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入侵为什么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为什么会给他们提供劳动力呢?为什么会使农民破产呢?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自然经济解体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经济解体是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方商品和资本的输入导致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研究认为,“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前提条件(商品市场、货币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这种审视历史的视角无疑有着浓厚的现代化史观的痕迹,强调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较为积极的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商品化进程,但也引发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失衡。从经济秩序结构性失衡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自然经济的解体,成为我们全面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面相。在这方面,费孝通先生在《中国士绅》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 中国论文网 /7/view-3390943.htm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之前,尽管传统的乡村社会仍面临着地少人多的困局,但由于乡村手工业的存在,为农业提供了附加收入,使缺少土地的农民足以生存下来。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外国产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的乡村手工业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乡村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维持农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经济机制不再发挥作用。乡村手工业品被洋货所取代,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劳动力过剩的土地之上。这势必会导致劳动力的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使边际效用为零,出现黄宗智、杜赞奇等人说的农业内卷化问题。失去手工业支撑的农民再也无力支付高额的地租,于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相对平衡的关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如果地主如数收租,那么农民就无法生存下去;如果农民拒绝交租,那么靠地租为生的地主也难以维系。因此,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农民抗粮抗租的行为越来越多,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在这种对立和内耗之中,传统的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和乡村的衰落相反,中国的城市开始发展壮大,尤其是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大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它们和西方生产型城市不同,多为消费型城市。形形色色的人带着大把的钱到城市里消费,只不过“这些钱并不是来自通商口岸,而是来自附近的乡村,乡村的财富不断涌入口岸。……这样看来,它只是一个县城,一个依靠别人的消费者和寄生虫,而不是一个现代型的高度发展的都市。”这些依靠乡村的寄生虫,不断侵蚀日益脆弱的乡村经济,其结果就是“都市兴起和乡村衰落在平行进行”。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不断加剧,城市变得愈发具有吸引力,而乡村则逐渐被人遗弃,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想逃离乡村,拥抱城市,于是城市里就有了越来越多“不回家的乡村子弟”。   然而作为消费型的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还没有办法消化吸收如此众多蜂拥而入的人口,其结果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只能游离于任何生产组织之外,他们依靠从乡村搜刮来的地租和高利贷,要么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要么就是热衷于追求政治权力,结果贫困的乡村还要承担养活大批政客和闲人的负担。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愿像传统的士人那样,落叶归根回到故乡呢?对此费老解释道:“中国的大学并不培养去乡村工作的人,从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问题是大学生无法找到一座桥梁能把他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乡村中去。没有这样的桥,现代知识只能悬在空中。”就像有的离乡子弟所说的:“当他们毕业时,他们发现几年的离乡生活已把他们同乡土的关系隔断了。乡村没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他们不仅是因为在学校学到了西方现代科技知识,更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与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些已足以使他自认为有异于乡村人了。……今天的大学生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不会找到用武之地。”这样,那些在青少年时期曾受过乡土社区培养的优秀子弟都不再回乡,使乡村同时流失了金钱和人才。   对于近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问题,费老也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费老认为,近代中国的城市并没有真正引入西方文明的本质———工业主义,所引进的只是其表面或上层的因素,包括对物质享受和满足的渴望。因此,重建民族工业,让城市由消费型转变为生产型,使都市和城镇不再剥削乡村,而是通过维持自己的生产中心去发展。同时也要重建乡村工业,避免因乡村手工业破产而引发的经济失衡,缓解乡村的人地矛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吸引力。当然,费老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移植西方文化,“要使中国不灭亡,我们必须要从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经验中寻找我们自己的出路”。   曾几何时,在现代化史观的影响下,我们一直将自然经济的解体视为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契机。然而费老用他社会学家独有的敏锐眼光审视近代中国社会时,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从自然经济的解体,到乡村经济秩序的结构性失衡,再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这一近代以来就困扰着中国的问题,即便对当下的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在这样的进程中减少城市对乡村的社会侵蚀,避免乡村社会的衰落,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细读费老的《中国士绅》一书,相信会给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许多启示和借鉴。   (责任编辑李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您现在的位置:&&>>&&>>&&>>&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正文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
段冠玉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5第19课
谈判和人民解放转入反攻[课标内容](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做出的努力,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蒋个石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在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目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并结合地图讲述三大军挺中原的经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难点:重庆谈判的背景。[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教学过程]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和意义是什么?导入新课 一、重庆谈判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2)蒋介石既然内战的方针已定,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3)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两个解放区?(4)陕北解放区是怎样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行教学:(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3)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4)三路大军是怎样挺进中原的?(5)从地图上找出大别山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还是发动了内战。第一目重庆谈判讲的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毛泽东等中共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第二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讲的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斗争;第三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的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外线作战。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三、渡江战役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全课。(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内容]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2)通过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时间、原因、情况。(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难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讨论问题: (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和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讨论的问题:(1)中国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一、二题,《》()。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讨论的问题:(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3)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1)通过分析《》片段,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二、大众传媒的影响1、大众传媒的作用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的变化[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课标内容] 知道、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及其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努力赶超世界科技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科学的良好品质。[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第24课
近代、教育和文艺[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在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主义感情。(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二、新式教育的兴办1、新式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三、文学艺术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4、绘画的新发展[小结] 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
    〖预览〗第 22课教学目标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知识与能力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帝国主义对世界 的瓜分和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列强之间矛盾的根源 欧洲列强争霸斗 争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战争危机加剧的原因 1、通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 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经 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①了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认识这一 时期列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矛盾的根源及其具体……【】    〖预览〗岳麓书院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这里就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千年学府“的匾呢,是今人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岳麓书院之所以被称为“千年学府“,是因为,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息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于是,书院的教育功能凸显,成为与官学、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应天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而其中又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直至今日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千年学府浓郁的文化气息吧。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    〖预览〗?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二、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
  推荐专题: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所属栏目:〖〗〖〗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相关:
  〖〗链接地址:
  教案提供的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https://www.unjs.com/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岳麓版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5相关范文【图文】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百度题库_智能考试题库_让每个人都能高效提分的智能题库
职业资格类
职业资格类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8 Baidu当前位置: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①劳动力市场 ②商品市场 ③资本原始积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011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主要考查你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
与商品经济相对应,不是为了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可简称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太平天国运动影响;(3)新思潮的萌发。2、表现:(1)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2)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3)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4)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3、&影响:(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近代企业的发展
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城乡联系的加强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发现相似题
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15191255741390021189021272711287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