儿的。当时正值深秋,寒气袭人,张、孟二位师傅二话不说跳进泥塘,站到水里,肩扛着梯子,甘做人梯,让作业的师傅从上面过去。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当了多年师傅的张黎明,每每向自己的徒弟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他说:“当年老师傅们为了快速送电、为了他人安全,关键时刻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给我的震撼一直在心中。他们的言传身教告诉我怎样才是履职尽责,怎样才是拼搏奉献。30年来一直鼓舞我、激励我做好工作。”故障抢修的“活地图”巡视、抢修、操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张黎明坚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他工余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2万余次,从未发生安全事故,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练就了快速处理故障的绝活。张黎明在巡线途中。 他凭借线路保护动作情况、设备健康状况、故障周围环境“望闻问切”,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的基本性质和位置,为尽快送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被同事们称为故障抢修“活地图”。谈到岗位责任,张黎明有自己的理解:做好故障抢修,技术要精、地理也要熟。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同时也是北方的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在其中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保障区域用电安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是他的首要任务。工作之余,张黎明养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随身带着笔记本,沿着不同的电力线路溜达。他的“溜达”也与别人散步不同,他总是时不时地掏出小本,记录所辖线路的沿途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回来后则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出来,并弄清所有配电线路所带的用户及用电性质。慢慢地,他对单位所辖线路的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也有人问他:“牺牲了那么多个人时间去干工作,值不值?”他总会笑笑回答:“其实没什么,职责所在而已。我在抢修一线干这么多年,应该做到这一点。只要对抢修有帮助,就值。”朴素的他有着自己朴素的想法,只要把活儿干好、干出彩,就是讲诚信、尽本分,这也是他心中所理解的“履职尽责”。“张黎明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是真正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情。”同事张可佳说,张黎明为将经验传授给大家,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总结形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向身边员工传授,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口袋书,指导电力抢修高效开展。张黎明着力改进抢修工作中的关键“小处”,抓好精益管理的重要“小事”。他发明“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置定位摆放,省去了抢修时翻找工具的时间;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推广实施以“受理、行动、评价、分析”为主要内容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甚至更短。张黎明这种在工作中凡事“较真”、对待工作讲究而不将就的精神,使故障抢修时间更短,抢修工作效率更高。孜孜不倦的“创新先锋”张黎明对创新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创新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会让工作充满成功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功感、获得感就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停电。”这是张黎明的想法,也是他创新的原动力。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行业里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团队完成的技术革新多达200余项,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张黎明和创新团队成员一起科研攻关。
“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以前,作业人员须爬上电线杆带电更换保险片,正常抢修耗时45分钟左右。而一个变压器出故障,起码会影响150户居民正常用电。停电维修,老百姓只能干等。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张黎明和同事反复试验,终于发明出一种一体式绝缘拉杆。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抢修员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在张黎明的带领下滨海供电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8个,创客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逐步发展到如今的157人,获国家专利130多项,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创新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2017年以来,为解决带电作业安全风险,张黎明和同事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成功研发导线上的“钢铁侠”──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2018年,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发快马加鞭,进入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激光雷达+双目视觉”识别系统正在加快研发,机器人将由单臂操作转变为双臂操作,今年年底以前,机器人将可从事配网带电作业全部工作,实现操作型机器设备向智能化机器人的跨越。该成果将减少工作人员高空作业以及避免高压触电,提升供电可靠性。项目成功入围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张黎明说:“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该有的样子。”一心为民的“光明使者”在徒弟眼中张黎明是“专家导师”,在同事眼中张黎明是“抢修活地图”,在客户百姓眼中张黎明是“电保姆”,在困难孤老眼中张黎明是“光明使者”。除了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工作闲暇,他为这个“头衔”投入更多精力与热情。工作中的张黎明永远专注、认真。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公益项目,使600多层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2000户居民从中受益。该项目源于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或看望孤寡老人时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老旧小区楼道大多光线不好,老年人出行很不方便。张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商量解决方法。终于,他从网上找到一种能声光控制的LED节能灯泡,一年电费仅需1.5元左右。他于是将滨海新区发放给他个人的一万元文明个人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LED灯泡,为社区居民送去光明。服务队向社会各界公布服务热线电话,张黎明的手机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找服务队解决问题的电话,除责任内用电故障抢修,很多甚至与用电无关。10年来,党员服务队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等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建立帮扶关系,党员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开展志愿服务,除了自觉自愿,有时更需要“豁得出”的勇气与担当。2015年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老人打来求助电话,说心脏不舒服,喘不上气,她子女联系不上。火速赶到现场的张黎明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可对方说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到达。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看着老人痛苦的表情,张黎明斩钉截铁地做出决定:“大娘这情况不能耽误,咱送大娘去医院!出了事,我担着!”他将老人从3楼背下去,和队员们一道将老人平躺在车椅上,5分钟不到就送到附近的医院,还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老人脱离危险才离开。当陈雨兰老人的家人来向张黎明和队员们鞠躬致谢时,每个队员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家庭的最高礼遇,更重要的是,它让队员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对老百姓心存大爱,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称号。近十年间,张黎明和他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社区、田间地头、校园企业……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20支分队、326名队员用心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张黎明一年四季身着工装,代表着一个产业工人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他说,我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电力职工,时时刻刻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黎明,在渤海之滨破晓,一座城市在静谧中染上一抹朝霞。又一天,他们迎着黎明出发。(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王莉
图片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供)【责任编辑:王莉】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家精益求精 执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