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当前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哪些机遇和挑战

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的图书馆
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加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 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江连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全国40%。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非常独特的经济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区位优势重要。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密集的铁路、公路、水路干道,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一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上海、武汉、重庆起核心作用,“两翼”以上海、重庆为支撑形成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则是三大城市群带起的多个地级市城市圈,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城市化水平超过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 二是资源优势密集。长江经济带古往今来就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农作物生产重地,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集聚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凸显这个区域的大农业基础地位。这里还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和极其丰沛的淡水湖泊资源、水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稀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 三是产业优势集中。长江经济带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高端装备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一大批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创新能力、配套能力、物流供应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辐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150多个,主要布局食品纺织、装备制造、冶金、化学和建材工业,且基本沿长江及其干支流分布。
&&& 四是人文优势厚实。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沿江主要城市商贸发达,人才荟萃,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林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内河发展与对外开放在这里相互映衬,具有广泛的思想包容性、商贸交融性和开放吸纳性。
&&& 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更是成为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深度开放开发战略的三大战略之一。
&&& 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不容回避。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 突出表现为这几个矛盾:
&&& 一是工业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化工围江”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目前长江沿岸分布着40余万家化工企业、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大型石油化工基地。自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突破300亿吨,相当于每年有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坚决果断采取措施破解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重化工围江”难题,势必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二是市场化进程与产业同质的矛盾。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尽管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但以省级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形成了市场格局,多年来各省市突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攀比性,地方保护主义突出,导致产业竞争过度,市场相互割据,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协同性和经济互补性表现的不明显,同一水道,各管一段,经济负外部性特征明显。
&&& 三是城市化扩围与资源耗散的矛盾。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域城市群兴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但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目前还存在较大短板,造成沿江中心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城市承载力下降、发展负荷过重,而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形成发展“漏斗”和资源耗散,造成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既不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发挥产业梯度转移的扩散机制。
&&&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责任。从2016年至今,总书记就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也是保护好中国民族的母亲河的历史担当。
&&& 在发展战略上,必须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下大决心解决好长江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在发展思路上,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变各自为政的孤立式发展为区域协同的联动式发展,促进沿线地区效率最大化和发展一体化,使区域经济更具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布局上,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各有侧重,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贵州日报新闻:建设长江经济带:贵州的机遇挑战与对策_网易新闻
贵州日报新闻:建设长江经济带:贵州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到11个省市,占全国经济总量40%以上。发挥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既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西向东有序推进,形成直接带动1/5国土和近6亿人口的发展新动力,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一带一路”大战略发展相呼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大平台。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对加快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度参加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为这一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快速推动贵州经济融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真正进入主流经济圈。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的影响,贵州的经济发展从未纳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抢抓各种发展机遇,获得了“国发2号文件”、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客观评价,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贵州人的精气神,而且大大加快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但是冷静分析后又会发现,这些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同国家的重大战略及其他省区发展的关联度并不大。而随着时间推移,国家这些支持某一个省区的发展政策,往往很快就会演变成为普惠政策,导致政策的含金量不断下降。而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贵州经济发展长期被边缘化的状态,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充分显示贵州在能矿资源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贵州在长江经济带的各个省市中,能矿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其中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6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江南11个省市之和;目前已经发现矿产130种,其中有46种保有资源储量都居全国前10位。这些宝贵的资源,都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一直都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全省88个县市中,有69个县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的范畴,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贵州一旦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同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发展机制,可以充分彰显贵州对整个经济带建设的特殊重要作用。
—贵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形成的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虽然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这一区域在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迫切需要进行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其转移的主要方向是长江中上游,转移的主要区域是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范围的省市。从贵州的资源禀赋来看,无论是能矿资源,还是水资源,尤其是气候生态环境,都有着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条件,特别适合于聚集高端产业和高端专业人才。贵州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长江上游主要干流之一的乌江航运水道全线开通等现代交通网络形成以后,更加优化了发展空间和条件。贵州等省市的迅速崛起,可以为我国科学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
贵州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面临体制机制的挑战
贵州能否真正成为这一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好11个省市的各种利益关系。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各地之间的发展诉求存在差异,如何科学协调处理好各个省市不同的发展诉求,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目前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这些省市由于受到发展成本上升与环保压力加大的影响,不得不将传统产业不断向外转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但现实情况却很残酷,这些地区在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以后,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并未形成大气候,甚至造成了实体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和“断层化”的现象。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对能矿资源依赖性很大,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其产业转型升级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又给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资源是长江经济带的生命之源,是长江经济带兴衰的命脉所在。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亟待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到的11个省市是不同的行政主体。在现有体制下,目前还没有跨区域合作取得长期成功的案例。要打通长江经济带的“经络”,最为关键的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及破解行政藩篱的束缚,在所涉及区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公平分配上取得重大突破。其建设需要创新完善相关经济发展的指标考核体系,以及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贵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深入谋划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刚提出来,这一经济带的建设要科学有序推进,目前还有着一些依然不够明晰的地方,有着许多体制和机制障碍亟待创新突破。贵州要想在参加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谋得先机,首先要提前做好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将贵州建设成为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核心枢纽”成为必然选择,这是贵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定位,这一基本定位同贵州省委最新提出的要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也高度契合。同时,要将贵州建设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矿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也不可或缺。
—积极推动经济管理制度的变革。建议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在长江经济带构建起能适应这一区域发展的新型财税体制,在各个相关省市的利益分配上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确保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贵州建立长江经济带财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示范区,可在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资源税改革,均衡长江经济带各个省市发展的基本财力;在长江经济带建立起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可以将东部地区一部分应向中央上交的税收,通过规范的横向转移的方式,直接支付给中上游的生态功能区。
—在参加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贵州一定要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规划方案。根据有关专题研究成果显示,近些年来,有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不是如国家所规划和中西部地区所期待的那样,产业按照梯度发展的内在要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是一种环境污染的转移。如果贵州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若承接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仅不会促进贵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甚至会进一步恶化贵州的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贵州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而且是贵州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产业发展走高端引领、绿色环保的高级化路径是贵州唯一的选择。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贵州省人民政府咨询顾问)(来源:贵州日报)
本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加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图为航拍武汉长江大桥。新华网发(闵任之 摄)
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江连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全国40%。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非常独特的经济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重要。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密集的铁路、公路、水路干道,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一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上海、武汉、重庆起核心作用,&两翼&以上海、重庆为支撑形成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则是三大城市群带起的多个地级市城市圈,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城市化水平超过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二是资源优势密集。长江经济带古往今来就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农作物生产重地,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集聚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凸显这个区域的大农业基础地位。这里还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和极其丰沛的淡水湖泊资源、水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稀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三是产业优势集中。长江经济带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高端装备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一大批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创新能力、配套能力、物流供应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辐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150多个,主要布局食品纺织、装备制造、冶金、化学和建材工业,且基本沿长江及其干支流分布。
四是人文优势厚实。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沿江主要城市商贸发达,人才荟萃,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林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内河发展与对外开放在这里相互映衬,具有广泛的思想包容性、商贸交融性和开放吸纳性。
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更是成为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深度开放开发战略的三大战略之一。
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不容回避。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突出表现为这几个矛盾:
一是工业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化工围江&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目前长江沿岸分布着40余万家化工企业、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大型石油化工基地。自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突破300亿吨,相当于每年有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坚决果断采取措施破解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重化工围江&难题,势必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二是市场化进程与产业同质的矛盾。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尽管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但以省级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形成了市场格局,多年来各省市突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攀比性,地方保护主义突出,导致产业竞争过度,市场相互割据,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协同性和经济互补性表现的不明显,同一水道,各管一段,经济负外部性特征明显。
三是城市化扩围与资源耗散的矛盾。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域城市群兴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但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目前还存在较大短板,造成沿江中心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城市承载力下降、发展负荷过重,而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形成发展&漏斗&和资源耗散,造成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既不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发挥产业梯度转移的扩散机制。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责任。从2016年至今,总书记就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也是保护好中国民族的母亲河的历史担当。
在发展战略上,必须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下大决心解决好长江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在发展思路上,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变各自为政的孤立式发展为区域协同的联动式发展,促进沿线地区效率最大化和发展一体化,使区域经济更具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布局上,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各有侧重,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王驰]建设“长江经济带”当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来源:新华网思客
作者:思?锐享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加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图为航拍武汉长江大桥。新华网发(闵任之 摄)  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江连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全国40%。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具有非常独特的经济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重要。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密集的铁路、公路、水路干道,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一轴”以长江水道为依托,上海、武汉、重庆起核心作用,“两翼”以上海、重庆为支撑形成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则是三大城市群带起的多个地级市城市圈,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城市化水平超过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二是资源优势密集。长江经济带古往今来就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农作物生产重地,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集聚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凸显这个区域的大农业基础地位。这里还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和极其丰沛的淡水湖泊资源、水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D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稀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三是产业优势集中。长江经济带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走廊之一,我国、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一大批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创新能力、配套能力、物流供应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辐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150多个,主要布局食品纺织、装备制造、冶金、化学和建材工业,且基本沿长江及其干支流分布。  
四是人文优势厚实。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沿江主要城市商贸发达,人才荟萃,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林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内河发展与对外开放在这里相互映衬,具有广泛的思想包容性、商贸交融性和开放吸纳性。  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更是成为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深度开放开发战略的三大战略之一。  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不容回避。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突出表现为这几个矛盾:  
一是工业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化工围江”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目前长江沿岸分布着40余万家化工企业、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大型石油化工基地。自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突破300亿吨,相当于每年有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坚决果断采取措施破解长江经济带日益严峻的“重化工围江”难题,势必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对不起子孙后代。因此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二是市场化进程与产业同质的矛盾。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尽管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但以省级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形成了市场格局,多年来各省市突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攀比性,地方保护主义突出,导致产业竞争过度,市场相互割据,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协同性和经济互补性表现的不明显,同一水道,各管一段,经济负外部性特征明显。  
三是城市化扩围与资源耗散的矛盾。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域城市群兴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但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目前还存在较大短板,造成沿江中心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城市承载力下降、发展负荷过重,而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形成发展“漏斗”和资源耗散,造成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既不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发挥产业梯度转移的扩散机制。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责任。从2016年至今,总书记就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也是保护好中国民族的母亲河的历史担当。  在发展战略上,必须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下大决心解决好长江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在发展思路上,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变各自为政的孤立式发展为区域协同的联动式发展,促进沿线地区效率最大化和发展一体化,使区域经济更具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布局上,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各有侧重,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推动产城融合,引导人口集聚,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来源:中国网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
编辑:李林)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